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民”

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民”

一、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论文文献综述)

徐英雪[1](2020)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上述讲话极具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愈加复杂,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低门槛、高渗透的特点,错误解读、蓄意歪曲甚至直接攻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部分党员干部精神疲软,少数人理想信念出现动摇,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十分突出,新时代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命重大、责任艰巨。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其使命,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借鉴前人宝贵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本质问题上创新解答,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依据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及新时代党的相关文件,结合实证研究资料与结果,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成基础、时代动因、创新实践、特点与意义、不足与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展开全面探讨与深入研究。第二章与第三章概括并分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成基础与时代背景,阐述了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为深入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以及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研究资料,梳理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实践积淀。同时,研究立足于现实语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入手,剖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利条件及复杂挑战。第四章与第五章梳理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研究其中规律与特点,阐述新时代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路径三大方面,梳理与剖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思想上的成长与实践上的创新,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框架。研究从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化及普及化探讨新时代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突出贡献。第六章与第七章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对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始终坚持实践原则与问题导向,针对党员干部、高校学生与基层群众三大主要受众群体展开问卷调查,选取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发掘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结合当前突出问题,研究按照顶层设计、队伍建设、内容体系构建与组织开展的逻辑,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闭环。文章最后总结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工作,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方向。

陈方芳[2](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法宝”和“利器”。而近年来,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功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但教育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项“时代难题”,激起学界各路“大军”竞相去探索。随着“生态化”理念从生态学中发掘出并成功运用于指导许多学科的发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也开始将其“嫁接”过来,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哲学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对于破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是”论域上的解读。具言之,认真辨析了“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解读了何为“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阐明了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三大要素(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界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突显了其整体性、人本性、动态性、竞争性、开放性、生活性、平衡性等表征,还论证了其“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内在逻辑。反思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为何能”论域上的思考。首先,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适切性来讲清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其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外生态”——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价值意蕴;再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需要坚持的六大规律,即“立德树人律”“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顺应超越律”等;最后,从理论、应然、现实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支撑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有何理”论域上的阐析。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理论指导。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理论溯源。最后,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是理论镜鉴。现实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困”论域上的审视。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态势,然后通过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与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主体的主体性亟需彰显、客体的自觉性有待提升、目标的统摄性尚且不够、内容的营养性需要充实、方法的艺术性尚需着力、情境的涵润性仍要拓展等几个方面。最后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与渊薮进行了阐析,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的经济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的政治生态、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生态这几个方面。实践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如何做”论域上的探赜。在生态化理念指引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链条的最优化建设与完善,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需要从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的主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的客体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的内容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方法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的情境生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需要从建好经济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建好政治生态,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府执政氛围;建好文化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保障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能续”论域上的建构。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着眼于从“有方向”“有力量”“有底蕴”“有保障”这“四有”来巩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才华[3](2013)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宣传机构是党始终常设的关键机构,是党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组织载体,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理论宣传、群众教育、文化建设、凝聚力量等重要职能。论文以党的宣传部系统为中心,以宣传机构发展史为基础,系统回顾、总结、概括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的丰富经验、基本规律、思想理论,对充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和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思想的理论资源。在机构建设方面包括组织系统性的要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等思想;在宣传工作方面包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阶级性和党性的定位、民本思想的引领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资源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共产党人在宣传机构设置、机构管理、确立机构建设原则、建设宏大宣传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时期(1921—1977年),中国共产党从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客观要求出发,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学习苏联经验,实现了宣传部系统、新闻出版机构、部队宣传机构、群众宣传机构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到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组织机构系统基本成型。在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了“宣传家”、“鼓动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全党宣传”的重要思想。在机构管理方面,确立了“党管宣传”的原则,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落实干部学习制度,在战时宣传阶段强调党的—元领导和中央集权,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党政分设、权限划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邓小平时期(1978—1989年),在经历“文革”浩劫、宣传部被诬为“阎王殿”遭砸烂、取消后,党的宣传机构首先面临的任务是恢复重建和整顿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开启的这一时期,改革思维也充分体现在宣传机构建设中。在职能建设上,强调党政分开;在机构设置上,提出“精简是一场革命”;在工作作风上,取消“四大”,提倡“三不”;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社会效益的最高原则。邓小平提出了宣传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建设目标,是对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综合要求。江泽民时期(1989—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继续完善宣传机构设置,增设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机构,明确了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结合“三讲”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胡锦涛时期(2002—2012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新战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宣传机构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新阵地,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使宣传机构建设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立中央舆情信息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科学决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宣传格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整个宣传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坚持党性第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时代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富有辩证性,反对“一点论”片面性;彰显民族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发展体现出三大规律: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休戚相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同步前进、与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未来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将朝着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李春华[4](2012)在《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文中研究指明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在功能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熏陶、教育、影响等方式,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存在与发展既需要文化的"化",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但二者在自觉与非自觉、直接与间接、先进性与非先进性上又是有区别的。如何将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与先进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增强文化内涵,无疑是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蔡华东,陈书华[5](2007)在《党报要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主导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党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不遗余力地传播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张惠华[6](2003)在《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认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要素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具有双重价值。一、更高程度的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之一关于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问题,包含在“民主更

姜正国[7](2003)在《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基本内容、方针和原则、方法和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科学的论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研究指针,运用历史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广泛收集、系统梳理和理性解读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背景、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五个方面对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求取得这方面的专着性成果,弥补国内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 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扼要介绍了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动态、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包括九章,主要探讨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其中,对于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的探讨,是正文的第一章;对于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内容体系的探讨,是正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于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的探讨,是正文的第八章;对于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的探讨,是正文的第九章。“结语”重点揭示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时代价值。 本文得出了如下五个最终结论:第一,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不仅有着特殊的国际背景,而且有着特殊的国内背景,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交织作用的产物;第二,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由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基本内容、方针和原则、方法和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思想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时代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第四,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列宁和斯大林宣传工作理论的继承与丰富、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五,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对于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吴绍丽[8](2002)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的原则与途径》文中指出思想教育相对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先导地位。把握思想教育不同于这些教育的原则和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必需。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武装人,坚持把思想教育与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坚持正确思想导向与发扬民主相结合;从思想教育的途径看可从更新思想观念和普及训练科学思想方法两方面入手。

石久[9](2000)在《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论述》文中研究说明

舒雨[10](1999)在《肩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任》文中研究说明 一场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歪理邪说的政治斗争,使党的新闻工作者愈加深切地认识到,新闻媒介要旗帜鲜明地弘扬文明科学的精神,营造文明科学的社会环境,肩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任。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开放的

二、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 “马克思主义”概念阐述
        1.2.2 “教育”概念阐述
        1.2.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阐述
        1.2.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阐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历史积淀
    2.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1.2 列宁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积淀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19—1949)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49—1978)
        2.2.3 改革开放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78—2012)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动因
    3.1 新时代历史方位对理论教育提出全新要求
        3.1.1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精神动力
        3.1.2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
        3.1.3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3.1.4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纽带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为理论教育提供发展契机
        3.2.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新面貌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思想力量
        3.2.3 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态势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路径支撑
        3.2.4 文化教育事业新繁荣为理论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3.3 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为理论教育带来巨大考验
        3.3.1 文化多样化解构理论教育话语体系
        3.3.2 信息化加大理论教育思想整合难度
        3.3.3 个人价值观失衡影响理论教育普及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实践
    4.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念创新
        4.1.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原则
        4.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旨
        4.1.3 坚持“以研促教”的发展理念
    4.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创新
        4.2.1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
        4.2.2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4.2.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创新
        4.3.1 不断提升理论灌输的教育实效性
        4.3.2 全面加强新型传播平台的舆论引导力
        4.3.3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特点
        5.1.1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支撑
        5.1.2 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5.1.3 专业化与普及化共同推进
    5.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5.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宝库
        5.2.2 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2.3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6.1 主体能力水平有差距
        6.1.1 组织者自主意识不强
        6.1.2 教育者专业素养不足
    6.2 教学内容安排欠合理
        6.2.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不深入
        6.2.2 教育内容实践性不强
    6.3 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6.3.1 理论教育方式方法较单一
        6.3.2 新媒体平台运用难推进
        6.3.3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6.4 效果分析与处理机制待完善
        6.4.1 反馈渠道不畅通
        6.4.2 消极反馈处理不及时
        6.4.3 评估指标不全面
第七章 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7.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顶层设计
        7.1.1 明确各级职责,确保理论教育工作规范运行
        7.1.2 增强发展定力,促进理论教育体系科学创新
        7.1.3 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理论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7.2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7.2.1 强化领导团队的自主能力
        7.2.2 推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常态化
        7.2.3 打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7.3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
        7.3.1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有序开展
        7.3.2 促进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有效结合
        7.3.3 聚焦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包容性发展
    7.4 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开展
        7.4.1 探索“显性+隐性”复合型教学模式
        7.4.2 搭建全媒体理论宣传教育平台
        7.4.3 建立智能化反馈评估系统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总结
    8.2 研究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B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C 基层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D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问卷结果详述
附录E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F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访谈编码详情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生态”和“环境”内涵辨析
        2.1.1 概念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内涵
        2.1.2 关系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关系
        2.1.3 价值维度——“环境”到“生态”的意义
        2.1.4 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审视
    2.2 生态化相关概念解读
        2.2.1 何为“生态化理念”
        2.2.2 何为“生态化”
    2.3 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2.3.1 社会生态的内涵分析
        2.3.2 社会生态的逻辑构成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界说与特征
        2.4.1 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具体界说
        2.4.2 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表征论析
        2.4.3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性省思
    3.1 有“桥”相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3.1.1 理论适切性
        3.1.2 实践适切性
        3.1.3 方法适切性
    3.2 有“值”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3.2.1 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2.2 外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好氛围
    3.3 有“道”可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规律遵循
        3.3.1 规律一:“立德树人律”
        3.3.2 规律二:“主体需求律”
        3.3.3 规律三:“叠加增值律”
        3.3.4 规律四:“资源配置律”
        3.3.5 规律五:“环境育人律”
        3.3.6 规律六:“顺应超越律”
    3.4 有“机”可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3.4.1 理论可行性
        3.4.2 应然可行性
        3.4.3 现实可行性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支撑
    4.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4.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
        4.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论述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哲学思想
    4.3 理论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4.3.1 儒家之“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文化成”
        4.3.2 道家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知足知止”
        4.3.3 佛家之“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圆融无碍”
    4.4 理论镜鉴: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4.4.1 阿伦·奈斯关于深层生态学思想
        4.4.2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审视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态势
        5.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5.1.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的有序运转
        5.1.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的平稳发展
    5.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及其归因
        5.2.1 主体生态:主体性亟需彰显
        5.2.2 客体生态:自觉性有待提升
        5.2.3 目标生态:统摄性尚且不够
        5.2.4 内容生态:营养性需要充实
        5.2.5 方法生态:艺术性尚需着力
        5.2.6 情境生态:涵润性仍要拓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及其渊薮
        5.3.1 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
        5.3.2 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
        5.3.3 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交融中仍会有乱象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
    6.1 主体生态: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
        6.1.1 前提——明确主体性意识,筑牢“思想战线”
        6.1.2 根本——强化主体性素质,练好“打铁硬功”
        6.1.3 抓手——发挥主导性功用,做到“行为世范”
    6.2 客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
        6.2.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需求
        6.2.2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的主体性
        6.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免疫力
    6.3 目标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6.3.1 确立统摄性的目标
        6.3.2 确立实践性的目标
    6.4 内容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
        6.4.1 内容供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6.4.2 内容供给需要把握的总体思路
        6.4.3 内容供给需要着力的具体实践
    6.5 方法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
        6.5.1 吸收中国传统教化与修身之良“术”
        6.5.2 借鉴西方国家公民道德教育之“技”
        6.5.3 创新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法”
    6.6 情境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
        6.6.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态建构的原则
        6.6.2 探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开发的具体路径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
    7.1 建好经济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
        7.1.1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抑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7.1.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致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7.1.3 不断改善民生利益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7.1.4 融入先进思想道德元素,助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7.2 建好政治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府执政氛围
        7.2.1 根本要求:继续扩大党内民主
        7.2.2 关键之举: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7.2.3 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
        7.2.4 活力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7.2.5 必要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7.3 建好文化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
        7.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
        7.3.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7.3.3 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文化,实现洋为中用
        7.3.4 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7.3.5 加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净化传媒氛围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长效机制建构
    8.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
        8.1.1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分析
        8.1.2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运行
    8.2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
        8.2.1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分析
        8.2.2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运行
    8.3 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
        8.3.1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分析
        8.3.2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运行
    8.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
        8.4.1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
        8.4.2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3)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1 对于“宣传机构”的内涵界定
        1.2.2 关于“宣传机构设置”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宣传机构管理”的理论研究
        1.2.4 关于“宣传机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
第二章 宣传机构建设概论
    第一节 “宣传机构”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职能
        2.2.1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贯注”
        2.2.2 民众的鼓动与激励
        2.2.3 形势政策与思想道德教育
        2.2.4 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
        2.3.1 机构设置
        2.3.2 机构管理
        2.3.3 工作队伍建设
        2.3.4 机构工作原则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的理论思想
        3.1.1 保持组织机构高度统一
        3.1.2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3.1.3 重视培养干部队伍
    第二节 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
        3.2.1 以科学理论指导宣传工作
        3.2.2 以阶级性和党性定位宣传工作
        3.2.3 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宣传工作
第四章 毛泽东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现实依据
        4.1.1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4.1.2 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的客观需求
        4.1.3 共产国际的领导指示和苏联模式的示范与借鉴
    第二节 全面建立党的宣传机构系统
        4.2.1 党的宣传部系统
        4.2.2 新闻出版机构
        4.2.3 部队宣传机构
        4.2.4 群众性宣传组织
    第三节 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队伍建设
        4.3.1 对宣传家与鼓动家品质和素养的要求
        4.3.2 宣传员的选拔与配备
        4.3.3 走全党宣传、群众宣传之路
    第四节 中央集权的宣传机构系统管理
        4.4.1 确立党管宣传的原则
        4.4.2 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
        4.4.3 落实干部学习制度
        4.4.4 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
第五章 邓小平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时代背景
        5.1.1 历史前提:十年“文革”结束
        5.1.2 现实依托: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5.1.3 科技动力:中国快速掀起信息化浪潮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恢复和整顿
        5.2.1 宣传机构的恢复重建
        5.2.2 宣传机构的整顿
    第三节 宣传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思想
        5.3.1 重视宣传干部的“革命化”
        5.3.2 实现宣传干部的“年轻化”
        5.3.3 倡导宣传干部的“知识化”
        5.3.4 追求宣传干部的“专业化”
    第四节 宣传机构改革思想
        5.4.1 实行党政分开
        5.4.2 精简工作机构
        5.4.3 克服涣散软弱
        5.4.4 追求社会效益
第六章 江泽民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第一节 江泽民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的时代背景
        6.1.1 世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
        6.1.2 国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6.1.3 党情: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增设宣传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6.2.1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6.2.2.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
        6.2.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6.2.4 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
    第三节 明确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
        6.3.1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6.3.2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6.3.3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6.3.4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第四节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
        6.4.1 讲政治,政治强
        6.4.2 讲学习,业务精
        6.4.3 讲正气,风气正
第七章 胡锦涛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创新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7.1.1 文化建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空间
        7.1.2 新兴媒体:宣传机构建设的新阵地
        7.1.3 矛盾凸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挑战
    第二节 建设宣传机构新格局
        7.2.1 中宣部成立舆情信息局
        7.2.2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7.2.3 形成“大宣传”格局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7.3.1 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功能
        7.3.2 提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7.3.3 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第四节 宣传工作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7.4.1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7.4.2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
        7.4.3 坚持“三贴近”重要原则
        7.4.4 深化“走转改”活动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及建设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
        8.1.1 突出党性
        8.1.2 体现时代性
        8.1.3 富有辩证性
        8.1.4 彰显民族性
    第二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基本规律
        8.2.1 伟大工程:与党的建设历程休戚相关
        8.2.2 中国道路:同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
        8.2.3 世界视野:和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
    第三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发展趋势
        8.3.1 民主化
        8.3.2 制度化
        8.3.3 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的“化人”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的统一
    1. 文化“化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对人的熏陶、渗透、浸润, 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
    2.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文化载体, 自觉地有意识地“化人”
    3. 文化“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区别

(7)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第三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思想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教育和引导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
第四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的思想
    一、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二、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三、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四、 开展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五、 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六、 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
    七、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五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和原则的思想
    一、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三、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 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五、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六、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七、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六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的思想
    一、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二、 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三、 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五、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六、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七、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七章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思想
    一、 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
    二、 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三、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 时代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二、 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三、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第九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 对列宁、斯大林宣传工作理论的继承与丰富
    三、 对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 徐英雪.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D]. 陈方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3]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D]. 才华. 南开大学, 2013(06)
  • [4]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 李春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9)
  • [5]党报要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主导作用[J]. 蔡华东,陈书华. 政策, 2007(06)
  • [6]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A]. 张惠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 2003
  • [7]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姜正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1)
  • [8]新形势下思想教育的原则与途径[J]. 吴绍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02(04)
  • [9]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论述[J]. 石久.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0(03)
  • [10]肩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任[J]. 舒雨. 新闻通讯, 1999(09)

标签:;  ;  ;  ;  ;  

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