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张志强[2](2021)在《遵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雄波[3](2021)在《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向运动是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下传入我国的一项新兴运动,校园定向运动是定向运动的一个分支,是在校园环境下充分结合自然环境,集体力和智力,趣味性较强的定向运动。该运动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高度契合,在上海市普通高校也得以开展和发展,有高校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训练队、社团、俱乐部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笔者通过对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在原本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中接触了解校园定向运动的的3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从开展校园定向运动高校的学生、教师、器材、设备、专业化程度、发展意愿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定向运动在上海市较中国其他城市的传入时间较晚、发展曲折。2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学历水平较高,在制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大多是在本科阶段接触了解校园定向运动的,了解程度一般。3校园环境、训练、器材设备、重视程度、学业负担、安全考虑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发展。4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人本目标、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外界融合、自我管理、规范发展方面进行。
李胜男[4](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谢润[5](2021)在《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构建出了今日多样化网络课程模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定位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作用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或者社会群众在无法获取线下公共体育知识时起主导作用,或在线下公共体育课程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起到辅导作用。高校自身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模式,追求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化。高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使得普遍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公共体育知识。本文以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的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团队、选课人数、课程评价、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等建设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并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为之后我国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实践提供可参考和量化的依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高校现阶段缺乏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群体的建设。当前网上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属于体育专业课程,仅适应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属于公共体育课程。2.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在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没有发挥出自身专项优势。3.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得到重视的同时,网络平台推广受限或者开设院校缺乏对新课程的推广和运营。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课程学习资源存在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学习支持服务经常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者积极性。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在选取的59门课程中,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传统,仅仅将传统课堂通过视频的方式传送至线上,不经过加工和对知识点的细分处理,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新颖性不足,无法调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积极性。6.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建立的师生互动平台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不密切。针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首先,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其次,各院校应鼓励教师开发新项目线上课程;最后,院校成立研讨和开发团队。2.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地理优势及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3.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开设院校在校内进行新课程推广,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洽谈,有条件的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4.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课程平台方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更新和优化服务系统,其开设院校完善课程服务;学习资源应多维互动,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复习学习内容。5.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课程内容切入点。做好课程介绍;优化教学内容排版;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和课程平台之间的合作。6.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互动。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内容分类,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建立多渠道沟通。
孙丹敏[6](2021)在《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健身工作高度重视,将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在国家“健康中国”和“四个自信”战略方针的双重推动下,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要求。民族健身操是在民族特色音乐伴奏下,以操化动作为基础,以民族舞蹈动作为元素,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巧妙使用轻器械或徒手完成,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身心为目的,集民族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交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民族健身操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在成都市24所普通高校中民族健身操的教学开展仅有5所学校,代表队训练开展有4所,竞赛参赛仅为3所。(2)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存在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建设欠缺、学生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积极性有待提高、高校领导对民族健身操重视程度不够、场地设施建设仍需加强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在健康中国与文化自信双重战略背景下,积极推动民族健身操在成都高校的开展;在新的教育政策与环境要求下,高校应对体育教育观念不断创新;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民族健身操的影响力;加快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队建设,促进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深度整合及利用社会资源推进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
陈少华[7](2021)在《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网球运动是高雅、文明、时尚的运动,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自信、自强不息。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球运动在高校中逐渐推行和普及,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并不顺利。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对太原市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对这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和分析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找出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有利因素,最终总结出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相关的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1.太原市高校网球场地发展现状,只有个别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情况比较好,例如山西大学为代表的全日制高校的网球场地建设比较多,学校网球氛围比较好。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技术学校网球运动开展受到没有网球场地的制约而无法开展。高校内缺乏室内网球场地,网球场地内部网球配套设施不充足以及网球场地老旧的情况。2.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的情况。网球普修选修课程的开课率不高,网球专项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比较局限。高校网球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校网球教师现状。网球教师的数量不多,并且专业网球教师以及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的数量较少,导致学生的竞技水平不高并且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而随着高校年轻网球教师数量的增加,高校网球运动也在逐渐受到重视。4.高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愿意更多地接触网球,对网球运动表现出很高的主动性,表现在对网球运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网球运动的消费态度。作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体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球运动中,对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5.高校网球社团和网球比赛的开展的现状。网球社团和高校网球比赛的组织情况比较乐观,通过网球社团和比赛的参与,学生多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且社团和比赛对于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有重要影响。
王宁[8](2020)在《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球运动广泛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和凝聚价值吸引着众多排球爱好者的广泛兴趣。排球运动在学校体育中普及尚不尽人意,大大限制了排球运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河北科技学院5所高校为调查范围,对学生参与排球运动情况、排球课时、教师情况、场地器材设施、课外排球活动等相关排球运动现状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现状,挖掘影响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开展的因素,从而推动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了解和认知。研究结果如下:对保定市高校学生参与课外排球运动调查发现:对排球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比例达1/5,应付考试的学生人数比例最大(74.89%),54.56%对学生每周排球运动只有0-1次,上课形式参与排球运动的人数最多(46.78%)。排球教师本科学历比例最大(57%),教师年龄23-30岁之间比例最大(43.9%),讲师职称比例最大(41.46%),教室参与培训和校外比赛比较少。排球运动场地数量河北大学、保定学院最多。排球教学理论课学时平均1-2节,实践课学时平均2-3节。个人主观因素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排球运动的主要原因(55.11%)。影响保定市高校学生排球运动因素分析表明:高校场地场馆设施较差,开放时间相对不固定,限制了学生排球运动的发展;而在排球教学目标中,过于依赖教学大纲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特点;高校教师对教学的评价偏重总结性评论,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进步;任课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和教龄相对较短,容易导致教学方向偏颇;教师的参赛经历薄弱,不能运用比赛模式的高站位教学;而学生对课外排球运动排斥,不感兴趣,并且刻意强调客观因素对自身的制约。针对保定市高校学生排球运动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如下建议: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完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加大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入;举办形式多样的排球赛事;优化教师结构,完善教学考核标准制定科学目标等措施和对策性意见;利用赛事等机会,激发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
殷莺[9](2020)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以2019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高校组)女子甲组为例》文中认为篮球运动起源于校园,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殊的教育意义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了更好地在校园中开展篮球运动,上海市于2016年2月成立了校园篮球联盟,目前该联盟已成为上海大中小各学段推广篮球运动项目、开展校级赛事、组织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推手。随后,第一届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杯赛于2017年11月开赛,该赛事在校园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赛场,其中不乏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影。本文以2019年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杯赛(高校组)——女子甲组23支篮球队的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对2019年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杯赛(高校组)——女子甲组篮球队教练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岗位性质、执教年限;球队队员的参训动机、参训年限、参训频率、参训时长、参训态度、学业压力;球队管理模式、训练方式、场地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梳理其现实呈现,探究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和借鉴。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较轻导致执教年限不长,其职称虽然不高,但学历较高,教练员中拥有高水平运动经历的不多,多数为体育院校和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班的学生,他们几乎都是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球队教练,工作压力较大。2.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队员中,毕业班学生占比较少,大部分队员从高中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篮球学习,她们参训动机端正、参训态度积极,对参加球队训练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队员们的训练频率和时长均显不足,部分高年级队员感到学业压力增大。3.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以校方管理为主,球队能围绕比赛开展训练,训练方式各不相同,但训练内容较为单一,可用训练场地较少。4.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赛事因子(赛事推广等)、队员因子(参训动机等)、教练员因子(教练员专业背景等)、球队因子(球队训练内容等)和学校因子(校园篮球氛围等)。
朱永明[10](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师的领路人,其专业发展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变量,教师学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是指存在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身上的学习生长力,是教师适应外部环境而通过不同途径,触发学习行为,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动态过程。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厘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概念,梳理其内容结构,并选取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教师学习力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是:整体情况较好,女性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的学习成果转化高于男性教师,其学习行为更具有理性化;青年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学习动力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普通院校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双一流院校的教师,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更能促使教师学习;占据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育教育教学教师学习力存在着弱化现象。2、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受多重因素影响:教师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其内在因素是个人压力较大,教学科研繁重无暇学习,专业不同的限制与学术之间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外在因素是教师学习的宏观支持不足,学习资源分配不均、缺乏政策支持、无激励制度的鼓励;其二教师学习的微观支持不足,没有良好的教师学习场所,体育场地与学习资源仅能满足教学所用。对策:1、教师个体的对策:(1)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增强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价值感;(2)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强化终身学习意识;(3)教学相长统筹学习和工作,有效提升学习效果。2、外部支持的对策:(1)多元学习模式的开设,拓宽教师学习渠道;(2)学习激励制度的设定,提升教师学习动力;(3)学习型高校氛围建设,营造教师学习环境;(4)学习评价体系的制定,保障教师学习信心。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层面支持 |
1.1.2 上海市的地域特点 |
1.1.3 定向运动优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普通高校 |
2.1.2 定向运动、校园定向运动 |
2.1.3 定向运动的特点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户外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 |
2.2.2 定向运动的开展现状 |
2.2.3 关于定向运动的训练、选材、课程、教学的研究 |
2.2.4 关于定向运动的价值、意义的研究 |
2.2.5 关于上海市定向运动研究 |
2.2.6 关于校园定向运动的研究 |
2.2.7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户外运动 |
2.3.2 国外定向运动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发展概况 |
4.1.1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
4.1.2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可持续发展总体情况 |
4.1.3 上海市普通高校定向运动教师总体专业化情况 |
4.1.4 上海市校园定向赛事和激励机制总体情况 |
4.2 在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专业教师角度调查分析 |
4.2.1 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专业化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分析 |
4.2.3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所用教材、高校拥有器材情况分析 |
4.2.4 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开设形式、场地选择以及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
4.2.5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对校园定向运动价值的认知、各级部门对校园定向运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分析 |
4.2.6 校园定向运动参加人数以及赛事举办次数变化分析 |
4.2.7 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可持续调查分析 |
4.2.8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对于校园定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调查分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4.3 在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参与学生角度调查分析 |
4.3.1 学生基本情况 |
4.3.2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接触定向运动的时间、程度及途径分析 |
4.3.3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接触形式,参与情况,参与动机以及积极影响调查分析 |
4.3.4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校园定向运动的费用来源、消费金额调查分析 |
4.3.5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
4.3.6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对校园定向运动的满意情况调查分析 |
4.3.7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对校园定向运动发展意愿调查分析 |
4.4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 |
4.4.1 关于人本体育发展目标分析 |
4.4.2 关于多种层次结构协同发展分析 |
4.4.3 关于多种资源整合发展分析 |
4.4.4 关于融合外界组织的发展分析 |
4.4.5 关于学生自我管理该运动的分析 |
4.4.6 关于校园定向运动规范发展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
2.1.1 武术散打 |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
6.2 建议 |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公共体育课程 |
2.1.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
2.1.3 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2 有关线上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3 有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网络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团队情况分析 |
4.1.2 选课人数情况分析 |
4.1.3 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
4.1.4 学习资源情况分析 |
4.1.5 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
4.1.6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
4.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
4.2.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2.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 |
4.2.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 |
4.2.4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 |
4.2.5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 |
4.2.6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发挥不充分 |
4.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策略探析 |
4.3.1 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
4.3.2 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 |
4.3.3 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4.3.4 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
4.3.5 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 |
4.3.6 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互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
致谢 |
(6)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全民健身操 |
2.1.2 民族健身操 |
2.1.3 民族健身操与全民健身操的关系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全民健身操的相关研究 |
2.2.2 民族健身操相关研究 |
2.2.3 高校民族健身操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分析 |
4.1.1 师资情况 |
4.1.2 学生的认知情况 |
4.1.3 教学开展情况 |
4.1.4 训练及竞赛情况 |
4.1.5 教材、场地设施及领导支持情况 |
4.2 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存在的问题 |
4.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3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发展对策 |
4.3.1 健康中国与文化自信战略助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 |
4.3.2 新的教育政策与环境要求对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 |
4.3.3 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民族健身操的影响力 |
4.3.4 加快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队建设及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 |
4.3.5 深度整合及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校民族健身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2 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3 专家访谈提纲 |
(7)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2 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3 各地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3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SWOT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场地的现状 |
4.1.1 场地的基本情况 |
4.1.2 场地的使用情况 |
4.2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现状 |
4.2.1 高校网球课程类型 |
4.2.2 高校网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 |
4.3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教师现状 |
4.3.1 高校网球教师数量 |
4.3.2 高校网球教师职称和年龄 |
4.4 太原市普通高校学生现状 |
4.4.1 高校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的情况 |
4.4.2 高校学生对网球了解情况 |
4.4.3 高校学生消费情况 |
4.5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
4.5.1 高校网球社团 |
4.5.2 高校网球比赛 |
4.6 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SWOT分析 |
4.6.1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优势因素分析 |
4.6.2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劣势因素分析 |
4.6.3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机遇因素分析 |
4.6.4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
4.7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矩阵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有关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1.2 有关高校排球教师队伍的相关研究 |
1.3 有关高校排球运动场地的相关调查研究 |
1.4 有关高校排球运动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1.5 有关高校排球运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方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现状 |
3.1.1 保定市高校学生参与排球运动实时现状 |
3.1.2 保定市高校排球教师队伍现状 |
3.1.3 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场地现状调查 |
3.1.4 保定市高校排球课程设置现状 |
3.2 影响保定市高校学生排球运动因素分析 |
3.2.1 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公共因素的确定 |
3.2.2 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因素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保定市高校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件二 《保定市高校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件三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四 专家访谈提纲 |
后记 |
(9)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以2019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高校组)女子甲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篮球 |
2.1.2 普通高校 |
2.1.3 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 |
2.1.4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
2.1.5 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 |
2.1.6 校园篮球联盟杯赛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有关高校篮球队竞赛的研究 |
2.2.2 有关高校篮球队训练的研究 |
2.2.3 有关高校篮球队运动员和教练员情况的研究 |
2.2.4 有关高校篮球队管理的研究 |
2.2.5 有关高校篮球队后备力量的研究 |
2.2.6 有关高校篮球场馆设施的研究 |
2.2.7 SWOT分析法运用于高校篮球队发展的研究 |
2.2.8 有关国外高校篮球队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SWOT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现状分析 |
4.1.1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教练员的现状 |
4.1.2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队员的现状 |
4.1.3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其他现状 |
4.2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1 可行性检验 |
4.2.2 公因子提取 |
4.2.3 公因子变量 |
4.2.4 影响因子分析 |
4.3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发展策略 |
4.3.1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SWOT分析模型概述 |
4.3.2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发展分析的SWOT矩阵构建 |
4.3.3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发展对策的SWOT分析 |
4.3.4 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的发展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 |
2.3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的差异性分析 |
4.3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结果讨论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2.1 教师个体的对策 |
5.2.2 外部支持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遵义市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志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雄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谢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成都市普通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孙丹敏.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少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保定市高校排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 王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上海市普通高校女子篮球队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以2019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高校组)女子甲组为例[D]. 殷莺.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永明. 苏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