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柞蚕早秋放养方法研究

高寒山区柞蚕早秋放养方法研究

一、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祥军,秦利[1](2014)在《柞蚕蚕种生产技术(一)——种茧保护》文中提出种茧是柞蚕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有了数量充足的优质种茧,才能发展柞蚕生产。春用种茧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春柞蚕种卵的生产,还直接影响到幼虫生命力,并影响到秋柞蚕生产及一化性地区翌年的春柞蚕生产。因此,准备好优质种茧,才能为下一季的种茧生产和原料茧生产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1春期柞蚕种茧保护1.1春用种茧备种时期、方法和数量

姜义仁,秦利[2](2011)在《柞蚕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柞蚕种质资源。柞蚕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昆虫,还是重要的模式昆虫,近些年,我国在柞蚕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回顾了柞蚕良种繁育技术、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成就,概述了柞蚕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柞蚕种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马丽华[3](2010)在《柞蚕二化一放增收又养山》文中研究说明柞蚕二化一放是把二化性柞蚕种通过低温控制由一年放养两次改为一年放养一次,放养时间在春蚕和秋蚕之间,所以又称为早秋蚕。经调查,"二化一放"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缓解农民养蚕与养山的矛盾。

姜淑媛[4](2006)在《柞蚕及柞丝绸的技术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除四大发明外,还有丝绸,也被世界人民所传诵和向往,提起丝绸,无人不想起桑蚕丝绸的并蒂莲—柞蚕丝绸。美丽的柞蚕丝绸及其精湛的生产技术经过历代人的不断探索,日益走向成熟。通过对柞蚕的起源,中国柞林,柞蚕场资源,柞蚕区气候资源,柞蚕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征,柞蚕品种及保育方法,柞蚕的品质改良,柞蚕的放养及病虫害防治,柞蚕茧及柞蚕丝加工,柞蚕丝织物的加工过程及技术,柞蚕丝织物的特点、分类及应用,柞蚕丝织物的典型品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柞蚕、柞蚕丝绸及生产技术不仅是由中国人民发明的,并通过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形成了系统而成熟的柞蚕、茧、丝、绸生产理论与经验,为申报中国文化遗产奠定基础。柞蚕丝绸产品风格独特,加工技术特殊,文化影响意义深远,是其他纺织品不可替代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面对困境,保护好柞蚕丝绸优秀品种,完善生产技艺,大力发展柞蚕丝绸事业,进一步弘扬柞蚕丝绸文化,使柞蚕丝绸业持续辉煌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王建文[5](2006)在《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曾经有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良好。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为了获取猎物、建造居住场所、种植农作物,原始人群已经开始使用火、石刀、石斧、石犁进行劳动,一些原始部落居住地周围的森林、草原开始受到最初的破坏。进入奴隶社会,各个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发生,烧毁消耗一些林木,冶炼、制陶、建筑等手工业不断发展,开始砍伐大片森林,农业的兴起又使大片次生林、灌丛、草地受到开垦,成为农田。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山西省中部所属地区的森林、草原受到了较大规模的破坏。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农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陶瓷、冶炼、制盐、建筑等手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各个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修筑高大坚固的防御设施,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庙宇以及不断发生的征战,都使平原地区大面积森林受到破坏。战国后期华北平原的森林已经基本消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出现了创新局面。今河北省、北京市、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所属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森林全部消失,绝大部分已经开垦成为农田。由于修建万里长城,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的森林受到大量砍伐。由于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水灾日益严重。同时,开始了在西北森林草原、草原以及荒漠草原地区大规模的屯垦。上述地区大面积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耕区域不断扩大。唐、宋时期,黄土高原上已经开辟出广阔的农业区,西北地区积极推行屯垦,河西走廊、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森林、草原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陕西秦岭、子午岭、宁夏罗山、贺兰山、六盘山、甘肃洮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受破坏,太行山、吕梁山的森林开始受到大规模砍伐。元代至民国,华北地区的山区森林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青山、贺兰山、鄂尔多斯高原、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等山区的森林都已经受到彻底破坏。黄土高原的祁连山、六盘山、陇东森林草原地区已经变成了荒山秃岭。秦岭森林破坏严重,黄土高原的关山、黄龙山、桥山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的政策,大量放垦内蒙古草原,造成长城沿线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大面积草原被开垦。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者掠夺了中国东北以及西北地区

杨宝山,何龙[6](2004)在《一化性柞蚕新品种214保种期内的感温试验》文中认为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着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王连珍[7](2001)在《90年代中国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战青芳,孙文祥,张先镛,车文彦[8](1983)在《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辽宁的东部、东南部是高寒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无霜期115~130天。柞林资源丰富,蚕场面积有近百万亩,可养蚕一万多把。但由于无霜期短,放养春、秋两季蚕,常受早晚霜冻和柞叶早烘的危害,产量低而不稳。 为了解决无霜期短的地区养蚕问题,自1967年以来,我们结合大面积生产,在农村基点开展了早秋蚕养蚕法的研究,即利用一化性柞蚕品种或二化性品种(或二者杂交)的种茧,通过“半地下保种库”低温冷藏,至6月上、中旬出库感温,7月上、中旬发蛾制种,中、下

何德硕,陈凯[9](1983)在《关于提高柞蚕茧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文中提出 吉林省地处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区,适于发展柞蚕。由于丰富的柞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以长白山为主体的山岳和丘陵,地形复杂,小气候开差很大。本省虽属二化性柞蚕放养区,但养二放蚕(春、秋蚕)的把数只占三分之二。其余的无霜期短、积温少的地区或高寒山区养一放蚕(二化一放、早秋蚕和一化蚕),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何根据一放和二放蚕的不同特点,提高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在这里仅就其与蚕品种和放养时期的关系进行探讨。

吉林延边蚕业科学研究所[10](1976)在《二化一放柞蚕》文中指出 柞蚕是饲育在山林中的一种绢丝昆虫。蚕体小,但头头都是一个制造动物性纤维的小工厂,为我们提供纺织工业原料。 柞蚕有化性,分为一化(一年一个世代,化蛾一次),二化(一年两个世代,化蛾二次)以及多化性(一年两个世代以上,化蛾二次以上)等。化性与气候条件有关,能随着改变了的饲育环境的日照长短,温、湿度高低,饲料的老、嫩等影响而转变。

二、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柞蚕蚕种生产技术(一)——种茧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春期柞蚕种茧保护
    1.1 春用种茧备种时期、方法和数量
        1.1.1 春用种茧备种时期
        1.1.2 春用种茧备种方法
        1.1.3 春用种茧备种数量
    1.2 种茧运输与入库
        1.2.1 种茧包装
        1.2.2 种茧运输时期
        1.2.3 种茧运输注意事项与入库
    1.3 春期柞蚕种茧保护
        1.3.1 保种时期
        1.3.2 保种准备
        1.3.3 保种标准
        1.3.4 保种方法
2 夏秋期柞蚕种茧保护
    2.1 种茧准备
    2.2 一化性品种的夏秋期种茧保护
        2.2.1 保种时期和特点
        2.2.2 保种方法
        2.2.3 保种期管理
    2.3 二化二放秋柞蚕夏季种茧保护
        2.3.1 保种标准
        2.3.2 保种方法
    2.4 二化一放秋柞蚕的种茧保护
        2.4.1 二化一放秋柞蚕生产的意义及优点
        2.4.2 二化一放秋柞蚕的保种时期
        2.4.3 二化一放秋柞蚕的特点
        2.4.4 二化一放秋柞蚕的种茧低温控制
        2.4.5 种茧出库后的保护
    2.5 一化二放秋柞蚕的种茧保护
        2.5.1 一化二放秋柞蚕生产的意义
        2.5.2 一化二放秋柞蚕的保种时期和特点
        2.5.3 一化二放秋柞蚕的种茧保护

(3)柞蚕二化一放增收又养山(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点
    1. 不受低温霜冻的危害
    2. 有利于农蚕结合
    3. 不受柞蚕饰腹寄蝇为害
    4. 利于养树
    5. 茧质优良
    6. 不受早烘危害
二、注意事项

(4)柞蚕及柞丝绸的技术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本课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中国柞蚕的发明及成熟的养蚕技术
    2.1 中国柞蚕的起源
    2.2 中国柞林、柞蚕场资源利用及柞蚕区气候资源的得天独厚性
        2.2.1 广袤的中国柞林及丰富的柞树资源
        2.2.2 柞蚕场资源利用
        2.2.3 中国柞蚕区气候资源
        2.2.4 中国柞蚕区气候资源对柞蚕的影响
    2.3 柞蚕的生活习性
        2.3.1 柞蚕活动的昼夜节律
        2.3.2 柞蚕的食性
        2.3.3 柞蚕的趋性
        2.3.4 柞蚕的抗逆性
        2.3.5 眠性
    2.4 柞蚕的生物学特征
        2.4.1 柞蚕的生命周期
        2.4.2 柞蚕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2.4.3 柞蚕的营养与物质代谢
        2.4.4 柞蚕遗传及良种繁育
    2.5 柞蚕品种
    2.6 柞蚕的保育方法
    2.7 柞蚕品质改良
    2.8 柞蚕的放养及病虫害防治
        2.8.1 柞蚕的放养
        2.8.2 病虫害防治
3.柞蚕丝及其生产加工技术
    3.1 柞蚕茧
        3.1.1 柞蚕茧的茧层构造及物理性状
        3.1.2 柞蚕层茧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3.2 柞蚕丝
        3.2.1 柞蚕丝的结构
        3.2.2 柞蚕丝的性质
        3.2.3 柞蚕丝的品种分类
        3.2.4 柞蚕丝与桑蚕丝的区别
    3.3 柞蚕丝加工技术
        3.3.1 水缫丝
        3.3.2 干缫丝
        3.3.3 绢丝
        3.3.4 紬丝
        3.3.5 大条丝
        3.3.6 其他工艺丝
4.柞蚕丝织物及其生产加工技术
    4.1 柞蚕丝织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4.1.1 选料与配料
        4.1.2 蒸丝
        4.1.3 络丝、再络、倒筒
        4.1.4 并丝
        4.1.5 捻丝
        4.1.6 定形
        4.1.7 成绞
        4.1.8 整经
        4.1.9 浆丝
        4.1.10 卷纬
        4.1.11 织造
        4.1.12 染整
    4.2 柞蚕丝织物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4.2.1 柞蚕丝织物的特点
        4.2.2 柞蚕丝织物的分类
        4.2.3 柞蚕丝织物的应用
        4.2.4 柞蚕丝绸与其他纤维织物的风格比较
    4.3 柞蚕丝织物的典型品种
        4.3.1 平素织物
        4.3.2 提花织物—提花鸭江绸
        4.3.3 针织织物
        4.3.4 特种用途织物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当代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的分布
    1.2 中国北方各行政区气候、地形地貌概况
第二章 自然因素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
    2.1 10 000 年来中国北方气候的变迁
    2.2 中国北方最近100 年的气候变化
    2.3 对于21 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预测
    2.4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于对森林、草原的分布影响
    2.5 最近100 年的气候变迁对于森林草原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 周代以前森林、草原的变迁
    3.1 仰韶温暖期
        3.1.1 华北地区
        3.1.2 东北地区
        3.1.3 西北地区
    3.2 夏商周时期
        3.2.1 华北地区
        3.2.2 东北地区
        3.2.3 西北地区
        3.2.4 人工植树
第四章 秦汉-宋元时期森林、草原的变迁
    4.1 秦汉时期
        4.1.1 华北地区
        4.1.2 东北地区
        4.1.3 西北地区
        4.1.4 人工植树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
        4.2.1 华北地区
        4.2.2 东北地区
        4.2.3 西北地区
        4.2.4 人工植树
    4.3 隋唐五代时期
        4.3.1 华北地区
        4.3.2 东北地区
        4.3.3 西北地区
        4.3.4 人工植树
    4.4 宋元时期
        4.4.1 华北地区
        4.4.2 东北地区
        4.4.3 西北地区
        4.4.4 人工植树
第五章 明清民国时期森林、草原的变迁
    5.1 华北地区
    5.2 东北地区
    5.3 西北地区
    5.4 人工植树
第六章 1949 年-2000 年森林、草原的变迁
    6.1 华北地区
    6.2 东北地区
    6.3 西北地区
第七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灾害(1)
    7.1 水灾
        7.1.1 华北地区
        7.1.2 东北地区
        7.1.3 西北地区
    7.2 旱灾
        7.2.1 华北地区
        7.2.2 东北地区
        7.2.3 西北地区
    7.3 河流的变化
        7.3.1 华北地区
        7.3.2 东北地区
        7.3.3 西北地区
    7.4 湖泊、瀑布、泉水的变化
        7.4.1 湖泊
        7.4.2 瀑布、泉水
    7.5 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7.5.1 华北地区
        7.5.2 东北地区
        7.5.3 西北地区
    7.6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
        7.6.1 华北地区
        7.6.2 东北地区
        7.6.3 西北地区
第八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灾害(2)
    8.1 荒漠化
        8.1.1 荒漠化现状
        8.1.2 荒漠化历史
        8.1.3 荒漠化成因
        8.1.4 华北地区
        8.1.5 东北地区
        8.1.6 西北地区
    8.2 沙尘暴
        8.2.1 沙尘暴现状
        8.2.2 沙尘暴历史
        8.2.3 森林、草原变迁与沙尘暴
        8.2.4 森林草原变迁与北京地区沙尘暴
第九章 对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一些建议
    9.1 坚定中国北方地区重建良好生态环境的信心
    9.2 正确认识中国北方地区恢复森林、草原的适宜区域
    9.3 恢复和重建黄土高原植被中的植物选择
    9.4 关键在于加快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5 正确处理中国北方地区农、林、牧的关系
    9.6 正确处理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
    9.7 恢复良好生态环境需要资金支持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结语
    1.1 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草原
    1.2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的变迁历程
    1.3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减少的主要原因
        1.3.1 自然因素
        1.3.2 人类的经济活动
        1.3.3 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
    1.4 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灾害频繁
    1.5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的森林、草原变迁的原动力
        1.5.1 人口增加与森林、草原变迁的思考
        1.5.2 社会发展与森林、草原变迁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6)一化性柞蚕新品种214保种期内的感温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方法
    1.3 调查项目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柞蚕蚕种生产技术(一)——种茧保护[J]. 周祥军,秦利. 中国蚕业, 2014(03)
  • [2]柞蚕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A]. 姜义仁,秦利. 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3]柞蚕二化一放增收又养山[J]. 马丽华. 新农业, 2010(06)
  • [4]柞蚕及柞丝绸的技术与发展研究[D]. 姜淑媛. 苏州大学, 2006(04)
  • [5]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D]. 王建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6]一化性柞蚕新品种214保种期内的感温试验[J]. 杨宝山,何龙. 北方蚕业, 2004(03)
  • [7]90年代中国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措施[J]. 王连珍. 辽宁丝绸, 2001(01)
  • [8]高寒山区柞蚕早秋蚕放养方法研究[J]. 战青芳,孙文祥,张先镛,车文彦. 蚕业科学, 1983(04)
  • [9]关于提高柞蚕茧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J]. 何德硕,陈凯. 蚕业科学, 1983(01)
  • [10]二化一放柞蚕[J]. 吉林延边蚕业科学研究所. 气象, 1976(07)

标签:;  ;  ;  ;  ;  

高寒山区柞蚕早秋放养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