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研究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民族史研究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纪要

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史金波[1](2021)在《经世致用 砥砺前行——中国民族史研究七十年》文中提出中国民族史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70年来中国民族史从组建教学和研究部门,开设课程,后设置硕士、博士点,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形成了层级梯队,学科体系得到确立和发展。在研究指归和方法上,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重视整理和利用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在内的资料,将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借鉴,使学术体系的构建不断完善。同时重视借鉴功能,提供历史镜鉴和决策依据,加强了学科的话语权。在新时代,应继续夯实资料基础,加强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加强宏观、综合性和对比性研究,对重要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研究,注重研究与民族史密切关联的宗教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和学风建设,以促进学术进展,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苏静[2](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徐长菊[3](2020)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的新探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会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在青海民族大学文实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民族史专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虎得院长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宋逸平[4](2020)在《左翼史家的少数民族历史叙事(1930-1949)》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左翼史学在这一时期从初步发展走向繁荣。左翼史学家们通过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自身史学研究和叙事特色。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叙述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并探讨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左翼史学在少数民族历史叙事领域中重点关注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关系”、“民族战争”“民族政权及人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分析,并与民国时期其他史学流派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这一时期左翼史学少数民族历史叙事特点、价值、局限和影响。

史金波,关志国[5](2018)在《中国当代民族史研究的成就和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开展了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各类民族史的编纂。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族史研究蓬勃发展,成果颇丰,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成绩显着。进入21世纪,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史研究更加深化,多种民族史研究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朱尖[6](2018)在《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由中国民族史学会、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的45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包括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部分内容。主题报告由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主

温拓[7](2017)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8-2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包括学术研讨和学会换届两项议程。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10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85篇。

黄泓泰[8](2017)在《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太田保一郎就对南诏制度与唐朝关系展开了研究,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术贡献。可是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均没有对日本研究云南的百年历程做过系统的梳理、总结与研究。本研究课题,着重对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的研究作一系统的梳理、归纳、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弥补久缺的遗憾,对促进中日学术交流有所裨益。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期间以前嶋信次、铃木俊等人为首对云南的历史地理作了的实证研究。60年代期间由于受到西方“南诏泰族国家论”的影响,对于云南古代各民族族源体系的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学界的研究潮流,吸引了松本信广、牧野巽、白鸟芳郎、藤泽义美等重要学人,研究领域涉及云南“滇”、“哀牢”、“焚”、“爨”等古代民族源流、南诏族属、乌白蛮问题、白族起源与形成等问题。此后,藤泽义美、牧野修二等日本学者逐渐由云南古代民族的问题转向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以及唐代西南边疆史的研究。70年代由于台湾方面出版发行了有关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史资料,该时期日本学界亦随之出现了一批对南诏大理国美术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日双方学术交流日趋频繁,林谦一郎、立石谦次等年轻学者到云南访学进一步推进了云南历史的研究,在吸取了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同时,基于日本东南亚史研究的发展,“照叶树林文化”论、“驿市国家”论、“曼荼罗国家”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体系被运用到云南历史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于国内的论见,对云南中古史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为推进云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随着新史学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的作用下,日本学界对于云南历史的研究也逐渐碎片化、多元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大量引入这一领域,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和几代日本学人的探索,已经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围绕日本学术界研究云南中古史的成果,以史学史的研究角度,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述评。由于日本方面的研究是将云南置于东南亚世界的范畴内讨论,这与战前日本东洋史以周边视角出发构建中国周边历史的研究倾向类似,容易割裂云南中古史与中国历史的整体联系,本文将这些研究成果重新置于云南中古史的讨论范畴内,借此从中国历史整体性理论出发,将云南历史研究与日本东南亚视野下的云南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①历史地理学研究;②民族族源问题研究;③云南中古时期的历史过程研究;④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研究;⑤云南中古史的其他问题。在研究中特别注意三个层次:一是结合当时学术研究的大背景就日本诸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尽量体现其研究的学术脉络和研究特色;二是与中国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校正,分析其中的异同,探讨中日学术研究间的相互影响;三是在中日研究比较的基础之上,展现其笔下研究客体——对云南中古史认知的本貌,并就其观点、结论作出笔者自己的学术判断。通过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研究的学术总结,我们看到中日学术交流日益加深、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必将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将云南中古史研究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云南历史的研究,将在中日学术交流中,在世界学术界的交流中,一定能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肖超宇[9](2017)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综述》文中认为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3个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百余名学者参

彭丰文[10](2013)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促进中国民族史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为纪念中国民族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云南大学于2013年10月26—28日在云南省昆明市联合举办了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中国民族史学会秘书处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共同筹备。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50余人,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属10多个民族,提交论文或论文摘要110余篇。10月26上午,大会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开幕。开幕式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段炳昌教

二、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经世致用 砥砺前行——中国民族史研究七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体系的确立和发展
二、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创新
四、新时代的新使命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4)左翼史家的少数民族历史叙事(193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回顾与学术创新点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华民族起源及民族关系
    一、抗战前的叙述
    二、抗战后的叙述
第二章 民族战争
    一、抗战前的叙事和评价
    二、抗战后的叙事和评价
第三章 政权统治和人物评价
    一、政权统治:事实叙述和规律探索
    二、人物评价:脸谱化的叙述和指代性的表达
结语
    一、叙事特点
    二、少数民族历史叙述的现实价值
    三、局限性和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当代民族史研究的成就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的科学民族史学理论的确立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民族史学的指导
    (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探讨
    (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
    (四)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讨论
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纂
三、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四、各类民族史的编纂
五、中华民族史研究与撰述的深化
六、民族史研究与撰述的繁荣
七、中国当代民族史研究的特点

(8)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背景
    研究旨趣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日本学界对中古时期云南历史地理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诸学人对六诏地理的考释
    第二节 日本学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以盐矿为中心
    第三节 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的其他问题
        一、“云南”地名沿革变化
        二、爨部地名考释
        三、“赕”“睑”之辨
第二章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族属研究
    第一节 日本学者关于哀牢族属的研究兼论南诏泰族论
    第二节 白鸟芳郎与牧野巽关于南诏族源的论辩
        一、白鸟、牧野二人从语言系统探讨乌蛮、白蛮、民家等族属问题
        二、牧野巽的民家汉化研究与僰人非僰夷论
        三、白鸟芳郎的民族转化融合论与其治学生涯中的转变
    第三节 日本学界关于白族族源的研究
        一、藤泽义美的白族族源研究——古代云南文化孕育出的土着说
        二、古代洱海人的创说——林谦一郎论白族的形成
第三章 日本学界之唐宋时期云南历史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学界的“南诏前史”研究
        一、藤泽义美的唐朝经营史研究
        二、日本学人对隋唐时期云南诸部族的研究
    第二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成立史”的研究
        一、日本学者对张虔陀事件、天宝战争、南诏反唐的看法
        二、云南地区初期国家形成论
        三、日本学界关于南诏弃蕃再归唐与贞元之盟的研究
    第三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后期对外远征及其王权统治构造的研究
        一、林谦一郎、立石谦次二人对于王嵯巅入寇成都事件的不同看法
        二、对于丰佑、世隆时期的对外军事远征的研究
        三、南诏末期的求亲与唐朝的和蕃公主
    第四节 日本学界关于大理国史的研究
        一、林谦一郎的大理国史研究视角
        二、日本学者关于段氏的研究
第四章 日本学界之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一节 藤泽义美的《南诏历代重臣表》
    第二节 日本学者对南诏官制的研究
    第三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大理国统治制度的研究——以驿市国家、点线国家制为中心
第五章 日本学界之云南中古史各论
    第一节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史史料学的研究
        一、金石类
        二、第三方史料
        三、明清史料系统辨析与释读
        四、日本方面的史料、文献以及学术论文的网络数据化
    第二节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宗教文化史研究
结语
    一、“远近高低”——中日云南中古史研究的不同
    二、实证主义之风——中日云南中古史研究的相同点
    三、日本学界之云南中古史研究的困境与迷思
    四、相得益彰——中日学术交流促进云南研究更上层楼
附录一 藤泽义美的南诏史研究—《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述评
    一、《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章节内容概述
    二、《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与日本的南诏史研究
    三、《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一书的缺憾与不足
附录二 部分日本学者学术小传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经世致用 砥砺前行——中国民族史研究七十年[J]. 史金波. 国学学刊, 2021(03)
  •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的新探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 徐长菊. 青海民族研究, 2020(04)
  • [4]左翼史家的少数民族历史叙事(1930-1949)[D]. 宋逸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当代民族史研究的成就和特点[J]. 史金波,关志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6]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 朱尖.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8(01)
  • [7]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 温拓. 民族研究, 2017(06)
  • [8]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D]. 黄泓泰. 云南大学, 2017(05)
  • [9]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综述[J]. 肖超宇. 民族研究, 2017(01)
  • [10]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 彭丰文. 民族研究, 2013(06)

标签:;  ;  ;  ;  ;  

中国民族史研究热点问题——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