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拙见

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拙见

一、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超[1](2014)在《多级加盐解吸—吸收法浓缩盐酸的研究》文中认为盐酸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工业产品,被广泛应用在钢铁行业、冶金行业、化工及医药行业,但也随即会产生大量的含盐酸废水。从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需要对这大量的盐酸废水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因此,进行盐酸废水的回收并且浓缩再利用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单级加盐解吸-吸收法浓缩盐酸的工艺,选择氯化镁为盐,分别考察了盐酸浓度、氯化镁盐浓度、解吸釜加热温度和吸收液流率等因素对解吸釜残液浓度、吸收后盐酸浓度和氯化氢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当浓度的盐酸进行解吸-吸收操作浓缩盐酸是可行的,并且增大氯化镁盐浓度,进料时加热温度不宜过高,适当提高吸收液流率,都会提高最终的吸收液浓度和氯化氢回收率。当氯化镁盐浓度为0.35g/ml,吸收液流率为25ml/min时最终吸收液浓度可以提高至31.72%,氯化氢回收率为58.51%。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级连续加盐解吸-吸收操作浓缩盐酸的研究,考察了三级操作中每一级吸收液和解吸液浓度以及最终氯化氢回收率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三级浓缩过程为连续进料,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釜残液循环套用再解吸,得到最终的吸收液浓度也有所提高,达到33.64%,实现了盐酸进一步浓缩的目的,并且氯化氢回收率可以提高到70.08%。

王柏林[2](2019)在《碳表面化学调控机制下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材料表面的界面性质对催化剂的设计及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碳基材料所负载的金催化剂及非金属催化剂被广泛的应用在多种催化反应中。然而,碳材料表面复杂的含氧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限制了人们对碳材料表面不同官能团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也阻碍了碳基催化剂在多相反应中反应机理的研究。此外,制备过程绿色化,化学状态稳定且成本低廉的非汞催化剂是未来催化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乙炔氢氯化法制备氯乙烯产业中,金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被认为是工业上即将淘汰的汞基催化剂的潜在替代者。因此,该类催化剂的设计及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在:金基催化剂的活化、碳载体表面化学性质的调控以及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反应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金催化剂的活化机制。以王水制备的典型的金基催化剂,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害。采用水制备的金催化剂因为金属分散性差,活性物种不稳定的缺点导致催化剂性能较差。本论文采用一种更为绿色的制备技术,通过有机王水活化以水为溶剂制备的金催化剂。活化后的金催化剂催化性能显着提高。活化过程中有机王水中的含硫和含氮物种对碳表面的阳离子金活性中心起到了的氧化和锚定作用。第二,碳载体表面化学性质的调控。金催化剂的高昂制备成本一直是限制金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本论文通过在碳载体表面引入羰基,利用羰基和金物种的强相互作用(-318.1 kJ·mol-1),成功制备了单原子金催化剂,降低了金催化剂的高昂制备成本。同时,在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碳载体表面的官能团可以通过硫物种的引入进行选择性调控。详细的实验和表征结果说明硫物种的引入,占据了碳表面吡啶氮的生成位点,抑制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吡咯氮向吡啶氮的转化,成功制备了具有单一吡咯氮官能物种的碳基材料。第三,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反应机制研究。本论文以上述制备的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碳基材料为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系统的研究了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反应机制,揭示反应过程中的活性位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碳材料表面仅具有单一的官能团时(吡咯氮或者吡啶氮),反应遵循E-R机理。当碳材料表面存在混合氮官能团时,反应遵循L-H机理,并且,随着反应的逐渐失活,反应机理由L-H机理转变为以吡咯氮为活性位点的E-R机理。综上所述,碳表面化学性质的有效调控,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设计影响显着。合理的调控和理解碳表面不同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和催化活性对进一步优化和发展碳基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李玉美[3](2016)在《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过程浓缩稀盐酸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化工及相关行业每年产生数千万吨稀盐酸需要就地增浓处理并循环使用,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目前的三种主要增浓处理方法,即深度解吸法、变压精馏法和萃取精馏法,均具有过程能耗较高和增浓浓度较低的不足。因此,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的稀盐酸就地增浓处理技术近年来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提出和研究了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每一级由一个解吸釜和一段吸收塔构成,通过控制解吸釜盐浓度及其它操作条件进行加盐解吸-吸收的耦合增浓过程,实现逐级增浓,最终获得所需浓度的盐酸产品。新方法具有浓缩效率高和能耗低的优点。本文建立了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过程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各级解吸釜为一个平衡级、各级解吸釜盐浓度相等、忽略解吸釜热损失、解吸气在吸收塔中被全部吸收,通过建立MESH方程得到多级浓缩稀盐酸工艺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了获得数学模型可使用的HCl+MgCl2+H2O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模型,本文以Sako等人的HCl+MgCl2+H2O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模型为基础,根据Perry手册中的氯化氢水溶液分压数据和Sako等人的HCl+MgCl2+H2O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通过实验数据的模型关联得到HCl+H2O二元体系汽液平衡模型的12个模型参数和HCl+MgCl2+H2O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模型的5个模型参数。其次,本文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别对影响浓缩过程的解吸釜氯化镁浓度、进料稀盐酸浓度、耦合级数等因素进行了模拟计算。最后,本文对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在耦合级数为3时,分别考查了解吸釜氯化镁浓度、进料稀盐酸浓度对出口盐酸浓度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变化规律相同,表明了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的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王健[4](2016)在《有机胺法分解氯化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化铵作为联碱法生产纯碱的副产品,每年产量巨大,但其利用率低下,研究氯化铵分解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的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促进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氯化铵分解制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关键技术,采用有机胺介质法分解氯化铵的工艺方法,对有机胺分解氯化铵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采用了四种有机胺对氯化铵分解释放氨气和有机胺盐酸盐分解释放氯化氢气体两个反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利用有机胺介质法分解氯化铵释放氨气实验过程中,通过对三己胺、三(2-乙基已基)胺、三辛胺、三月桂胺四种有机胺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异戊醇有机溶剂与氯化铵的进料摩尔比、有机胺与氯化铵摩尔比进料、氮气流量等影响因素的对比考察,发现与其他有机胺相比,三己胺具有反应时间更短,氨气收率更高的优势,氨气收率可达到97.5%。在有机胺盐酸盐分解释放氯化氢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三己胺盐酸盐、三(2-乙基已基)胺盐酸盐、三辛胺盐酸盐、三月桂胺盐酸盐四种有机胺盐酸盐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非极性有机溶剂、氮气流量等影响因素的对比考察,发现采用三己胺盐酸盐的有机胺盐酸盐分解反应具有所需反应时间最短,所需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氮气流量更少,氯化氢收率更高的优势,氯化氢收率可达到94.65%。此外本文还分别讨论了有机胺和有机胺盐酸盐的循环使用情况以及极性有机溶剂和非极性有机溶剂均循环使用情况,结果发现,经过5次循环使用,有机胺和有机胺盐酸盐稳定性良好,可以循环利用;在物料衡算过程中,极性有机溶剂异戊醇在释放氨气过程实验的损失率大约在9%,非极性有机溶剂正十四烷在释放氯化氢实验过程的损失率在0.7%以内。

赵晓丽[5](2019)在《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结晶氯化铝的研究》文中提出结晶氯化铝用途广泛,可用于催化剂、絮凝剂、农业和医学等方面。制备结晶氯化铝的原料主要是铝土矿,但近几年铝土矿资源匮乏,为了满足国内铝产品的需求,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寻找铝土矿的替代品。我国粉煤灰堆存量在日益增加,大量的粉煤灰不易处理,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粉煤灰中氧化铝的含量为30%50%,资源化利用价值高,目前以粉煤灰制备铝产品在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已引起广泛关注。从粉煤灰中提铝的方法有焙烧法、酸法和铵法,其中酸法由于可以实现铝硅分离,成为粉煤灰提铝的热门方法。酸法提铝主要包括盐酸法、硫酸法和硫酸铵法,其中硫酸法和盐酸法在酸浸过程中杂质离子容易随着铝离子一起浸出,影响产品质量,制约其工业化发展。目前一种硫酸和硫酸铝铵/硫酸氢铵混合介质浸出粉煤灰的工艺被提出,该工艺中间产物硫酸铝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比较大,不需要蒸发结晶,极易析出,且在此过程中杂质不易析出,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两条工艺,一是以硫酸铝铵为原料,采用氯化氢气体结晶方法制备结晶氯化铝,二是先将硫酸铝铵转化为氢氧化铝,再采用盐酸反应结晶的方法制备结晶氯化铝。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硫酸铝铵-氯化氢气体制备结晶氯化铝的工艺过程的研究,以十二水合硫酸铝铵为原料,采用氯化氢气体结晶法制备了结晶氯化铝,考察了通气速率、通气时间、反应温度、铝离子初始浓度对结晶的影响。采用ICP、XRD、SEM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铝的收率、结晶氯化铝纯度、晶体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 mL硫酸铝铵酸溶液中,当通气速率为60 mL/min、通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30 oC、铝离子初始浓度为20 g/L时,铝的收率为85%,结晶氯化铝纯度为88%,可以得到形貌比较规整的棱柱形六水氯化铝晶体。此研究为提取、制备高品质六水氯化铝晶体提供了技术参考。(2)由于以硫酸铝铵直接制备结晶氯化铝,产品中会有硫酸根杂质的存在,随后采用硫酸铝铵转化后的氢氧化铝为原料制备结晶氯化铝。基于此,开展了氢氧化铝-盐酸反应结晶制备结晶氯化铝的工艺过程的研究,考察了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液比对结晶的影响。采用ICP、XRD、SEM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铝的收率、结晶氯化铝纯度、晶体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12 mol/L、反应温度为80 oC、反应时间为10 h、固液比为1:15时,铝的收率为74.2%,晶体纯度大于99.99%,所得晶体呈块状,形貌规整且整体尺寸均一。(3)为了给工艺的中试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对两条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分析了两条工艺的优缺点。发现采用“硫酸铝铵和氯化氢气体通气结晶”工艺得到产品产量高,约为9991 T/年,且能耗比较小,但是产品纯度低,而通过“氢氧化铝-盐酸反应结晶”工艺得到的结晶氯化铝纯度高达99.99%。

袁遥,赵莹,胡仁杰,熊远福,谭晓燕[6](2019)在《氯乙烷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氯乙烷生产技术主要涉及的氯化氢来源、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分离与精制、生产设备和自动控制技术等6个方面。采用乙醇-氯化氢法实现清洁化生产、合成反应釜大型化提高产能、多级精馏设备与固体吸附剂相结合提高氯乙烷品质、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是我国氯乙烷的生产技术现状。利用副产物氯化氢气体、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控制生产过程和研发乙烯-氯化氢法是我国生产氯乙烷技术的发展方向。

刘建路,何加海,潘玉强,雷宁,李仕昌[7](2011)在《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和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详细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副产氯化氢产量的增加趋势,以及不同行业副产氯化氢的情况,综述了各种综合利用副产氯化氢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各种综合利用方法的工艺概况和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副产氯化氢发展方向和实现副产氯化氢增值的建议。

薛之化[8](2011)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治理》文中认为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所必需的氯化汞-活性炭触媒造成严重的汞污染,采用合适的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消除汞污染,还可实现汞资源的再利用,保障氯化汞触媒的稳定来源。通过采取低汞触媒的使用和废触媒的回收,可消除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污染,几乎全部的汞都能得到回用。

吴振玉[9](2012)在《稀盐酸解吸与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酸是工业生产中常用到的产品,一方面在氯碱工业中聚氯乙烯生产中氯化氢通常会作为原料;另一方面,盐酸也是电镀和钢铁结构的常用酸洗剂。然而,使用后所排放的废稀盐酸浓度一般都比较低。因此,从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必须对这些废稀盐酸进行回收利用。盐酸——水形成的最高共沸物中,含有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20.2%。因此,采用普通的分离方法是只能得到质量分数在20%左右的盐酸溶液。本文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了20%的稀盐酸在加盐以及在氮气作为载体解吸剂条件下的解吸情况,考察了加盐量、氮气预热温度以及氮气流速等参数对于解吸液盐酸浓度、解吸平衡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解吸时进料温度为沸点时,氮气预热温度为75℃,氮气通入流速为4L/min,解吸液盐浓度为0.4g/ml时,解吸液盐酸浓度可以降低至1%以下。本文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了在减压条件下,控制解吸温度在水的沸点前,以提高解吸出氯化氢气体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解吸压力在47kPa时,控制温度在水的沸点80℃前,解吸液盐酸浓度也达到了1%以下。本文第三部分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解吸与吸收耦合提浓稀盐酸的过程,考察了吸收剂流率、氮气预热温度、氮气通入流速多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剂流速为25ml/min,氮气流速为4L/min,氮气预热温度为75℃时,吸收液浓度为33.18%,解吸液浓度为0.98%,HCl的吸收率为91.52%。

李茂林[10](2006)在《利用氯化氢合成氯代烷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代烷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医药、农药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氯化氢气体制备氯代烷烃,不但解决了氯化氢的利用问题,也得到了有价值的化工中间体。本文对醇类的氯化进行了工艺研究,为醇类用氯化氢氯化的工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 设计了一套可以连续操作的氯化氢氯代反应装置,它包括有油水分离器、精馏、萃取和吸收的集成体系。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物性的差异、反应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氯化装置进行相应的氯化反应。 通过对催化剂等因素的考察,得到正丁醇氯化的工艺条件为:200mL正丁醇,20g强碱性树脂,200mL30%的盐酸,在自制的反应器中,缓慢通入氯化氢气体反应7h,粗产物经过精馏得到纯度>99.5%的1-氯丁烷,收率是81.8%,催化剂套用5次。 通过对催化剂、水等因素的考察,得到正辛醇氯化的工艺条件为:100mL正辛醇,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1g和强碱性树脂16g,100mL30%的盐酸,缓慢通入氯化氢气体反应6h。根据ASPEN模拟计算结果,粗产物不能通过简单的精馏进行分离。采用了浓硫酸和氯化亚砜两种后处理工艺,1-氯辛烷的收率分别为70.0%,90.0%。 通过对催化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的考察,得到环己醇氯化的工艺条件为:100mL环己醇和100mL30%的盐酸,16g强碱性树脂,在80℃,缓慢通氯化氢反应6h,粗产物经过精馏得到纯度>99.0%的氯代环己烷,收率是87.7%。 通过对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考察,得到叔丁醇氯化的工艺条件为:90mL叔丁醇,10g强碱性树脂和100mL30%的盐酸,在20℃,缓慢通氯化氢,反应8h。粗产物不需提纯,直接得到纯度>99.0%的氯代叔丁烷,收率是78.1%。 本论文研究的工艺,具有原料简单易得,产品收率高,易分离,容易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二、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多级加盐解吸—吸收法浓缩盐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稀盐酸的浓缩工艺
        1.2.1 常规解吸法
        1.2.2 变压精馏法
        1.2.3 萃取精馏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其他方法
    1.3 盐效应与汽液平衡
        1.3.1 盐效应概念
        1.3.2 盐效应理论
        1.3.3 汽液平衡盐效应数学模型
        1.3.4 盐的选择
    1.4 HCl 气体吸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盐酸加盐解吸和吸收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3 检测方法
        2.1.4 实验方案与步骤
        2.1.4.1 实验方案
        2.1.4.2 实验步骤
    2.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盐酸浓度对解吸-吸收过程的影响
        2.2.2 氯化镁盐浓度对解吸-吸收过程的影响
        2.2.3 解吸釜加热温度对解吸-吸收过程的影响
        2.2.4 吸收液流率对解吸-吸收过程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酸多级浓缩的实验研究
    3.1 多级浓缩系统物料衡算
        3.1.1 工艺流程图及其说明
        3.1.2 物料衡算
    3.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3.2.3 实验方案及步骤
        3.2.3.1 实验方案
        3.2.3.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浓缩过程分级讨论
        3.3.1.1 第一级加盐解吸-吸收过程
        3.3.1.2 第二级加盐解吸-吸收过程
        3.3.1.3 第三级加盐解吸-吸收过程
        3.3.2 浓缩过程系统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碳表面化学调控机制下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氯乙烯生产概述
    1.2 金催化剂研究概况
        1.2.1 金催化剂的优势及挑战
        1.2.2 金催化剂该性之金属协同效应
        1.2.3 金催化剂该性之配位络合
        1.2.4 金催化剂该性之载体修饰
        1.2.5 金催化剂该性之离子液体引入
        1.2.6 金催化剂发展现状总结
    1.3 非金属催化剂研究概况
        1.3.1 碳材料
        1.3.2 其它材料
        1.3.3 非金属催化剂发展现状总结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案
    1.6 预期目标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有机王水OAR活化的金催化剂的制备
        2.3.2 双氧水参与的金催化剂的制备
        2.3.3 氮掺杂碳负载金催化剂的制备
        2.3.4 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孔道结构分析
        2.4.2 表面形貌分析
        2.4.3 原子价态分析
        2.4.4 表面含氧官能团分析
    2.5 催化性能评价
第三章 乙炔氢氯化Au/AC催化剂的活化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性能评价
    3.3 有机王水处理前后对金基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影响
    3.4 有机王水处理前后对金基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影响
    3.5 有机王水处理前后对金基催化剂的价态和还原性能影响
    3.6 有机王水处理前后对金基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影响
    3.7 金基催化剂的再生
    3.8 小结
第四章 单原子金催化剂的稳定机制:金属-含氧官能团的界面效应
    4.1 前言
    4.2 碳载体表面金的存在状态
    4.3 碳载体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对金基催化剂的影响机制
    4.4 碳载体表面的的含氧官能团对金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
    4.5 碳载体表面的的含氧官能团对金基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影响
    4.6 催化剂的再生
    4.7 小结
第五章 碳表面官能团的调控机制及其负载金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氮掺杂碳材料的形貌表征
    5.3 碳表面含氮官能团的调控机制
    5.4 氮掺杂碳材料负载金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5.5 含氮官能团对金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影响
    5.6 含氮官能团对金催化剂的吸附还原性能影响
    5.7 含氮官能团对金催化剂的烧结性能影响
    5.8 小结
第六章 氮掺杂碳催化剂的的构建及其反应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硫物种和比表面积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6.3 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6.4 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6.5 氮掺杂碳催化剂的反应位点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过程浓缩稀盐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盐酸的处理方法
        1.1.1 常规解吸法
        1.1.2 压差法
        1.1.3 萃取精馏法
        1.1.4 加盐间歇精馏法
        1.1.5 组合法
    1.2 盐效应作用下的汽液平衡及汽液平衡模型
        1.2.1 盐效应
        1.2.2 盐效应作用下的汽液平衡
        1.2.3 盐效应作用下的汽液平衡模型
    1.3 现有稀盐酸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过程
    2.1 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浓缩稀盐酸过程操作方式
        2.1.1 单级加盐解吸-吸收浓缩稀盐酸过程
        2.1.2 单级加盐解吸-吸收浓缩稀盐酸过程的耦合
    2.2 过程操作流程
    2.3 过程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程的数学模型
    3.1 数学模型假设
    3.2 数学模型建立
        3.2.1 解吸釜数学模型
        3.2.2 吸收塔数学模型
    3.3 数学模型求解
        3.3.1 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3.3.2 数学模型计算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酸加盐解吸汽液平衡模型
    4.1 HCl+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
        4.1.1 HCl+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关联式
        4.1.2 HCl+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参数求解及验证
    4.2 HCl+ MgCl_2+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
        4.2.1 HCl+ MgCl_2+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关联式
        4.2.2 HCl+ MgCl_2+H_2O系统汽液平衡数学模型参数求解及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程的模拟计算
    5.1 盐浓度对浓缩结果的影响
        5.1.1 耦合级数一定
        5.1.2 稀盐酸进料浓度一定
    5.2 稀盐酸浓度对浓缩结果的影响
        5.2.1 耦合级数一定
        5.2.2 解吸釜盐浓度一定
    5.3 耦合级数对浓缩结果的影响
        5.3.1 解吸釜盐浓度一定
        5.3.2 稀盐酸进料浓度一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程的实验研究
    6.1 过程的可行性分析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
        6.2.4 实验操作步骤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1 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比较
        6.3.2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有机胺法分解氯化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氯化铵简介
    1.2 氯化铵面临的问题
    1.3 氯化铵的热分解反应
    1.4 氯化铵分解技术研究
        1.4.1 电解法
        1.4.2 无机酸法
        1.4.3 金属氧化法
        1.4.4 有机胺介质法
        1.4.5 催化分解法
    1.5 本文的研究设想和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选择思路
    2.2 有机胺介质法氯化铵分解实验所用试剂
    2.3 实验流程和步骤
        2.3.1 实验流程
        2.3.2 操作步骤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氨气实验测定分析方法
        2.4.2 氯化氢实验测定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胺分解氯化铵制取氨气
    3.1 释放氨气实验分析试剂配制和标定
        3.1.1 溴甲酚绿-甲基红的指示剂配制
        3.1.2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1.3 甲基红-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的配制
    3.2 释放氨气过程的数据处理
        3.2.1 氨气的瞬时释放速度
        3.2.2 氨气收率
    3.3 释放氨气过程各反应条件的不同影响
        3.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3 异戊醇有机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3.4 有机胺对反应的影响
        3.3.5 氮气流量对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胺盐酸盐分解制取氯化氢
    4.1 释放氯化氢实验分析试剂配制和标定
        4.1.1 酚酞指示剂的配制
        4.1.2 硝酸溶液的配制
        4.1.3 铬酸钾指示剂的配制
        4.1.4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4.1.5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4.1.6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
        4.1.7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标定
    4.2 释放氯化氢过程的数据处理
        4.2.1 氯化氢的瞬时释放速率
        4.2.2 氯化氢的收率
    4.3 释放氨气过程各反应条件的不同影响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3 非极性有机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3.4 氮气流量对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料衡算和循环使用
    5.1 循环利用
    5.2 物料衡算
        5.2.1 有机胺分解氯化铵释放氨气反应物料衡算
        5.2.2 有机胺分解氯化铵释放氯化氢反应物料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结晶氯化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结晶氯化铝的用途
        1.1.1 催化剂
        1.1.2 水处理
        1.1.3 农业及医学
        1.1.4 硬化剂
    1.2 结晶氯化铝的制备现状
        1.2.1 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结晶氯化铝
        1.2.2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结晶氯化铝
        1.2.3 其他方法制备结晶氯化铝
    1.3 粉煤灰提铝方法及十二水合硫酸铝铵等铝盐的产生
        1.3.1 盐酸法
        1.3.2 硫酸法
        1.3.3 硫酸盐法
    1.4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结晶氯化铝的制备方法
        2.2.1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氯化氢气体结晶制备结晶氯化铝
        2.2.2 氢氧化铝-浓盐酸反应结晶制备结晶氯化铝
    2.3 表征测试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
第三章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氯化氢气体反应制备结晶氯化铝
    3.1 不同酸度下NH_4Al(SO_4)_2·12H_2O溶液中铝的浓度
    3.2 NH_4Al(SO_4)_2·12H_2O酸溶液中通HCl气体反应结晶的工艺优化
        3.2.1 通气速率对结晶的影响
        3.2.2 通气时间对结晶的影响
        3.2.3 温度对结晶的影响
        3.2.4 铝离子初始浓度对结晶的影响
        3.2.5 浓盐酸洗涤对结晶的影响
    3.3 硫酸铝铵-氯化氢反应制备六水氯化铝过程中晶体形貌的研究
        3.3.1 通气速率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3.2 通气时间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3.3 温度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3.4 铝离子初始浓度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3.5 浓盐酸洗涤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氢氧化铝-盐酸反应制备结晶氯化铝
    4.1 氢氧化铝-盐酸反应制备结晶氯化铝工艺条件的优化
        4.1.1 盐酸浓度对结晶的影响
        4.1.2 温度对结晶的影响
        4.1.3 反应时间对结晶的影响
        4.1.4 固液比对结晶的影响
    4.2 氢氧化铝-盐酸反应制备结晶氯化铝过程中晶体形貌的研究
        4.2.1 反应温度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4.2.3 固液比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计算
    5.1 硫酸铝铵-氯化氢气体制备结晶氯化铝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5.1.1 物料衡算
        5.1.2 热量衡算
    5.2 氢氧化铝-盐酸反应制备结晶氯化铝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5.2.1 物料衡算
        5.2.2 热量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氯乙烷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氯乙烷生产的技术状况
    1.1 回收法生产氯乙烷的技术状况
    1.2 合成法生产氯乙烷的技术状况
        1.2.1 氯化氢来源的技术状况
        1.2.2 催化体系的技术状况
        1.2.3 合成工艺的技术状况
        1.2.4 分离与精制的技术状况
        1.2.5 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
        1.2.6 自动控制的技术状况
2 合成氯乙烷的技术发展方向
3 结语

(7)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和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
2 综合利用方法
    2.1 副产盐酸
    2.2 盐酸电解制氯气
    2.3 工艺回用
    2.1 发展下游产品或用途
3 结 语

(8)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理汞污染的意义
2 汞污染的来源
3 氯化汞-活性炭触媒汞污染的防治
    3.1 氯化汞触媒中汞的流失去向
    3.2 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污染防治
        3.2.1 延长汞触媒的使用寿命
        3.2.2 开发低挥发性的氯化汞触媒
        3.2.3 废氯化汞触媒再生
        3.2.4 含汞废活性炭污染防治
        3.2.5 含汞废盐酸的治理
        3.2.6 含汞废碱液防污染处理
4 结语

(9)稀盐酸解吸与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稀盐酸处理工艺
        1.2.1 常规解吸法
        1.2.2 变压精馏法
        1.2.3 萃取精馏法
    1.3 气体的吸收
        1.3.1 物理吸收
        1.3.2 化学吸收
        1.3.3 氯化氢气体的吸收
    1.4 气体的解吸
        1.4.1 减压解吸
        1.4.2 应用解吸剂进行解吸
        1.4.3 盐酸的解吸过程
    1.5 盐效应理论
        1.5.1 盐效应基本概念
        1.5.2 盐效应气液平衡的数学模型
        1.5.2.1 经验、简化模型
        1.5.2.2 基于有关过度吉布斯自由能局部组成的数学模型
        1.5.2.3 近代统计力学的理论模型
        1.5.2.4 分子模拟的数学模型
        1.5.3 盐的选择
        1.5.3.1 盐效应方程
        1.5.3.2 盐对盐酸-水体系的气液平衡的影响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盐酸解吸的实验研究
    2.1 盐酸解吸实验装置以及操作步骤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设备、试剂
        2.1.3 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步骤
        2.1.3.1 实验方案
        2.1.3.2 实验步骤
    2.2 盐酸解吸实验实的结果分析以及讨论
        2.2.1 解吸液加盐量对解吸过程的影响
        2.2.2 氮气流速对盐酸解吸过程的影响
        2.2.3 氮气预热对盐酸解吸过程的影响
    2.3 解吸过程对温度实验研究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2.3.3.1 解吸温度对盐酸解吸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解吸与吸收耦合提浓稀盐酸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以及操作步骤
        3.1.1 实验装置图
        3.1.2 实验设备、试剂
        3.1.3 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步骤
        3.1.3.1 实验方案
        3.1.3.2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3.2.1 吸收液流率对耦合过程的影响
        3.2.2 氮气通入速率对耦合过程的影响
        3.2.3 氮气预热温度对耦合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利用氯化氢合成氯代烷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利用氯化氢
    1.2 氯代烷烃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2.1.1 氯化氢的危害
        2.1.2 国内外对氯化氢利用的研究概况
    2.2 氯代烷烃的物化性质
        2.2.1 氯代烷烃的基本物理性质
        2.2.2 氯代烷烃的化学性质
    2.3 氯代烷烃的合成方法
        2.3.1 烷烃氯化法
        2.3.2 从醇制备
        2.3.3 烯烃加成氯化法
    2.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案
        2.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2.4.2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确定
第3章 1-氯丁烷的合成
    3.1 引言
    3.2 合成原理
    3.3 正丁醇合成1-氯丁烷
        3.3.1 反应原料及性质
        3.3.2 仪器及分析
        3.3.3 实验操作
        3.3.4 产物分离
        3.3.5 收率计算及工艺流程图
        3.3.6 合成工艺条件及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氯辛烷的合成
    4.1 引言
    4.2 合成原理
    4.3 正辛醇合成1-氯辛烷
        4.3.1 反应原料及性质
        4.3.2 仪器及分析
        4.3.3 实验操作
        4.3.4 产物分离
        4.3.5 指标计算及工艺流程图
        4.3.6 合成工艺条件及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氯代环己烷的合成
    5.1 引言
    5.2 合成原理
    5.3 环已醇合成氯代环已烷
        5.3.1 反应原料及性质
        5.3.2 仪器及分析
        5.3.3 实验操作
        5.3.4 产物分离
        5.3.5 指标计算及工艺流程图
        5.3.6 合成工艺条件及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氯代叔丁烷的合成
    6.1 引言
    6.2 合成原理
    6.3 叔丁醇合成氯代叔丁烷
        6.3.1 反应原料及性质
        6.3.2 仪器及分析
        6.3.3 实验操作
        6.3.4 产物分离
        6.3.5 指标计算及工艺流程图
        6.3.6 合成工艺条件及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级加盐解吸—吸收法浓缩盐酸的研究[D]. 张瑞超. 天津大学, 2014(05)
  • [2]碳表面化学调控机制下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的研究[D]. 王柏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3]多级加盐解吸—吸收耦合过程浓缩稀盐酸的研究[D]. 李玉美. 天津大学, 2016(07)
  • [4]有机胺法分解氯化铵的研究[D]. 王健. 天津大学, 2016(02)
  • [5]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结晶氯化铝的研究[D]. 赵晓丽. 山西大学, 2019(01)
  • [6]氯乙烷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 袁遥,赵莹,胡仁杰,熊远福,谭晓燕. 现代化工, 2019(08)
  • [7]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和综合利用[J]. 刘建路,何加海,潘玉强,雷宁,李仕昌. 广州化工, 2011(19)
  • [8]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治理[J]. 薛之化. 中国氯碱, 2011(02)
  • [9]稀盐酸解吸与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D]. 吴振玉. 天津大学, 2012(05)
  • [10]利用氯化氢合成氯代烷烃的研究[D]. 李茂林. 浙江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关于盐酸和氯化氢的拙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