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一届亚运会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

从第十一届亚运会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

一、从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丁伟[1](2012)在《中国男排发展瓶颈分析 ——以2000-2011年12年的大赛成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男排在20世纪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亚洲占据领头羊的地位,在世界男排中也占据重要角色。自从21世纪以来,中国男排的成绩却一直在下滑,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2000-2011年间的中国男排为研究对象,从中国男排的基本身体条件、其在亚洲的地位、国内联赛、相关科研、后备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男排在运动员选材时,与世界优秀男排相比,在年龄、体重、克托来指数指标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身高、拦网高度、扣球高度指标上占据一定的优势。2中国男排曾在亚洲大赛上七次夺冠,但是自进入2000年以来,却未曾在亚洲大赛上取得冠军,中国男排必须看清一个事实:中国男排已经不再是亚洲强队。3国内排球联赛的开展并不理想,首先是比赛水平不高,不能形成精彩的对决场面,无法吸引观众去关注,造成球市冷淡,加之没有足够明星加入,无法形成明星效应,国内媒体不愿意转播收视率较低的男排联赛,造成观众无法更好的了解排球比赛。4关于男排科研的研究,首先是投入不足,其次内容的重复率过高,创新不足,再次是内容选择面狭窄,应用性研究不足,最后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往往造成脱节现象。5中国男排在目标定位上较模糊,应立足现实,清晰定位。在后备人才的选择和培养中,存在着后备人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训练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

胡云菲[2](2011)在《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中国男排仅以第5名的成绩结束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排球比赛。中国男排成绩的下滑与伊朗男排和泰国男排的快速发展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球队的进攻效果上,中国男排已经失去了绝对的优势。研究运用文献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排与亚运会四强球队在进攻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排球进攻技术包括:发球技术、扣球技术和拦网技术。然后,分析了各个进攻技术的运用效果,找出了中国男排在进攻效果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发球技术的运用方面,中国队与四强球队都只采用了大力跳发球和跳发飘球这2种技术。中国队、伊朗队和泰国队更加注重发球的稳定性,而日本队和韩国队则更加注重发球的攻击性。中国男排大力跳发球的得分率和失误率与日本队、韩国队和伊朗队有明显差距,与泰国队的差距不明显。跳发飘球的运用效果在四强球队中依然保持较好的优势。扣球进攻技术的运用方面,运用比例最高的扣球进攻方式为强攻,最高为66.7%;其次为快攻,最高为43.0%;第3为后排进攻,最高为14.5%。中国男排扣球进攻效果与伊朗队、日本队和韩国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强攻的进攻效果,进攻的得分效果和进攻稳定性相对较弱。在快攻和后排进攻的运用上保持了较好的优势。拦网技术的运用方面,双人拦网依然是球队拦网的主要方式,拦网比例在7场比赛中最低为55.6%,最高达到73.7%。中国队在拦网效果上要落后于伊朗队、日本队和韩国队,而优于泰国队。在单人拦网的得分效果上中国队要好于四强球队,但失误率较高。双人拦网方面与日本队和伊朗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而略优于泰国队。在三人拦网方面与四强球队之间不存在明显差距。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3点建议:(1)发球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积极加强队员大力跳发球的攻击力,提高队员的发球力量与速度,继续发展跳发飘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提高跳发飘球的准确性;(2)扣球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加强球队强攻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调整强攻等被动进攻条件下的得分能力。保持快攻的高得分率,提高快攻的有效性,结合球队进攻的整体战术合理使用后排进攻;(3)拦网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加强队员拦网的整体技术,安排具有不同作用的拦网训练,提高拦网的针对性和攻击性,注重拦网队员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副攻队员的判断与移动能力。

樊谦[3](2012)在《我国男排竞技水平与后备人才培养之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男排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但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男排的竞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国外强队还有明显的差距。本文以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男排的竞技水平不高的原因。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竞争、人才竞争。随着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和相关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出成绩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我国体育工作者借科技之力,开人才之源,科学地进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把最适合打排球的好苗子从小就准确挑选出来,早期进行科学系统训练,避免盲目性、减少淘汰率,使我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领先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图书馆查询的有关文献中国男排的报纸以及期刊论文,除此之外还有阅览室的纸质期刊;(2)逻辑推理分析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分析中国男排未来发展趋势,有表及里分析;(3)数理统计分析法,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男排的竞技水平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对通过各种途径取得的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得出想要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中国男排发展现状分析。在该部分中首先回顾了男排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介绍;接下来对我国男排队员现状以及国内联赛做了介绍。其次对技战术水平、大赛经验以及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第三,主要研究了后备人才对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度分析。该部分从三个方面入手: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管理体制、选材的不合理、后备人才培养与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性。最后本文对男排后备人才培养建议。主要从创造良好排球环境、办好国内联赛、调整选材制度与标准、提高排球人口数量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周新宁[4](2016)在《中国男排运动员非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 ——以参加2014-2015中国男排联赛为例》文中提出2014-2015赛季中国男排联赛于2014年11月16日开始,2015年2月14日结束,共12支球队参加,比赛分为三个阶段,每场比赛可允许两名外援上场,冠亚军决赛采用五场三胜制。第一阶段分成Ⅰ、Ⅱ两组。Ⅰ组包括北京队、八一队、河南队、江苏队、浙江队、河北队,Ⅱ组包括上海队、山东队、福建队、辽宁队、四川队、广东队。进入第二阶段循环赛,循环赛Ⅰ组包括上海队、山东队、江苏队、北京队、四川队、八一队、河南队、福建队,循环赛Ⅱ组包括浙江队、辽宁队、广东队、河北队,进入第三阶段半决赛,半决赛Ⅰ组由山东队对战江苏队,半决赛Ⅱ组由上海队对战北京队,最后,冠亚军之战和三、四名争夺,最终上海队以3胜1负获得冠军,山东队以1胜3负获得亚军;北京队以2胜0负获得第三名,江苏队以0胜2负获得第四名。中国男排曾获得北京奥运会历史性最好的成绩第五名,但这个成绩离冠军距离从排序上来看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要保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取得最好成绩难度甚大,这一推断来自于中国男排曾获得世界大赛取得的名次的情况来判断的,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恰恰是我们努力探析更层次的原因动力所在。中国男排联赛作为组队队员的绝对源泉,深入研究中国男排联赛必将为中国男排的水平提升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本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男排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使中国男排联赛各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改进,从而使比赛的对抗性更强,比赛更加精彩激烈,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比赛,结合国家的政策进一步促进群众的亲身经历参与,从而使排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得以拓展,群众基础的拓展有利于“反哺”,男排联赛进一步发展,如此循环力争促进良性的排球运动发展生态系统的建立。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多重分析方法对2014-2015赛季中国男排联赛非技术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整体上非技术看,中国男排联赛年龄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但黄金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较少,身高和网上高度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克托莱指数上差距严重,从各位置上看,主攻运动的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无差异性,其他指标都存在差异,副攻运动员年龄和身高无差异性,其他指标都有差异,接应二传运动员除年龄无差异性,其他指标都存在差异性,二传运动员,各项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自由人来看,体重、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克托莱指数无差异性,其他指标都有差异性。从整体技术指标看,扣球得分、发球得分、传球得分,各队间不存在差异,拦网得分、防守有效、接发球有效指标存在差异,从各位置技术指标分析,主攻位置,扣球得分、发球得分不存在差异,其他指标都存在差异性,副攻位置,发球得分不存在差异性,其他技术指标都存在差异性,接应二传位置,扣球得分、发球得分无差异性,其它技术指标都存在差异,二传位置,拦网得分、发球得分、接发球有效指标上不存在差异性,其他技术指标存在差异性,自由人位置,传球得分、接发球有效不存在差异性,防守有效指标存在差异性。

侯叶[5](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胡竹青[6](2014)在《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文中指出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世界和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橄榄球运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历史、分类和现状”,在这一部分,梳理出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明晰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分类与不同橄榄球运动之间的区别,介绍了橄榄球运动的主要赛事;第二部分是“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部分,对橄榄球运动的功能、哲学内涵、文化内涵、核心价值进行了阐述,对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进行了探求;第三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在这一部分整理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橄榄球运动历史,研究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滞后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在这一部分,对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五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一部分,解答了中国橄榄球运动进行战略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并就中国橄榄球奥运争光、职业化发展和普及推广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即:虽然中国橄榄球运动目前的普及范围小、职业化进程慢、市场化程度低、竞技水平不高,但是在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影响下,在橄榄球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带动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推动下,在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背景下,中国橄榄球运动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以使中国竞技橄榄球水平得以提高,群众橄榄球全面普及,橄榄球产业取得发展。

董丹丹[7](2018)在《我国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特征及补偿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8月21日里约马拉卡纳体育馆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女排,时隔12年再登冠军宝座。而中国男排里约征程最终以二胜五负位列第六的亚洲区落选赛赛绩遗憾出局。中国男女排世界大赛的赛绩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体现,进入新世纪中国男排的表现与国人期望形成反差,整体实力呈下滑趋势,与当今世界男排水平差距日益增大。多数国人对排球运动关注焦点更倾向于女排,女排成为中国排球的代名词,中国男女排竞技实力呈现“非衡”状态。本文从中国男女排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以男女排在世界男女排中的排名差距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表现特征,中国男排身体条件、攻防技术等方面与世界男排的差异,中国女排身体条件、攻防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女排的差异、社会对男女排关注度差异以及中国女排郎平指导的创新理念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我国男排竞技实力,继续保持女排领先优势,促进我国男女排均衡性、双强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赛绩方面,中国男女排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锦赛、亚运会、亚洲杯赛事上成绩差距悬殊,赛绩表现呈现非衡性。奥运会上男排最好成绩为第五名,女排三次登顶最高领奖台;世锦赛上男排平均赛绩名次第10,女排平均赛绩排名为4.375名;世界杯赛上男排平均排名8名,女排赛会平均排名2.4名。三大亚洲赛事中国女排囊获24个个冠军,男排仅获7次。2.身体条件方面,男女排与各自对手在年龄结构、网上高度的领先优势存在非衡性。女排队伍结构以黄金年龄段队员为主,青年队员和老队员为辅,形成老中青最佳年龄结构,男排年龄结构欠合理;女排网上高度方面的领先优势高于男排在该方面的领先优势;男女排队员肌肉素质方面均较落后。3.攻防技术方面,中国女排各指标与里约奥运会对手相比较具有明显领先优势,而中国男排攻防技术各指标相比里约奥运落选赛亚洲区预选赛参赛对手稍逊一筹。男女排攻防指标与各自对手差值显示:男排发球失误、防守救球失误较低、拦网方面占优势,多数指标处于劣势;女排扣球方面失误较多、二传方面处劣势,多数指标领先对手或与对手持平。4.心理稳定性方面,比赛中队员对关键球的处理可从侧面反映运动员心理稳定性。男排关键局的胜率为50%,女排关键局胜率为67%,说明男排队员心理抗压力较女排队员差。5.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媒体、赞助商、球迷观众对我国女排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男排。女排队员明星效应对中国排球联赛品牌建立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男排队员。6.球队新型管理理念:球队选人用人由主教练决定;“大国家队”模式有效保证我国女排后备力量;“复合型教练团队”分工明确,充分保障球队后勤工作;“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有效缓解运动员焦虑情绪,训练中没有主力队员替补队员的区别,比赛中合理使用换人制度,队员“私人定制”的训练计划有效解决运动员自身短板问题。

袁国伟[8](2007)在《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术运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男排技战术风格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自70年代末首次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以来,中国男排以注重技巧、快速全面、善于变化、攻守平衡的特点称霸亚洲排坛,并创新了“鱼跃救球、盖帽拦网、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先进技战术,发扬了我国男排“快速灵活”和“集体配合”的优点,获得了世锦赛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在亚洲排坛,中国男排则长期居于霸主地位。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男排再也未能进入世界排坛的前列或称霸亚洲。特别是在排球竞赛新规则实施以后,曾一度看到希望的中国男排又连续遭遇亚运会、亚锦赛的失利和未能进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的重大挫折,使我国男排事业再一次跌入低谷。2005年末,中国男排在前任主教练邸安和任期未满的情况下,突然易帅,由原四川男排主教练周建安接替邸安和出任中国男子排球队主教练。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是周建安担任男排主教练以来中国男排第一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亮相。新组建的中国男排在身高、网上高度与世界强队相比并无明显劣势,但在技术方面,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中国男排在下一步的训练中,应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案,应如何从实战出发,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尽快增强综合实力,是提高中国男排整体水平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临场比赛情况,对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队全部比赛场次进行录像、分类统计,将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术运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发球技术、扣球技术、拦网技术、一传技术和防守技术运用方面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相比都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根据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队与其他队比赛的数据,比较分析中国男排的技术运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策略,为中国男排2008年北京奥运会争取好成绩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男排应当在新的形势下发扬自身技术优势,继承传统优点,改正缺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特别是加强力量训练。2加强发球的攻击性。3坚持我国传统的快速多变的技战术打法。4提高拦网的个人技术及集体的配合。5提高一传(接发球)的到位率。6建立男排自由防守人专门训练体系,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7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球场作风。8加强交流学习,注重对现场信息的科学分析,不断创新技术。9注重我国男排运动队的梯队建设,开拓排球市场。

李翔[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国上下思想解放,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中国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成就的缩影,是由“边缘化”到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中国体育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一定意义上,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成就决定了中国体育的成就。目前,关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进行史料性研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意义深远的鸿篇巨着的基本时代背景、结合30多年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区域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双边体育关系为基本架构,以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为基本素材和索引,系统梳理,形成特定历史阶段的专题性文献。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基本史料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而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本身而言,改革开放是原始动力,世界变化是历史机遇,中国体育的自身努力是根本原因。在今天,中国体育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扎实基础、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体育领域获得的制高点与话语权,应该也能够在体育本质的回归、人类共同社会理想追求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从而影响其他,满足国家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引领人类文化的大同。

林松[10](2007)在《从第16届男排世锦赛来研究中国男排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现代排球运动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的集竞技、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它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抗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易普及性,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受到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和关注。现代排球运动通过竞赛过程中的相互展开攻防、拼搏来展示人类多彩的生命力、聪颖的智慧、健美的形态、健壮的身体和高超的技能,并且还通过整个运动过程反映出人们从个人到团队、从团队到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与文明进步的层次氛围。在中国,排球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排球运动在中国先后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男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中国男排却在人们的期待中一次又一次的与胜利失之交臂,并且呈现出成绩下滑的趋势。其表现出的运动技术水平已经相对的落后于当今世界排球的发展。纵观现代优秀排球队伍的竞技比赛,其比赛过程的整体性、艺术性、力量性和智谋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既显示出了队员优秀的身体条件、良好的技术技能又显示出了内层理念上的情操、意志、智慧和精神。中国是一个排球大国,有上百万人在打排球,拥有自己的排球联赛、大学生排球联赛,中国女排的成功经验及排球工作者的优秀成果,这些中国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经验,为中国男排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男排在近几年的国际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使人们对中国男排的前途感到担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男排的技战术风格就已经形成。中国男排以注重技巧、快速全面、善于变化、攻守平衡的特点而称霸亚洲排坛。1979年中国男排在亚洲锦标赛中一举夺魁,随后中国男排创新了“鱼跃救球、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先进技术,发扬我国男排“快速灵活”和“集体配合”的优点,获得世界锦标赛第五名的好成绩。但在世界男排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男排却停步不前,在亚洲落后于日本、韩国,遭遇欧美强队时又失去了原有的抗衡能力,跌入低谷之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有了一次了解中国的机会,也让中国男排有了一次重新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排球运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男排能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008年奥运会和世界人民的面前,就取决于中国男排能否从实际出发,科学训练,尽快与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接轨。因此,我们应当针对中国男排的现状找出存在于中国男排身上的问题,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本文试从16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比赛的统计数据入手,来研究男排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旨在找出中国男排在技战术上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并为中国男排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最后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策略,从而为中国男排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男排应当在新的形势下发扬自身优势,继承传统优点,改正缺点,培养新的特点。1合理构建队伍结构,积极积累比赛经验。2完善身体结构模式,加强力量训练。3加强基本技术,组织立体化战术。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球场作风。5加强交流,注重对现场信息的科学分析。6提高中国男排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二、从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男排发展瓶颈分析 ——以2000-2011年12年的大赛成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关于中国男排基本身体条件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男排联赛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男排后备人才的研究
        1.2.5 关于中国男排技战术研究
        1.2.6 关于中国男排科研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男排非技术性指标分析
    3.2 中国男排联赛开展情况分析
        3.2.1 参赛队伍技战术水平分析
        3.2.2 新闻媒体的宣传情况分析
        3.2.3 排球联赛表演产品与观众需求情况分析
        3.2.4 明星效应情况分析
    3.3 中国男排的目标定位与后备人才状况分析
        3.3.1 12 年间中国男排三大赛事成绩
        3.3.2 中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存在的弊端
        3.3.3 排球人口数量少,后备力量匮乏
    3.4 中国男排在亚洲的地位分析
        3.4.1 中国男排 12 年间在亚洲的战绩
        3.4.2 中国男排如何总结失利原因
    3.5 中国男排科研滞状况分析
        3.5.1 中国男排科研论文的时间、数量分布
        3.5.2 中国男排科研论文的研究方向分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发展瓶颈之一:中国男排基本身体条件不具有优势
        4.1.2 发展瓶颈之二:中国男排联赛并不成功
        4.1.3 发展瓶颈之三:中国男排战绩不理想与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有关
        4.1.4 发展瓶颈之四:中国男排不等于亚洲男排强队
        4.1.5 发展瓶颈之五:中国男排科研滞后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4.2 建议
        4.2.1 科学定位 认准目标
        4.2.2 搞好联赛 引进外援
        4.2.3 上下一心 后备充实
        4.2.4 选用人才 不拘一格
        4.2.5 做强科研 深刻有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2)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研究的主要成果
        1.3.3 研究展望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比赛进攻效果的基本内涵
        3.1.1 排球比赛进攻技术的界定
        3.1.2 排球比赛进攻效果的分类
    3.2 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3.2.1 发球技术的运用情况
        3.2.2 大力跳发球的运用效果
        3.2.3 跳发飘球的运用效果
    3.3 扣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3.3.1 扣球进攻技术的运用情况
        3.3.2 强攻效果
        3.3.3 快攻效果
        3.3.4 后排进攻效果
    3.4 拦网效果的对比分析
        3.4.1 拦网技术的运用情况
        3.4.2 单人拦网效果
        3.4.3 双人拦网效果
        3.4.4 三人拦网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男排竞技水平与后备人才培养之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概述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逻辑推理分析法
        1.3.3 数理统计分析法
2. 我国男排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男排发展历程
        2.1.1 组建阶段(50 年代)
        2.1.2 发展阶段(60 年代)
        2.1.3 恢复阶段(文化大革命后)
        2.1.4 进入正轨阶段(80 年代后)
        2.1.5 新时期阶段(2000 年后)
    2.2 中国男排队员现状分析
    2.3 国内男排联赛发展现状
        2.3.1 国内男排联赛概述
        2.3.2 男排联赛参赛队伍介绍
        2.3.3 联赛各队实力分析
3.中国男排竞技水平分析
    3.1 技战术水平分析
        3.1.1 北京奥运会前技战术水平分析
        3.1.2 北京奥运会后技战术水平分析
    3.2 大赛经验分析
        3.2.1 模拟大赛目的
        3.2.2 模拟国际比赛的标准
        3.2.3 新馆新球新体验
        3.2.4 按照大赛安保严密安检
4 后备人才对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度分析
    4.1 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管理体制
    4.2. 选材的不合理
        4.2.1 为了快出成绩而拔苗助长
        4.2.2 选材的片面化
        4.2.3 选材未考虑到心理素质
    4.3 后备人才培养与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性
        4.3.1 二者成正相关关系
        4.3.2 校园成为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
        4.3.3 案例:北航男排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5 男排后备人才培养建议
    5.1 创造良好排球环境
        5.1.1 创造良好的排球政治环境
        5.1.2 创造良好的教练团队环境
        5.1.3 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5.1.4 创造良好的球迷环境
    5.2 办好国内联赛
    5.3 调整选材制度与标准
        5.3.1 考虑遗传因素排球运动员的选材
        5.3.2 符合生长发育规律运动员科学选材
        5.3.3 心理素质选材
    5.4 提高排球人口数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中国男排运动员非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 ——以参加2014-2015中国男排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
        1.1.2 中国男排的发展历史
        1.1.3 全国男排联赛的历史
        1.1.4 群众排球的发展状况
    1.2 选题的目的与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男子排球队运动员非技术因素的研究
        1.3.2 对中国男子排球队运动员技术因素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统计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非技术因素研究分析
        3.1.1 整个联赛不同位置运动员非技术指标的总体特征分析
        3.1.2 各队整体非技术指标的分析
        3.1.3 主攻运动员各项非表技术指标的分析
        3.1.4 副攻运动员各项非技术指标的分析
        3.1.5 接应二传运动员各项非技术指标的分析
        3.1.6 二传运动员各项非技术指标的分析
        3.1.7 自由人各项非技术指标的分析
    3.2 技术因素的研究分析
        3.2.1 整个联赛不同位置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分析
        3.2.2 各队整体技术指标分析
        3.2.3 主攻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分析
        3.2.4 副攻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分析
        3.2.5 接应二传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分析
        3.2.6 二传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分析
        3.2.7 自由人技术指标的分析
    3.3 非技术与技术的衔接分析
        3.3.1 联赛整体不同位置运动员非技术与技术的衔接分析
        3.3.2 联赛各队整体非技术与技术的衔接分析
        3.3.3 各队相同位置非技术与技术的衔接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中国十二支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相比非技术指标占优势,但个别非技术因素还存在一定不足
        4.1.2 各队男子排球队技术因素参差不齐,仍需全面发展
    4.2 建议
        4.2.1 寻找适合中国男排发展的路线,根据这种路线对不同位置运动员的特点进行选材
        4.2.2 根据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弱势技术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5)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起源与演进
        一. 世界橄榄球运动的追根溯源——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起源
        二. 由“业余体育原则”而导致的分歧促使英式联盟式橄榄球运动的产生
        三. 加拿大式橄榄球与美国式橄榄球一脉相承
        四. 澳式橄榄球的多起源说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一. 从橄榄球世界杯诞生过程观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二. “业余精神”与英式橄榄球
        三. 美国式橄榄球的职业化进程
        四. 两次世界大战对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五. 规则的变迁和世界橄榄球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三节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
        一.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和定义
        二. 主要橄榄球类别之间的区别
    第四节 橄榄球运动的赛事
        一. 英式橄榄球主要赛事
        二. 美国式橄榄球赛事
        三. 澳式橄榄球的代表——AFL
第三章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探求
        一. 橄榄球运动的功能
        二. 橄榄球运动的哲学内涵
        三. 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尊重
        四. 橄榄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之于相关学科的意义
        一. 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
        二. 橄榄球运动之于管理学
        三. 橄榄球运动之于社会学
        四. 橄榄球运动之于经济学
第四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一. 中国大陆英式橄榄球发展史
        二. 香港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三. 台湾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四. 中国美国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一. 中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二. 中国橄榄球其它方面的现状
    第三节 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从球类运动起源与在中国的传播洞察橄榄球运动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
        二. 奥运会对球类项目发展的影响
        三. 从橄榄球运动特点本身对其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四. 文化观念差异对橄榄球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 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
        一.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 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
        四. 传媒与体育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 中国改革大势
        二. 中国体育改革的判断
第六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一. 战略的含义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性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和目标模式研究
        一.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研究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
    第三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过渡模式研究
    第四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对策案例研究
        一. 中国橄榄球项目奥运争光计划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职业化发展设想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普及推广的思考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我国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特征及补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排球运动普及与推广的需要
        1.1.2 排球竞技成绩协同提升的需要
        1.1.3 女排制胜因素理论升华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1.3.2 非衡性研究
        1.3.3 补偿性研究
        1.3.4 我国男女排差异性研究
        1.3.5 对男女排关注度研究
        1.3.6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及指标界定
        3.1.1 竞技实力
        3.1.2 非衡
        3.1.3 关于攻防技术指标界定
    3.2 我国男女排竞技实力的非衡特征
        3.2.1 奥运会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2.2 世锦赛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2.3 世界杯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2.4 亚锦赛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2.5 亚运会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2.6 亚洲杯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分析
    3.3 我国男女排运动均衡发展补偿途径的平衡补偿
        3.3.1 平衡补偿
        3.3.2 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补偿——里约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与对手基本情况分析
        3.3.3 里约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与对手攻防技术的对比分析
        3.3.4 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分析
        3.3.5 社会媒体关注度的分析
        3.3.6 球员明星效应对国内排球联赛的影响
    3.4 我国男女排均衡发展补偿途径的非衡补偿
        3.4.1 非衡补偿
        3.4.2 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补偿——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基本情况分析
        3.4.3 里约奥运中国女排与对手攻防技术的对比分析
        3.4.4 中国女排新型管理模式
    3.5 我国男女排非衡发展的补偿措施
        3.5.1 提升中国男排竞技实力,逐步缩小与世界男排的差距
        3.5.2 创新自身技战术特点,进一步扩大中国女排领先优势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8)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术运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男子排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
        1.2.2 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及其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变化
        1.2.3 现代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规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统计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赛队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与网上高度特征
        3.1.1 参赛队运动员年龄比较
        3.1.2 参赛队运动员身高比较
        3.1.3 参赛队运动员体重比较
        3.1.4 参赛队运动员网上高度比较
    3.2 中国队与其他队比赛得分比较
    3.3 发球技术运用
        3.3.1 发球效果比较
        3.3.2 发球落点比较
        3.3.3 发球起始区分布比较
    3.4 扣球技术运用
        3.4.1 扣球得失分比较
        3.4.2 扣球效果比较
    3.5 拦网技术运用
        3.5.1 拦网得失分比较
        3.5.2 拦网效果比较
    3.6 一传技术运用效果比较
    3.7 防守技术运用
        3.7.1 防守效果比较
        3.7.2 防守反击位置比较
        3.7.3 自由防守人运用效果比较
4 结论
5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比赛技术统计表
    附件2 比赛资料图片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与内容安排
        (一) 相关概念
        (二) 内容安排
上篇 1977-1992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一、 “奥运模式”
        (一) 国际奥委会的努力
        (二) 中国的努力
        (三) “奥运模式”的意义
        (四) 新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二、 1977-1992 年,中国与奥运会
        (一) 1980 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二) 抵制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
        (三) 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
        (四) 萨拉热窝、卡尔加里、阿尔贝维尔
        三、 受邀来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 积极争取重新加入相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一) 足球、羽毛球、田径
        (二) 其他项目
        二、 广泛邀请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访华
        (一) 1977-1984 年
        (二) 1985-1992 年
        三、 全面参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事务
        (一) 亮相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二) 参加国际体育组织竞选
        四、 参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各项重要赛事
        (一) 1977-1984 年
        (二) 1985-1992 年
        五、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和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一)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
        (二) 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亚洲运动会
        (一) 1978 年曼谷亚运会
        (二)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
        (三) 1986 年汉城亚运动会
        二、 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一) 中国申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二)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筹办过程
        (三)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胜利召开
        三、 努力在各种亚洲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
        (一) 承担亚洲体育组织委托的任务
        (二) 争取在亚洲体育组织的话语权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西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西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北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西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中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上篇小结
下篇 1993-2008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一、 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
        二、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
        (一) 不申办 2004 年奥运会
        (二) 酝酿申办 2008 年奥运会
        (三) 确定北京再次申奥
        (四) 北京获胜
        三、 1993-2004 年,中国与奥运会
        (一) 亚特兰大、悉尼、雅典
        (二) 利勒哈默尔、长野、盐湖城、都灵
        四、 北京成功举办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中国的往来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频繁来华
        (二)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的中国声音
        二、 中国参加的国际单项体育比赛
        (一) 世界锦标赛
        (二) 世界杯赛
        (三)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三、 中国承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和重要会议
        (一) 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
        (二)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重要国际比赛
        (三) 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体育培训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
        (一)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
        (二) 中国与东亚运动会
        (三) 中国承办的亚洲锦标赛和亚洲杯赛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亚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欧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大洋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下篇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从第16届男排世锦赛来研究中国男排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排球运动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1.2.2 中国男排的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统计法
        3.2.3 数理统计法
        2.2.4 分析比较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队在世界锦标赛上的综合表现
    3.2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3.2.1 年龄
        3.2.2 体重
        3.2.3 身高
        3.2.4 扣球高度
        3.2.5 拦网高度
    3.3 世锦赛比赛技术特点分析
        3.3.1 主攻、副攻、接应二传进攻特点分析
        3.3.2 拦网技术特点分析
        3.3.3 二传技术特点分析
    3.4 世锦赛男排比赛战术特点分析
        3.4.1 进攻战术特点分析
        3.4.2 后排进攻战术特点分析
        3.4.3 发球战术特点分析
4. 世界男排的发展趋势
    4.1 运动员身材大型化
    4.2 技战术打法多样化
    4.3 心理与意识要求更高
    4.4 攻守趋于平衡,运动员能力更加全面
5 对策与建议
    5.1 合理构建队伍结构,积极积累比赛经验
    5.2 完善身体结构模式,加强力量训练
    5.3 加强基本技术,组织快变立体化战术
        5.3.1 加强发球的攻击性,进一步加强一传的到位率
        5.3.2 提高拦网的个人技术及集体的配合
        5.3.3 攻防全面,注重防守
        5.3.4 一攻防反,两者兼备
        5.3.5 快变战术与立体化进攻战术相结合
    5.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球场作风
        5.4.1 模仿与比赛时条件相同的场地环境
        5.4.2 进行关键比分和关键局时的心理训练
        5.4.3 通过队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教练员的语言指导提高自信心
        5.4.4 加强赛后积极反馈
    5.5 加强交流,注重对现场信息的科学分析
    5.6 提高中国男排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参考文献与注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从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男排发展瓶颈分析 ——以2000-2011年12年的大赛成绩为例[D]. 丁伟. 苏州大学, 2012(03)
  • [2]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D]. 胡云菲. 河南大学, 2011(08)
  • [3]我国男排竞技水平与后备人才培养之关联性研究[D]. 樊谦.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8)
  • [4]中国男排运动员非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 ——以参加2014-2015中国男排联赛为例[D]. 周新宁. 西南大学, 2016(01)
  • [5]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D]. 胡竹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14(12)
  • [7]我国男女排竞技实力非衡特征及补偿性研究[D]. 董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8]2006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术运用的比较研究[D]. 袁国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8)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D]. 李翔. 苏州大学, 2013(10)
  • [10]从第16届男排世锦赛来研究中国男排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D]. 林松.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从第十一届亚运会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