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产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产业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工业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汪琪[1](2021)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建设并广泛展开,政府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并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工业园区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与此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之间发生了摩擦。最先从大城市的工业园区发现越来越容易出现产业与城镇发展分离、城市功能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弱、环境问题凸显等现象,而这些现象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尝试去解决问题,针对大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受大城市优先发展倾向,小城镇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小城镇依然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其作为产业承载、人口承载、区域中心的重要功能;同时,小城镇依然是联系城乡的基础环节,是城之尾、乡之首。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完善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卓越成效,当前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也出现类似大城市工业园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不同情况的问题,园区与小城镇布局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小城镇工业园区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成为本文所需要规划研究的关键。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产城关系与空间布局理论,本文基于产城融合视角对小城镇工业园区布局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旨于以规划角度解决产城空间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园与城之间区域统筹规划。

于文[2](2021)在《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绿色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森林产品的主要贸易国家,在全球森林产品贸易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林产品贸易与中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林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于中国在林业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促进中国林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全球正面临着森林退化和森林资源枯竭的风险,其中非法采伐及其相关的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森林退化和森林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林产工业在能源和物质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消耗,林产工业在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对一国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竞争力中逐渐被考虑,然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绿色评估体系并不完善。对于研究在建立以贸易经济为单位的模型时,应当将基于林产工业的环境污染与贸易流动的数据结合起来。本文构建木质林产品绿色评估体系,一是测定目标国家对世界毁林及森林退化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对世界毁林及森林退化的贡献度为测算标准,发现中国的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相反,中国在森林资源角度上没有加速世界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发展。二是对全球的治理非法采伐及其相关贸易的治理模式及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但还需对其治理模式进行完善。三是构建评价模型,本文中选择环境贸易竞争力、污染治理和贸易规模三个标准层次构建评价模型,用全局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得分。由于引入了时间和类别的纵向比较,全局熵值法比传统熵权法更全面。该方法是一种动态评估模型,具有三维顺序数据表的分析功能。该方法的使用使得评估模型能够从时间和产品类别方面更全面地分析一个国家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绿色发展水平。对综合得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化学木浆和锯材贸易的总体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化学木浆和锯材的污染治理和贸易规模处在中等水平绿色发展水平,刨花板、纤维板、新闻纸、箱纸板和包装纸的贸易处于中等绿色水平,中密度纤维板和胶合板行业的绿色水平发展水平很低,需要提高其绿色生产能力。建议中国加大科研投入,并制定政策限制和治理木质林产品行业的污染,同时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中国应该重视木质林产品生产造成的污染,政府应该制定支持木质林产品的生产企业减少生产排放的政策,这对促进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提出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绿色水平的发展对策建议。首先是在政府层面上,要在政策和监管上做到绿色创新和绿色引导;行业协会层面上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咨询服务功能,制定适合木质林产品贸易绿色发展的行业标准、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智力支撑体系、优化贸易组织形式,提升经营效益;在木质林产品企业层面上提出创新绿色制度、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树立生态营销理念的应对措施。

吴天博[3](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文中认为步入21世纪后,中国林业产业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自由化浪潮以及世界木质林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生产加工水平、扩大产品生产种类及规模,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生产及供给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木质林产品外贸规模显着扩大、贸易流量逐年攀升,产品与市场结构也日趋完善。时至今日,中国林业产业已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国、加工国及贸易国,被誉为“世界木材工厂”。尽管如此,林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产业,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三期叠加”时期,中国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一方面,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国林业经济结构随着国家森林资源禀赋水平及比较优势发生了深刻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有效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与市场是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维护我国木材安全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时至今日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市场仍长期高度集中于北美、东南亚、东亚及少数欧盟国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木质林产品全球供应链及稳定出口渠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以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设为具体途径,秉承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包容和平衡发展,通过提高区域间开放水平,开展跨国互通互联,提升经贸合作水平,以此实现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我国打造稳定的、高质量、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林业开放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视角研究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以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从贸易规模、贸易产品质量及贸易竞争力等三个层面入手,对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对中国进口产品质量及提升潜力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对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发展对策,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长足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参考。本文具体结论如下: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21世纪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我国常年处于贸易顺差。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市场稳定且集中,进口产品以原木、锯材、木浆等木材原料为主,出口产品以人造板、纸制品、木制品、木家具等木材制成品为主,进口对象主要集中于东欧及北欧国家,出口对象主要集中于西亚及西欧地区国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贸易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但双边木质林产品贸易合作空间仍未得到充分开拓,仍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研究表明:双边人均经济水平的增长对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提升作用最为显着,双边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样有利于提升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空间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仍然存在;“五通”建设整体水平及各分项指标水平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各类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现阶段看来,“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但从发展角度而言,“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贸易效率提升潜力层面,双边贸易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除“资金融通”外,其他“五通”建设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各类木质林产品贸易效率的升级。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中国从大部分沿线国家进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呈显着上升趋势,除原木进口质量小幅下滑外,其余各类产品进口质量均稳步提升。“五通”建设总水平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均有助于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升级,但由于现阶段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水平的相对滞后,“民心相通”指标回归结果显着为负;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质量升级潜力有着巨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表明贸易便利化和民意基础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贸易畅通”和“民心相同”应是未来的重点关注领域。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但限于我国森林资源禀赋水平、林产工业发展水平及投入资本等诸多因素,我国木质林产品在出口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与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木质林产品综合竞争力在研究国家中处于下游,“大而不强”仍是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在木材原料产品的竞争劣势表现明显,且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但木材加工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明显,人造板、木制品及木家具等3类产品竞争优势突出,印证了近年来中国林产工业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竞争优势与中国相似,多集中于木材加工产品,表明未来沿线木质林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进步对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关键作用。最后,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从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木质林产品贸易环境、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元化木质林产品市场等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启示,以期为推进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参考。

张滨[4](2020)在《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文中认为森林是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错误”定位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出现林业“两危”问题,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森林资源危机逐渐成为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森林保护与建设措施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森林转型特征,但是,森林的自然属性决定森林资源恢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林业发展问题必须借助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将森林资源定位与经济运行模式置于同一个林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林业生态化转型。考虑到森林自然属性是决定林业经济属性的重要前提,林业经济转型严重依赖于森林转型,因此,基于森林转型过程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方式与林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林业政策调整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以森林转型为基础,以林业经济转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特征、因果关系与潜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机理演绎。首先,对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森林转型概念展开为森林面积蓄积转型、森林结构转型等内容,林业经济转型则重点探讨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转型内容;其次,从自然生长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过程进行分解和重构,形成森林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从供需调整、要素配置、产业转移、空间效应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转型内容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推理演绎,形成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是实证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存在性、主要特征、因果关系和趋势规律等。首先,从描述性统计获取直观的森林转型特征,运用曲线回归、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森林面积蓄积的转型上限、林龄结构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等隐含特征;其次,将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指标作为自变量或环境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变系数面板回归、数据包络分析、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检验森林转型、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不同林业经济转型内容产生的边际效应、传导路径、影响效果等;再次,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考察林业产业结构的转移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林业经济转型过程的空间效应和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检验,进一步掌握林业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与潜在趋势。三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探讨。在逻辑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林业发展规划,针对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森林转型、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创新驱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全局策略和个案选择分别探讨推动林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转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转型过程和林业经济转型特征,并且森林转型过程对林业经济转型存在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森林结构转型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森林面积和森林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效应,林业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渐进型、局部激进型”的转型特征,林业生态化转型趋势日渐清晰,林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恢复,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未实现彻底转变,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低层次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战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森林资源演化和林业经济发展依旧是一个漫长过程,全面实现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刘菲[5](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周也[6](2021)在《产业链视角下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2014年的停伐政策,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2000年23:62:16到2009年38:42:20再到2014年39:32:29最后到2018年35:27:38,呈现出向林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林业第二产业逐步被弱化。同时,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常常忽略了林业产业之间以及亚产业之间因资源、价值、信息、生态流动而形成的联系与作用,而这种联系与作用便是林业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状态。林业产业共生发展关注的是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下,充分利用林业产业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且,从产业链角度更容易从资源、价值、信息、生态的流动探讨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共生关系。为此从产业链角度探索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间共生关系,创新共生发展模式,对缓和林业经济与生态间的矛盾、实现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产业共生等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的经济实质,以及共生系统的构成与运行;分析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林业产业共生特征、林业产业共生发展驱动力与阻尼;利用Logistic growth模型提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的评判依据,利用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测算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8年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林业上游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下游产业发展的程度更大,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状态不稳定,但整体看非对称程度逐步缩小;接着运用灰色绝对关联度分析模型、灰色相对关联分析模型和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模型从绝对性、速度性、综合性方面研究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表明:对林业社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影响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关系稳定与进化的关键因素,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和实施森林生态保护政策是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关系的进化发展起引导与保障作用,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和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系统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稳定与向对称互惠共生的进化;之后提出林业M(资源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林业V(价值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林业I(信息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林业E(生态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林业MVIE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最后从优化共生单元,改善共生环境角度提出保障措施,推动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

林燕[7](2019)在《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加大。而我国森林总量少、人口多,人均占有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25%,加上全球森林保护日益加强,木材供不应求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橡胶树属人工经济林和速生林,可增加木材资源、缓解木材供应紧张形势。海南农垦拥有368万亩左右橡胶林,旗下的林产集团对橡胶木及其市场开发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家具行业精细化发展等影响,其橡胶木市场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这将制约林产集团进一步发展,并影响海南农垦橡胶木及其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木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现总体上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接下来分析了橡胶木的市场前景,认为橡胶林作为人工林和经济林,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可持续利用,市场前景较好。再接下来重点分析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创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原料供应仅仅依靠海南橡胶集团,供应渠道单一;虽统一了产品质量要求,但各分子公司受原木、设备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与民营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产品销售市场仅局限于国内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市场范围小,同时营销存在着方式陈旧、经销商质量不高、营销人员积极性不高;成本高、利润率低等。最后提出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建议,包括种推广种植兼优品种、应用木材改性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来拓宽原料供应渠道、改进营销组织结构和创新营销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全力降本增效等。

张颖[8](2019)在《物物相关,民生为本-翟中齐先生的学术思想介绍》文中认为翟中齐先生是林业经济管理界的前辈,他在林业区划和森林生态经济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强调区域性林产工业结构与布局、林业多种经营与综合发展、森林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区划等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翟中齐先生的学术品质、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勉励后人,传承学习,并从他的学术经历和思想中体会他谦虚谨慎、追求真理的品质,也为学术的传承和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智荣[9](2019)在《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作为林业大省,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依赖于内蒙古林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经济协调和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林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故加快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了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林业各产业部门的生产专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基础的优劣及区域竞争力的大小,为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了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的评价模型,将营造林产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造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确定为内蒙古林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林业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优先重点发展,使其充分发挥作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地区其他林业产业的发展。最后,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使林业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进程发展,进而提升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李明谣[10](2019)在《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迅速发展,航空已经成为一种最常规的远程交通运输方式,机场作为地空接驳的载体,不仅对城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还是城市的“门户”地区和展示城市形象和文明的窗口。机场公共区域是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景观设计能促进机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机场提供安全、稳定、绿色的景观环境,使机场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的设计应当将经济性、环境性和文化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展示、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现阶段,我国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景观与生态脱离、缺乏文化特色等问题,如何提升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现状、为机场创造新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国内外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整理出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国内外机场公共区域设计和提升的优秀案例,探索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的特征;之后从园林要素和园林景观类别的角度归纳出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的内容,并从规划层面和设计层面提出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的方法。此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中,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提升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二、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工业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工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层面: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需求
        1.1.2 空间层面:功能各异、协调互补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形成诉求
        1.1.3 建设层面:产城融合是小城镇工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2.1 国内外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城融合
        2.1.2 工业园的空间布局
        2.1.3 小城镇与主城区
    2.2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强调突出产业集群效应
        2.2.2 紧凑城市理论阐释用地混合重要作用
        2.2.3 精明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理论主张居住与人文环境的塑造
    2.3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综述
        2.3.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2.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研究
        2.3.3 产城融合理念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2.4.1 丹麦卡伦堡成功案例研究
        2.4.2 上海金桥产业园区成功案例
        2.4.3 凤翔县产业园区规划案例研究
        2.4.4 成功案例经验
    2.5 研究评述小结
第三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3.1 小城镇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布局关系
        3.1.1 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关系影响因素
        3.1.2 小城镇工业园—城及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关系
    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发展呈产城分离趋势及原因
        3.2.1 园区产城分离的现象
        3.2.2 产城分离趋势的空间布局原因
    3.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布局思路
        3.3.1 园—城区域要素协调发展
        3.3.2 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化
        3.3.3 功能复合,用地分布多元化
        3.3.4 生态融合,注重自然和谐化
        3.3.5 职住平衡,保障生活品质化
        3.3.6 文化彰显,突出园区地方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空间融合发展评价
    4.1 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4.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4.2.1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步骤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构建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体系
    4.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标准
        4.3.1 评价指标的取值根据
        4.3.2 确定小城镇工业园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4 小城镇工业园区指标权重的计算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计算各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4.5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构建
        4.5.1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4.5.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程度的评价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视角下景谷县林产工业园案例研究
    5.1 景谷县威远镇林产工业园概况
        5.1.1 景谷县威远镇基本介绍
        5.1.2 林产工业园区概况
        5.1.3 园区发展SWOT分析
        5.1.4 相关规划解读
    5.2 林产工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
        5.2.1 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的空间关系
        5.2.2 园-城区的空间统筹
        5.2.3 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分析
    5.3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策略
        5.3.1 林产工业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融合策略
        5.3.2 园区内部产城融合策略
    5.4 林产工业园区功能多元布局
        5.4.1 园区总体分区,统筹规划
        5.4.2 功能融合整体布局形式
        5.4.3 功能融合单元内部构建
        5.4.4 园区突出产业,形成集聚
    5.5 林产工业园区融合布局规划
        5.5.1 园区人口规模预测
        5.5.2 用地多元,合理混合布局
        5.5.3 道路通畅,对外联系密切
        5.5.4 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工业文化
    5.6 林产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可持续性规划
        5.6.1 生态防护治理
        5.6.2 走向循环经济
    5.7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2018年部分规模以上入园企业情况
附录D: 评价体系中B2-C、B3-C等判断矩阵结果

(2)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绿色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木质林产品
        2.1.2 绿色发展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可持续贸易理论
        2.2.4 绿色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现状
        3.1.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3.1.2 中国的森林清查、监测和林业统计现状
    3.2 中国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法规实施现状
    3.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现状
        3.3.1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现状
        3.3.2 中国林产工业污染现状
        3.3.3 中国林产企业的贸易绿色发展现状
4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评估体系构建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评估指标的构建依据及设计
    4.2 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4.2.1 比较研究法
        4.2.2 全局熵值法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评估与分析
    5.1 中国对世界森林面积波动影响
    5.2 世界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合法性法规比较
        5.2.1 欧盟木材法案
        5.2.2 美国雷斯法案
        5.2.3 澳大利亚木材法案
        5.2.4 印尼木材进口法案
        5.2.5 俄罗斯原木法案
        5.2.6 韩国可持续木材利用法修正案
        5.2.7 日本清洁木材法案
    5.3 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绿色发展动态分析
        5.3.1 基于指标下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5.3.2 全局熵值法综合得分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层面的支撑措施
        6.1.1 政策上的绿色创新
        6.1.2 监管上的绿色引导
    6.2 行业协会层面的引导措施
        6.2.1 提升咨询服务职能
        6.2.2 制定行业绿色发展标准
        6.2.3 组建林产品贸易绿色发展智库
    6.3 木质林产品贸易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6.3.1 创新绿色制度
        6.3.2 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生产
        6.3.3 树立生态营销理念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研究综述
        1.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研究综述
        1.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国际贸易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理论框架
    2.1 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1.1 国际贸易规模相关理论
        2.1.2 国际贸易质量相关理论
        2.1.3 国际贸易竞争力相关理论
    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站位
        2.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2.2.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规模
        2.2.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质量
        2.2.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竞争力
    2.3 理论框架的构建
        2.3.1 国际贸易规模、国际贸易质量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逻辑关系
        2.3.2 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撑与经验支撑
    2.4 本章小结
3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3.1.1 中国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现状
        3.1.2 中国木质林产品分类产品贸易现状
        3.1.3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特点
    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范围界定
        3.2.2 双边贸易流量分析
        3.2.3 双边贸易结构分析
        3.2.4 双边贸易互补性关系分析
        3.2.5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问题分析
    3.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五通”建设水平分析
        3.3.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指标体系构建
        3.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五通水平测算
    3.4 本章小结
4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及潜力评估
    4.1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4.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4.1.2 研究国家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4.2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构建
        4.2.2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4.2.3 变量相对重要性分析
    4.3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提升潜力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分析
    5.1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测度
        5.1.1 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测算方法选取
        5.1.2 研究国家选取及数据来源
        5.1.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测算结果及相关分析
    5.2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定
        5.2.2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5.2.3 变量相对重要性分析
        5.2.4 影响机制讨论
    5.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提升潜力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6.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
        6.1.1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及理论综述
        6.1.2 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
        6.1.3 研究国家选取
        6.1.4 木质林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评价
        6.1.5 木质林产品分类国际竞争力评价
    6.2 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2.3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政策启示
    7.1 完善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环境
    7.2 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
    7.3 打造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多元化木质林产品市场结构
    7.4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转型研究综述
        1.2.2 林业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转型
        2.1.2 林业经济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森林转型理论
        2.2.2 经济转型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3 逻辑机理框架
        2.3.1 森林转型的内在逻辑机理
        2.3.2 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
        2.3.3 两者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现状描述
    3.1 研究对象概况
    3.2 森林资源概况
        3.2.1 面积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起源结构概况
        3.2.4 林种结构概况
        3.2.5 树种结构概况
        3.2.6 采伐造林概况
    3.3 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概况
        3.3.2 产业结构概况
        3.3.3 林业投资概况
        3.3.4 从业人员概况
        3.3.5 优势产业概况
        3.3.6 现有状态认定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转型特征与林业经济脱钩-结状态判定
    4.1 森林面积蓄积转型趋势
    4.2 林龄结构转移特征
        4.2.1 Markov转移矩阵方法
        4.2.2 林龄结构转移矩阵结果
        4.2.3 林龄结构预测结果
    4.3 森林转型过程的特征汇总
    4.4 林业经济脱钩-连结状态判定
        4.4.1 弹性系数法
        4.4.2 与森林资源的脱钩-连结判定
        4.4.3 与森林经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4 与要素投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5 与产业结构的脱钩-连结判定
        4.4.6 与优势产业的脱钩-连结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要素投入与森林转型依赖下的林业经济转型演化特征
    5.1 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5.1.1 检验方法
        5.1.2 检验结果
    5.2 林业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5.3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5.3.1 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
        5.3.2 时间差异检验结果
        5.3.3 地区差异检验结果
    5.4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分析
        5.4.1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5.4.2 林业生产效率结果
        5.4.3 森林结构转型调整的面板SFA
        5.4.4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5.4.5 林业经济与生产效率的脱钩-连结判定
    5.5 林业经济转型的特征汇总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与中介效应
    6.1 研究方法
        6.1.1 门槛效应
        6.1.2 中介效应
    6.2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6.2.1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的门槛效应
        6.2.2 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门槛效应
        6.2.3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的门槛效应
    6.3 林业经济转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6.3.1 要素结构的中介效应
        6.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6.3.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溢出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
    7.1 空间计量方法
    7.2 空间关联效应检验
    7.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7.4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集聚分析
    7.5 林业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
    8.1 积极应对林业政策调整,充分把握林区改革机遇
    8.2 发挥森林转型利用潜力,推进林业生态转型进程
    8.3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
    8.4 深度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8.5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突显生态产业集聚优势
    8.6 全面实施林业精准定位,动态规划林业转型进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产业链视角下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链
        2.1.2 林业产业共生
    2.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经济实质分析
        2.2.1 林业产业共生关系产生于上、下游产业的“供与需”
        2.2.2 林业产业共生关系进化的动力来源
    2.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系统构成及运行
        2.3.1 林业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
        2.3.2 林业产业共生系统的运行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产业经济理论
        2.4.2 产业生态理论
        2.4.3 产业共生理论
        2.4.4 资源依赖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现状分析
    3.1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林业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林业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3.2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特征分析
        3.2.1 共生单元互动性
        3.2.2 共生关系进化性
        3.2.3 共生环境开放性
    3.3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3.3.1 经济效益驱动
        3.3.2 社会效益驱动
        3.3.3 生态效益驱动
    3.4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的阻尼因素分析
        3.4.1 体制矛盾与制度限制
        3.4.2 森林资源存量有限性与结构特殊性
        3.4.3 资金匮乏与科技人才力量薄弱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共生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分析
        4.1.1 基于Logistic growth模型的林业产业共生关系的判定
        4.1.2 实证分析方法
        4.1.3 质参量与变量的选择
        4.1.4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1.5 结果分析
    4.2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4.2.1 分析方法
        4.2.2 基于DSR模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4.2.3 数据来源
        4.2.4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构建
    5.1 基于产业链的林业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基本原则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2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原则
        5.1.3 绿色循环原则
        5.1.4 内外结合原则
    5.2 基于产业链的林业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基本目标
        5.2.1 推动森林生态建设
        5.2.2 促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
        5.2.3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
    5.3 基于产业链的林业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构建
        5.3.1 林业M(资源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
        5.3.2 林业V(价值链)型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
        5.3.3 林业I(信息链)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
        5.3.4 林业E(生态链)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
        5.3.5 林业MVIE产业链共生发展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产业链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保障措施
    6.1 优化共生单元
        6.1.1 以引进专业人才与先进技术为手段
        6.1.2 以创新和转型发展为路径
        6.1.3 鼓励践行绿色生产与管理的理念与行为
    6.2 改善共生环境
        6.2.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6.2.2 建立林业大数据信息平台
        6.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4 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培育体系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木材市场的研究
    2.2 关于橡胶木市场的研究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市场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需求现状
        3.1.2 需求预测
    3.2 供给分析
        3.2.1 供给现状
        3.2.2 供给预测
    3.3 小结
4 橡胶木市场前景分析
    4.1 橡胶木特性及市场前景
        4.1.1 橡胶木特性
        4.1.2 市场前景
    4.2 中国及海南橡胶木的供给现状与潜力
        4.2.1 供给现状
        4.2.2 供给潜力
    4.3 小结
5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林产集团简介
    5.2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
        5.2.1 产品开发情况
        5.2.2 市场开发情况
        5.2.3 成本利润情况
    5.3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
        5.3.2 原料供应渠道单一
        5.3.3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5.3.4 市场范围小,营销力量薄弱
        5.3.5 成本高、利润水平低
6 对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的建议
    6.1 种植兼优品种
    6.2 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6.3 拓宽原料供应渠道
        6.3.1 实施“走出去”战略
        6.3.2 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
    6.4 优化营销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
        6.4.1 改进营销组织结构
        6.4.2 创新营销方式
        6.4.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6.5 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
        6.5.1 提高机械化水平
        6.5.2 改进生产工艺
    6.6 全力降本增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1.4.2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1.4.3 国外学者对林业产业的研究
        1.4.4 国内学者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产业结构定义
        2.1.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优化含义及机理
        2.2.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2.2.3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
    2.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1 林业产业和林业产业结构
        2.3.2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2.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2.4 主导产业的选择
        2.4.1 主导产业的含义
        2.4.2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3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林业概况及林业经济的发展
        3.1.1 内蒙古林业概况
        3.1.2 林业经济的发展
    3.2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3.2.1 林业产业结构范围
        3.2.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2.3 林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分析
        3.2.4 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2.5 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2.6 林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
    4.1 模型介绍
    4.2 模型建立
    4.3 结果分析
        4.3.1 林业三次产业与总产出的关联度分析
        4.3.2 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3.3 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3.4 林业第三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1 基于区位商模型林业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5.1.1 模型介绍
        5.1.2 结果分析
        5.1.2.1 内蒙古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区位商
        5.1.2.2 内蒙古林业各次级产业的产值区位商
    5.2 基于SSM模型林业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5.2.1 模型介绍
        5.2.2 模型建立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分析
    5.3 基于SSM-区位商模型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3.1 模型介绍
        5.3.2 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评价模型的构建
        5.3.3 数据处理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
    6.1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6.2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6.2.1 有利因素
        6.2.2 制约因素
    6.3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6.3.1 坚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6.3.2 立足于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6.3.3 林业第一产业的优化路径
        6.3.4 林业第二产业的优化路径
        6.3.5 林业第三产业的优化路径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相关概念、理论及案例
    2.1 相关概念
        2.1.1 机场公共区域
        2.1.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
    2.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2.3 场所设计理论
        2.2.4 海绵城市理论
    2.3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内案例分析
        2.3.3 案例总结
第三章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特征与提升方法
    3.1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特征
        3.1.1 保障安全的首要性
        3.1.2 使用人群的多样性
        3.1.3 功能组成的多元化
        3.1.4 景观文化的丰富性
        3.1.5 设计技术的复杂性
    3.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方法
        3.2.1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要素
        3.2.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分类提升
        3.2.3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原则
        3.2.4 规划层面提升策略
        3.2.5 设计层面提升途径
第四章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现状分析
    4.1 机场概况
    4.2 规划解读
        4.2.1 《首都机场文化国门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4.2.2 《首都机场“文化国门”总体规划》解读
    4.3 现状分析
        4.3.1 基础功能分析
        4.3.2 景观要素分析
    4.4 文化解读
        4.4.1 中华文化
        4.4.2 京韵文化
        4.4.3 民航文化
        4.4.4 植物文化
    4.5 综合评价
第五章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方案
    5.1 规划构思
        5.1.1 提升目标
        5.1.2 提升理念
        5.1.3 提升策略
        5.1.4 总体定位
        5.1.5 主题形象
    5.2 规划方案
        5.2.1 总体规划布局
        5.2.2 分区提升策略
        5.2.3 景观提升要素应用
    5.3 专项规划
        5.3.1 海绵城市规划
        5.3.2 夜景照明规划
        5.3.3 配套设施规划
        5.3.4 临时设施规划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四、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工业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D]. 胡汪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绿色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D]. 于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D]. 吴天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D]. 张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6]产业链视角下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共生发展研究[D]. 周也.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D]. 林燕. 海南大学, 2019(05)
  • [8]物物相关,民生为本-翟中齐先生的学术思想介绍[J]. 张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9]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智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D]. 李明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标签:;  ;  ;  ;  ;  

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产业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