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颗粒物粉末X射线物相鉴定

北京大气颗粒物粉末X射线物相鉴定

一、北京大气颗粒物的粉晶X射线物相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闫丽娜,李胜荣,张聚全,左昊,李振宁[1](2020)在《大气颗粒物矿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矿物颗粒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特征既对人体危害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蕴藏着颗粒物来源及变化等有用信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气颗粒物中矿物颗粒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与进步,研究对象由总悬浮颗粒向PM2.5甚至更细颗粒物以及由全颗粒分析向单颗粒分析转移,不断重视原生矿物变化及次生矿物生成机理研究。本文提出发生硫化现象的原生矿物及二次成因硫酸盐颗粒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张欢欢,尹馨,李锐,彭超,唐明金[2](2020)在《XRD技术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矿物沙尘气溶胶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全球年排放量高达约2000 Tg,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北美等地沙漠区域。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源区的沙尘矿物组分往往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不同源区形成的矿物气溶胶在大气中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如吸湿性、光学性质以及云凝结核活性等,导致沙尘在传输、降尘的过程中对环境、气候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此外,不同的矿物沙尘颗粒,会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现阶段对于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主要的检测手段包括X射线衍射(XRD)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其中XRD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快速和无损害地完成对样品的物相鉴定,是现阶段检测矿物相的主要技术手段,伴随其分析方法及软件的不断改进,检测结果更加精准。本次工作综述了XRD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以及在亚洲、北非等地沙尘颗粒的研究进展,同时汇总了各种物相鉴定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大气颗粒物的矿物组成识别手段建立一定的选择依据。

陈昌国,詹忻,李纳,孟梅,叶晓红,刘远立,秦茂钊,朱彤[3](2002)在《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离子及物相组成研究》文中认为采用 X-射线能谱 ( EDX)、傅立叶红外光谱 ( FT- IR)、X-射线衍射 ( XRD)对重庆市区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元素组成、离子、物相组成进行了研究。 EDX检出了 S、Cl、K、Ca、Ti、Cr、Mn、Fe、Cu、Se、Sr、Zr、Rb、Ga、Hg、Zn、Ni等元素 ,FT- IR光谱发现主要存在 SO2 - 4 、NH+ 4 和 NO- 3,XRD结果表明存在 Ca SO4· 2 H2 O、α- Si O2 、( NH4) 2 Ca( SO4) 2 ·2 H2 O、( NH4) 2 SO4等 4个主要物相以及 Fe3O4、Ca CO3等物相。初步讨论了重庆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时间、空间分布

付宗敏[4](2011)在《大气降尘和TSP的地质化学特点及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带能谱的环境扫面电镜(ESEM/EDS)和X-衍射技术(XRD)检测大气降尘中的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检测结果表明,颗粒物的形状包括球形的、片状的、不规则形状的和集合体状的,四种形状颗粒物的尺寸和数量均不相同,颗粒物的尺寸介于4μm到200μm之间。根据能谱检测结果,颗粒物可分为富含Al的、富含Si的、富含Ca的、富含C的颗粒物和集合体颗粒物。来源分析表明,这些检测的颗粒物主要起源于煤的燃烧、施工建设的扬尘、交通工具的损耗、也有部分颗粒物来源于生物降尘及大气的二次化学反应。大气降尘中的颗粒物元素组成的测试结果显示,大气尘的主要的组成元素是C,O,Si,Ca,Al,S,Mg,Fe和K,其含量分别是56.91%,27.82%,5.58%,4.28%,1.82%,1.34%,0.33%,0.38%和0.45%。大气降尘的矿物鉴定的结果表明,石膏、石英和方解石含量较高。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赤铁矿、透钙磷石、沸石、海泡石、长石、水泥石、地开石的含量较低,伊利石、绿泥石、锆石、56.91%,27.82%,5.58%,4.28%56.91%,27.82%,5.58%,4.28%、和是可能存在的成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AAS)检测大气降尘中的Cr、Cu、Zn、Cd和Pb五种重金属,其含量分别是403.5、126、1541.5、2.5和348 ,这些检测出来的重金属的含量远高于参比的土壤背景值,综合分析表明,高含量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用带能谱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ETEM/EDS)和ESEM/EDS来检测TSP中的颗粒物,其中TSP是由自动采样器来采集的。HETEM/EDS主要用来检测TSP中细颗粒物(50 nm- 2μm),检测结果表明,细颗粒物的形状主要呈现片状的、不规则形状的和集合体状的。EDS检测结果表明,这些细的颗粒物主要是富含Fe的颗粒物、富含Ca( )的颗粒物和富含Si的颗粒物。来源分析表明,TSP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车辆的损耗、土壤逸尘及水泥颗粒。ESEM/EDS主要用来检测TSP中的粗颗粒(4μm-50μm)。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粗颗粒物大多数有明显的晶体结构, EDS检测的结果显示,粗颗粒物可分为富含C的、富含富含56.91%,27.82%,5.58%,4.28%56.91%,27.82%,5.58%,4.28%56.91%,27.82%,5.58%,4.28%56.91%,27.82%,5.58%,4.28%的、富含的颗粒物和富含多种元素的集合体56.91%,27.82%,5.58%,4.28%来源分析表明,前四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交通车辆的磨损、煤的燃烧、生物燃烧和土壤扬尘,集合体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大气的化学反应。

钱鹏[5](2012)在《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与远源物质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当今海陆交互作用最为敏感和复杂地带。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古冬季风、西风携带的粉尘在黄土高原地区、中国东部平原(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域陆续沉积下来,形成了风尘堆积体,记录下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变过程。而在现代沙尘暴期间,冬季风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作用下,从西北、北方沙漠地区向中国东部及东部海域输送粉尘物质,使中国东部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和矿物成分等理化特性改变,记录下了粉尘源区及季风强度的信息。分析现代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是论证风尘黄土物质来源的一个新视角,并可为解析长江三角洲乃至全球古气候变化信息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参考资料。本文以长江三角洲、沙尘输沙沿途地区的大气颗粒物和风尘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颗粒物浓度、地球化学、色度、磁学、矿物组成等几方面研究长江三角洲、沙尘输沙沿途地区沙尘暴、非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与黄土堆积物理化特征,分析沙尘暴与非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与黄土理化特征的异同点,探索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中具有远源指示作用的指标和方法。对大量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长江三角洲各采样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呈冬高夏低的趋势,受沙尘暴事件、气象要素和污染控制投入的影响。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中,所测三个采样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质量浓度顺序分别是:普陀>青浦>闵行、青浦>普陀>闵行、青浦>普陀>闵行;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四季变化规律是秋、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空气质量评价发现,2009-2010年上海市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总体无污染,只有2009年12月下旬普陀、青浦、闵行三个采样点颗粒物污染程度为轻微污染。大气颗粒物中PM10占总悬浮颗粒物65-73%,PM2.5占40-50%,其中细颗粒污染物浓度较高,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危害。质量浓度受气象要素、沙尘暴事件及污染排控等因素的影响。气温较低、湿度较小时,颗粒物浓度较大,反之则较小;沙尘暴使上海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增加,且在沙尘暴期间颗粒物中含有较多的粗颗粒物质。(2)上海市闵行、普陀、青浦区三个区同一时间的大气颗粒物元素体积浓度大小排列顺序及各元素随时间变化曲线均基本一致,表明三个区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非常相似,表明物源相似规律。其中,元素Zn、Cu、Mn、Ni、Cr、Ti、 Fe、Na富集在粗颗粒中;Ca, Mg, Si, Al富集在细颗粒中。Pb、Sr在粗细颗粒中富集程度相当。(3)富Na、Mg,贫Si, Al的特征以及Mg/Al比值可作为北方远源物质示踪的特征指标。上海市三个采样点大气颗粒物元素富集因子分布特征一致,研究显示Ni、Zn、Pb属于人为源污染,Sr、Cu、Mn、Cr、Ti、Ca、Al、Mg、Fe、Na等元素为地壳源物质。沙尘输沙沿途样品Pb、Zn、Ni元素来自人为源排放;Sr、Cu、Cr、Ti、Ca、Na元素的EF值较上海市大气颗粒物各元素EF值均有增加,属部分人为源物质,部分壳源物质;Mg、Al、Mn、Fe、K元素为壳源物质。沙尘暴、非沙尘暴和黄土的主量元素UCC标准化分布图显示,沙尘暴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均比非沙尘暴样品更接近于黄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表明沙尘暴样品主要物质来源与黄土相似,可能与黄土物质具有同源性,即主要来源于西部沙漠,部分物质为局地源。因此,富Na、Mg而贫Si、Al的特征以及Mg/Al比值可作为北方远源物质示踪的特征指标。(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沙尘暴样品物质来源与黄土接近以壳源物质为主,非沙尘暴样品与沙尘暴样品、黄土物质来源不同,有非壳源物质的混合。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不同地点的沙尘暴颗粒物配分模式相似,且与北方黄土相似;不同地点的非沙尘暴颗粒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间差异较大,与沙尘暴及黄土的配分模式差异也较大。稀土元素(La/Yb)CH vs.LaCH散点图显示,大部分黄土样品与沙尘暴样品落于同一区域。稀土元素三角图显示,沙尘暴样品与黄土Ce-La-Sm组成接近于UCC,说明沙尘暴样品物质来源与黄土接近,以壳源物质为主,但非沙尘暴样品与沙尘暴样品、黄土、UCC的Ce-La-Sm组成差别较大,说明非沙尘暴样品与沙尘暴样品、黄土物质来源不同,有非壳源物质的混合。因此推断,对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稀土元素(La/Yb)CH vs. LaCH散点图也可作为沙尘暴颗粒物物源示踪方法。(5)沙尘暴大气颗粒物与黄土的黄度特征非常接近,黄度可作为指示沙尘暴颗粒物源的有效指标。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明度、红度值总体呈增加趋势,黄度值仅在沙尘暴期间明显增加,其余则相对较小。北方城市春季大气颗粒物色度变化规律与上海市大气颗粒物黄度变化特征一致,说明在各采样点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的物质来源相似。沙尘暴大气颗粒物的色度特征介于非沙尘暴大气颗粒物和黄土之间,指示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与黄土具有相同的物源联系,部分物质来源于人为源污染。沙尘暴大气颗粒物与黄土的黄度特征非常接近,黄度可作为指示沙尘暴颗粒物源的有效指标。(6)环境磁学特征显示沙尘暴沙尘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源联系,沙尘暴沙尘在输沙沿途吸附污染物,并带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沙尘暴期间TSP、PM10的χ1f及SIRM值升高,说明沙尘暴带来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粉尘,PM25的χ1f、SIRM值降低,说明污染元素富集于TSP、PM10颗粒上。北方城市沙尘暴大气颗粒物中污染物含量较小,沙尘暴粉尘比较清洁,但经过长距离输送,中途吸附了人为活动排放的污染产物。χfd值在冬季相对较高,超顺磁颗粒的贡献较大,表明质量浓度较高的非沙尘暴期间,颗粒物中所含颗粒粒径较细。χARM值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元素质量浓度均在冬季升高,说明冬季颗粒物以单筹铁磁性矿物为主导,污染物质较易富集于细颗粒的单畴颗粒上。χIf-SIRM散点图显示,黄土样品点在沙尘暴样品点的延长线上,且黄土磁化率值较沙尘暴低,黄土、沙尘暴样品以亚铁磁性矿物及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为主,且物源相近;非沙尘暴期间颗粒物中除了亚铁磁性矿物及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外,还有其他磁性矿物存在。黄土、沙尘暴沙尘的χIf、SIRM与χARM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揭示了黄土、沙尘暴沙尘物源的相似性。沙尘暴样品的χIf-SIRM明显高于黄土,说明在沙尘暴沙尘中不仅含有壳源物质,还有来自人为源的污染物。非沙尘暴样品与前二者不同,在xIf-χARM散点图与SIRM-χARM散点图中线性关系不明显,指示大气颗粒物除受非滞后剩磁贡献外,主要受其它颗粒影响,人为源污染物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物质组成。(7)上海市及北方输沙沿途城市大气颗粒物中主要矿物类型主要有:石英(Q)、石膏(G)、方解石(Cal)、白云石(Dol)、赤铁矿(Hem)、钠长石(Alb)、斜绿泥石(Clc)、蒙脱石(S)、高岭石(K)、伊利石(Ⅰ)、石盐(Hl)、菱铁矿(Sd)、黑云母(Bio)、白云母(Ms)等,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中矿物组成与黄土中矿物组成相似,代表二者具有物源联系。大气颗粒物中矿物组成在一年中变化明显,即秋、冬季和春季的沙尘暴时期矿物种类较多,春、夏季节的非沙尘暴期间矿物种类较少,这一四季变化规律与颗粒物浓度、颗粒物中元素浓度四季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沙尘暴时期大气颗粒物中石英、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斜绿泥石的平均百分含量均大于非沙尘暴期间样品的矿物平均百分含量,石膏、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菱铁矿、伊利石平均百分含量均小于非沙尘暴期间样品中该矿物的平均百分含量。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矿物组成较接近于黄土,说明二者物源相似。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不规则颗粒主要为矿物集合体,规则气溶胶小颗粒为球状燃煤颗粒、细小椭球形颗粒组成的汽车尾气絮状集合体等。能谱分析显示,沙尘暴样品中所含元素有O、C、Si、Al、K、Ca、 Fe、Mg、S、Na、Cl等元素;非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所含元素有O、C、Si、 Al、Mg、Ni、Na、Cl、Ca、S、Fe、K等,除少量人为源污染元素外,推测矿物成分与XRD研究结果相似。南通、郑州、北京、西安沙尘暴期间的总悬浮颗粒物能谱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样品中所含元素相似,推测主要矿物与上海市沙尘暴期间矿物组成相似,指示它们之间存在物源联系。(8)色度、地化特征、磁学参数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黄度b的系数最高,高达0.96,表明黄度b是指示远源物质的优良指标,磁学参数χ1f次之,是指示远源物质的良好指标,元素Al和Na体积浓度则可以作为指示远源物质的参考指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沙尘暴、非沙尘暴期间上海市大气颗粒物色度及磁学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对沙尘暴、非沙尘暴期间上海市大气颗粒物元素的体积浓度运用灰熵关联度法,筛选出与因变量y关联更为密切的元素:Al、Si、Na、Mg作为自变量,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模型。从所建的三个回归模型来看,黄度b、磁学参数χ1f、元素Al和Na体积浓度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96>0.003>3.3*104,其中,黄度b的系数最高,高达0.96,表明黄度b是指示远源物质的优良指标,磁学参数χ1f次之,是指示远源物质的良好指标,元素Al和Na体积浓度则可以作为指示远源物质的参考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和改进黄土和大气颗粒物的采集和测试方法,获得足够多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和更准确的实验数据。从黄土角度,详细分析同一时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黄土与北方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研究,更好地运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远源示踪指标。

郑南,吉昂,王河锦,徐廷婧,李婷[6](2009)在《北京市冬季霾天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文中指出应用原样X射线衍射(XRD)、Raman激光微探针(LRM)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技术,对2008年北京市冬季霾天气、正常天气和降雪后天气中采集到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物相和元素分析,并讨论PM10的矿物及元素含量变化特征。霾天气PM10浓度为262.7μg/m3,之后正常天气的浓度为174.8μg/m3,均超过国家二级限定浓度。XRD物相分析显示霾天气时绿泥石含量高于正常天气,而石英、伊利石、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天气。霾天气时二次颗粒物总含量达到37.9%,比其后的正常天气的30.6%略高,二次颗粒物中的氯化铵存在于所有样品中,其含量从霾天气时的9.6%降至正常天气时的5.9%,显示出霾天气对氯化铵等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有促进作用。LRM在霾天气样品中探测到了覆盖在石英、方解石和硅酸盐颗粒表面的硫酸盐和有机物,显示出大气PM10已成为重要的污染物载体。XRF定量分析结果与XRD分析结果一致,显示Al和Si等元素含量在霾天气时明显下降,而S和Cl则在霾天气颗粒物中大量富集。

吴重宽[7](2019)在《Co、Ni对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锰矿物广泛的存在于多种陆生和水体环境中,如土壤、沙漠,或海洋、湖泊与河流沉积物等,特别是在深海底部的铁锰结核中氧化锰矿物含量通常高达40%-50%。由于氧化锰矿物自身常带负电荷、Mn价态丰富和颗粒细小等特点,天然氧化锰矿物通常会以吸附和同晶替代等方式富集Co、Ni等过渡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并且也常会调控环境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氧化锰矿物通常表现为两种结构类型:层状和隧道结构,且在土壤或水体沉积物的环境中,层状结构氧化锰(如:水钠锰矿、布赛尔矿、水羟锰矿等)可以转化为隧道结构氧化锰(如:钙锰矿、锰钡矿、六方锰矿等),由于不同构型的氧化锰矿物对异质金属元素容纳能力的不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异质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而另一方面,异质金属元素的加入亦会对该转化过程有显着影响。Co和Ni是氧化锰矿物中最常见的痕量金属元素,也是重要的生命必须元素,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强烈的受到氧化锰矿物的影响,然而它们在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并不清楚。本文通过采用实验室合成分别含Co和Ni的层状氧化锰前驱物和主要含层状氧化锰的深海铁锰结核,经过不同的离子(Mg2+、Ni2+、Ba2+、K+和H+)交换和回流(或高压釜反应)处理,模拟自然界中层状氧化锰矿物向隧道结构氧化锰转化的过程,并对层状前驱物和转化产物应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原子对分布函数(PDF)以及常规化学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表征,揭示处理前后样品的晶体学、化学组成、形貌和元素局部配位环境等的变化,明确异质金属离子的存在对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的影响和过渡金属元素在转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主要结果如下:1)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o/(Co+Mn)mol的水钠锰矿,其中Co在层状前驱物水钠锰矿中主要(约80%)以同晶替代的形式出现。Co的存在显着减少了水钠锰矿结构中可发生Jahn-Teller畸变Mn(Ⅲ)O6八面体的含量,对水钠锰矿向钙锰矿的转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形成较多a轴无序钙锰矿(即:3×n(n>3)隧道结构),Co含量较高的样品甚至保留了部分层状结构而形成钴土矿。Co的存在使回流产物逐渐由纤维状晶体变为较大的板块,其中纤维形貌主要为完美钙锰矿结构,而板块形貌包含a轴无序钙锰矿和层状结构。回流反应后,Co会保留在固相回流产物中,且主要存在于氧化锰矿物结构中只含共边配位的位点,而难以赋存在包含共角顶配位的位点,Co的同晶替代会钝化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钙锰矿的转化,从而更利于层状氧化锰稳定存在于环境中。2)含Co水羟锰矿形成锰钡矿和六方锰矿的过程中Mn平均氧化度(Mn-AOS)都显着升高,与之不同的是层状氧化锰形成钙锰矿的过程Mn-AOS几乎不变。水羟锰矿向锰钡矿的转化,并没有因为Co的存在而受到明显的抑制,该过程中Co会以同晶替代的形式保留在固相矿物中,隧道中的Ba2+由于可以与隧道壁的O成键而稳定的存在;而水羟锰矿向六方锰矿的转化主要是由于Mn(Ⅲ)的歧化反应,这与形成钙锰矿、锰钡矿的机理不同,形成六方锰矿过程中虽然Co与Mn的相对含量几乎不变,但有部分(19%)的Co被从晶格结构中迁出而吸附在矿物表面。Co更容易在层状氧化锰矿物或较大的隧道结构氧化锰矿物中富集,而难以在小的隧道结构矿物中赋存。3)虽然含有水合离子和氢氧化物两种弱结合态Ni的层状前驱物中含有较多的(~1/3)有利于向层状结构转化的Mn(Ⅲ)O6八面体,但回流处理更有利于层间水合Ni(Ⅱ)发生水解形成Ni(OH)2多聚体,从而阻碍了Mn(Ⅲ)O6八面体自层内的迁出,以及向隧道结构的转化。所以,随着Ni含量的增加,回流反应后,没有形成隧道结构的钙锰矿,而是形成了钴土矿,它是一种层间含有不完整岛状金属氢氧化物层的9.6?层状氧化锰。钙锰矿和钴土矿表现出相似的周期性,虽然它们的衍射峰相对强度会有所不同,但依然难以只依靠XRD对它们甄别鉴定。本研究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区别钴土矿和钙锰矿的方法—硝酸处理,因为它可以溶解钴土矿Mn O6八面体层间的岛状Ni(OH)2而使得其层状结构坍塌,层间距缩小为7.2?,而隧道结构的钙锰矿则可以保持稳定。介于Mn O2层间的岛状Ni(OH)2阻碍了隧道结构氧化锰的形成,这是自然环境中层状氧化锰比隧道结构氧化锰更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的Ni在回流反应后仍然保留在矿物中,可能约有~20%的Ni以同晶替代的形式进入到反应产物中,这一过程增强了Ni在氧化锰矿物中的固定。4)Na-布赛尔矿仅经Ni离子交换后再通过水热反应不能形成钙锰矿,而用适量Ni和Mg(Ni:Mg≤2:10)共同离子交换可以形成钙锰矿,且所得钙锰矿中完美隧道结构增多,并促使形成的钙锰矿晶体纤维集结成为板块状;而在回流过程中加入Ni得到的回流产物主要表现为纤维状形貌,虽然Ni(小于5 m M)的存在会抑制层状结构氧化锰向隧道结构钙锰矿的转化,部分保留层状结构,但回流产物中理想钙锰矿3×3隧道结构的比例会明显增加。不同形态的Ni(Ⅱ)(吸附和同晶替代,层间水合离子和氢氧化物态,以及溶液自由离子),以及出现在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过程不同阶段的Ni(Ⅱ),对于这一转化的影响不尽相同。5)主要含层状氧化锰(和硅酸盐、铁氧化物)的深海铁锰结核经历一系列离子交换和回流等实验室处理后,均未检测到向隧道结构的转化,仍然维持了初始的层状结构,意味着自然环境中层状氧化锰可以长期稳定存在并不是由其层内对称型、异质离子同晶替代、Mn(Ⅲ)含量、层间离子种类和含量等自身结构特点决定,而更可能是由于环境温度导致层状氧化锰的层间离子水解速率快于Mn(Ⅲ)O6八面体自层内迁出形成隧道壁的速率,且其生长过程还受到其与硅酸盐、铁氧化物等物相的紧密的伴生方式和海洋中丰富的粒子(阴阳离子、基团等)环境所制约。

马礼敦[8](2014)在《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文中认为自1912年劳厄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小布拉格开创X射线晶体学以来,已经过去了100年。这一发现,对人类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微观结构科学的影响至为巨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100年中,X射线晶体学发展迅速,成果累累。本文按主要实验技术的特点将100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单晶体衍射、多晶体衍射和X射线光谱三个方面简述其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简单概括了她对物理学、晶体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材料、医药、环境等多个应用学科的重大影响。最后,还预期了X射线晶体学领域的一些可能发展,包括无比强大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多维晶体学、电子晶体学、数学晶体学、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等领域。作者相信,X射线晶体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已经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在已来临的新世纪中将会获得更大的成绩。

杨存备[9](2011)在《焦作市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及源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颗粒物是多相聚集不均匀的混合物,是许多不同化学组成的单个颗粒物集合而成的的总体。它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气候和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焦作市高新区的大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9年10月份,2010年1月份和10 12月份采集分级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用带X射线能谱的扫描电镜技术(SEM/EDX)、X射线衍射技术(XRD)、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EDXRF)等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焦作市高新区的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X射线能谱特征、矿物组成、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最后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PM10进行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焦作市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可分为圆球形颗粒物、长条状集合体、柱状颗粒物、不规则颗粒物、簇状集合体、板状颗粒物、絮状集合体和链状集合体8种类型。通过对部分典型形貌颗粒物进行X射线能谱特征分析,共检测出16种元素,识别出方解石、石英、硅铝酸盐、石膏、刚玉等矿物。运用矿物颗粒的类型分类方法,将矿物颗粒分为“富Si”、“富Ca”、“富S”、“富Al”4种不同类型。(2)XRD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气颗粒物中发现有石英、方解石、硅铝酸盐、岩盐、白云石、硝酸钠、氯化铵、刚玉、二氧化锰、石膏、硫化铜、碳酸镁、硅酸钙、单质硅晶体、赤铁矿和锐钛矿等16种矿物。半定量结果显示,硅铝酸盐和石英的相对含量较高。(3)2010年11 12月份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变化在190670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1.264.46倍。使用EDXRF测定了可吸入颗粒物中的Na、Mg、Al、Si、P、S、Cl、K、Ca、Ti、Fe、Cu、Zn、Mn、Pb等15种元素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15种元素的质量之和占颗粒物总质量的17.3%36.7%。其中,Si和Al占有较高的百分比。PCA源解析结果表明,焦作市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有4种大气污染源,依次为:建筑/冶炼行为、燃煤/交通行为、土壤扬尘和特殊的工业行为,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4.4%、31.6%、15.0%和7.5%。

林国珍,黄芹,宿志一,李庆峰[10](1999)在《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组成与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了研究各个地区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与含量,从离地表20 米处的电网绝缘子表面采集九个大气降尘样品,对其水溶性部分用有机溶剂进行有机物的分离萃取,求出有机物的含量,采用XRPD 进行物相鉴定,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可分为有机酸、有机酸钾盐、有机碱·盐酸盐加合物,尿素与尿素·硝酸盐加合物等四类,并对其影响CaSO4·2H2O 的溶解度进行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类有机物对CaSO4·2H2O 溶解度的提高均有显着影响,可提高40 % - 60 % ,与实际降尘样品中其溶解度平均提高50 % 左右相一致。由于大气降尘中普遍存在来自土壤与燃煤飞灰所排放的CaSO4·2H2O,研究有机物的组成与含量,这对了解局部地区环境酸化( 湿沉降) 有其重要性。

二、北京大气颗粒物的粉晶X射线物相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大气颗粒物的粉晶X射线物相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颗粒物矿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000年以前
2 2000—2010年期间
    2.1 方法上的探索和比较
    2.2 时空区别的对比分析
    2.3 逐步重视单颗粒研究
3 2010年至今
4 总结

(2)XRD技术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X射线衍射与其他矿物分析方法
    1.1 XRD发展历程
    1.2 XRD物相鉴定原理
    1.3 基于膜采样的大气颗粒物XRD物相分析
    1.4 其他技术
    1.5 小结
2 XRD技术在大气颗粒物矿物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2.1 源区土壤表层颗粒物的应用
    2.2 XRD技术在实际沙尘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
        2.2.1 亚洲地区沙尘气溶胶
        2.2.2 北非地区沙尘气溶胶
        2.2.3 其他地区沙尘气溶胶
    2.3 小结
3 结论

(3)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离子及物相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1 采样
    1.2 制样
2 实验部分
    2.1 X射线能谱分析
    2.2 红外光谱分析
    2.3 X射线衍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X射线能谱分析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4 结论

(4)大气降尘和TSP的地质化学特点及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尘的概念、组成及来源
        1.1.1 大气尘的概念
        1.1.2 大气尘的组成
        1.1.3 大气尘的来源
    1.2 大气尘的性质及污染
        1.2.1 大气尘的性质
        1.2.2 大气尘的污染
    1.3 大气尘的危害
        1.3.1 大气尘对健康的危害
        1.3.2 大气尘对环境的危害
    1.4 大气尘的研究状况
        1.4.1 国内研究状况
        1.4.2 国外研究状况
    1.5 研究大气颗粒物的主要仪器
        1.5.1 带能谱的环境扫描电镜技术(以下简称为:ESEM/EDS)
        1.5.2 X-衍射技术(以下简称为:XRD)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大气降尘的 ESEM/EDS 检测及来源分析
    2.1 前言
    2.2 样品的采样及制样
    2.3 仪器的型号及图片采集
    2.4 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2.4.1 富含 Al 的颗粒物
        2.4.2 富含 Si 的颗粒物
        2.4.3 富含Ca 的颗粒物
        2.4.4 富含C 的颗粒物
        2.4.5 集合体颗粒物
    2.5 大气降尘的化学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 章大气降尘的矿物成分及重金属含量
    3.1 前言
    3.2 大气降尘的XRD 定性分析
        3.2.1 样品的采集及制样
        3.2.2 仪器的选择
    3.3 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3.3.1 衍射数据
        3.3.2 衍射数据进一步分析
        3.3.3 物相分析结果
    3.4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含量
        3.4.1 样品的采集及消解
        3.4.2 实验的器材及过程
    3.5 试验的结果和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 TSP 的ESEM/EDS 检测
    4.1 前言
    4.2 样品的采集
    4.3 实验的步骤
    4.4 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4.4.1 富含C 的颗粒物
        4.4.2 富含Si+ Ca- , Si+ Al- 和 Si-的颗粒物
        4.4.3 集合体颗粒物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TSP 的带能谱的高倍率透射电镜检测
    5.1 前言
    5.2 透射电镜的组成和原理
    5.3 样品的制备及仪器的选择
    5.4 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5.4.1 富含Fe 的颗粒物
        5.4.2 富含Ca 的颗粒物
        5.4.3 富含 Si 的颗粒物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与远源物质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分析
    2.1 长江三角洲概况及风尘沉积地层
    2.2 采样点分布与样品采集
    2.3 样品测试与分析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
    3.2 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要素变化密切相关
    3.3 沙尘暴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3.4 污染控制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判源研究
    4.1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元素体积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4.2 输沙沿途城市大气颗粒物元素体积浓度特征
    4.3 富集因子判源
    4.4 沙尘暴与非沙尘暴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5 稀土元素示踪
    4.6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色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5.1 大气颗粒物色度特征
    5.2 大气颗粒物色度的影响因素
    5.3 颗粒物色度对物源的指示意义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环境磁学特征
    6.1 环境磁学基本原理
    6.2 主要磁参数的环境磁学意义
    6.3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磁学特征时空分布
    6.4 输沙沿途城市春季TSP磁学特征
    6.5 大气颗粒物磁学特征物源示踪意义
    6.6 小结
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
    7.1 XRD分析原理与测试方法
    7.2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
    7.3 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的SEM-EDS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沙尘暴输沙路径及远源物质识别指标分析
    8.1 地面气压分析指示沙尘暴输沙方向
    8.2 气流轨迹模型HYSPLIT反演大气颗粒物搬运路径
    8.3 远源识别指标的确定
第九章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远源物质识别指标研究
    9.1 二元Logistic回归及灰色关联熵数学原理
    9.2 沙尘暴、非沙尘暴期间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回归模型的建立
    9.3 远源物质识别指标对比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市冬季霾天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X射线衍射 (XRD) 实验
    1.3 激光拉曼光谱分子微探针 (LRM) 实验
    1.4 X射线荧光光谱 (XRF) 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霾天气与其他天气的PM10浓度对比和分析
    2.2 霾天气与其他天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相分析
        2.2.1 XRD物相定性分析结果
        2.2.2 LRM单颗粒物相定性分析结果
    2.3 XRD物相定量分析结果
        2.3.1 非晶质颗粒物的定量计算
        2.3.2 结晶质颗粒物的定量计算
    2.4 XRF元素分析结果
3 结论

(7)Co、Ni对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层状氧化锰
        1.1.1 水钠锰矿
        1.1.2 水羟锰矿
        1.1.3 布赛尔矿
        1.1.4 钴土矿和锂硬锰矿
    1.2 隧道氧化锰
        1.2.1 软锰矿
        1.2.2 斜方锰矿
        1.2.3 六方锰矿
        1.2.4 锰钡矿型
        1.2.5 钙锰矿
    1.3 氧化锰矿物的形成
    1.4 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的转化
    1.5 氧化锰对金属离子的富集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的表征
        2.2.1 粉晶XRD分析
        2.2.2 硝酸处理
        2.2.3 比表面积
        2.2.4 元素局域配位环境
        2.2.5 Mn平均氧化度
        2.2.6 FTIR
        2.2.7 高分辨透射电镜
第三章 含CO水钠锰矿向钙锰矿的转化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层状前驱物和回流产物的合成
        3.2.2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分析
        3.3.1 层状前驱物和回流产物矿物学特征
        3.3.1.1 X射线衍射(XRD)
        3.3.1.2 红外光谱(FTIR)
        3.3.1.3 硝酸处理
        3.3.2 回流产物形貌
        3.3.3 层状前驱物和回流产物物理化学分析
        3.3.4 层状前驱物和回流产物中Mn和Co的晶体化学
        3.3.4.1 Mn K-edge XANES
        3.3.4.2 Mn K-edge EXAFS
        3.3.4.3 Co K-edge EXAFS
    3.4 讨论
        3.4.1 水钠锰矿转化为钙锰矿过程中Co的影响
        3.4.2 对Co在水钠锰矿向钙锰矿转化过程中迁移转化的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含CO水羟锰矿向锰钡矿和六方锰矿的转化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层状前驱物的制备
        4.2.2 回流产物的制备
        4.2.2.1 向六方锰矿的转化
        4.2.2.2 向锰钡矿的转化
        4.2.4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分析
        4.3.1 粉晶XRD图谱
        4.3.2 元素组成分析
        4.3.3 Mn平均氧化度
        4.3.4 Mn平均配位环境
        4.3.5 Co平均配位环境
        4.3.6 样品硝酸处理
    4.4 讨论
        4.4.1 层状氧化锰向不同隧道结构的转化
        4.4.2 不同结构氧化锰富集金属离子的能力
    4.5 小结
第五章 含弱结合态NI的水钠锰矿向钙锰矿的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品合成
        5.2.2 样品的表征
    5.3 .结果分析
        5.3.1 元素组成与比表面积
        5.3.2 常规粉晶X射线衍射
        5.3.3 异常XRD图谱
        5.3.4 FTIR
        5.3.5 HRTEM
        5.3.6 硝酸处理实验
        5.3.7 热重分析
        5.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O1s
        5.3.9 X射线吸收光谱
        5.3.9.1 Mn K-edge XANES
        5.3.9.2 Mn K-edge EXAFS
        5.3.9.3 Ni K-edge EXAFS
        5.3.10 原子对分布函数(G(r))
    5.4 讨论
        5.4.1 层状前驱物的结构转化
        5.4.2 钴土矿和钙锰矿的差异
        5.4.2.1 衍射峰的模拟
        5.4.2.2 离子交换实验
        5.4.3 转化过程中Mn(Ⅲ)和层间物相的作用
        5.4.4 Ni在层状氧化锰结构转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5.5 小结
第六章 NI在离子交换和回流阶段对钙锰矿形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粉晶XRD图谱
        6.3.2 元素组成
        6.3.3 硝酸处理
        6.3.4 红外光谱
        6.3.5 回流产物形貌
        6.3.6 Mn K-edge XAS
        6.3.6.1 Mn K-edge XANES
        6.3.6.2 Mn K-edge EXAFS
    6.4 讨论与小结
        6.4.1 离子交换和回流阶段加入Ni(Ⅱ)对钙锰矿转化的影响
        6.4.2 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的转化对Ni和Mg赋存的影响
第七章 深海铁锰结核水热条件转化初探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样品处理
        7.2.2 转化实验
    7.3 结果分析
        7.3.1 铁锰结核加热和酸洗XRD图谱
        7.3.2 样品消解后XRD图谱和元素组成
        7.3.3 不同处理转化实验
        7.3.3.1 不同pH介质回流处理实验
        7.3.3.2 不同离子交换回流实验
        7.3.3.3 Mg(Ⅱ)离子交换高压釜热液转化实验
        7.3.4 深海锰结核主要元素的晶体化学
        7.3.4.1 Mn K-edge XAS
        7.3.4.2 Fe K-edge EXAFS
        7.3.4.3 Ni K-edge EXAFS
    7.4 讨论与小结
        7.4.1 铁锰结核样品的Mn、Fe和 Ni的物相
        7.4.1.1 氧化锰
        7.4.1.2 氧化铁
        7.4.1.3 Ni的物相
        7.4.2 铁锰结核中氧化铁/锰矿物的稳定存在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含Co、Ni水钠锰矿向钙锰矿转化过程中的异同
        8.1.2 钙锰矿的鉴定
        8.1.2.1 XRD
        8.1.2.2 电镜分析-SEM、TEM、ED
        8.1.2.3 FTIR
        8.1.2.4 钙锰矿鉴定小结
    8.2 全文结论
    8.3 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附录 补充数据

(8)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I. X射线衍射的发现与早期历史
    A. 劳厄厄发现X射线衍射
    B. 布布拉格父子的成就
    C. 其他几位科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D. 实验技术的发展
        1. 劳厄相机
        2. X射线电离分光计
        3.X射线粉末衍射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PD)
        4. 新型X射线管
II. X射线衍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A. 初期阶段—照相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2. 粉末衍射
        3.X射线光谱
    B. 中中期阶段—计数器衍射仪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2.粉末衍射
        3. X射线光谱
    C. 近代—计算机应应用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1) 国际结晶学联合会 (Interan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简称IUCr) 。http://www.iucr.org/
        (2) 剑桥结构数据库 (Cambridge Structure Database简称CSD) :http://www.ccdc.cam.ac.uk/
        (3) 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数据库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 ICSD) http://icsd.fiz-karlsruhe.de
        (4) 蛋白质数据银行 (Protein Data Bank PDB) http://www.rcsb.org/pdb/
        (5) 晶体学公开数据库 (Crystallography Open Database COD) http://www.crystallography.net
        2. 粉末衍射
        (1) 国际衍射数据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 ICDD) http://www.icdd.com
        (2) 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 ( Commission on Powder Diffraction, CPD) http : //www.iucr.org/iucr - top/comm/cpd/
        (3) 国际X射线分析学会 (International X-ray Analysis Society, IXAS) http : //www.ixas.org
        3. X射线光谱
    D.现代—高高强X射线源与二维探测器时代
        1. 实验装置的发展
        a. 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36]
        b. 加工X射线光束的光学元件的发展[37]
        c. 非点探测器的发展与应用[37]
        2. X射线衍射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a. 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b. 多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c. X射线光谱—XAFS
        d. 表面、界面与深度分辨的分析
        e. 原位与极端条件下的衍射
        f. 共振X射线衍射
        g. 倒易空间绘图[68]
        h. 微区衍射
        i. X射线成像
        1. 吸收衬度
        2 相位衬度
        j. X射线显微镜
        (1) NEXAFS显微镜
        (2) 光电子发射显微镜
        (3) X射线全息显微术[84]
III. X射线晶体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
    A. 物理学
    B. 晶体学, 矿物学和地质科学
    C. 化学
    D. 生物学
    E. 医医药学
    F. 环境科学
    G. 材料科学
    H. 非周期性材料的结构研究
        1. 无定型材料的结构研究
        2. 无公度晶体结构研究
        3. 准晶体
IV. 今后可能的一些发展方面
    A. 具有相干性的强X光源会给X射线衍衍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 多多维晶体学 (multi-dimensional crystallography)
    C. 电子晶体学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中子晶体学
        1. 电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成像 (HRTEM) 解晶体结构
        3. 电子X射线荧光观察单个原子
        4. 中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D. 数学和计算晶体学
    E. 三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 (three-dimensional X-ray diffraction microscopy 3DXDM)
        1. 衍射衬度与显微形貌术 (topography)
        2. X射线衍射衬度层析术 (X-ray diffraction contrast tomography DCT)
        3. 衍射 (散射) 显微计算层析术 (Diffration (scatter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DMCT)

(9)焦作市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1.1.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1.3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
        1.1.4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研究
        1.2.2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环境背景调查和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环境背景调查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地形特征
        2.1.4 能源结构
    2.2 样品采集
        2.2.1 采样仪器及原理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 大气颗粒物的微观特征研究
    3.1 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条件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形貌特征分析
        3.2.2 X 射线能谱分析
        3.2.3 矿物颗粒的类型
    3.3 小结
4 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的研究
    4.1 实验条件及样品制备
        4.1.1 实验条件
        4.1.2 样品制备
    4.2 大气颗粒物的 XRD 原始谱图
    4.3 矿物组分的 XRD 分析
        4.3.1 定性分析
        4.3.2 半定量分析
    4.4 小结
5 元素组成与源解析研究
    5.1 元素测试
        5.1.1 测试仪器和条件
        5.1.2 样品的选取与制备
        5.1.3 标样的制备
        5.1.4 分析方法
    5.2 源解析方法
        5.2.1 SPSS 软件简介
        5.2.2 因子分析模型
        5.2.3 主成分分析法
    5.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5.3.1 化学组分特性
        5.3.2 源辨识与源解析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组成与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实 验
    1. 样品的采集及其水溶性组份的分离萃取
    2. 有机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 (XRPD) 物相鉴定
    3. 有机物对CaSO4·2H2O的溶解度实验
二、 结果与讨论
三、结 论

四、北京大气颗粒物的粉晶X射线物相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颗粒物矿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研究进展[J]. 闫丽娜,李胜荣,张聚全,左昊,李振宁. 矿物学报, 2020(02)
  • [2]XRD技术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J]. 张欢欢,尹馨,李锐,彭超,唐明金. 地球化学, 2020(03)
  • [3]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离子及物相组成研究[J]. 陈昌国,詹忻,李纳,孟梅,叶晓红,刘远立,秦茂钊,朱彤. 重庆环境科学, 2002(06)
  • [4]大气降尘和TSP的地质化学特点及来源分析[D]. 付宗敏. 湖南大学, 2011(08)
  • [5]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与远源物质识别研究[D]. 钱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北京市冬季霾天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J]. 郑南,吉昂,王河锦,徐廷婧,李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7]Co、Ni对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行为[D]. 吴重宽.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8]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J]. 马礼敦. 物理学进展, 2014(02)
  • [9]焦作市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及源解析[D]. 杨存备.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9)
  • [10]大气降尘中水溶性有机物组成与含量的研究[J]. 林国珍,黄芹,宿志一,李庆峰. 环境科学进展, 1999(05)

标签:;  ;  ;  ;  ;  

北京大气颗粒物粉末X射线物相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