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样品储存杜瓦瓶的研制

生物样品储存杜瓦瓶的研制

一、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D·H·Tantam,孟令华[1](1975)在《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了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设计和构造。杜瓦设计的生物学要求是头等重要的,这些与普通的低温要求,如绝热,相应的材料等都是必须考虑到的。本文还简要地叙述了这种杜瓦的制造方法。

王泽[2](2018)在《18/20T冷孔磁体高温炉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磁体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类创造的稳态磁场强度纪录不断被刷新。磁场与高温的结合为研究晶体生长、晶界演变、相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超导电性研究、合金相变以及水热合成等领域,开始频繁出现在较强磁场下高温晶体生长与磁退火热处理的报道。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磁退火增强(具有磁各向异性的)多晶晶粒的取向一致的程度,从而获得超导临界电流增大、电学性能增强等效果;(2)铁磁性纳米片经过磁退火处理后,晶粒尺寸的正态分布顶端出现双峰结构;(3)含有铁磁性金属元素的合金经过磁退火后,铁磁元素聚集并呈针状分布;(4)磁场对水热合成铁磁金属氧化物(如Fe304)纳米颗粒组装行为产生影响,得到链状结构。在这些报道中,作者发现当磁场由超导磁体提供时,不无例外地,这些超导磁体都是室温孔径。与室温孔径超导磁体相比,冷孔超导磁体不仅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而且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磁场强度。然而,作者未能查到冷孔磁体中的高温实验的报道,可能的原因是:(1)在冷孔磁体中搭建高温装置需要解决复杂的绝热问题,(2)室温孔磁体高温实验操作更加便利,(3)冷孔磁体高温装置相对于室温孔的优势在高场(>15T)区,高场的商业超导磁体孔径狭窄,进一步提高了设计和制造难度。本论文主要介绍的高温炉应用时直接浸泡在液氦中,首次解决了在狭小的冷孔磁体液氦环境下获得940 ℃高温实验条件的难题。高温炉的腔体中,液氮夹层是隔绝高温热辐射传热的核心结构。液氮夹层能够有效地吸收高温辐射,从而使磁体液氦消耗不随高温炉温度升高而变化。在高温炉的应用中,已经分别在15 T以及900 ℃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磁退火处理,其中15 T的磁场条件已经超过了已报道室温孔径超导磁体中的高温应用的最高磁场强度。另一方面,超导磁体的运行需要消耗液氦,因此其内部的空间十分宝贵。在已发表的强磁场下的高温实验中,未见有一款能够充分利用超导磁体整个均匀磁场空间的加热结构的报道。本文介绍的高温炉改变了这一现象,我们专门设计了一种能够在长达0.5米长度的空间内进行近似均匀加热的结构,并且这种加热结构能够在直径为23 mm的狭窄圆柱形空间内实现单次实验处理多个样品的功能。经过实验检验,这种加热结构具有强磁场兼容性。计算表明,这样的加热结构更有利于减小加热丝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实验的影响。高温炉装置调试成功后,我们利用这套装置进行了若干应用实验。本论文介绍了的两个应用其中一个是15 T稳态磁场下的氧化钴纳米颗粒200 ℃溶液合成实验,另一个是6.8 T稳态磁场下的钴膜900 ℃热处理实验。18/20T 50 mm 口径超导磁体高温炉及应用在论文的第一章介绍,相关仪器文章发表于期刊Cryogenics 2018.89,本人是第一作者。大部分已报道的磁-高温应用中磁场的取向效果与样品的磁各向异性能成正相关,磁各向异性能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五十多年来磁-高温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磁场越来越强,有效应的样品种类越来越多。已有一些弱磁性(如碳纳米管)的磁退火报道,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可进行高温实验的磁场强度的提高,将会涌现更多的低场没有明显效应的磁-高温应用的报道。进一步提高磁-高温应用的磁场强度极限可以填补相关研究空白,为此,我们研制了一套提高超导磁体磁场极限的加热装置,并且另一套可应用于45 T和27 T磁体的加热装置也即将组装调试。这部分内容将在论文第一章展望部分介绍。为了对高温炉在磁场下处理的样品进行测量,作者还充分利用本实验室的技术积累优势,搭建了一套能在低温强磁场条件下进行磁力显微镜测量装置,这套装置能兼容于18/20T 52mm 口径冷孔超导磁体,能对样品的形貌和磁畴进行测量,而且具有大范围搜索能力。磁力显微镜的装置将在本论文的第四章介绍,相关仪器文章已在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Low Temperature Physics,2017.4,本人是第一作者。磁场下的水热(溶液)合成近年来逐渐兴起,已经有报道显示,即使在电磁铁产生的较弱的磁场中,制备的铁磁性氧化物在形态和组装行为上显示了很大的不同。鉴于18/20T冷孔磁体高温炉已经取得成功,而该磁体的口径过小,短时间难以搭建一套高压釜水热反应装置,我们选择在89mm 口径的冷孔磁体(7 T)中搭建一套能进行水热反应的装置。研制成功后,我们利用该装置进行了若干次水热反应。观察到了氧化镍纳米颗粒受磁场影响的组装行为的变化。论文将在第二章介绍高压釜水热反应装置的搭建和实验内容。稳态强磁场不仅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物学中,特别是细胞学领域中的应用方兴未艾。磁-生物学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只涉及静磁场和梯度场。迄今为止,磁-生物学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磁性的定量与测量方面,磁致双折射法实验测量部分蛋白的抗磁各向异性,确定α螺旋结构蛋白、DNA分子、环状蛋白等具有较强的磁各向异性,报道了抗磁各向异性的起源的简明解释;(2)磁场的静力学效应方面,观察到细胞甚至动物活体的梯度场中的抗磁磁悬浮效应;(3)磁场的动力学效应方面,在细胞代谢、增殖、离子输送等过程中施加磁场,部分细胞或体系观察到了显著的效应,机制方面有了个别定性的报道。早期的磁-生物学的研究以现象观察与描述为主,随着研究的细胞多样性增加,逐渐触及磁作用机制的探讨。例如,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磁场对不同的细胞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抑制和无明显作用。为解释这种差异,除了进行更多体系的细胞的加磁增殖实验并归纳总结外,还可对加磁情况下更底层的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活动(如纺锤丝的运动)进行实时观察,从而为最终的磁动力学解释提供证据。为了适应不同的磁体的细胞和活体实验,我们搭建了五套实验装置:45 T细胞、27 T细胞、10 T细胞、35 T活体、10 T活体。其中,32 mm 口径27 T水冷磁体中的细胞培养装置可以对小型生物样品在保持细胞活性和活体生物适宜的温度区间进行控温,并且有通气和增加样品腔湿度的功能。利用这套装置,我们与强磁场中心张欣课题组合作进行了多次实验,研究了 27 T稳态强磁场对人体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取向和形态的影响。该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于Elife,2017.6。我们还利用这套装置与技术生物所的许安课题组合作进行了 27 T强磁场影响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周期的探索性实验,以及其它例如植物种子、果蝇、DNA等生物样品的加磁实验,距离得到严谨的结论仍需更多努力。为了探索稳态强磁场对活体动物肿瘤生长的影响,我们设计并制造了一套能在50 mm 口径水冷磁体中进行小鼠活体动物加磁实验装置。利用这套装置,我们对一批接种了肿瘤的裸鼠进行了 24.5 T4小时的加磁实验。已经观察到了一些磁场对肿瘤生长有影响的现象,但是在得到确定性结论之前,仍需进行更多的工作。这些细胞培养装置将在论文第三章介绍。

汤建成[3](2008)在《科研用小型液氮恒温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恒温器是许多低温实验的必要设备,为所服务的对象提供稳定的低温环境。本文针对两种不同科研实验需求,设计并制造了两套不同结构的低温恒温器。计算了恒温器的静态漏热,分析了液氮液面高度对冷板温度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冷却CCD芯片用低温恒温器冷板的温度分布,对钛蓝宝石在液氮热沉冷却下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检验了恒温器的性能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了设计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郁如煌[4](2006)在《中国低温生物医学仪器设备研发历程》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自1965年来至2000年期间,我国低温生物医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历程。中国的低温生物医学仪器设备,几乎都是自行设计研发的。其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双相传输式和自增压杜瓦连体式液氮冷冻治疗器为我国首创。而各种冷冻探头及精密特殊冷探头探杆,如脑深部、前列腺、宫腔以及心肺肝乃至胃、气管部等,应用的低温外科器械均已获开发成功,且都投入临床应用。为配合低温生物学、低温保存、低温免疫科研的需要,我国已开发生产出各类低温冰箱、低温显微镜、电脑程控降温仪和微热电偶测温装置等产品。使得中国原本滞后的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雒惠云[5](1985)在《致冷技术在低温生物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天气的冷热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它和人们的关系就象空气、阳光、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冷和热是同一范畴的物理概念,都是物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表征。冷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人体对温度高低感觉的反应。在致冷技术中所说的冷是指空间内,物体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温度,并维持这个温度。所谓的环境介质是指自然界空气和水。

郭王彪[6](2021)在《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微藻减排烟气CO2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突破高效固碳藻种、光生物反应器和固碳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微藻细胞内三维亚微结构不清晰,跑道池反应器内藻细胞闪光频率低,传统曝气器CO2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微藻固碳产业发展。本文揭示了核诱变蛋白核小球藻的高分辨率三维亚细胞器结构,研制了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反应器强化微藻细胞闪光效应促进生长固碳,开发多孔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将气态CO2转化为液态HCO3-离子革新了微藻固碳技术工艺。为了解决微藻细胞内三维亚微结构不清晰、导致无法直接观测核诱变微藻细胞器结构差异的科学问题,采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获得蛋白核小球藻原位状态下的三维高清细胞器结构形态,采用冷冻聚焦离子束连续切割技术及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获得蛋白核小球藻细胞高分辨率的三维亚细胞器结构。核诱变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提高了 1.2倍和70%,这主要归因于Rub i s c o酶的表达量大幅上调以及光合代谢互作网络增强。为了解决传统跑道池反应器垂直流速低导致微藻细胞闪光频率低、漩涡流场发展弱导致光传输距离短、混合传质差导致CO2利用率低的技术难题,设计了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采用流体力学CFD计算模拟扰流锥反应器内漩涡流场以及微藻颗粒的运动轨迹,实验测试了气液混合传质和CO2气泡生成演变规律。当扰流锥的相对间距为3.0、相对高度为0.6时,涡量和湍动能分别增加了 6和14倍,气泡生成时间减少了 26%,气液传质系数增加了 34%,藻细胞的闪光频率提高了 1倍。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反应器内的螺旋藻平均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13%,螺旋藻光合生长速率提高了 40%。为了解决烟气CO2通过传统曝气器直接通入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气泡停留时间短导致微藻细胞接触概率低,CO2反应压力小导致HCO3-目标产物的转化效率低,CO2容易大量逸出导致利用效率低经济性差的工程难题,研制了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和多孔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将气态CO2分子转化为液态HCO3-离子革新了微藻固碳技术工艺。使得CO2分子向HCO3-离子的转化效率提高至80%,螺旋藻生物质固定CO2速率提高了 1.1倍,Rubisco酶表达量提高了 3.5倍。将实验室研制的交错排列扰流锥和碳酸化反应器应用于660 m2跑道池中,试验发现扰流锥跑道池内螺旋藻固定CO2速率提高了 42%,采用碳酸化反应器培养螺旋藻使其生长速率提高了 25%。为微藻减排烟气CO2技术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肖福根[7](2006)在《低温技术在国外航天领域应用发展情况》文中研究指明从能量耗散、工作温度两个主要技术指标角度介绍了典型低温光子传感器;从空间制冷机的寿命、所需要的电能分配、质量和防振要求等主要方面介绍在进行航天器低温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从工作温度,制冷量和效率等技术指标角度介绍国外空间低温制冷机的发展状况、发展动态和关键技术研究计划;最后介绍国外空间探测的一些实验研究项目。

冯凤萍[8](2019)在《新型电镜技术研究酵母细胞及小鼠胰岛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文中提出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系统生物学阶段,对于整体生命现象的研究,需要解决很多关键科学问题。1、如何保持样品接近生理状态?2、如何在细胞乃至组织层面上对样品进行大尺度的三维重构,得到细胞器、细胞和组织等的空间分布?电镜常应用广泛的常规化学固定方法,但化学固定剂与生物样品的交联具有选择性,容易造成假象。而近年来出现的高压快速冷冻(High Pressure Freezing,HPF)和冷冻替代技术(Freezing Substitution,FS)可以使生物样品快速冷冻固定,有效减少了样品制备过程中化学试剂对细胞结构的破坏,能够观察到细胞器近似自然状态下的超微结构。本文发展和完善了新的高压冷冻技术和冷冻替代技术样品制备方法用于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分别在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和胰岛组织的电镜样品制备中,获得了细胞器在接近生理状态的超微结构。同时发展了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ocused Ion 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IB/SEM)三维重构技术,研究了II型糖尿病模型ob/ob小鼠胰岛β细胞致密核心囊泡的变化,为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单细胞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一种广泛应用在研究真核细胞生命过程的重要模式生物,其超微结构对其功能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酵母细胞的电镜样品制备大多使用传统的高锰酸钾等化学固定方法,效果不理想。本文首先针对培养的酿酒酵母细胞摸索和发展了新的高压冷冻和冷冻替代技术方法,成功制备了电镜超薄切片的样品,并与传统的化学固定方法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得到了酵母细胞更加清晰的细胞壁、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内质网以及液泡内颗粒和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等精细结构。随后我们又将发展的高压冷冻和冷冻替代技术样品制备新方法应用在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研究的主要细胞类型—哺乳动物大鼠骨髓瘤细胞(INS-1)和小鼠胰岛组织,同样取得到了理想效果,也为此种新技术研究哺乳动物细胞超微结构提供了参考。同时,本文将FIB/SEM三维重构技术应用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胰岛组织细胞,获得了小鼠胰岛β细胞大尺度的三维结构。胰岛素是生物体内分泌调控血糖水平的重要物质,被包装和储存于胰岛β细胞中的致密核心囊泡。通过FIB/SEM三维重构和自动化程序识别,我们定量分析了胰岛β细胞致密核心囊泡在ob/ob小鼠中的形态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肥胖症模型ob/ob小鼠胰岛素囊泡表现出数量变多,尺寸变小、密度变大、致密核心的灰度变深等表征,证明在ob/ob小鼠模型中囊泡合成与运输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孟克[9](2009)在《植物样品的EDX微区定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我校显微中心安装的Hitachi S-3400N‖型扫描电镜及其附件Horiba公司的EMAX能谱仪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EMAX能谱仪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EMAX能谱仪在电镜细胞化学中的应用研究;EMAX能谱仪的无标样定量分析实验;内源标样法标准样品定量分析实验,植物样品的内源标样法有标样定量分析实验;并结合对EMAX能谱仪的操作经验,总结提出了在能谱仪操作过程中如何维护、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具体实验结果及操作经验如下:1.EMAX能谱仪在电镜细胞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焦锑酸钾定位叶细胞内钙离子实验表明,钙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部位,这与钙离子在细胞内的生理作用相一致。2.无标样定量分析对三种植物样品的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表皮层内侧和中间层的K+、Cl-的原子百分比相对较高,K+在这两个部位的含量都比Na+高大约15到20个百分点,红树是一种耐盐性较强的植物;海滨锦葵400mM NaCl处理后,Cl-、Na+、K+主要分布在表皮层、中间层内侧和中柱外侧,中间层和中柱部位含量很少;Ca、Mg、K在花粉赤道面上分布相对比较均匀,Ca元素浓度较高。3.内源标样法有标样定量分析干燥后的Na、K标准样品一部分制成半薄切片(1μm厚),另一部分制成厚的块状样品。以内源碳元素为内源标样,将得到的能谱分析数据处理成CTSNa、K/CTSC*100方式,做CTSNa、K/CTSC*100-标准浓度回归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内源标样标准曲线法可信度较高,通过内源标样法的处理,抵消了一部分误差。厚标样的分析值精确度相对较高,但误差率较大;半薄标样的分析值精确度较低,但准确度相对较高。用内源标样法有标样定量分析各种植物样品的结果表明,分析数据符合理论值。4.EMAX能谱仪的日常维护,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严格按操作规程启动和退出能谱仪,保护Si(Li)探测器探头;定期补充液氮;定期condition化;合理设置分析参数和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分析结果正确的决定因素。

肖福根,刘国青,胡朝斌[10](2002)在《低温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国外发展情况》文中研究指明从能量耗散、工作温度两个主要技术指标上介绍了一些典型低温光子传感器 ;从空间制冷机的寿命、所需要的电能分配、质量和防振要求等主要方面介绍在进行航天器低温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从工作温度和制冷量和效率等技术指标上介绍国外空间低温制冷机的发展状况、未来发展动态和关键技术研究计划 ;最后介绍国外空间探测的一些实验研究项目。

二、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18/20T冷孔磁体高温炉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18/20T冷孔磁体中的高温炉研制
    §1.1 引言
    §1.2 高温组件
        1.2.1 加热器
        1.2.2 样品管
        1.2.3 热电偶温度计
        1.2.4 炉管
        1.2.5 插杆
        1.2.6 循环气插件
    §1.3 腔体结构
    §1.4 控温系统
        1.4.1 PID电路简介
        1.4.2 直流autotune模式控温
        1.4.3 自制控温电路测试结果
    §1.5 辐射分析
        1.5.1 传热理论简介
        1.5.2 自制高温炉系统辐射分析
    §1.6 应用与实验
        1.6.1 氧化钴纳米颗粒磁场下的溶液合成
        1.6.2 磁致AGG课题的研究
        1.6.3 无定形钴膜样品磁场下的热处理
        1.6.4 高温炉实验的注意事项
    §1.7 前景展望与未来计划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制89mm冷孔磁体(7T)中的高温高压釜实验系统
    §2.1 研制背景与意义
    §2.2 系统结构
        2.2.1 腔体
        2.2.2 插件
        2.2.3 控温系统
    §2.3 测试结果与实验注意事项
    §2.4 强磁场下的高压釜水热反应的未来计划
        2.4.1 高压釜的小型化
        2.4.2 通电高压釜
        2.4.3 50mm室温孔径水冷磁体高压釜反应炉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制27T水冷磁体水循环细胞培养装置
    §3.1 研制背景
    §3.2 结构
        3.2.1 腔体
        3.2.2 样品杆
        3.2.3 水循环控温系统和通气系统
    §3.3 调试与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3.4 实验结果
    §3.5 10T磁体细胞培养装置简介
    §3.6 50mm口径水冷磁体小鼠加磁处理实验装置研制
        3.6.1 系统结构与组成
        3.6.1.1 腔体
        3.6.1.2 鼠样品架
        3.6.1.3 水循环控温系统
        3.6.1.4 通气系统
        3.6.2 实验情况
    §3.7 前景与展望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强磁场大范围搜索磁力显微镜系统
    §4.1 研制背景
    §4.2 显微镜系统结构
    §4.3 显微镜的调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科研用小型液氮恒温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低温恒温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低温流体的获得
        1.2.2 低温恒温器的发展和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温恒温器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液氮的性质和应用
        2.1.1 氮的基本性质
        2.1.2 液氮的应用
    2.2 低温恒温器的主要类型
        2.2.1 减压降温恒温器
        2.2.2 高真空绝热恒温器
        2.2.3 连续流恒温器
        2.2.4 漏热恒温器
        2.2.5 插入贮槽的恒温器
        2.2.6 制冷机冷却的恒温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氮恒温器的结构设计
    3.1 概述
    3.2 液氮恒温器结构介绍
        3.2.1 冷却CCD 芯片用低温恒温器结构介绍
        3.2.2 冷却钛蓝宝石激光晶体用低温恒温器结构介绍
    3.3 液氮恒温器结构设计要点
        3.3.1 绝热形式
        3.3.2 结构材料
        3.3.3 容积与形状
        3.3.4 机械构件
        3.3.5 温度测量
        3.3.6 抽真空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氮恒温器的热分析
    4.1 液氮恒温器的漏热计算
        4.1.1 冷却CCD 芯片用液氮恒温器漏热计算
        4.1.2 冷却钛蓝宝石激光晶体用液氮恒温器漏热计算
        4.1.3 液面高度对冷板温度的影响
    4.2 液氮恒温器的数值模拟
        4.2.1 CCD 芯片冷板温度分布
        4.2.2 钛蓝宝石晶体的低温冷却
    4.3 小结
第五章 液氮恒温器的实验和分析
    5.1 冷却钛蓝宝石激光晶体液氮恒温器的实验和分析
        5.1.1 实验原理与装置
        5.1.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5.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2 冷却CCD 芯片液氮恒温器的实验和分析
        5.2.1 实验原理与装置
        5.2.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5.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6)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藻减排燃煤烟气CO_2的背景意义
    1.2 微藻细胞三维亚微结构研究现状
    1.3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1.3.1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1.3.2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1.3.3 贴壁式光生物反应器
        1.3.4 各种反应器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4 微藻减排CO_2技术工艺研究现状
        1.4.1 光生物反应器内的CO_2原位直接补碳
        1.4.2 碳酸化反应器内的CO_2离位间接补碳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仪器设备及实验计算方法
    2.1 实验材料:固碳藻种和培养基
    2.2 实验计算仪器设备
        2.2.1 冷冻三维大体量全尺寸细胞器结构测试系统
        2.2.2 原位冷冻高分辨三维亚细胞器结构测试系统
        2.2.3“天河二号”模拟计算系统
        2.2.4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三相流动混合传质测试系统
        2.2.5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CO_2气泡生成演变在线测试系统
        2.2.6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光合效率动态测试系统
    2.3 试验过程方法
        2.3.1 冷冻三维大体量全尺寸微藻细胞器结构测试方法
        2.3.2 冷冻三维原位高分辨微藻亚细胞器结构测试方法
        2.3.3 核诱变微藻蛋白及代谢组学定量测试方法
        2.3.4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混合传质系数测试方法
        2.3.5 反应器内CO_2气泡生成直径及停留时间测试
        2.3.6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中PSII光合参数测试
        2.3.7 藻液中碳氮磷营养盐浓度测试
3 核诱变小球藻冷冻原位亚细胞器的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
    3.1 引言
    3.2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揭示核诱变后小球藻细胞体积增大
    3.3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发现诱变后藻细胞类囊体膜间距增大
    3.4 蛋白组及代谢组学揭示诱变后藻细胞光合路径加强
    3.5 小结
4 设计模拟扰流锥强化跑道池漩涡流场提高微藻细胞闪光频率
    4.1 引言
    4.2 设计交错排列扰流锥结构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4.2.1 设计交错排列扰流锥结构
        4.2.2 微藻细胞和CO_2气泡存在下光传输数值计算模型
        4.2.3 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漩涡流场模型建立
        4.2.4 光暗循环闪光频率计算
    4.3 交错排列扰流锥强化跑道池内漩涡流场的数值计算
        4.3.1 扰流锥增大漩涡直径提高漩涡中心位置
        4.3.2 扰流锥增大流场涡量和湍动能
        4.3.3 扰流锥在跑道池内产生自旋流和漩涡流
    4.4 扰流锥跑道池内光强分布数值计算
        4.4.1 增加藻细胞浓度加剧光衰减速度
        4.4.2 增大CO_2气泡直径减小体积分数提高光区占比
        4.4.3 提高入射光强促进光传输能力
        4.4.4 扰流锥增强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光区分布及闪光频率
    4.5 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螺旋藻固定高纯浓度CO_2速率
    4.6 小结
5 研制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跑道池混合传质提高光化学效率
    5.1 引言
    5.2 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研制及测试方法
        5.2.1 构造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测试系统
        5.2.2 跑道池内 ζ 电位及表面张力测试
        5.2.3 藻细胞形态测试
    5.3 加强扰流锥跑道池内混合传质促进CO_2气泡生成停留
        5.3.1 降低混合时间增加气液传质系数
        5.3.2 降低气泡生成直径增加气泡停留时间
    5.4 强化扰流锥跑道池内微藻细胞实际光化学效率
        5.4.1 提高螺旋藻细胞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
        5.4.2 提高小球藻细胞光暗适应后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5.5 促进扰流锥跑道池内藻液营养盐吸收提高微藻生长固碳速率
        5.5.1 提高藻液表面张力和 ζ 电位
        5.5.2 藻液内HCO_3~-和氮磷营养盐吸收速率增加
        5.5.3 增大螺旋藻藻丝螺距和小球藻细胞直径
        5.5.4 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蛋白核小球藻固定烟气CO_2速率
    5.6 小结
6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
    6.1 引言
    6.2 研制鼓泡式和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
        6.2.1 研制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
        6.2.2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
        6.2.3 数值模拟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内组分分布
        6.2.4 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内CO_2转化效率计算
    6.3 研制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转化气态CO_2为液态HCO_3~-
        6.3.1 碳酸化效率随反应时间逐渐增加
        6.3.2 碳酸化效率随反应压力逐渐增加
        6.3.3 碳酸化效率随Na_2CO_3底物浓度先增后减
        6.3.4 碳酸化效率随填料高度比逐渐减小
    6.4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
        6.4.1 优化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烟气CO_2固定效率
        6.4.2 数值计算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CO_2气体分布
        6.4.3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中光化学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强化
        6.4.4 微藻细胞光合及碳代谢通路加强
    6.5 小结
7 交错排列扰流锥及碳酸化反应器应用于 660m~2跑道池工程现场
    7.1 引言
    7.2 微藻固碳产业化工程的现场条件
        7.2.1 交错排列扰流锥应用于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
        7.2.2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应用于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
        7.2.3 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测试计算
    7.3 扰流锥在 660 m~2跑道池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应用
        7.3.1 扰流锥跑道池提高螺旋藻的藻丝长度及固定CO_2速率
        7.3.2 扰流锥跑道池促进碳氮磷等营养盐吸收
    7.4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在 660 m~2跑道池中促进微藻固碳速率
        7.4.1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速率
        7.4.2 高光强、高温和高pH值提高Na_2CO_3/NaHCO_3质量比
    7.5 小结
8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新型电镜技术研究酵母细胞及小鼠胰岛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显微镜概述
        1.1.2 电镜样品制备技术
        1.1.3 电镜三维重构
        1.1.4 模式生物-酵母
        1.1.5 糖尿病与胰岛素
    1.2 研究现状
        1.2.1 模式生物-酵母超微结构研究现状
        1.2.2 胰岛素瘤细胞及胰岛致密核心囊泡的超微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高压冷冻和冷冻替代技术制备酵母细胞电镜样品和超微结构观察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实验讨论
第三章 高压冷冻和冷冻替代技术研究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的超微结构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INS-1细胞形态观察
        3.3.2 INS-1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3.4 实验讨论
第四章 双束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小鼠胰岛超微结构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胰岛β细胞的超微结构
        4.3.2 β细胞的FIB/SEM重构
        4.3.3 FIB/SEM三维重构对ob/ob小鼠胰岛素囊泡分布的研究
    4.4 实验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植物样品的EDX微区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X射线能谱仪的分析原理
2.X射线能谱仪的发展过程
3.X射线能谱仪与X射线波普仪
4.X射线能谱仪的构造及各部件功能
    4.1.X射线能谱仪的基本组成
    4.2.X射线能谱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5.EMAX能谱仪和EDAX能谱仪的比较
6.EMAX能谱仪的日常维护
    6.1.预热
    6.2.Si(Li)探测器的保护
    6.3.液氮的补充
    6.4.定期进行condition操作
7.X射线能谱仪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7.1.X射线能谱仪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7.2.植物材料的能谱分析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方法
        7.2.1.实验条件的选择
        7.2.2.X射线能谱分析过程中常见问题
        7.2.3.能谱仪无标样/有标样定量分析
        7.2.3.1.无标样定量分析
        7.2.3.2.有标样定量分析
        7.2.3.3.关于样品类型的讨论
        7.2.3.4.样品表面粗糙度对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
        7.2.3.5.X射线微区分析的理想样品
8.X射线能谱仪在电镜细胞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8.1.X射线能谱仪在电镜酶细胞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2.焦锑酸钾定位钙离子的X射线能谱分析研究
        8.2.1.材料与方法
        8.2.1.1.材料
        8.2.1.2.样品制备
        8.2.2.结果与分析
9.半定量分析
    9.1.定性/半定量分析概述
        9.1.1.定性分析
        9.1.2.半定量分析
    9.2.半定量分析参数设置
        9.2.1.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参数设置注意事项
        9.2.2.被分析元素特征X射线系的选择
    9.3.半定量分析实验
        9.3.1.材料与方法
        9.3.1.1.植物材料
        9.3.1.2.样品制备
        9.3.2.相关离子的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
        9.3.2.1.盐处理的红树根实验分析
        9.3.2.2.400mM NaCl处理的海滨锦葵根实验数据分析
        9.3.3.花粉赤道面X射线能谱分析
        9.3.3.1 花粉样品制备
        9.3.3.2.讨论
10.植物样品的内标样法有标样X射线能谱定量微区分析
    10.1.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10.2.X射线能谱分析的优点
    10.3.定量微区分析理论
    10.4.能谱有标样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意义
        10.4.1.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方法分两种
        10.4.2.有标样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两种
    10.5.内源标样法理论依据
    10.6.实验一:Na、K元素标样实验
        10.6.1.材料和方法
        10.6.1.1.标样的制备
        10.6.1.2.仪器及工作状态
        10.6.1.3.标样的分析测试
        10.6.2.结果与分析
        10.6.2.1.Na元素标样回归曲线分析
        10.6.2.2.K元素标样回归曲线分析
    10.7.实验二:不同植物样品中Na、K元素的EDX微区定量分析
        10.7.1.经冷冻干燥的400mM NaCl处理的海滨锦葵根的微区分析
        10.7.1.1.表皮层
        10.7.1.2.中间层薄壁组织
        10.7.1.3.中柱薄壁组织
        10.7.1.4.未经盐处理的海滨锦葵根表皮层
        10.7.1.5.结论
        10.7.2.经冷冻干燥的红树根材料的微区分析
        10.7.2.1.红树根表皮层
        10.7.2.2.红树根皮层
        10.7.2.3.结论
11.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低温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国外发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空间低温传感器
    (1) Ge:Ga传感器
    (2) 中子突变掺杂 (NTD:Neutron-Transmutation-Doped) 型Ge传感器
    (3) 光敏电阻传感器 (Photoconductor)
    (4) 亚毫米辐射热计 (Sub-millimeter bolometer)
    (5) 超导隧道结 (STJ: Superconducting tunnel junction) 和跃迁晶面传感器 (TESs:Transition Edge Detectors)
    (6) 超导量子干涉仪 (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3 空间低温制冷技术
    3.1 航天器的低温系统的设计考虑
    3.2 空间制冷机
        3.2.1 空间制冷系统的概况
        3.2.2 空间制冷机介绍
        3.2.2.1 空间制冷器
        (1) 辐冷器
        (2) 制冷剂贮存式制冷器
        3.2.2.2 制冷机
    3.3 空间绝热技术和辅助设备
        3.3.1 空间绝热技术
        3.3.2 空间低温辅助设备
    3.4 低温制冷系统的发展动态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计划
        3.4.1 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动态
        3.4.2 ESA关键技术的研究计划
4 国外空间探测科学的一些实验研究项目
    4.1 国外空间探测科学任务的低温研究实验项目
        4.1.1 运行中/运行后的空间探测科学任务
        (1) IRAS (Infrared Astronomy Satellite) 卫星:
        (2) COBE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 卫星:
        (3) ISO (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 卫星:
        4.1.2 正研制中的空间科学任务
        (1) Planck任务:
        (2) Herschel (以前称为FIRST任务, 即Far-Infrared and Sub-millimeter Telescope) 任务:
        (3) SIRTF (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任务:
        (4) Integral任务:
        4.1.3 在研究中的空间科学任务
        (1) NGST (Next-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 任务:
        (2) XEUS (X-ray Evolving Universe Spectroscopy mission) 任务:
        (3) Darwin任务 (也称空间红外干涉仪任务) (Infrared 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 :
    4.2 地球观测和气象卫星的低温技术
        (1) ESA的地球遥感卫星 (ERS-1和ERS-2)
        (2) 第二代气象卫星 (MSG)
        (3) 地球和大气的研究卫星 (Envisat-1)
        (4) 新一代气象卫星 (MetOp)
    4.3 其它
        (1) 通信卫星
        (2) 样品储存
5 结束语

四、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样品贮存杜瓦的发展[J]. D·H·Tantam,孟令华. 低温与超导, 1975(04)
  • [2]18/20T冷孔磁体高温炉研制及应用[D]. 王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5)
  • [3]科研用小型液氮恒温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 汤建成.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4]中国低温生物医学仪器设备研发历程[A]. 郁如煌. 第五届全国低温生物医学及器械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 2006
  • [5]致冷技术在低温生物学中的应用[J]. 雒惠云. 真空与低温, 1985(03)
  • [6]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D]. 郭王彪. 浙江大学, 2021
  • [7]低温技术在国外航天领域应用发展情况[J]. 肖福根. 航天器工程, 2006(01)
  • [8]新型电镜技术研究酵母细胞及小鼠胰岛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D]. 冯凤萍.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9]植物样品的EDX微区定量分析研究[D]. 孟克. 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10]低温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国外发展情况[J]. 肖福根,刘国青,胡朝斌. 低温工程, 2002(05)

标签:;  ;  ;  ;  ;  

生物样品储存杜瓦瓶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