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及治疗的一些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帅垠琦[1](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张济周[2](2020)在《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目在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探讨三七对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使用中药饮片三七治疗肺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肺癌的发病机理、三七的药用机制、血瘀与肺癌发病的关系及肿瘤治疗基因学研究进展。2.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得出三七在治疗肺癌上可能起作用;结合临床数据收集统计结果,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认证。3.细胞实验:1)筛选最佳目的基因CTSB干扰组;2)三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进行干预实验,并于目的基因CTSB干扰组进行对比,从细胞水平研究三七粉对肺腺癌细胞系的作用及其对Cathepsin B的作用关系及机制。4.动物实验:用A549肺腺癌细胞进行皮下成瘤,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荷瘤模型组、三七低剂量干预组、三七中剂量干预组、三七高剂量干预组,用三七粉低、中、高剂量进行瘤体干预实验,与正常肺组织及肿瘤肺组织进行对比,从动物水平研究三七粉对CTSB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抑制肺癌生长的机制。结果:1.理论研究: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后,结果分析:1)中医认为血瘀与肺癌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存在一定的争议:“争对血瘀的病因治疗肿瘤”和“活血化瘀促进肿瘤的扩散”;3)肿瘤治疗基因学研究发现cathepsin B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病相关,并确定其对应基因为CTSB。2.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对2组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使用三七粉治疗后可不同程度降低观察期患者体内CEA、NSE和CYFRA21的含量、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并且可降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的水平,其中,CYFRA2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三项指标改善比较明显,CT结果无进展,患者体内肿瘤情况稳定,生活质量改善。3.细胞实验:1)转染后针对cathepsin B的小干扰RNA能够有效抑制A549细胞中cathepsin B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中cathepsin 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并筛选出CTSB最佳干扰组;2)三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干预实验:三七含药血清处理后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能力上升,且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凋亡能力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荧光定量PCR检测三七含药血清能够下调A549细胞中CTSB mRNA表达,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4.动物实验:1)荷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athepsin 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高表达状态;2)三七干预组与荷瘤模型组相比瘤子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且具有剂量依耐性,不同组间瘤子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三七干预后不同组瘤体的CTSB mRNA的表达量及CTS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三七干预后能够不同程度影响小鼠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FRA21)的水平、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可不同程度延长小鼠总生存期,且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通过理论研究、临床回顾性分析及体内外实验证实三七能够作用于CTSB基因、下调肺癌细胞cathepsin B(CTSB)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D-二聚体、改变血液粘度等方式抑制肺癌生长,实现抗肿瘤作用,为临床三七(粉)运用于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周江[3](2008)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单盲、平行临床试验,研究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从而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可广泛推广应用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查阅中医历代古典医籍中类似肺心病的记载,并对近20多年来中医学家对肺心病的认识进行综述。(2)检索近年来现代医学有关肺心病研究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平行临床试验的方法,将8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主,方选三拗汤、括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兼见脾气亏虚者在前方基础上合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肺,兼见阳虚水泛者在前方基础上合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利水。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评价两组病人14天病死率,以及综合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自我生活能力评分、血气分析等疗效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14天病死率虽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评定、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自我生活能力评分、血气分析等方面的恢复情况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结论:(1)祖国医学虽无肺心病之说,但对类似本病的记载从病因病机、症状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均有丰富的论述,值得深入挖掘,以继承和发展。现代中医对肺心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多集中于一法一方,对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有限。(2)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能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改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肖玮[4](2006)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平行临床试验,研究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性,从而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可广泛推广应用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1) 查阅中医历代古典医籍中关于肺心病的记载,并对近20多年来中医学家对肺心病的认识进行综述。 (2) 检索近年来现代医学有关肺心病研究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 (3)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平行临床试验的方法,将156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法为主,方选三拗汤、括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兼见脾气亏虚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肺,阳虚水泛者兼以温阳利水,方用三拗汤、括蒌薤白半夏汤、桔梗汤合苓桂术甘汤。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评价两组病人14天病死率,以及综合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自我生活能力评分、血气分析、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等疗效性指标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14天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评定、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自我生活能力评分、血气分析、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等方面的恢复情况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治疗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 结论: (1) 祖国医学虽无肺心病之说,但对本病从症状、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均有丰富的论述,值得深入挖掘,以继承和发展。现代中医对肺心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多集中于一方一法,对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有限。 (2)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能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改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自我
卢云[5](2006)在《“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临床研究,对“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内分泌因素中ADH的影响。试图揭示“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水肿治疗作用的部分机制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壅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合并周围性水肿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桔梗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加安慰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ADH)、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生活能力改善、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副作用。水肿消退时间,对照组在3天优于治疗组,但7天、14天以后无差别。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ADH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缩短疗程,改善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治疗方法对激素ADH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抑制ADH分泌可能是“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部分机理。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周围性水肿规范治疗提供有益借鉴。
成玉[6](2005)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及对肺动脉压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以肺心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肺动脉高压为研究切入点,制订一个优于目前国内单纯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综合治疗方案,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方法: (1)回顾中医典籍有关肺心病的记载,总结近20年现代中医学家对肺心病的研究。 (2)对现代医学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系统总结导师陈绍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经验。 (4)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临床试验的方法,将66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组)和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除降低肺动脉压药物)的基础上,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法为主,脾气亏虚者兼以健脾益肺,阳虚水泛者兼以温阳利水,辨证后口服中药复方煎剂(协定处方1、2或3)。评价两组病人14天病死率,以及综合疗效、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自我生活能力评定,以及两组PAPs等方面的恢复情况。结果: (1)祖国医学虽未有肺心病之病名,但对本病从症状、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均有丰富的论述。现代中医对肺心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上,且无统一认识。 (2)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复杂,单纯西医治疗有限。目前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扩血管药物除NO具有选择性肺血管扩张作用外,其余药物均为非选择性的,而NO又是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气体。 (3)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主要病因病机为痰浊蕴肺、肺气闭郁,治疗应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法为主,脾气亏虚者兼以健脾益肺,阳虚水泛者兼以温阳利水。 (4)两组14天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评定、主要症状、次要
徐学功[7](2005)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部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优化方案。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基本证型为痰浊蕴肺、肺气郁闭,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合方。兼肺脾两虚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益肺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兼阳虚水泛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五苓散。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及次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胸部X线、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气分析、肺功能、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IL-8、T细胞亚群、IgG、IgA、IgM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降低症状体征积分、缩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异常的恢复时间、提高血氧分压和FEV1/预测值及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安全性分析均无明显异常。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IL-8水平、提高CD3+、CD4+、CD4+/CD8+、IgG、IgA、IgM水平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支出,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方案对部分炎症因子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防治优化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王继弟,张素君[8](1995)在《血瘀与肺心病的关系》文中指出血瘀与肺心病的关系淄博市中医院(255300)王继弟,张素君关键词肺心病,血瘀,综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血瘀见症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具有普遍性 ̄[1],近年来各地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肺心病,获得良好疗效,许多学者的...
黄世进[9](1994)在《肺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微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肺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微观研究进展黄世进湖北中医学院92级研究生(武汉43006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中医从宏观角度将其诊为肺胀、咳喘、支饮、心悸等,进行辨证施治,疗效可观。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特...
李芳[10](1994)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证治规律探讨──附1422例辨证分型及1975例用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肺心病的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肺心病缓解期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在肺肾,标实重在痰瘀。辨证分型以肺肾气虚、心脾肾阳虚、肺肾阳虚、血瘀为主要证型。用药主要为补益药、活血祛瘀药、止咳化痰平喘和清热药四大类。作者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对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及治疗的一些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及治疗的一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统计分析结果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4.3 基线分析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3 研究基础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4.1 桔梗汤 |
4.2 香砂六君子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4.4 三拗汤 |
4.5 合方分析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6.2 畅通呼吸道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6.4 慎用强心剂 |
6.5 慎用利尿剂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6.7 慎用碱剂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治法方药 |
1.4 讨论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2)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对“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
1.1 “瘀”是体内一种状态(高凝状态) |
1.2 “致瘀”是一个致病过程(血栓形成) |
1.3 “瘀血”是病理结果(血栓栓塞) |
1.4 “瘀”与D-二聚体的相关研究 |
1.5 活血化瘀法的中医溯源 |
1.6 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的争议与思考 |
2.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及治疗 |
2.1 肺癌的中医病名认识 |
2.2 肺癌的中医病因认识 |
2.3 肺癌的中医主要病机认识 |
3. 肺癌的中医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食物治疗 |
3.3 康复治疗 |
3.4 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治疗 |
4.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及治疗 |
4.1 肺癌的定义及临床分型 |
4.2 肺癌的分期 |
4.3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病因认识 |
5. 肺癌的西医治疗 |
5.1 手术 |
5.2 放射治疗 |
5.3 化学治疗 |
5.4 靶向治疗 |
5.5 免疫治疗 |
6. 三七的研究进展 |
6.1 三七的中医研究概述 |
6.2 三七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6.3 三七的前期基础研究 |
7. 立项依据及意义 |
7.1 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治疗现状 |
7.2 血瘀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 |
7.3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与肿瘤的相关性 |
7.4 立项思路与科学假说 |
8. 小结 |
第二部分 回顾性临床研究 |
1. 目的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之处 |
6. 典型病例举例1例 |
7.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细胞实验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2. 动物实验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肺癌研究中“中医药治疗”介入的必要性 |
3.2 实验中三七剂量组设定及其效量关系探讨 |
3.3 三七粉与三七含药血清药效成分探讨 |
3.4 三七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的药用机制探讨 |
3.5 CSTB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价值 |
3.6 活血化瘀法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思考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临床研究伦理批件 |
附录3: 三七质检报告 |
附录4: 体力状态评分表 |
附录5: 压力指数评分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传统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
1. 症状描述 |
2. 病因病机 |
3. 治法方药 |
4. 预后及转归 |
肺心病中医药研究近况 |
1. 辨证分型研究 |
2. 治法治则研究 |
3. 古方研究 |
4. 名医经验 |
5. 其他治法 |
6. 中药注射剂研究 |
7. 小结 |
肺心病西医研究近况 |
1.积极控制感染 |
2.保持呼吸道通畅 |
3.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潞留 |
4.降低肺动脉高压与控制心力衰竭 |
5.加强营养支持,改善组织和细胞代谢 |
6.其它疗法 |
7.并发症的治疗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试验研究设计 |
4. 受试者的选择和退出 |
5. 治疗方案 |
6. 有效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处理 |
9. 研究结果 |
导师陈绍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经验 |
1.病因病机 |
2.辨证治疗 |
3.辨病治疗 |
综合治疗方案协定处方组方分析 |
1.协定处方1 |
2.协定处方2 |
3.协定处方3 |
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期作用机制探讨 |
1.促进痰液引流,改善通气 |
2.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感染的控制 |
3.改善血液的高粘状态,降低肺动脉高压 |
4.增进食欲,注重营养支持,综合治疗 |
5.结论 |
6.问题及展望 |
导师陈绍宏教授学术思想体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祖国医学论治肺心病 |
1.历史沿革 |
2.症状描述 |
3.病因病机 |
4.治法方药 |
5.预后及转归 |
肺心病中医药现代研究近况 |
1.对病因的认识 |
2.对病机的认识 |
2.1 肺气闭郁、痰浊内生 |
2.2 痰瘀伏肺 |
2.3 痰热阻肺 |
2.4 痰热阻肺、气滞血瘀 |
2.5 气虚血瘀 |
2.6 气阴不足、痰瘀内阻 |
2.7 气阴亏虚、痰浊上泛 |
2.8 肺阳虚衰 |
2.9 阳虚痰瘀 |
2.10 脏腑虚衰、痰瘀阻肺 |
3.证型研究 |
3.1 会议研究 |
3.2 各地研究概况 |
4.辨证分型治疗 |
4.1 分期辨证论治 |
4.2 直接辨证 |
5.治则治法研究 |
5.1 活血化瘀法 |
5.2 通腑泄浊法 |
5.3 清热解毒法 |
5.4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 |
5.5 养阴生津法 |
5.6 补肺益肾法 |
5.7 清肺健脾法 |
5.8 温阳化饮法 |
5.9 宣肺利水法 |
5.10 其他治法 |
6.中药注射剂研究 |
7.小结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流行病学研究 |
2.病理生理研究 |
2.1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
2.2 心脏负荷的增加 |
2.3 多脏器功能损害 |
3.治疗研究 |
3.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
3.2 缓解期的治疗 |
4.小结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总结 |
1.研究目的 |
2.课题来源 |
3.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标准及其资料的处理 |
4.研究设计 |
4.1 基本设计方案 |
4.2 病例来源 |
4.3 分组方法 |
4.4 随机化方法 |
4.5 治疗方法 |
4.6 治疗疗程 |
4.7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
4.8 疗效评定方法 |
4.9 统计学处理 |
4.10 质量控制 |
5.结果 |
5.1 病人基础资料 |
5.2 基线齐性比较 |
5.3 治疗结果 |
5.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记录 |
6.讨论 |
6.1 前期工作基础 |
6.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6.3 导师陈绍宏教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思想 |
6.4 组方分析 |
6.5 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期作用机制探讨 |
7.结论 |
8.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声明 |
(5)“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试验目的 |
2.课题来源 |
3.对象与方法 |
3.1 合格对象选择 |
3.2 研究设计 |
3.3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疗效评定方法 |
3.6 统计学处理 |
3.7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病人基础资料 |
4.2 基线齐性比较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4.4 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1.对老师本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的理解 |
1.1 导师中医治疗经验: |
1.2 西医治疗经验 |
2.协定处方之组方分析 |
2.1 药物组成如下: |
2.2方义及药物分析 |
3.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
3.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
3.2 疗效分析 |
3.3 ADH分泌增加和SIADH的区别 |
3.4 抑制ADH分泌初探 |
4.结论 |
5.目前存在的不足: |
6.努力方向: |
附件 |
祖国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合并水肿的认识 |
1.古代文献有关肺心病水肿的论述 |
1.1 对肺心病水肿症状的描述 |
1.2 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对肺心病水肿治法方药的论述 |
1.4 对肺心病水肿预后及转归的论述 |
2.肺心病水肿中医现代研究概况 |
2.1 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对肺心病水肿治法方药的研究。 |
肺心病水肿西医研究概况 |
1.发病机制 |
1.1.右心功能不全。 |
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 |
1.3 抗利尿激素 |
1.4 心钠素 |
1.5 肾功能不全 |
2.肺心病水肿的西医治疗 |
2.1 利尿剂 |
2.2 血管扩张药 |
2.3 正性肌力药 |
2.4 抗凝药 |
2.5 单药为主治疗 |
参考文献 |
申明 |
(6)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及对肺动脉压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有关肺心病的论述 |
1.1 对肺心病症状的描述 |
1.2 对肺心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对肺心病治法方药的论述 |
1.4 对肺心病预后及转归的论述 |
2 肺心病中医现代研究概况 |
2.1 对肺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对肺心病临床研究 |
2.3 肺心病中医现代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肺动脉高压的定义 |
2 COPD与PAH的关系 |
3 发病机制的研究 |
3.1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
3.2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
3.3 肺血管反应性作用 |
3.4 高碳酸性血管收缩 |
3.5 肺血管重建 |
3.6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增加 |
4 PAH的治疗 |
4.1 一般治疗 |
4.2 氧疗 |
4.3 血管扩张剂 |
4.4 抗凝治疗 |
4.5 基因治疗及展望 |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5.1 发病机制 |
5.2 治疗 |
第三部分 导师陈绍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经验体悟 |
1 导师陈绍宏教授学术思想体悟 |
1.1 对“辨证”与“辨病”关系的见解 |
1.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
1.3 治病求本 |
1.4 规范中医术语,体现辨证意义 |
1.5 成方配伍,以方论治 |
2 导师陈绍宏教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经验体悟 |
2.1 肺心病的诊断 |
2.2 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经验 |
第四部分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及对肺动脉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标准,及其资料的处理 |
4 试验研究设计 |
4.1 试验基本设计方案 |
4.2 病例来源 |
4.3 分组方法 |
4.4 随机化方法 |
4.5 治疗方法 |
4.6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
4.7 疗效评定方法 |
4.8 统计学处理 |
4.9 质量控制 |
5 结果 |
5.1 病人基础资料 |
5.2 基线齐性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记录 |
6 讨论 |
6.1 前期基础 |
6.2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定量诊断的评价 |
6.3 协定处方之组方分析 |
6.4 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
6.5 安全性评价 |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
8 试验结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声明 |
(7)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试验目的 |
2.课题来源 |
3.对象与方法 |
3.1 合格对象选择 |
3.1.1 健康人标准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3.2 研究设计 |
3.2.1 总体设计 |
3.2.2 参加医院及病例数要求 |
3.2.3 分组方法 |
3.2.4 随机化方法 |
3.3 治疗方法 |
3.3.1 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案 |
3.3.2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4.1 一般项目 |
3.4.2 安全性观察项目 |
3.4.3 疗效性观察项目 |
3.4.4 机理方面的指标 |
3.5 疗效评定方法 |
3.5.1 中医症状和西医体征评分法 |
3.5.2 呼吸功能不全疗效判定原则 |
3.5.3 自我生活能力评定标准 |
3.5.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3.6 统计学分析 |
3.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病人基础资料及基线齐性分析 |
2.临床疗效比较 |
2.1 总体疗效 |
2.2 单项主症积分变化 |
2.3 单项次症积分变化 |
2.4 体征积分变化 |
3.自我生活能力评价 |
4.胸部X线疗效 |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 |
6.肺功能变化 |
7.血液气体分析的变化 |
8.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 |
9.血清IL—8的变化 |
10.血清T亚群变化 |
11.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
12.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中医学对CPHD的认识 |
1.1 肺胀的历史沿革 |
1.2 现代中医对CPHD的认识 |
1.2.1 关于CPHD病因病机 |
1.2.2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
1.2.3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病治疗 |
2.对导师治疗CPHD学术思想的理解 |
2.1 症状与发病 |
2.2 辨证治疗思路 |
2.3 治疗需把握“三宜”、“三忌" |
2.4 中药在CPHD治疗中的作用 |
2.5 西医治疗方面的经验 |
3.综合治疗方案中药组方分析 |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1 总体疗效评价 |
4.2 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发作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 |
4.3 综合方案对自我生活能力的影响 |
4.4 综合方案对胸部X线、血白细胞及分类的影响 |
4.5 综合方案对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 |
4.6 医疗费支出比较 |
4.7 安全性评价 |
5.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加重期部分机制探讨 |
5.1 综合治疗方案对IL-8的影响及意义 |
5.2 综合治疗方案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
5.3 综合治疗方案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肺心病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中西医研究现状 |
附件2 中医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概况 |
附件3 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 |
附件4 声明 |
四、对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及治疗的一些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D]. 张济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研究[D]. 肖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5]“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D]. 卢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6]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及对肺动脉压影响的临床研究[D]. 成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7]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D]. 徐学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8]血瘀与肺心病的关系[J]. 王继弟,张素君. 山东中医杂志, 1995(10)
- [9]肺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微观研究进展[J]. 黄世进. 辽宁中医杂志, 1994(08)
-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证治规律探讨──附1422例辨证分型及1975例用药分析[J]. 李芳. 湖南中医杂志,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