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对帐单错帐冲正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侯亚冉[1](2014)在《金融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金融相关的文章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给人们带来了信息和便利。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及其产品、政策的演变更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理财乃至生活。因此,对于金融文本尤其是银行文本的翻译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描述笔者进行金融英汉翻译实践的过程及实践的收获和反思,所选取的材料为笔者在某银行总部担任实习英语翻译期间所完成并收集的邮件正文以及相关的文件、邮件附件等,总字数达到12万字。作为翻译实践报告,本文的思路是通过详细描述实践过程,包括背景介绍、实践中所遇到的翻译相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所采取的策略、理论和实践创新点等,将翻译过程进行再现,体现译者兼作者的观点,为以后相似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翻译任务,包括任务背景、材料即金融文本在词、句以及篇章层面的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要求;第二章探讨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结合实际翻译体验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详尽的描述;第三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即翻译案例分析,举例分析遇到的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采取的翻译策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从词汇、句法、原文理解以及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之后总结了翻译的原则,依据文本类型理论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翻译类型理论,对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章为翻译策略的运用,从词汇、句法及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策略;最后一章从翻译收获、未解决问题及思考和启发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对未来金融文本的汉英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谷禹[2](2014)在《中国银行基层机构内控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些年来中国银行在基层网点建设上的不断扩张,中行的各种授信业务,资产业务不断下沉,可是中行对于基层网点的内控风险防范却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不足。近些年,中行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几乎都起于基层网点,这说明中行还是需要不断的加强内控建设。本文中作者通过长时间在中行实习的过程,利用仔细的观察和亲身的操作,试图在结合相关银行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为中行基层网点的内控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高,具有实际价值的意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行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经营现状,并重点介绍了现阶段中行的发展理念和作者实习网点的基本情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为读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环境和背景,并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说明了本文的创作意义。之后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总结了中行基层网点所出现的主要内控风险,并将风险归类,加以事实的例子予以阐述。最后,作者结合相关的内控合规理论,从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范内控风险的具体措施,也希望能通过作者的措施切实的帮助一些中行网点提升内控风险防范能力,为中行的健康发展提供的有益的帮助。
李彗铭[3](2013)在《银行ATM软件项目管理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银行业推进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ATM设备的种类、数量不断增长,业务量增长迅猛,其在银行服务中发挥的功能和渠道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ATM设备的运行管理能力、成本收益的高低,是评价各银行的竞争水平和服务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ATM设备的监控、管理水平成为制约银行吸引优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的瓶颈之一。论文从银行ATM软件项目管理及控制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设计并开发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和客户端/服务器的混合软件体系结构的ATM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可以满足银行网点ATM管理运营需求的工作流,特别是系统自动检测ATM设备的故障发生情况,并提供故障处理的解决机制。系统提供相应的平台管理ATM设备的运行状态,业务交易情况。同时,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实现ATM软件项目管理及控制系统关键部分的相关技术。论文介绍了系统设计中应用的J2EE体系架构、数据库、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详细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功能。本文在充分考虑当前银行网点ATM设备监控和管理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可以预见的将来的可能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流程,系统完整的功能可满足不同银行的需求。ATM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兼容性,可将不同品牌服务提供商、不同型号的ATM设备统一进行设备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实时监控ATM设备的运营情况,极大地提高了ATM设备的开机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了各类ATM设备的投资效益。同时,为解决目前银行ATM设备运营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等问题,系统设计了合理的软件分发、交易对帐等工作流方案,充分应用当前的网络和通信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林棡[4](2012)在《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银行业以ATM等自助设备为代表的电子银行渠道取得重大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采购使用的自助设备种类及数量迅猛增长,在银行业务量大幅增长过程中,自助设备交易量占比不断提高,自助银行服务在银行各类渠道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自助设备数量多、作用大的情况下,自助银行渠道运营管理和效率提升,已成为银行管理极为重视的问题,并进一步对银行自身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不同品牌自助设备ATMC和监控软件均采用所属厂商,版本不统一、管理混乱且监控管理功能弱,成为作者供职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新一代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背景。在该项目中,作者主要负责主持项目的整体规划、需求分析并跟进项目具体开发实施工作。结合各商业银行成功经验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实际需要,本项目建立起一套可以兼容B/S、C/S架构的ATM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帮助全区农信社第一次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对自助设备各类故障及解决过程,提供自动化集中事件管理功能,也可以对自助设备状态和交易的集中管理和监控功能,还通过增加实时监控与主动预警、数据查询/统计和报表等功能模块,实现全区自助设备量化管理和考核的跨越式提升。本文对该项目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关键部分的技术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系统的架构体系、实现方案及分子系统设计等进行阐述。基于C++编程对数据采集和集体管理系统,满足内蒙古农信对系统管理效率和系统稳定性的需要;基于JAVA语音开发环境和WEB应用,不仅可以提供友好的应用和维护界面,还使系统本身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通过对主要信息和数据加密,则可以确保系统安全性。通过该监控管理系统逐步上线应用,内蒙古农信自助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显着提高,并实现了分别针对设备管理员及供货厂商进行量化考核,基本达到项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控制风险的建设目标。
陈媛[5](2011)在《基于电话POS终端金融业务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国内某银行销售终端系统中的电话POS终端系统为研究课题,作者有幸参与了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隶属于终端系统家族中的POS系统,目前广泛用于商场、加油站等地,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刷卡消费业务,将用户的金额消费情况映入到银行的卡帐务处理系统上,从而完成用户刷卡消费业务。而电话POS除了与普通POS在业务处理方面相媲美的简单易用、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等优点外,更由于其造价低廉、易于大规模投放的优势,自诞生起便成为商家购买销售终端类服务的首选系统。本文将按照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功能实现,详细描述此系统的架构和功能。电话POS系统是银行终端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该系统是在普通固定电话的基础上扩充磁条卡/芯片卡读写器、凭条打印机、硬件加密等专业金融外设,能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可靠的信息及电子支付服务的一种新型自助支付终端系统。该系统是金融支付技术与固网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消费支付、转账结算、信息查询等金融服务。本系统在类UNIX环境下进行开发,采用C语言编写各类金融业务,其中包括POS签到处理、POS消费业务、POS当日撤销\隔日退货业务、POS卡卡转帐业务、POS结帐业务、POS查询业务、POS打印业务、原电话等功能。本文对系统重要的公共模块诸如:报文上送下传设计、卡片解析处理设计、字符串处理设计等底层处理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些设计及处理机制使得这些硬件处理器有条不紊的工作,高效地完成了各金融业务的流程。综上所述,本文所述的电话POS系统拓展了自助支付系统的模式,丰富了客户进行金融业务的渠道,这种支付模式也为今后方便客户支付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大型、超大型社区的出现,社区居民对居住地配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普遍需要一种就近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等公用事业费的服务。大量的信用卡客户也有就近偿还信用卡透支款的实际需求。随着电话POS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升级,内置电话POS系统的支付终端进入社区能为广大个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同时有效的缓解商业银行网点的压力。
于为[6](2010)在《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能扩大业务的规模,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设业务IT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些目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整体规划以及更加优化的经营策略,并且通过IT信息系统资源共享的最大利用,达到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建立一个既稳固又可靠的IT环境来支撑商业银行的运行使其达到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并提高总体收入的发展目标。拥有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核心业务系统,是银行发展必备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新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银行项目,对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定制开发了一个能更好地适应该银行发展需求的核心业务系统以取代原有的旧系统。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①分析了当前国内银行现状,针对重庆某银行的业务需求,以其核心业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为目标,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研发过程中需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②论证了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特点,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③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之后,研究了基于中间件三层C/S的结构,论证和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提出了一套构件化的开发方法,并应用到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之中。④设计总体功能结构,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总体功能模块,对系统主要功能的构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⑤阐述了系统实施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和采用的技术,和系统实现的方法,以及系统实现以后运行的结果。本文在对某银行现有业务进行详细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使用IBM主机AIX操作系统环境,采用Esql/C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在基于中间件Tuxedo的三层C/S结构的基础之上,从需求分析到业务构件的设计及实现,本文提出了系统构件化开发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系统的整个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系统采用Informix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最终实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以后,已在某商业银行投入运行。从运行情况看,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对全行的客户信息实行了统一的管理;实现了“全行一本帐”的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构件化的模式使得提交变化的银行产品的能力快速提升;功能方面满足某银行当前全部业务的需求。
宋静海[7](2009)在《基于中间业务平台的银电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渠道的需求,以高效、方便地开发和部署中间业务为目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以中间件技术和大容量的并发事务处理技术为核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效地支持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对于新的中间业务的开发和推出,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本文根据某商业银行对银电联网系统的具体需求,分析了基于实时与批量并行处理,与后台通信采取IBM CICS中间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提出了银电联网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实现。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银行前置机的设计与实现。主要设计了银行前置机与电业前置机之间的通讯协议接口、银行前置机与前台之间的通讯协议接口,并基于现有的商业软件集成实现了银行前置机主体功能模块设计;(2)后台业务逻辑的设计与实现。针对银电联网系统的实际需求和交易种类,对其对应的后台业务逻辑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给出了业务逻辑的输入输出接口和详细的实现流程。同时,对于每一项业务,给出了对应的前台交易界面的设计。该银电联网系统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运行稳定、可靠和高效。
马栎[8](2007)在《基于HP-UNIX 11i操作系统的中间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中间业务是指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针对目前银行中间业务系统过程化的实现方式导致模块复用性低、开发周期长等局限性,设计出一套新型的中间业务系统以解决现存的问题并实现更广泛的功能,则具有重要的实用性。本文的主要工作有硬件设备选型、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业务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及部分应用程序编写等。本文首先介绍了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意义及国内外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行系统面临的问题。其次通过对主机处理能力、磁盘容量估算,本文完成了硬件设备的选型,在实际运行中达到了满意的效果。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针对中间业务复杂性、开发周期短等要求,本文提出采用国内领先的对象化设计思想,构建了分布式多层企业应用模型;在Tuxedo的基础上,流程驱动引擎从流程配置中读取已经定义的各业务逻辑流程,每个业务流程的一个执行环节对应一个相应的组件,流程驱动引擎执行此组件时还需要调用按照每个业务定义的此组件的配置(配置规则解释)。这样一个基于流程控制的组件、配置、事务、并发处理,组织出一个完整的应用。这些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对于其他行业的各类系统也同样可行,有些设计模块只需小小的改动就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业的中间业务系统中。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是:提出以对象化设计思想取代过程化的实现方式,兼顾流程和对象的特点,全方位分析业务特性并提取共性进行设计、封装,采用流程驱动引擎、组件实现了灵活、迅捷地拓展各类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其他行业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侯欣强[9](2007)在《银行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深入发展,银行自助设备的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银行业务量的快速提高,自助设备已经在银行服务渠道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自助服务渠道的不断完善,运营效率、运营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决定银行核心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自助类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已经成为各大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作者主持并参与设计、开发的上海农行ATM监控管理系统为背景,结合多个银行实际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基于B/S和C/S混合结构的自助设备监管系统,定义了一套符合银行实际管理需要的流程,尤其是对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解决过程,提供了完整的自动化的跟踪体系,对设备的状态和交易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本文也对该系统关键部分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论文对所设计系统的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以及子系统的详细设计都进行了阐述。基于C++编程实现的数据收集系统和中心调度系统满足了金融行业系统对效率和稳定性的要求。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WEB应用系统既提供了友好的使用界面,也保证了系统的可移植性。通过对系统主要交易中的主要数据进行加密,使得系统安全性得以保证。系统还采取软、硬件等措施提供灾难恢复的途径,保证整体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利用这套系统,银行能充分提高对自助设备的监管力度,并为银行操作员、厂商的考核提供有力的依据,达到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提高银行服务质量之目的。本系统开发完成后应用于多个商业银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张永坚[10](2006)在《城市公用事业缴费付费通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在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中,各商业银行为达到对某项公用事业收费项目的“垄断”,采取垫付资金、变相贷款、减免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既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和形象,也常使收费单位感到为难;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手中有一大堆卡,但这些卡不能通用,不同收费项目需要用不同银行帐号进行缴费,长期以来市民对此十分不满;对于广大收费单位来说,由于电子化水平和收费要求不一,进一步拓展缴费业务面临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因此,建立一个在银行和收费单位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公用事业缴费付费通系统”,使商业银行和收费单位之间在公用事业收费处理上避免“直接接触”,是一个既可以节省银行和收费单位的投资,又可以进一步规范公用事业收费业务处理流程,使商业银行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使人民银行能更好地对全市公用事业收费业务进行监管与规范。整个系统通过同城交换网络,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将全市所有的商业银行和公用事业单位联接起来,建立全市公用事业缴费的统一处理平台,使广大市民能够自主选择缴费银行和缴费方式,从而方便市民,服务大众。
二、银行对帐单错帐冲正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对帐单错帐冲正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1.2 材料文本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
1.2.1 词汇特点 |
1.2.2 句式特点 |
1.2.3 语篇特点 |
1.3 目标读者的要求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难题及策略 |
3.1.1 词汇的准确翻译 |
3.1.2 句法分析及处理 |
3.1.3 原文理解及表达 |
3.1.4 文化差异 |
3.2 翻译的原则 |
3.2.1 把握速度,满足要求 |
3.2.2 掌控质量,合理调节 |
3.2.3 保留风格,沟通至上 |
4 翻译策略的运用 |
4.1 词汇翻译策略 |
4.1.1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义 |
4.1.2 词类转译法 |
4.1.3 省略法 |
4.2 句法翻译策略 |
4.2.1 合句法 |
4.2.2 分句法 |
4.3 文化翻译策略 |
5 结语 |
5.1 翻译收获 |
5.2 未解决问题及思考 |
5.2.1 金融文本和其它非文学文本的区分标准 |
5.2.2 如何有效确认开放资源的正确性 |
5.3 启发 |
5.3.1 译者的素质 |
5.3.2 金融翻译的地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1:金融专业词汇表 |
附录2:本文所涉及的邮件(中英文对照)及文件附件(材料)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银行基层机构内控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介绍及国内银行业相关现状 |
2.1 相关内控理论 |
2.2 国内商业银行内控现状 |
2.2.1 内控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上存在隐患 |
2.2.2 商业银行网点内控不完善的主要风险后果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
3.1 中行内部控制的时代背景及现状 |
3.2 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 |
3.3 中行基层机构内控的风险分析 |
3.3.1 内部控制环境的风险分析 |
3.3.2 控制活动的风险分析 |
3.3.3 内控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风险 |
3.3.4 各个部门间缺乏沟通,内部信息掌握不平衡 |
3.3.5 中行下沉战略中的内控风险评估不足 |
第四章 中行内控的风险防范对策 |
4.1 加强内控环境建设,降低制度风险和人员风险 |
4.2 加强远程授权管理,继续完善控制活动手段 |
4.3 从自我审计和负责人管理上减少内部监督风险 |
4.4 加强前后端沟通,减少内部信息传递不平衡 |
4.5 做好业务战略下沉的风险评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银行ATM软件项目管理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2 ATM 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现状 |
1.3 项目介绍 |
1.4 论文内容介绍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TM 设备监控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4 子系统功能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管理维护系统 |
3.1 银行的机构信息 |
3.2 人员信息 |
3.3 ATM 设备信息 |
3.4 ATM 设备部件信息 |
3.5 综合信息 |
3.6 特殊事件状态 |
3.7 远程控制软件升级 |
3.8 系统的日终处理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持多种通信方式的信息收集及其实现 |
4.1 接收报文处理 |
4.2 报文转发处理流程 |
4.3 系统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心调度及其实现 |
5.1 ATM 设备数据接收及处理 |
5.1.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1.2 流程 |
5.1.3 输入输出 |
5.2 事件叫修及跟踪 |
5.2.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2.2 事件处理流程 |
5.2.3 输入输出 |
5.3 特殊事件的处理 |
5.3.1 模块及功能 |
5.3.2 事件处理流程 |
5.3.3 输入、输出 |
5.4 ATM 设备的超时检测 |
5.4.1 模块和功能 |
5.4.2 处理的流程 |
5.4.3 输入输出 |
5.5 对帐处理 |
5.6 数据交换接口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TM 机的系统及其实现 |
6.1 监控功能 |
6.2 事件的处理 |
6.3 事件查询统计 |
6.4 系统报表模块 |
6.5 知识库 |
6.6 系统测试 |
6.6.1 测试依据 |
6.6.2 测试方案 |
6.6.3 测试内容 |
6.6.4 功能测试 |
6.6.5 界面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成功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系统可扩展性的分析 |
7.2.1 音视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 |
7.2.2 自动电话语音 |
7.2.3 音频、视频技术 |
7.2.4 移动通信技术 |
7.2.5 ATM 设备合理布点 |
7.2.6 开发 ATM 设备的广告营销 |
7.2.7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3.3 课题拟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
1.3.4 课题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与方案 |
1.3.4.1 采用同时支持大集中与分布式的网络模式 |
1.3.4.2 ATM 端的数据来源与报文格式 |
1.3.4.3 采用全区总中心下分级的网络结构 |
1.3.5 拟定系统设计目标 |
1.3.5.1 拟定业务目标 |
1.3.5.2 拟定系统功能目标 |
1.3.5.3 拟定安全性目标 |
1.3.5.4 拟定建设原则 |
1.3.5.5 课题预期成果与形式 |
1.4 论文的整体架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我国 ATM 监控系统现状 |
2.2 ATMC 监控系统设计思想 |
2.2.1 控制方式 |
2.2.2 存储方式 |
2.3 现有银行 ATM 监控系统的软件、硬件要求 |
2.3.1 现有 ATM 监控系统硬件配置要求 |
2.3.2 ATMC 监控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
2.3.2.1 ATMC 操作系统技术配置要求 |
2.3.2.2 ATMC 数据库相关要求 |
2.4 拟采用的主要技术 |
2.4.1 J2EE 架构 |
2.4.2 Hibernate 和 Spring 技术 |
2.4.3 MVC 技术 |
2.4.4 GIS 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 |
3.1 项目建设目标 |
3.2 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结构 |
3.2.2 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搭建 |
4.1.1 硬件要求 |
4.1.2 操作系统要求 |
4.1.3 数据库要求 |
4.1.4 第三方开发工具 |
4.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库设计步骤 |
4.2.1.1 设计准备阶段及概念设计 |
4.2.1.2 逻辑设计阶段 |
4.2.1.3 物理设计阶段 |
4.2.1.4 安全性设计阶段 |
4.2.1.5 性能优化阶段 |
4.2.1.6 可疑事件监控设计阶段 |
4.2.2 表结构规则设计 |
4.2.3 完整性设计规则 |
4.2.4 优化策略 |
4.2.5 数据库表 |
4.2.6 数据关系图 |
4.2.7 数据库表结构 |
4.2.8 数据接收及处理 |
4.2.9 对帐处理 |
4.3 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关于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4.3.1.1 系统总体架构 |
4.3.1.2 系统技术和逻辑结构 |
4.3.2 系统主要业务模块与实现功能 |
4.3.3 系统主要业务流程 |
4.3.4 监控系统主要程序流程图及编程代码 |
4.3.4.1 监控后台服务模块业务处理主要程序流程图 |
4.3.4.2 监控后台服务模块业务处理主要编程代码 |
4.3.4.3 状态监控模块业务部分主要编程代码 |
4.3.4.4 运行情况报表部分主要编程代码 |
4.4 基于 J2EE 的信息展现系统及其实现 |
4.4.1 监控功能 |
4.4.2 事件处理 |
4.4.3 查询统计 |
4.4.4 报表模块 |
4.5 系统的扩展及发展方向 |
4.5.1 语音、视频及移动技术 |
4.5.2 自动式语音电话 |
4.5.3 双向语音视频交流及监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运行 |
5.1 测试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测试目标及过程规划 |
5.2.1 测试目标 |
5.2.2 测试过程规划 |
5.2.3 测试方法 |
5.3 具体功能测试 |
5.4 实地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电话POS终端金融业务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 功能概述和业务流程 |
2.2.1 POS功能概述 |
2.2.2 POS基本业务流程 |
2.3 POS应用网络结构 |
2.3.1 POS应用硬件网络结构 |
2.3.2 POS应用业务网络结构 |
2.4 POS系统内部硬件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体系结构 |
3.2.1 软件体系结构 |
3.2.2 模块功能 |
3.2.3 模块接口 |
3.2.4 数据结构设计 |
3.3 POS功能设计 |
3.3.1 POS签到处理 |
3.3.2 POS消费业务 |
3.3.3 POS当日撤销\隔日退货业务 |
3.3.4 POS卡卡转帐业务 |
3.3.5 POS结帐业务 |
3.3.6 POS查询业务 |
3.3.7 POS打印业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详细设计 |
4.1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1.1 开发工具 |
4.1.2 开发语言 |
4.2 公共模块详细设计 |
4.3 业务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优化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工具 |
5.1.2 网络结构图和原理 |
5.1.3 测试环境配置 |
5.2 测试方案 |
5.2.1 测试目标 |
5.2.2 测试模型和性能指标的设计 |
5.2.3 测试策略 |
5.2.4 测试用例 |
5.3 测试情况分析与结论 |
5.3.1 测试情况分析 |
5.3.2 测试结果 |
5.4 系统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银行业务现状及某银行原有系统的不足 |
1.2.1 国内银行业务现状 |
1.2.2 某银行原有业务系统的不足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论文的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研究 |
2.1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概述 |
2.1.1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介绍 |
2.1.2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特点 |
2.2 基于中间件的三层C/S 结构研究 |
2.2.1 C/S 结构论证 |
2.2.2 基于中间件的三层C/S 结构研究 |
2.3 构件化的方法研究 |
2.3.1 构件化的方法概述 |
2.3.2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研究 |
2.3.3 怎样将构件化方法用于系统的研究 |
2.4 INFORMIX-ESQL/C 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 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思想 |
3.3 需求分析 |
3.3.1 统一的帐务处理 |
3.3.2 核心系统的总、分行及营业网点业务分工 |
3.3.3 核心系统的业务权限划分 |
3.3.4 相关帐号编码 |
3.3.5 私人业务 |
3.3.6 对公业务 |
3.4 核心业务系统管理功能划分 |
3.4.1 客户信息管理 |
3.4.2 公共控制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 |
4.1 核心业务系统的架构设计 |
4.1.1 架构设计 |
4.1.2 构件化的设计方法研究 |
4.2 总体功能设计 |
4.3 主要功能详细设计 |
4.3.1 储蓄业务模块 |
4.3.2 卡业务模块 |
4.3.3 对公业务模块 |
4.3.4 现金凭证管理模块 |
4.3.5 内部账及公共业务模块 |
4.4 系统帐务流程 |
4.5 交易产生流程 |
4.6 构件详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支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构件的命名方式 |
5.3 编码风格约定 |
5.4 构件的具体实现 |
5.4.1 柜员签到 |
5.4.2 修改柜员密码 |
5.4.3 增加客户信息 |
5.5 核心业务系统的实现效果 |
5.5.1 柜员登录 |
5.5.2 建立储蓄客户信息 |
5.5.3 柜员管理 |
5.5.4 柜员签退 |
5.5.5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中间业务平台的银电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 论 |
1.1 银行中间业务介绍 |
1.1.1 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
1.1.2 银行中间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
1.2 银行中间业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要求 |
1.2.1 业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1.2.2 中间业务平台的要求 |
1.3 银电联网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
1.4 本文工作与组织形式 |
第2章 银行中间业务平台介绍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
2.1.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实现原理 |
2.1.2 中间业务平台实现的方法 |
2.1.3 中间业务平台建设规模 |
2.2 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的系统结构 |
2.3 中间业务平台的系统硬件设备的配置方案 |
2.4 中间业务平台的系统软件配置方案 |
第3章 银电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银电联网系统结构 |
3.3 银电联网系统的业务功能描述 |
第4章 银电联网系统前置机的设计与实现 |
4.1 银电联网系统银行前置机的结构 |
4.2 银行前置机与代理单位前置机的接口设计 |
4.2.1 联机交易代码以及消息类型码设定 |
4.2.2 通讯接口设计 |
4.2.3 响应类型及响应码定义 |
4.2.4 响应原因类型及响应类型码定义 |
4.2.5 交易延迟阈值设定 |
4.2.6 交易规范设定 |
4.3 银行前置机与前台之间的接口设计 |
4.3.1 缴费查询 |
4.3.2 缴费确认 |
4.3.3 缴费取消交易 |
4.4 银行前置机的安装与配置 |
第5章 银电联网系统业务逻辑的设计与实现 |
5.1 建立单位资料 |
5.2 建立个人资料 |
5.3 代理缴费 |
5.4 代理缴费抹帐 |
5.5 电业日结操作流程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基于HP-UNIX 11i操作系统的中间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间业务简介 |
1.2 国内外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建设目标 |
第2章 系统硬件选型与开发平台选择 |
2.1 硬件设备选型 |
2.1.1 主机处理能力估算 |
2.1.2 磁盘容量估算 |
2.1.3 设备选型 |
2.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2.2.1 操作系统 |
2.2.2 数据库 |
2.2.3 交易中间件 |
2.3 应用开发模式 |
2.3.1 客户/服务器结构 |
2.3.2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
2.3.3 应用模式的选用 |
第3章 中间业务需求分析 |
3.1 代收业务 |
3.1.1 现金缴费 |
3.1.2 折卡缴费 |
3.1.3 取消 |
3.1.4 单笔加办、撤办 |
3.1.5 批量代收 |
3.2 代付业务 |
3.2.1 批量加办 |
3.2.2 批量代付 |
3.2.3 批量取消 |
3.2.4 批量冲正 |
3.3 对帐 |
3.4 报表处理 |
3.5 柜员管理 |
3.6 权限管理 |
第4章 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中间业务系统网络结构 |
4.1.1 全省统一中间业务交易流程图 |
4.1.2 市/县中间业务交易流程图 |
4.2 中间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
4.2.1 功能部署框架 |
4.2.2 应用系统软件结构 |
4.2.3 业务描述方法 |
4.2.4 组件设计 |
4.2.5 流程化设计 |
4.2.6 事务完整性 |
4.2.7 并发处理 |
4.2.8 通讯设计 |
4.2.9 实例分析与实现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系统表(tb_tr_midsys) |
4.3.2 中间业务帐务交易日志(tb_tr_midacclog) |
4.3.3 中间业务非帐务交易日志(tb_tr_midnonacclog) |
4.3.4 多次费用明细(tb_tr_feedetail) |
4.3.5 中间业务科目文件(tb_tr_midsub) |
4.3.6 网点管理表(tb_tr_midsite) |
4.3.7 柜员信息表(tb_tr_operinf) |
4.4 应用系统详细设计 |
4.4.1 本地处理业务 |
4.4.2 前端发起的实时业务 |
4.4.3 储蓄主机发起的实时业务 |
4.4.4 委托方发起的实时业务 |
4.4.5 前端发起的非实时本地有数据业务 |
4.4.6 前端发起的非实时本地无数据业务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系统运行情况 |
5.1.2 本课题主要工作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银行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2 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现状 |
1.3 项目介绍 |
1.4 论文内容介绍 |
2 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总体结构 |
2.4 子系统功能综述 |
3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
3.1 机构信息 |
3.2 人员信息 |
3.3 设备信息 |
3.4 设备部件信息 |
3.5 综合信息 |
3.6 特殊事件 |
3.7 远程控制 |
3.8 日终处理 |
4 支持多种通信方式的信息收集及其实现 |
4.1 接收报文处理 |
4.2 转发报文处理 |
4.3 灾难恢复 |
5 侧重流程处理的中心调度及其实现 |
5.1 数据接收及处理 |
5.1.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1.2 处理流程 |
5.1.3 输入输出 |
5.2 事件叫修及跟踪 |
5.2.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2.2 处理流程 |
5.2.3 输入输出 |
5.3 特殊事件处理 |
5.3.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3.2 处理流程 |
5.3.3 输入输出 |
5.4 设备超时检测 |
5.4.1 所属模块及功能 |
5.4.2 处理流程 |
5.4.3 输入输出 |
5.5 对帐处理 |
5.6 数据交换接口 |
6 基于J2EE的信息展现系统及其实现 |
6.1 监控功能 |
6.2 事件处理 |
6.3 查询统计 |
6.4 报表模块 |
6.5 知识库 |
7 系统的扩展及发展方向 |
7.1 语音、视频及移动技术 |
7.1.1 自动电话语音 |
7.1.2 双向语音视频交流及监控 |
7.1.3 移动技术的应用 |
7.2 提高盈利能力 |
7.2.1 合理布点 |
7.2.2 合理配钞 |
7.3 广告营销 |
7.4 数据分析、挖掘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
附录B ATM报文结构-MSR报文 |
(10)城市公用事业缴费付费通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项目实施意义 |
1.3 章节安排 |
2 系统结构 |
2.1 网络结构 |
2.2 设计原则 |
2.3 系统组成 |
2.4 系统结构 |
2.5 系统软硬件环境 |
2.5.1 数据库服务器 |
2.5.2 中心/银行前置机 |
2.5.3 中心管理机系统 |
2.5.4 网站/电话查询前置系统 |
3 通用平台设计 |
3.1 总体思想 |
3.2 模块调度设计 |
3.2.1 驻留模块管理 |
3.2.2 交易处理模块管理 |
3.3 数据字典设计 |
3.4 交易I/O设计 |
3.5 菜单设计 |
3.6 数据库连接设计 |
4 系统设计 |
4.1 实时业务处理 |
4.2 批量业务处理 |
4.2.1 批量业务文件格式 |
4.2.2 批量业务处理基本流程 |
4.3 卡/用户基本信息处理 |
4.4 用户委托信息处理 |
4.4.1 批量委托处理 |
4.4.2 实时委托处理 |
4.5 缴费业务处理 |
4.5.1 批量扣款处理 |
4.5.2 实时缴费处理 |
4.6 系统功能框图 |
4.6.1 实时交易处理功能 |
4.6.2 批量交易处理功能 |
4.6.3 系统附加功能 |
4.6.4 集成管理配置子系统 |
4.6.5 srvmng管理模块框图 |
4.6.6 批量文件上传处理流程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启动 |
5.2 中心初始化 |
5.3 系统参数设置 |
5.3.1 收费单位参数设置 |
5.3.2 单位及银行代码维护 |
5.3.3 收费项目维护 |
5.3.4 系统参数设置 |
5.3.5 通信控制 |
5.3.6 各项收费业务的各项交易控制 |
5.3.7 银行前置机系统参数设置 |
5.4 远程更新 |
5.5 委托业务处理 |
5.5.1 委托业务手工录入 |
5.5.2 委托业务手工复核 |
5.5.3 委托业务发送服务中心 |
5.5.4 中心查询委托数据信息 |
5.6 银行委托登记实时处理 |
5.7 脱机业务处理手工复核 |
5.8 实时缴费业务处理 |
5.9 系统对帐功能 |
5.10 数据清算功能 |
6 结论 |
6.1 个人工作总结 |
6.2 项目鉴定情况 |
6.3 系统改进意见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发表论文和项目综述 |
附录一 系统交易代码表 |
附录二 系统错误代码表 |
附录三 部分业务凭证 |
四、银行对帐单错帐冲正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侯亚冉.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2]中国银行基层机构内控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 谷禹.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2)
- [3]银行ATM软件项目管理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 李彗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4]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棡.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基于电话POS终端金融业务的设计和实现[D]. 陈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6]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于为. 重庆大学, 2010(03)
- [7]基于中间业务平台的银电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静海. 吉林大学, 2009(07)
- [8]基于HP-UNIX 11i操作系统的中间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栎. 南昌大学, 2007(07)
- [9]银行自助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侯欣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
- [10]城市公用事业缴费付费通系统[D]. 张永坚.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