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鲁迅的插入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颖[1](2021)在《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语,绝大多数反义复合词都不止一个义项,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却不相同的义项,对于这样的反义复合词,在本文中将其定义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界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本体研究上,在教学方面,很少涉及到。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在少数民族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对于蒙古族高中生来说,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形和音比较容易掌握,在本文中对这两方面内容将不再重点阐述,而重点研究蒙古族高中生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意义的理解和使用这两方面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词义成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蒙古族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厘清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基本概念、义项的含义、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成为蒙古族高中生汉语学习的任务之一。本文根据课程要求选取蒙古族高中生应该掌握的36个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义项进行归纳,并探究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特征、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产生途径和语义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教学现状,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找到切实有效的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策略。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手段和思维方式就是隐喻和转喻,二者也是使词义不断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前人经验,在本文中,将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语义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隐喻思维归纳为七类,即具体→抽象、转指→泛指、空间→时间、空间→数量、空间→人际关系或社会地位、空间→动作行为、具体动作→动作代表的数量。转喻是在一个“认知框”内建立两个概念之间的心理联系。根据转喻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语义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将转喻的主要认知框归纳为四类,即“部分→整体”认知框、方位→事物(人、物)认知框、动作→与动作相关的事物认知框、事物→与事物相关的性质认知框。为了了解蒙古族高中生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蒙古族高中生在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在词义理解和词义使用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差异,聚焦教学目标的设置、注意联系词汇系统,关注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发展学生思维,选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网络技术,尝试建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习网站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蒙古族高中生学习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兴趣,全面提高其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能力。
官正琴[2](2020)在《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历史渊源的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正在使用的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包含了一些显性和隐性的乡土历史资源,也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乡土历史资源。教学中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不但丰富和拓展了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渠道,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立足于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四川乡土历史为例,通过对教科书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认可乡土历史资源价值与资源开发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针对教科书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呈现情况,可通过深挖教科书中显性和隐性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针对教科书中遗漏的乡土历史资源,可通过挖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的乡土历史资源,以及利用博物馆中的乡土历史资源拓展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本着目标性、精选性和思想性的基本原则,运用插入法、探究法、研学法、口述法和创作法,将乡土历史资源用于实现教科书内容的扩容、激活与整合。根据述及的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途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论文梳理了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乡土历史资源,附录于文后,供教学时选用。针对教科书中呈现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剖析。论文强调,只有强化四川乡土历史资源意识才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将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拓展;只有处理好教科书内容和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之间的关系,才能均衡合理地开发有价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只有注重对学生使用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从内驱动力上推动学生自主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积极性;只有提升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才能拓展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林耿彬[3](2020)在《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潮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史资源丰富,是世界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本课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以潮州地区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培养为例子,探索了地方史资源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关系,论述了地方史资源在历史教学、学校德育工作及地方经济文化三维度中的重要性。以潮州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为基础,整理、搜集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地方史资源。同时进行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原因。结合实践,提出运用潮州地方史资源材料选取方面、材料的来源方面、材料的难度方面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需要遵循的整合性和共享性的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将地方史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深度融合,提出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课堂的课前导入法、课中穿插法及结课升华法三种课堂策略,设计出典型的课程案例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学情探讨校内实践方面和校外实践方面的地方史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从不同维度精心设计部分教学案例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最后,针对发现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藉此推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真正落地来加深学生对家乡与国家的热爱,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李冰煜[4](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因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的原因介词是从语义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介词类别。原因介词内部成员的界定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且原因介词内部成员语义复杂,使用限制条件较多,留学生在使用原因介词时经常会产生偏误。因此原因介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不同原因介词的语义差别来看,“因”、“因为”和“由于”是专门表原因的介词,而“为”和“为了”除了表原因,还具有表目的义。“为”,“为了”表目的义比表原因义更为常见,且“为了”多用于口语,“为”多用于书面语。“为”,“为了”后的原因成分具有已然性、不可控性的特征,句中的谓词性成分多是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当介词“因为”引介一个未然事件时,需要在介词后加一个表主观性的能愿动词“要”或者“想”,而“为”和“为了”不用。原因介词不仅可以引介诸如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和数词等体词性成分,还可以引介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和小句。原因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原因介词短语可以在动词“是”后充当宾语。通过对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使用原因介词频率的统计,对比发现留学生对难度较高的介词“由于”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汉语母语者。通过综合分析留学生使用不同原因介词的偏误率和使用频率,原因介词习得的难度顺序为由于>为>为了>因>因为。原因介词的偏误类型有误代、误加、遗漏和错序四种。其中,误代类偏误最多,其次是误加和遗漏,错序类偏误较少。产生以上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大纲编写的问题和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基于原因介词的语义、句法功能研究和留学生对原因介词的使用情况考察,对留学生原因介词偏误情况及相关教学大纲对原因介词编排情况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原因介词提出原因介词的教学建议:一是注意原因介词教学的阶段性;二是原因介词对比策略的运用;三是策略模式可以帮助留学生建立起细腻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掌握原因介词的用法规则。
周启群[5](2019)在《巧用插叙 妙笔生花——话题作文“谢谢您,祖国”写作指导》文中研究指明金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七十",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词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承载着七十年来的酸甜苦辣。"七十",在历史上已不再简单,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中国科技突飞猛进,中国经济稳步提升,国民生活日新月异,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时,一句"谢谢您,祖国"在每一位国人心中回荡。
李森茂[6](2019)在《《文字法三十五则》研究》文中提出《文字法三十五则》是晚明词臣李腾芳的着作,集中展示了李腾芳的写作理论,其语言直白晓畅,极具可操作性。《文字法三十五则》这部着作在当下的写作辞典中也多有收录,但对其本身却缺乏相应的研究。立足于此,论文的内容可具体分为以下八章:第一章梳理李腾芳历仕四朝,数次起落,从庶吉士到最后官至礼部尚书的仕宦生涯,介绍其涉及思想、文学、军事的着作,探究其以儒学为核心三教合一的学术思想和反对模仿、宗经征圣的文学思想。第二章绍介《文字法三十五则》的基本概况。其产生的背景是复古派相对式微,唐宋派和公安派崛起的晚明期间,李腾芳作为公安派文人,其随笔杂记文话《文字法三十五则》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文坛背景下写就的。第三章研究《文字法三十五则》中的选材立意理论。李腾芳认为文章立意一要新,要有不同于前代的看法,二要深,要能看到事物最为本质的道理,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李腾芳认为要依靠选材,只有通过研习前代经典,才能在立意上有所进益。第四章研究《文字法三十五则》中的段落结构理论。在篇章上,李腾芳对文章开头和结尾,就如何加强文章表达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段落安排上,李腾芳就文章段落衔接和转折的写法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逻辑语义则是涉及文章内容安排顺序的技法。第五章研究《文字法三十五则》中的修辞理论,这一部分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所涉及的修辞格、炼字的技法作出的解读。第六章研究《文字法三十五则》中的表达手段理论,其中篇章手段部分是在作者有某种特殊表达意图时使用的技法,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炼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技法。第七章研究《文字法三十五则》在李腾芳其他作品中的实践,通过研读李腾芳的《李湘洲集》,可以认为,李腾芳在其序跋、记、论等文体的写作中基本贯彻了自己的理论。第八章为《文字法三十五则》的影响及不足,这部着作在明清时影响相对有限,目前能看到对其的评价多来自当下的评价,它们从写作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文字法三十五则》的价值。同时就《文字法三十五则》对现AI写作作和写作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看法。
刘冬晴[7](2019)在《《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尝试从词汇角度着手,对《西湖二集》一书中的复音词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对这两大类词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归纳,总结分析《西湖二集》复音词的构词特点。根据语料特点,分析《西湖二集》中的特色词汇,探讨《西湖二集》词汇的语料价值。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西湖二集》语料简介、研究现状、《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划分标准。第二部分讨论《西湖二集》复音词的结构和特点;第三部分讨论《西湖二集》特色词汇;最后是《西湖二集》与辞书编纂,以《西湖二集》复音词为本,考察《汉语大词典》中是否存在词条失收、义项失收和书证滞后等情况并进行补充归纳。
贾双[8](2018)在《《学路回眸》(第一、二部分)翻译报告》文中提出《学路回眸--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学科发展口述史》是由河大外语学院的黄鑫老师和杨朝军院长主编的。该书于2015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叙述了河大外院的悠久历史及百年发展历程。该书属人物访谈记录,全书由对二十位河大外院老师的采访记录组成,一共分为二十个部分。目前该书尚没有英译本。笔者在翻译前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作者,本书的写作背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借助网络工具以及纸质书籍等统一了书中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为下一步的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篇翻译报告的材料属人物访谈翻译。这里笔者节选了书中的第一、二部分并尝试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本篇翻译报告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翻译难点以及一些实用的翻译方法如:增词法、转换法、拆分法,直译意译等;第四部分是实践总结,总结笔者通过此次翻译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及经验教训。
吴鹏[9](2018)在《韵律对汉语介词及其功能发展演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介词虽然数量有限,但内部成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介词的用法比较复杂,因此历来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百余年来,关于介词及其功能的描写已经比较丰富,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随着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人们对汉语介词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就是基于韵律语法理论讨论介词及其功能发展演变的初步尝试。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对汉语介词的演变、介词功能的演变、韵律与介词的互动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同时也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意义,说明了文中的语料来源。第二章对介词范畴进行了界定,尝试区分了学界长期混用的“短语”“词组”“结构”三个术语。还讨论了动词与介词、介词与连词的区分问题,指出学界常用的“替代法”“插入法”等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后又相应地提出了“焦点法”。第三章讨论了双音节介词产生过程中的韵律制约问题,从“短语词汇化”“句法结构词汇化”“跨层结构词汇化”三种途径说明了双音节介词的构词问题,另外文章还从韵律句法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X着”“X了”类介词大批消亡的原因。第四章从介词强化、介词零形化和介词隐现三个方面出发,讨论了韵律对介词及功能演变的影响。无论是强化、零形化还是隐现,韵律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制约因素。同时我们还对比了介词删除与介词省略中韵律控制强弱的不同,在介词删除中,韵律为决定性因素,而介词隐现中,韵律为影响性因素。第五章是结语,对全文各章进行概括总结,并反观了介词的时空性,最后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杨旭梅[10](2018)在《“连同”作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虚词“连同”的介、连属性判定一直是语法学界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对“连同”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绪论。确定研究对象;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阐明语料来源。二、“连同”及前后成分的分布与功能。“连同”所连接的成分主要是体词性成分NP,当连接成分是谓词性成分时,“连同”作连词,此时,VP已经指称化,具有NP性质,所以在本文,我们把这一部分都归入NP。我们把“NP1连同NP2”分为三种情况:1.同层结构,“NP1连同NP2”在句中共作主语、宾语、定语,“连同”为连词;2.跨层结构,“NP1”在句子中作主语,“连同NP2”在句中单作状语,“连同”为介词。3.歧义结构,语言有歧义,只有进入具体语境中才能排歧。“连同”的介、连属性之争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三、“连同”及前后成分的语义分析。介词“连同”的介引功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介引伴随对象,介引附带对象,介引关联或比较对象。连词“连同”的连接功能体现在其前后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中,语义关系是并列关系。四、影响“连同”前后成分语序的因素。“连同”前后成分之间的语序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介词“连同”前后成分之间的固定性语序主要是受到了语义凸显和生命度的制约。连词“连同”前后成分之间的语序分为可以调换和不可调换两种情况,当前后语言成分之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就会存有固定的语序,比如认知因素、生命度高低因素、掌控度因素、上下文语境因素、语音因素等。五、“连同”的区分——介词和连词。判定“和”介、连属性标准的方法:首先,能代入“分配律法”这一公式进行分解的句子,可以判别“连同”是连词,“互换法”也是判别连词“连同”的方法。其次,如果在句子里呈现以下两种形式时,我们能判定此时“连同”是介词:1.“NP1+?+连同+NP2”2.“?+连同+NP2”,判别“连同”是介词的形式标准就是“插入法”。最后,如果句中没有以上几种形式时,“NP1连同NP2+V”这个结构代入“分配律法”或“互换法”公式中可以成立,同时也能在NP1与“连同NP2”之间插入一个表修饰的成分,也就是也能适用“插入法”,那么我们判定这里“连同”是介连兼类词。“连同”由动词语法化为伴随介词,作为伴随介词,“连同”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出另一个事件参与者。在句法上,“连同”与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谓语动词的状语。在语义上,“连同”所引导的NP2和充当主语的NP1同样都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因此,“连同”又为并列连词。六、“连同NP在内”。以“连同NP在内”为例探究该结构在语义上的聚焦性和形式上的凸显性。七、结语。
二、学习鲁迅的插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鲁迅的插入法(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确立 |
1.反义复合词本体研究现状 |
2.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研究现状 |
3.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现状 |
4.蒙古族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5.本文研究对象的确立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七)语料来源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界定与特征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界定 |
1.义项和多义项 |
2.反义复合词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 |
(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选取 |
(三)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特征 |
1.义项的多义性 |
2.义项的网络性 |
3.意义的稳定性 |
4.语义类型的多样性 |
二、认知视角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产生与语义发展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产生的原因 |
(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产生的路径 |
(三)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1.隐喻机制作用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2.转喻机制作用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三、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调查与分析 |
(一)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问卷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5.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蒙古族高中生在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存在的问题 |
1.词义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
2.词语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策略 |
(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文化差异,聚焦教学目标的设置 |
(二)注意联系词汇系统,关注聚合与组合关系 |
(三)发展学生思维,选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
(四)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1.语义联系教学法 |
2.分布教学法 |
3.“语素法”和“整词法”相结合 |
4.语境教学法 |
(五)结合网络技术,尝试建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习网站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一)标准类 |
(二)专着类 |
(三)期刊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五)报纸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现状 |
3.1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运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运用现状的问卷分析 |
4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 |
4.1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
4.2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
4.3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 |
5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典型课例分析 |
5.1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说明 |
5.2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呈现 |
5.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反思 |
6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
6.1 强化四川乡土历史资源意识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
6.2 处理好教科书内容与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关系 |
6.3 注重对学生使用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
6.4 提升教师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养与素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1.研究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
1.可以夯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
2.可以增进教师专业成长 |
3.可以促进跨学科的融合 |
(二)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
(三)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
二、可用于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潮州地方史资源 |
(一)潮州地区历史遗迹遗址 |
(二)潮州地区纪念馆、博物馆 |
(三)潮州地区历史名人 |
(四)潮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三、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 |
1.基于问卷的现状调查 |
2.基于访谈的现状调查 |
(二)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分析 |
1.总体评价 |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策略 |
(一)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则 |
1.在材料选择方面需要坚持的原则 |
2.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坚持的原则 |
(二)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
1.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堂策略 |
2.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外策略 |
(三)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
1.希望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地方史资源 |
2.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 |
3.建议各部门联合起来建设地方史课程资源库 |
4.希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因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原因介词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
第一节 原因介词的语义功能研究 |
一、原因介词义项考察 |
二、介词后原因成分和目的成分考察 |
第二节 原因介词的句法功能研究 |
一、原因介词引介成分的语法类型考察 |
二、原因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考察 |
第三节 原因介词对比分析 |
一、“为”和“为了”用法比较 |
二、“为了”和“因为”用法比较 |
三、“因为”和“由于”用法比较 |
第二章 原因介词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 |
第一节 原因介词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
一、汉语母语使用者与留学生原因介词使用情况频率对比考察 |
二、留学生原因介词习得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原因介词的偏误类型 |
一、误代 |
二、误加 |
三、遗漏 |
四、错序 |
第三节 原因介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一、学习者母语负迁移 |
二、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
三、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三章 原因介词的教学问题 |
第一节 原因介词在大纲中的编排情况及分析 |
一、大纲对原因介词的编排情况 |
二、对大纲编排情况的分析 |
第二节 原因介词的教学建议 |
一、注意原因介词教学的阶段性 |
二、运用对比的教学策略进行原因介词教学 |
三、运用策略模式进行原因介词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巧用插叙 妙笔生花——话题作文“谢谢您,祖国”写作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金题展示 |
技法点拨 |
构思先行 |
佳作出炉 |
点评 |
(6)《文字法三十五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现状述略与评析 |
1 李腾芳的生平、着述、思想 |
1.1 生平经历 |
1.1.1 家世 |
1.1.2 生卒年 |
1.1.3 仕途 |
1.2 着述概况 |
1.3 李腾芳的思想 |
1.3.1 学术思想 |
1.3.2 文学思想 |
2 《文字法三十五则》产生的背景和体例 |
2.1 《文字法三十五则》产生的背景 |
2.1.1 时代背景 |
2.1.2 个人背景 |
2.2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体例 |
3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选材立意理论 |
3.1 立意 |
3.2 选材 |
4《文字法三十五则》的结构理论 |
4.1 篇章理论 |
4.1.1 开头 |
4.1.2 结尾 |
4.2 段落理论 |
4.3 逻辑语义理论 |
5《文字法三十五则》的修辞理论 |
5.1 错综格 |
5.2 摹状格 |
5.3 节缩格 |
5.4 反复格 |
6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表达手段理论 |
6.1 篇章手段 |
6.2 炼句技法 |
7 《文字法三十五则》在李腾芳作品中的实践 |
7.1 《文字法三十五则》立意理论的实践 |
7.2 《文字法三十五则》结构理论的实践 |
7.3 《文字法三十五则》语言修辞理论的实践 |
7.4 《文字法三十五则》表达手段理论的实践 |
8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影响与不足 |
8.1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后世评价 |
8.2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现实意义 |
8.3 《文字法三十五则》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西湖二集》语料简介 |
第二节 《西湖二集》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明代拟话本复音词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划分标准 |
第一章 《西湖二集》复音词的结构 |
第一节 复音单纯词 |
第二节 《西湖二集》复音合成词 |
第三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结构特点 |
第四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整体使用特征 |
第二章 《西湖二集》的方俗语词 |
第一节 方俗语词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方俗语词的界定 |
第三节 《西湖二集》方俗语词例释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西湖二集》对辞书编纂的作用 |
第一节 补充词条 |
第二节 补充义项 |
第三节 提前书证 |
第四节 补充书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学路回眸》(第一、二部分)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汉语原文 |
英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前言 |
1 翻译项目描述 |
1.1 翻译项目来源 |
1.2 翻译文本简述 |
1.3 翻译项目意义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理论基础--功能对等理论 |
2.3 初稿的翻译 |
2.4 二稿的修改 |
2.5 终稿的润色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难点解析 |
3.1.1 特色词汇和政策术语的翻译 |
3.1.2 书名的翻译 |
3.1.3 人物对话的翻译 |
3.2 翻译策略 |
3.2.1 增词法和省略法 |
3.2.2 转换法 |
3.2.3 拆句法和合并法 |
3.2.4 插入法 |
3.2.5 语序调整 |
3.2.6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9)韵律对汉语介词及其功能发展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汉语介词演变的研究综述 |
1.2.2 汉语介词功能演变的研究综述 |
1.2.3 韵律与介词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5 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2章 介词范畴的界定 |
2.1 短语、词组和结构的区分 |
2.2 双音节介词与双音节介词词组或结构的区分 |
2.3 介词与动词、连词的区分 |
2.3.1 动词和介词的区分 |
2.3.2 介词和连词的区分 |
第3章 韵律在汉语双音节介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
3.1 关于“韵律构词” |
3.2 韵律在不同类型双音介词成词中的作用 |
3.2.1 由短语词汇化的双音节介词——自从 |
3.2.2 由句法结构词汇化的双音节介词——向着 |
3.2.3 由跨层结构词汇化的双音节介词——由于 |
3.3 小结 |
第4章 韵律对汉语介词功能演变的影响 |
4.1 介词强化与韵律制约 |
4.1.1 原介词功能损耗后增加强化成分 |
4.1.2 原介词功能未损耗而增加强化成分 |
4.2 介词零形化与韵律制约 |
4.2.1 强化介词的零形化与韵律制约 |
4.2.2 介词的删除与韵律制约 |
4.3 介词的隐现与韵律制约 |
4.3.1 介词隐现与书面语体韵律制约 |
4.3.2 介词在句首和句中的省略与韵律制约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连同”作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相关个案的研究 |
1.2.2 相关个案的对比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1.4.2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1.4.3 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 |
1.4.4 个体的历史演变与句法的历史演变相结合 |
1.5 语料来源 |
1.5.1 词典 |
1.5.2 语料库 |
第2章 “连同”及前后成分的分布与功能 |
2.1 “NP1连同NP2”是同层结构 |
2.1.1 “NP1连同NP2”作宾语 |
2.1.2 “NP1连同NP2”作定语 |
2.1.3 “NP1连同NP2”作主语 |
2.2 “NP1连同NP2”是跨层结构 |
2.2.1 “NP1+…+连同+NP2” |
2.2.2 “?+连同+NP2” |
2.2.3 “NP1连同NP2” |
2.3 “NP1连同NP2”是歧义结构 |
第3章 “连同”及前后成分的语义分析 |
3.1 介词“连同”及前后成分的语义分析 |
3.1.1 介引伴随对象 |
3.1.2 介引附带对象 |
3.1.3 介引关联或比较对象 |
3.2 连词“连同”及前后成分的语义分析 |
3.2.1 表示并列关系 |
第4章 影响“连同”所连接的前后成分语序的因素 |
4.1 影响介词“连同”所连接的前后成分语序的因素 |
4.1.1 语义凸显因素 |
4.1.2 生命度因素 |
4.2 影响连词“连同”所连接成分语序的因素 |
4.2.1 认知因素 |
4.2.2 生命度高低的影响 |
4.2.3 掌控度的影响 |
4.2.4 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
4.2.5 语音因素 |
第5章 “连同”的区分——介词和连词 |
5.1 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标准 |
5.2 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标记 |
5.2.1 分离标记和空位标记 |
5.2.2 统括标记和协同标记 |
5.2.3 相互标记与复指标记 |
5.3 介词和连词的历时联系 |
5.3.1 语言系统内部的可能性 |
5.4 “连同”的语法化 |
第6章 “连同NP在内” |
6.1 “连同NP在内”的语义聚焦与形式凸显 |
6.1.1 语义上的聚焦性 |
6.1.2 形式上的凸显性 |
6.2 “连同NP在内”的历史形成阶段 |
6.2.1 “在内”构成动宾结构 |
6.2.2 “在”和“内”结合,“在内”词汇化 |
6.2.3 “连同NP在内”的出现及大量使用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学习鲁迅的插入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D]. 刘慧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D]. 官正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D]. 林耿彬.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因介词研究[D]. 李冰煜. 扬州大学, 2020(02)
- [5]巧用插叙 妙笔生花——话题作文“谢谢您,祖国”写作指导[J]. 周启群. 今日中学生, 2019(31)
- [6]《文字法三十五则》研究[D]. 李森茂.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D]. 刘冬晴. 广州大学, 2019(01)
- [8]《学路回眸》(第一、二部分)翻译报告[D]. 贾双. 河南大学, 2018(01)
- [9]韵律对汉语介词及其功能发展演变的影响[D]. 吴鹏. 天津大学, 2018(07)
- [10]“连同”作为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多角度研究[D]. 杨旭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