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动逻辑元件控制的40头钻孔攻丝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章熊[1](1986)在《机械工业部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1956—1985年记事(科技工作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56年(1)3月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刘淇生局长签发关于组织组合及专用钻镗床设计处的决定。决定中指出:“采用组合机床及专用机床是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方向,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是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而组合机床的发展一般是从钻镗床开始的。为加速培养设计力量,提高设计水平,以发展组合机床及专用钻镗床,适应机械制造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决定组织组合及专用钻镗床的专业设计机构,命名为沈阳第一专业设计处”。与
卓蔚捷,卓国光[2](1987)在《气动组合机床的特点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气动组合机床是组合机床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气动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它是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的高效率金属切削设备,可以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的操作过程。气动组合机床主要由下列几部份组成:①动力部件——如气动钻孔动力头、攻丝动力头和铣削动力头等。②控制系统——可用一套完整的气动逻辑元件组成的控制系统来操纵和协调各部件之间的动作,使它们按照预先确定好的操作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③结构部件——如床身、台面、固定支架、可调式支架等。④其它部件——如气动
李浩然[3](1978)在《橡皮膜气动逻辑元件在螺纹抽钉组合机床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厂新工艺试验室与八O车间共同研制了一台加工螺纹抽钉的组合机床(图1),承担螺纹抽钉(图2)的最后三道加工工序-钻d笙、dZ孔及攻螺纹。该机床主要由三个FT06型风动钻削动力头、一个
程安[4](1981)在《气动组合机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气动组合机床是组台机床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基本上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的高效率金属切削设备,并可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的操作过程。气动组合机床主要由风动钻孔动力头、攻丝动力头和铣削动力头等作为动力部件,并通过床身、台面、支架、气动滑台、气动回转台等部件组合起来,并采用一套气动逻辑元件组成的控制系统来操纵和协调各部件之间的动作,使其按照预先确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有的还配置了灯光及音响装置来检测控制系统中
李绍华,施志松[5](1974)在《CS-UX01型后桥主减速器壳加工组合机床自动线》文中提出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由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长沙机床厂联合设计制造了一条以无触点逻辑元件控制的,有较高加工精度的后桥主减速器壳组合机床自动线。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走三结合的道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使该自动线于1971年在长沙机床厂试制成功,1972年又在用户厂进行了初步调试。经调试表明:该自动线能够保证工件较高的加工精度,工作基本可靠,用户厂比较满意。但是该自动线尚待在大量流水生产中考验,在今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使其性能不断完善和提高。CS—UX01自动线的外观见本刊封面。
程安,齐杏元[6](1983)在《小型快速调节式组合钻孔装置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英国狄苏特(Desoutter)公司发展的AFD系列自动进给风钻和攻丝头,在世界同行业中具有较先进的水平。在国外的飞机工厂,仪器仪表、汽车拖拉机制造等行业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应用。随着气动逻辑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压截止式气动逻辑元件的应用,使自动进给风钻等动力头在气动装置、气动组合机床和自动化生产上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对壳体、框架、盘、盖
李世权[7](1983)在《组合机床气动技术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组合机床气动技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及气动技术成果推广的有关情况,并分析今后十年发展的重点是:1.气动系统的自控制和自监控,系统的模拟设计,发展通用气动系统。2.节能措施。3.气动传感技术。4.电子-气动技术的综合应用等。
艾文学[8](2015)在《一种椅业木质椅背、椅座的四轴数控钻孔机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椅业作为安吉县的传统行业,素有“中国椅业之乡”荣誉称号。在转椅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企业积极推进生产设备自动化更新改造,木质椅背、椅座作为椅业的重要配件,其钻孔加工设备也成为行业内急需升级换代的重点。针对转椅木质椅背、椅座钻孔加工设备亟待改进这一现状,本课题主要设计一种椅业木质椅背、椅座的四轴数控钻孔机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多规格转椅木质椅背、椅座的自动钻孔需求,促进椅业加工设备的升级改造。本项目以PLC、触摸屏、伺服电机、气动系统、传感器、除木屑系统及相关机械部件为硬件,运用PLC、伺服系统、触摸屏为控制系统核心部件,设计、搭建一个四轴数控钻孔控制系统。该系统以PLC为主机,通过触摸屏的控制界面进行示教、再现操作,将伺服电机内增量型旋转光电正交编码器脉冲信号接入PLC的高速计数器内,通过示教等功能按钮,手动控制各轴电机点动,使钻头运动到不同钻孔位置,记录下各个位置点的坐标(或者编码器的脉冲数)并存储下来,然后执行编写的再现程序,进行钻孔操作。本课题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转椅行业木质椅背、椅座的加工工艺流程,钻孔工艺及流程,钻孔设备现状及行业对钻孔设备的需求;2、对四轴数控钻孔机进行机构设计,确定各运动轴、钻孔组件、辅助工装、废料回收系统等的机械本体结构,针对各部分进行电气选型设计;3、控制系统主电路设计;4、触摸屏控制界面设计、PLC梯形图设计;5、整体控制系统调试及总结。
陈君[9](2008)在《钻孔、攻丝一次成形设备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数控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本课题就是从这方面着手构思的。传统的螺纹孔加工都需要经过两道工序:先用钻头加工出一个比螺纹孔直径略小的底孔,然后换成丝锥加工出螺纹。本课题想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理论设计一个控制器用来对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改造,并且结合一种新型复合刀具,将机械加工过程中螺纹孔中的钻孔和攻丝两道工序一次完成,从而能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该课题完成的主要内容是:1)提出螺纹孔一次成形且闭环控制的设计方案。控制给定值由刀具的旋转速度提供,反馈值由滚珠丝杠的旋转速度提供,再根据改进的PID控制算法得到输出信号用来控制步进电机,进而调整整个系统的响应性能。2)对整个机械传动系统建模,设计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数字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用直接设计数字控制器的方法求得控制器各个控制参数,传统的一般方法难于取得这些参数。3)确定微处理器及外围设备的组成,根据控制任务及控制算法要求对微处理器进行I/O口的配置,硬件和软件设计过程同时进行,两者相辅相成。4)设计并制作针对旋转编码器的去抖电路。5)对去抖电路进行仿真和实验以验证电路的正确性以及可行性。
车桥厂技术科[10](1975)在《CS—UX01后桥主减速器壳及轴承盖总成加工自动线》文中研究指明 由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长沙机床厂、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联合设计制造了一条以无触点逻辑元件控制的后桥主减速器壳组合机床加工自动线。经我厂安装、调试、生产表明,该线能够保证工件达到较高的加工精度,工作基本可靠。但是该线目前尚存一些问题,有待今后继续加以解决,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二汽大量生产的需要。
二、气动逻辑元件控制的40头钻孔攻丝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动逻辑元件控制的40头钻孔攻丝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8)一种椅业木质椅背、椅座的四轴数控钻孔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钻床的应用研究 |
2.1 钻床在家具(椅业)行业的应用现状 |
2.1.1 家具装备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1.2 钻床的应用现状 |
2.1.3 钻床在转椅行业的应用现状 |
2.2 拟运用的相关技术研究 |
2.2.1 钻床控制技术 |
2.2.2 可编程控制器 |
2.2.3 人机界面 |
2.2.4 伺服系统 |
第3章 数控钻孔机总体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目前钻孔加工工艺、设备 |
3.1.2 拟采用的钻孔加工工艺、设备 |
3.2 项目的机械本体设计 |
3.3 项目的主电路图 |
3.4 项目的关键器件选型 |
第4章 数控钻孔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触摸屏控制界面设计 |
4.1.1 触摸屏控制界面设计流程 |
4.1.2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1.3 触摸屏界面的参数、软元件设定 |
4.2 PLC程序设计 |
4.2.1 PLC程序设计流程 |
4.2.2 PLC输入输出端子分配图及I/O分配表 |
4.2.3 梯形图设计 |
第5章 项目效果评价 |
5.1 样机试制及测试 |
5.2 样机试用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致谢 |
(9)钻孔、攻丝一次成形设备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本微控系统设计要素 |
2.1 确定控制任务 |
2.2 选择微处理器和外围设备 |
2.3 建模和控制算法确定 |
2.4 硬件和软件的具体设计 |
第三章 一次成形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
3.1 在开环控制系统上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完善 |
3.2 该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思路 |
第四章 微处理器和外围设备 |
4.1 控制系统电路的整体设计 |
4.2 主要元件性能简介 |
4.2.1 单片机类型的选择 |
4.2.2 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4.2.3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
4.2.4 步进电机驱动器 |
第五章 控制算法与建模 |
5.1 机械传动机构的建模 |
5.2 本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5.3 关于PID 算法的说明 |
5.4 PID 控制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5.5 数字PID 控制算法 |
5.5.1 设计数字控制器 |
5.5.2 最少拍随动系统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
第六章 硬件和软件设计及调试 |
6.1 硬件部分的设计 |
6.1.1 各I/O 口分配 |
6.1.2 采样信号接口电路 |
6.1.3 控制按键接口电路 |
6.1.4 发光数码管显示电路 |
6.2 软件设计的步骤 |
6.3 本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及实现方案 |
6.4 程序流程原理及清单 |
6.4.1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
6.4.2 功能模块框图及原理 |
6.5 控制程序的仿真及调试 |
6.5.1 仿真器的结构和功能 |
6.5.2 编程器的结构和功能 |
第七章 工作中抗干扰设计 |
7.1 干扰的危害 |
7.2 硬件系统的干扰分析 |
7.3 本系统一般硬件抗干扰措施 |
7.4 本系统去抖动措施 |
7.4.1 本系统去抖动电路的设计 |
7.4.2 本系统去抖动电路的软件仿真 |
7.4.3 本系统去抖动电路可行性的实验验证 |
第八章 试验结果分析 |
8.1 实验装置的说明 |
8.2 实验及结果分析 |
8.2.1 实验过程 |
8.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九章 对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气动逻辑元件控制的40头钻孔攻丝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工业部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1956—1985年记事(科技工作部分)[J]. 章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86(03)
- [2]气动组合机床的特点与应用[J]. 卓蔚捷,卓国光. 机械开发, 1987(01)
- [3]橡皮膜气动逻辑元件在螺纹抽钉组合机床上的应用[J]. 李浩然. 航空工艺技术, 1978(11)
- [4]气动组合机床的应用[J]. 程安. 航空工艺技术, 1981(06)
- [5]CS-UX01型后桥主减速器壳加工组合机床自动线[J]. 李绍华,施志松. 组合机床通讯, 1974(01)
- [6]小型快速调节式组合钻孔装置的应用[J]. 程安,齐杏元. 航空工艺技术, 1983(06)
- [7]组合机床气动技术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李世权. 组合机床, 1983(08)
- [8]一种椅业木质椅背、椅座的四轴数控钻孔机控制系统[D]. 艾文学.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9]钻孔、攻丝一次成形设备的控制系统研究[D]. 陈君. 武汉科技大学, 2008(01)
- [10]CS—UX01后桥主减速器壳及轴承盖总成加工自动线[J]. 车桥厂技术科. 二汽科技通讯, 19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