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科巴萨隐修院(论文文献综述)
杨舜舜[1](2021)在《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加纳读本》(第二章)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
肖莎[2](2020)在《“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遗迹遗址,曾经历了“大拆大建”、“保护性改造”、“修建性开发”等损毁破坏、更新失真、仿古变异、生态振兴和寻求持续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城市历史遗存认知水平和保护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历史街区也从原来的“点、线、面”的区域性形态保护走向了“原真延续-生活跟进-特色发展”的活力驱动保护与发展路径。针灸理论与方法作为中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跨越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局限,成为本世纪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更新中“理、法、用”借鉴实施的重要策略。国内借用“城市针灸”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实践,正在积累经验、优化方法,但尚有许多方面需要沉淀、提升和完善。本选题从“城市针灸”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方法,并将历史街区空间视作有机的生命体,秉持“活力、驱动、持续”的保护与利用方针,通过对历史街区文脉、空间、发展三个方向的动力要素解析,分别历史街区的“坊、巷、宅”的区域空间属性特征以及结构关系的“重点与一般”,进行动力分类、辨症施治和激活,以针灸“问穴循经”、“要穴通络”法则,驱动历史街区空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力。首先,从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中提取最有生命力的文脉内核“要穴”,梳理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结构,还原历史街区的独特“人格”;其次,选择关键点位介入,刺激历史街区原生活力,激活空间中消极僵化的廊道和节点,引发经络“链式”内生动力反应,保证街区空间内活力充沛,撑起健康有力的街区环境;再次,依托街区核心生命力,根据肌体自愈生长原理,优化街区边缘空间,为街区引入新活力,形成“内外兼修”的街区空间自然扩张。通过“点、小、微”针灸机制模式对历史街区空间和业态进行“原、生、特”调整,让历史街区气机充盈,从而激活街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再续历史街区的内生动力,增强历史街区的自愈、有机更新能力。
长北[3](2019)在《管窥“双牙”世界文化遗产精华》文中提出春四月,我对葡萄牙、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为时11天的粗浅考察。截至2017年,葡萄牙有世界文化遗产21项(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项);西班牙有世界文化遗产41项(均为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2项,仅次于意大利(54项)、中国(53项),居世界第3位。因此,考察西班牙艺术,成为艺术学学者的必选
萧潇[4](2018)在《译着《音乐社会史:中世纪到贝多芬》与书评》文中研究指明亨利·雷纳的《音乐社会史:从中世纪到贝多芬》是一部审视制度、政治和经济的环境与历史和音乐实践关系的先驱性着作,在西方艺术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示了音乐社会史与音乐社会学的紧密联系。全书除前言和附录外共有20个章节,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就音乐消费与音乐生产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译者选取翻译的前言至第14章,囊括了中世纪至17世纪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变迁对于音乐产生影响的相关内容,描述了各个阶层对于音乐的态度、投入和支出,以及音乐对于整个社会现状的反映。书评部分主要简述学科理论,参照社会史的历史写作方法概述本书结构内容,分析作者的实证主义倾向,并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
苍松[5](2014)在《求恩巡礼骚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长时段的角度理解,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30年代,英国正处于从中世纪后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英国经济发展跌宕起伏,从萧条到复苏;政治进程变数较多,从纷争到重建;社会动荡,矛盾和问题积累较多。这种状态既为英国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又为变革与进步准备条件和创造了机会。经历了黑死病的打击,英国经济面临残酷的调整,15世纪末开始复苏并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了变革,但是也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政府孱弱的治理能力在黑死病中也暴露无遗,都铎政府为提升治理能力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也因宗教改革政策顶层设计不足引发了信仰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黑死病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又因接连不断的瘟疫、战争、动乱迟迟没有彻底的好转,给各个阶层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这一切变化的压力将都铎时代英格兰北方民众裹挟进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巨流之中。1536年10月发生的求恩巡礼骚乱起因于宗教改革,是英格兰北方民众对现代化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压力的一种应激反应,是对精神和世俗社会各种不满的长期累积与总爆发。求恩巡礼骚乱广义上包括林肯郡的骚乱,整个骚乱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536年10月初-12月初),在林肯郡骚乱的影响和激发下,北方诸郡求恩者逐渐形成了九支武装队伍,他们以阿斯克(Aske)为核心领导人物,以武力为后盾,同亨利八世政府派出的代表诺福克公爵等进行了谈判,骚乱代表形成了表达不满和诉求的二十四项条款,双方达成了休战协议。第二个阶段(1536年12月初-1537年2月),二十四项条款被骚乱代表成员呈送给亨利八世,亨利政府对民众诉求的反应并不积极,而是始终坚持镇压策略。不过摄于民众人数众多,担心事态进一步激化,于是一方面与骚乱代表进行谈判、协商、休战,另一方面暗地安抚分化、积极募军备战。在等待国王正式回复期间,北方各地骚乱不断,最终促使亨利八世放弃了最初的承诺,残酷地镇压了各地的骚乱,包括阿斯克在内的骚乱领导人被处决。整次骚乱历时近五个月,涉及到北方主要郡县,参加者包括贵族、乡绅、教士和各式平民。促发骚乱因素较多,既有亨利八世治理政策调整变化的作用,特别是宗教改革造成的冲击与不适,又有长期以来北方社会发展的滞后、地位的弱势、解散修道院的特别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官绅为恶、政府征税、圈地运动、物价高企、谣言煽惑等因素或者在整个骚乱中或者在北方社会的具体地区起到了刺激、推动的作用,也更深刻暴露了当时多种矛盾社会纠结的合力影响。亨利政府成功解决了这次大规模的群众骚乱事件,并在处置骚乱过程中汲取了重要的社会治理经验,也为进一步推动变革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宗教改革、政府机构革命、军事制度强化等,这些都为建立在国会主权原则之上的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亨利八世也看到改革与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对一些引发社会矛盾的法令、政策进行了调适,当嗣后看到宗教改革可能再次触发新的社会动荡后,毫不犹豫地镇压了改革派。求恩巡礼骚乱也显现了公共领域国民整体性在骚乱中的作用,北方区域的自由和特权在求恩巡礼骚乱后被国家治理迅速接手,这也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朱天[6](2013)在《蒙福之女—从《受胎告知》看圣母绘画形像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拟以《受胎告知》这一绘画主题为例,从基督教发展及传播的角度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发展对绘画的影响来对圣母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从图像的角度,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的天使指向马利亚的手势所发生的改变,图像中双方所占据比例的变化,以及对天使加百列自身由原本单纯的男性形象逐步的向中性乃至于女性形象靠拢等一系列不同进行探讨和比较,并深入分析教会力量兴起和扩大的同时与世俗皇权之间势力相互制衡在这一母题表现中留下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根据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女性地位的提升,针对女性地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从而由完全的顺从逐步开始想自我意识的萌发进行转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同时,将《圣经》原文中相关段落的细节描写与本文主题相互印证,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基督教发展、两个时代绘画特征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在圣像这一绘画主题上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和共鸣点,从一个侧面总结出宗教题材绘画的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收到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以及美术作品中宗教题材的呈现与表达。
孙可人[7](2010)在《莱茵河畔的女先知 ——论音乐史上第一位女作曲家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文中指出宾根的希尔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 1098-1179)为西方中世纪德国本笃会女修道院院长、思想家、作家和作曲家,被誉为“女先知”。作为一位12世纪的女性,她的创作涉及了诸多的方面,如医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在音乐创作上,她留下了较多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文章立足于希尔德加德的音乐,以音乐学的理论方法来考察这一位具有多重身份、多重价值、多种贡献的传奇女修道院院长。通过综合多个学科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相关的历史陈述为背景,以音乐的阐释为主线,以综合评价的角度为总揽,立体的论述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中的特点,揭示这位女作曲家为西方中世纪及其后世音乐所带来的启示
黄佳[8](2009)在《《致外省人信札》与中国礼仪之争——从决疑论角度试析帕斯卡尔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的解读》文中提出詹森派是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进行攻击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影响主要局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帕斯卡尔的《致外省人信札》则是双方激烈论战的重要文献。本文以帕斯卡尔信札中涉及中国礼仪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结合詹森派和耶稣会双方各自的神学观点和道德神学立场,尝试剖析帕斯卡尔代表的詹森派攻击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背后的思想因素,希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了解。
魏柯玲[9](1998)在《阿尔科巴萨隐修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宏伟的阿尔科巴萨西多会隐修院建于12世纪的葡萄牙,是宗教建筑的杰作。从1989年起,它被联合国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位于葡萄牙中部城镇阿尔科巴萨的圣玛丽亚西多会隐修院同一个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这对于具有世界性的非常重要的古迹来说并不多见。隐修院...
二、阿尔科巴萨隐修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科巴萨隐修院(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选题与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针灸”与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研究 |
2.1 “城市针灸”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城市针灸概念及其演化 |
2.1.2 我国城市针灸研究综述 |
2.1.3 城市针灸的应激链效应 |
2.2 “城市针灸模式”应用研究 |
2.2.1 “城市针灸”实践探索 |
2.2.2 “城市针灸”经验总结 |
2.2.3 “城市针灸”施治步骤 |
2.3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与实践 |
2.3.1 历史街区保护的进化 |
2.3.2 保护模式与更新方法 |
2.3.3 “原、生、特”保护机制 |
2.3.4 “城市针灸”视角的保护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历史街区空间“原、生、特”活力要素研究 |
3.1 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研究方式 |
3.1.1 历史街区空间本质内容与形态特征 |
3.1.2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与活力要素关系 |
3.1.3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活力的分析方法 |
3.2 历史街区文脉要素网络组织 |
3.2.1 街区空间生态机制 |
3.2.2 街区空间文脉符号 |
3.2.3 街区空间节庆活动 |
3.3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层级构成 |
3.3.1 城市尺度空间构成 |
3.3.2 街巷尺度空间构成 |
3.3.3 建筑尺度空间构成 |
3.4 历史街区生长演化趋势分析 |
3.4.1 空间隐性生长机制 |
3.4.2 空间显性生长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针灸”激活历史街区空间策略 |
4.1 针灸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肌体结构解析 |
4.1.1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有机整体 |
4.1.2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经络系统 |
4.1.3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穴位点阵 |
4.2 历史街区“原、生、特”活力症结分析 |
4.2.1 文脉承载溃散,核心功能失灵 |
4.2.2 空间形态损毁,行为活动失序 |
4.2.3 环境风貌异化,生长动力失机 |
4.2.4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再生” |
4.3 针灸激发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策略 |
4.3.1 历史街区空间“点、小、微”介入 |
4.3.2 历史街区空间“应激链”疏通经络 |
4.3.3 历史街区空间“可持续”生长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灸”驱动惠山古镇空间的实践 |
5.1 惠山古镇历史街区基础研究 |
5.1.1 无锡城市历史背景 |
5.1.2 惠山古镇历史流变 |
5.1.3 街区空间结构变迁 |
5.2 研判历史街区“原、生、特”活力 |
5.2.1 街区物质空间探讨 |
5.2.2 街区文脉内核解析 |
5.2.3 街区生长趋势研判 |
5.3 “点、小、微”穴位介入历史街区 |
5.3.1 街区“穴位”介入选择 |
5.3.2 街区“穴位”更新需求 |
5.3.3 街区“穴位”施治处理 |
5.4 “应激链”疏通历史街区经络 |
5.4.1 街区文脉,空间结构优化 |
5.4.2 坊巷网络,空间路径疏通 |
5.4.3 固本出新,空间视觉强化 |
5.5 完善街区“可持续”生长机制 |
5.5.1 空间边界补齐 |
5.5.2 空间体量外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3)管窥“双牙”世界文化遗产精华(论文提纲范文)
一、葡萄牙世界文化遗产 |
二、马德里、巴塞罗那及周边世界文化遗产 |
三、西班牙南北部世界文化遗产 |
(4)译着《音乐社会史:中世纪到贝多芬》与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亨利·雷纳 |
前言 |
1 音乐史-问题与资料来源 |
2 中世纪教会 |
3 北方复调音乐的传播 |
4 吟游歌手的归化 |
5 城市乐师——专业人才 |
6 城市乐师-业余爱好者 |
7 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音乐 |
8 音乐的印刷 |
9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
10 中产阶级社会中的音乐 |
11 歌剧的肇始 |
12 巴洛克时代 |
13 教堂、领唱和唱诗班 |
14 音乐和法国的专制主义 |
货币附录 本卷中涉及 |
参考文献 |
索引 |
《音乐社会史:从中世纪到贝多芬》:深度书评及对翻译问题的讨论 |
1 一些学理问题思考 |
1.1 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史 |
1.2 音乐社会史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2 本书内容对普通音乐史的补充 |
2.1 音乐的直接消费者 |
2.2 音乐生产 |
3 雷纳《音乐社会史》的实证主义倾向 |
3.1 作曲家与作品 |
3.2 音乐机构 |
3.3 货币、汇率和城镇人口 |
4 翻译的不可译性与可译性 |
4.1 语言的不可译性 |
4.2 文化不可译性 |
(5)求恩巡礼骚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内容框架 |
第一章 英国封建危机下的经济社会调整 |
第一节 衰退中发展与进步的经济变革 |
第二节 适应中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整合 |
第三节 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与重建 |
第四节 冲突中宗教思想的危机与嬗变 |
第五节 探索中政府职能的衰弱与加强 |
一、国会作用日益提升 |
二、危机管制逐渐加强 |
三、信仰管理本土化倾向突出 |
四、中央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
第二章 求恩巡礼骚乱 |
第一节 林肯郡骚乱的发生与结束 |
第二节 求恩巡礼骚乱的扩散与终结 |
第三章 求恩巡礼骚乱的发生机理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社会矛盾 |
一、社会结构的开放与调整 |
二、经济结构的调适与矛盾 |
三、社会矛盾的累积与爆发 |
四、宗教思想的更新与嬗变 |
五、政府革命的努力与反弹 |
第二节 北方社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地位 |
一、英格兰北方的自然社会概貌 |
二、英格兰北方边区习惯与特权 |
三、北方贵族与王权的态度 |
四、解散修道院与北方的反响 |
第三节 错综复杂的相关诱发因素 |
一、官绅为恶的作用 |
二、政府征税的刺激 |
三、谣言的蛊惑煽动 |
五、圈地运动的促动 |
第四节 各等级的集体诉求和协同性互动 |
一、平民的诉求与行动方式 |
二、贵族乡绅的涉入 |
三、教士的参与 |
第四章 亨利八世政府的举措与防控能力 |
第一节 军事威慑、谈判与休战 |
一、军事行动的掣肘 |
二、拖延策略 |
三、谈判与休战 |
第二节 分化瓦解与镇压 |
一、对形势的把握与利用 |
二、审判和报复 |
第五章 求恩巡礼骚乱的社会效应分析 |
第一节 亨利八世治理结构的调整 |
一、政府政策的变与不变 |
二、国家北方机构的新建设 |
三、与北方贵族关系的新调整 |
第二节 曲折的国教化进程 |
一、教会的顺服与信仰的变化 |
二、国教改革的波折与完成 |
第三节 求恩巡礼骚乱的社会后果 |
一、转型时期公共领域的国民整体关注 |
二、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求恩诉求 |
三、求恩巡礼骚乱的历史后果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6)蒙福之女—从《受胎告知》看圣母绘画形像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本文关键词界定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耶稣之母——基督教美术中圣母形象的缘起 |
第一节 基督教中圣母崇拜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圣经中马利亚的身影 |
第三节 《受胎告知》构图分析 |
第二章 《受胎告知》图像中圣母地位的变化 |
第一节 指向何处——圣母与天使的手势变化 |
第二节 孰重孰轻——天使与圣母的图像比重变化 |
第三节 此消彼长——从圣母地位的变化看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像及转变 |
第一节 恭顺的信女——中世纪时期《受胎告知》中的圣母形象 |
第二节 独立的新娘——文艺复兴时期《受胎告知》中的圣母形象 |
第三节 从无条件顺从到独立人格——圣母形象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不同 |
第四章 从圣母与天使看女性地位的变化 |
第一节 何为天使 |
第二节 从天使形象看《受胎告知》中女性地位的变化 |
第三节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本文引用图版目录 |
附录二、注释人名索引 |
附录三、圣经各卷名称与缩写 |
附件四、欧洲各个历史时期《受胎告知》作品图例 |
致谢 |
(7)莱茵河畔的女先知 ——论音乐史上第一位女作曲家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涉及的方法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二) 研究涉及的方法 |
第一章 基督信仰下的修道之路 |
第一节 中世纪的修道制度与修女院 |
一、中世纪的修道制度 |
(一) 修道制度的四个时期 |
(二) 修道院对中世纪历史发展的贡献 |
二、中世纪的修女院 |
(一) 修女院的发展 |
(二) 修女院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
第二节 希尔德加德的修道生活 |
一、社会背景 |
二、修道之路 |
第二章 神圣指引下的天启语言 |
第一节 希尔德加德的创作 |
一、创作的相关背景 |
二、创作的主要作品 |
第二节 希尔德加德的宗教思想 |
一、相关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背景 |
二、希尔德加德的宗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 具有传统思想与创新精神的“双重性” |
(二) 具有“神秘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
(三) 带有“女性化”气质的强烈倾向 |
第三章 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 |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一、相关的中世纪音乐背景 |
二、希尔德加德的音乐作品 |
第二节 音乐的创作与特征 |
一、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歌词 |
(一) 《上天启示的和谐旋律》(Symphonia armonie celestium revelationum) |
(二) 道德剧《美德祭》(Ordo virtutum) |
(三) 歌词创作的总体特征 |
二、音乐的主要特征 |
(一) 音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
(二) 旋律样式与其发展模式的个性化 |
1. 旋律样式的“独特性” |
2. 发展模式的“动机性” |
(三) 词、乐精神的一体化 |
第三节 “智者”与“先知” |
一、时代中的“智者” |
二、精神上的“先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Hildegard of Bingen”词条的翻译 |
二、《上天启示的和谐旋律》音乐作品列表 |
后记 |
四、阿尔科巴萨隐修院(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加纳读本》(第二章)英汉翻译报告[D]. 杨舜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D]. 肖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3]管窥“双牙”世界文化遗产精华[J]. 长北. 创意与设计, 2019(06)
- [4]译着《音乐社会史:中世纪到贝多芬》与书评[D]. 萧潇.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5]求恩巡礼骚乱研究[D]. 苍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蒙福之女—从《受胎告知》看圣母绘画形像的演变[D]. 朱天.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1)
- [7]莱茵河畔的女先知 ——论音乐史上第一位女作曲家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D]. 孙可人. 武汉音乐学院, 2010(04)
- [8]《致外省人信札》与中国礼仪之争——从决疑论角度试析帕斯卡尔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的解读[J]. 黄佳. 现代哲学, 2009(01)
- [9]阿尔科巴萨隐修院[J]. 魏柯玲. 飞碟探索,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