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稀土之都——白云鄂博(论文文献综述)
谢玉玲,曲云伟,杨占峰,梁培,钟日晨,王其伟,夏加明,李必成[1](2019)在《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元素矿床,其稀土元素资源量占世界目前已知稀土元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白云鄂博自1927年发现至今已有92年,对其的开发和研究历史悠久,在赋矿碳酸岩的成因、成矿年代、稀土矿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碳酸岩型稀土元素成矿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矿床经历了成矿后复杂的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致使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复杂,学界对其成因和成矿过程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对成矿碳酸岩的岩浆演化、稀土元素迁移与富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笔者最新研究表明,矿区过去被认为是下白云鄂博群的H1、H2、H9岩石单元并非沉积变质岩或变质火山岩,而应为岩浆侵入成因,矿区其他岩石单元(H3~H7)的成因也值得商榷。H9岩石单元中的黑云母岩(前人称为黑云母板岩)和富含黑云母的碳酸岩(前人称为暗色板岩)为成矿碳酸岩的一部分,是碳酸岩不同岩相带的表现。黑云母岩和富黑云母碳酸岩相对于含矿碳酸岩具有相对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比值,表明岩浆演化可能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异具有重要贡献。矿区主要岩石单元成因的新认识不仅为矿床成因、成矿背景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正确厘定矿区构造式样和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晓勇,赖小东,任伊苏,凌明星,刘玉龙,柳建勇[2](2015)在《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兼论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白云鄂博Fe-REE-Nb建造矿床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稀土矿床,其矿床类型特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都备受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的关注。由于其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地质学界对此争议颇大,一直没有定论。国内外地质学家提出了多种成矿模式,但至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区内缤纷复杂的地质现象,致使很多有关矿床成因关键性问题争论依旧。研究该矿床成因的意义不仅是解释矿床的形成条件,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华北陆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条件下的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寻找超大型矿床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多年的科研积累,特别是针对已获得大量岩石化学、稳定和放射成因同位素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及综述了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基底性质、火成碳酸岩、岩石地层及矿床形成时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白云鄂博矿床多阶段成矿模式。我们认为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是沉积碳酸盐受地幔碳酸岩浆及派生的流体交代的产物,碳酸岩浆及其派生的富稀土流体与在地壳深部对沉积碳酸盐产生强烈交代,导致稀土元素在H8白云岩及其他地层的第一次富集。后来经加里东时期的板块聚合过程中的流体改造,使得稀土元素二次运移富集,形成了白云鄂博独特的Fe-REE-Nb矿床及区域性的大规模稀土矿化。至于铁矿的形成,我们认为它是在基底之上发育的一套BIF,经过中元古的碳酸岩侵入作用的改造,之后在加里东时期的板块聚合过程的再次聚集。
周宝炉[3](2018)在《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文中认为稀土是一组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特性的重要元素,对高新技术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稀土资源类型齐全、储量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稀土产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稀土大国,稀土产量、出口量及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稀土开采提取技术仍然不够完善,且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而稀土的低端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相反地稀土在高端应用领域却潜力巨大,稀土在低端、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分布的不均衡影响及阻碍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面向我国稀土可持续发展及利用,以稀土低端和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为目标,构建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的理论及评价方法模型,并以我国主要稀土矿区白云鄂博稀土矿为案例,应用所提出的理论及方法,分析稀土外部成本及外部收益在其产业链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进行外部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其稀土氧化物(REO)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是负外部性,生产1吨REO带来的外部成本为3.4万元,主要来自大气及水体污染,二者占其外部成本的70%;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为102660元/吨,主要来自氧化钕及氧化镨,二者占其市场价值的75%。外部成本占其市场价值的33%,而包钢稀土所付出的实际外部成本只占其市场价值的22%左右,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完全得到补偿,而这部分没有得到补偿的外部成本转嫁到周边环境及居民,使得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通过对白云鄂博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应用及废料回收过程进行外部性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带来的市场价值为44万元/吨,其生产及终端应用的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42万元/吨,正外部性主要来自钕铁硼在其终端应用中带来的节能等效应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钕铁硼永磁废料回收1吨稀土氧化物带来的市场价值为24万元/吨,其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3.1万元/吨,其正外部效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用对原矿矿石进行开采冶炼,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充分利用稀土资源,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产业链从开采向应用的延伸,稀土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外部性逐步由负外部性转向正外部性,且其外部收益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占比不断增大。在现实中,国家可以对上游企业进行适度征税,以补偿外部成本,同时对下游高端应用企业进行补贴,以补偿其外部收益,进而刺激稀土企业进入下游领域。各大企业通过改进稀土冶炼工艺,减少废气及废水的排放量,可以减少其外部成本;拓展产业链,进入终端应用市场,增强下游竞争力,积极推进稀土回收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稀土产业带来的外部收益,最终可以促进企业及整个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汪相[4](2018)在《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文中提出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Ma和249±13 Ma;从巴音敖包伟晶岩中获得热液锆石,测得其U-Pb年龄为248.9±2.5 Ma。结合阿尔泰—天山—北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造山带中的成矿年龄资料,笔者推测,在248%251 Ma白云鄂博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该热液活动的时间可以代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基于绝大多数稀有金属热液矿床都是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联的,本研究对白云鄂博地区出露的两类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分析,从而确定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体相)为同碰撞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69.8±2.0 Ma;而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补体相)为碰撞后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50.5±6.0 Ma。根据二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等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1)该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母岩,它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壳深部岩浆房;(2)该岩浆房就是同碰撞花岗岩浆的岩浆房,这意味着留存在该岩浆房中的巨量花岗岩浆经历了近20 Ma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在岩浆房上部聚集了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3)当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拉张时,该残余花岗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快速上升引起压力和温度的骤降,富含稀有金属(稀土和铌)、卤素(氟)和碱金属的硅质热液从残余花岗岩浆中分离出来;(4)这种硅质热液沿断裂构造率先进入白云鄂博群H8白云岩岩层,与碳酸盐发生交代反应,其稀土和铌金属元素沉淀成矿;同时,H8白云岩岩层中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分解,释放出Fe2+和[CO3](2-),前者(Fe2+)经近距离迁移后沉淀成铁矿,后者([CO3]2-)与少量稀土—铌元素结合成金属—碳酸络合物,呈脉状穿插在H8白云岩中,或迁移至H8白云岩的外围。该认识首次将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成岩和成矿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阐释了一个致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能量和物质的运移过程;同时,该认识可以整合多种流行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认识("正常或热水沉积说"、"火成碳酸岩说"、"热液交代说"等等)中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全面、系统而又新颖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郑强[5](2017)在《综合回收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铁、稀土、氟和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罕见的铁、稀土、铌等元素共生的大型多金属矿床,由于其具有元素和矿物组成多、品位低、有用矿物粒度细、矿石种类繁杂等特点,给矿物的分离、提取带来了很多困难。目前工业上应用“弱磁—强磁—浮选”的选矿工艺,资源回收率不高。因此,开发研究综合回收利用白云鄂博资源的新工艺对我国的稀土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为原料,构思了一个从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回收铁、稀土、氟和磷的选冶联合新流程,并对选冶联合流程的工艺条件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矿物解离分析仪、激光粒度分布仪和电子探针等检测技术,研究了白云鄂博弱磁尾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白云鄂博弱磁尾矿矿物粒度较细,小于75 μm的矿物颗粒占90.75%;主要回收矿物中,赤铁矿的颗粒全部在10 μμm以上,98.61%的氟碳铈矿颗粒粒度大于10 μμm,95.62%的独居石颗粒粒度大于10 μm,99.92%的萤石颗粒粒径在10 μm以上,磷灰石颗粒粒度都分布在10 μm以上的易选粒径范围;有价元素品位较低,其中铁(TFe)、稀土(REO)、氟(F)和磷(P205)含量分别为14.38%、9.60%、12.57%和3.53%;铁主要赋存于赤铁矿中,稀土主要赋存在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氟主要赋存在萤石和氟碳铈矿中,磷主要赋存在磷灰石和独居石中;脉石矿物较多,主要脉石矿物有钠辉石、钠闪石、石英、重晶石、白云石和云母类矿物等。根据尾矿工艺矿物学性质,提出了“重选—浮选—一步法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的选冶联合流程。重选实验结果表明:97.77%的稀土和93.39%的铁可以选入重选精矿中,77.21%的氟和59.99%的磷选入重选尾矿中;重选尾矿浮选回收萤石结果表明:通过“一粗二精”的闭路实验,可得到品位(CaF2)为81.86%、作业回收率为92.68%的萤石精矿;浮选萤石后的尾矿用于浮选回收磷灰石,通过“一粗一精一扫”的闭路实验,可以得到品位(以Ca5(P04)3F计)为54.38%、作业回收率为93.61%的磷灰石精矿。采用同步热分析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一步法焙烧重选精矿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赤铁矿还原为磁铁矿的反应和稀土矿物分解反应在650℃均可发生。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了一步法焙烧的优化工艺条件: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60min,煤加入量4%,Ca(OH)2加入量6%,NaOH加入量2%。在该优化工艺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以达到93.14%,赤铁矿还原率可达到2.31。将优化条件下的焙烧矿进行弱磁选实验,通过阶段磨矿,一次粗选(200mT)和一次精选(100 mT),得到了全铁品位为72.35%、全铁回收率为86.28%的磁选精矿;98.86%的稀土富集到磁选尾矿中,磁选尾矿中稀土品位提高到24.3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一步法焙烧过程中赤铁矿还原、氟碳铈矿和独居石分解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赤铁矿、氟碳铈矿和独居颗粒均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逐渐反应;物相变化规律分别为:Fe2O3→Fe3O4,REFCO3→REOF+REO+CaF2→REO+CaF2,REPO4→Ca3(PO4)2+REO→REO+Ca5(PO4)3F。利用未反应核模型研究了一步法焙烧过程赤铁矿还原和稀土矿分解的反应动力学,发现赤铁矿还原和稀土矿分解的动力学模型均可用未反应核模型进行表征,赤铁矿还原反应速度受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48.22 kJ·mol-1;稀土矿分解反应速度受固体产物层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 13.80kJ·mol-1。研究了盐酸—柠檬酸混合酸从弱磁选尾矿中浸出磷灰石和酸浸液碱化回收磷的工艺条件,得到了磷浸出的优化工艺条件:盐酸浓度为0.50 mol·L-1、柠檬酸浓度0.05 mol·L-1浸出温度40℃、液固比10:1、搅拌速度200r·min-1、浸出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磷的浸出率为97.36%;碱化回收磷的优化工艺条件:pH值为9.5、温度20℃、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磷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8.55%。研究了盐酸从浸磷渣中回收稀土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为3.50 mol·L-1、浸出温度为50℃、浸出时间70 min、液固比10:1、搅拌速度200 r·min-1的条件下,稀土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7.42%。研究了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有价元素在选冶联合流程的分布,结果表明:全铁的总回收率为80.57%,稀土的总回收率为91.04%,氟的总回收率为71.59%,磷的总回收率为91.83%。同时对铌、钪和钍进行了追踪,发现79.63%的铌(Nb2O5)、50.48%的钪(Sc2O3)和81.44%的钍(ThO2)在稀土浸渣中得到富集。选冶联合流程兼顾了铁、稀土、氟和磷的回收,同时使铌、钪和钍富集到稀土浸渣中,为进一步提取回收铌、钪和钍提供原料。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综合回收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铁、稀土、氟和磷的选冶联合新流程可以满足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目标,为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条件。
刘琦,周芳,冯健,刘旭,徐源来,吴晓燕,池汝安[6](2019)在《我国稀土资源现状及选矿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我国稀土矿主要分为矿物型稀土矿和风化型稀土矿。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以轻稀土配分为主,多采用浮选法回收稀土。风化型稀土矿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以中重稀土配分为主,工业上主要以铵盐浸取获得稀土。目前,矿物型稀土矿生产过程中存在浮选药剂选择性差与回收率不高的问题。风化型稀土矿则面临着氨氮废水污染的问题。综述了我国这两种典型矿产的特征和选别工艺,从回收工艺和绿色药剂两方面对两种矿物的绿色开发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展望了未来高效清洁技术的发展方向。
李健飞[7](2020)在《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轻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并伴生有数量可观的Ca、Sc、Th、K、P、F等有价资源,其稀土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有序发展。目前,处理该稀土矿物的工艺主要为浓硫酸焙烧法和烧碱法,但二者存在伴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或部分工艺环节高能耗等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突破制约白云鄂博稀土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稀土浸出效率、有价组分选择性分离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围绕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及共伴生资源清洁高效提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论述,主要通过XRD、BPMA、激光粒度仪、XPS、化学分析等多种技术表征手段,充分了解目标矿物的本质特性,预测和构建氟碳铈矿的焙烧反应模型;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3种钠化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的处理工艺,并对其存在的部分关键科学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主要由稀土矿物、脉石矿物、铁矿物、铌矿物、钛矿物、锰矿物等组成,且以粒径范围在+0.005~-0.038mm内的细粒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形式存在,颗粒占有率达到89.87%;各矿物之间嵌布关系较为复杂,除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集合体的连生体以富连生体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矿物均以中贫连生的形式存在。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不仅是提取稀土的主要目标矿物,亦为F-、PO43-、CO32-以及Th4+等资源的重要载体。通过SEM-EDS进一步分析发现,发现了化学成分符合光卤石特征的矿物,由于找到的样本较少,所以仍需要大量的工作予以确认。(2)采用O2/Ar气氛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以及将Ar气氛焙烧后的产物作为中间体,再次进行氧化焙烧,最终得到3种焙烧产物。通过对焙烧产物物相组成、官能团特征、化学键断裂等多方面分析,深入探究了主要稀土矿物的热分解特性、Ce3+/Ce4+的氧化还原规律及氟的逸出机制等多个科学问题。结果表明:独居石在不同焙烧气氛下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氟碳铈矿热分解过程是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氟碳铈矿受热分解为REOF和CO2,同时会吸附大量的自由基O·,促使Ce3+向Ce4+转变,并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进而降低氟碳铈矿分解温度;第二阶段: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渐升高(≤1000℃),少量F开始以OF2的形式逸出,并继续分解为O2和F2。当焙烧温度上升至1100℃~1500℃范围内时,F含量明显降低,且La/Ce也出现了明显分馏;当有Na3PO4介入时,La/Ce的分离效率可达99%以上。(3)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了 NaOH直接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的工艺路线。通过对其矿相演变及稀土元素浸出规律的研究表明,由于没有H2O的大量参与,传统碱分解的部分弊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反应温度大幅提高,分解过程也由液-固反应向固-固反应转变,而且得到的目标产物为RE2O3(CeO2),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碱分解的重要特征之一;动力学研究分析发现,随着浸出温度不断升高,其化学反应过程的控速机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浸出温度在40℃~70℃时,其化学反应过程受产物穿越惰性物质残留层扩散控制,当浸出温度为75℃~90℃时,其化学反应过程受跨越产物层的界面转移(产物层界面传质)和扩散共同控制;最终,在最优试验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到92.5%。(4)以进一步缩减NaOH用量为出发点,采用氧化与钠化两段焙烧来选择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并围绕其矿相转变、水洗机理、酸浸机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深入探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液碱分解与NaOH直接焙烧分解工艺,该工艺的NaOH用量可分别降低73.2%、55.4%,水洗次数则缩短至3次,而F、P的水洗除去率可达63.21%和17.24%;结合XRD、SEM-EDS和疏水性测试等结果,证实了该工艺焙烧后的矿物表面未出现被针状钠盐所包裹的现象,亲水性较强,故水洗效率高,水用量少。HCl浸出焙烧矿过程符合产物层扩散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受跨越产物层的界面转移和扩散共同控制。(5)针对稀土碱性废水处理难度大、能耗高等现实问题,探索了NaOH-Al(OH)3混合焙烧分解机理及废水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并系统研究和揭示了其焙烧、酸浸、水洗等工艺环节中各有价元素的迁移规律与作用机制。整个工艺充分利用Al3+与F-的络合能力强的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实现F、Al资源的选择性转化与稀土的高效浸出,不仅从源头缩减F、CO2污染,而且Al3+、F-、CO32-最终可转化为铝工业生产原料NaF、Na3AlF6、Na2CO3,处理后的废液亦可循环再利用,这为实现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液碱分解、NaOH焙烧分解等工艺的推广及碱性废水的资源化转变提供了另一思路。
肖荣阁,费红彩,王安建,杨帆,颜开[8](2012)在《白云鄂博含矿碱性火山岩建造及其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说明白云鄂博矿床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区H8岩性段矿化白云岩成因的认识,许多研究显示含矿白云岩是岩浆碳酸岩,本文主要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属于火山喷发环境形成的火山碳酸熔岩。H8含矿白云岩段和H9板岩段作为一套含矿岩系主要由含矿白云岩、霓闪钠长岩、钾长板岩3类岩石组成,白云岩和霓闪钠长岩都具有的碎屑结构及角砾状构造、条带构造,显示为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特征,而钾长板岩则主要显示致密微晶火山熔岩特征。工业矿物主要是磁铁矿、赤铁矿、稀土矿物和铌铁矿物,其重要特征是出现大量原生赤铁矿,反映岩石氧化系数高,与火山喷发环境一致。霓闪钠长岩、钾长板岩岩石化学显示碱性特征,稀土元素与CaO、F相关系数在0.7以上,并与Fe2O3高氧化物相关,而与硅酸盐矿物组分反相关,表示碳酸岩与稀土成矿密切相关,并显示为表生氧化环境形成。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白云岩∑REE最高,钾长板岩∑REE最低,相应的岩脉∑REE低于喷发岩。各种岩石均表现为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但是以白云岩LREE/HREE比值最大,霓闪钠长岩LREE/HREE比值最小,而纯钠长石岩脉和含稀土磁铁矿LREE/HREE明显高于其他岩石。白云岩和霓闪钠长岩均表现出不同的铕、铈负异常,但是碳酸岩脉和钾长板岩则显示弱正铈异常,霓闪钠长岩和钾长板岩铕异常不明显。矿化白云岩和碳酸岩脉的δ18O、δ13C值介于沉积灰岩与已知碳酸岩的δ18O、δ13C值之间,碳酸岩中白云石的δ18O低于方解石的δ18O,而δ13C高于方解石的δ13C,稀土矿物的δ13C、δ18O与碳酸岩脉δ13C、δ18O接近。归纳这些特征,含矿白云岩与霓闪钠长岩、钾长板岩是碱性火山岩组合,与一系列同期的碳酸岩、霓闪钠长岩碱性岩脉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碱性火山岩系。
季根源,张洪平,李秋玲,夏浩东[9](2018)在《中国稀土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已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国防工业、高新技术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国稀土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广且相对集中,资源储量、年产量、出口量、消费量均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位,但也存在着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资源消耗过快、出口依存度高、环境破坏、稀土综合回收利用不高、科技创新不足和价格偏低等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出口管理、建立战略储备、促进境外勘查和入库稀土实物地质资料等建议。
马莹,李娜,王其伟,杨启山[10](2016)在《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的特点及研究开发现状》文中认为白云鄂博矿属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床,以铁、稀土、铌为主,在我国乃至世界稀土工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包头白云鄂博矿选矿、冶炼工艺、相应的三废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包头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世界稀土之都——白云鄂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稀土之都——白云鄂博(论文提纲范文)
(1)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地质和资源概况 |
2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主要研究进展 |
2.1 成矿地质背景 |
2.2 赋矿碳酸岩的成因和成岩年代 |
2.3 稀土矿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3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相对薄弱之处和存在问题 |
4 白云鄂博岩石单元新认识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 |
4.1 H1、H2岩石单元的成因 |
4.2 H9岩石单元成因新认识及碳酸岩岩相分带的发现 |
4.3 岩石单元成因新认识在碳酸岩岩浆演化研究和找矿中的意义 |
5 结论 |
(2)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兼论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白云鄂博矿区地质特征 |
2.1 矿体 |
2.2 矿物组成 |
2.3 矿化类型 |
2.4 交代作用 |
3 成岩成矿时代 |
3.1 成矿时代 |
3.2 碳酸岩墙形成年代 |
3.3 后期成矿作用 |
3.4 白云鄂博群形成时代 |
4 地球化学 |
4.1 元素地球化学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2.2 氢氧同位素 |
4.2.3 硫同位素 |
4.2.4 锶钕同位素 |
4.2.5 铅同位素 |
5 成矿模型及矿床成因概述 |
5.1 沉积(变质)热液交代成矿 |
5.2 火成碳酸岩成矿 |
5.3 海底喷流沉积成矿 |
5.4 微晶丘成矿 |
6 问题总结及结论 |
6.1 成因争论 |
6.2 成岩-成矿时限 |
6.4 本文的观点-板块俯冲作用与成矿 |
(3)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 |
2.1.1 稀土分类及应用 |
2.1.2 稀土国外研究现状 |
2.1.3 稀土国内研究现状 |
2.1.4 稀土研究现状的问题 |
2.2 外部性理论 |
2.2.1 外部性定义 |
2.2.2 外部性理论发展 |
2.2.3 外部性分类 |
2.2.4 外部性定量化研究及应用 |
2.3 环境价值理论 |
2.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3.2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生命周期方法 |
2.4.1 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评价 |
2.4.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
2.4.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
2.5 总结 |
3 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理论 |
3.1 稀土生命周期及其工艺技术特征 |
3.1.1 稀土矿分布及开采 |
3.1.2 稀土氧化物生产 |
3.1.3 功能产品制造 |
3.1.4 稀土终端应用 |
3.1.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 |
3.2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及其特征 |
3.2.1 稀土矿开采外部性 |
3.2.2 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 |
3.2.3 稀土功能产品制造外部性 |
3.2.4 终端应用外部性 |
3.2.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外部性 |
3.3 稀土生命周期及外部性总结 |
3.4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均衡模型 |
4 稀土外部性评价方法及测试参数 |
4.1 废气外部性评价方法 |
4.1.1 废气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1.2 废气的农业损失评价 |
4.1.3 废气的森林损失评价 |
4.1.4 废气的材料损失评价 |
4.2 废水外部性评价方法 |
4.2.1 废水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2.2 废水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损失评价 |
4.2.3 废水的生活用水损失评价 |
4.3 废渣外部性评价方法 |
4.4 资源稀缺及土地占用外部性评价 |
4.5 稀土市场价值评价 |
4.6 稀土外部性评价指标与参数 |
5 应用——以白云鄂博稀土为例 |
5.1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工艺及外部性 |
5.1.1 稀土精矿生产工艺 |
5.1.2 稀土化合物及金属生产工艺 |
5.1.3 稀土生产的外部性 |
5.2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
5.2.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5.2.2 清单分析 |
5.2.3 影响评价 |
5.2.4 生命周期解释 |
5.3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评价 |
5.3.1 废气的外部性评价 |
5.3.2 废水的外部性评价 |
5.3.3 其它外部性损失评价 |
5.3.4 市场价值及外部成本 |
5.3.5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外部成本内部化 |
5.4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应用外部性研究 |
5.4.1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生命周期评价 |
5.4.2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及终端应用外部性评价 |
5.5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研究 |
5.5.1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生命周期评价 |
5.5.2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评价 |
5.6 总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全球稀土资源分布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 |
2 年代学分析 |
3 成矿模式 |
3.1 动力源 |
3.2 岩浆源 |
3.3 成矿物质源 |
3.4 碰撞后花岗岩的定位 |
3.5 成矿作用 |
4 关于新成矿模式的几个关键要素 |
4.1 成矿年龄 |
4.2 成矿母岩 |
4.3 成矿机制 |
4.3.1 稀土—铌—钍矿 |
4.3.2 铁矿 |
4.3.3 脉状铌—稀土矿 |
5 两个相关的重大问题 |
5.1 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的原因 |
5.2“阿蒙兴造山运动”术语的建议 |
6 结论 |
(5)综合回收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铁、稀土、氟和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白云鄂博矿资源概况 |
1.2 稀土资源概况 |
1.2.1 稀土矿物 |
1.2.2 世界稀土资源 |
1.2.3 我国稀土资源 |
1.3 白云鄂博矿利用 |
1.3.1 白云鄂博矿选矿工艺 |
1.3.2 白云鄂博尾矿的利用 |
1.3.3 白云鄂博稀土矿物的冶炼 |
1.4 白云鄂博矿开发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白云鄂博弱磁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测试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技术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3 自动矿物解离分析技术 |
2.2.4 激光粒度分析 |
2.2.5 电子探针分析 |
2.3 白云鄂博弱磁尾矿的组成 |
2.3.1 化学组成 |
2.3.2 矿物组成 |
2.4 主要矿物的特征及嵌布关系 |
2.4.1 粒度分析 |
2.4.2 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 |
2.4.3 主要矿物的嵌布关系 |
2.5 选冶联合流程的提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选—浮选回收萤石和磷灰石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测试方法 |
3.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2.4 实验过程 |
3.3 重选实验 |
3.3.1 -0.038 mm粒级摇床分选实验 |
3.3.2 +0.038 mm粒级摇床分选实验 |
3.4 浮选萤石 |
3.4.1 单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4.2 重选尾矿中浮选萤石的工艺研究 |
3.5 浮选磷灰石 |
3.5.1 粗选实验研究 |
3.5.2 开路实验 |
3.5.3 闭路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步法焙烧及弱磁选铁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分析测试方法 |
4.2.3 实验过程 |
4.2.4 工艺评价指标 |
4.3 一步法焙烧热力学研究 |
4.3.1 一步法焙烧反应研究 |
4.3.2 一步法焙烧热力学分析 |
4.4 一步法焙烧工艺条件研究 |
4.4.1 焙烧温度的影响 |
4.4.2 焙烧时间的影响 |
4.4.3 煤量的影响 |
4.4.4 Ca(OH)_2加入量的影响 |
4.4.5 NaOH加入量的影响 |
4.4.6 优化条件实验 |
4.5 一步法焙烧机理研究 |
4.5.1 一步法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规律 |
4.5.2 一步法焙烧过程中矿相重构规律 |
4.5.3 一步法焙烧过程中赤铁矿还原动力学机理研究 |
4.5.4 一步法焙烧过程中稀土矿物分解动力学机理研究 |
4.6 焙烧产物弱磁选实验研究 |
4.6.1 弱磁粗选实验 |
4.6.2 弱磁精选实验 |
4.6.3 弱磁选优化条件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回收磷和稀土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分析方法 |
5.3 实验过程 |
5.3.1 磷的酸浸实验 |
5.3.2 稀土的酸浸实验 |
5.4 磷的酸浸及回收研究 |
5.4.1 柠檬酸的作用 |
5.4.2 磷的酸浸工艺条件研究 |
5.4.3 碱化回收磷的研究 |
5.5 酸浸回收稀土的研究 |
5.5.1 盐酸浓度的影响 |
5.5.2 浸出时间的影响 |
5.5.3 液固比的影响 |
5.5.4 浸出温度的影响 |
5.5.5 搅拌速度的影响 |
5.5.6 优化工艺条件综合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有价元素在选冶联合流程的分布 |
6.1 选冶联合流程中主要元素的分布 |
6.2 选冶联合流程中铌、钪和钍的分布 |
6.2.1 铌、钪和钍在选冶联合流程的分布 |
6.2.2 铌、钪和钍的赋存状态 |
6.3 与现行工艺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稀土资源现状及选矿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我国稀土资源现状 |
2 矿物型稀土矿 |
2.1 分选工艺 |
2.2 浮选药剂 |
3 风化型稀土矿 |
3.1 矿床特征与配分类型 |
3.2 矿石物理化学性质与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
3.3 风化型稀土矿选矿技术 |
3.3.1 浸取方法 |
3.3.1 浸取剂 |
4 稀土尾矿利用 |
4.1 减量化 |
4.2 资源化 |
5 结论 |
(7)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概论 |
2.1.1 稀土元素及镧系收缩 |
2.1.2 稀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2.1.3 稀土的重要用途 |
2.2 稀土矿产资源 |
2.2.1 稀土赋存状态及主要稀土矿物 |
2.2.2 世界稀土资源 |
2.2.3 中国稀土资源 |
2.3 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提取现状 |
2.3.1 浓硫酸焙烧法 |
2.3.2 液碱分解法 |
2.3.3 酸浸碱熔工艺 |
2.3.4 碳酸钠焙烧法 |
2.4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2.4.1 课题背景 |
2.4.2 研究目的 |
2.4.3 研究意义 |
3 实验原料、设备与内容 |
3.1 实验原料 |
3.1.1 稀土矿原料 |
3.1.2 其他原料 |
3.2 实验设备及表针手段 |
3.2.1 实验设备 |
3.2.2 表征手段 |
3.3 研究方案及内容 |
4 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4.1 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
4.1.1 矿物组成及矿物量 |
4.1.2 化学多元素分析 |
4.2 矿物粒度及解离度 |
4.2.1 矿物粒度 |
4.2.2 重要矿物解离度 |
4.3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4.3.1 稀土矿物的嵌布特征 |
4.3.2 脉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
4.3.3 铁矿物的嵌布特征 |
4.4 稀土、钍元素赋存状态 |
4.4.1 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
4.4.2 钍元素赋存状态 |
4.5 光卤石矿物存在的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5 混合稀土矿物分解模型及其氟的逸出机制研究 |
5.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
5.2 混合稀土精矿的低温焙烧反应机理及元素迁移规律 |
5.2.1 不同焙烧气氛下微观结构变化及宏观反应特性 |
5.2.2 化学键断裂特征与元素的价态分布 |
5.2.3 焙烧反应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作用机制 |
5.2.4 氟碳铈矿的焙烧分解模型及反应历程 |
5.3 混合稀土精矿高温焙烧及Na_3PO_4强化诱导La/Ce的分离机制 |
5.3.1 高温焙烧过程中的矿相转变及形貌结构分析 |
5.3.2 Na_3PO_4体系下的物相转变规律及La/Ce分离效率 |
5.3.3 Na_3PO_4体系下的元素迁移规律及Ce的价态分析 |
5.3.4 Na_3PO_4强化诱导La/Ce分离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NaOH直接焙烧分解过程中矿相演变及元素浸出行为研究 |
6.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
6.2 焙烧反应机制与物相变化 |
6.3 焙烧制度对稀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 |
6.3.1 焙烧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3.2 碱矿比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3.3 焙烧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4 酸浸制度对稀土浸出规律影响变化 |
6.4.1 盐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4.2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4.3 浸出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4.4 液固比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
6.4.5 反应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变化 |
6.5 酸浸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
6.6 矿相演变规律及浸出机理 |
6.7 本章小结 |
7 NaOH选择性焙烧分解机理及元素迁移规律研究 |
7.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
7.2 氧化与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稀土浸出规律 |
7.2.1 氧化与钠化制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变化 |
7.2.2 氧化与钠化焙烧反应机制 |
7.3 水洗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本质特性 |
7.3.1 水洗条件对F、P水洗效率的影响变化 |
7.3.2 水洗机理及本质特性 |
7.4 酸浸动力学规律及浸出机理 |
7.4.1 酸浸各因素与稀土浸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7.4.2 酸浸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
7.4.3 酸浸过程的浸出机理 |
7.5 本章小结 |
8 NaOH-Al(OH)3混合焙烧分解机理及废水资源化研究 |
8.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
8.2 焙烧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各元素作用机理 |
8.2.1 三种混合稀土精矿分解工艺的F/REO变化与失重率比较 |
8.2.2 焙烧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变化 |
8.2.3 焙烧制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变化规律 |
8.2.4 NaOH-Al(OH)3与混合稀土精矿焙烧反应机制 |
8.3 水洗工艺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及水洗效率 |
8.3.1 水洗工艺过程中的元素的迁移规律 |
8.3.2 各元素的水洗效率及微观组织变化 |
8.4 超声外场强化浸出水洗渣稀土及作用机制 |
8.4.1 酸浸制度对水洗渣稀土浸出的影响规律 |
8.4.2 酸浸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元素富集规律 |
8.4.3 超声外场强化浸出的作用机制 |
8.5 稀土碱性废水的资源化转变及深入探索 |
8.5.1 碱性废水资源化转变的技术路线 |
8.5.2 废水处理制度对冰晶石制备的影响变化规律 |
8.5.3 碳酸根资源内循环的利用机制与构想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创新点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白云鄂博含矿碱性火山岩建造及其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1.1大地构造背景 |
1.2矿区地质 |
2 含矿岩系岩石学 |
2.1白云岩 |
2.2霓闪钠长岩 |
2.3钾长板岩 |
2.4碳酸岩-碱性岩脉 |
3 脉石矿物与矿石矿物 |
3.1脉石矿物 |
3.2矿石矿物 |
4 岩石地球化学 |
4.1白云岩 |
4.2霓闪钠长岩 |
4.3钾长板岩 |
5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5.1白云岩 |
5.2霓闪钠长岩 |
5.3钾长板岩 |
6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6.1白云岩 |
6.2霓闪钠长岩 |
6.3钾长板岩 |
7 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组成 |
8 结论 |
(9)中国稀土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稀土矿产资源概况 |
1.1 稀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
1.2 主要矿床类型及其分布 |
2 中国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稀土储量 |
2.2 稀土产量 |
2.3 稀土出口 |
2.4 稀土消费及其结构 |
2.5 稀土价格 |
2.6 稀土综合回收利用 |
2.7 稀土污染 |
3 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消耗过快 |
3.2 生态环境破坏 |
3.3 稀土资源开采过度 |
3.4 科技创新不足 |
3.5 稀土出口量多, 但价格偏低 |
4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4.1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稀土行业整合 |
4.2 加大稀土研发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4.3 实行科学开采, 加强出口管理, 制定稀土出口价格 |
4.4 建立稀土战略储备, 保障国家安全 |
4.5 促进稀土境外勘查, 建立国外资源供应基地 |
4.6 稀土实物地质资料入库, 加强服务利用 |
(10)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的特点及研究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特点 |
2 开发现状 |
2.1 选矿 |
2.2 冶炼 |
2.2.1 浓H2SO4高温焙烧工艺及三废治理 |
2.2.2 烧碱法工艺及三废治理 |
3 研究现状 |
3.1 选矿 |
3.1.1 REO 65%及50%品位稀土精矿共线生产工艺 |
3.1.2 白云鄂博中贫堆置矿综合利用开发 |
3.1.3 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
3.2 冶炼 |
3.2.1 浓H2SO4低温焙烧法 |
3.2.2 硫酸稀土直接转化为碳酸稀土工艺 |
3.2.3 包头稀土矿碱法连续分解工艺 |
3.2.4 从包头稀土矿H2SO4浸出液中萃取分离铈、氟、磷工艺 |
3.2.5 混合型稀土精矿钙化焙烧工艺 |
3.2.6 高品位(65%)稀土精矿湿法冶金制取氯化稀土的酸浸碱溶工艺 |
4 研究方向的建议 |
四、世界稀土之都——白云鄂博(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J]. 谢玉玲,曲云伟,杨占峰,梁培,钟日晨,王其伟,夏加明,李必成. 矿床地质, 2019(05)
- [2]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兼论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J]. 杨晓勇,赖小东,任伊苏,凌明星,刘玉龙,柳建勇. 地质学报, 2015(12)
- [3]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D]. 周宝炉.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4]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J]. 汪相. 地质论评, 2018(02)
- [5]综合回收白云鄂博弱磁尾矿中铁、稀土、氟和磷的研究[D]. 郑强. 东北大学, 2017(01)
- [6]我国稀土资源现状及选矿技术进展[J]. 刘琦,周芳,冯健,刘旭,徐源来,吴晓燕,池汝安.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5)
- [7]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D]. 李健飞.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8]白云鄂博含矿碱性火山岩建造及其地球化学[J]. 肖荣阁,费红彩,王安建,杨帆,颜开. 地质学报, 2012(05)
- [9]中国稀土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 季根源,张洪平,李秋玲,夏浩东. 中国矿业, 2018(08)
- [10]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的特点及研究开发现状[J]. 马莹,李娜,王其伟,杨启山. 中国稀土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