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树危险性害虫──苹小吉丁虫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周忠福[1](2020)在《新疆野果林苹小吉丁伴生真菌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蔷薇目:蔷薇科)属第三纪孑遗植物,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是一类十分珍贵的自然种质资源,在野生种质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珍稀种质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造成新疆野苹果的死亡原因尚不明确,但以苹小吉丁(Agrilus mali)(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idae)为主的病虫害无疑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此外,苹小吉丁伴生真菌也可能参与苹小吉丁的危害过程。为摸清我国新疆野果林生态系统中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了解苹小吉丁危害过程中伴生真菌的变化,本文开展了苹小吉丁伴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真菌分离和培养技术,运用分子标记手段,对苹小吉丁幼虫、蛹、成虫、坑道等吉丁伴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共有108属,隶属于9纲28目。其中野果林分离得到92属,隶属于9纲25目。栽培果园分离得到74属隶属于8纲20目。在各龄期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中,野果林及栽培果园中都为成虫期得到伴生真菌类群最多,分别为39属和44属,其次为蛹期的27属和24属。其余各龄期有波动。野果林各龄期伴生真菌类群以链格孢属、亚隔孢属、小穴壳属及镰刀菌属为核心菌群。栽培果园中各龄期伴生真菌类群核心菌群为亚隔壳孢属、小穴壳菌属、镰刀菌属。说明两采样点伴生真菌类群差异较大,但核心菌群相似。两者都在蛹期伴生真菌类群明显增多。(2)通过设定不同时期,对不同采样点的苹小吉丁伴真菌在4-6月间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分离得到44属,5月分离得到47属,6月分离得到48属。3个月间共有真菌22属,亚隔孢菌属和小穴壳菌属在3个时期都大量存在。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在各个时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有部分真菌依次递增,又有部分伴生真菌类群依次递减。还有一部分呈现波动。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少部分真菌类群的更替。(3)通过选取α多样性中的常见的4种指数和2种β相异性指数,同时对幼虫各龄期的α多样性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中,栽培果园蛹期最高,Pielou均匀度为野果林4-5龄坑道最高,Chao1指数野果林成虫最高,ACE指数栽培果园成虫最高。根据Bray-curtis相异性系数野果林和栽培果园成虫伴生真菌类群和其它分离类型的伴生真菌类群相异性最大。Jaccard相异性系数得出的结果为野果林3-4龄坑道与栽培果园1-2龄坑道和其余类型伴生真菌相异性系数差别较大。根据Bray-curtis相异系数做的主成分分析可知,两采样点除成虫外都聚在一起距离较近,说明苹小吉丁幼虫各龄期及其坑道伴生真菌主成分相似。(4)对4-6月的数据,采用相同的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α多样性指数中6月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指数、Chao1指数都是最高而ACE指数则是5月份最高。根据Jaccard相异性指数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4月和6月两个相异性指数都是最大。说明在不同月份中伴生真菌类群存在演替。(5)根据已知数据,通过查找资料,可把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中致病真菌类群分为:溃疡类真菌、木腐类真菌和其它致病真菌类群,致病真菌类群占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的70.35%。说明苹小吉丁在危害野果林中有病原真菌的参与。
崔晓宁[2](2018)在《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sumura)是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蔷薇科、苹果属的多种经济林树种。近年来,在新疆苹果树上发生严重,特别对新疆天山野果林主要建群树种—新疆野苹果几乎造成毁灭性破坏。该害虫幼虫期长,钻蛀植物韧皮部取食为害,成虫生活期短,取食寄主植物叶片补充营养后,选择合适的产卵场所繁殖后代,所以成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寄主植物挥发物在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苹果小吉丁虫能够通过灵敏的嗅觉系统感受寄主释放的主要挥发物组分识别寄主植物。目前对该害虫化学生态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解析害虫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有利于明确该虫的寄主选择机制,为发展以植物源诱捕剂为主的绿色防治手段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鉴定了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相关的嗅觉基因,测定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结合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能力,通过电生理和行为生理试验筛选出对害虫有较强吸引趋性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结果如下: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的选择偏好性和取食量存在明显差异。雌虫偏好在海棠和苹果上取食活动,对梨和桃的选择率较低。无竞争和两项竞争条件下,雌虫对海棠叶片的取食量最大,其次为苹果,但不取食梨和桃树叶片,表明海棠和苹果是该虫的寄主植物,梨和桃是非寄主植物。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物,GC-MS共鉴定到71种化合物,包括5种烷烃,2种醚,11种醇,2种酮,8种醛,23种酯,4种烯烃,15种萜类和1种腈类物质,每种化合物的含量在4种植物间存在差异。通过对所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因子分析,发现这些物质聚类形成3个代表性复合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概率的93.62%。复合因子1、2、3中贡献率较大(绝对值大于0.7)的物质分别有25、19和15种,分别解释了总方差概率的41.98%、31.82%和19.83%。对3个复合因子总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复合因子1、2、3贡献率大的分别是苹果、桃和海棠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利用复合因子1和2进行主成份分析,表明苹果和桃树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海棠和梨树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小。采用Illumina HiSeq二代测序平台对苹果小吉丁虫雌、雄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共鉴定到63条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1条OBP、8条CSP、17条OR、9条GR、17条IR和1条SNMP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苹果小吉丁虫触角AmalOBPs、AmalCSPs、基因分别与其它鞘翅目昆虫序列聚类到不同的分枝,说明在进化过程中较分化;共同受体AmalORco、AmalIR8a和AmalIR25a以及AmalSNMP1基因分别与其它鞘翅目昆虫序列聚类到同一分枝,表现出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共鉴定到11条OBP基因,全部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2149个氨基酸,序列N端分布有16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其中5条基因序列中包含6个保守的的半胱氨酸,属于“Classic OBP”亚族,分别为AmalOBP1,AmalOBP2,AmalOBP3,AmalOBP4,AmalOBP5;5条基因序列中包含4个半胱氨酸,与“Classic OBP”相比缺少第2和第5位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亚族,分别为AmalOBP7,AmalOBP8,AmalOBP9,AmalOBP10,AmalOBP11;AmalOBP6属于“Plus-C OBP”亚族,序列中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并在第六个半胱氨酸后紧接一个脯氨酸。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共鉴定到8条CSP基因,除了AmalCSP7在3′端缺失部分碱基不完整,其余7条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19137个氨基酸,在N端具有16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malOBP1、AmalOBP2、AmalOBP3、AmalOBP4、AmalOBP6和AmalOBP7这6条基因在雌、雄虫触角中特异性或高丰度表达,但在头、胸、腹、足和翅中表达量很低,表明它们可能执行嗅觉反应功能。有3条基因(即AmalOBP5,AmalOBP8和AmalOBP9)不仅在雌、雄虫触角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且在成虫腹部和翅中也表现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它们在参与嗅觉识别过程的同时,也参与到其它的生理过程。AmalOBP10和AmalOBP11分别在雄虫和雌虫腹部特异性地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成虫感受和释放信息素的生理过程有关。AmalCSP2和AmalCSP3均在雌、雄触角中特异性表达,表明它们可能识别气味物质,参与成虫嗅觉反应过程。通过对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表达量较高的4条OBP和2条CSP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发现这6个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对重组蛋白包涵体稀释复性,利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蛋白印记杂交分析表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1417 KDa左右出现明显的单一目的条带,说明目的蛋白纯化质量高。采用BCA方法测得纯化后的目的蛋白AmalOBP1、AmalOBP3、AmalOBP7、AmalOBP8、AmalCSP2和AmalCSP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8、1.53、0.61、0.58、0.90和1.12 mg/mL。利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结合产生的最大荧光强度值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测得重组蛋白AmalOBP1、AmalOBP3、AmalOBP7、AmalOBP8、AmalCSP2和AmalCSP3的结合常数(Kd)分别为1.17、8.63、4.52、4.69、8.87和8.10μM。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malOBP1和AmalOBP7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谱较窄,AmalOBP1仅能结合法尼醇(Ki=23.27±0.06μM)、2,4-癸二烯酸乙酯(Ki=35.54±0.22μM)、己酸叶醇酯(Ki=36.67±0.21μM)和莰烯(Ki=35.36±0.06μM);AmalOBP7对十二醇(Ki=14.94±0.36μM)、法尼醇(Ki=21.60±0.35μM)和十二醛(Ki=14.46±0.21μM)表现出较高的结合能力,也能结合α-罗勒烯(Ki=32.28±0.26μM)。AmalOBP3和AmalOBP8能广谱地结合15和22种化合物,包括醇、醛、酯和萜类物质,不结合烯烃和烷烃类物质。AmalOBP3和AmalOBP8均能强烈地结合主链碳原子数在C12-15的十二醇、十四醇、橙花叔醇和法尼醇(Ki?6μM);它们对主链碳原子数在C10-12的乙酸辛酯、甲酸香叶酯、桃醛、2,4-癸二烯酸乙酯和己酸叶醇酯也表现出很强的结合能力(Ki=7.0931.90μM)。此外,AmalOBP3和Amal OBP8均对(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和α-罗勒烯(Ki=7.7215.71μM)表现很强的结合能力。AmalCSP2和AmalCSP3分别能选择性的结合9和7种化合物(Ki?40μM),其中AmalCSP3对十四醇(Ki=1.52±0.01μM)具有特别强的结合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这6条基因均能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共同参与到成虫对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过程中。在23种与重组蛋白AmalOBPs和AmalCSPs结合效果较好的寄主植物挥发物中,雌虫对癸醛、甲酸香叶酯、2,4-癸二烯酸乙酯、己酸叶醇酯和(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雄虫对法尼醇、癸醛和己酸叶醇酯表现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EAG相对值均大于1.0。双向嗅觉行为试验表明(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甲酸香叶酯、己酸叶醇酯、癸醛和十四醇对雌虫具有显着的吸引效果,己酸叶醇酯对雄虫表现出强烈的吸引作用,其它物质均不能引起雄虫明显的行为反应,表明以上几种气味化合物在成虫选择合适的寄主植物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田间诱捕试验表明雌、雄虫均对黄色诱虫板的趋性最强,每个诱捕器10天诱捕量为雌虫14.33±1.09头、雄虫5.67±1.52头和总虫数20.00±2.57头,其次为绿色,雌虫11.67±0.88头、雄虫5.33±0.72头和总虫数17.00±1.16头,这两种颜色均适合用于田间诱捕试验。此外,癸醛对雌、雄成虫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每个诱捕器10天的诱捕量为雌虫14.00±1.53头、雄虫7.00±1.53头和总虫数21.00±2.00头。
岳强,闫文涛,张怀江,仇贵生[3](2018)在《果树害虫发生与杀虫剂登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提出果树害虫是制约果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重点论述了目前全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几个树种主要害虫发生趋势,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果树杀虫剂登记与应用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近年有关我国果树杀虫剂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对策,并对果树杀虫剂登记使用进行了展望。
李孟楼,张正青[4](2017)在《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文中指出为了澄清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对我国1954年以来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该害虫在我国的寄主包括苹果、海棠、沙果(花红)、楸子、香果树、槟子(红果)、山定子、花楸、樱桃和榅桲,其分布区与野生寄主海棠、槟子、沙果等完全重合。该害虫幼虫有5个龄期,除在黑龙江可能2a发生1代外,在其余省区1a发生1代;依据越冬幼虫出蛰、蛹、成虫和当年幼虫越冬等发生期的差异,苹果小吉丁虫在我国具有4个年生活史类型区,即黑龙江、新疆、宁夏和青海,内蒙古、吉林和辽宁,河北、河南、甘肃和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和江苏。
阎雄飞,张彦龙,刘永华,相微微,亢福仁[5](2017)在《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文中认为苹果小吉丁虫是果树危险性蛀干害虫之一,已给国内部分地区的栽植苹果以及新疆的野苹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陕西部分地区已发现苹果小吉丁虫危害,为明确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主要苹果产区的风险程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参考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和分析方法,结合苹果小吉丁虫寄主在陕西省的分布情况,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R值为2.42,该吉丁虫在陕西省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针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加强检疫、监测预防和风险管理等的管理对策。
崔晓宁,刘德广,刘爱华[6](2015)在《苹果小吉丁虫综合防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苹果小吉丁虫是果树蛀干害虫,属于国内检疫对象和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近20年来,在被誉为野生经济林种质资源基因库的新疆天山野果林发生特别严重,特别是对建群树种—新疆野苹果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苹果小吉丁虫在新疆野果林扩散速度快,主要以幼虫钻蛀树干为害,幼虫期时间长。防治手段以幼虫期虫疤涂抹药剂、打孔注药和成虫期喷雾防治为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证明乌黑刻柄茧蜂、白蜡吉丁肿腿蜂、球腹蒲螨对苹果小吉丁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建立以寄生性天敌繁育和释放、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利用、害虫信息素干扰和害虫诱捕的综合防控体系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王智勇,张彦龙,杨忠岐,王小艺[7](2013)在《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幼虫龄数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idea),以幼虫蛀食苹果等果树的韧皮部为害,是苹果树的毁灭性害虫[1]。该虫自1995年在新疆伊犁发现以来[2],对当地珍贵的新疆野苹果——塞威氏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林造成重大危害。据伊犁州林业局统计,2011年苹小吉丁在野苹果林中发生面积达到3 867 hm2,占野苹果林总面积的40%,已造成667 hm2野苹果林被害枯死。该虫已严重威胁着整
王智勇[8](2013)在《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又名苹果金蛀甲、旋皮虫、串皮虫,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北方十多个省。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杏、沙果、海棠等树木枝干。该虫于1993年在新疆首次发现,20年来在新疆野果林中迅速蔓延,并发展为当地珍贵的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的头号杀手。2011年其发生面积达到5.8万亩,占野果林总面积的40%,并已导致约1万亩果树枯死。由于苹小吉丁以幼虫在树皮下蛀食危害,生活隐蔽,常规方法很难防治。为此,我们开展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苹小吉丁生活史。结果表明,苹小吉丁在新疆巩留县和新源县一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5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6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蛹期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初可在野外发现成虫,7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6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产卵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从6月下旬开始孵化,到11月初进入越冬期。苹小吉丁的发育很不整齐,这也是防治困难的原因之一。2.通过调查取样,研究了苹小吉丁的分布规律。表明苹小吉丁广泛分布在巩留县和新源县的野果林中。在受害程度方面,新源县的受害程度总体上较巩留县的严重,海拔越高受害越轻,靠近水源的树相比远离水源的树受害轻。将调查的枝条按照着生方位、着生高度、受害程度以及每头苹小吉丁危害处枝条的直径来统计虫口。结果表明,幼虫的分布与枝条的方位和高度的关系不明显。但是在枝条受害程度上,严重受害的枝条(树叶枯死率为76~100%)上虫口数显着少于对其他3种受害程度(树叶枯死率0~25%;26~50%;51~75%)的枝条。枝条的直径对苹小吉丁虫口影响也较大,直径20~55mm的枝条,集中了81.78%的虫口。此外,还根据调查的数据,拟合了苹小吉丁虫口数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并分别根据苹小吉丁在不同受害程度及不同直径的枝条上的分布规律,总结出了另外两种苹小吉丁虫口数量的计算方式。3.测定了苹小吉丁幼虫的龄数。通过人工饲养苹小吉丁卵,获得一龄幼虫,然后在林间定期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进行度量,分别测量了幼虫的口缘宽、尾叉长和体长,根据这三个指标的数据,依据Dyar定律,通过频次统计分析方法,结合Crosby指数及蜕皮幼虫进行验证,将苹小吉丁幼虫分为5龄。其中口缘宽和尾叉长是比较准确的分龄指标。4.系统调查了苹小吉丁各发育阶段的自然控制因子及其控制作用。研究中发现了苹小吉丁天敌11种:卵期、幼虫期捕食性天敌1种;幼虫期寄生性天敌茧蜂7种;蛹期寄生性天敌姬蜂1种;幼虫期和蛹期跨期寄生性天敌小蜂1种;寄生苹小吉丁越冬代幼虫、蛹、成虫以及第一代幼虫的蒲螨1种。另外,还记录了3种其他制约因子。这些因子合在一起,分别导致了巩留和新源两地苹小吉丁种群67.66%和68.57%的自然死亡率。在调查到的天敌中,乌黑刻柄茧蜂Atanycolus denigrator寄生率最高,在巩留和新源两地分别达到19.10%和12.00%,球腹蒲螨Pyemotes sp.的寄生效果率次之,在巩留和新源分别为6.30%和10.13%。5.对球腹蒲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室内寄生苹小吉丁试验。结果表明,球腹蒲螨为胎生,7天左右就可发生一代,平均每头雌螨可产雌87.5头、产雄5.5头。蒲螨对繁殖的环境要求不严,寄主选择范围较广,可以蜂类幼虫作为繁殖寄主。蒲螨在室内对苹小吉丁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到47.83%。由于蒲螨在野外可以靠风力传播,因此可以进行野外大规模淹没式释放,应用前景良好。6.测定了4种肿腿蜂对苹小吉丁幼虫的寄生作用。选用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pupariae、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苹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分别按5个放蜂比例(0.5:1、1:1、2:1、4:1、8:1)(天敌:寄主),对苹小吉丁进行了林间套袋放蜂防治试验,30d后检查效果显示:4种肿腿蜂对苹小吉丁虫均有一定的寄生防治效果,但以白蜡吉丁肿腿蜂效果最好,以蜂虫比8:1的数量放蜂的虫口校正减退率达65.56%。次年,在苹小吉丁虫口调查的基础上,将白蜡吉丁肿腿蜂按这5个比例在林间直接释放进行防治试验,分别在放蜂后30d、45d、60d进行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放蜂比例越大,防治时间越长,防治效果越好,以8:1的放蜂比例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50.97%。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是苹小吉丁的优良天敌,结合苹小吉丁其他种群制约因子,可以达到控制苹小吉丁的防治效果。7.研究了色板对苹小吉丁的引诱效果。利用红、粉红、黄、蓝、浅蓝、绿、紫、白、灰、黑10种颜色的色板,在林间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在树高2.5m和4m两种高度悬挂,进行了苹小吉丁诱集试验。结果表明:黄色和白色粘虫板引诱效果显着好于其他8种颜色;悬挂于北方的色板诱集的苹小吉丁最多,与其他3个方向差异显着,悬挂高度为4m的色板效果显着好于悬挂高度为2.5m的色板。但是从整个色板诱集苹小吉丁成虫的效果来看,最好的色板20天内诱集到46头苹小吉丁,起到的防治效果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通过调查和研究,明确了苹小吉丁的生活史、幼虫龄数、危害规律以及虫口调查方法,总结出了人工释放肿腿蜂防治苹小吉丁技术,以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效果最好。研究了球腹蒲螨防治技术,为利用其防治打下了基础。掌握了苹小吉丁种群制约因子的种类及自然控制能力的大小,对利用自然天敌和色板防制苹小吉丁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苹小吉丁综合防治建议。
赵增锋[9](2012)在《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苹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有些病虫害对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损害。为加强病虫害科学防治,本研究进行了苹果病虫害种类和分布的全国性调查。通过两年的全国性普查,查明了当前苹果病害种类51种,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粗皮病、腐烂病、干腐病、褐斑病、褐腐病、黑星病、花叶病毒病、轮纹病、煤污病、霉心病、炭疽病、套袋果实黑点病、锈病、锈果病等16种为主要病害;其中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是各省市分布最广的重大病害,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与以往记载相比,调查增加了两种新病害,分别是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菌叶枯病,前者于2010年在河南濮阳发现,菌丝可在枝叶上蔓延,引起死枝和叶枯。后者是近两年在河南商丘、安徽的砀山、江苏丰县及山东青岛等地发现;本次调查中收录到害虫78种,增加了两种新害虫-桔小食蝇和印度小裂绵蚜,其中山楂叶螨、桃小食心虫、绣线菊蚜、苹果绵蚜、苹果小卷叶蛾、二斑叶螨等21种害虫为主要害虫,发生最普遍的害虫是叶螨类和蚜虫类,这两类害虫在管理不善的果园常造成很大危害。在鳞翅目的害虫中,除苹果蠹蛾外,多属于次要害虫,但是在不同地域和天气条件下,一些次要害虫也有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调查数据,以点代面形式绘制出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区划图。区划图表明,苹果树腐烂病在主产省份发病均较重,个别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幼龄园较轻。枝干轮纹病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和天津等省市中等以上发生,其发生范围正从渤海湾产区正向西北地区推移,应引起密切关注。黑星病在新疆、山东、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天津和河南均有发现,除在新疆和黑龙江造成一定危害外,其他地区发生很轻;由于该病害为欧美国家苹果上的头号病害,对该病应保持高度关注。苹果害虫发生总体相对偏轻,二斑叶螨在河南发生较重,在山东蓬莱、辽宁东港、河北清苑和甘肃甘谷县等部分县点发生偏重,在新疆部分地区有较重的危害,应引起当地的注意。山楂叶螨发生程度比二斑叶螨严重,尤其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北部及辽宁的东部等级重,在西南冷凉产区发生也较重。桃小食心虫在河北邯郸、山西长治、河南洛阳及黑龙江、吉林的个别地域发生严重,在新疆及西南冷凉产区未发现危害。绣线菊蚜分布相对较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山西交界的较广泛地带呈带状较重分布,在环渤海产区北部、中部、南部呈三点状分布,并且河北中南部发生严重。苹果蠹蛾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分布,此检疫性害虫由西往东蔓延扩散,与我国苹果种植区域由东向西的扩展相交汇,应引起足够重视。应用GM(1,1)模型和一次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根据调查获取的2000年以来各地主要病虫害历史发生程度数据,对腐烂病、枝干轮纹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五种病害和山楂叶螨、苹果绵蚜两种主要虫害未来三年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走势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国范围会维持高发趋势;枝干轮纹病、斑点落叶病在全国也呈高发趋势,但能够基本保持平稳;预测褐斑病在山西、黑星病在河南将呈快速上升走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预测害虫发生程度变化不大,山楂叶螨和苹果绵蚜预测趋重,在山西苹果绵蚜会较重发生。还预测了苹果蠹蛾随有一定的扩散蔓延,但扩散速度不大。根据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每年定期提供的病虫害监测实时数据,建立了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应用数量化理论的方法,选取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品种抗性、物候期、发病程度、前几天和未来几天天气状况、前期是否用药、往年发病程度等七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定性变量,针对每一变量给出不同的赋值,模型运算输出防治建议,可为广大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控决策。该决策系统已经通过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实时指导各地的果农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
刘湘琼[10](2004)在《入世对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和对策》文中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直接进入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至发达国家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平台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农业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单纯的、地域性的农业生产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农产品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妥善处理植物检疫与贸易的关系,WTO制定了相关协议,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议”(SPS协议)和“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协议),两者都承认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实施植物检疫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植物检疫对贸易的影响要降低到最小程度,我国加入WTO后,植物检疫也必须在相应的国际协议、协定和标准的原则下开展工作,我国植物检疫与发达国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势必受到巨大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发展市场经济,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使进境种苗繁殖材料和农产品大量增加,植物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增大,随着关税、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植物检疫将作为调控国外农产品进境和影响贸易的重要手段。而山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主要的支柱产业,再加上近年来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病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寄主条件利生存环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呈上升趋势,对山西省的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面对入世,山西植物检疫工作必须从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检疫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改革创新,结合山西省农业自身发展特点,针对有出口优势的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结合以往的工作基础,认真抓农产品质量,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植物检疫标准,尽快研究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则应该有的放矢的大量收集国外疫情资料,有重点地进行危险性风险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促进山西省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和保护山西省的农业经济安全和农民利益。
二、苹果树危险性害虫──苹小吉丁虫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树危险性害虫──苹小吉丁虫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野果林苹小吉丁伴生真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苹小吉丁的研究进展 |
1.2.2 伴生菌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样地情况 |
2.1.2 取样方法 |
2.1.3 真菌分离与培养 |
2.1.4 DNA提取与PCR扩增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种类 |
2.2.2 野果林苹小吉丁伴生真菌菌群 |
2.2.3 栽培果园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种类及其数量 |
2.2.4 野果林和综合农场苹小吉丁伴生真菌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差别 |
2.3 苹小吉丁各龄期及其坑道伴生真菌类群 |
2.3.1 野果林各龄期及其坑道伴生真菌菌群 |
2.3.2 栽培果园各龄期及其坑道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 |
2.4 不同时期苹小吉丁幼虫伴生真菌类群 |
2.5 小结与讨论 |
3 多样性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α多样性比较 |
3.2.2 苹小吉丁伴生真菌类群β多样性 |
3.3 小结与讨论 |
4 苹小吉丁伴生真菌中病原真菌类群 |
4.1 方法和材料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溃疡类真菌 |
4.2.2 木腐类真菌 |
4.2.3 其它病原真菌类群 |
4.3 小结及讨论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2)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寄主植物挥发物 |
1.1.1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1.2 昆虫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机制 |
1.2 昆虫嗅觉相关基因研究 |
1.2.1 昆虫触角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 |
1.2.2 气味结合蛋白 |
1.2.3 化学感受蛋白 |
1.2.4 气味受体 |
1.2.5 离子受体 |
1.2.6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 |
1.3 苹果小吉丁虫研究进展 |
1.3.1 苹果小吉丁虫概述 |
1.3.2 苹果小吉丁虫防治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的偏好性及相关挥发物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和植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偏好性 |
2.1.5 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叶片的取食量 |
2.1.6 植物挥发物采集和化合物组分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的选择偏好性 |
2.2.2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叶片的取食量 |
2.2.3 四种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和含量 |
2.2.4 四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因子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苹果小吉丁虫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3 触角总RNA的提取 |
3.1.4 构建cDNA文库和转录组测序 |
3.1.5 序列组装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6 嗅觉基因的鉴定和表达量分析 |
3.1.7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总RNA质量和浓度检测 |
3.2.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
3.2.3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同源比对 |
3.2.4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功能注释 |
3.2.5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KOG分析 |
3.2.6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KEGG分析 |
3.2.7 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 |
3.2.8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 |
3.2.9 气味受体基因的鉴定 |
3.2.10 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苹果小吉丁虫OBPs和CSPs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总RNA的提取及cDNA模板合成 |
4.1.5 OBP和CSP基因的克隆验证 |
4.1.6 荧光定量PCR反应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小吉丁虫OB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4.2.2 苹果小吉丁虫CS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苹果小吉丁虫OBPs和CSPs的原核表达及荧光竞争结合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仪器 |
5.1.2 主要试剂 |
5.1.3 重组质粒的表达载体构建 |
5.1.4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分析 |
5.1.5 蛋白纯化 |
5.1.6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5.1.7 蛋白印迹杂交分析 |
5.1.8 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的结合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OBP和CSP基因的序列分析 |
5.2.2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5.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Westernblot分析 |
5.2.4 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的结合常数 |
5.2.5 重组蛋白AmalOBPs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 |
5.2.6 重组蛋白AmalCSPs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 |
5.3 讨论 |
第六章 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生测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昆虫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1.4 触角电位测定 |
6.1.5 双向嗅觉行为 |
6.1.6 不同颜色诱虫板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试验 |
6.1.7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试验 |
6.1.8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触角电位反应 |
6.2.2 嗅觉行为反应 |
6.2.3 不同颜色诱捕器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效果 |
6.2.4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效果 |
6.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主要结论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果树害虫发生与杀虫剂登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害虫发生现状与趋势 |
1.1 苹果害虫 |
1.2 梨树害虫 |
1.3 葡萄害虫 |
1.4 桃树害虫 |
1.5 柑橘害虫 |
1.6 香蕉害虫 |
2 果树杀虫剂登记与应用状况 |
3 果树杀虫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1 果树杀虫剂登记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3.1.1 多数果树树种上杀虫剂登记种类不全 |
3.1.2 已有登记果树害虫杀虫剂类型单一 |
3.2 果树杀虫剂管理对策 |
3.2.1 加快完善特色果树用药登记管理 |
3.2.2 探索实行“农药登记群组化” |
4 关于果树杀虫剂登记使用的展望 |
(4)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对苹果小吉丁虫的研究 |
2 我国的地理分布 |
3 寄主与传播途径 |
4 危害和习性 |
5 生活史 |
6 结论 |
(5)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定性分析 |
1.1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的适生性分析 |
1.2 苹果小吉丁虫寄主对陕西经济的重要性 |
1.3 苹果小吉丁虫潜在的危害性 |
1.4 苹果小吉丁虫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
1.5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管理难度评估 |
2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风险性的定量分析 |
2.1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综合评判系统的构建 |
2.2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性定量计算方法和分析结果 |
3 苹果小吉丁虫管理对策 |
3.1 进行疫情普查和定点监测 |
3.2 加强苹果小吉丁虫检疫和宣传力度 |
3.3 进行相关研究和建立预警体系 |
4 结论和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6)苹果小吉丁虫综合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为害特点 |
1.3 发生规律 |
2 防治方法 |
2.1 植物检疫 |
2.2 农业防治 |
2.3 生物防治 |
2.3.1 捕食性天敌 |
2.3.2 寄生性天敌 |
2.3.3 病原微生物 |
2.4 物理防治 |
2.5 化学防治 |
2.5.1 幼虫期防治 |
2.5.2 成虫期防治 |
3 结语 |
(7)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幼虫龄数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概况 |
1.2 取样方法 |
1.3 幼虫分龄特征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小吉丁幼虫龄数的推断 |
2.2 苹小吉丁幼虫龄数推断的检验 |
2.3 利用蜕皮幼虫的形态指标进行校验 |
2.4 苹小吉丁幼虫各龄期体长均值的确定 |
3 结论与讨论 |
(8)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苹小吉丁的研究进展 |
1.2.2 林业蛀干类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
1.2.3 肿腿蜂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苹小吉丁生活史及幼虫危害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样地情况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苹小吉丁生活史 |
2.2.2 苹小吉丁幼虫危害规律 |
2.2.3 野苹果树苹小吉丁虫口计算方法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苹小吉丁幼虫龄数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地点情况 |
3.1.2 取样方法 |
3.1.3 幼虫分龄特征 |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苹小吉丁幼虫龄数的推断 |
3.2.2 苹小吉丁幼虫龄数推断的检验 |
3.2.3 利用蜕皮幼虫的形态指标进行校验 |
3.2.4 苹小吉丁幼虫各龄期范围值的确定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新疆苹小吉丁种群自然制约因子调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样地情况 |
4.1.2 调查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蛇蛉 Mongoloraphidia sp |
4.2.2 乌黑刻柄茧蜂 Atanycolus denigrator(Linnaeus 1758) |
4.2.3 其他茧蜂 |
4.2.4 苹小吉丁旋小蜂 Eupelmus sp |
4.2.5 苹小吉丁凿姬蜂 Xorides (Xorides) sp |
4.2.6 球腹蒲螨 Pyemotes sp |
4.2.7 其他因子 |
4.2.8 苹小吉丁制约因子综合效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球腹蒲螨 Pyemotes sp.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室内寄生苹小吉丁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供虫源 |
5.1.2 球腹蒲螨寄生习性观察 |
5.1.3 利用球腹蒲螨室内寄生苹小吉丁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球腹蒲螨生物学特性 |
5.2.2 利用球腹蒲螨室内寄生苹小吉丁试验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利用 4 种肿腿蜂防治苹小吉丁试验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供试虫源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4 种肿腿蜂套袋防治苹小吉丁试验结果 |
6.2.2 白蜡吉丁肿腿蜂林间防治苹小吉丁试验结果 |
6.3 结论和讨论 |
第七章 利用色板诱杀苹小吉丁成虫技术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地概况 |
7.1.2 实验材料 |
7.1.3 试验方法 |
7.1.4 数据统计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悬挂方向对苹小吉丁诱集效果的影响 |
7.2.2 不同悬挂高度对苹小吉丁诱集效果的影响 |
7.2.3 不同颜色对苹小吉丁诱集效果的影响 |
7.2.4 色板对其他昆虫种类的诱集效果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1.1 查清了苹小吉丁生活史和发生规律 |
8.1.2 掌握了苹小吉丁幼虫分布规律暨成虫产卵偏好 |
8.1.3 研究总结出野苹果树苹小吉丁虫口调查计算方法 |
8.1.4 研究确定苹小吉丁幼虫龄数为五龄 |
8.1.5 系统调查了苹小吉丁种群制约因子及其控制作用 |
8.1.6 球腹蒲螨 Pyemotes sp. 防治苹小吉丁应用前景良好 |
8.1.7 白蜡吉丁肿腿蜂 Sclerodermus pupariae 是苹小吉丁的优秀天敌 |
8.1.8 研究了利用色板诱杀苹小吉丁技术 |
8.2 讨论 |
8.2.1 苹小吉丁综合防治建议 |
8.2.2 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
1.1.2 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及发生危害特点 |
1.1.3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技术路线 |
2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调查 |
2.1 调查方案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案 |
2.1.3 调查内容 |
2.2 调查结果 |
2.2.1 中国苹果病害种类 |
2.2.2 中国苹果虫害种类 |
2.3 讨论 |
3 苹果主要病虫害地域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各省苹果病虫害种类 |
3.2.2 苹果主要病虫害区划 |
3.3 讨论 |
4 苹果腐烂病和轮纹病文献计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腐烂病计量分析 |
4.2.2 苹果轮纹病计量分析 |
4.3 讨论 |
5 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 |
5.1.3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预测结果 |
5.2.2 发生趋势 |
5.3 讨论 |
6 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数据分析方法 |
6.2 结果 |
6.2.1 病虫害防治决策 |
6.2.2 系统赋值与防治决策 |
6.3 讨论 |
7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项目资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致谢 |
(10)入世对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检疫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框架 |
2.1 植物检疫的定义 |
2.2 植物检疫的内容 |
2.3 植物检疫的组织机构系统 |
第三章 加入WTO后对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 |
3.1 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发展现状 |
3.2 中国加入WTO有关植物检疫承诺及其总体影响 |
3.3 WTO对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 |
第四章 山西省植物检疫系统的完善 |
4.1 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基本情况 |
4.2 山西省植物检疫系统联结机制 |
4.3 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法律政策环境 |
4.4 山西省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 |
4.5 山西省植物检疫信息系统的建立 |
第五章 结论 |
5.1 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
5.2 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应对入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苹果树危险性害虫──苹小吉丁虫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野果林苹小吉丁伴生真菌多样性[D]. 周忠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2]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 崔晓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3]果树害虫发生与杀虫剂登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 岳强,闫文涛,张怀江,仇贵生.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03)
- [4]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J]. 李孟楼,张正青.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4)
- [5]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J]. 阎雄飞,张彦龙,刘永华,相微微,亢福仁. 植物检疫, 2017(03)
- [6]苹果小吉丁虫综合防控研究进展[J]. 崔晓宁,刘德广,刘爱华. 植物保护, 2015(02)
- [7]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幼虫龄数的测定[J]. 王智勇,张彦龙,杨忠岐,王小艺.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6)
- [8]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王智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5)
- [9]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 赵增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入世对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和对策[D]. 刘湘琼.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