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思考病例(75)讨论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郜峦[1](201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原创性命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但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却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该理论指导临床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理论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提出了“肺与大肠生理病理上存在相关性,证候表现上存在联系性,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的科学假说。目的:系统整理古今中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文献,揭示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阐明肺与大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关系,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中医古籍以及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厘清其理论渊源,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基础;2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分布规律;3利用数据挖掘关联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的关联关系;4利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期了解现有临床研究文献的科研方法学水平,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古代文献整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为: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渐近发展;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明清时期,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现状为:当前学术界多种观点并存;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医学界,在临床内科疾病、皮肤病等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制作为结扎法和药物法,探讨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作用机制,肺与大肠相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3证治规律分析(1)证候分布特点。①症状分布规律。肺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肺系症状(咳嗽,气喘,发热,短气,咳痰,喉中痰鸣)、肠系症状(大便秘结,腹满)、痰热症状(舌红、苔黄、苔黄腻)肠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肠系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食欲不振,腹满,腹泻,腹痛)、肺系症状(咳嗽)、气虚症状(舌淡白,疲乏)②证型分布规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证型的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多见的是肺气亏虚。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病性以实证为主,最常见的是痰和热。肠系疾病病性以虚证为主,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2)治法方药分布规律。肺系疾病治法以通腑、清热、化痰、泻热为主;肠系疾病治法以通腑、补肺、润肠为主。自拟方占比重较大,其中,肺系疾病药物多以清热化痰通腑为主,肠系疾病药物多以补气通腑为主。肺系肠系疾病共同使用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在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药物归类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药性以寒为主;而肠系药物中最多的是补虚药,药性以温为主。药物的五味归属上,都以苦味和甘味为多,归经都是肺、脾、胃、大肠经。4关联关系分析(1)肺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咳嗽,气喘,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红,短气。证型:痰热壅肺。治法:泻热,通腑、宣肺、化痰。药物:瓜蒌、大黄、苦杏仁。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2)肠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腹满,舌红。证型:肺气亏虚。治法:润肠,通腑,补气,宣肺,养阴;药物:瓜蒌、苦杏仁、黄芪、麦冬。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5循证医学评价符合随机对照要求的有25篇文献,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设计及方法学的运用。6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不仅仅是经脉的络属,而是存在多种关系,主要包括: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等方面。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命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献基础和临床基础。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病位都在肺和肠,症状表现则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证型是肺气亏虚。在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常用治法都是通腑,但肺系疾病更侧重清热、化痰;肠系疾病侧重补肺、润肠。共同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肺与大肠具有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
蔡云[2](2019)在《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一、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全面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的知识本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展示与检索,有助于初学者学习并掌握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并为后续数据挖掘的成果提供佐证。方法:以“周仲瑛”和“肺癌”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8月31日。从符合条件的文献中提取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理因素、正邪关系、症状、治则治法、辨证、用药、肺癌转移相关的原文信息。以《中医药学名词》为标准,将原文信息规范后,逐一提取为概念、属性和逻辑关系。采用Protege5.5作为本体的建模工具,OWL为本体描述语言,建立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领域本体类关系模型即概念树,进而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的知识本体。结果:从电子数据库中共检索并筛选出2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出各级具体概念439个,属性31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718条。梳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语义关系将所纳入的中医药概念连接成以概念为节点,以逻辑关系为路径的语义网络,构建起包括周仲瑛教授对治疗肺癌的疾病认识和辨证用药等各方面内容的中医药知识本体。通过系统自带的相关插件,实现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展示及智能检索,且知识本体的构建具有开放性和可编辑性,可实现实时更新与完善。结论:将知识本体构建技术运用于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研究,①实现了临证经验知识的系统展示、智能检索和实时更新。②能科学有效地发现、管理并利用相关知识,提高其传递效率和理解深度。③有利于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经验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建设数据库,并与后续数据挖掘成果相互印证。④为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成果显示优化及临床学习运用提供参考,对名医经验传承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二、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临证思想和辨证用药规律,并将挖掘结果与知识本体相互印证和补充。方法:收集整理周仲瑛教授1994年至2010年间诊治肺癌的中医诊疗医案,按照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有效病案,且同一患者连续多个诊次证型和处方用药基本相同者仅取第一个诊次,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中医病案资料数据库。借助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 和 IBM SPSS Statistics 17.0 软件,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无尺度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整理后的医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辨证分型、处方用药、临床表现、手术、化疗、癌症转移等方面的规律,挖掘具有周仲瑛教授本人特色的中医辨治思路和用药特点,包括中医辨治肺癌的基本证型、基础方、常用药对、辨证用药及随症加减用药等。最终将所得结果与周仲瑛教授亲传弟子林琳教授确认,并将其与已构建的知识本体相互印证补充。结果:数据挖掘共纳入诊次608个,涉及用药237味,症状123个,证型25个。①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热毒痰瘀证和痰瘀互结证。②其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胃、脾、肝、肾和脑等多个脏腑。③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热、毒5种。④核心方包含12味中药: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僵蚕、仙鹤草、麦冬、鳖甲、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猫爪草、泽漆和山慈菇。⑤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口干、气喘和胸闷,其他兼症主要包括胸腹积液、胸痛、纳差、痰白、痰少和咯血等;舌象以舌暗,苔薄、黄、腻为主,脉象多表现为脉细、滑。⑥常用的药对和药物组合包括:蒲黄+五灵脂、女贞子+墨旱莲、鸡血藤+灵芝、桃仁+杏仁、神曲+砂仁、南北沙参+麦冬、知母+地骨皮+桑白皮、旋覆花+茜草+紫苏子+葶苈子、蜈蚣+土鳖虫+九香虫+片姜黄、天南星+蜈蚣+僵蚕+露蜂房、炙甘草+焦白术+党参+茯苓+法半夏+陈皮+神曲等。⑦辨证用药包括:脾胃虚弱证使用神曲、焦白术、陈皮、茯苓、党参、鸡血藤和炙甘草;肺络损伤证使用旋覆花、茜草、墨旱莲和桑白皮;风痰上扰证使用僵蚕、天南星、露蜂房、白附子、蜈蚣、全蝎、葛根和川芎;肝肾亏虚证使用黄芪、知母,饮停胸胁证使用葶苈子、桑白皮和黄芪。⑧随症加减用药有:纳差使用神曲、焦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和炙甘草;疲劳使用鸡血藤、黄芪和薏苡仁,胸腹积液使用桑白皮、黄芪和葶苈子;口干使用北沙参、南沙参和麦冬;头晕、头痛、麻木、口眼(?)斜和言语謇涩使用僵蚕、天南星、露蜂房、白附子、蜈蚣、全蝎、葛根和川芎等。⑨与肺癌转移相关的辨治信息有:脑转移多辨为风痰上扰证和肝肾亏虚证;骨转移常辨为肝肾亏虚证,且骨转移患者较多接受化疗,其关联用药有蜈蚣、天南星、露蜂房和僵蚕等。⑩化疗患者的证型多与气阴两虚证相关,其用药也以扶正类的益气养阴药为多,如南北沙参、麦冬、太子参、仙鹤草、黄芪、薏苡仁等。将数据挖掘的结果与知识本体相互印证发现,①知识本体仅对既往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和完善,而数据挖掘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规律,可以将其加入知识本体对其补充。②知识本体对同一类型的概念只能无差别地逐一罗列,而数据挖掘通过频数统计和无尺度网络分析,可区分各概念间的主次关系,为知识本体中相应概念配比权重。③知识本体中并未涉及具体病案信息,数据挖掘获得的临证经验规律均来源于实际临床病案,得出的结果可作为参考,验证知识本体中相关内容与临床实践是否符合。④知识本体中缺乏同类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构建,如常见的药物组合、症状组合和证型组合等,可参考数据挖掘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补充。⑤知识本体构建中各类概念和关系更加系统和完善,可以作为数据挖掘内容设计的参考。⑥数据挖掘得出的结果尚未获得周仲瑛教授本人的确认,而知识本体的构建内容由周仲瑛教授本人审核认可,且结合了其既往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关内容可为数据挖掘结论提供佐证。结论: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热毒痰瘀互结。用药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为主,治疗时兼顾扶正与祛邪。证型、症状和用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且周仲瑛教授针对特定的证型、症状及转移部位都有独到的用药加减规律。数据挖掘方法能有效挖掘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规律,并与建立的知识本体相互印证、补充。
郭静[3](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朱莞琪[4](2020)在《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流行特征及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病例的分布特征与病原检出情况,揭示主要病原的流行规律,明确高危人群与高峰季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初步判定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的病原感染类型,为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高峰期的早期诊疗、病原监测与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甘肃省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信息,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描述病毒、细菌与病毒细菌混合阳性病例的分布特征,寻找核心病原谱,了解主要病原及其在不同人群与时间的分布规律。结合病例人口统计学资料、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测数据,通过多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病例感染情况进行预判,比较、评估并筛选理想模型。结果:1.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率、病毒阳性率、细菌阳性率与病毒细菌混合阳性率依次为38.32%、17.97%、19.36%与7.42%。病毒、细菌与混合阳性病例均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病毒在5岁以下儿童(24.32%)与5~17岁青少年(22.81%)中阳性率较高;细菌在18岁~、45岁~与65岁~组的阳性率都在25.00%左右;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中老年人阳性率较高(12.64%)。2.病毒谱的前三位依次为人流感病毒、鼻病毒与呼吸道合胞病毒。人流感病毒在5岁~组阳性率较高,流行于1~3月与12月;鼻病毒在18岁~与65岁~组阳性率较高,3~5月与8~11月为季节高峰;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岁~组阳性率较高,1~2月与11~12月为流行高峰。3.监测的呼吸道细菌以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在各年龄段人群中检出水平接近,1~2月与10~11月为季节高峰;流感嗜血杆菌以5岁~组阳性率较高,流行于2月与8~10月。4.优化模型参数,决策树(DT)以使用boosting算法迭代10次、修剪纯度为70%的C5.0算法分类准确率较高;支持向量机(SVM)选择gamma值0.1、惩罚参数C为64的径向基核函数(RBF)时的准确率较高;分类回归树与RBF-SVM结合的支持向量机决策树(SVMDT)分类准确率较高。5.对比并评估模型分类效果,C5.0决策树、RBF-SVM与SVMDT的准确率分别为78.67%、76.92%与79.20%,Kappa系数分别为0.708、0.684与0.717。结论:1.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应注意未成年人病毒感染与老年人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防控。2.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主要病原有人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等,不同病原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分布有所差异。总体上病毒在冬春季高发,细菌在秋冬季高发。3.SVMDT组合模型的分类效果稍优于DT与SVM,可为初步估计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病原感染情况、及时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提供新思路。
宫文浩[5](2020)在《基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大样本、多中心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开展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以冀启发温病学郁热辨证应用,深化温病学辨治理论体系的研究,促进温病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及其学科发展。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3家医院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共计493例。提取收集患儿病例中的四诊信息,预处理后建立总数据仓库,并按照郁热辨证的方法分型,建立分数据仓库。对其中83例卫分无形郁热证、121例气分无形郁热证、142例痰热郁结证、64例湿热郁结证和46例燥屎热结证分仓库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分析认识,开展小儿支原体肺炎郁热辨证研究,总结、认识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结果:1.各个证型的频数分析结果显示:(1)83例卫分无形郁热证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四诊信息为:咳嗽、发热、痰少质稠、脉数、食欲不振、舌红、苔薄、脉浮、苔黄、咽痛、脉滑等;(2)121例气分无形郁热证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四诊信息为:舌红、咳嗽、痰少、发热、脉滑数、苔黄、夜寐欠安等;(3)142例痰热郁结证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四诊信息为:咳嗽、舌红、发热、苔黄腻、痰色黄、食欲不振、脉滑、夜寐欠安、痰多质稠、指纹紫滞等;(4)64例湿热郁结证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四诊信息为:咳嗽、痰少质稠、舌红、大便溏薄、苔黄腻、夜寐欠安、脉滑、身热不扬、流涕、鼻塞、指纹紫滞、呕吐、发热等;(5)46例燥屎热结证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四诊信息为:咳嗽、大便2~3日不圊、舌红、痰少质稠、大便秘结、发热、食欲不振、苔黄腻、脉滑数、苔黄、流涕、鼻塞、指纹紫滞、夜寐欠安等。2.各个证型分数据仓库按照支持度>10%,置信度>30%的参数设置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其运算结果显示(1)83例卫分无形郁热证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47条;关联3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64条;关联4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25条。(2)121例气分无形郁热证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66条;关联3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254条;关联4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393条;关联5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265条;关联6项时共获得60条关联规则记录。(3)142例痰热郁结证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68条;关联3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207条;关联4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183条;关联5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51条。(4)64例湿热郁结证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76条;关联3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347条;关联4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585条;关联5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432条。(5)46例燥屎热结证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112条;关联3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553条;关联4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1254条;关联5项时共获得关联规则1416条;关联6项时共获得条关联规则805记录;关联7项时共获得208条记录;关联8项时共获得15条记录3.各个分型运算结果筛选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理论分析,得到各证型主要关联的症状群为:(1)卫分无形郁热证中关联的症状群为:脉滑、苔薄黄、脉浮、恶风寒、发热、鼻塞、流涕、痰少、咳嗽、夜寐欠安、咽痛、食欲不振等,其中有高概率出现发热和咳嗽共现、舌尖红和苔薄共现、咳嗽和脉浮和脉数共现、发热和苔薄和苔黄共见。(2)气分无形郁热证中主要关联的症状群为:脉滑数、发热、舌红、夜寐欠安、痰少、食欲不振、咳嗽、苔黄、指纹紫滞等,其中有较高概率出现脉滑数和咳嗽共现、发热和舌红共现、夜寐欠安和指纹紫滞和苔黄等共现。(3)痰热郁结证中主要关联的症状群为:痰粘难咳、脉滑、发热、舌红、食欲不振、夜寐欠安、指纹淡紫,其中较高概率出现痰粘难咯和发热共现、苔黄腻和舌红共现、指纹紫滞和舌红共现、咳嗽和痰粘难咯和脉滑共现。(4)湿热郁结证中主要关联的症状群为:身热不扬,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大便溏烂,呕吐,鼻塞,流涕,头晕,指纹紫滞,其中有较高概率出现小便短黄和苔黄腻共现、指纹紫滞和大便溏烂共现、指纹紫滞和流涕和苔薄黄共现。(5)燥屎热结证中主要关联的症状群为:夜寐欠安,发热,气促、大便秘结、2~3日不圊、咳嗽、脉滑数、咳痰,指纹紫滞,食欲不振等,其中有较高概率出现苔黄腻和舌红共现、脉滑数和舌红共现、气促和大便秘结共现、指纹紫滞和大便2~3日不圊共现。结论:1.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适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辨证,可作为其辨证方法之一。2.运用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可将小儿支原体肺炎分为:卫分无形郁热证、气分无形郁热证、痰热郁结证、湿热郁结证、积滞热结证和燥屎热结证。3.基于临床数据,结合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可以进一步总结和规范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创新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提供思路。
张晓亮[6](2019)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究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2月于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型)的患者,共9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48例)与治疗组(48例)。入院后所有受试者均予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为7天。7天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咳痰)、次要症状(胸痛、气促、口渴、腹胀、便干)、体征(湿罗音)、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淀粉样蛋白A(SAA)以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7天后,两组各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降低程度(除腹胀、便干)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7天后,治疗组显效率(70.0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疾病疗效:治疗7天后,治疗组显效率(57.5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相关指标: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PaO2、PaCO2、外周血WBC、ESR、hs-CRP、SAA、PC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除PCT外,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表明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应用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2.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提高患者PaO2,改善低氧。3.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降低外周血WBC、ESR、hs-CRP、SAA炎症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4.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有重要临床价值。
刘玥[7](2020)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兼证的相关性,为研究SAP中医证型特点提供客观依据。2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SAP临床预后及核心指标的影响,总结中医药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调查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病房确诊SAP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辨证资料、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预后转归等内容,将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调查表中。建立原始临床数据库后,将数据导入SPSS 22.0中,总结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兼证分布情况,检验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出现兼证和兼证类型之间的关系。2以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将患者形成自然分组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48例,西医治疗组共有59例。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临床症状改善(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指标,以及与肺炎感染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乳酸脱氢酶)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将两组各临床指标的结果导入SPSS 22.0,分析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长、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等方面的差异。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内病例,按照服用中医药物的类型分为: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分析中成药组和中药汤剂治疗组的治法治则,比较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得出SAP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中的主要药物使用规律,以及经验性药物配伍组合方式。结果:1 SAP在老年患者和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升高。2患者的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28.97%)、痰湿阻肺证(21.50%)、肺脾气虚证(18.69%)、气阴两虚证(12.15%)、风热犯肺证(8.41%)、外寒内热证(7.48%)、邪陷正脱证(1.87%)、热入心包证(0.93%)。兼证分布情况为近半数患者出现兼证,血瘀证发病率约29%,腑实证发病率约19%。3患者未合并兼证,以及合并血瘀证,合并腑实证的情况与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出现血瘀证或腑实证两种兼证的概率最小。血瘀证分布见于除邪陷正脱证和热入心包证两个重症类型外的其他所有证型中,并在痰湿阻肺证中最多见。腑实证主要发生在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和外寒内热症三种证型中,并在痰热壅肺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分别在7d和14d的治愈率,均为中西医结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诸观察指标改善方面,治疗7d后,中西医结合组各感染指标均较西医组低,且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个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d时,则两组感染指标结果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方面、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西医组,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在7d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4d的治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辨证论治处方中,使用频率前二十的药物依次是:炙甘草、党参、茯苓、柴胡、桑白皮、鱼腥草、厚朴、芦根、枳壳、清半夏、苍术、冬瓜子、苍术、瓜蒌、白术、白茅根、苦杏仁、浙贝母、砂仁、黄芩、桃仁。药物分析结果表明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四类。而使用频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消肿药和止咳平喘药。结论:1 SAP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为: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邪陷正脱证>热入心包证。兼证分布情况中血瘀证和腑实证两种兼证的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约一半。2中西医结合和西医治疗SAP都有效,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抗感染效果更好,各感染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用时更短。并在改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改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方面都较纯西医治疗有优势,可以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并提高SAP的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指标主要体现在:治疗7d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三个指标方面。3采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汤剂治疗整体效果优于中成药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提高短期治愈率。4 SAP的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补气健脾,止咳平喘为原则,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冬瓜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黄芪、苍术、玄参、厚朴、枳壳、柴胡、清半夏、桑白皮、苦杏仁、陈皮、瓜蒌、浙贝母等,并且论治中,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辨证加减,采用对症的药物配伍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建议根据SAP证型,兼证以及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等灵活加减用药。
辛大永[8](2018)在《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是其关键因素;细菌耐药性的问题逐渐加重,这为西药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由于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特点,所以利用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中药的剂量是对临床疗效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药量效关系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目前中药量效的临床研究逐渐引起专家的重视。目的本课题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肺肠同治,观察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具体如下:1、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肺肠同治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炎的临床效果。2、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不同剂量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差异,初步探讨中药的量效关系。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呼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其中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小剂量组(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大剂量组):(1)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抗生素、止咳化痰、对症治疗等。(2)小剂量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其药物组成及剂量如下:麻黄6g、苦杏仁6g、石膏20g、炙甘草5g、葛根15g、黄芩9g、黄连6g,每剂药煎出2袋,每次服用1袋,每天服用2次。(3)大剂量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其药物组成及剂量如下:麻黄12g、苦杏仁12g、石膏40g、炙甘草10g、葛根30g、黄芩18g、黄连12g,每剂药煎出4袋,每次服用1袋,每天服用4次。三组患者疗程均为7天。3、治疗第1、4、7天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以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体温、口渴、汗出等症状。炎症指标包括:WBC,NUET%,CRP。填写相关评分表。4、本课题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1)对照组患者经西医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对症治疗第4天,咳嗽、口渴、体温、炎性指标(WBC、N%、CRP)较治疗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咳嗽、咳痰量、胸痛、体温、口渴、汗出较前改善明显,炎性指标(WBC、N%、CRP)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有效。(2)小剂量组治疗第4天,咳嗽、胸痛、体温、口渴、汗出、炎性指标(WBC、N%、CRP)均较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咳嗽、胸痛、体温、口渴、汗出、炎性指标(WBC、N%、CRP)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改善,具有统计学意(P﹤0.05)。(3)大剂量组治疗第4天,咳痰量、咳嗽、胸痛、体温、口渴、汗出、炎性指标(WBC、N%、CRP)均较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治疗第7天,咳嗽、痰液量、胸痛、体温、口渴、汗出、炎性指标(WBC、N%、CRP)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在治疗第4天比较,小剂量组在咳嗽、口渴改善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方面,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在咳嗽、咳痰、胸痛、口渴、发热改善及中性粒细胞、CRP下降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在治疗第7天,病情均趋于稳定,炎症指标及发热情况均正常,小剂量组较对照组在口渴、汗出方面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较对照组在咳嗽、咳痰量、口渴、汗出、CRP方面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量效关系方面(1)治疗第4天,大剂量组在咳嗽、咳痰、胸痛方面较小剂量组改善明显,且C反应蛋白下降情况存在较明显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7天,大剂量组在咳痰方面较小剂量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肺肠同治法联合西医常规治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效果明显。2、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
王陆阳[9](2019)在《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矽肺结核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本研究采用对矽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同时,对比分析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际结果对矽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建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某结核病专科医院的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患者的社会人群学信息、临床表现结果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信息、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信息,电话随访是对调查问卷的补充与确认。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394,P=0.001;职业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89,P=0.111;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40,P=0.000;不同婚姻状况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5,P=0.025);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800,P=0.459);不同初次治疗持续时间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1,P=0.024);年龄<45岁(OR值=0.063,95%CI=0.0020.557)、因症发现(OR值=0.176,95%CI=0.0390.798)、肺结核病灶数不超过3个(OR值=0.013,95%CI=0.0010.199)为患者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矽肺贰期、III期(OR值=5.124,95%CI=1.4427.375;OR值=13.886,95%CI=1.807106.713)、吸烟超过20年(OR值=3.753,95%CI=0.0030.550)为患者治疗有效的危险因素。【结论】将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矽肺期别、吸烟史、是否因症发现和结核病灶数对患者治疗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提示在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吸烟史、年龄较大、矽肺期别为II、III期、结核病灶数大于3个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给与干预措施,提高生命质量。应当加强矽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保证病房环境,对病房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对患者并发症进行密切追踪,引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告知。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思考病例(75)讨论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思考病例(75)讨论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脏腑表里相合理论研究渊源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正文 |
前言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文献研究 |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与演变 |
1.2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国内外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 |
2.1 当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肺肠之间的相关性 |
2.3 国内医学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
2.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实验研究 |
2.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基础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分析 |
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
3.2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分析 |
3.3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
3.4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方剂应用规律 |
3.5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药物应用规律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关系分析 |
4.1 数据挖掘技术 |
4.2 肺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
4.3 肠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5.1 循证医学 |
5.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5.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6.3 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 |
6.4 肺肠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
6.5 肺肠相关疾病方药规律 |
6.6 肺肠相关疾病关联规律 |
6.7 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
6.8 小结 |
7 创新之处与不足展望 |
7.1 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7.3 今后展望 |
附录1 数据规范方法 |
附录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文献评价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名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
1.1 国内名医经验的传承 |
1.1.1 名医经验传承的意义 |
1.1.2 传承模式 |
1.1.3 传承内容 |
1.1.4 传承方法 |
1.2 数据挖掘方法在名医经验传承中使用的现状 |
1.2.1 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的研究 |
1.2.2 临床症状分析 |
1.2.3 证候规范与标准化 |
1.2.4 医案整理与临床诊疗经验 |
1.2.5 疗效评价 |
1.3 各类数据挖掘算法在名医经验传承中使用的现状 |
1.3.1 频数统计 |
1.3.2 关联分析 |
1.3.3 聚类分析 |
1.3.4 无尺度网络分析 |
1.3.5 因子分析 |
1.4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局限 |
1.4.1 忽略临床意义 |
1.4.2 忽略人文信息 |
1.4.3 存在传承偏倚 |
1.4.4 忽略疗效评价 |
1.5 知识本体研究概述 |
1.5.1 本体的概念 |
1.5.2 本体构建的语言 |
1.5.3 本体构建的工具 |
1.5.4 本体构建的方法 |
1.6 周仲瑛教授简介及前期研究基础 |
1.6.1 周仲瑛教授简介 |
1.6.2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学术理念 |
1.6.3 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 |
2.1 构建的意义 |
2.2 构建的目的 |
2.3 构建的语言和工具 |
2.4 构建的方法 |
2.5 构建的过程 |
2.5.1 确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5.2 文献检索 |
2.5.3 文献筛选 |
2.5.4 信息提取 |
2.5.5 信息的拆分和规范 |
2.5.6 逐一罗列概念、关系及属性 |
2.5.7 构建知识本体前的信息确认 |
2.5.8 建立周老治疗肺癌知识本体概念树形结构 |
2.5.9 对知识本体的概念进行属性备注 |
2.5.10 创建知识本体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
2.5.11 添加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
2.6 周老治疗肺癌知识的结构化展示 |
2.7 周老治疗肺癌知识的智能检索 |
2.8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 |
3.1 研究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原始病案资料整理 |
3.2.2 病案信息规范 |
3.2.3 建立医案数据库 |
3.2.4 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
3.3 研究结果 |
3.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3.2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数据挖掘结果 |
3.4 结论 |
3.4.1 病机特点 |
3.4.2 用药规律特点 |
3.4.3 症状规律特点 |
3.4.4 辨证用药规律 |
3.4.5 肺癌转移部位对临床辨治的影响 |
3.4.6 治疗方式对临床辨治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数据挖掘结果总结 |
3.5.2 各类数据挖掘方法评述 |
3.5.3 数据挖掘与知识本体的结果对比 |
3.5.4 知识本体的优势与不足 |
3.5.5 数据挖掘的优势与不足 |
3.5.6 知识本体和数据挖掘的相互印证和补充 |
3.6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背景 |
2.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文献检索策略 |
3.2.文献纳入标准 |
3.2.1.研究类型 |
3.2.2.研究对象 |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3.2.4.结局指标 |
3.3.文献排除标准 |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
3.6.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4.2.1.患者特征 |
4.2.2.干预措施 |
4.2.3.疗程及随访 |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4.4.1 中药vs.安慰剂 |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
4.4.5 中药vs.抗菌药 |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
4.5 发表偏倚 |
5.讨论 |
5.1 疗效和安全性 |
5.2 方法学质量 |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6.结论 |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样本量的选择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
3.治疗方法 |
3.1 观察药物 |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1.1 主要结局指标 |
4.1.2 次要结局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
4.4 观察时间点 |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
5.1 症状评分 |
5.2 疗效评定 |
5.2.1 中医症状积分 |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3 安全性评价 |
6.伦理考量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一般情况 |
8.3 疗效性分析 |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4 安全性分析 |
8.5 合并用药情况 |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
9.讨论 |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
9.2.1 组方分析 |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
10.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
1.2 中药靶点筛选 |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流行特征及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2 传染病分类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哨点医院的设置 |
2.1.2 病例定义与指标选取 |
2.1.3 标本采集与检测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决策树理论与构建 |
2.2.2 支持向量机理论与构建 |
2.2.3 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理论与构建 |
2.2.4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2.3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项目准备与实施阶段 |
2.4.2 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阶段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流行病学特征 |
3.1.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病例基本分布 |
3.1.2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检出情况 |
3.1.3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主要病原流行规律 |
3.2 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感染分类模型构建 |
3.2.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症状体征分布 |
3.2.2 决策树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的构建 |
3.2.3 支持向量机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的构建 |
3.2.4 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的构建 |
3.2.5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的效果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阳性病例的基本分布 |
4.2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主要病原的流行特征 |
4.3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的病原感染分类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特色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温病郁热辨证理论研究 |
1.1 郁热病机的内涵及源流 |
1.2 郁热病机理论 |
1.3 中医病机辨证理论 |
1.4 温病学郁热辨证的内容 |
2 中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研究 |
2.1.1 外感病邪 |
2.1.2 素体亏虚 |
2.1.3 环境及饮食等其他因素 |
2.2 中医病机研究 |
2.2.1 从热论治 |
2.2.2 从痰论治 |
2.2.3 从瘀论治 |
2.2.4 从毒论治 |
2.2.5 从虚论治 |
2.3 中医证候研究 |
2.3.1 证候临床分型研究 |
2.3.2 证候分型与临床特点相关性研究 |
2.3.3 证候分型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研究 |
2.3.4 证候分型与疾病演变规律相关性 |
3 关联规则方法在中医中应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支原体肺炎郁热辨证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收集和要求 |
1.4.1.1 制订《小儿支原体肺炎郁热辨证中医证候调查表》 |
1.4.1.2 病例资料采集内容 |
1.4.1.3 病例资料辨证分型 |
1.4.2 建立数据库 |
1.4.3 数据预处理 |
1.4.4 统计学处理 |
1.4.5 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
2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2.1 病例地区分布情况 |
2.2 病例性别构成 |
3 49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郁热辨证分型结果 |
4 49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分样本郁热辨证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1 8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卫分无形郁热证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2 121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气分无形郁热证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3 14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痰热郁结证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4 6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湿热郁结证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5 4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燥屎热结证关联规则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2 分样本频数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讨论 |
2.1 卫分无形郁热证运算结果分析 |
2.2 气分无形郁热证运算结果讨论 |
2.3 痰热郁结证运算结果讨论 |
2.4 湿热郁结证运算结果讨论 |
2.5 燥屎热结证运算结果讨论 |
3 基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研究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儿支原体肺炎郁热辨证中医证候调查表 |
综述: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证候病机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SAP现代医学认识 |
2 SAP的传统医学认知 |
3 SAP中医证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
研究一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分布情况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排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中医证型及兼证的诊断标准 |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SAP中医证型类型及分布情况 |
2.1 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和卒中类型的关系 |
3 SAP兼证分布情况 |
3.1 SAP兼证类型及分布情况 |
3.2 SAP各中医证型与兼证分布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研究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的临床观察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排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SAP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SAP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
3 SAP治疗次要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检查变化 |
3.2 其他观察指标变化 |
4 SAP中成药治疗治法治则及频次统计 |
5 SAP中医辨证治疗处方药物分析 |
5.1 处方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5.2 处方中药药物功效类别统计 |
6 SAP中成药成方与辨证论治组方治疗效果比较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小结 |
讨论 |
1 SAP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 |
2.1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设立理论基础 |
2.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规律 |
2.3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兼证之间相关性讨论 |
2.4 SAP与 CAP的证型分布差异比较 |
3 S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临床治愈率比较 |
3.2 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比较 |
3.3 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
3.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5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
3.6 中西医治疗优势核心指标 |
3.7 原因分析 |
4 SAP辨证论治组方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和临床疗效分析 |
4.1 辨证论治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分析 |
4.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5 SAP辨证论治组方药物分析 |
5.1 各药物功效下常用药物分析 |
5.2 药物配伍分析 |
5.3 药物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治进展 |
1 SAP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
2 SAP常见危险因素及预测评分表 |
3 SAP发病机制 |
3.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
3.2 卒中后免疫功能障碍 |
3.3 其他 |
4 SAP诊断 |
4.1 SAP临床表现 |
4.2 SAP病原学检查 |
4.3 SAP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
4.4 SAP诊断标准 |
5 SAP病原学特点 |
6 SAP治疗与管理 |
6.1 SAP综合治疗 |
6.2 SAP抗感染治疗 |
6.3 SAP其他治疗方法 |
7 SAP预防 |
7.1 SAP综合管理预防 |
7.2 SAP的药物预防宜忌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证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1 SAP病因病机探讨 |
2 卒中相关性肺炎辨证论治实践 |
2.1 清热化痰法 |
2.2 温化阳化痰法 |
2.3 益气化痰法 |
2.4 理气化痰法 |
2.5 通腑化痰法 |
2.6 扶正固表法 |
2.7 活血化瘀法 |
2.8 化痰开窍法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中医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治疗前各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情况比较 |
3 治疗后各组疗效评价 |
4 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讨论 |
1 肺肠同治法治疗社区性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分析 |
2 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选方分析 |
3 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量效关系分析研究 |
4 本次研究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中各药物剂量及服用频次的确定 |
5 本次研究的优势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2 临床症状观察表 |
附表3 肺炎胸片评价量表 |
附表4 检查指标 |
附表5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 |
附表6 知情同意书告知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工具 |
2.2.2.1 调查问卷 |
2.2.2.2 随访问卷 |
2.2.3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
2.2.3.1 治疗方法 |
2.2.3.2 疗效判定标准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结果 |
3.1 社会学基本调查资料 |
3.2 临床表现结果 |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4 诊治过程情况 |
3.5 治疗效果情况 |
第四章 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1.1 基本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2 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3 合并其他症状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4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5 小结 |
4.2 单因素分析 |
4.2.1 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 性别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3 婚姻状况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4 职业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5 户籍类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6 因症发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7 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8 卡介苗接种史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9 用药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0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1 初次治疗持续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2 就诊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3 吸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4 饮酒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5 矽肺分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6 耐药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7 结核病灶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8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9 伴发症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0 并发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1 小结 |
4.3 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5.1 不同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
5.2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一般资料因素分析 |
5.2.1 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2 婚姻状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3 身体质量指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4 吸烟与饮酒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5 矽肺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6 其他一般资料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3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表现因素分析 |
5.4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因素分析 |
5.5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诊治过程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矽肺结核与单纯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
6.1 临床分析的意义 |
6.2 临床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6.2.1 临床分析对象 |
6.2.2 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 |
6.3 治疗方案及诊断标准 |
6.3.1 治疗方案 |
6.3.2 矽肺分期标准 |
6.3.3 肺结核病情轻重标准 |
6.3.4 胸部CT吸收程度分级 |
6.3.5 疗效判定标准 |
6.4 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
6.4.1 入选临床资料情况 |
6.4.2 矽肺与肺结核诊断顺序 |
6.4.3 矽肺结核的临床症状 |
6.5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之间的比较 |
6.5.1 两组初治、复治病例数比较 |
6.5.2 两组临床合并症状比较 |
6.5.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
6.5.4 小结 |
6.6 影像学结果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6.6.1 两组影像学结果 |
6.6.2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 |
6.6.3 小结 |
6.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之间的比较 |
6.7.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
6.7.2 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比较 |
6.7.3 两组疗程结束病灶吸收程度的比较 |
6.7.4 小结 |
6.8 讨论与分析 |
6.8.1 矽肺与结核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6.8.2 矽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上的特点 |
6.8.3 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 |
6.8.4 治疗效果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建议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
附录B 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问卷 |
致谢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思考病例(75)讨论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D]. 郜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2]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D]. 蔡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4]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流行特征及病原感染分类模型研究[D]. 朱莞琪. 兰州大学, 2020(01)
- [5]基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D]. 宫文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晓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D]. 刘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应用[D]. 辛大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9]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D]. 王陆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