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营经济不等于私有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蒋奋,周威[1](2021)在《CPTPP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规制与中国因应》文中认为中国已提交加入CPTPP的书面申请。CPTPP第17章"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构成了国有企业多边规则的实验性先例,它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规制,全面限制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与海外投资。但CPTPP的补贴规制仍带有明确的贸易救济属性,CPTPP借此追求竞争中立政策目标,存在制度目的与调控手段失衡的根本性缺陷。中国在加入谈判后,应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并引领构建基于所有制中立的、公平合理的竞争政策多边规则,将跨国私有企业所受的政府补贴及其实施的各种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都纳入规制范畴,从而为国有企业博弈出公平的制度环境。同时,通过规则澄清与条约保留,尽量消解该章潜在的消极影响,保障国有企业的正常商业地位,突破CPTPP对国有企业投资设立的诸多限制。
袁东明[2](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文中提出中国民营经济是中国奇迹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发展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支持鼓励到改造消亡,到“公有制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的转变过程?
汪沙,肖斌[3](2021)在《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宣恭教授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研究的权威、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治学70余载,他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力求准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立足实际,把所有制理论运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各方位和全过程,不仅较早地提出一系列所有制与产权相关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等重要思想,还对错误的所有制理论进行批判与澄清,既破又立,在学界影响广泛,形成了正面论述与辩驳错误观点并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所有制思想。本文拟遵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三个阶段阐述吴宣恭有关批判错误所有制思潮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佳慧[4](2021)在《《共产党宣言》中私有制批判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丽莉[5](2021)在《终极控制权、企业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企业股权结构也日益复杂化。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交叉持股、同股不同权等使得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分离的持股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也诞生了企业终极控制人的概念。初创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往往不得不对外融资,当创始人想要获得股权融资而又不想丧失控制权时,以上持股方式便成了他们的首选。多重股权结构在美国纽交所及纳斯达克均是被认可的持股方式,2018年,港交所新规允许了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2019年科创板也接受了这种结构的公司,可以预期未来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在国内最常见的是金字塔式结构,这种股权结构为终极控制人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提供了便利,金字塔下,终极控制人的行动将更为隐秘,更难以监管,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侵害。终极控制人的存在,使得大量基于公司表层股权结构的研究都失去了代表性。本文深入到终极控制人的角度,研究终极控制权集中度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以投资效率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终极控制权是否通过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影响了企业绩效。本文选取了1540家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股票市场对企业新增投资定价的角度来判断企业投资效率。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在投资不足的情形下,终极控制权集中会通过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绩效。(2)两权偏离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且两权偏离倾向于导致企业投资不足进而降低企业绩效。(3)企业股权性质、终极控制人是否在企业有重要任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均会对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产生调节效应。
李尚[6](2021)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外部环境上,逆全球化思潮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要求我国经济必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动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等问题上发挥作用,是国有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主体。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比重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复杂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什么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何?这是新时代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也是围绕回答上述问题展开的。首先,本文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内涵。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框架内,促进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本质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的认识,本文进一步构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使国有企业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促进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在宏观所有制结构层面有机结合,实现了“国民共进”。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发展公有制经济必然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分配公平,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其次,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理论逻辑。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形成的公私合营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企业自发形成以及通过试点股份制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新时代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三个理论线索,梳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最后,本文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分析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文利用包含116770个观测值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创新中都具有显着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有效的缓解政府干预,从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这一途径只会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代理问题的改善并不能带来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二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作用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基于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垂直结构”下上游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下游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着的“倒U型”关系,上游国有经济比重与下游行业绩效之间也存在着“倒U型”关系。维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比重,可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基于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包含所有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模型,分析了影响收入分配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投资率的下降和储蓄率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份额;所有制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取决于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和居民部门间储蓄率的大小。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结论。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实证结果,本文最后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胡炅坊[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张剑锋[8](2021)在《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败是全球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政治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腐败特点,党和政府针对不同阶段的腐败问题,采取不同的腐败治理政策和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腐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腐败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学者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时段、研究区域的选择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概括起来,大致包括腐败治理有利于经济发展、腐败治理不利于经济发展、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无相关性等结论。对于中国的腐败治理来说,中共十八大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了腐败治理力度,腐败治理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由长期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骤然降速,且与中共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的时间段重合,国内外都出现了“反腐败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论调。所以,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学界关于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是否影响经济发展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对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认识分歧。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似乎证实了“腐败有效论”或“反腐有害论”,而主张“腐败有效论”或“反腐有害论”者则似乎刻意回避将之与腐败治理相联系,显示出逻辑论证前后矛盾的窘境。因此,厘清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对腐败治理的概念、腐败治理的度量、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相关性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国内外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探索,西方经济学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此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机理。(2)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分析。首先,对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腐败治理举措、腐败治理的成效、中国腐败治理在世界反腐败数据中心的排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3)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模型建构。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入手,考虑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相关性,然后考虑主要经济发展要素,重新构建模型,检验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间接相关性,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进行了实践分析,并对腐败治理与基尼系数、居民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差异化检验。为了验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是否不同,就需要对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差异化分析。选择研究样本与研究变量,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传导机制模型、时间效应模型,采用合适的检验方法对各个模型进行检验,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态面板的角度还是动态面板的角度,腐败治理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逻辑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相互决定的关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腐败治理有决定作用。经济发展为腐败治理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决定了腐败治理的目标和方向,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风建设,为腐败治理的成败提供了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腐败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2)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复杂相关性关系主要表现在:腐败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不是腐败治理的原因,二者存在由腐败治理到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既存在直接相关性,也存在间接相关性。腐败治理力度与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影响强度不同,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即不仅会对当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后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到滞后二期时会表现较弱。(3)基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腐败治理,以投资领域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新型政商关系,以民生为导向矫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腐败治理体系。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视角创新。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具有视角创新性。首先,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角度,梳理了中外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和理论,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关系角度,分析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初步构建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紧扣当前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出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2)观点创新。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关系的观点具有创新性。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腐败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不是腐败治理的原因,二者存在由腐败治理到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既有直接相关关系,也有间接相关关系。腐败治理力度与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影响强度不同,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存在着时间累积效应。中国目前应坚持和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方法创新。从实证角度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方法具有创新性。首先是从整体上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实证分析,然后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差异化检验,在具体检验时,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传导机制模型、时间效应模型等多种模型,选取相关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利用经济学计量方法,用相关数据分析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指数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冶[9](2021)在《民营企业产权的刑法保护》文中研究说明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产权安全既涉及到经济秩序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安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在自由竞争过程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然而,受传统“重国有、轻私有”观念的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国家法律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立法、司法过程中,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对待问题依然存在,并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基于此,加大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力度,保障民营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刑法作为最后保障法,其应当在民企产权保护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刑事立法中,修改差别性对待条款,明确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兜底性条款”,合理确定涉案财产的范围;刑事司法中,规范办案人员的办案程序,加强法律监督职责,建立涉产权类案件甄别、纠正程序,可以有效地解决产权刑法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重大争议。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章产权刑法保护的概述,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产权刑法保护问题中的一些基础性性概念,全面地介绍产权保护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产权法律保护的范围。通过介绍产权保护的政策依据与法律依据,充分论证现行法律及国家政策逐渐重视产权保护的大趋势及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在产权刑法保护遵循的基本原则中,主要介绍平等保护原则,以此来揭示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差异性对待问题,阐述产权平等保护的必要性。第二章产权保护之现状研究,本章内容中主要以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涉产权类争议案件为主线,例如,张文中案、王力军非法经营案。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议案件为主线,揭示目前司法实践中涉产权案件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剖析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争议的原因。张文中案、王力军案是涉产权刑事案件中的典型,这两个案件的处理既能体现涉产权案件错误处理的症结所在,也能体现党中央纠正产权错案、依法保护产权的决心。第三章完善产权刑法保护之路径,本章内容主要针对产权刑法保护存在的争议问题,以司法实践现状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政策需求为背景,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合理建议。完善路径主要以刑事立法和司法两个维度进行,刑事立法中,完善现行刑法中存在的差别性对待条款,对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法律条文予以明确化,立法中合理确定涉案财物的范围;司法中,规范办案人员的办案程序,建立、完善涉产权类案件的错案纠正程序。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规避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力度。
赵军[10](2021)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简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劳动关系等。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般将其称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治理有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关系治理演变相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具有滞后性,劳动关系治理演变背后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本文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制度分析法,系统梳理、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劳动关系治理演变的内在要求、驱动,初步地研究了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决定作用、反作用,总结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展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劳动关系治理的发展趋势。绪论部分主要研究、回答了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及其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对本研究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程度与不足,概括性地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内在机理,是研究的切入点。本章在对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产关系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的关系,找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内在联系,基本经济制度是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依据,对劳动关系治理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演变。从本章开始,着力探索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治理的决定作用。这一章的研究时限锁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存量增量改革,恢复按劳分配原则,市场取向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等基本举措,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受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影响,这一时期劳动关系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与之相适应的巨大变化。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持续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演变。本章的研究时限锁定在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加速改革,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化的持续影响,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这一时期进入“矛盾期”。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与凸显,客观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标提出以后,劳动关系市场化、法制化成了劳动关系治理的主要手段。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治理举措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第四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初步建成。本章的研究重点锁定在党的十八大后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了新的概括,包含现行所有制、分配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治理有了新思想、新理念。突出的表现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系颁布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的劳动关系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劳动关系治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第五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演变的经验与发展趋势。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自觉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党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基本经济制度完善过程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确立,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当然,它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治理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下,逐步彰显出中国特色。
二、民营经济不等于私有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营经济不等于私有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CPTPP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规制与中国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CPTPP的积极意义与现实考量 |
二、CPTPP补贴规制的制度属性 |
(一)规制补贴的法律部门 |
(二)规制补贴的部门法比较 |
(三)CPTPP第17章的调整范围 |
1. 国际货物贸易领域 |
2. 国际服务贸易领域 |
3. 与国际投资有关的国内货物销售领域 |
(四)CPTPP第17章的属性分析 |
三、CPTPP补贴规制的制度缺陷与潜在影响 |
(一)法律适用的双重标准 |
(二)商业活动的全面限制 |
(三)投资设立的隐形壁垒 |
四、中国谈判策略及因应 |
(一)通过规则澄清与条约保留,保障国有企业的正常商业地位 |
(二)丰富私人投资实践的内涵,突破CPTPP对国企投资设立的潜在限制 |
(三)引领竞争政策多边规则的构建与完善,限制外部基准的适用范围 |
(2)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的认识 |
中国共产党通过修宪立法,持续明确和提升民营经济地位 |
中国共产党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3)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之初:坚持与否定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交锋 |
(一)批判否定所有制地位和作用的错误思潮 |
1. 否定所有制的客观性。 |
2. 否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
3. 利用“总和论”反对“基础论”。 |
4. 宣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 |
5. 恶意挑起所有制是目的或手段的争论。 |
6. 把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重要性的阐述诋毁为“所有制崇拜”。 |
(二)评析有关产权理论的错误看法 |
1. 鼓吹马克思主义没有产权理论,认为我国产权理论是从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引进的,或是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2. 批判对产权基本范畴的混乱看法。 |
3. 批判有关所有权与产权关系的错误认识。 |
(三)评析否定国家所有制的几种观点 |
(四)澄清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几种误解 |
1.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出资者赋予企业,对企业财产的实际支配权。 |
2.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包括占用、处分、使用、收益等在内的独立支配权。 |
3. 认为法人财产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经营权。 |
4. 否认法人财产权包括收益权。 |
二、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交锋 |
(一)批判有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错误思想 |
(二)澄清有关所有制性质的几种错误观点 |
(三)揭示“人力资本”概念的悖谬及危害 |
(四)全面评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 |
1.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
2. 评析科斯定理。 |
3. 对“企业契约论”的批评。 |
4. 评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进入21世纪以后:公有制为主体与鼓吹私有化的交锋 |
(一)评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相关理论 |
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结合问题的争论。 |
2. 批评“市场化导向”改革观。 |
3. 澄清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错误认识。 |
(二)批判分配领域的错误理论 |
1. 批判“要素价值论”。 |
2. 批判“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理论。 |
3. 评析有关分配不公根源问题的不实观点。 |
(三)批判错误所有制理论 |
1. 批判若干否定公有制掩盖私有化的错误理论。 |
2. 澄清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谬传。 |
3. 评析对混合所有制性质的错误认识。 |
4. 批判“所有制中性”论。 |
四、从争论中获取的有益启示 |
(5)终极控制权、企业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实证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6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终极控制权的概念 |
2.2 投资效率的概念 |
2.3 终极控制权与企业绩效 |
2.3.1 终极控制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
2.3.2 两权偏离度与企业绩效 |
2.4 终极控制权与企业投资效率 |
2.4.1 终极控制权集中度与企业投资效率 |
2.4.2 两权偏离度与企业的投资效率 |
2.5 企业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 |
2.6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
3.1.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
3.2.2 终极控制权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机理分析 |
3.2.3 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
4 研究设计 |
4.1 变量选择 |
4.1.1 解释变量——终极控制权的衡量 |
4.1.2 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的衡量 |
4.1.3 中介变量——企业投资效率的衡量 |
4.1.4 控制变量 |
4.1.5 调节变量 |
4.2 建立模型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投资效率回归模型 |
5.3.2 终极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回归 |
5.3.3 终极控制权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回归 |
5.3.4 企业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回归 |
5.3.5 企业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 |
5.3.6 调节效应检验及异质性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6)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
1.2.2 相关概念分析 |
1.3 文献述评 |
1.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研究 |
1.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研究 |
1.3.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2.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
2.2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
2.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证分析框架 |
第3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49-1956) |
3.1.2 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78-1992) |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93-2012) |
3.1.4 新时代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013 年至今) |
3.2 混合所有制改革演进的理论逻辑 |
3.2.1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调整生产关系 |
3.2.2 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3.2.3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 |
4.1 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 |
4.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2.3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
4.2.4 实证结果 |
4.2.5 本节小结 |
4.3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
4.3.3 实证结果 |
4.3.4 本节小结 |
4.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
4.4.3 实证结果 |
4.4.4 本节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5.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
5.1.1 不同阶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
5.1.2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
5.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5.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5.2.3 实证结果 |
5.2.4 本节小结 |
5.3 上游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下游行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5.3.3 实证结果 |
5.3.4 本节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
6.1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
6.2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理论模型 |
6.2.1 收入分配模型的构建 |
6.2.2 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
6.3.1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分析 |
6.3.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6.3.3 实证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文献评述 |
1.3 核心观点与理论支点 |
1.3.1 核心观点 |
1.3.2 理论支点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腐败治理 |
2.1.2 经济发展 |
2.1.3 相关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探索 |
2.2.3 西方经济学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借鉴 |
2.3 本章小结 |
3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机理分析 |
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者的互动关系 |
3.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
3.1.2 社会结构的层次和层次态发展 |
3.2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
3.2.1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
3.2.2 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
3.2.3 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 |
4.1 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
4.1.1 腐败治理的举措 |
4.1.2 腐败治理的成效 |
4.1.3 基于世界反腐败数据中心的中国腐败治理分析 |
4.2 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 |
4.2.1 经济增长状况 |
4.2.2 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状况 |
4.2.3 投资质量状况 |
4.2.4 对外贸易状况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统计检验 |
5.1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相关性检验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E-G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3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间接相关性检验 |
5.3.1 考虑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因素的腐败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5.3.2 腐败治理通过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分析 |
5.4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检验 |
5.4.1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一致性检验 |
5.4.2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指数一致性检验 |
5.5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模型解析 |
5.5.1 直接相关性解析 |
5.5.2 间接相关性解析 |
5.5.3 因果相关性解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差异化检验 |
6.1 样本及变量选择 |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2 变量选择及统计 |
6.2 模型设定及检验 |
6.2.1 静态面板模型 |
6.2.2 动态面板模型 |
6.3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检验结果 |
6.4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时间效应”模型 |
6.4.1 模型构建 |
6.4.2 时间效应模型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采用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 |
6.5.2 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腐败治理 |
7.2.2 以投资领域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新型政商关系 |
7.2.3 以民生为导向矫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4 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腐败治理体系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民营企业产权的刑法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产权刑法保护之概述 |
(一)产权的概念 |
1.域外的观点 |
2.国内的观点 |
3.笔者的观点 |
(二)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之依据 |
1.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之政策依据 |
2.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
(三)产权刑法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
1.平等保护原则 |
2.罪刑法定原则 |
3.刑法谦抑性原则 |
二、产权刑法保护之现状分析 |
(一)产权刑法保护之案例分析 |
1.产权刑法保护的典型案例 |
2.案件评析 |
(二)民营企业产权刑法保护存在的缺陷 |
1.刑事立法中存在不平等保护之条款 |
2.刑事立法中,对涉案财产范围的规定并不明确 |
3.刑事司法中,办案机关非法插手经济纠纷的现象经常出现 |
4.司法过程中,涉案财物处置乱象问题依然存在 |
5.错案纠正程序不顺畅,缺乏明确的错案甄别标准 |
(三)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必要性 |
1.平等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2.平等保护产权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
3.平等保护产权是兼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重要途径 |
三、产权刑法保护之完善建议 |
(一)产权保护的立法完善 |
1.消除现行《刑法》中的不平等条款 |
2.刑事立法中,应当明确具有概括性规定的条款 |
3.刑事立法中应当明确涉案财物的范围 |
(二)产权保护的司法完善 |
1.依法区分罪与非罪,避免刑法提前介入 |
2.规范办案人员的办案程序 |
3.建立、完善涉产权案件的甄别、纠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动态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简要评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和局限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内在机理 |
1.1 概念界定 |
1.1.1 生产关系 |
1.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1.1.3 劳动关系 |
1.1.4 劳动关系治理 |
1.2 生产关系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
1.2.1 生产关系是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上的主要体现 |
1.2.2 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在经济实践上的主要体现 |
1.3 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关系 |
1.3.1 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决定作用 |
1.3.2 劳动关系治理体现基本经济制度性质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变迁(1978-1997) |
2.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变迁 |
2.1.1 改革推进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
2.1.2 恢复按劳分配原则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2.1.3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2.2 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演变 |
2.2.1 劳动关系治理对象走向多元 |
2.2.2 劳动关系治理主体发生嬗变 |
2.2.3 劳动关系治理理念发生衍变 |
2.2.4 劳动关系治理方式开始转型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变迁(1997-2012) |
3.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持续变迁 |
3.1.1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3.1.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3.1.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2 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演变 |
3.2.1 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治理目标 |
3.2.2 形成了“新三会”与“老三会”并存的企业治理制度 |
3.2.3 完善了劳动关系治理手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深度变迁(2012-2021) |
4.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
4.1.1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
4.1.2 共享发展成果 |
4.1.3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4.2 劳动关系治理的深度变迁 |
4.2.1 劳动关系治理的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
4.2.2 明确了劳动关系治理的原则 |
4.2.3 确立了劳动关系治理体制 |
4.2.4 提出了劳动关系治理的主要任务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
5.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 |
5.1.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
5.1.2 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 |
5.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发展趋势 |
5.2.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 |
5.2.2 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民营经济不等于私有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CPTPP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规制与中国因应[J]. 蒋奋,周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N]. 袁东明. 中国经济时报, 2021
- [3]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J]. 汪沙,肖斌. 经济思想史研究, 2021(02)
- [4]《共产党宣言》中私有制批判思想研究[D]. 陈佳慧. 辽宁大学, 2021
- [5]终极控制权、企业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D]. 王丽莉. 浙江大学, 2021(09)
- [6]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D]. 李尚. 吉林大学, 2021(01)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D]. 张剑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民营企业产权的刑法保护[D]. 李冶. 渤海大学, 2021
- [10]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D]. 赵军. 山西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