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第六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第六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论文文献综述)

何峥[1](2019)在《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反映了编者对知识体系的看法。因为不同教材的编者有着不同的教育经验和教材观,导致不同教材尤其是不同国家间教材较大的差异。ISM法应用于教材研究能够较客观反映教材的知识结构。因此,本文采用ISM法与文本分析法相结合比较中美两国的教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了两国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比较两国教材编写的差异,有助于了解两国的教育理念。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简称人教版)的内容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简称3P)与之相应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即ISM)法分析比较两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异同。具体步骤为:(1)绘制出“曲线运动”和“机械能”两个主题的层级有向图,以有向图的形式客观反映教材中知识要素间的形成关系。(2)比较两教材同一主题下的层级有向图中核心要素、起始要素、结点要素和要素间形成关系的异同。其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核心要素的建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以要素的引入、要素的提出和处理、要素的应用为三个分析指标,分别选取两教材中典型的共同要素、起始要素和结点要素分析,比较其优点与不足以及反映的教育理念。研究发现:两教材的知识结构各有特色。通过ISM法分析发现:(1)知识要素选取多样性;(2)要素形成路径多样性。通过文本分析法发现:要素建构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基于调查的发现,本论文对我国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出建议:(1)将要素的引入、提出及应用作为一个整体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2)使用“类比”或“形象化图形”;(3)看待要素的视角应多元化;(4)完善要素的形成路径;(5)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6)采用问题串的引导方式。

郑思琦[2](2020)在《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电磁学、热学、近代物理等部分的学习都要以力学知识为铺垫。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就是从力学开始的,本模块贯穿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然而,目前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比较匮乏、学习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而无边界学习着眼于打破学习边界,强调多元、自由与自主。因此,研究无边界学习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合理引入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以苏州市某四星级高中的高一学生以及部分苏州市高中物理教师为样本,调查当前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总结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分析高中力学知识的重难点以及近十年高考中力学知识的命题特点与所占分值。针对高中物理力学教与学的特点与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基于无边界学习的教学策略,选取力学中的典型课程编写教学设计。本研究表明,当前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存在师生关系较为传统单一、学习内容连贯性与整体性不足、学习时空存在局限性、学习评价较为重视学业成绩等特点,而无边界学习理论强调要打破师生关系、教学时空、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边界,让教与学变得更加自由自主,灵活高效。因此,无边界学习应用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是有其可行性的。

朱开创[3](2020)在《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单元设计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中间阶段,是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当前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正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维度上。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单元设计的视角来实现物理观念发展对于进一步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物理观念和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单元设计展开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二者的立体性理解。其次,通过对新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进行探讨,显化了学生建构物理观念的两种方式: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观念的建构发展和处于不同水平的观念的递进发展,指出了能够确定物理观念内涵及发展路线的研究思路:结构梳理确定观念内涵—观念引领重构知识体系—确定观念发展水平与路线。再次,通过开展物理观念教学的访谈研究,获取了一线教师对物理观念发展与提升的教学建议。然后,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建立了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单元教学思路:观念显化—应用强化—复习表达,制定了单元设计步骤,论述了五大教学策略。最后,以《圆周运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单元设计。

张昭健[4](2020)在《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文中提出科学本质是构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关键要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本质教育便成为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作为实际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与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构建与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于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刘健智等人的科学本质观点为基础构建了科学本质呈现评价框架。根据该框架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与2019年出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本质的呈现情况进行了定量对比,在量化结果的基础上对两版教材中呈现科学本质的文本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定性分析,对两版教材在这些维度中的呈现差异进行了描述。最后根据比较情况得到结论,并针对2019版教材的完善与使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科学知识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对“积累性”、“可预见性”维度的呈现效果更好;内容更加精简,符合科学发展,加强了对于科学知识所必须的长期沉淀积累,以及科学知识对于客观世界所起到的解释预测的呈现。2.科学探索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对“实证性”、“创造性”的呈现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加强对于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创新精神“观察”、“实验”等证明方式的呈现,强调科学并不是静止客观、完全正确的。3.科学事业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在“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维度有着更高的呈现水平。这表明2019版教材加强了物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科学本质伦理道德层面教育的重要性。4.科学本质总层面,两版教材对于科学本质各维度均有呈现,并且与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当代科学本质观相对应。但两版教材对于科学探索与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略显薄弱。5.教材各分册呈现情况。2019版教材各分册呈现情况都有所进步,两版教材对必修3中科学本质的呈现重视不足。6.教材各章节呈现情况。两版教材仅部分章节(如序言、万有引力部分等)对科学本质呈现较好,对剩余章节科学本质呈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研究提出的2019版编写建议如下:1.优化对于科学探索层面呈现方式。2.妥善处理各章节对于科学本质的呈现情况。3.适当增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本质的环节。教师使用建议如下:1.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缺乏科学本质的章节进行补充。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科学本质内容。

赵欣怡[5](2020)在《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提出清末以来,我国教育不断变化与发展,经历了波折坎坷的前进过程。其中,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发展与其习题的设置与编写的发展与革新相互关联,相互伴随。习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清末(1904年)以来14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习题为研究对象,整理“力学”部分内容,并进行统一汇总。首先,以各时期物理教科书发展变化为背景,以各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习题的要求为依据,选取各时期教科书中“力学”部分内容为本研究习题的分析重点,并统一分析比较。其次,以14套教科书中习题设置(表层分析)与特征(深层分析)比较分析,揭示各个时期教科书中习题的变化规律与特点。最后,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习题使用情况,并分析多位一线教师对习题的想法与建议。基于此,本研究从三个视角出发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中习题的影响,继而为依据,对现今的教科书习题留存的问题与习题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通过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变化和教科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经历了坎坷曲折的过程。我国物理教科书编写与内容设计先后借鉴日本、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教科书经验,从翻译、改编他国教材到独立编写教材,成立出版社统编各年级各学科教科书,教科书在“多样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其次,物理课程标准(物理大纲)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与变革,对教科书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结论二:对于习题的表层分析,(1)我国各个时期物理教科书习题中的位置与栏目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各个时期教科书的特征与规律。(2)习题数量变化的差异,反映教科书发展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要求。就小节习题来说,习题数量随年代的变化由无到有,由增多到减少再到增多的变化趋势;章节习题的数量随时代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3)习题类型变化趋势、特征、内容随各时期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各个时期习题类型经历不同的曲折变化。结论三:对于习题的深层分析,(1)习题平均知识含量水平随时代的变化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其发展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现今教学的需求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其中,2019年版本习题平均知识含量最高,1904年版则最低。(2)14套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中“无背景”习题数量最多,“生活情景”与“科技生活”背景习题数量总数大致相同。“文化历史”较其他背景习题最少。“实验探究”与“体育运动”背景习题随教科书和时代进步的变化而增加。(3)开放性习题的影响因素为:时代背景与习题题型有关。各个时期物理教科书中开放性习题的数量和习题类型息息相关。(4)建国前与后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习题总广度不一致,后者大于前者;各时期平均深度变化趋势不大,保持习题平均深度变化稳定;习题难度趋势并非线性变化,呈现不稳定状态,总深度部分决定了各时期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习题的难度。(5)习题的层次性在各个时期表现不一致,但是总体符合课程标准(大纲)与教科书习题编制要求。结论四:传承各时期有益教学思想,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是我国高中物理习题的发展方向;需考虑不同地域、学校、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使用有不同的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多功能习题,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引导适应各类考试是习题的主要功能。

赵兴芳[6](2019)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以人教版必修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的发展源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基于教育。在全球都十分关注教育的当下,教育界对终身教育理念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可度极高。为了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参照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取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为研究对象。在对物理核心素养各要素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物理核心素养理论框架各维度要素概念进行了可操作性界定,并依此作为教材中核心素养统计分析研究的工具。以节为单位,对教材必修部分中物理核心素养各要素出现的频次及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物理核心素养的模型建构要素、科学推理要素、科学论证要素、科学本质要素在教材中出现频次较多,而且呈现内容也较好,体现出教材编写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视。(2)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维度中,运动观要素、相互作用观要素、能量观要素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占比处于中等水平;科学探究维度中的问题要素、证据要素、解释要素出现频次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STSE要素、科学态度要素在教材中出现频次处于偏低水平。(3)物理核心素养的时空观要素、交流要素、质疑创新要素、社会责任要素,在教材中出现频次严重不足。针对研究结果,对新教材的编写改进提出如下实施建议:(1)增加教材物理实验中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培养直接经验;在评估交流中,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怀疑精神、批判精神。(2)建议在问题与练习部分增加物理学科学史、人文知识内容。例如物理科学家生平简介等科普知识作为小组作业,用科研究者对物理学的挚爱和物理事业的执着之精神来陶冶学生,用物理学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来培养社会责任;时空观内容也可在科学史及人文知识内容中呈现。

赵真真[7](2019)在《基于STS教育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强调在科学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科交叉,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本文从STS教育的角度出发,选择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2010年出版)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2008中译本)高中物理教材,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栏目设置和具体教育内容进行了比较。在内容结构上,中国教材所分章节分布比美国教材多。中美教材的STS教育内容都以生产生活主题为主,中国教材中科学进步主题和生产生活主题教育内容所占比重均高于美国教材的同类内容所占比重,而在技术应用主题和社会发展主题教育内容上所占比重都要小于美国教材同类内容的比重。中美教材关于STS教育内容的选取都非常广泛,中国教材注重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注重物理学的基础;而美国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强调跨学科性。在栏目设置上,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各有千秋。从栏目种类上看,人教版教材栏目和美国教材栏目不尽相同。两种教材栏目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STS教育理念,两国教材关于栏目中STS教育内容的选取都比较广泛。在显性栏目中,中国教材重视科学知识的拓展物理学史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美国教材关注物理学前沿动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在隐性栏目中,中国教材的实验类栏目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美国教材的实验栏目取材来源于生活,实验课题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中美教材的习题类栏目都是以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中国教材习题类栏目中有利用诗句作为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而美国教材习题类栏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具体教育内容上,从内容设计、插图设计和习题设计三方面比较,美国教材在课题引入、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都富有创新性;在插图的配置上也较为丰富;其STS习题数量较大,并重视物理思维训练。通过对中美教材的对比研究,希望有助于中国高中物理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也为教师有效开展STS教育提供参考。

刘雯霞[8](2020)在《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文中认为2017年国家教育部重新颁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2019年秋季,2019版人教版物理教材在课改地区投入使用,笔者所在的部分非课改地区仍在使用旧教材。笔者希望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新旧教材的变化,与教师进行新旧教材变化的访谈,结合两次教材分析研讨案例提出在教材使用方面的建议。笔者首先阅读整理文献,对国内教材分析方面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选定研究内容为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选取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进行对比分析。对教材调整部分进行仔细研读分析,发现新教材对部分内容顺序进行了合理调整;栏目设置方面,在每一小节的开头增加问题栏目,并在每一本书中增加科学方法栏目,改编“课题研究”栏目;图文排版方面,选取实际拍摄的图片;习题设置方面,增加章末复习与提高,帮助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基于以上变化,与8位一线教师进行教材使用情况及对新旧教材变化意见情况访谈,对访谈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对新教材的改编比较认可,认为新教材更加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顺序的调整更能满足目前的实际教学需求,问题栏目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预习;挖掘课题研究栏目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旁批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总结分析教师访谈结果,加上对教材中核心素养体现的深度挖掘,新教材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解决部分旧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非课改地区可以考虑在高一阶段采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教材编写方面,结合教师实际使用体验,提出在正本书末尾增加期末试题,将课题研究栏目调整在章节内容之后,加深课题研究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合教材分析研讨案例,提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教材分析会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去挖掘教材资源,更好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周晓孟[9](2019)在《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TSE教育理念进入中学物理教学,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理念的改革。STSE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与环境(Environment)组成。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与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构建起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它致力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决策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具有良好素养的新型人才。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展开的。高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责任与态度四个维度凝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责任与态度这一维度,明确指出: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这与STS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落实STSE教育理念成为了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材作为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资源,是落实教育改革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实现STSE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学物理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笔者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研究:(1)对三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STSE教育资源辅栏、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以及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进行了分类梳理。(2)对STSE教育资源专栏、STSE教育资源辅栏、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以及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与特点作了总结。(3)根据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试图总结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并分别利用STSE教育资源对教学引入、新课教学、习题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教学片段设计,最后给出了两个基于STSE教育资源设计的教学实践案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材编写者、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素材。同时呼吁物理教学研究者关注STSE教育理念,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做进一步的努力。

聂馥玲[10](2010)在《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文中提出《重学》(1859)是晚清传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介绍经典力学的着作,是经典力学在中国传播的开端。它包括了中等力学、大学普通力学和部分理论力学的内容,并涉及微积分在应用,对于传播西方力学知识和数学知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学》的底本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 (1836)是剑桥大学的力学教材,所涉及的力学知识的难度、复杂程度是晚清其他力学着作无法比拟的。在当时中国已有的非常有限的力学知识基础之上,这些有相当难度的知识被引进之后遭遇到怎样的命运,传播、吸收消化的程度如何?这一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译介与传播是否成功,对中国力学近代化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翻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改写与重构。译着是两种文化交流、冲突、适应的结果。《重学》在翻译过程中面对冲突与不适应对原着的内容进行了哪些选择,对原着中的异质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改写,这些选择与改写对西方力学的理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晚清西方科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其各部分内容的难度、在晚清的传播情况给予说明。2.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底本(Whewell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共七版)进行研究、清理,分析了该书成书的背景,版本,以及各版本之间的区别、内容变化与编纂思想,并对不同版本与《重学》进行对比。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确定了《重学》的底本,澄清了国内流行的关于《重学》的底本,翻译的内容等错误说法。同时,论文在《重学》的版本上也有新的发现。3.本文首次在《重学》与其底本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厘清《重学》翻译的整体情况,对原着内容的取舍、增补情况,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及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重学》与其底本的对比,分析了两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原着的理解产生的影响。4.本文分别从《重学》的文本及其内容的传播两个方面,梳理了《重学》的传播情况,首次对晚清一系列力学与数学着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了晚清力学知识传播的整体情况、力学知识的传播程度、传播特点等;并研究了《重学》在知识内容、术语翻译、本土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重学》在晚清力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重学》的翻译与传播的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翻译与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以《重学》为核心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西方力学传播过程中,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难度、复杂程度及其知识结构都没有超出《重学》的范围。《重学》引进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接受的能力。2.《重学》的翻译在文字上、具体内容的理解上现在看来也属于上乘之作,对陌生知识、概念术语的表达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和表达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距离,对于中国人接受西方力学知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重学》的表达方式在晚清力学着作的翻译与传播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重学》是晚清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所知晓的一部力学着作,但对其中的知识,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的理解与传播非常有限,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的理解是晚清力学传播的薄弱环节。4.《重学》的翻译与传播中都面临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应,因此面对冲突与不适应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弱化了西方力学知识的体系,也部分地遮蔽了西方力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和精密科学的特征。通过《重学》研究看到,晚清力学的翻译与传播虽然没有明清之际的会通,但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中国典籍撰写思想仍然在对西方知识的选择、对科学译着翻译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重学》的研究是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这一案例研究,可以看到前西化时期西方科学传播的特征,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技知识传播模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晚清科技史与文化史、中国学术翻译与传播史提供研究案例,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理解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与近代化过程的整体情况。

二、第六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六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ISM法应用于教材分析领域的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教材结构
        2.3.2 本研究中涉及的几种要素名称的合集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实施思路
    3.3 ISM法绘制层级有向图步骤
    3.4 信度鉴定
第四章 两种教材结构分析比较
    4.1 曲线运动结构分析比较
        4.1.1 曲线运动整体知识结构分析比较
        4.1.2 曲线运动核心要素建构过程分析比较
    4.2 机械能结构分析比较
        4.2.1 机械能整体知识结构分析比较
        4.2.2 机械能核心要素建构过程分析比较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启示
    5.3 研究后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无边界学习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无边界学习研究现状
        1.2.3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无边界学习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螺旋式课程理论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4 学习迁移理论
        2.1.5 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理论
        2.1.6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2 高中生个性心理特征
    2.3 无边界学习以及物理无边界学习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2.3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3.3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3.1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3.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3.3 当前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梳理
    4.1 力学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4.2 力学知识论析
    4.3 高考中力学知识考察情况
第五章 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
    5.1 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
        5.1.1 分组交流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5.1.2 重视实验探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5.2 打破时空的限制
        5.2.1 设置预习任务,丰富课外学习时间
        5.2.2 设计课后问题,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5.3 突破学段的界限
        5.3.1 联系初中物理,顺利完成思维过渡
        5.3.2 拓展大学物理,合理渗透高阶知识
    5.4 模糊学科界限
    5.5 目标评价的多元化
第六章 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6.1 无边界学习理论应用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6.2 无边界学习理论应用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7.2 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二: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三: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教师问卷)
    附录四: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2章 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发展物理观念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观念
        2.1.1 物理观念的本质
        2.1.2 物理观念的内涵与结构
        2.1.3 物理观念的教学过程
        2.1.4 单元设计发展物理观念的适用性分析
    2.2 单元设计
        2.2.1 单元设计的含义
        2.2.2 单元设计的步骤与思路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认知同化理论
        2.3.3 教学设计理论
第3章 对高中物理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理解与探讨
    3.1 来自2017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认识
    3.2 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结构化表达
        3.2.1 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体系分析
        3.2.2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内涵与结构
    3.3 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发展路线显化
        3.3.1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引领下的知识体系重构
        3.3.2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建构方式
        3.3.3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发展水平与路线
    3.4 总结与启示
第4章 高中物理观念教学的访谈研究
    4.1 教师访谈的设计
    4.2 教师访谈的结果
    4.3 教师访谈的启示
第5章 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探讨
    5.1 单元教学思路
    5.2 单元设计步骤
    5.3 单元教学策略
        5.3.1 以生活现象创设物理观念发展的问题情景
        5.3.2 以先行组织者实现物理观念的显化
        5.3.3 以引导式提问发挥物理观念的指引作用
        5.3.4 以物理观念引领单元复习
        5.3.5 以原始物理问题促进物理观念的表达
第6章 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圆周运动》单元设计
    6.1 分析环节
        6.1.1 课标分析
        6.1.2 教材对比分析
    6.2 设计环节
        6.2.1 知识体系重构及观念发展水平与路线的确定
        6.2.2 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6.2.3 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分配与指向性分析
    6.3 单元设计的具体呈现与使用建议
第7章 总结与思考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 :物理观念的水平划分
    附录二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发展史简述
    附录三 :《圆周运动》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科学本质的内涵
        2.1.1 科学哲学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2.1.2 科学教育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2.2 国内外科学本质的研究
        2.2.1 国外研究情况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中存在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工具
        3.3.1 研究工具
        3.3.2 分析单位
        3.3.3 信度分析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2019版与2004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分析
    4.1 两版教材在科学知识层面的定量分析
        4.1.1 2019版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呈现情况分析
        4.1.2 2004版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呈现情况分析
        4.1.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4.2 两版教材在科学探索层面的定量分析
        4.2.1 2019版教材中科学探索的呈现情况分析
        4.2.2 2004版教材中科学探索的呈现情况分析
        4.2.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探索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4.3 两版教材在科学事业层面的定量分析
        4.3.1 2019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分析
        4.3.2 2004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分析
        4.3.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4.4 小结
5 2019版与2004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性分析
    5.1 两版教材科学知识分析
        5.1.1 两版教材科学知识内容呈现分析
        5.1.2 两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内容呈现不同之处
    5.2 两版教材科学探索分析
        5.2.1 两版教材科学探索内容呈现分析
        5.2.2 两版教科书科学探索的不同之处
    5.3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分析
        5.3.1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内容呈现分析
        5.3.2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内容呈现的不同之处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出建议
        6.2.1 教材编写建议
        6.2.2 教材使用建议
7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科书中习题的使用现状
        1.1.2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对教科书习题的挑战
        1.1.3 网络数字信息时代影响教科书习题的方向
        1.1.4 “力学”部分习题学习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研究范围
    2.2 教科书及其习题研究
        2.2.1 教科书研究
        2.2.2 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
        2.2.3 习题的比较研究
    2.3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框架
第四章 习题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4.1 研究基础
    4.2 教科书习题文本分析框架
        4.2.1 课程内容与教科书章节划分
        4.2.2 习题编写特点的分析维度
    4.3 习题使用调查框架的建构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变迁因素与力学部分选取研究
    5.1 高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大纲)历史背景变迁研究
    5.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教科书习题的影响
    5.3 各时期物理教科书选取“力学”习题章节与内容
第六章 习题特点的变迁研究
    6.1 习题位置与栏目变迁研究分析
    6.2 习题的数量变迁研究分析
        6.2.1 各个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数量统计
        6.2.2 习题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6.3 习题的类型变迁研究分析
        6.3.1 各个时期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类型数量统计
        6.3.2 习题类型变迁的发展与特点
    6.4 习题知识含量水平(ZS)分析
    6.5 习题背景分析
    6.6 习题的开放性分析
    6.7 习题难度分析
        6.7.1 习题难度的计算模型建构
        6.7.2 赋值标准的建构
        6.7.3 计算过程与结果
    6.8 习题层次性变化分析
第七章 习题的调查研究
    7.1 教师使用教科书课后习题情况问卷调查
        7.1.1 调查目的
        7.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7.1.3 教师问卷与访谈维度的设计
        7.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2 访谈结果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习题的设置与特征研究
    8.2 启示与编写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以人教版必修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excel数据统计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学科核心素养
        2.1.4 物理核心素养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对物理核心素养现状
    2.3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研究综述
        2.3.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研究现状
        2.3.2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理论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工具
        3.2.1 物理观念可操作性界定
        3.2.2 科学思维维度可操作性界定
        3.2.3 科学探究维度可操作性界定
        3.2.4 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可操作性界定
    3.3 数据统计分析
        3.3.1 定性分析
        3.3.2 定量分析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物理核心素养各要素呈现统计分析
    4.1 案例分析
        4.1.1 案例分析一
        4.1.2 案例分析二
    4.2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物理核心素养各要素呈现统计分析
        4.2.1 物理观念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情况统计分析
        4.2.2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情况统计分析
        4.2.3 科学探究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情况统计分析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情况统计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STS教育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TS教育研究现状
        1.2.2 物理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
2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STS教育理论
    3.1 STS教育概述
    3.2 STS教育的特点
    3.3 STS教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
4 中美教材内容结构比较
    4.1 人教版教材内容结构设置
    4.2 美国教材内容结构设置
    4.3 两种教材内容结构设置的比较
5 中美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5.1 人教版教材栏目设置
    5.2 美国教材栏目设置
    5.3 两种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5.3.1 STS教育专栏的比较
        5.3.2 其他栏目的STS教育内容比较
6 中美物理教材教育内容的比较与案例开发
    6.1 中美教材STS教育内容的具体比较
        6.1.1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的比较
        6.1.2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在插图设计上的比较
        6.1.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在习题设计上的比较
    6.2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的教材编写建议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7.2.2 给教师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教材内容分析与对比
        1.3.2 教师对教材变化情况访谈分析
        1.3.3 教材分析研讨案例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访谈法
2 物理教材分析综述
    2.1 教材分析的意义
    2.2 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 本文的研究过程
3 新旧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1 教师教材使用基本情况访谈结果分析
    3.2 新旧物理教材内容对比分析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1 必修一教材内容对比分析
        3.2.2 必修二教材目录及教材内容对比分析
        3.2.3 针对教材内容变化的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 新旧物理教材栏目对比分析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1 新旧教材栏目变化分析
        3.3.2 针对教材栏目变化的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新旧物理教材习题对比分析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1 新旧物理教材习题对比分析
        3.4.2 针对教材习题变化的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5 新旧物理教材插图及内容排版对比分析
        3.5.1 新旧物理教材插图对比分析
        3.5.2 新旧物理教材排版对比分析
        3.5.3 针对教材插图排版变化的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 新版物理教材与2017 版课标一致性分析
    4.1 2017 版与2003 版课标对比分析
    4.2 新教材中物理观念的落实
    4.3 新教材科学思维的落实
    4.4 新教材中科学探究的落实
    4.5 新教材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落实
        4.5.1 新教材中的科学态度
        4.5.2 新教材中我国的科学成果
    4.6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5 教材分析研讨案例
    5.1 超重与失重教材分析研讨案例
    5.2 向心力教材分析研讨案例
    5.3 教材分析研讨反思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结果与建议
        6.1.1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结果
        6.1.2 教材编写建议
    6.2 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6.2.1 建议非课改地区教师使用新教材
        6.2.2 教师组内定期开展教材研讨分析会
        6.2.3 积极参加多种形式教材培训会
    6.3 论文创新之处
    6.4 研究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结果简述
    附录二 :高中物理教师访谈问卷
致谢

(9)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结构安排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SE教育
        2.1.2 STSE教育资源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STSE教育资源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3.1 以专栏的形式集中呈现STSE教育资源
        3.1.1 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3.1.2 教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3.1.3 沪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3.2 以辅栏的形式分散呈现STSE教育资源
        3.2.1 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3.2.2 教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3.2.3 沪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3.3 以正文中穿插的形式呈现STSE教育资源
        3.3.1 人教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3.3.2 教科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3.3.3 沪教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3.4 以习题巩固的形式呈现STSE教育资源
        3.4.1 人教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3.4.2 教科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3.4.3 沪教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4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分析
    4.1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共同特点
    4.2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专栏的特点
    4.3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辅栏的特点
    4.4 教材正文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
    4.5 教材习题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
5 基于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
    5.1 基于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原则
    5.2 基于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策略
    5.3 引入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5.4 新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5.5 实验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5.6 习题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5.7 课外活动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6 基于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6.1 案例一:摩擦力
    6.2 案例二: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应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基础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论文框架
    六、本文拟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重学》翻译传播的相关背景
    第一节 力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相关背景
        一、19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力学的发展
        二、《重学》传入之前中国人所具有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 晚清力学传播概况
        一、不同水平的力学结构
        二、晚清传播的力学知识结构
第二章 《重学》的内容
    第一节 《重学》的译者简介
        一、艾约瑟生平与在华期间学术活动
        二、李善兰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第二节 《重学》的内容组成
        一、钱熙辅跋、李善兰序、伟烈亚力英文序和词汇表
        二、《重学》"卷首"
        三、附加内容——关于流体力学与圆锥曲线部分
    第三节 《重学》传入的知识内容
        一、"重学"的概念及其静力学知识
        二、动重学——动力学知识
        三、《重学》在晚清力学传播中的特点
第三章 MECHANICS及《重学》底本
    第一节 休厄尔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一、休厄尔简要生平
        二、休厄尔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节 MECHANICS概述
        一、Mechanics成书背景
        二、休厄尔的力学教科书
        三、Mechanics版本
    第三节 MECHANICS体系及其内容组成
        一、Mechanics的思想体系与结构
        二、Mechanics的内容组成
        三、影响与评价
    第四节 《重学》底本的确定
        一、《重学》的相关疑点
        二、《重学》的底本
第四章 《重学》的翻译
    第一节 《重学》的文本翻译
        一、《重学》与Mechanics的体例差异
        二、《重学》翻译中内容的取舍与增补
        三、《重学》翻译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节 《重学》的术语翻译
        一、《重学》术语的翻译方法
        二、《重学》涉及的力学术语
        三、《重学》概念翻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重学》翻译的力学术语的传承与变化
        一、晚清力学术语翻译使用的整体状况
        二、几个核心力学术语的分析
        三、《重学》翻译的力学术语的传播情况
第五章 《重学》的传播
    第一节 《重学》的版本及文本流传
        一、目前关于《重学》版本的研究
        二、美华版与金陵版的区别
        三、对美华版与《重学》首版之关系的推测
        四、《重学》其他版本的区别及其流传
    第二节 《重学》中力学知识的传播
        一、西学丛书对《重学》内容的传播
        二、算学书对《重学》知识的传播
        三、"课艺"中的力学知识
    第三节 学者对《重学》的解读与研究
        一、李善兰对《重学》的研究
        二、顾观光对《重学》的研究
        三、杞庐主人的《时务通考》对《重学》的概括
    第四节 "重学"一词及其知识体系的传播
        一、晚清"重学"及其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变化
        二、"重学"的译名及其知识体系的传播
        三、晚清力学知识传播的特点
第六章 《重学》的影响及评价
    第一节 《重学》的翻译与影响
        一、《重学》翻译中的变通与民族化
        二、《重学》翻译中的选择与适应
    第二节 《重学》的传播与影响
        一、《重学》传播的目标
        二、《重学》传播的限度
        三、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第六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SM法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D]. 何峥.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基于无边界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研究[D]. 郑思琦. 苏州大学, 2020(02)
  • [3]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D]. 朱开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D]. 张昭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赵欣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以人教版必修部分为例[D]. 赵兴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STS教育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D]. 赵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D]. 刘雯霞.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D]. 周晓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D]. 聂馥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第六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