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端侧吻合的比较Ⅱ不同侧壁开口尺寸端侧吻合的比较

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端侧吻合的比较Ⅱ不同侧壁开口尺寸端侧吻合的比较

一、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华,高学书[1](1983)在《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文中提出本文对1mm以下的微小动脉端侧吻合的角度与侧壁开口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并加以探讨。采用64只家兔的腹壁浅动脉和股动脉作端侧吻合模型。实验分两组,29只用于不同角度吻合的比较(45°角和90°角),35只用于侧口大小吻合的比较(侧口等于端口,侧口大于端口)。每组的两种吻合方法均在同一只兔子的两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和不同大小侧口吻合的通畅率均无显着差异,但在血流量方面,45°角与等大侧口吻合要明显高于90°角与大的侧口吻合。而且45°角吻合的血栓形成例数和血栓大小也小于90°角。建议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取45°角与等大侧壁开口为宜。 此外,还介绍了应用“缝线牵引法和缝针引导法”制侧口的体会。并报告了临床4例运用端侧吻合法进行游离皮瓣移植的病例,均获成功。

仇申强[2](2017)在《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论文纲要显微外科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外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Jacobson及Suarez首先利用他们所设计的精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进行了 1.6mm-3.2mmm的小血管的吻合。1963年1月,我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等在肉眼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实现了一例右前臂完全离断病例的再植手术的成功,翻开了世界创伤外科史上的新的一页,也开辟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随后,随着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的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显微外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显微外科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也使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各专业的高精尖方向和前沿阵地。然而,显微外科的基础是血管吻合,血管吻合的质量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安全性及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从根本上讲,吻合血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血液在血管腔中持久而通畅的流动,从而提供并维持组织的供血。血管的吻合质量,受制于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缝线以及手术医师等众多因素;如何提高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改进吻合方法一直是显微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种吻合方法不断提出,各种吻合技巧层出不穷,尤其是血管吻合器(一种机械吻合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应用;但是,显微外科手工缝合一直获得广泛认同,依然是小、微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手工缝合小、微血管一直是以单纯间断缝合为主,同时手工缝合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甚至医生的状态都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吻合质量,它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大量的训练。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大程度上保障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血管的通畅率,也是我们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受皮肤及胃肠道的褥式缝合的启发,我们将褥式缝合(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了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手工吻合中,获得了成功。在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临床病例应用情况,其中包括断指再植316例、手指再造32例及游离皮瓣165例。结果表明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明显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1960年,Jacobson及Suarez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成功的进行了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且,对于显微外科医师来讲,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水平和小、微血管的吻合熟练程度,也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显微技术训练。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体型较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高,而且成本低廉,获取数据简便。鉴于此,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部分,我们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小、微血管显微外科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端端缝合、端侧缝合、不同口径的动脉缝合、微血管缝合等。论文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所建立的Wister大鼠端端吻合模型上,对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特点及优势。另外,论文还综述了血管吻合方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褥式缝合在小、微血管显微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将水平褥式缝合及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缝合当中。回顾了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游离皮瓣165例、断指再植316例及手指再造32例。结果:164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患者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患者及家属拒绝探查,最终皮瓣坏死。316例断指再植病例中,308例再植成活,其中26例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仅7例出现包括吻合口在内的血管栓塞,16例血管吻合口未栓塞,系因吻合口近端或远端血管挫伤导致的血管栓塞,3例系因单纯的血管痉挛所致;8例坏死病例均为末节挤压离断再植,其中6例获得血管危象探查,探查见其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广泛栓塞,无保留价值,给以行残端修整术,2例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最终坏死。32例再造手指完全成活,其中2例全形再造术后二趾瓣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其系血管扭转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给以离断调整后重新吻合,最终成活。结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目的:探讨利用Wister大鼠建立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健康成年Wister大鼠(体重250g以上)为实验对象,进行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的建立。以成年大鼠尾中动脉(直径约0.5-1.0mm)的近2/3段作为吻合对象建立端端吻合模型;以略小体型大鼠(体重250-300g)的远1/3段的尾中动脉(直径约0.2-0.5mm)为吻合对象建立微血管吻合模型;以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的起始处为吻合对象建立端侧吻合模型;以直接吻合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来建立口径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模型。结果: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可以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建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口径相差较大的血管吻合。结论:Wister大鼠作为小体型、价格便宜的实验动物,可以建立理想的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而且所建立的血管吻合模型具有可重复性高、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大鼠尾中动脉进行褥式缝合的练习可以作为显微技术训练的常用方式。第二部分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目的:探讨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差异,评估褥式缝合的优缺点。方法:以成年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其尾中动脉近1/3段(直径约0.8-1.0mm)作为拟吻合的血管。分别将进行血管缝合的医生按从事显微外科年限分为3组:低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不超过6月的临床医生)36人,中等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6月-1年的临床医生)28人,高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1年以上的临床医生)12人。每组医生分别应用单纯间断缝合及褥式缝合各吻合尾中动脉的10个吻合口,分别记录每个吻合口的缝合时间,并剖开吻合口观察有无外膜嵌入管腔,并记录有外膜嵌入管腔的吻合口数量,将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血管缝合速度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1843±9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925±84秒;中等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752±4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627±30秒;高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20±32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65±27秒。3组医生出现外膜嵌入的比例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2.972±1.028)/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中等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1.750± 1.005)/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高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0.167±0.389)/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结论:对于具有低中程度显微外科水平的临床医生来说,小、微血管的单纯间断缝合速度较褥式缝合为快,而相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褥式缝合反而比单纯间断缝合速度快。这与褥式缝合打结的速度快、打结的个数少有关。更重要的,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不管是对什么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血管的褥式缝合就可以完全避免外膜嵌入管腔,实现完全的内膜相对,避免内翻。因而,随着临床医生熟练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褥式缝合小、微血管,不管是在吻合速度上还是吻合质量上都有优势,尤其是能实现100%的外翻。

冯光珍,张绪生,张晓萍,薛小冬,刘明华,白兰新[3](1994)在《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们以家兔腹壁浅动脉与股动脉分别行侧壁横切口和纵切口端侧吻合术为实验模型,对两种吻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术是一种通畅率高,操作相对容易,可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痉挛或狭窄,而比较符合血管生理的吻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并报告了成功地用于临床病例的实践经验。

高学书,高建华,刘麒,章惠兰,袁湘斌,何清濂[4](1983)在《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显微外科的血管吻接,多采用端端吻合法。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小血管的端侧吻合进行了实验研究,有的已应用于临床。但究竟何种角度更为合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王晖[5](2020)在《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收治的35例主动脉根部瘤并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和对照组(15例,纽扣法Bentall术)。观察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输血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至半年随访资料中彩超所显示的主动脉根部直径、EF值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对照组1例术毕因低心排死亡,无术后数据。两组患者术前年龄、升主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频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中,呼吸功能不全、低心排综合征、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引流量过多发生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心律失常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资料中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彩超主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对本中心首创开展的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效果做回顾性研究,通过同纽扣法改良Bentall术的对比,可以了解到:一、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用于治疗主动脉根部瘤效果确切,完全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二、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用于主动脉根部瘤,术野开阔,吻合方便,吻合口张力小,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不会出现冠脉扭转打折现象,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与纽扣法改良Bentall术相比,具有优势。三、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特别适用于冠脉开口距主动脉瓣小于2cm的患者,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选择,促进了 Bentall手术的改良与发展。

徐东[6](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陈雨航[7](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张岩[8](2019)在《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诱导成功的移植耐受可以使人类跨过免疫系统的天然障碍,真正的完成器官“置换”的终极目标;成功的免疫耐受不仅可以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而且可以缓解器官移植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患者身心压力和器官短期的医疗局面。现阶段治疗方案虽然能减少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却无法达到耐受。肾移植术后随访4至5年,大约30%病人会呈现慢性排斥的病理表现。因此,当前移植学界的首要目标就是探求新的免疫抑制方案。大鼠肾脏移植模型具有通过可适用于人类情况的手段研究耐受性诱导的潜力,研究者可以通过操控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理解其发病机制。泌尿道的重建技术是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大鼠输尿管的口径极窄,易导致尿漏、输尿管坏死和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可致移植肾积水或移植肾功能恶化。不同的泌尿道重建术式也会导致肾移植的不同结局。我们在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时采用包含输尿管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技术重建泌尿道,同时与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吻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期改良泌尿道重建方法,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可以显着减轻大鼠血管移植物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移植物血管病。其机制为改善炎症反应,减轻淋巴细胞的浸润,减少VEGF、PDGF、ICAM、TNF-α及PCNA的表达,延缓移植血管的硬化进程以及减轻内膜增生。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建立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尿路重建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慢性排斥的作用,并阐明其免疫学机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沙利度胺在体外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等情况的影响,阐明其对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机制。第一部分: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目的:应用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泌尿道重建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与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吻合的方法进行比较,明确改良的大鼠肾移植泌尿道重建方式的效果。方法:分别以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泌尿道重建及供体膀觥瓣-受体膀胱吻合泌尿道重建的方式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A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粘膜层浆肌层双层缝合(n=12):B组,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单层缝合(n=11)。对比泌尿道重建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尿路重建时间为14.12±1.73min、B组尿路重建时间为10.16±1.1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泌尿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5%,B组泌尿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的泌尿道重建方式能减少大鼠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尽管尿路重建时间时间较传统的单层缝合时间长,但可以显着减少尿漏的可能性,为可靠性高的重建术式。第二部分: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目的:阐明沙利度胺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Fischer到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使用同系LEW-LEW移植物作为对照。将受体大鼠分为同系移植组(Isograft,Iso)、异系移植组(Allograft,Allo)、环孢素组(CsA)和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动态监测术后肌酐(Scr)的变化,观察至术后5天,留取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6、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移植肾行病理检查。结果:急性排斥模型中Allo组及Tha组大鼠肌酐均进行性升高,Tha组肌酐水平与All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Iso组及CsA组。Tha组移植肾病理学改变与Allo组相似,均可见急性肾小管损伤表现,弥漫性重度炎症浸润伴严重肾小球病,内膜动脉炎和小动脉透明变性。Allo组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显着升高,Tha组血清中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显着低于Allo组,但IL-2的浓度显着高于Allo组。结论:这些结果表明,沙利度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对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较差。第三部分: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明确其确切的机制。方法:建立Fischer到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使用同系LEW-LEW移植物作为对照。将受体大鼠分为同系移植组(Isograft,Iso)、异系移植组(Allograft,Allo)和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术后8周取血液测定受者血清中肌酐,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分布。取移植肾行病理检查;免疫荧光、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各组肾组织中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l)、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肾移植后8周,移植肾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厚等病理学改变。Tha组大鼠移植肾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Allo组。Tha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显着低于Allo组,Tha组外周血中CD4+CD25+、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CD4+Th17+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GF-β1,α-SMA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结论:沙利度胺可以显着减轻慢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为沙利度胺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变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降低相关致纤维化蛋白表达有关。第四部分:沙利度胺对异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在体外对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影响,阐明其对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建立Fischer-Lewis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MLC)体系,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及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及凋亡率,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结果:Tha组中Th17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a组培养液中IL-2浓度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P<0.05);Tha组中T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IL-17和TNF-α浓度显着低于同时间点的Con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在体外可以促进异体反应性T细胞中Treg细胞增殖,抑制Th17细胞增殖,改变T细胞亚群分布,增加异体反应性T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因子IL-6,IL-17和TNF-α的浓度。

金琦智[9](2019)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在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随机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侧吻合术和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进行胰肠吻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在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两个亚组进行亚组内比较分析,评价该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08-2018.08于XX医院肝胆胰中心行PD手术治疗的患者。共纳入206例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悬吊组和经典组,悬吊组共119人,均采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行胰肠吻合。经典组共87人,均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侧吻合术行胰肠吻合。针对意见尚不统一的两个因素,分别设立两个亚组:(1)胆红素亚组:根据黄疸程度的不同,分为高胆红素亚组,TBIL≥171(?)mol/L;低胆红素亚组,TBIL<171(?)mol/L。高胆红素亚组中悬吊组共43例、经典组共23例,低胆红素亚组中悬吊组共76例,经典组共64例;(2)白蛋白亚组:根据术前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设为高蛋白亚组,ALB≥35g/L;低蛋白亚组,ALB<35g/L。高蛋白亚组中悬吊组共85例、经典组共59例,低蛋白亚组中悬吊组共34例、经典组共28例。分别对悬吊组和经典组及其对应亚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ALB、TBIL、合并症及腹部手术史),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资料其他特殊情况),术后并发症资料(总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生化漏(Biochemical Leakage,BL)、术后出血(Pos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PH)、胃排空障碍(Delayed Gastric Empting,DGE)、胆瘘、乳糜漏、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再次手术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悬吊组和经典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1)悬吊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前资料中,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分别为47.89±45.48(?)mol/L和260.99±60.59(?)mol/L。余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亚组可进行差异性比较。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患者术前资料中,仅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分别为39.25±2.45g/L和31.57±2.44g/L。余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亚组可进行差异性比较。(2)经典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前资料中,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分别为28.5(21.30~54.10)μmol/L和260.3(182.3~318.6)μmol/L。余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亚组可进行差异性比较。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患者术前资料中,仅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分别为39.25±2.45g/L和31.57±2.44g/L。余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亚组可进行差异性比较。2、悬吊组和经典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56.76±71.80 min和377.99±68.52 min,悬吊组明显低于经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中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病理资料,良性病变30例(14.6%),恶性病变176例(85.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悬吊组:高胆红素亚组术中输血12例明显多于低胆红素亚组6例(27.9%VS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亚组术中出血量较低胆红素亚组多[350(300~400)ml VS 350(280~397.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中资料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经典组:高胆红素亚组术中出血量较低胆红素亚组多[345(280~380)ml VS380(380~43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中资料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3、20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共计81例(39.3%),围手术期死亡1例(0.5%)。经典组发生POPF(B级+C级)患者17例明显多于悬吊组10例(19.5%VS 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典组发生B级胰瘘15例(17.2%),C级胰瘘2例(2.3%);悬吊组发生B级胰瘘9例(7.6%),C级胰瘘1例(0.8%),两组B级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1)悬吊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经典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低高蛋白亚组和高蛋白亚组胰瘘发生率分别32.1%和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4、悬吊组双侧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经典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术后恢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1)悬吊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后恢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术后恢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经典组的低胆红素亚组和高胆红素亚组术后恢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蛋白亚组和低高蛋白亚组术后恢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1.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法可显着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适用范围广、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2.术前高TBIL水平(TBIL≥171μmol/L)是增加PD术中出血量的危险因素。

肇毅[10](2004)在《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对照模型。 方法 选用封闭群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带补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肾下下腔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下腔静脉前壁“一”字形切口,间断缝合的技术改进。肠道重建采用切除受体部分回肠,将供肠近端与受体肠近切端端端吻合,供肠远端与受体肠远切端端侧吻合后把供肠远端拖出,腹壁造口的方法。 结果 正式实验40次,术后5天成活率90%。手术未能成功的4只大鼠死亡原因分别为静脉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不明原因1例。供体平均手术时间42分钟,受体平均手术时间58分钟,其中动脉吻合平均8分钟,静脉吻合平均10分钟。 结论 采用改进的方法行静脉吻合明显减少了静脉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小肠移植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模型。

二、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根部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序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序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思考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改良的供体小膀耽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沙利度胺对异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在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略缩词
二、 中文摘要
三、 英文摘要
四、 研究背景
五、 第一部分: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六、 第二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七、 第三部分: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八、 第四部分: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九、 犬自体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十、 工作总结
十一、 致谢
十二、 文献综述(一)
十三、 文献综述(二)

四、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J]. 高建华,高学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2]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仇申强. 山东大学, 2017(08)
  • [3]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冯光珍,张绪生,张晓萍,薛小冬,刘明华,白兰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02)
  • [4]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高学书,高建华,刘麒,章惠兰,袁湘斌,何清濂. 中华外科杂志, 1983(02)
  • [5]隧道法改良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D]. 王晖. 郑州大学, 2020(02)
  • [6]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徐东. 苏州大学, 2018(04)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8]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岩. 山东大学, 2019(02)
  • [9]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在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金琦智.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2)
  • [10]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肇毅. 南京医科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端侧吻合的比较Ⅱ不同侧壁开口尺寸端侧吻合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