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田小萌[1](2008)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是我国一种特有的资金模式,它有效地弥补了预算内资金的不足,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拟从自身审计专业的角度出发,表述如何通过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的作用,从而改善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地询问法及实证分析法,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制度及外在监督力量两个方面入手,理论性地分析了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上,由于单位内部制度控制及外部制度上存在的双重不足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从如何加强审计监督的管理及其他几个方面的管理作用,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概述,说明研究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阶段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即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现阶段文献只是详细阐述了财政部门的作用,但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部门如何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审计以便完善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很少涉及。由此不足出发,文章阐述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角度的创新性;第二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执收行为的各环节上没有作到合法合规,在财务管理上没有作到合法合规、银行账户的管理上没有作到合法合规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并从自身审计工作的角度出发,列举事例,说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外部的制度两方面着手,分析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从审计专业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部门如何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审计,并从更新对预算外资金的认识、加强预算外资金各环节的管理、实行把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从而使这部分费用管理更加严格、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力量特别是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使预算外资金更加公开透明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这六个方面来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预算外资金做出了总结,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法规规章的不断健全,预算外资金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金形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唐峻[2](2015)在《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构成,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可以实现政府收支的科学化,促进财政领域的公平和效率,为我国建设法治财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非税收入约占政府总收入的40%,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非税收入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宏观经济趋弱,地方财政压力加大,一些政府部门在税收收入增速明显下滑时,盲目追求非税收入的高速增长,“三乱现象”死灰复燃,侵害了人民的权益。与税收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立法层次较高相比,对非税收入的法律规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法律,只有国务院和财政部颁布的一些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条例对,导致了从上到下对非税收入的性质和功能产生了错误认识,乱收费、乱开支、无监管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对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展开研究,既可以促进财政法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可以为政府实务部门在非税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引。对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首先,从法学角度研究非税收入有一定新颖性,并可开拓财税法学研究领域;其次,政府非税收入的法制改革是实现政府收入来源和管理法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财税法治不可缺失的一环;最后,政府非税收入法制的完善与否也和财税法相关理论命题的突破大有关联。实践中,通过对其法制改革的研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回归财政,为我们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限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支持,并进一步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健全财税和行政法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比较全面地对和政府非税收入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初步的介绍和梳理。第三部分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一是对各种政府非税收入的共性和个性提炼、总结上的不平衡性总结,二是缺乏定量分析的研究。第四部分提炼了本文的部分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在研究视角上、非税立法体系构建和“收支两条线”改革方面。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研究非税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首先,为更好地展开对非税收入的研究,本文先分析了政府收入的内涵,在阐释政府收入概念的基础上,对政府收入做了理论上的分类。其次,分四个阶段阐述了从预算外资金到政府非税收入的演变,并指出预算外资金向非税收入转变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概念的梳理,分别从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经济组织和理论界做了界定。第三部分以不同的标准对政府非税收入做了分类。第四部分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特性,首先研究了非税收入性质,其次考察了非税收入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首先,对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提出本文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实际指政府收取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最后,研究了非税收入的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第二章,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及成因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现状与弊端,如执收主体多元化,征收项目项目繁多,规模失控侵犯公民财产权,结构失衡偏离非税收入真正目的等弊端。同时也检视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首先分中央和地方,对我国现行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的概况做了大致的介绍,然后指出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层级偏低、立法技术粗糙和操作性不强、非税征收管理存在空白、征收设定违法、预算制度有待完善、收支脱钩效果不明显等。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政府非税收入问题产生的主观动因与客观环境。首先是理论研究的不足与认识上的偏差;其次,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是主观动因,较为明显的有财政压力下的制度变迁、不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地方政府缺乏税权、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匮乏。最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导致非税收入领域乱象纷呈的客观环境。第三部分指出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非税领域诸多问题的客观环境,包括法治不健全、非税收入自身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边界模糊等。第三章,政府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考察与启示。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发展演进、规模状况、收入结构介绍了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的概况。第二部分从法律体系、项目设立、收费标准的确定、预算收支、信息公开收缴电子化等六个方面考察了国外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度。第三部分提出了国外非税收入管理对我国非税收入制度改革的启示。本文认为,我国在改革与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是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二是对政府非税收入合理定位,三是确立法治理念和完善法律制度,四是合理确立非税项目和征收标准,五是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第四章,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治化的路径分析。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我们首先应做好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指导思想的纠偏。首先,应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领域的法学理论研究,其次,纠正非税收入领域的错误认知。第二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构想,主要从八个方面展开:第一,应构建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体系框架。首先要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的主要形式,目前来看较为实际和稳妥的做法是采取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折衷做法。其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设定权,在确定法律保留原则的合理程度后,对授权立法做限制性规定,然后分解非税收入设定权。最后,分析具体非税收入设定权的归属。第二,分类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将非税收入项目按照应取消、可以保留但应规范、改为税收、大力发展四个层次予以规范。第三,重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机构,在将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调整后,可考虑依托地税机构成了新的非税征管机构。第四,合理确定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第五,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体制,首先应明确四本预算之间的功能定位,其次加强四类预算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最后,协调基金目录与预算科目不符的地方。第六,提高非税收入法治化运作的透明度,应提高财政信息的法律法规的层级、修改信息公开和保密法规和建立高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第七,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监督体制,从法律体系、监督主体和监督模式三个方面完善。第八,改进政府非税收入激励与约束机制,既要对征收主体的利益进行激励,也要通过科学的绩效指标对其考核。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国非税收入法治化所必须的配套体制改革,首先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权制度,保证地方政府的财力和支出责任相符。其次是合理规划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科学划分政府;最后,要多渠道开拓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杜坤[3](2016)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税收入是我国政府收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观近些年来的财政数据,可知非税收入的增长呈现出非常规无序发展的态势,甚至在有些地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税收,成为维系地方政府运转的“血液”。不过,此种局面并非财政收入的常态,亟需遏制本应作为补充政府财力的非税收入野蛮生长。通常认为,对非税收入的规制应当从征收、管理与支出三个层面进行,预算与支出管理的“缺位”与“不到位”始终是阻碍非税收入规制的绊脚石。新近修葺一新的《预算法》对非税收入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全口径预算、限制财政专户、明确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在复式预算体系的定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预算法》对“野蛮生长”的非税收入立法回应,意味着对非税收入规制从重视“征管层面”修补向关注“管理与支出层面”的深刻转变。尽管《预算法》发出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的“最强音”,这只不过是在规制非税收入的漫漫长路上跨出的第一步,不代表非税收入问题的完美解决。总体上可以说,对非税收入预算的规制既是《预算法》的重心所在,又是《预算法》不容回避的软肋。不彻底的分税制引发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过度依赖,催生非税收入的蓬勃发展。作为“政府钱袋子”的预算理应要有所作为,“如何捏紧非税收入的钱袋子”毫无疑问成为预算法必须回答的问题。非税收入预算重要不等于对非税收入预算规制就完美无憾。事实上,控制非税收入预算不但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规则,更需要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然而由于授权立法在非税收入预算条文中的大量应用、行政机关内部非税收入预算运行规则的缺失以及立法机关监督法律规则的不完备,例如尽管新预算法肯认了全口径预算,将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之中,由此按照不同收入形式的具体特性构造出复式预算体系,但复式预算在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对非税收入的定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加之人大预算审批的虚化与弱化等等。非税收入预算规则的刚性有所减损,最终出现“看似有规则,但有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寻求非税收入预算规制的有效路径需要回归到真实的财政预算世界。以预算权配置的基本格局为线索,以非税收入预算流程为指引,将非税收入预算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与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两大体系,将财税法的“控权”思维植入非税收入预算在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环节与立法机关监督环节,形成两大板块之间的耦合,以期改善非税收入规制的境况。有鉴于此,本文遵循“界定对象—揭示本质—价值考量—问题检视—制度完善”的逻辑脉络,界定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归纳非税收入预算的特征、发展历程、理论根基、价值诉求,结合我国财政实践中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论证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立足于行政与立法机关预算权配置与非税收入预算的流程,梳理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立法与实践,提出构筑和完善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的设想。最后,反思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以及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中国图景”,提出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强化和统合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法律体系,从“信息—对话—强制”维度整合与增强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以期对强化我国非税收入预算有所助益。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章探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第一章为非税收入预算范畴界定。界定非税收入预算概念范畴是首先应回答清楚问题。第一部分解读非税收入概念。非税收入概念不仅是探究非税收入预算的逻辑起点,也是非税收入类型化的前提。主要是厘清非税收入与税收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非税收入预算是对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总称。非税收入预算具有法定性、层级性、效率性等特征;第三部分归纳非税收入预算历史与现实,主要是对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梳理。重温历史与规整现实是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重要步骤,在历史和现实的叙事中探寻非税收入预算症结之所在。第二章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本章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相关法学理论进行阐释。第一部分是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在公私交融的背景下以往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说已无法全面厘清非税收入预算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与权利配置。在反思分析法学范式下的预算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借用“法权中心主义”的“权力-权利”一体分析框架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第二部分是回答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是非税收入预算存在必要性和合理性重要依据,是构造非税收入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石。第三部分回答创设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没有目标定位的制度设计,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左顾右盼,非税收入预算既是“政府的钱袋子”,又是社会公众私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的管道,透射出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微妙关系,因此将平衡两权关系定位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第三章为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本章以非税收入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配置为指引,构造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一部分是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构造标准的设定。以非税收预算权力配置作为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基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行政机关掌握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权、执行权,而立法机关则拥有非税收入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理论的基点,将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体系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二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主要涉及内涵、功能定位、实然情况等。第三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主要涉及法律含义、功能定位、理念选择以及实然情况。第四部分则是对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二则之间关系的探讨。事实上行政与立法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是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立法机关监督体系反向作用于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倒逼行政机关不断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第四章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本章从分流归位、权力配置以及控制手段三个层面优化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第一部分简要分析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问题,如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非税收入类型化有限、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属摇摆不定,预算管理权划分不细致、预算控制手段不健全等。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针对非税收入的体系庞杂的特征,有必要通过“减法”的形式对非税收入进行分流,在分流之后,对剩余的非税收入按照生成的依据将其归纳为依据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和其他类型三类。第三部分分析非税收入管理权在行政机关内部的分解与配置。在将凝结在非税收入资金之上的权力细化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按照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部分是对非税收入控制手段的强化与提升。按照非税收入预算内部“编制—执行—稽核”的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梳理,提出从部门预算编制、深化收支两条线、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以及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等建议。第五章为完善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立法机关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监督与控制是预算法的题中之义,如何完善立法机关的监督是本章的重要使命。第一部分提出以“信息—对话—强制”作为分析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三个分析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只有在充分掌握非税收入预算信息的前提下,立法机关才能与行政机关平等对话,而且之后经过详细的询问、质询,立法机关才能动用手中的预算审批与监督权,对政府的非税收入预算草案进行规制。第二部分是分析非税收入预算中立法机关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包括预算信息所有权观念偏差、预算信息不完整、预算信息实体和程序规则缺失、人大对话能力有限、对话制度保障有限、预算权力配置不合理、预算修正权、分项审批权、资金拨款权尚付阙如。第三部分是优化立法机关获取监督的信息途径。包括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与详尽性、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第四部分是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主要包括修复人预算询问权、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第五部分是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主要包括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完善人大否决权的救济机制以及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许金柜[4](2014)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宋明君[5](2020)在《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税收入指的是除了税收之外的,由国家机关以及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代行政府职能的组织依法利用政府信誉、国有资产、国家资源或者是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准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的财政性资金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与其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在改革更新,因此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理顺国家及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灌南县财政局作为县级政府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环境的多变和非税收入的管理量日益庞大,致使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的日常管理出现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结合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经验,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剖析当前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政府收入分配关系不顺、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不够、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各项非税收入混乱。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树立非税收入管理新理念、清理和归并非税收入项目、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财政体制、实施严格的票据管理、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强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监督。本文不仅丰富了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体系,也为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职能、持续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推进实现依法行政提供合理化建议。
蔡建明[6](2006)在《政府非税收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我国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大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改革,有关非税收入的理论探讨也日渐活跃。但是,由于政府非税收入是近年来才逐渐出现在理论研究、社会生活以及政府管理工作中,相关理论探讨仍处于初级阶段。传统财政理论主要是对税收收入进行研究,并未系统地关注政府非税收入。而各级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和政策难免存在局限性。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围绕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改革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试图为建立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希冀自己的研究能为非税收入管理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思路。从理论和政策层面研究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研究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对于进一步廓清政府非税收入理论体系和丰富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尽管“政府非税收入”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但这一事物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却是一直存在的,准确界定政府非税收入概念的范畴,理顺其理论脉络,有助于完整地构建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体系,也是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前提。其次,研究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可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政府筹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本文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国际比较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文字表述与图表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从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与作用着手,阐述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非税收入的性质,深入挖掘了非税收入存在的理论依据,明确了非税收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能和作用,为全篇论文构筑了基本的理论平台。在廓清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择了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例证,从它们的非税收入管理活动的实践中,找寻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有益的借鉴,同时认真客观地看待它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然后,针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特点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形成完整的政府非税收入理论。本文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形式;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非税收入的所有属性,探讨了与税收、价格、预算外资金的联系与区别:对政府非税收入存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政府非税收入各方面理论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非税收入理论基础。二是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本文根据笔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势,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勾画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概况,并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三是提出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思路。在总结分析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注重研究探索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政府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形式,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应进一步降低,政府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规模要高于中央财政,政府非税收入的结构应进一步简化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应实行完全的收支两条线和相对的收支脱钩等政策建议。
徐福伟[7](2012)在《我国乡镇公共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机构膨胀及人员增加过快、财政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我国部分乡镇公共财政处境较为困难,这已成为现行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自分税制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集中财力,为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与省的财政体制亦日趋完善。但从乡镇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现实运转情况看,仍存在着不少不足。随着“三提五统”,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等农村税费的取消改革政策的推行,乡镇公共财政减收很大,收入与支出矛盾日益突出,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因此,怎么缓解我国乡镇公共财政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宜。随着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保障性和激励性的政策,对于缓解当前乡镇公共财政困难状况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各地乡镇公共财政不断扩大收支规模,乡镇公共财政总体竞争力力不断提高。但乡镇公共财政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层财政减收增支因素逐渐诸多,加剧了我国部分经济落后县乡及乡镇公共财政困难。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探讨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与论证,以我国部分省份及基层地方为调研点,从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入手,开始界定公共财政收支范围,同时,运用制度经济学与财政学的理论和实际案例及具体数据进行全面论述。在调研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财政困难情况,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研究,从缓解和解决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乡镇公共财政困难这一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后农业时代,我国部分乡镇公共财政现状、困境表现及负面影响、乡镇财政困境成因、缓解和解决困难的对策建议。自税费改革后,乡镇的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不合理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远未消除等。同时,改革的实施还诱发出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艰难,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困难,乡村债务问题日益突显等等。本文以现行经济体制下的乡镇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对新形势下乡镇基层组织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分析研究,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应对之策。笔者认为解决乡镇财政困境必须从创新体制、发展经济内源动力、完善转移支付、消除债务等方面考虑。
聂少林[8](2011)在《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中国地方政府逐渐承担了大部分的财政职能,而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于是地方政府在正规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增加其预算外财力的方式来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中央政府实际上也默许了地方政府的各种收费行为。由于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的推动,我国预算外资金规模膨胀,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GDP与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成为与预算内资金旗鼓相当的财力资源,1992年预算外资金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97.7%,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二财政”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财力不足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使预算外收入真正起到弥补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在事权和财力安排方面的矛盾和缺陷,必须保证预算外收支活动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正是由于对政府预算外收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究其预算外资金难以治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预算外资金的属性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预算外资金绝对属于政府性资金。而我国在1996年之前,预算外资金都是企事业单位、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自有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供所有者自由支配。第二,预算外收入取得的依据问题。市场经济国家所谓的预算外资金都是依托于正式的立法而存在的,而我国的预算外资金只是依托于政府政令而存在。也就是说,政府想做什么事,就相应地出台一项预算外资金的法规。这和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有税收开征权是有本质区别的。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想做什么事如果缺少资金也是通过开征新税或调整税率来实现的,但必须要经过立法机构的严格审查才能成行。第三,由于前述两个原因,直接导致第三个方面,由于预算外资金收入的便利性、支出的随意性,预算约束力不足,使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因此,必须强化预算外收支的管理,这不单单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深层次解决政府间权责划分、规范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解决中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鉴于非税收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财政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问题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本源,因此笔者选择了“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本文在地方非税收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全面阐述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进程、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并通过对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式的比较,主要着眼于地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探讨,最终提炼出适合我国地方非税收入管理的创新理论和路径选择。其研究框架主要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基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地方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不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对国内与国外地方非税收入管理现状的分析,从非税收入范围、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票据管理和监督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地方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理论,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非税收入管理的配套改革措施,为地方非税收入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政策建议。在国内外非税收入管理研究文献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并总结出本文研究中出现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基础从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演变开始,介绍了非税收入的提出过程,科学界定政府非税收入内涵。在与税收的比较过程中,提出来非税收入的主要特点,即强制性与自愿性并存、有偿性、非固定性等。基于非税收入存在的理论依据,政府对非税收入按其性质不同大致分为四类:成本补偿性、负外部效应矫正性、国家产权综合效益最大化性、实现分配正义的重要补充性政府非税收入。同时指出非税收入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对一国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3章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演进由于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每项收入的性质、作用、发展历程、当前状况及管理制度都各不相同,因此,本章按照非税收入的不同来源,将政府非税收入划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和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分别从这几个收费项目的内涵和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我国地方非税收入的历史演进,并从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转型时期,阐述地方非税收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4章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实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我国各地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现实状况,并且特别分析了辽宁省2009年非税收入具体情况;其次,分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结构及管理现状,从而便于整体系统把握非税收入目前的发展现状;最后得出地方非税收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章地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章主要关注地方非税收入中的三个热点和难点项目——土地出让金、彩票公益金和资源性收费。基于其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这三个收费项目管理的相关建议。第6章地方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借鉴通过介绍几个国家非税收入的发展演进、规模状况和主要来源,对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地方非税收入管理进行详细阐述。从收费项目范围、收费标准、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监督和非税收入使用等方面,比较部分发达国家非税收入管理方式。虽然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资源、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体制不同,使得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和来源结构情况各异,导致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权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同时,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中,又体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在借鉴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主张我国地方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应该坚持完善财政体制、推进非税项目的分类规范管理、依法确定非税收入项目及标准、建立严格的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加强法制建设等基本思路。第7章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创新针对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现象的存在,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清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取消不合理的收费;第二,把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对其收支管理的透明度;第三,加强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实现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在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基本建议,主要从非税收入项目、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票据管理、监督管理和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展开分析。同时,本章也提出了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配套的改革措施,为加强地方非税收入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冯乐坤[9](2015)在《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继受前苏联公有制中的国有财产理论以来,我国国有财产范围不仅极其广泛,又遍及全国各地,因国有财产统一由中央作为统一主体进行具体管理也不现实,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国有财产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管理,中央与地方一直分享着国有财产的利益,各级地方对其直接支配的国有财产事实上已经处于享有所有权之实,但各级地方所直接支配财产仍然被视为国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不断发生,为此,在借鉴前苏联后期以及俄罗斯立法转而采纳对国有财产实行的中央与地方分别所有以及各主要国家所采纳地方所有理念的基础上,我国理应赋予各级地方对其直接管理支配的国有财产享有所有权。不过,我国地方所有是将部分国有财产主体从国家变更为地方,地方所有财产其实就是对国有财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具体进行财产分权的结果,立法就应确定中央与各级地方之间对国有财产的具体划分标准,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也就最终得以确定。然而,受各国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各个地方均为地方所有权主体的影响,地方所有层级往往与地方层级具有对应性,地方所有权的形成其实就是以各国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为基础,既然我国目前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方层级实行三级或者四级模式,我国地方所有层级理应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等层级,因现实中的我国地方层级处于变动之中,地方所有财产必然会面临在各级之间进行具体分割,具体分割标准理应予以明确。当然,未来立法在对地方所有财产规定的过程中,不仅要适用各级地方所有权平等、利益衡量的理念,也要采纳“一般+分散”的立法模式,即宪法、民法进行一般性规定的同时,相关单行法也应对其加以规定,尤其要允许各地方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形而对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进行规定。
刘忠信[10](2010)在《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非税收入种类多、总量大、征收主体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非税收入总体上步入稳定增长阶段,成为各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来源。对非税收入管理,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管理制度和技术上仍然存在若干不足。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非税收入”概念的应用,许多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非税收入方面的学术研究。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系统特性及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对应用新的非税收入收缴代理银行模式,探索创造非税收入的新途径,揭示非税收入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各类非税收入的特殊性不够,对非税收入管理中借鉴税收管理经验也缺乏研究。为此,本文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探索,并研究了在林业非税收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指导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八项原则,其中,第一次提出非税收入的系统管理原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研究了非税收入的功能、作用和效应。其次,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税收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框架及实施机制、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动力过程及方式。总结了非税收入管理的四种既有模式,指出了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第三,通过对全国及江苏、安徽两省非税收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我国非税收入规模、结构及变动的特点。提出衡量非税收入负担的指标,分析了影响非税收入负担的因素和实际负担情况。第四,在总结、研究税收制度、政策、体制和征管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阐述需明确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非税收入的原则和依据。提出现阶段我国的非税收入政策可以确立为“依法设立、分类管理、统一票据、合理负担、控制规模”。并提出加快费改税办法;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委托征收管理方式。第五,在总结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严格界定税收与非税收入,控制非税收入规模和增速,降低非税收入依存度。提出积极研究可创造的非税收入来源:现实的途径——增加博彩种类和兴办博览会等各种会展;未来可能的途径——国家控制的赌场。第六,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构建了非税收入管理的总框架,剖析了非税收入目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的内容、结构与运行机理。运用多目标抉择方法确定了非税收入技术子系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信息大集中模式。第七,在研究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了非税收入项目、标准的确定和票据管理方式,分析了非税收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研究了非税收入征管方式和解缴方式,设计出代理银行非税收入收缴流程。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选择了新的代理银行模式:在所有具备条件的银行各设一个财政专户,每家银行都开通所有网点代收非税收入。征收各个单位、各种类型的非税收入。各银行网点当日将非税收入按收入级次划转各级专户银行或国库,各专户银行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调集、使用专户银行和国库的非税收入资金。构建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法》的框架。提出将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管理系统与审计、监察部门、减轻企业负担部门联接,以全方位实时监控。构建了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原则和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最后,分析了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制度和权限、林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构成、变化和征管现状。与福建省林业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江苏省两项林业基金的支出和包含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一般预算支出。提出了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进行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节 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意义 |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概念 |
二、研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研究 |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研究情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实例 |
第一节 执收行为不合规 |
一、超越职权,非法保留收费项目 |
二、设立“小金库”,为小团体私利创造方便 |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上不合规 |
一、预算外资金的财务处理不规范 |
二、预算编报不够完整 |
三、挤占挪用预算外资金,逃避税收的管理 |
第三节 在银行账户的管理上存在不合规情况 |
第三章 预算外资金管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内控制度缺陷导致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问题 |
一、内控制度的定义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由于外部制度的缺陷而产生问题 |
一、外部制度的定义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
一、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坚持内部控制的运行原则 |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对外部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 |
一、更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认识 |
二、加强预算外资金各环节的管理 |
三、通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预算外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
四、实行费改税管理,规范化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
五、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力量 |
六、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及其它不正之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中的不足 |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五、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 |
一、研究非税收入的基础:对政府收入内涵的分析 |
二、我国从预算外资金到政府非税收入的演变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概念的梳理 |
一、政府管理部门的界定 |
二、国际经济组织的界定 |
三、理论界的界定 |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 |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统计口径 |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标准 |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具体分类 |
第四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特性 |
一、非税收入的性质分析 |
二、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五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
一、正当性和合法性概念辨析 |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 |
三、政府非税收入的合法性 |
第二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与反思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
一、执收主体多元化,征收项目繁多 |
二、规模失控,侵犯公民财产权 |
三、结构失衡,偏离非税收入真正目的 |
四、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立法检视 |
第二节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产生的主观动因与客观环境 |
一、理论研究的不足与认识上的偏差 |
二、主观动因: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 |
三、客观环境: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 |
第三章 政府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在近现代的发展 |
二、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 |
三、国外政府非税收入来源分析 |
第二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考察 |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 |
二、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法治化 |
三、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和收费标准确定的科学化 |
四、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预算收支 |
五、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过程公开透明 |
六、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 |
第三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启示 |
一、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改革我国非税收入法律制度 |
二、对政府非税收入应科学合理定位 |
三、法治理念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
四、依法合理设立非税收入项目和确定征收标准 |
五、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 |
第四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的路径 |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指导思想的纠偏 |
一、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领域的法学理论研究 |
二、纠正非税收入领域的错误认知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构想 |
一、构建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体系框架 |
二、分类规范政府非税收入 |
三、重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机构 |
四、合理确定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 |
五、优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体制 |
六、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
七、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监督体系 |
八、改进政府非税收入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所需的配套制度改革 |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分权制度 |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三、多渠道开拓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价值、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范畴界定 |
第一节 非税收入概况 |
一、非税收入内涵的廓清 |
二、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 |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特征 |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历史与现实 |
一、我国政府收入分类改革的历程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
三、转轨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
第二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
一、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二、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三个基本问题 |
一、控制主体 |
二、控制方式 |
三、控制程度 |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预算民主 |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合法性:预算法定 |
三、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 |
一、非税收入预算产生条件:私人财产权的勃兴 |
二、非税收入预算发展动力: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 |
三、非税收入预算终极目标: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分离与均衡 |
第三章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 |
第一节 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必要性及其标准 |
一、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
二、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标准 |
第二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起点 |
一、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内涵界定 |
二、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基本要素 |
三、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价值导向 |
四、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的现实情况 |
第三节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控制非税收入预算关键环节 |
一、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含义 |
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理论根基 |
三、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价值 |
四、立法机关监督的现实情况 |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与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
一、在规制主体、途径和方法方面之差异 |
二、指向与目的趋于一致 |
第四章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
第一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以及有限的非税收入类型化 |
二、非税收入所有权以及预算管理权尚未明确细化 |
三、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手段不甚健全 |
第二节 分流归位: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前提条件 |
一、分流:进行税费改革 |
二、归位:非税收入的类型化 |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权的分解与配置:内部制约的必要条件 |
一、非税收入所有权的归属之争:国家所有 |
二、非税收入管理权之分解与配置分析 |
第四节 控制手段: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基本途径 |
一、预算编制阶段:细化部门预算 |
二、预算执行阶段:完善收支管理制度 |
三、预算监督阶段:稽查检查、绩效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建议 |
第一节 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 |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维度 |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维度 |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维度 |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 |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困境” |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困境” |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困境” |
第三节 优化立法机关监督信息途径 |
一、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 |
二、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和详尽性 |
三、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 |
四、设立立法机关预算研究机构 |
第四节 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 |
一、修复人大预算询问权的漏洞 |
二、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 |
第五节 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 |
一、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 |
二、完善人大预算否决权的救济机制 |
三、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4)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预算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 |
二、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
三、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 |
四、政府预算的基本功能 |
五、政府预算的体系、形式与管理流程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预算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预算思想 |
二、列宁的政府预算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政府预算思想 |
四、简评 |
第三节 西方政府预算理论 |
一、政府渐进预算理论 |
二、公共选择中的预算理论 |
三、“软预算约束”理论 |
四、公共决策中的预算理论 |
五、绩效预算理论 |
六、简评 |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条件与方式 |
三、制度变迁的三大理论组合 |
四、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与路径依赖 |
五、简评 |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49——1977)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背景 |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初步形成 |
三、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二、分类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
三、财政分权与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评价 |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成就与缺陷 |
第三章 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78——1997) |
第一节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一、“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
第二节 放权让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分权化改革 |
一、“分灶吃饭”: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 |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
三、“财政大包干”:1988——1993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
四、“分灶吃饭”改革中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的上收 |
一、分税制改革的提出 |
二、分税制改革的原则、指导思想 |
三、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四、分税制配套改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评价 |
一、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
二、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四章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1998——2013) |
第一节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 |
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提出 |
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
一、部门预算改革 |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
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
五、“金财工程”建设 |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
七、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提出与启动 |
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尝试 |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依据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
第四节 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评价 |
一、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成就 |
二、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
三、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趋向 |
第五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英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
三、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 |
四、英国政府的预算监督 |
五、英国政府预算法律体系 |
六、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美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 |
三、美国政府预算的审计与监督 |
四、美国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
五、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日本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日本政府预算的编制 |
三、日本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执行 |
四、日本政府预算监督 |
五、日本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
六、日本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现行模式与缺陷 |
第一节 中央政府预算改革分析 |
一、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 |
二、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改革模式探索 |
一、“河北模式”:系统规范化预算改革 |
二、“广东模式”:阳光财政改革 |
三、“温岭模式”:参与式预算改革 |
四、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简评 |
第七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 |
第一节 树立现代政府公共预算理念 |
一、公共理念 |
二、法治理念 |
三、绩效理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
一、坚持的基本原则 |
二、近期目标 |
三、中长期目标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近期改革建议 |
二、中长期改革建议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模式的初步构想 |
一、“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 |
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政府非税收入概述 |
2.1 政府非税收入界定 |
2.2 公共财政相关理论 |
2.3 政府非税收入的发展历程 |
2.4 政府非税收入的职能作用 |
3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
3.1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 |
3.2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展情况及成效 |
4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非税收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5.1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概况 |
5.2 国外非税收入的管理经验 |
5.3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启示 |
6 完善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的建议 |
6.1 完善灌南县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 |
6.2 同步推进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各项配套改革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政府非税收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现有研究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框架结构 |
0.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与作用 |
1.1 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特点 |
1.2 非税收入的性质分析 |
1.3 非税收入存在的理论依据 |
1.4 政府非税收入的功能和作用 |
第二章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状况 |
2.1 美国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2 加拿大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3 挪威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4 芬兰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5 南非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6 韩国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7 日本政府非税收入概况 |
2.8 其他国家的非税收入概况 |
2.9 非税收入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
第三章 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问题分析 |
3.1 预算外资金规模分析 |
3.2 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分析 |
3.3 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
第四章 政府非税收入的结构问题分析 |
4.1 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结构 |
4.2 政府非税收入中央地方结构 |
4.3 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结构 |
第五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问题分析 |
5.1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历史沿革 |
5.2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5.3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分析 |
5.4 收支两条线管理分析 |
第六章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政策建议 |
6.1 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
6.2 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的地位与作用 |
6.3 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分配秩序 |
6.4 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
6.5 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结构 |
6.6 完善收入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 |
6.7 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
6.8 逐步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体系 |
6.9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乡镇公共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公共财政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公共财政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
2.1.2 公共财政困境 |
2.2 公共财政的职能 |
2.2.1 资源配置职能 |
2.2.2 调控经济职能 |
2.2.3 收入分配职能 |
2.2.4 监督管理职能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公共财政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公共选择理论 |
2.3.4 社会公共需求理论 |
2.3.5 财政分权理论 |
3 我国乡镇公共财政现状及困境表现 |
3.1 乡镇公共财政现状 |
3.1.1 收入现状 |
3.1.2 支出现状 |
3.1.3 收入支出对比分析 |
3.1.4 与上级财政关系现状 |
3.2 乡镇公共财政困境表现 |
3.2.1 乡镇债务包袱沉重,财政风险加大 |
3.2.2 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严重,机构运转困难 |
3.2.3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财力保障缺失,结构失衡 |
3.2.4 乡镇财政的管理混乱,“吃饭财政”压力大 |
4 乡镇公共财政困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
4.1 乡镇公共财政困难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4.2 乡镇公共财政困难制约社会事业的发展 |
4.3 乡镇公共财政困难影响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
5 乡镇公共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
5.1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5.1.1 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缺乏经济支撑 |
5.1.2 税源不足,税基薄弱,内源动力不足 |
5.2 制度性缺陷的影响 |
5.2.1 现行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乡镇财政缺乏制度保障 |
5.2.2 乡镇机构膨胀,人员过多直接造成乡镇财政困难 |
5.2.3 运行机制不完善,财政“越位”与“缺位”并存 |
5.2.4 机构改革不到位,乡镇政府权责不清,公共管理体制不合理 |
5.3 债务影响 |
5.3.1 乡镇债务负担重,成因错综复杂,消化难 |
5.3.2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难,乡镇运转更加困难 |
5.3.3 财力人均水平低,对上级依软程度高 |
6 乡镇公共财政摆脱困境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
6.1 乡镇公共财政摆脱困境的思路 |
6.1.1 乡镇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取向 |
6.1.2 乡镇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 |
6.2 乡镇公共财政摆脱困境的对策建议 |
6.2.1 思想重视,创新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财政的观念 |
6.2.2 建立科学的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
6.2.3 建立合理的乡镇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
6.2.4 建立明确的乡镇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管理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界定 |
2.1.1 中国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演变 |
2.1.2 中国政府非税收入概念的提出 |
2.1.3 从预算外资金到政府非税收入,沿着预算统一的路径转变 |
2.1.4 政府非税收入分类 |
2.2 政府非税收入的特性 |
2.2.1 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及定位 |
2.2.2 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的异同点 |
2.3 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 |
2.3.1 政府提供准公共品的成本补偿 |
2.3.2 政府解决负外部效应的重要方式 |
2.3.3 依据国家财产所有权获得收益的根本途径 |
2.3.4 实现分配正义的重要补充 |
2.4 政府非税收入的职能作用 |
2.4.1 政府非税收入的财政收入功能 |
2.4.2 政府非税收入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
2.5 非税收入政府间划分的机理 |
2.5.1 非税收入政府间划分的基本原则 |
2.5.2 非税收入政府间划分导向 |
3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演进 |
3.1 行政事业性收费 |
3.1.1 行政事业性收费内涵 |
3.1.2 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 |
3.2 政府性基金 |
3.2.1 政府性基金内涵 |
3.2.2 政府性基金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 |
3.3 国有资产收益 |
3.3.1 国有资产收益内涵 |
3.3.2 国有资产收益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 |
3.4 彩票公益金 |
3.4.1 彩票公益金内涵 |
3.4.2 彩票公益金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 |
3.5 罚没收入 |
3.5.1 罚没收入内涵 |
3.5.2 罚没收入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 |
3.6 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
3.7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3.7.1 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3.7.2 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4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实分析 |
4.1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概况 |
4.1.1 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
4.1.2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展情况及成效 |
4.2 地方政府全口径非税收入规模、结构与管理考察——基于辽宁样本 |
4.2.1 辽宁省全口径非税收入规模现状 |
4.2.2 辽宁省全口径非税收入结构分析 |
4.2.3 辽宁省全口径非税收入管理分析 |
4.3 中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现行财政体制缺陷和部门利益加速非税收入的无序膨胀 |
4.3.2 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性质界限不清,非税收入未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
4.3.3 非税收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手段需要加强 |
4.3.4 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管理中关键而薄弱的环节 |
4.3.5 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多头分散导致效率低下 |
4.3.6 非税管理相关法制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监督 |
5 地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
5.1 土地出让金管理 |
5.1.1 土地出让金产权性质 |
5.1.2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内涵 |
5.1.3 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 |
5.1.4 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5 强化土地出让金管理的建议 |
5.2 彩票公益金管理 |
5.2.1 彩票公益金管理运行现状 |
5.2.2 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3 西方发达国家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经验 |
5.2.4 加强彩票公益金管理的建议 |
5.3 资源性收费管理 |
5.3.1 矿产资源补偿费 |
5.3.2 水资源收费 |
5.3.3 排污收费 |
6 地方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借鉴 |
6.1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概况 |
6.1.1 国外非税收入的发展演进 |
6.1.2 国外非税收入的规模状况 |
6.1.3 国外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结构 |
6.2 国外地方非税收入的规范性管理 |
6.2.1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的主要内容 |
6.2.2 联邦制国家地方非税收入管理 |
6.2.3 单一制国家地方非税收入管理 |
6.2.4 部分发达国家非税收入管理方式的比较 |
6.3 国外地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6.3.1 国外地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6.3.2 借鉴国外经验规范我国非税收入管理 |
7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创新 |
7.1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 |
7.1.1 理顺政府收入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 |
7.1.2 增强非税收入管理完整性和透明度,契合公共财政各项基本原则的需要 |
7.1.3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
7.1.4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需要 |
7.1.5 清理和归并各项非税收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需要 |
7.2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
7.2.1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项目清理与范围界定 |
7.2.2 政府非税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 |
7.2.3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的主要问题 |
7.3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
7.3.1 进行非税收入项目的清理和归并 |
7.3.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理念 |
7.3.3 完善非税收入财政体制 |
7.3.4 实现复式预算,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
7.3.5 实施严格的票据管理 |
7.3.6 强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监督 |
7.3.7 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 |
7.4 同步推进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各项配套改革 |
7.4.1 非税收入管理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相结合 |
7.4.2 非税收入管理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 |
7.4.3 非税收入管理同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
7.4.4 非税收入管理同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相结合 |
7.4.5 非税收入管理同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主要概念说明 |
二、选题缘起 |
三、研究现状 |
四、选题价值 |
五、基本内容 |
六、观点创新 |
第一章 我国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与检讨 |
第一节 我国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 |
一、前苏联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及修正 |
二、我国建国前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与评析 |
第二节 我国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
一、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之流变 |
二、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之检讨 |
第三节 我国非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权的梳理与检讨 |
二、资源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
第四节 国有财产主体理论的评析与选择—以我国国有企业财产主体理论为样本 |
第二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法理证成 |
第一节 地方分权与地方利益保护 |
一、地方利益的多样化和独立性 |
二、地方分权、地方自治与地方利益 |
三、我国地方自治与地方利益之关系 |
第二节 地方责任的独立性 |
一、地方支出责任与地方责任的关系辨析 |
二、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地方责任 |
三、地方债务的独立性 |
四、余论 |
第三节 原住民的利益保护与地方所有 |
一、原住民利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
二、我国台湾地区原住民利益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
三、我国原住民利益保护之反思 |
四、我国原住民利益保护的立法路径分析—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为视角 |
五、结论 |
第三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层级分析 |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地方所有的关系 |
一、域外主要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之梳理 |
二、域外主要国家地方所有层级之梳理 |
三、行政区划与地方所有的关联性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所有层级的构建路径 |
一、省级地方的设置与省级地方所有的变动 |
二、地级地方的存废与地级地方所有财产的分割 |
三、乡镇级地方层级的存废与乡镇级地方所有的变动 |
第四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所有的企业性财产 |
一、地方所有企业属性之界定 |
二、地方所有的企业性财产变动与地方利益的保护 |
三、各级地方划分企业性国有财产的规则 |
四、地方所有企业性财产的理论与实践—以银行股份制改革为中心 |
第二节 地方所有的财政收入 |
一、财政收入分权与地方所有 |
二、地方所有财政收入划分之基础 |
三、各级地方财政收入的重新分权—以设立地方税种为中心 |
四、各级地方之间的非税收入分权 |
第三节 地方所有的资源性财产 |
一、地方所有土地 |
二、地方所有矿产资源 |
三、地方所有水资源 |
四、地方所有森林资源 |
第四节 地方所有的行政事业性财产 |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财产范围之界定 |
二、行政事业性财产与土地、财政收入的关联性 |
三、各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财产之划分 |
四、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财产的理论与实践—以教育性财产为中心 |
第五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路径 |
第一节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理念 |
一、各级地方所有权的平等性 |
二、地方利益的衡量性 |
第二节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模式 |
一、国有财产的立法模式:梳理与评析 |
二、地方所有财产立法模式之梳理 |
三、我国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设计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文章 |
二、着作 |
三、博士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10)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非税收入分类的研究 |
二、关于非税收入原则的研究 |
三、关于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非税收入管理目标的研究 |
五、关于非税收入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今后研究的动态 |
三、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框架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非税收入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非税收入与相关收入的界定 |
一、广义和狭义的非税收入 |
二、非税收入的主要特点 |
三、相关收入的比较研究 |
四、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异同 |
五、关于取消预算外资金 |
第二节 非税收入原则研究 |
一、适度原则 |
二、便利原则 |
三、系统原则 |
四、绩效原则 |
五、调动各方积极性原则 |
六、保障资金安全原则 |
七、法治原则 |
八、公开透明原则 |
第三节 非税收入的功能、作用和效应研究 |
一、非税收入的功能 |
二、非税收入的作用 |
三、非税收入的效应 |
第三章 我国非税收入的形成与制度变迁研究 |
第一节 非税收入的形成研究 |
一、预算外资金发展历程 |
二、各类非税收入的形成 |
第二节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
一、非税收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 |
二、非税收入制度变迁机理与路径依赖 |
三、非税收入制度变迁动力过程及方式 |
第四章 我国非税收入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
一、中央模式 |
二、浙江模式 |
三、四川模式 |
四、鞍山模式 |
第二节 我国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 |
一、非税收入规模 |
二、非税收入结构 |
第三节 非税收入负担研究 |
一、非税收入负担的形成 |
二、衡量非税收入负担的指标 |
三、影响非税收入负担的因素 |
四、非税收入实际负担情况 |
第四节 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 |
一、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方面 |
二、非税收入管理技术方面 |
三、非税收入监督管理方面 |
四、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
第五章 税收管理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第一节 税收制度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一、税收制度对非税收入管理启示 |
二、分税制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第二节 税收政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基本政策 |
二、税收政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三、税收优惠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第三节 税收体制和征管经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一、税收体制和税收征管经验的研究 |
二、税收体制和征管经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第六章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状况与经验总结 |
一、国外非税收入类别 |
二、国外非税收入依存度 |
三、国外非税收入分级情况 |
四、国外非税收入管理动向与经验 |
第二节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启示 |
一、严格界定税收与非税收入 |
二、控制非税收入规模和增速 |
三、降低非税收入依存度 |
四、研究非税收入调控措施 |
第七章 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非税收入管理目标子系统 |
一、目标子系统的构成 |
二、目标子系统的内部关系 |
第二节 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 |
一、制度子系统的构成 |
二、制度子系统的内部关系 |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技术子系统 |
一、技术子系统的构成 |
二、技术子系统的作用 |
三、技术子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模式 |
第四节 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结构与运行机理 |
一、制度与技术子系统的关系 |
二、制度和技术子系统的互动 |
三、制度、技术与目标子系统的关系 |
四、制度和技术子系统建设成效 |
第八章 我国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立项合法,标准合理: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确立研究 |
一、非税收入项目的确定 |
二、非税收入标准的确定 |
第二节 以票控收: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研究 |
一、使用电子化非税收入票据 |
二、健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 |
第三节 解缴便捷:非税收入征管方式研究 |
一、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
二、直接解缴或集中汇缴 |
三、银行非税收入收缴流程设计 |
四、运用多目标抉择方法确定代理银行模式 |
第四节 综合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研究 |
一、非税收入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相结合 |
二、非税收入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的关系 |
三、非税收入管理对部门预算改革的作用 |
第五节 健全法制:非税收入法制建设研究 |
一、修订《预算法》 |
二、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法》框架 |
三、制定分类管理条例完善若干制度 |
四、对非税收入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
第六节 集中征管: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
一、设立专门机构 |
二、加强队伍建设 |
第七节 高效管理: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一、绩效评价理论与经验的总结 |
二、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 |
三、非税收入绩效评价原则和依据 |
四、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方法和程序 |
五、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六、非税收入绩效评价结果 |
第九章 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以江苏为例 |
第一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的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一、林业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制度和权限 |
二、林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构成与变化 |
三、实行林业收费公示制度 |
第二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征管现状分析 |
一、林业政府性基金 |
二、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 |
三、林业非税收入管理基本规范 |
四、与福建林业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征收的比较 |
第三节 江苏省林业预算支出情况 |
一、两项林业基金的支出 |
二、林业一般预算支出 |
第四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林业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创新 |
三、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技术创新 |
总结与展望 |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小萌.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9)
- [2]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D]. 唐峻.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3]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D]. 杜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4]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 许金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明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政府非税收入研究[D]. 蔡建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7]我国乡镇公共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 徐福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研究[D]. 聂少林.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9]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D]. 冯乐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10]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D]. 刘忠信.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