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拨号访问Internet(Windows 3.X篇)(论文文献综述)
郝甲东[1](2011)在《基于MyPLC的新型大规模分布式实验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分布式应用需要有大量节点参与才能体现分布式环境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参与到实验中,是很难实现其效果的。在充分研究电信系统对分布式业务平台的需求,并参考业界的已有网络实验环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实验平台的体系架构,以及相关的实现方法。该平台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用于研究和测试新的网络应用的互联网络,也是开发全新互联网技术的开放式全球性测试实验平台,其目的在于为增加互联网的智能化和适应力。通过对平台的产生背景、体系结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理的讲述,并对该平台与其它相关技术(PlanetLab、LiveMesh等)进行了比较,最后介绍了该平台的具体实现细节。通过搭建起Internet上的真实分布式业务网络协作平台,利用分布于不同物理位置、不同物理方式接入(有线、无线)、不同运营商接入方式的网络(包括电信、网通、移动、教育网以及无线等)的节点间进行合作,可实现关键机制和技术的实验验证,解决仿真实验结果的可信性问题,以及实现VoIP、Streaming、文件下载以及其他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虚拟化系统的部署。
邓祖平[2](2006)在《工业数据实时远程监控及复杂网络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第一部分围绕TCP/IP协议以及SNMP协议对远程视频服务器主板电压,CPU工作电压、温度等数据进行监控,设置上限电压报警功能;同时对与视频服务器相连的交换机进行实时监控。第二部分主要用现行研究复杂网络的方法对贵阳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研究,通过搜集数据,绘制贵阳有线电视基本干线网络图,通过对终端信号的测量来判定节点(用户)是否与网络连接或剥离。 以太网是常见的网络,而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最常用的通信协议,将这两种技术应用于现代远程监控领域,将可能的设备行用以太网方式相连,用动态IP地址方式对设备进行当前地址的分配,有些设备可以达到无人值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经费的开支。 复杂网络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外、国内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用具体的数学模型去描述一实际的复杂网络现在的科技水平还做不到。国内以中国科学院、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扬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复杂网络研究较多。本论文主要从网络拓扑结构方面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研究,经过精心的绘制,发现有线电视网络结构拓扑图与复杂网络中的free-scale network(无标度自由网络)的拓扑结构本质是一致的。再经过对网络上节点度的计算和统计,得到有线电视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其中γ=3.1597。这与大量学者对无标度自由网络研究统计得到幂律指数γ≈3基本一致,更进一步说明有线电视网络是一个无标度自由网络。
荆小庆[3](2005)在《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安全体系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水电站的梯级调度是利用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系统对流域内的各级电站实行集中统一调度和遥控、遥测、遥调,使各级水电站科学、高效的利用水能资源产生最大的发电效率,同时也全面实现各级电站的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自动化管理。梯级调度计算机网络面临建设、维护、安全、管理和效率等重大课题,特别是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更加重要和紧迫。 作者对水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并对我国已建成的主要梯级调度网络(共14条梯级调度计算机网络)的技术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分析工作,并到四川青衣江流域雨城和铜头水电站的两级梯级调度现场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梯级调度中心和各梯级水电站网络的安全体系结构着手,研究和设计两级网络之间的互连、内部关键服务器群和关键部门之间的连接和互联网的连接等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本文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理论对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并对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安全体系、工程实施原则与策略、运行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设计。本文作者在水电站计算机梯级调度工程和技术领域率先应用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对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首次系统性的提出了该系统网络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实施原则和运营管理对策。
蔡宁[4](2005)在《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实时信息集成技术及应用》文中指出管控一体化是流程工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优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施生产过程先进控制、建设企业ERP系统等都是其重要内容,但是这些应用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实时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其中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存取是其关键和技术难点之一,它也阻碍了一些企业管控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与离散型企业相比较,流程工业的管控一体化有一些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容,例如CIPS模型、实时数据的采集、实时数据库技术、数据校正、计算机通信技术等。DCS数据采集、存取和实时信息的综合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不同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方案,包括通信接口、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硬件设计和通讯软件开发技术。在分析Honeywell TDC-3000 DCS、Fisher-Rosemount DeltaV DCS 结构的基础上,低成本地实现了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不同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实时数据存取问题,提出了海量过程测量数据的存储和基于C/S、B/S 两种模式下的实时数据库访问技术及一些程序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Net DDE、OPC、SQL、API、ActiveX、ADO、JDBC 的编程和实时数据浏览系统的Web网页设计技巧。不同企业管控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不同,本文讨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存储、应用系统的实施方案,包括功能设计、系统设计、通讯接口设计;进一步研究了具有流程工业特点的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应用问题,包括基于实时数据和神经网络的软测量系统和预测控制(仿真)技术研究、企业生产制造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等。以上研究成果,解决了管控一体化系统实时数据采集与存取的一些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时数据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控制中的一些具体应用问题,这些技术和成果可在化工、冶金、石化、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等行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中推广应用。
朱小艳,汪晓华[5](2005)在《组建小型局域网》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局域网的意义、功能,介绍了组建一个家庭局域网的软、硬件配置及组建过程。
王超美[6](2004)在《银行系统的安全防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在为银行系统提高效率、拓展业务、带来利润、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为银行系统带来了更多更为错综复杂的安全隐患。银行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如何紧紧依托银行业务的实际运作,开展银行系统的安全分析与设计,从实际应用角度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本文结合银行系统的实际,在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业务终端的防护技术和计算机的非法外联检测技术开展深入研究,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 1.针对传统安全模型存在针对性不强、与实际业务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该模型以主动防护为中心,以系统通用工作流为切入点,综合考虑了技术、人、管理等因素,具有多层性、立体性、动态性、主动性、互动性、实用性等特点,可以用于指导银行系统的安全分析与安全设计; 2.在深入研究基于动态令牌的终端防伪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对业务终端访问控制进行设计与实现,业务终端访问控制主要包括时间控制、路由器/交换机ACL控制、ARP捆绑和MAC地址限制、操作控制、物理控制以及权限控制等。该研究成果可以有效防止非法用户对银行业务的操作以及合法用户的误操作,对于提高银行系统业务终端的安全性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3.在对现有非法外联检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隐藏技术的非法外联检测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它具有较好的隐蔽性、更广的检测范围以及对防火墙较强的穿透力。 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中国工商银行某市分行系统中得到应用,对于防范内外作案,保障整个系统安全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刘绪明[7](2004)在《网络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控系统发展到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然而新技术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就是其中最新最突出的问题。 本文讨论了网络监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构架,分析了监控网络面临经常的安全威胁的必然性,然后通过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以及大量的模拟实验,对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安全性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其中最常见的计算机病毒问题以及最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黑客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网络监控系统的病毒防治中,分析了计算机病毒发作各个阶段的表现现象,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研究出要制定合理完整的安全方案、选择合适防病毒软件、建立应急方案的结论。在研究黑客攻击的安全性问题时,以一个黑客攻击监控网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研究了黑客攻击手段,这样就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防御对策。 由于网络安全建设并不是技术和安全产品的简单堆砌,所以最后采用系统工程的概念,研究了监控网络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
王恩普,林宏[8](2003)在《Windows NT下通过串口实现TCP/IP协议通信》文中指出对Windows NT平台下通过串口实现TCP/IP协议通信的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软件的配置、各种实现方式的比较等。
许春根[9](2003)在《访问控制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而言信息安全探讨的内容包括了: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加密(Encryption)、认证(Authentication)、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以及审核(Auditing)等等。其中访问控制为本文欲探讨的内容。 访问控制是用来保护计算机资源免于被非法者故意删除、破坏或更改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信息安全的系统中,系统必须有能力判断使用者是否有权使用,修改或复制某一项资源。通常利用访问控制矩阵法、权限及存取列表法、钥—锁配对法等来设计访问控制。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实现一般的访问控制,利用密码技术实现了一个利用密钥分配进行授权的动态多级访问控制。传统访问控制的方法包括的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等已无法满足复杂的企业环境需求,于是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提出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在RBAC中,使用者皆被分配到适当的角色,而资源的存取权限则是经由所属的角色来决定。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高效、灵活、中性的访问控制技术,特别适应大型复杂系统。已有的RBAC模型对于角色的授权是简单的、不全面的,我们提出了对象式以及具有管理功能的角色管理模型。这些模型适合分布式交互式应用系统,并能提高系统的访问控制效率。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 (1)提出了利用方程组、牛顿(Newton)插值公式和素因子分解因式等钥—锁配对法来实现一般的访问控制。 (2)利用中国剩余定理和二次剩余定理等理论,在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用户类的偏序集上,提出一个利用密钥分配进行授权的动态访问控制方案,方案确保了一些低权限用户类的合谋不能导出高权限用户类的密钥。 (3)提出从静态、功能需求、动态观点来分析模型,并利用UML来表示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 (4)给出了RBAC模型的一种形式化描述,重点描述了职责分离的约束规范,这种描述具有表达的简单化和形式的唯一性的特点,为大型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采用对象技术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访问控制模型,提供应用级的访问控制机制和安全管理方法。提出角色登台(Role-Playing)实现被激活角色的动态性质,扩展了访问控制的动态约束,并支持一种新型的动态管理机制。 (6)建立了角色管理模型,把角色划分为一般角色和管理角色,而把角色成员又划摘要博士论文分为新成员和老成员,重点地探讨了用户和角色之间的分配关系,给出了角色委托和撤销的一种实现方法。
陈留才[10](2003)在《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与建设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计算机网络包括总行、省级分行、地市分行和县支行四级局域网及其三级广域互联网,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机构,其升级改造的重点内容是系统安全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本文以作者在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建设中的具体工作为背景,根据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一般性原则,对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提出了构建安全平台的需求和综合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策略,建立了层次化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了具体的技术方案和项目集成方案,该网络安全平台已伴随着综合业务系统网络改造项目的实施而同步进行嵌入式构建。本论文所述设计方案在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验证。农发行全国电子联行等应用系统在该网络上的安全、稳定运行证明工程已经达到预期目标。
二、如何拨号访问Internet(Windows 3.X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拨号访问Internet(Windows 3.X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yPLC的新型大规模分布式实验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业界大规模实验环境及项目 |
1.2.2 DSN对分布式平台的需求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PLANETLAB综述 |
2.1 PLANETLAB介绍 |
2.1.1 PlanetLab产生背景 |
2.1.2 PlanetLab的目的及作用 |
2.1.3 PlanetLab站点分布 |
2.1.4 PlanetLab的体系结构 |
2.1.5 节点的体系结构 |
2.1.6 PlanetLab的组织原则 |
2.2 PLANETLAB的工作原理 |
2.2.1 节点的启动过程 |
2.2.2 信息的同步 |
2.2.3 为用户提供的服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关键技术介绍 |
3.1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
3.2 NAT介绍 |
3.3 解决NAT节点接入的VPN技术 |
3.3.1 虚拟网卡 |
3.3.2 地址池以及路由 |
3.3.3 客户端与服务端安全连接的建立 |
3.3.4 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
3.3.5 数据包的封装 |
3.4 多终端接入相关技术 |
3.4.1 终端机的分类 |
3.4.2 无线移动终端分类 |
3.4.3 Linux手机终端 |
3.4.4 多终端接入调研总结 |
3.5 虚拟化技术介绍 |
3.5.1 Linux Vserver介绍 |
3.5.2 WINE介绍 |
3.5.3 本平台适用的虚拟化技术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YPLC的分布式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支持NAT节点接入访问的设计方案 |
4.1.1 节点接入 |
4.1.2 节点访问 |
4.1.3 OpenVPN在本方案中的实现 |
4.2 支持3G节点接入的解决方案 |
4.3 支持WINDOWS实验程序的设计方案 |
4.4 平台的统一管理系统搭建 |
4.4.1 利用DNS Proxy进行节点的统一访问 |
4.4.2 MyDNS Server的设计 |
4.4.3 Web管理页面的布局 |
4.4.4 节点审批功能的设计 |
4.4.5 平台节点状态显示模块技术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功能及实验部署 |
5.1 平台功能全貌 |
5.2 实验节点加入平台 |
5.2.1 创建用户账户 |
5.2.2 管理员将节点加入到平台 |
5.2.3 审批节点 |
5.2.4 已有节点 |
5.2.5 下载节点iso |
5.3 完成实验部署 |
5.3.1 创建slice |
5.3.2 节点、用户添加到slice |
5.4 实验用户部署并运行实验 |
5.4.1 部署和运行Linux程序 |
5.4.2 部署和运行Windows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工业数据实时远程监控及复杂网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业数据监控系统的发展、构成及其组态 |
2.1 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概况 |
2.2 基于Internet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2.3 远程监控系统网络基本理论 |
2.4 组态软件的定义 |
2.5 组态软件的设计思想与结构体系 |
2.6 工程组态流程 |
第三章 监控部分具体实现 |
3.1 网络交换机的接入 |
3.2 |
3.2.1 系统概述 |
3.2.2 设计约束 |
3.3 运行结果 |
第四章 复杂网络研究 |
4.1 复杂网络简介 |
4.2 现实世界网络 |
4.3 网络的属性 |
4.4 复杂网络的两种典型网络模型 |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应用研究 |
5.1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
5.2 对贵阳有线电视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
5.3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在有线电视网络应用研究对工业控制网络稳定性的意义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3)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安全体系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1.1 总体目标 |
1.2 研究内容与设计原则 |
1.3 研究范围 |
1.4 作者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 |
2、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现状分析 |
2.2 安全风险分析 |
2.3 安全需求分析 |
2.4 安全模型 |
3、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安全体系设计 |
3.1 概述 |
3.2 基本结构分析和设计 |
3.3 安全体系结构 |
3.3.1 防火墙/VPN |
3.3.2 入侵检测 |
3.3.3 安全扫描 |
3.3.4 用户管理 |
3.3.5 病毒防御 |
3.3.6 备份和恢复 |
3.3.7 客户终端安全 |
3.3.8 安全运营中心 |
4、工程实施原则和策略 |
4.1 实施原则 |
4.2 组织结构 |
4.3 实施策略 |
5、运行管理 |
5.1 安全原则 |
5.2 组织结构 |
5.3 培训支持 |
5.4 技术服务 |
6、总结 |
7、致谢 |
参考文献 |
声明 |
(4)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实时信息集成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IMS、CIPS 与管控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
1.2 流程工业与管控一体化 |
1.3 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现状 |
1.4 课题任务 |
第二章 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信息集成技术 |
2.1 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系统结构 |
2.1.1 PCS 层 |
2.1.2 MES 层 |
2.1.3 BPS / ERP 层 |
2.2 实时数据库 |
2.2.1 实时数据库基本设计要求 |
2.2.2 实时数据库原理 |
2.3 数据校正 |
2.3.1 传统的测量数据校正技术 |
2.3.2 基于反馈神经网络的动态化工过程数据校正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通讯技术 |
3.1 TDC-3000 DCS 与微机局域网的数据传输 |
3.1.1 课题背景 |
3.1.2 HONEYWELL TDC-3000 DCS 与 MV7800XP 小型机通讯系统 |
3.1.3 TDC-3000 DCS 与微机局域网(PC LAN)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
3.2 基于HONEYWELL TDC-3000 DCS APP 组件的实时数据通讯系统 |
3.2.1 课题背景 |
3.2.2 基于APP 的TPS 系统 |
3.2.3 系统软件设计 |
3.3 Rosemount DeltaV DCS 与PC LAN 间数据传输 |
3.3.1 课题背景 |
3.3.2 DeltaV DCS 控制网络通信系统 |
3.3.3 DeltaV DCS 与PC LAN 通讯方案 |
3.3.4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4 常规仪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技术实践 |
3.4.1 课题背景 |
3.4.2 基于研华4000 模块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 |
3.4.3 工控机与控制网络的通讯及其它 |
3.5 DDE 和OPC 技术在实时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实时数据库存取技术及应用 |
4.1 实时数据的存储 |
4.1.1 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 |
4.1.2 实时数据存储技术 |
4.2 基于C/S 的实时数据浏览系统 |
4.2.1 实时数据的实时显示 |
4.2.2 关于DDE |
4.2.3 关于OPC |
4.2.4 基于C/S 模式的历史数据查询系统设计 |
4.2.5 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的统计 |
4.3 基于B/S 的实时数据浏览系统 |
4.3.1 基于B/S 的实时数据浏览系统体系结构 |
4.3.2 基于B/S 的实时数据浏览系统关键开发技术 |
4.3.3 访问安全控制 |
4.3.4 WEB 页面的组织与设计 |
第五章 管控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实践 |
5.1 生产实时信息系统的设计 |
5.1.1 课题背景 |
5.1.2 公司内部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现状 |
5.1.3 实时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
5.1.4 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
5.1.5 过程控制系统的接口解决方案 |
5.1.6 系统拓扑结构 |
5.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软测量及预测控制系统 |
5.2.1 软测量系统的辅助变量采集 |
5.2.2 基于DRNN 与BP 网络的磷酸羟胺离子浓度和pH 值的软测量 |
5.2.3 基于自校正改进ELMAN 网的肟化投酮量的在线预估 |
5.2.4 基于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在生产优化方面的探讨 |
5.2.5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 |
5.3 基于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的己内酰胺生产成本管理系统 |
5.3.1 成本管理基本思路 |
5.3.2 产品成本的计算 |
5.3.3 生产成本管理系统设计 |
5.3.4 系统运行结果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的情况 |
致谢 |
(5)组建小型局域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个小型局域网的组建——家庭局域网 |
1.1 硬件要求 |
1.2 选择操作系统 |
1.3 安装与配置 |
1.4 利用局域网共享上网 |
(1) 局域网共享上网的原理使用 |
(2) 共享上网的软件设施。 |
2 结束语 |
(6)银行系统的安全防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机遇与风险并存 |
1.1.2 我国银行系统计算机安全威胁所在 |
1.1.3 我国银行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应用 |
1.2 银行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
1.3 银行系统的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需求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银行系统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安全防护技术 |
2.1.1 身份识别技术 |
2.1.2 访问控制技术 |
2.1.3 数据加密技术 |
2.1.4 防火墙技术 |
2.1.5 入侵检测技术 |
2.1.6 防病毒技术 |
2.1.7 数字签名技术 |
2.1.8 VPN技术 |
2.2 安全体系与安全模型 |
2.2.1 静态防御安全体系 |
2.2.2 深度防御安全体系 |
2.2.3 动态防御安全体系 |
2.2.4 系统工程安全体系 |
2.3 工作流 |
2.3.1 工作流模型 |
2.3.2 工作流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 |
3.1 银行业务系统工作流分析 |
3.1.1 业务系统分析 |
3.1.2 业务系统工作流模型 |
3.1.3 业务系统工作流模型的特点 |
3.2 基于系统工作流的风险分析与技术对策 |
3.2.1 终端登录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
3.2.2 向终端提交请求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
3.2.3 经由网络传送请求中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
3.2.4 服务器群处理请求中的风险与对策 |
3.2.5 处理结果网络返回中的风险与对策 |
3.2.6 退出终端的风险与对策 |
3.2.7 管理中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
3.3 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 |
3.3.1 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 |
3.3.2 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
3.3.3 基于工作流的银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型的特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终端防护技术 |
4.1 银行业务系统终端方式下的安全隐患分析 |
4.1.1 采用“多用户卡+多路复用器”方式连接终端 |
4.1.2 采用终端服务器方式连接终端 |
4.1.3 网络终端直接与前置机相连 |
4.2 业务终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4.3 银行系统业务终端安全防护技术 |
4.3.1 基于动态令牌的业务终端防伪技术 |
4.3.2 业务终端访问控制技术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非法外联检测技术 |
5.1 研究现状分析 |
5.1.1 己有产品及应用部署 |
5.1.2 存在的问题 |
5.2 基于操作系统内核隐藏技术的非法外联检测系统 |
5.2.1 总体思路 |
5.2.2 系统组成与部署 |
5.2.3 检测范围 |
5.2.4 系统特点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7)网络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的发展 |
1.2 使用网络监控的原因 |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构成与发展前景 |
2.1 网络监控总体框架 |
2.1.1 基本原则 |
2.1.2 网络模型 |
2.1.3 网络化设备体系结构总体框架 |
2.1.4 太浦闸应急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2.2 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监控安全性问题 |
3.1 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是安全隐患寄生的关键因素 |
3.2 自然灾害是系统难以避免的威胁 |
3.3 管理和法规的滞后使系统留有人为漏洞 |
3.4 技术的垄断使计算机及网络成为少数人手中的武器 |
3.5 网络发展的无约束性使安全隐患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
3.6 人为失误或破坏使安全保密问题成为永久难题 |
3.7 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高期望值使安全保密成为关注的焦点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病毒防治 |
4.1 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概念 |
4.2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症状 |
4.2.1 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危害症状 |
4.2.2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危害症状 |
4.2.3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危害症状 |
4.3 网络监控系统的病毒防范 |
4.3.1 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网络安全方案 |
4.3.2 选择一个与实际网络情况相符合的防病毒软件 |
4.3.3 加强太浦闸网络安全管理,建立有效的应急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攻击手段与相应对策 |
5.1 踩点--搜集信息 |
5.1.1 踩点简述 |
5.1.2 踩点的常规手段 |
5.1.3 踩点对策 |
5.2 扫描--探测漏洞 |
5.2.1 扫描概述 |
5.2.2 探测操作系统 |
5.2.3 针对特定应用和服务的漏洞扫描 |
5.2.4 扫描对策 |
5.3 嗅探--Sniffer技术 |
5.3.1 嗅探原理 |
5.3.2 嗅探对策 |
5.4 攻击实施与防御 |
5.4.1 概述 |
5.4.2 拒绝服务攻击 |
5.4.3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
5.4.4 口令猜测对策 |
5.4.5 IP欺骗攻击 |
5.4.6 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范 |
5.4.7 攻击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监控系统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 |
6.1 网络监控系统安全目标和建设模型 |
6.1.1 网络安全建设总体目标与原则 |
6.1.2 网络安全建设模型 |
6.2 风险分析 |
6.2.1 需要保护的资源 |
6.2.2 风险和威胁的来源 |
6.2.3 风险分析的方法和途径 |
6.3 安全策略 |
6.3.1 需求分析 |
6.3.2 安全计划 |
6.3.3 安全策略 |
6.3.4 对安全策略的评估和复查 |
6.4 安全基本建设 |
6.4.1 网络安全体系与层次结构 |
6.4.2 安全机制 |
6.4.3 产品选型和项目实施 |
6.5 安全弱点评估 |
6.6 紧急响应和事故处理 |
6.6.1 计划 |
6.6.2 相关组织 |
6.6.3 事故确认 |
6.6.4 事故处理 |
6.7 安全培训 |
6.8 安全管理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8)Windows NT下通过串口实现TCP/IP协议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0综述 |
1 安装RAS软件 |
2 工作站端的RAS设置 |
(9)访问控制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背景 |
1.2 访问控制技术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访问控制方式的研究 |
2.1 一般的访问控制方式 |
2.2 基于钥-锁的访问控制方法 |
2.2.1 利用方程组的钥-锁配对法 |
2.2.1 利用牛顿(Newton)插值公式设计单钥匙-锁存取控制 |
2.2.3 使用素因子分解因式的访问控制 |
2.3 多级安全和访问控制 |
2.3.1 安全级别与访问控制 |
2.3.1.1 安全级别 |
2.3.1.2 操作系统的访问控制 |
2.3.2 多级安全的概念 |
2.3.3 原有方案的分析 |
2.3.4 一个基于编码密钥分配的动态访问控制方案 |
2.3.5 一种基于指针的密钥分配访问控制方案 |
2.3.6 整数分解实现多级访问控制方案 |
2.3.7 利用中国剩余定理实现多级访问控制方案 |
2.3.7.1 剩余定理 |
2.3.7.2 Rabin公开密钥密码系统 |
2.3.7.3 Dirichlet's定理 |
2.3.7.4 方案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
3.1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的理论介绍 |
3.2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的历史回顾 |
3.3 RBAC模型的UML表示 |
3.3.1 静态观点 |
3.3.2 功能需求观点 |
3.3.3 动态观点: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角色技术的形式化描述和建模语言的描述 |
4.1 角色描述语言RDL |
4.2 一阶谓词和角色描述语言的互化 |
4.3 角色职责分离的约束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5 对象式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 |
5.1 模型工作原理 |
5.2 模型的动态建模 |
5.3 本章小结 |
6 角色管理模型 |
6.1 NRBAC模型要素 |
6.2 角色委托 |
6.3 角色撤销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综合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需求 |
2.1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发展趋势 |
2.2 综合业务系统的特点 |
2.3 综合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需求 |
3 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的目标及其设计实施原则 |
3.1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 |
3.2 基于时间的P~2DR安全模型 |
4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
4.1 信息资产状况 |
4.2 确定需要保护的资源 |
4.3 风险分析与评估 |
5 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
5.1 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的特点 |
5.2 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
5.2.1 物理安全策略 |
5.2.2 网络安全策略 |
5.2.3 系统安全策略 |
5.2.4 应用安全策略 |
5.2.5 组织机构策略 |
5.2.6 安全管理策略 |
6 构建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 |
6.1 网络安全整体框架 |
6.2 网络的平面化改造 |
6.3 物理安全 |
6.3.1 通信线路备份 |
6.3.2 通信设备备份 |
6.3.3 备份中心 |
6.4 网络安全 |
6.4.1 网络安全评估 |
6.4.2 网络访问控制 |
6.4.3 传输安全 |
6.4.4 拨号安全 |
6.4.5 网络入侵检测 |
6.5 系统安全 |
6.5.1 系统安全加固 |
6.5.2 系统完整性监控 |
6.5.3 最小特权和审计 |
6.6 应用安全 |
6.6.1 应用加密体系 |
6.6.2 应用安全整体结构 |
6.7 网络防病毒 |
6.7.1 病毒传播环境 |
6.7.2 产品及方案选择 |
6.7.3 防病毒系统的管理 |
6.8 网络及安全管理 |
6.8.1 网络管理 |
6.8.2 安全运行管理 |
7 结束语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四、如何拨号访问Internet(Windows 3.X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yPLC的新型大规模分布式实验平台研究与设计[D]. 郝甲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2]工业数据实时远程监控及复杂网络应用研究[D]. 邓祖平. 贵州大学, 2006(11)
- [3]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安全体系研究与设计[D]. 荆小庆. 四川大学, 2005(06)
- [4]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实时信息集成技术及应用[D]. 蔡宁.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1)
- [5]组建小型局域网[J]. 朱小艳,汪晓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 [6]银行系统的安全防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王超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3)
- [7]网络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研究[D]. 刘绪明. 河海大学, 2004(03)
- [8]Windows NT下通过串口实现TCP/IP协议通信[J]. 王恩普,林宏. 微机发展, 2003(S2)
- [9]访问控制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许春根.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4)
- [10]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D]. 陈留才. 四川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