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催化的 Octene-1 低聚物的合成

稀土催化的 Octene-1 低聚物的合成

一、稀土催化辛烯-1齐聚物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王晓艳,唐勇[1](2021)在《α,ω-双烯烃的配位聚合:催化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调控》文中提出在聚烯烃行业蓬勃发展的几十年中,如何合成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聚烯烃一直是高分子化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时至今日,科学家们已经可以通过调控单体结构、催化剂中心金属、配体结构以及聚合条件等来合成丰富多彩的聚烯烃.在这品类繁多的聚烯烃中,主链上含有脂肪环的聚烯烃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透明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α,ω-双烯烃的配位聚合是获得主链含脂肪环的聚合物的一种高效手段,这种方法具有单体易得且易修饰、聚合物微观结构可以被催化剂高效调控等优点.根据第一次插入反应后的中间体发生的不同双键的插入反应可得到交联、含悬挂双键或含脂肪环的聚合物.根据所得环化聚合物的环内两根支链的相对朝向将其分为顺反立构体;再通过环与环之间的相对构型分为等规或间规立构体;根据催化剂与单体发生第一次插入反应的1,2-插入或2,1-插入方式可以得到结构单元为单亚甲基环或二亚甲基环的聚合物;根据催化剂的绝对构型不同可以得到旋光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反的手性聚合物.上述这些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对于其聚集状态、热力学以及机械力学性能等可能会有明显的影响,而这些均可以通过改变催化剂的中心金属和配体结构来进行精细的调控.这篇综述着眼于α,ω-双烯烃的聚合物的精细结构,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变换催化剂结构来调控聚合物的结构,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从而推动该类聚合物在构效关系、实际应用等方面的长足发展.

张浩洋[2](2021)在《MFI型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水热合成及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文中认为环氧化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广泛用于合成各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多元醇、药品、食品添加剂、农药等下游产品。环境友好的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是制备环氧化物的主要方法。研究开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且稳定性高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一直是催化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以MFI型钛硅分子筛(TS-1)为代表的金属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被广泛用于包括丙烯环氧化反应在内的多种选择催化氧化反应中,具有环氧选择性高、双氧水(氧化剂)利用率高等特点。然而这类微孔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对环状烯烃如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性能相对较差,催化剂的活性、环氧选择性及双氧水利用率都无法满足实际工业生产的需要。一些含Mo、W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通常具有较为优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但这类配合物催化剂通常是以均相的形式参与反应的,存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不易循环利用等问题。将这类金属原子(离子)引入到分子筛骨架或孔道中构筑出金属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被认为是获得高性能多相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的有效方法。通过采用在分子筛水热合成体系中添加金属杂原子前驱体的方法,研究人员已经合成出一些含Mo、W等金属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然而,由于Mo、W等金属离子半径(或原子半径)较大、且通常处于高价态,很难被引入到分子筛的骨架或孔道中,容易与分子筛晶体发生相分离,而导致所合成的金属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并不理想。本论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尝试在MFI型分子筛水热合成体系中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酒石酸(TA)等添加剂的方式,合成了系列含W、Mo或W-Sn金属杂原子的MFI型分子筛催化剂,并通过环己烯与双氧水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对分子筛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别是金属杂原子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并与烯烃环氧化性能进行了关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偏钨酸铵为钨源、五水合四氯化锡为锡源、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直接水热法合成了系列钨锡双金属MFI型分子筛(WSn-MFI)。合成体系中钨源和锡源的加入量对分子筛的形貌、粒径大小和结晶度有较大的影响;所合成的WSn-MFI分子筛中W的含量很低(0.06 wt%),表明水热合成过程中仅有极少量W物种被引入到分子筛中,而Sn的含量则相对较高,达到3.5 wt%以上,主要以四配位的骨架Sn O4和骨架外Sn O2物种形式存在于分子筛中。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环己烯的环氧化反应中,WSn-MFI分子筛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性能明显优于单金属W-MFI和Sn-MFI分子筛。在优化的条件下,环己烯的转化率和环氧选择性分别可达90%和85%以上,且催化剂经简单的过滤、洗涤后,即可重复使用,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和稳定性。分子筛中Sn(Ⅳ)物种与W(Ⅵ)物种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是WSn-MFI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主要原因。2.分别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酒石酸(TA)或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MFI分子筛。添加适量配体能够得到结晶度较高的MFI型分子筛,样品中的W含量分别为0.34 wt%(W-MFI-EDTA)、0.30 wt%(W-MFI-TA)和0.19 wt%(W-MFI-acac),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合成的W-MFI-ref(0.10 wt%),说明上述配体均能通过与W配位调节其水解和缩聚的速率,使更多的W物种被引入到分子筛中;Raman等表征结果证实W-MFI-EDTA中存在相对多的骨架W物种,而其它分子筛中骨架外WO3团簇的含量则相对较高。几种分子筛均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其中W-MFI-EDTA和W-MFI-TA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初始活性,在优化的条件下环己烯转化率可达90%,环氧选择性达88%;循环实验结果表明,W-MFI-EDTA循环使用6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而W-MFI-TA的活性则逐渐降低。结合各种表征结果可以推断出,骨架W物种和骨架外W物种(WO3簇)均可作为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活性中心,但骨架外WO3簇在反应过程中并不稳定,容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而骨架W物种则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是W-MFI-EDTA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中心。3.以原位形成的Mo-EDTA配合物为钼源、TPAOH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了系列Mo-MFI-n沸石(n代表初始Si/Mo投料比)。结果表明:EDTA的存在有利于在分子筛骨架和孔道中引入更多的Mo物种,Mo-MFI-50中的Mo含量可达0.24 wt%,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Mo-MFI分子筛(0.07 wt%);EDTA2-独特的配位能力使其在分子筛生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调节Mo物种的释放率,并与硅物种缩合的速率匹配,从而使更多的Mo物种被引入到分子筛骨架中;此外,仍有少量Mo以MoO3团簇的形式分布在分子筛的孔道内或孔口附近。以H2O2为氧化剂的环己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发现Mo-MFI-50催化剂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有效地将环己烯转化为相应的环氧化物,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循环性。在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9h时,环己烯转化率和环氧化物选择性分别高达93%和82%,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水热法合成的含Mo分子筛。Mo-MFI-n分子筛中的骨架Mo物种是环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处于分子筛孔道和孔口附近的骨架外MoO3团簇也对催化剂性能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卢鹏飞[3](2021)在《Fe3O4/Ni-分子筛串联催化CO2加氢制高碳烃反应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

卢琪[4](2021)在《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1-丁烯低聚反应制备二聚物C8和三聚物C12烯烃的过渡金属盐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进行探讨研究。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负载Zr(SO4)2的Zr(SO4)2/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Zr(SO4)2负载量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对较好负载配比的Zr(SO4)2/γ-Al2O3催化剂通过稀土RE(Ce、La)探讨了添加稀土类助催化剂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还探讨了浸渍负载液中添加H2SO4改变酸性及分布的方法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察催化性能的1-丁烯低聚反应在自行搭建的具有在线色谱分析的连续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文章通过NH3-TPD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用BET孔隙比表面积分析仪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孔径、孔容等参数。并结合物性表征的表面酸性和结构等数据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进一步深入讨论。结果表明,研究的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生成二聚物C8、三聚物C12具有活性,活性组分Zr(SO4)2的负载量影响显着。在γ-Al2O3负载量为0.75 mmol/g,1-丁烯转化率为56.33%、产物主要是二聚体,二聚物选择性为99.02%;通过分别添加CeO2、La2O3、CeO2+La2O3改性制成的多组分催化剂,其表面酸性有所提升且大大改善了催化剂表面积碳使催化剂失活的问题,使1-丁烯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低聚反应。其中只用CeO2改性的CeO2-Zr(SO4)2/γ-Al2O3催化剂最适合作为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剂1-丁烯转化率可达70.05%、二聚产物选择性85.74%。辅助添加H2SO4改性的0.0685CeO2-0.5Zr(SO4)2-SO42-/γ-Al2O3(mmol/g)催化剂1-丁烯转化率71.91%、二聚产物选择性98.10%。

黄建铭[5](2021)在《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文中指出向非极性聚合物中引入极性基团可以有效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其中通过极性与非极性单体配位共聚是最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因为此过程可实现对共聚物立构规整度、序列与组成分布及极性取代基种类等的控制而极大地影响聚合物的性能。过去几年稀土配合物在极性与非极性单体共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功能化基团种类繁多,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也各不相同。本文采取反应性中间体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反应性但不会对催化剂造成毒化的单体,研究了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其进行可控配位(共)聚合的聚合行为,并对聚合物的后功能化反应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三种卤素取代的2-(4-卤苯基)-1,3-丁二烯单体,使用β-双亚胺钇双烷基配合物能够催化它们进行高顺-1,4-选择性配位聚合,所得聚合物的顺-1,4-规整性>98%,卤素基团不会对中心金属造成毒化。该体系催化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共聚合时能够得到无规序列的共聚物。核磁共振氢谱证明2-(4-卤苯基)-1,3-丁二烯共聚与异戊二烯共聚时,不会影响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将顺-1,4-聚(2-(4-卤苯基)-1,3-丁二烯)氢化,能得到具有完美交替结构的乙烯-卤代苯乙烯共聚物。通过锂卤交换反应,制备了乙烯-对乙烯基苯甲酸交替共聚物,实现了聚合物进一步后功能化。(2)合成了一种乙烯基硼氮杂萘单体,并探究了稀土催化剂配体结构对其聚合行为的影响。其中2,4,6-三甲基苯基官能化的氮杂环卡宾-芴基钪双烷基配合物对其聚合完全没有活性,而异丙基或甲基官能化的氮杂环卡宾-芴基钪双烷基配合物能够催化乙烯基硼氮杂萘聚合,但仅能得到无规聚合物;采用位阻更小的芴亚甲基吡啶钪双烷基配合物时,得到间规聚合物。将该聚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使用过氧化氢氧化,成功制备了高间规聚乙烯醇,间规度为rr=90%,间接证明所得含硼聚合物的间规度为rr=90%。因此,高间规聚乙烯基硼氮杂萘和聚乙烯醇是制备多种功能化高间规聚合物的重要中间体。(3)合成了一种硅醚保护的共轭双烯单体,使用PNP型三齿咔唑基钇双苄基配合物能够催化其均聚及与异戊二烯或丁二烯的共聚合,产物顺-1,4-规整性>98%。聚合物中的硅醚保护基很容易用四丁基氟化铵脱除,得到羟基功能化聚双烯烃。羟基功能化聚合物能够与双异氰酸酯、二元醇进行共交联,得到性能可调的交联聚合物,为合成复杂功能化的高顺-1,4-聚双烯烃提供了一种普适方法。

卢琪,肖林久,刘蝈蝈,李文泽[6](2020)在《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各类烯烃齐聚反应所应用的不同类型催化剂,归纳分析对短链烯烃(C2、C3)、中等链长烯烃(1-丁烯、异丁烯)以及长链烯烃(以1-癸烯为代表)进行齐聚反应适用的催化剂以及助催化剂。结果表明:固相催化剂不需要价格昂贵的助催化剂活化,而均相催化剂必须经过助催化剂活化才可表现出催化活性;乙烯齐聚催化剂多采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H型分子筛,丁烯低聚采用固体酸催化剂或离子液体等,1-癸烯采用茂金属、Lewis酸、离子液体进行聚合,最后对烯烃齐聚反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宋婷婷[7](2019)在《新型茂金属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聚烯烃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聚烯烃工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聚烯烃催化剂的发展进步是聚烯烃产业发展的关键,其发展主要经历了 Ziegler-Natta催化剂,Phillips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几个阶段。其中,茂金属催化剂及非茂金属催化剂因其合成简单,催化效率高等优势在现今的聚烯烃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许多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对新型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以及催化性能的研究。(1)在限制几何构型的单茂铬配合物中,具有氮、氧、硫或磷等给电子体的螯合侧臂结构的配合物作为乙烯均聚和共聚的高效催化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在四氢呋喃中向CrC13(THF)3和相应配体的双锂盐的反应混合物加入1/2当量的水,得到了一系列新型螯合四甲基环戊二烯苄氨基配体的二级胺配位的二氯化铬配合物 2-Me4CpC6H4CH2(R)NHCrC12[R=’Pr(1),Cy(2),Ph(3),4-MePh(4),2,6-Me2Ph(5),2,6-Et2Ph(6)]。铬配合物的分离产率随着加入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加入1/2当量时达到最高(66-76%)。我们尝试着分离四甲基环戊二烯苄氨基铬配合物2-Me4CpC6H4CH2(R)NCrCl但没有成功。我们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电子顺磁共振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新型二氯化铬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测定了配合物1、5和6的分子结构。X射线晶体学分析表明这些铬配合物具有三腿琴凳结构,其中在扭曲的六元螯合环中的胺氮原子和两个氯原子为腿。在AlR3和Ph3CB(C6F5)4活化下,配合物1-6对乙烯聚合及乙烯/1-己烯共聚反应表现出中等的催化活性,可得到中等到高分子量的聚乙烯以及中等共单体插入率的典型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乙己共聚物。在相同条件下,配合物4对乙烯均聚和乙烯/1-己烯共聚的催化活性高于其它配合物,而配合物3催化得到的乙己共聚物共单体插入率最高。(2)近些年来,含有氧原子的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以及优异的催化活性也已经发展起来。我们通过四氯化钛直接和相应的配体2-Cp’-4-tBu-6-R-C6H2OH[R=CPhMe2,Cp’=CpMe4(H2L8),R=CPh2Me,Cp’=CpMe4(H2L9),R=C(p-Tolyl)3,Cp’=CpMe4(H2L10)]或与相应配体 2-Cp’H-4-tBu-6-R-C6H2OH[R=tBu,Cp’=Flu(H2L7)]的双锂盐在甲苯中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茂钛配合物[η5:η1-2-Cp’-4-tBu-6-R-C6H20]TiCl2[R=tBu,Cp’=Flu(7),R=CPhMe2,Cp’=CpMe4(8),R=CPh2Me,Cp’=CpMe4(9),R=C(p-Tolyl)3,Cp’=CpMe4(10)]。利用1H、13C 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这些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晶体学测定了配合物7和9的分子结构。这些配合物在Al’Bu3/Ph3CB(C6F5)4活化后,对乙烯聚合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对乙烯/1-己烯的共聚反应具有高的共单体插入率。结果表明,配体中苯氧基邻位上的取代基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微观结构有明显影响。在相同条件下,配合物10对乙烯均聚和共聚的催化活性高于其他配合物,且配合物10产生的乙己共聚物具有最高的共单体插入率。(3)许多带有桥联或非桥联到环戊二烯配体的稀土茂金属配合物因其高的催化活性,在聚合催化领域和在其他相关的催化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合成了一个新型邻二甲氨基苄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配体C5Me4-C6H4-o-CH2NMe2(HL11)和一系列含此配体的稀土金属配合物。其中,两个双核的烷基配合物[(C5Me4-C6H4-o-CH2N(Me)CH2-μ)Ln(CH2SiMe3)]2(Ln=Y(11a),Sc(11b)]通过Ln(CH2SiMe3)3(THF)2和自由配体发生烷基消除,然后配体上NMe和CH2SiMe3发生分子内碳氢键活化反应分离得到,两个双核氯化物(C5Me4-C6H4-o-CH2NMe2)2Y2C14[LiCl(THF)2](11c)和[(C5Me4-C6H4-o-CH2NMe2)LuCl(μ-Cl)]2(11d)是通过无水三氯化钆或无水三氯化镥与相应的配体锂盐LiL11反应制得。然而Ln(BH4)3(THF)3(Ln=Sm,Nd)和相应的配体锂盐反应得到双核双硼氢稀土化物[(C5Me4-C6H4-o-CH2NMe2)Ln(μ-BH4)BH4]2(Ln=Sm(11e),Nd(11f)]。通过 X 射线衍射研究,确定了所有配合物11a、11b、11c、11d、11e和11f的分子结构。在AlR3/Ph3CB(C6F5)4,MAO或MMAO的活化下,稀土金属烷基化物11a和11b能够高活性的催化异戊二烯的1,4-顺式聚合以及中等活性的催化1-己烯聚合。此外,配合物11e和11f还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表现出中等到高的催化活性。(4)具有一个或两个O或S原子的三齿或四齿桥联双酚螯合配体第四族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多个研究小组的关注。我们试图通过Na2S·9H2O和2当量的2-溴甲基-4-叔丁基-6-R-苯酚反应合成了一些新型硫桥的三齿[OSO]双酚配体 S(2-CH2-4-tBu-6-R-C6H2OH)2[R=CMe3(H2L12),CMe2Ph(H2L13),CMePh2(H2L14),CPh3(H2L15),C(p-Tol)3(H2L16)]。它们的中性钛配合物[S(2-CH2-4-tBu-6-R-C6H20)2]TiCl2[R=CMe3(12),CMe2Ph(13),CMePh2(14),CPh3(15),C(p-Tol)3(16)]通过TiCl4与相应配体在甲苯中HCl消除法反应高产率获得。而在2当量三乙胺或二乙胺的存在下,TiCl4与相应配体在甲苯中反应,高产率的合成了离子型钛配合物[NHEt3][S(2-CH2-4-tBu-6-R-C6H20)2TiCl3][R=CMe3(17),CMePh2(18)]和[NH2Et2][S(2-CH2-4-tBu-6-R-C6H20)2TiCl3][R=CMe3(19),CMePh2(20)]。而ZrCl4与1当量配体双锂盐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得到中性锆配合物[S(2-CH2-4-tBu-6-R-C6H20)2]ZrCl2(THF)[R=CMe2Ph(21·THF),CMePh2(22 THF)]。采用1H、13C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这些新型钛锆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配合物15、17和21THF分子结构。X射线晶体学分析表明,钛配合物15中心金属原子拥有五配位的环境,而钛配合物17和THF溶剂化的锆配合物21·THF的中心金属则为六配位的伪八面体结构。在MAO或A1’Bu3/Ph3CB(C6F5)4活化后,这些钛锆配合物对乙烯聚合和乙烯/1-己烯共聚均表现出中等到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具有中等到高的共单体插入率,其中在相似的条件下离子型配合物17、18、19和20 比相应的中性配合物表现出更低的催化活性。

李会[8](2016)在《1-丁烯/长链α-烯烃共聚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文中指出润滑油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十分普遍,是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机械设备高强度工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α-烯烃经催化聚合得到的聚α-烯烃,是一种倾点低、粘度指数高、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优质润滑油基础油。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1-丁烯资源来源丰富,人们对1-丁烯资源的利用逐渐提高,以1-丁烯为原料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以减少1-丁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我国丰富的1-丁烯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研究了使用AlCl3催化剂催化1-丁烯与长链α-烯烃共聚反应,分别考察了长链α-烯烃的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1-丁烯与α-烯烃摩尔比、络合物种类对产物收率及聚α-烯烃油的性能的影响,并使用1HNMR、13CNMR、红外光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共聚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1.Owt%、反应温度为80℃、1-丁烯与1-癸烯摩尔比为10:1、正丙醇作络合物、AlCl3与正丙醇摩尔比为2:1时,可以制备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其40℃运动粘度为74.24mm2/s,100℃运动粘度为14.08mm2/s,粘度指数为140。茂金属催化剂体系对烯烃聚合反应有极高的聚合活性,本文采用二苯基硅桥(环戊二烯基)(9-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1-丁烯与1-癸烯共聚反应,合成了高粘度指数的聚烯烃合成油。当1-丁烯与1-癸烯摩尔比为0.65、反应温度为60℃、铝锆摩尔比为100、催化剂浓度为1.115mmol/L时可以合成40℃运动粘度为335.73mm2/s,100℃运动粘度为106.33mm2/s,粘度指数为365的润滑油基础油。

邵怀启,李会,林吉超,时鹏飞,姜涛[9](2014)在《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催化剂的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总结了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综述了用于合成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路易斯酸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离子液体催化剂和铬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优缺点及催化聚合产物的性能特点;对我国合成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张新莉[10](2013)在《二苯磷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制备了一系列[N,P,O]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然后用得到的非茂金属催化剂与甲基铝氧烷组成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和,并对其分子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表征;最后用甲基铝氧烷活化非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合,对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用水杨醛、氢氧化钠和取代苯胺(邻氨基间甲苯酚,邻氨基对甲苯酚和邻氨基-对-t-丁基苯酚)反应得到一系列席夫碱化合物,再与二苯基氯化磷反应制备得到配体L1–L3,使之分别与金属卤化物(TiCl4、ZrCl4、YCl3和NdCl3)反应得到非茂金属催化剂Cat.1–Cat.12。用核磁共振以及元素分析的方法表征配体以及催化剂的微观结构。采用得到的新型[P,N,O]配体非茂金属催化剂与MAO组成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合以及乙烯/1-辛烯共聚合,利用FT-IR、WAXD、DSC、GPC、13CNMR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探讨了催化剂的配体结构、中心原子和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Al/M(M=Ti,Zr,Y和Nd)摩尔比、催化剂浓度、溶剂以及共聚单体的浓度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新型含磷非茂金属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乙烯聚合和乙烯/1-辛烯共聚合,催化剂Cat.4对乙烯聚合和乙烯/1-辛烯共聚合表现出最大的催化活性,分别达到3.12×106gPE(molNd)-1h-1和4.03×106gPE(molNd)-1h-1,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得到催化聚合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0℃,n(Al)/n(M)=600,催化剂浓度为1.8×10-4mol/L,反应时间为30min,溶剂为甲苯,共聚单体加入量为5mL。对聚合物的表征结果显示由催化剂Cat.1催化聚合得到的乙烯均聚物具有最高的分子量10.25×105g·mol-1以及熔点136.8℃,由催化剂Cat.1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的1-辛烯插入率最高为0.7mol%。

二、稀土催化辛烯-1齐聚物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催化辛烯-1齐聚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α,ω-双烯烃的配位聚合:催化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α,ω-双烯烃的聚合
3 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α,ω-双烯烃的聚合
4 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α,ω-双烯烃的聚合
5 结论

(2)MFI型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水热合成及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掺杂MFI型分子筛的主要制备方法
        1.2.1 湿法浸渍
        1.2.2 离子交换
        1.2.3 同构取代
        1.2.4 包埋
        1.2.5 化学气相沉积
    1.3 同构取代金属掺杂MFI及其催化反应
        1.3.1 单金属的同构取代
        1.3.2 双金属对MFI型分子筛的同构取代
    1.4 MFI型分子筛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与测试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2.4.3 紫外可见光谱(DRUV-vis)
        2.4.4 氮吸附脱附实验(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4.8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OES)
        2.4.9 拉曼光谱表征(Raman)
        2.4.10 NH_3-TPD表征
    2.5 催化反应评估
第三章 双金属WSn-MFI分子筛的制备及在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品与材料
        3.2.2 Sn-MFI、W-MFI、WSn-MFI分子筛的合成
        3.2.3 催化性能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
        3.3.2 WSn-MFI催化环己烯环氧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MFI分子筛的制备及在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配体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W-MFI分子筛的制备
        4.2.3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表征
        4.3.2 W-MFI对环己烯环氧化催化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o-EDTA分子筛的制备及在环己烯环氧化中的催化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Mo-MFI分子筛的合成
        5.2.3 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o-MFI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5.3.2 Mo-MFI-n对环己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烯烃来源
    1.2 烯烃低聚物用途
    1.3 烯烃聚合反应原理及积碳
        1.3.1 反应环境
        1.3.2 碳正离子的形成
        1.3.3 碳正离子反应
    1.4 催化剂失活
        1.4.1 催化剂积碳
        1.4.2 孔道堵塞
    1.5 烯烃齐聚反应催化剂概述
        1.5.1 现有成熟工艺
        1.5.2 烯烃齐聚催化剂适用类型
    1.6 络合物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6.1 非茂过渡金属
        1.6.1.1 乙烯聚合反应原理
        1.6.1.2 Ni系催化剂
        1.6.1.3 Cr系催化剂
        1.6.1.4 Co系催化剂
        1.6.1.5 Fe系催化剂
        1.6.2 茂金属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6.3 金属配合物固载化催化剂制备方法
        1.6.4 研究现状
    1.7 无机化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7.1 常用载体
        1.7.1.1 分子筛
        1.7.1.2 Al_2O_3
    1.8 离子液体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9 Lewis酸催化剂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9.1 均相Lewis酸催化剂
        1.9.2 Lewis酸固载化
    1.10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丁烯齐聚反应催化剂的制备
        2.2.1 γ-Al_2O_3载体的性质
        2.2.2 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步骤
    2.4 催化剂活性计算
    2.5 催化剂表征
        2.5.1 BET法测定比表面积
        2.5.2 催化剂酸性表征
        2.5.2.1 氨气吸附脱附(NH_3-TPD)
    2.6 产物分析
        2.6.1 气相色谱谱图分析
        2.6.2 气质联用(GC-MS)谱图分析
第三章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3.2.1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性能
        3.2.2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3.2.3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3.2.4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3.2.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改性催化剂
    4.1 前言
    4.2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2.1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性能
        4.2.2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4.2.3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2.4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2.5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3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3.1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性能
        4.3.2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4.3.3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3.4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3.5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4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4.1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
        4.4.2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酸性
        4.4.3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4.4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4.5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金属催化的有规立构聚合
        1.2.1 苯乙烯的有规立构聚合
        1.2.1.1 等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1.2.1.2 间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1.2.2 共轭双烯的有规立构聚合
        1.2.2.1 顺-1,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2.2 反-1,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2.3 3,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3 α-烯烃的有规立构聚合
    1.3 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和共聚物序列组成控制
        1.3.1 极性单体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1 功能化苯乙烯均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2 功能化共轭双烯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3 功能化α-烯烃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4 非共轭极性α,ω-双烯烃的有规立构聚合
        1.3.2 极性单体共聚合中共聚物序列组成控制及共聚物性能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来源
    2.2 常用原料与试剂的制备与纯化
        2.2.1 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2.2.2 聚合单体的纯化
        2.2.3 溶剂的纯化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核磁共振波谱(NMR)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3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熔点测定
        2.3.4 热重分析(TGA)
第3章 2-(卤苯基)-1,3-丁二烯的聚合及后功能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β-双亚胺钇双烷基配合物的合成
        3.2.2 2-(卤苯基)-1,3-丁二烯单体的合成
        3.2.2.1 单体2-(4-氟苯基)-1,3-丁二烯(2-FPB)的合成
        3.2.2.2 单体2-(4-氯苯基)-1,3-丁二烯(2-ClPB)的合成
        3.2.2.3 单体2-(4-溴苯基)-1,3-丁二烯(2-BrPB)的合成
        3.2.3 聚合物的合成
        3.2.3.1 均聚物Poly(2-ClPB)和Poly(2-BrPB)的合成
        3.2.3.2 共聚物Poly(2-FPB-co-IP)、Poly(2-ClPB-co-IP)和Poly(2-BrPB-co-IP)的合成
        3.2.4 聚合物后功能化反应
        3.2.4.1 4-氟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FSt-alt-E)的合成
        3.2.4.2 4-氯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ClSt-alt-E)的合成
        3.2.4.3 4-溴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BrSt-alt-E)的合成
        3.2.4.4 对乙烯基苯甲酸-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StCOOH-alt-E)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4-卤苯基)-1,3-丁二烯的合成
        3.3.2 2-(4-卤苯基)-1,3-丁二烯的顺-1,4-选择性均聚合及聚合物表征
        3.3.3 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顺-1,4-选择性共聚合及聚合物表征
        3.3.3.1 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共聚行为
        3.3.3.2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极性单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3.3.3.3 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及核磁表征
        3.3.4 聚合物的后功能化反应
    3.4 本章中一些聚合物的DSC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烯基硼氮杂萘的间规选择性聚合及聚合后氧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本章中所用配合物的合成
        4.2.2 单体B-乙烯基-2,1-硼氮杂萘(BN2VN)的合成
        4.2.3 均聚物Poly(BN2VN)的合成
        4.2.4 聚合物氧化制备间规聚乙烯醇(sPVA)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4.3.2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聚合物的表征
        4.3.3 间规聚乙烯醇的合成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醚保护的共轭双烯单体的顺-1,4-选择性聚合及后功能化反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4-亚甲基-5-烯-1-醇的合成
        5.2.2 硅醚保护单体IPOTBS的合成
        5.2.3 本章中所用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5.2.4 IPOTBS均聚物的合成
        5.2.5 IPOTBS与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合成
        5.2.6 聚合物脱保护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POTBS均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5.3.2 IPOTBS与共轭双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5.3.3 聚合物的后功能化、交联及交联聚合物拉伸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配合物催化剂
    1.1 Ni系催化剂
    1.2 Co系催化剂
    1.3 Cr系催化剂
        1.3.1 乙烯进行三聚/四聚反应机理
        1.3.2 乙烯三聚反应
        1.3.3 乙烯四聚反应
    1.4 Fe系催化剂
    1.5 Ti系催化剂
    1.6 Zr系催化剂
2 负载型催化剂
    2.1 分子筛
        2.1.1 ZSM-5分子筛
        2.1.2 MCM分子筛
    2.2 γ-Al2O3催化载体
        2.2.1 Fe、Ni活性物质
        2.2.2 Zr活性物质
    2.3 活性炭
    2.4 固体磷酸催化剂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3.1 阴离子的影响
        3.1.1 Al Cl3为阴离子
        3.1.2 Fe Cl3为阴离子
    3.2 阳离子的影响
    3.3 丁烯齐聚
    3.4 1-癸烯齐聚
4 用于生产PAO的催化剂
    4.1 Lewis酸催化剂
        4.1.1 Lewis酸-醇络合物
        4.1.2 固载化Lewis酸催化剂
    4.2 茂金属催化剂
5 结束语

(7)新型茂金属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聚烯烃催化剂的发展
        1.2.1 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
        1.2.2 茂金属催化剂
        1.2.3 非茂金属催化剂
    1.3 单茂金属催化剂
        1.3.1 第四副族茂金属催化剂
        1.3.2 茂铬金属催化剂
        1.3.3 稀土茂金属催化剂
    1.4 含硫和氧原子苯氧基配体的第4族金属配合物
        1.4.1 含[OS]-型两齿配体配合物
        1.4.2 含[OSO]-型和[OOO]-型三齿配体配合物
        1.4.3 含[OSSO]-型和[OSSO]-型四齿配体配合物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苄氨基环戊二烯基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的准备
        2.2.2 常规试剂
        2.2.3 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2.2.4 化合物的分析与测试
        2.2.5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2.2.6 聚合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的合成
        2.3.2 配合物的合成
        2.3.3 配合物1、5和6 的晶体学表征
        2.3.4 烯烃聚合研究
    2.4 配体、配合物和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大空间位阻芳氧基侧链单茂钛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的准备
        3.2.2 常规试剂
        3.2.3 化合物的分析与测试
        3.2.4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3.2.5 聚合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体的合成
        3.3.2 配合物的合成
        3.3.3 配合物7和9 的晶体学表征
        3.3.4 烯烃聚合研究
    3.4 配体、配合物和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C_5Me_4-C_6H_4-o-CH_2NMe_2 配体的半夹心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的准备
        4.2.2 常规试剂
        4.2.3 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4.2.4 化合物的分析与测试
        4.2.5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4.2.6 聚合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体的合成
        4.3.2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4.3.3 异戊二烯聚合研究
        4.3.4 1-己烯聚合研究
        4.3.5 MMA聚合研究
    4.4 配体、配合物和配合物的核磁谱图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非茂三齿[OSO]双酚钛、锆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烯烃聚合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的准备
        5.2.2 常规试剂
        5.2.3 化合物的分析与测试
        5.2.4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5.2.5聚合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的合成
        5.3.2 配合物的合成
        5.3.3 配合物15、17和21·THF的晶体学表征
        5.3.4 烯烃聚合研究
    5.4 配体、配合物和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一 缩写对照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1-丁烯/长链α-烯烃共聚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润滑油基础油
        1.1.1 润滑油基础油概述
        1.1.2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1.2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1.2.1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1.2.2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和应用
    1.3 聚α-烯烃合成油
        1.3.1 聚α-烯烃合成油的结构和特性
        1.3.2 合成聚α-烯烃油的催化剂体系
        1.3.3 聚α-烯烃合成油的生产工艺
        1.3.4 聚α-烯烃合成油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所用原料
        2.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2.1.3 原料预处理及实验准备
    2.2 1-丁烯与α-烯烃共聚反应
        2.2.1 实验装置图
        2.2.2 三氯化铝催化剂催化1-丁烯与α-烯烃共聚反应
        2.2.3 二苯基硅桥(环戊二烯基) (9-芴基)二氯化锆催化1-丁烯与α-烯烃共聚反应
    2.3 共聚产物的表征方法
        2.3.1 气相色谱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测试
        2.3.4 高温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4 共聚物性能测试
        2.4.1 共聚物运动粘度与粘度指数测定
        2.4.2 共聚物双键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无水AlCl_3催化1-丁烯与1-癸烯共聚
        3.1.1 α-烯烃种类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1.2 催化剂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1.3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1.4 1-丁烯与1-癸烯摩尔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1.5 络合物的引入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1.6 共聚产物的性能表征
        3.1.7 AlCl_3催化剂催化反应机理
    3.2 二苯基硅桥(环戊二烯基) (9-芴基)二氯化锆催化1-丁烯与1-癸烯共聚
        3.2.1 反应时间对1-癸烯转化率的影响
        3.2.2 二苯基硅桥(环戊二烯基) (9-芴基)二氯化锆催化剂催化α-烯烃齐聚反应性能的研究
        3.2.3 1-丁烯/1-癸烯摩尔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2.5 铝锆摩尔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2.6 催化剂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2.7 共聚产物的性能表征
        3.2.8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反应机理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催化剂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α-烯烃合成油的结构特点
2 α-烯烃齐聚催化剂
    2.1 路易斯酸型催化剂
    2.2 茂金属催化剂
    2.3 离子液体催化剂
    2.4 铬金属催化剂
    2.5 其他催化剂体系
3 结语

(10)二苯磷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配位聚合均相催化剂
        1.1.1 茂金属催化剂
        1.1.2 非茂金属催化剂
        1.1.3 稀土金属催化剂
    1.2 烯烃聚合的发展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试剂的处理方法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水杨醛钠的制备
        2.3.2 配体的制备
        2.3.3 催化剂的制备
    2.4 乙烯聚合
    2.5 乙烯 / 1- 辛烯共聚合
    2.6 催化剂与聚合物的表征
        2.6.1 NMR 分析
        2.6.2 EA 分析
        2.6.3 FT-IR 分析
        2.6.4 GPC 分析
        2.6.5 WAXD 分析
        2.6.6 DSC 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乙烯聚合
        3.1.1 催化剂的金属中心和配体结构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3.1.2 聚合温度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3.1.3 Al/M 摩尔比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3.1.4 催化剂浓度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3.1.5 反应时间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3.2 乙烯 /1- 辛烯共聚
        3.2.1 催化剂的金属中心和配体结构对乙烯 / 1 - 辛烯共聚合的影响
        3.2.2 聚合温度对乙烯/ 1- 辛烯共聚合的影响
        3.2.3 Al /M 摩尔比对乙烯/ 1- 辛烯共聚合的影响
        3.2.4 催化剂浓度对乙烯 /1 -辛烯聚合的影响
        3.2.5 单体浓度对乙烯 / 1- 辛烯聚合的影响
        3.2.6 溶剂对乙烯 /1 - 辛烯聚合的影响
    3.3 催化剂配体的结构与表征
        3.3.1 水杨醛钠的~1H NM R 分析
        3.3.2 配体制备方案一中中间体的~1H NMR 分析
        3.3.3 配体制备方案二中中间体的~1H NMR 分析
        3.3.4 配体制备方案二中配体的~1H NM R 分析
    3.4 聚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3.4.1 聚合物的固体核磁表征
        3.4.2 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3.4.3 聚合物的 WAXD 表征
        3.4.4 聚合物的 DS C 表征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四、稀土催化辛烯-1齐聚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α,ω-双烯烃的配位聚合:催化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调控[J]. 李勇,王晓艳,唐勇. 化学学报, 2021(11)
  • [2]MFI型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水热合成及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D]. 张浩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3]Fe3O4/Ni-分子筛串联催化CO2加氢制高碳烃反应性能及机理研究[D]. 卢鹏飞. 宁夏大学, 2021
  • [4]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D]. 卢琪.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5]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D]. 黄建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卢琪,肖林久,刘蝈蝈,李文泽. 当代化工, 2020(11)
  • [7]新型茂金属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的研究[D]. 宋婷婷. 吉林大学, 2019(02)
  • [8]1-丁烯/长链α-烯烃共聚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D]. 李会.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4)
  • [9]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催化剂的技术进展[J]. 邵怀启,李会,林吉超,时鹏飞,姜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4(04)
  • [10]二苯磷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 张新莉.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稀土催化的 Octene-1 低聚物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