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者名单

参赛者名单

一、LIST OF PARTICIPANTS(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博[1](2019)在《自由式滑雪赛事规则Rules for the FIS Freestyle Ski World Cup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自由式滑雪赛事规则Rules for the FIS Freestyle Ski World Cup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第24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于2022年在中国举办,相对于冰雪运动发展较成熟的国家,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赛事规则体系不健全,需借鉴相关国际冬奥会赛事规则。译者选取了冬季体育项目赛事规则类文本作为翻译素材,从词、标题、衔接手段等层面进行了文本分析,总结了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归纳出此类文本常见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赛事规则类文本翻译提供蓝本。为提升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质量和规范赛事规则用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严文刚[2](2019)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行为意向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政策引导、政府支持、资金融入、民众诉求等多项要素影响,我国马拉松赛事和马拉松参赛人口均呈爆发式增长。马拉松作为全民健身的有效载体,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在组织与管理经验、民众马拉松运动相关知识认知等方面存在不足,我国马拉松运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同质化、参赛中安全事故频发、参赛者满意度不高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即是通过培养与激发马拉松爱好者参赛动机、提升赛事服务质量,实现提高参赛者满意度,进而促进马拉松跑者参赛行为意向,以及深入探讨、梳理和分析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四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尝试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途径。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梳理有关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和马拉松赛事研究相关文献,依据期望价值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构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的理论模型;其次,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英文量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感知服务质量》英文量表修订为中文版本;最后,以扬州鉴真国际马拉松参赛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揭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综合研究数据与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修订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量表》包含身体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和成就动机四个方面,分别又包含健康取向、体重关注,自尊和自信、适应、生命意义,认同、交往,竞争、个人目标9个因子,共计31个题项,与原量表相比较,量表结构相同,将题项数由56个缩减到31个,量表更简洁,有利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作答;《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服务质量量表》包含服务交付、服务延伸、赛事属性、赛事运营和赛事博览会5个因子,15个题项,与原量表相比较,缩减了7个题项,量表更精简。这两个量表在对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测量中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马拉松赛事等相关研究的测量工具。(2)当前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参赛动机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各维度的水平不均衡,由大到小依次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身体动机和成就动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于赛事服务质量感知整体水平较高,各维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赛事运营、赛事属性、服务延伸、服务交付和赛事博览会;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赛事满意度和行为意向整体水平较高,其中,行为意向均值得分高于满意度。(3)不同参赛特征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变量上有显着差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半程马拉松次数越多,对于服务质量的感知满意度越高的趋势;参加过2-3次的半程马拉松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身体动机、成就动机水平显着高于初次参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而全马赛事中初次参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要显着高于参加过2-3次全马赛事的业余马拉运动员。(4)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不同训练特征在参赛动机、满意度及行为意向维度均有显着差异。表现出每周训练次数越多,参赛动机、满意度和行为意向越高的趋势;而每次训练距离仅在动机维度有显着差异,表现出每次训练里程越长,其参赛动机水平越高的趋势。(5)年龄、婚姻、职业、收入和学历等不同人口统计特征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对各个变量及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在身体动机维度,已婚人士明显高于未婚人士;而在社会动机、成就动机维度上,未婚人士要高于已婚人士;在年龄对参赛动机、满意度有显着影响,有年龄越大,参赛动机逐步减弱的趋势,而在满意度指标中得分均值最高的为46-55岁群体;不同学历对参赛动机有显着影响,动机最高的为高中/中专/职中/技校群体;不同收入水平对参赛动机有显着影响,以1500-3000元月收入群体动机最高。(6)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模型,揭示了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一、动机、感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均是影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其中满意度是影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二、参赛动机对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行为意向都有直接正向影响,参赛动机对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最大;三、感知服务质量对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均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其中,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四、感知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在动机和行为意向之间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相较而言,满意度的中介作用要强于感知服务质量;五、参赛动机除了直接影响参赛满意度外,还能通过赛事服务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参赛满意度;感知服务质量除直接影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行为意向外,还能通过赛事满意度间接影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行为意向。

颜玲霞[3](2018)在《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造就具有专门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日益深入,针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职业学院通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能工巧匠,能够激发在校师生对于高水平专业技能培养的兴趣。目前职业学院每年都有校技能节,设计开发适用于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管理系统,对于推进学院技能竞赛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为了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对于技能竞赛的管理,提高职业教育学校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建设水平,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的、办公智能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方案以及相关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技能竞赛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分析描述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技能竞赛管理业务流程和数据处理流程,通过泳道图进行分角色抽象建模,采用用例分析法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抽象建模,明确关键功能点的用例参与者和用例场景,对系统的处理速度、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等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在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进行系统设计和代码开发工作,减少系统二义性和返工量,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用性。(2)技能竞赛管理系统设计。总体设计从宏观上对竞赛管理系统进行了规划。详细设计首先进行了功能模块设计,采用UML提供的时序图方法对业务处理过程和数据流进行设计;然后建立了系统的实体关系模型,并对具体的数据表结构进行设计实现;接着对关键功能点的系统门户以及处理逻辑进行设计与描述。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设计开发的技能竞赛管理系统有更加清晰完整的界定,并在数据表、界面以及处理逻辑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代码开发和测试工作。(3)技能竞赛管理系统实现与测试。介绍了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实现效果,通过几个典型界面展示了系统实现样式以及基本的操作方式。描述了校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通过黑盒测试,从系统使用功能角度对系统核心模块编写了测试用例,从正确性和容错性分析了每个功能点对于不同测试输入的返回结果。基于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开发的校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正确性和可用性。本文所研究的技能竞赛管理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促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便于师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和了解学院竞赛信息和相关文件,提升竞赛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于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竞赛服务评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士杰[4](2020)在《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面临困境与破解对策》文中认为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将网球运动列为第二类“一般性投入项目”,政策上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网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随后,我国早一批网球运动员如李娜、孙甜甜等,又如张帅、王蔷等后起之秀,都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这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赛事做支撑,业余网球赛事极大地迎合了群众体育的需求,推进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就是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工作的确切落实。基于此,本研究以CAT中网级别联赛(秦皇岛站)、Tennis123、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联赛,这三个秦皇岛市主要赛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和总结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破解对策,为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提供思路。面临的困境有:(1)参赛者反馈体系不健全,参赛感受持中间态度。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参赛者反馈体系还不够完善,参赛者的参赛感受反馈不及时。(2)办赛数量相对较少,比赛时间设置考虑不充分。秦皇岛市每年组织业余网球赛事35次,其数量较少。比赛时间主要是周末两整天、或周五和周末的晚上。(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医疗保障环节相对薄弱。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企业、商业赞助,少部分来源于报名费。医疗保障上仅CAT中网级别联赛(秦皇岛站)有所设立,其他赛事没有。(4)赛事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参赛者获取赛事信息不及时。宣传途径包括报刊《视听之友》、秦皇岛市电视台、微信群、秦皇岛市网球协会公众号等,宣传途径包含一些传统媒体,参赛者获取信息时间稍显滞后。提出的破解对策有:(1)构建参赛者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参赛者的参赛感受。(2)加强与赞助商沟通合作,完善医疗保障环节。(3)拓宽赛事宣传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赛事影响力。(4)重视网球文化传播,打造秦皇岛市品牌赛事。

张涛,安林波,刘光途[5](2014)在《冬季两项新竞赛规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赛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科学,竞赛规则是使竞赛公平、竞赛科学的法律性依据。目前,我国没有制定自己的冬季两项竞赛规则,了解、认识国际冬季两项联盟新公布的冬季两项竞赛规则的变化对促进冬季两项在我国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北京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冬季两项新竞赛规则为了保护青年,进行了分组,青年男女参加欧洲公开锦标赛时只允许参加接力比赛;对比赛的气候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提高了对比赛场地的条件要求,国内的比赛场地要与国际接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才能达到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对我国运动员后备队伍建设、运动训练、比赛设计与安排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张航[6](2021)在《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摘自国际雪联(FIS)官方网站,国际滑雪比赛规则——北欧两项赛事规则手册,属于信息类文本。该文本主要讲解了跳台滑雪与越野滑雪两项赛事相结合的相关规则。文章中含有大量滑雪相关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者结合言内语境确定了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准确词义;由于规则类文本语言表述严谨,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式以及复杂长句,译者主要分析研究了文中的被动语句和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此翻译实践报告以期为同类型文本翻译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为在规范赛事规则类用语并期望为冬季奥运赛事语言服务提供借鉴。

郑红彬[7](2014)在《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历程属于后发外生型,因此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离不开对外来影响的关注,尤其是来自近代在华外国建筑师的影响。英国建筑师到华时间早、在华时间长、分布空间广、群体数量大、建筑活动多,所以其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本文以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为研究对象,第二至五章分析英国建筑师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描绘英国建筑师在中国近代主要城市的发展,对该群体之数量、时空分布、群体构成以及其流动性进行分析,按其任职单位不同将其划分为军队建筑师、政府建筑师、私人建筑师、商业建筑师和教会建筑师五类,分别对其在华的专业活动进行总结分析;第六至八章分别对其参与的建筑设计竞赛、其与行业组织以及建筑师行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行业竞争的规避、行业收入以及行业出版物三个方面;第九章从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分析在华英国建筑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在1840-1949年间,先后有不少于五百位英国建筑师在中国活动过。虽然他们主观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客观上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及其运作机制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建筑师职业的诞生以及相关职业组织架构、行业标准及法律规范等的西方化进程,传播了大量的西方现代建筑知识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现代专业人才。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成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首次对整个英国来华建筑师群体进行全面分析,描绘出这一群体较为清晰的轮廓和较为详尽的发展过程;以建筑师为线索厘清了近代英国在华建造活动的生产运作机制及其主要建筑成果;依靠当今的科技发展,充分利用了数据库等资源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利用这些史料述及了前辈学者未曾述及之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之建筑竞赛、建筑行业组织、对行业竞争之规避等内容;改变传统的以城市或建筑视角的近代建筑史研究,以建筑师为线索梳理中国近代建筑史进程中的英国影响,使其变得清晰,可以推及其他国家对中国近代建筑影响之研究。

姜鑫[8](2019)在《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马拉松赛事从2010年的13场发展到2018年的1581场,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得参赛风险随之增加,伤亡事故也频繁出现,配套的风险控制体系已经落后于赛事的增长速度。这些现象都源于赛事松绑后马拉松赛事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另外,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已经对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水平引起了极大重视,并且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全民健身工作纪实》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通过全民健身应用全民健康,进而应用全面小康;要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以及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都对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跑步为代表的马拉松项目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因为其参与的实效性强,经济廉价,所以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青睐,各大城市也开始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但是,随着马拉松参与人群的不断增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落后于赛事和人员的增长速度,导致各大城市的马拉松参赛者损伤及伤害性事故不断发生,因此,对赛事参赛者的风险控制是确保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参赛者的风险识别作为切入点,主要对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致力于完善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及控制路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归纳与总结,通过专家访谈的方法确认了调查问卷的合理性以及参赛者参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并对全国7大区内的3459名城市马拉松参赛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的数据经过Spss Statistics软件和AMOS软件数理统计及系统的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确认参赛者风险的真正影响因素并将其进行排序和等级划分,从而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基础。在论述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成功的经验,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后找出以往的不足。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梳理和探索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控制问题,为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第一,中国马拉松井喷式发展与滞后管理的矛盾所带来的参赛者参赛的伤害性风险已经开始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阻碍赛事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将影响到“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步伐,因此,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的研究是非常的有必要。第二,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分为高危风险因素、中度风险因素和一般风险因素,其中高危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观众的肢体暴力等7项;中度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体脂高及肥胖等9项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包括安保、医疗、志愿者等16项风险因素。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的风险常识和跑步常识的普及是降低参赛风险的重要环节,而参赛者出现伤害性事故或者损伤主要集中在参赛者对自身的情况不了解、缺乏跑步常识等人群中。第三,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指标包括:主观因素中的身体因素、心理、经验、自我管理等4个维度19项指标;客观因素中的环境、社会、后勤等13项指标,经过评估后生成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可以作为现场风险筛查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使用。第四,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控制路径分为网络控制路径和现场控制路径。具体的应用途径有赛前报名时的网络教育与风险筛查,赛中的自查,赛后的参赛恢复数据信息与主办方的自查信息回收,其中网络控制路径可以很好的实现赛前报名的风险筛查。第五,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的应用主要依据的载体是网络系统,网络系统资源的整合可以分为赛前的报名信息存储,赛后参赛者以及主办方信息的回收,这些将会极大的丰富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信息数据库。针对研究结论,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办赛门槛以确保赛事的质量,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赛事的筹备工作,对体检心率不齐、有家族心脏病史等参赛者或者无锻炼经历者应该取消其参与马拉松的资格,推荐参与其它项目,这样将能更有效的降低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

马秋敏[9](2019)在《政治锦标赛下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干部是中国干部体系中最基层、最庞大、最辛苦的群体,是直接面对群众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群体。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不但决定着行政行为的社会效益,而且关乎着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且基层干部是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干事创业信心和决心,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关于基层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表明,基层干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较为迷茫,幸福感较低、主观能动性较差,同时还存在着人员流失的现象。晋升机制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基层干部的晋升机制,对于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留住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人才,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政治锦标赛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于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相关概念(包括基层干部、晋升、制度与机制、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政治锦标的内涵、前提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政治锦标赛解释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提出完善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建议。主要包括:第一是从我国的政治体制特点出发完善晋升机制;第二是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措施完善基层干部晋升机制。

侯闻迪[10](2020)在《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业余组比赛项目,其无论是在赛事规模、级别上,还是在比赛体系方面都是中国体育项目业余团体赛事中的翘楚。本研究以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体育赛事运作与体育经济管理学视觉来探析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运作的特点及规律。在对联赛的组织、参与、推广等各环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结果显示:联赛在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决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还出现了一定的缺陷,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之间出现岗位、职能的交叉重复等;在参赛者管理方面参赛者的年龄绝大多数为中青年,未能涵盖社会中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且联赛参赛管理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一现象不利于业余网球在我国的普及;在赛事竞赛方面联赛的竞赛管理中,大多数的比赛场地都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很少有规范的比赛场地,不利于业余网球在我国的推广。目前大多数的竞赛者认可比赛中的信任制,但是赛事分组、奖励机制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完善;在赛事宣传推广方面赛事网站以及电视广播的作用不明显,未能够高效的运用创新的科学技术,政府力量也未得到良好的发挥,因此业余网球竞赛的竞争力有所欠缺;在资金和赞助商方面联赛的资金来源和赞助商情况较为单一,缺乏较为广泛的渠道,政府拨款金额相对较少,均不利于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的开展,大多数赞助商推广通过冠名或者场地广告等形式实现。

二、LIST OF PARTICIPA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ST OF PARTICIPANTS(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式滑雪赛事规则Rules for the FIS Freestyle Ski World Cup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意义
        二、翻译目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的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词义选择
        二、普通名词用作专业术语
        三、一词多义
    第二节 标题的翻译
        一、增译法
        二、省译法
    第三节 规则类文本翻译语法衔接
        一、照应的翻译策略
        二、连接的翻译策略
        三、替代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经验
        一、小标题大作用
        二、语法衔接翻译策略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和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2)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行为意向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马拉松现有研究回顾
    2.2 参赛行为意向研究
    2.3 马拉松参赛动机研究
    2.4 感知服务质量研究
    2.5 满意度研究
    2.6 小结
3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3.3.1 期望价值理论
        3.3.2 顾客满意理论
        3.3.3 需要层次理论
    3.4 研究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3.4.1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
        3.4.2 参赛动机
        3.4.3 感知服务质量
        3.3.4 满意度
        3.4.5 行为意向
    3.5 理论模型的构建
    3.6 研究假设的提出
        3.6.1 参赛动机与各变量的关系假设
        3.6.2 感知服务质量与各变量关系的假设
        3.6.3 赛事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关系的假设
        3.6.4 假设模型
    3.7 小结
4 量表修订与检验
    4.1 量表修订
        4.1.1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动机量表修订与检验
        4.1.2 马拉松参赛者服务质量感知量表(PSEASD)修订与检验
    4.2 正式量表的结构
    4.3 正式测试
        4.3.1 调研的对象
        4.3.2 样本量估算
        4.3.3 调研的方法
        4.3.4 调研地点
    4.4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1 正式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4.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3 正式样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4.4.4 正式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4.4.5 正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 小结
5 模型与假设检验
    5.1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各维度的总体特点
    5.2 人口统计特征与研究变量的关系分析
        5.2.1 性别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2.2 婚姻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2.3 年龄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2.4 学历水平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2.5 收入水平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2.6 职业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5.3 参赛次数与训练特征对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5.3.1 参赛次数对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5.3.2 训练特征对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4.1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检验
        5.4.2 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5.4.3 模型变量间的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硏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马拉松参赛动机量表英文版
附录3 马拉松参赛动机量表中文翻译版
附录4 马拉松参赛动机量表中文修订版
附录5 马拉松感知服务质量量表英文版
附录6 马拉松感知服务质量量表中文翻译版
附录7 马拉松感知服务质量量表中文修订版
附录8 马拉松业余参赛者参赛动机、感知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及行为意向调查
附录9 作者学习经历及科研成果

(3)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技术介绍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系统业务描述
        2.1.1 通知公告管理流程
        2.1.2 竞赛报名管理流程
        2.1.3 参赛者信息库维护流程
        2.1.4 评委遴选与专家库维护流程
        2.1.5 评委网上评分流程
        2.1.6 评委打分舞弊检测流程
        2.1.7 参赛者复查成绩流程
        2.1.8 获奖作品展示流程
    2.2 功能需求
        2.2.1 用户管理
        2.2.2 参赛者信息库维护
        2.2.3 评委专家信息库维护
        2.2.4 系统参数设置
        2.2.5 通知公告管理
        2.2.6 竞赛报名
        2.2.7 竞赛日程编排
        2.2.8 评委网上打分与成绩管理
        2.2.9 评委打分舞弊检测
        2.2.10 参赛者复查成绩
        2.2.11 获奖作品信息采集
        2.2.12 竞赛获奖发布
        2.2.13 竞赛获奖查询
        2.2.14 获奖作品展示
        2.2.15 获奖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非功能需求
        2.3.1 处理速度需求
        2.3.2 系统容量需求
        2.3.3 可靠性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架构设计
        3.1.2 系统目标平台
        3.1.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1 用户管理设计
        3.2.2 参赛者信息库维护设计
        3.2.3 评委专家信息库维护设计
        3.2.4 通知公告管理设计
        3.2.5 竞赛报名设计
        3.2.6 评委遴选设计
        3.2.7 评委网上打分与成绩管理设计
        3.2.8 参赛者复查成绩设计
        3.2.9 获奖作品展示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实体关系图设计
        3.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3.4 竞赛管理门户设计
        3.4.1 系统登录门户设计
        3.4.2 用户管理门户设计
        3.4.3 参赛者信息库维护门户设计
        3.4.4 评委专家信息库维护门户设计
        3.4.5 竞赛报名管理门户设计
        3.4.6 评委打分舞弊检测门户设计
        3.4.7 竞赛获奖查询门户设计
        3.4.8 获奖数据统计与分析门户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实现
    4.1 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
    4.2 系统实现方式和结果
        4.2.1 系统数据层的实现
        4.2.2 系统业务层的实现
        4.2.3 系统表现层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运行环境与测试方法
    5.2 主要功能模块的测试和结果分析
        5.2.1 用户管理测试用例
        5.2.2 参赛者信息库维护测试用例
        5.2.3 评委专家信息库维护测试用例
        5.2.4 竞赛报名管理测试用例
        5.2.5 竞赛获奖查询测试用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面临困境与破解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体育赛事的定义
        1.3.2 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定义
        1.3.3 业余网球赛事的定义
    1.4 国内外业余网球赛事研究综述
        1.4.1 国外业余网球赛事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业余网球赛事的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
        3.1.1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种类
        3.1.2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参赛者的基本情况
        3.1.3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组织管理
    3.2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面临的困境
        3.2.1 参赛者反馈体系不健全,参赛感受持中间态度
        3.2.2 办赛数量相对较少,比赛时间设置考虑不充分
        3.2.3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医疗保障环节相对薄弱
        3.2.4 赛事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参赛者获取信息不及时
    3.3 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破解对策
        3.3.1 构建参赛者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参赛者的参赛感受
        3.3.2 加强与赞助商沟通合作,完善医疗保障环节
        3.3.3 拓宽赛事宣传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赛事影响力
        3.3.4 重视网球文化传播,打造秦皇岛市品牌赛事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冬季两项新竞赛规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冬季两项国际竞赛规则
    2.1 总则
        2.1.1 适用范围
        2.1.2 选手等级
        2.1.2. 1 男子和女子
        2.1.2. 2 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
        2.1.2. 3 少年男子和少年女子
        2.1.3 比赛类型
        2.1.4 选手和运动队随队人员参赛资格的规定
        2.1.4. 1 总则
        2.1.4. 2 选手及运动队随队人员的义务
        2.1.4. 3 资格标准
        2.1.4. 4 不可抗力/特别境况
        2.1.5 登记与报名
        2.1.5. 1 参加IBU赛事的意向通知
        2.1.5. 1. 1 登记、更改登记和住宿预定
        2.1.5. 1. 2 提交参赛登记材料
        2.1.5. 2 报名
        2.1.5. 3 登记程序
        2.1.5. 4 报名迟到
        2.1.5. 5 报名的更换——因不可抗力
        2.1.6 抽签和出发号码分配
        2.1.6. 1 总则
        2.1.6. 2 抽签时间
        2.1.6. 3 抽签地点
        2.1.6. 4 个人赛和短距离赛的常规抽签
        2.1.6. 4. 1 世界杯、世锦赛、冬奥会的出发分组方法
        2.1.6. 4. 2 短距离和个人赛的分组出发抽签
        2.1.6. 4. 3 追逐赛的出发号码和出发时间的分配
        2.1.6. 4. 4 集体出发赛出发号码和出发位置的分配
        2.1.6. 5 接力赛出发号码的分配
        2.1.6. 5. 1 接力/混合接力赛出发号码的分配方法
        2.1.6. 5. 2 接力赛参赛选手出发位置
        2.1.6. 5. 3 额外的接力队
        2.1.7 领队会议
        2.1.7. 1 总则
        2.1.7. 2 领队会议出席人员
        2.1.7. 3 领队会议议程
        2.1.7. 4
        2.1.8 非参赛人员规则
        2.1.8. 1 总则
        2.1.8. 2 具体规则
        2.1.8. 2. 1 在靶场
        2.1.8. 2. 2 在比赛路线上
        2.1.8. 3 行为举止
        2.1.9 颁奖
    2.2 组织机构与委任
        2.2.1 总则
        2.2.2 组织委员会
        2.2.3 竞赛仲裁委员会
        2.2.3. 1 总则
        2.2.3. 1. 1 选举时间
        2.2.3. 1. 2 主席
        2.2.3. 2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2.2.3. 3 竞赛仲裁委员会委员的选举
        2.2.3. 4 竞赛仲裁委员会议和决定
        2.2.3. 5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职责
        2.2.3. 6 对竞赛仲裁委员会决定的上诉
        2.2.4 竞赛主任和竞赛主任助理
        2.2.5 技术代表
        2.2.5. 1 总则
        2.2.5. 2 技术代表的选派
        2.2.5. 3 技术代表的任务与职责
        2.2.5. 4 技术代表的费用
        2.2.6 国际裁判
        2.2.6. 1 总则
        2.2.6. 2 国际裁判的选派
        2.2.6. 3 比赛中国际裁判的职责
        2.2.6. 4 竞赛的国际裁判数目
        2.2.6. 5 国际裁判的任务和职责
        2.2.6. 6 国际裁判的费用
    2.3 比赛场地及设施
        2.3.1 总则
        2.3.1. 1 一般要求
        2.3.1. 1. 1 最远距离和最大高差
        2.3.1. 1. 2 竞赛办公室
        2.3.1. 1. 3 电子信息屏
        2.3.1. 2 人工照明
        2.3.2 起点及热身区
        2.3.2. 1 总则
        2.3.2. 2 个人赛, 短距离赛的起点区
        2.3.2. 3 追逐赛的起点区
        2.3.2. 4 接力赛、分组赛和集体出发赛的起点区
        2.3.2. 5 超短距离赛起点区
        2.3.2. 6 线路信息牌
        2.3.2. 7 出发计时钟
        2.3.2. 8 出发前器材检查
        2.3.3 线路及相关地段
        2.3.3. 1 总则
        2.3.3. 2 海拔高度、宽度、坡度和长度
        2.3.3. 3 雪槽的设置
        2.3.3. 4 安全
        2.3.3. 5 压雪
        2.3.3. 6 标识
        2.3.3. 7 围栏和V形板
        2.3.3. 8 试滑员
        2.3.3. 9 比赛线路细则
        2.3.3. 1 0 接力赛交接区
        2.3.3. 1 1 处罚圈
        2.3.3. 1 2 雪板测试区
        2.3.3. 1 3 热身雪道
        2.3.4 靶场
        2.3.4. 1 总则
        2.3.4. 2 规格和形状
        2.3.4. 2. 1 射击距离
        2.3.4. 2. 2 卧射和立射
        2.3.4. 2. 3 进场与退场
        2.3.4. 2. 4 水平面
        2.3.4. 2. 5 场地构造
        2.3.4. 3 靶位区
        2.3.4. 3. 1 靶位
        2.3.4. 3. 2 射击垫
        2.3.4. 4 靶子
        2.3.4. 4. 1 靶子的类型
        2.3.4. 4. 2 靶子的维护
        2.3.4. 4. 3 靶子的位置
        2.3.4. 4. 4 靶子的背景
        2.3.4. 5 号码和标识
        2.3.4. 6 风向旗
        2.3.4. 7 枪架
        2.3.4. 8 靶场摄像机
        2.3.5 终点区
        2.3.5. 1 总则
        2.3.5. 2 终点器材检查
        2.3.5. 3 传媒区
        2.3.5. 4 加养点
        2.3.5. 5 更衣室
        2.3.5. 6 终点退场区
        2.3.6 打蜡房
        2.3.7 选手等候室
    2.4 比赛器材和服装
        2.4.1 总则
        2.4.2 器材及服装检查
        2.4.2. 1 初步控制
        2.4.2. 2 赛前器材和服装检查
        2.4.2. 2. 1 赛前器材、装备检查具体内容
        2.4.2. 2. 2 标识
        2.4.2. 2. 3 延迟出发
        2.4.2. 2. 4 出发前最后检查
        2.4.2. 3 终点检查
        2.4.2. 4 器材和服装的初检
        2.4.2. 4. 1 参与检查
    2.5 训练及校枪
        2.5.1 总则
        2.5.1. 1 特例
        2.5.1. 2 训练权和训练背心
        2.5.1. 3 训练的种类
        2.5.2 正式训练
        2.5.3 校枪
        2.5.3. 1 校枪时间
        2.5.3. 2 校枪中仅可使用纸靶
        2.5.3. 3 校枪靶位的分配
        2.5.4 出发前线路的使用
        2.5.5 在比赛线路上的雪板测试
    2.6 出发规则
        2.6.1 出发种类和间隔时间
        2.6.1. 1 总则
        2.6.1. 2 个人赛和短距离赛
        2.6.1. 3 追逐赛
        2.6.1. 4 集体出发赛
        2.6.1. 5 所有的接力赛
        2.6.1. 6 超短距离赛
        2.6.2 出发位置与出发
        2.6.2. 1 电子计时单个出发
        2.6.2. 2 人工计时单个出发
        2.6.2. 3 追逐赛的出发
        2.6.2. 4 接力赛的出发
        2.6.2. 5 分组出发
        2.6.2. 6 集体出发赛的出发
        2.6.2. 7 超短距离赛的出发
        2.6.3 出发信号
        2.6.3. 1 单个出发—电子计时
        2.6.3. 2 单个出发——人工计时
        2.6.3. 3 追逐赛的出发
        2.6.3. 4 同时和分组出发
        2.6.3. 5 交接区的出发
        2.6.4 出发时间、提前出发、晚出发和错误出发
        2.6.4. 1 电子出发计时
        2.6.4. 2 人工出发计时
        2.6.4. 3 接力赛、集体出发赛和分组出发的短距离赛
        2.6.4. 4 交接区的出发时间
        2.6.4. 5 提前出发—个人和接力赛
        2.6.4. 6 错误出发—同时、分组和交接
        2.6.4. 7 延迟出发
        2.6.5 出发号码
        2.6.5. 1 总则
        2.6.5. 1. 1 编号
        2.6.5. 1. 2 颜色
        2.6.5. 1. 3 出发号码的尺寸
        2.6.5. 2 比赛的出发号码颜色
        2.6.5. 2. 1 个人、短距离赛、追逐赛、集体出发赛和超短距离赛
        2.6.5. 2. 2 接力赛
        2.6.6 天气条件
        2.6.6. 1 气温
        2.6.6. 2 风冷
    2.7 滑雪规则
        2.7.1 总则
        2.7.1. 1 一般滑雪规则
        2.7.1. 2 携枪
        2.7.1. 3 滑错线路
        2.7.1. 4 超越和让路
        2.7.1. 5 滑雪处罚圈
        2.7.1. 5. 1 责任
        2.7.1. 5. 2 处罚圈失误
        2.7.1. 6 接力、集体与分组出发中的蹬冰技术
        2.7.2 阻碍
        2.7.3 器材的更换、修理和援助
        2.7.3. 1 雪板与雪杖的更换
        2.7.3. 2 滑行性能和器材修理
        2.7.3. 3 枪支的修理更换和子弹
        2.7.3. 4 加养
        2.7.3. 5 其他援助
    2.8 射击规则
        2.8.1 总则
        2.8.1. 1 射击规则
        2.8.2 特定比赛的射击规则
        2.8.2. 1 选择靶位
        2.8.2. 2 接力赛——备用弹
        2.8.3 射击姿势
        2.8.3. 1 卧姿
        2.8.3. 2 立姿
        2.8.3. 3 在靶位上的姿态
        2.8.3. 4 强制执行
        2.8.4 射击辅助器材
        2.8.4. 1 枪背带和臂箍的使用
        2.8.4. 2 弹匣的使用
        2.8.5 安全规则
        2.8.5. 1 总则
        2.8.5. 2 装弹和退弹
        2.8.5. 3 瞄准射击
        2.8.5. 4 在靶场上移动枪
        2.8.5. 5 终点安全检查
        2.8.6 哑弹、丢失子弹/弹匣和步枪损坏
        2.8.6. 1 哑弹和丢失子弹/弹匣
        2.8.6. 2 步枪损坏
        2.8.6. 2. 1 备用枪支
        2.8.6. 2. 2 步枪/弹匣/子弹更换程序
        2.8.6. 3 无时间调整
        2.8.6. 4 靶场工作人员的反应
        2.8.7 靶子错误和功能故障
        2.8.7. 1 靶子的设置错误
        2.8.7. 2 靶的功能故障
        2.8.7. 3 串靶, 从错误的靶位射击, 靶子被另外参赛选手击中
        2.8.7. 4 时间补偿和责任
        2.8.7. 5 射击记录
    2.9 到达终点、比赛时间和比赛成绩
        2.9.1 到达终点
        2.9.2 比赛时间
        2.9.2. 1 个人赛
        2.9.2. 2 短距离、追逐和集体出发赛
        2.9.2. 3 追逐赛和集体出发赛中被超越的选手
        2.9.2. 4 接力赛
        2.9.2. 4. 1 接力赛的排名
        2.9.2. 5 相同时间——并列
        2.9.2. 6 摄像判定名次
        2.9.2. 7 中途时报
        2.9.3 计时系统
        2.9.3. 1 要求
        2.9.3. 2 计量单位
        2.9.4 比赛成绩
        2.9.4. 1 总则
        2.9.4. 2 成绩种类
        2.9.4. 2. 1 中途成绩
        2.9.4. 2. 2 临时成绩
        2.9.4. 2. 3 最后成绩
        2.9.4. 3 成绩册
        2.9.4. 4 比赛成绩册和成绩的分发
    2.1 0 抗议
        2.1 0. 1 总则
        2.1 0. 2 抗议种类和条件
        2.1 0.2.1 对参赛资格的抗议
        2.1 0.2.2 比赛中与比赛后的抗议
        2.1 0.2.3 重赛或取消比赛
    2.1 1 处罚
    2.1 2 世界锦标赛—项目规则
        2.1 2.1 总则
        2.1 2.1.1 管辖权和条件
        2.1 2.1.2 举办时间
        2.1 2.1.3 为最佳冬季两项选手提供费用及最佳
        2.1 2. 2 申请承办和任命组委会
        2.1 2.2.1 总则
        2.1 2.2.2 申请承办世锦赛
        2.1 2.2.3 IBU赛事承办合同
        2.1 2. 3 比赛日程和程序
        2.1 2. 4 进程报告
        2.1 2. 5 信息公报与邀请
        2.1 2.5.1 最初信息
        2.1 2.5.2 正式邀请
        2.1 2. 6 参赛
        2.1 2.6.1 世界锦标赛参赛限额
        2.1 2.6.1. 1 登记和报名限额
        2.1 2.6.1. 2 追逐赛
        2.1 2.6.1. 3 集体出发赛
        2.1 2.6.1. 4 接力赛
        2.1 2.6.1. 5 混合接力
        2.1 2.6.2 世界青/少年锦标赛的限额
        2.1 2.6.2.1 最多登记和报名人数
        2.1 2.6.2. 2 个人和短距离比赛
        2.1 2.6.2. 3 追逐赛
        2.1 2.6.2. 4 接力赛
        2.1 2.6.2. 5 参赛队工作人员
        2.1 2. 7 奖励
        2.1 2.7.1 正式奖牌
        2.1 2.7.1. 1 颁奖仪式
        2.1 2.7.1. 2 献花仪式
        2.1 2. 8 领滑号码
    2.1 3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规则
        2.1 3. 1 规则
        2.1 3. 2 比赛日程与程序
        2.1 3. 3 国家协会配额
    2.1 4 洲际锦标赛和洲际杯赛—项目规则
        2.1 4. 1 洲际锦标赛
        2.1 4.1.1 总则
        2.1 4.1.2 比赛类型
        2.1 4.1.3 参赛资格和参加比赛
        2.1 4.1.4 比赛规则
        2.1 4.1.5 奖励
        2.1 4. 2 洲际杯赛和地区杯赛
        2.1 4.2.1 总则
        2.1 4.2.2 申请承办与授权
        2.1 4.2.3 比赛规则
    2.1 5 世界杯——比赛规则
        2.1 5. 1 总则
        2.1 5.1.1 管辖权
        2.1 5.1.2 技术代表和国际裁判的费用
        2.1 5.1.3 为最佳冬季两项选手提供费用及最佳冬两选手的选择
        2.1 5. 2 世界杯年度计划
        2.1 5.2.1 每个赛季世界杯比赛次数
        2.1 5.2.2 世界杯年历
        2.1 5. 3 申办与主办国的任命
        2.1 5.3.1 任命权
        2.1 5.3.2 申办世界杯
        2.1 5.3.3 1BU赛事承办合同
        2.1 5. 4 世界杯赛程
        2.1 5. 5 邀请函
        2.1 5. 6 参赛
        2.1 5.6.1 注册和报名配额
        2.1 5.6.2 降级和升级
        2.1 5.6.3 以IBU杯总积分为基础的参加世界杯决赛的追加参赛权
        2.1 5.6.4 追逐赛
        2.1 5.6.5 集体出发赛
        2.1 5. 7 世界杯领先者出发号码、献花仪式和其它奖励
        2.1 5.7.1 总则
        2.1 5.7.2 世界杯领先者出发号码
        2.1 5.7.3 领先者出发号码的提供
        2.1 5.7.4 献花仪式
        2.1 5. 8 世界杯积分方法
        2.1 5.8.1 总则
        2.1 5.8.2 积分的授予
        2.1 5.8.2.1 世界杯积分规定
        15.8.2.2国家杯积分
        2.1 5.8.3 标准
        2.1 5.8.3. 1 世界杯总积分, 个人赛、短距离、追逐、集体出发、接力和混合接力赛积分
        2.1 5.8.3. 2 国家杯积分
        2.1 5.8.4 计算
        2.1 5.8.4. 1 世界杯总积分
        2.1 5.8.4. 2 世界杯个人赛、短距离、追逐、集体出发、接力和混合接力赛积分
        2.1 5.8.4. 3 国家杯积分
        2.1 5.8.5 排名取消并列
        2.1 5.8.6 世界杯积分
        2.1 5.8.6. 1 当前排名
        2.1 5.8.6. 2 最后排名
        2.1 5. 9 奖励
        2.1 5.9.1 总则
        2.1 5.9.2 颁奖类别
        2.1 5.9.3 奖品保留权
        2.1 5.9.4 奖品的提供
        2.1 5.9.5 世界杯和国家杯证书
        2.1 5.9.6 其它奖励
        2.1 5.9.7 奖金
        2.16 IBU杯赛事规则
        2.16.1总则
        2.16.2登记和报名配额
        2.16.2.1总则
        2.16.2.2非欧盟国家参加IBU杯赛
        2.16.3选手和报名
        2.16.4积分
        2.16.4.1 IBU杯项目积分
        2.16.4.2 IBU杯国家杯积分
        2.16.5积分类型
        2.16.5.1计算
        2.16.5.1.1 IBU杯总积分
        2.16.5.1.2 IBU杯个人赛、短距离赛、追逐赛积分
        2.16.5.1.3 IBU国家杯积分
        2.16.5.1.4排名取消并列
        2.16.6奖励
        2.16.7比赛规则
        2.16.7.1范围
        2.16.8参加IBU杯接力/混合接力赛队伍
    2.17欧锦公开赛
        2.17.1管辖权和关系
        2.17.2参赛者
        2.17.3比赛项目
        2.17.4项目和比赛规则
        2.17.4.1范围
        2.17.4.2比赛级别
        2.17.4.3奖励
        2.17.5生效
    2.18生效
3 新旧竞赛规则变化的启示
    3.1 冬季两项人才培养应注重梯队建设
    3.2 通过比赛形式的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冬季两项运动
    3.3 科学安排比赛
    3.4 对训练提出新的要求
    3.5 国内比赛场地要与国际接轨
4 结语

(6)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外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实践成果述评
        (一)国内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二)国外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督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翻译策略
        一、普通名词作专业术语
        二、言内语境的名词翻译方法
        三、抽象名词的翻译方法
    第二节 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
        一、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二、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三、译成汉语中的隐性被动语态
    第三节 定语从句的汉译策略
        一、译为单句
        二、译为状语从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原文与译文
    附录二:平行文本
    附录三: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凡例
    1 关于外国译名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学科背景
        1.1.1 欧洲的“欧洲殖民建筑”研究
        1.1.2 日本的“亚洲近代建筑”研究
        1.1.3 中国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4 国内外对近代中国建筑师和其它国家建筑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文献阅读
        1.4.2 网络数据库检索
        1.4.3 档案研究
        1.4.4 统计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英国建筑师在近代中国出现的背景
    2.1 1840 年以前中英交流背景
        2.1.1 以利为先——贸易、外交与战争
        2.1.2 中华归主——宗教传播
    2.2 英、中建筑师职业发展背景
        2.2.1 英国建筑师职业的发展概述
        2.2.2 中国建筑师职业的发展概述
    2.3 近代外国建筑师来华的整体背景
        2.3.1 中国近代建筑史与外来影响
        2.3.2 外国建筑师来华的整体背景
    2.4 英国在近代中国之建造活动
        2.4.1 官方建造活动
        2.4.2 洋行建造活动
        2.4.3 教会建造活动
    2.5 近代早期没有建筑师参与的英国建筑活动
        2.5.1 英国商人指导中国工匠建造
        2.5.2 英国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建造
        2.5.3 在华英国工匠建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英国建筑师群体在中国近代主要城市的发展
    3.1 香港
        3.1.1 1841-1902 年香港英国建筑师
        3.1.2 1903-1941 年香港的英国建筑师
        3.1.3 1841-1941 年香港“非居住”英国建筑师
    3.2 上海
        3.2.1 私人建筑师
        3.2.2 政府建筑师
        3.2.3 1841-1949 年上海“非居住”英国建筑师
    3.3 广州
    3.4 天津
        3.4.1 军队建筑师
        3.4.2 私人建筑师
        3.4.3 政府建筑师
    3.5 武汉
    3.6 北京
    3.7 其他城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透视
    4.1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群体数量与分布
        4.1.1 数量
        4.1.2 地域分布
        4.1.3 时间分布
    4.2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群体构成
        4.2.1 专业组织
        4.2.2 教育背景
    4.3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的阶段性特征
        4.3.1 阶段划分
        4.3.2 各阶段特点
    4.4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的流动性
        4.4.1 人员流入
        4.4.2 人员流出
        4.4.3 内部流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1 军队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1.1 英国军事机构建筑(工程)部门概况
        5.1.2 英国军队建筑师的职责及专业成果
    5.2 政府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2.1 为上海公共(英)租界公众建造——上海市政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2.2 为英国在远东建造外交、司法和领事建筑——上海大英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2.3 为中国海关建造灯塔及办公建筑——中国海关营造处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3 私人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3.1 概况
        5.3.2 职责及专业成果
    5.4 商业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4.1 概况
        5.4.2 职责及专业成果
    5.5 教会建筑师的专业活动
        5.5.1 概况
        5.5.2 职责及专业成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建筑竞赛活动
    6.1 近代在华建筑设计竞赛概况
        6.1.1 综述
        6.1.2 形式
        6.1.3 运作详细
    6.2 案例一:上海工部局大楼第一次建筑设计竞赛(1871-1873)
        6.2.1 缘起
        6.2.2 竞赛设想、细则及相关问题讨论
        6.2.3 参赛情况及评审结果
    6.3 案例二:上海工部局建筑第二次竞赛设想及其两次论争(1910-1913)
        6.3.1 缘起
        6.3.2 第一届特别委员会报告及第一次争论
        6.3.3 第二届特别委员会报告及第二次争论
        6.3.4 结果
    6.4 案例三:1896 年香港政府办公楼建筑竞赛设想
        6.4.1 缘起
        6.4.2 竞赛细则和条件
        6.4.3 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行业组织
    7.1 上海工程师和建筑师学会
        7.1.1 缘起
        7.1.2 协会的章程和规定
        7.1.3 沿革、组织架构及主要活动
        7.1.4 会员分析
        7.1.5 历年会议中有关建筑的文章及相关议题
    7.2 在华建筑师学会
        7.2.1 缘起
        7.2.2 成立
        7.2.3 活动
        7.2.4 在华建筑师学会与建筑师注册问题
        7.2.5 在华建筑师学会与 RIBA 的联合问题
        7.2.6 结局
    7.3 上海地产估价师及测绘师学会
        7.3.1 缘起
        7.3.2 成立
        7.3.3 组织机构及历届负责人
        7.3.4 活动
        7.3.5 协会对职业行为的规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行业研究
    8.1 对行业竞争的规避
        8.1.1 案例一:Scott & Carter vs. S. J. Halse,1906
        8.1.2 案例二:Puenell & Pagett vs. Ernest James Berkeley,1907
        8.1.3 案例三:Messrs. Atkinson & Dallas vs. H. G. Harmer,1909
    8.2 行业收入
        8.2.1 私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收费
        8.2.2 私人建筑师的测绘估价收费
        8.2.3 政府建筑师的收入——以上海工部局建筑师为例
    8.3 行业出版活动
        8.3.1 《中国建筑师和建造者汇编》
        8.3.2 《中国建造者》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9.1 建筑风格样式方面
        9.1.1 西式建筑风格的移植
        9.1.2 英中式(Anglo-Chinese)风格建筑的探索
        9.1.3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中国近代建筑风格演进
    9.2 建筑技术方面
        9.2.1 建筑基础
        9.2.2 建筑结构
        9.2.3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发展
    9.3 建筑人才培养方面
        9.3.1 中、高等建筑教育
        9.3.2 技术夜校
        9.3.3 学徒
        9.3.4 施工现场指导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语
    10.1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的近代化
    10.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主要成果
    10.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图目录
附表目录
致谢
附录A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大事记(1840-1949)
附录B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名录
附录C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事务所及其主要作品一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的发展
        1.1.2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伤亡屡见不鲜
        1.1.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控制亟待完善
        1.1.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大数据存储缺失
    1.2 研究问题
        1.2.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
        1.2.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1.2.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参赛者
        1.4.2 赛事
        1.4.3 马拉松
        1.4.4 参赛风险
        1.4.5 风险识别
        1.4.6 风险评估
        1.4.7 风险控制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框架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目标
        1.7.1 总结出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
        1.7.2 完善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
        1.7.3 制定符合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
    1.8 研究的创新点
        1.8.1 管控视角创新
        1.8.2 技术应用创新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2.2 马拉松赛事开展过程中对参赛者影响的研究现状
    2.3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研究现状
    2.4 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2.5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2.6 国外马拉松赛事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启示
    2.7 文献综述总结
3.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理论分析
    3.1 系统论理论
        3.1.1 系统论的一般特征
        3.1.2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系统的应用特征
    3.2 风险和赛事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3.2.1 风险的特点
        3.2.2 风险识别的特征
        3.2.3 风险产生的过程
        3.2.4 风险识别的过程
        3.2.5 赛事风险管理
        3.2.6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管理
    3.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3.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
        3.3.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中的应用
    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核心观点
        3.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中应用
    3.5 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4.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4.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
        4.1.1 访谈法
        4.1.2 调查和专家识别法
        4.1.3 数理统计法
    4.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识别的原则
        4.2.1 全面系统原则
        4.2.2 综合考量原则
        4.2.3 轻重有别原则
    4.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现状分析
        4.3.1 参赛者基本信息分析
        4.3.2 参赛者锻炼现状分析
        4.3.3 参赛者参赛现状分析
    4.4 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控制相关问题的分析
        4.4.1 赛前控制问题分析
        4.4.2 赛中控制问题分析
        4.4.3 赛后控制问题分析
        4.4.4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案例分析
        4.4.5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参与动机对参赛者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4.5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指标体系与内容
    4.6 马拉松参赛者风险识别的实验案例
        4.6.1 实验方案设计
        4.6.2 实验案例分析
    4.7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4.7.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7.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4.7.3 风险指标的效度和拟合度
        4.7.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因素的确定
    4.8 本章小结
5.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方法
        5.1.1 调查和专家评估法
        5.1.2 帕累托分析法
        5.1.3 层次分析法
        5.1.4 列表排序法与风险矩阵图法
        5.1.5 项目分析法
    5.2 基于帕累托分析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4 基于列表排序与风险矩阵图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4.1 参赛者自身风险因素分析
        5.4.2 客观风险因素分析
    5.5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的编制
        5.5.1 参赛风险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5.5.2 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
    5.6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项目分析
    5.7 基于医学视角对马拉松参赛者生理指标的筛查分析
    5.8 本章小结
6.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与应用
    6.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
        6.1.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理论应用
        6.1.1.1 系统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思路
        6.1.1.2 赛事风险管理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要素
        6.1.1.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功能
        6.1.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价值.
        6.1.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理念与原则
        6.1.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环境与文化
        6.1.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目标与定位
        6.1.5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内容
    6.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应用
        6.2.1 控制路径的应用措施
        6.2.2 控制路径的应用途径
        6.2.3 控制路径的应用方案
        6.2.4 网站控制系统的应用
        6.2.5 网站控制系统的试用与评价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政治锦标赛下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治锦标赛的研究
        1.2.2 关于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基层干部晋升机制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层干部
        2.1.2 晋升
        2.1.3 制度与机制
        2.1.4 基层干部晋升机制
    2.2 党政干部晋升的五种模式
        2.2.1 政绩模式
        2.2.2 关系模式
        2.2.3 学历模式
        2.2.4 路径依赖模式
        2.2.5 个人特征模式
    2.3 政治锦标赛与基层干部晋升机制
        2.3.1 政治锦标赛的相关概念
        2.3.2 政治锦标赛得以实施的条件
        2.3.3 政治锦标赛对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影响
第3章 政治锦标赛: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现存问题的深层根源
    3.1 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取得的成就
        3.1.1 细化了职位分类制度
        3.1.2 确立了“凡进必考”、“职务任期制”
        3.1.3 确立了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3.2 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职务晋升职位少,职级晋升时限长
        3.2.2 基层干部的发现选择机制不健全
        3.2.3 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3.2.4 基层干部的择优劣汰机制有待完善
        3.2.5 基层干部的晋升激励机制不健全
        3.2.6 基层干部的晋升监督机制不健全
    3.3 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现存问题的深层根源
        3.3.1 政治锦标赛下人事权力集中,发现选择机制不健全
        3.3.2 政治锦标赛下目标责任制强调可测度指标,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3.3.3 政治锦标赛下属地管理与行走“独木桥”,择优汰劣机制不健全
        3.3.4 “晋升锦标赛制度”陷入激励困境,基层干部晋升激励机制不完善
        3.3.5 政治锦标赛下晋升“裁判权”垄断,晋升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第4章 完善基层干部晋升机制的对策思路
    4.1 从我国政治体制特点出发设计基层干部晋升机制
        4.1.1 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吻合
        4.1.2 与党管干部原则相协调
        4.1.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4.1.4 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
        4.1.5 始终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4.1.6 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4.2 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措施完善基层干部晋升机制
        4.2.1 完善基层干部的发现选择机制
        4.2.2 落实民主任用制
        4.2.3 完善基层干部的绩效考评体系
        4.2.4 完善基层干部晋升激励机制
        4.2.5 增加基层干部晋升监督手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赛事
        2.1.2 业余网球赛事
        2.1.3 运营模式
    2.2 国内外关于业余网球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2.2.1 国外业余网球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2.2.2 国内业余网球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竞赛管理
        4.1.1 组织机构组成
        4.1.2 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能
    4.2 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球员基本情况
        4.2.1 参赛动机
        4.2.2 训练情况
        4.2.3 近三年参赛情况
        4.2.4 赛事满意度
    4.3 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运营现状
        4.3.1 宣传推广
        4.3.2 资金来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赛事组织管理
        5.1.2 参赛者管理
        5.1.3 赛事竞赛
        5.1.4 赛事宣传推广
        5.1.5 资金和赞助商
    5.2 建议
        5.2.1 赛事组织管理
        5.2.2 参赛者管理
        5.2.3 赛事竞赛
        5.2.4 赛事宣传推广
        5.2.5 资金和赞助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四、LIST OF PARTICIPANTS(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式滑雪赛事规则Rules for the FIS Freestyle Ski World Cup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云博.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赛行为意向模型构建研究[D]. 严文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3]某学院技能竞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颜玲霞.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4]秦皇岛市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面临困境与破解对策[D]. 高士杰. 燕山大学, 2020(01)
  • [5]冬季两项新竞赛规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J]. 张涛,安林波,刘光途. 冰雪运动, 2014(04)
  • [6]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研究(1840-1949)[D]. 郑红彬. 清华大学, 2014(09)
  • [8]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D]. 姜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政治锦标赛下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秋敏. 湘潭大学, 2019(02)
  • [10]中国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研究[D]. 侯闻迪.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参赛者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