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同民族饮食与食管癌的关系

新疆不同民族饮食与食管癌的关系

一、新疆不同民族的膳食与食管癌(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敏[1](2018)在《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名位于第八位,死亡率位于第六位。2012年全世界有45.6万新发病例,40.0万死亡病例,而且80%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食管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5年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47.8万,死亡人数为37.5万,在所有癌症中其发病率位于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国食管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和民族差异,但是中国所有民族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是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对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中国ESCC的发生与吸烟和饮酒的关系不密切;而与家族史阳性、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关系密切。此外,基因多态性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对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发现食管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与高、低发区、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子学标记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e,WES)研究已经揭示ESCC部分驱动基因突变及其相应的体内致癌信号通路。在中国,ESCC人群WES研究已经有报道。Gao等分析了低发区北京地区113对ESCC及癌旁配对正常对照WES结果;Zhang等和Song等报道了高发区太行山地区和广东省的潮山地区ESCC外显子组情况。尽管有文献报道不同民族间在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基础上存在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报道都是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首先分析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和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差异。然后通过对123对太行山地区汉族和26对新疆地区哈族ESCC患者WES分析,对比两个地区、两个民族ESCC人群基因组突变谱的差异,探讨突变后基因对ECSS患者的生存影响。2材料与方法2.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2.1.1研究对象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共2113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其中汉族1587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哈族221例,平均年龄57.3±9.7,男:女=2.3:1;维族136例,平均年龄56.6±9.0,男:女=2.2:1;回族89例,平均年龄63.2±9.6,男:女=2.1:1;蒙古族80例,平均年龄59.6±9.5,男:女=9:1。2.1.2研究方法以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式为主,电话随访、查阅病历资料为辅的调查方法,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体格检查、生活习惯、肿瘤家族和患病情况充分调查。到患者治疗医院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信息核实和补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ESCC发生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情况等。电话随访或直接下乡入户对患者进行生存随访。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汉、哈、维、回和蒙古五个民族之间平均诊断年龄的比较采用t检验;汉、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单因素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2.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2.2.1研究对象选取汉族123(5.82%,123/2113)例,哈族26(1.23%,26/2113)例,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所有样本为ESCC原发病灶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所有患者术前有详细的临床病史资料及术前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术后标本经病理诊断证实。2.2.2研究方法首先对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内基因组DNA的提取、提取DNA质量及浓度的检测;然后对提取DNA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流程分析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验证;最后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Student’s t test比较两样本之间均值;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筛选影响生存期的危险基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判断影响汉族和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基因。3结果响因素分析3.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3.1.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汉族、回族和蒙古族农村患者>城镇,哈族、维族城镇患者>农村;汉族和蒙古族高、低发区人数相当,哈族和维族高发区人数明显高于低发区,回族高发区人数明显少于低发区;五个民族中大部分ESCC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汉族和哈族吸烟与不吸烟人数占比例相当,维族和回族吸烟人数低于不吸烟人数,蒙古族吸烟人数高于不吸烟;汉族、哈族、维族和回族不饮酒患者比例高于饮酒者,而蒙古族患者相反;HP阳性率在汉族、哈族、维族和蒙古族中所占比率均较低,而回族中HP阳性率高达57.1%;五个民族ESCC最易发部位均在胸中段;五个民族中大体类型均以溃疡型为主;汉、哈、维和蒙古族以中分化为主,回族以低分化为主;汉、哈、维、回和蒙古族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分别为38.4%、42.2%、29.0%、46.2%和40.6%;五个民族中TNM分期均以Ⅱ期为主;五个民族患者均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3.1.2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影响因素3.1.2.1民族差异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0.001)。3.1.2.2汉族50岁之前患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高于50岁之后,且在5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生存越差;哈、维、回和蒙古族70岁之前患者,各年龄段患者生存期之间无显著差异,70岁之后ESCC患者预后较差。3.1.2.3汉族生存期≤10年的农村患者生存期优于城市(P<0.001),生存期>10年患者农村和城市无明显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城市患者生存期显著高于农村患者(P=0.007)。3.1.2.4五个民族高发区患者生存期均显著高于低发区。3.1.2.5五个民族患者BMI对生存期的影响均无差异。3.1.2.6汉族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家族史阴性(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家族史阳性和阴性对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22)。3.1.2.7五个民族患者吸烟饮酒史对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1.2.8汉族是否感染HP对生存期无影响(P=0.09);哈、维、回和蒙古族HP感染阳性患者预后生存较差(P=0.001)。3.1.2.9汉族ESCC发生在胸上、中、下段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42);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发生在胸中段患者的生存期显著优于发生在胸上段和胸下段(P=0.02)。3.1.2.10汉族缩窄型患者生存预后最差(P=0.007);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大体类型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21)。3.1.2.11随着ESCC的分化程度的降低,汉族患者的预后越差(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分化程度对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7)。3.1.2.12手术切缘阴、阳性对汉族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哈、维、回和蒙古族手术切缘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阴性患者(P=0.01)。3.1.2.13汉族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对哈、维、回和蒙古族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37)。3.1.2.14汉族中TNMⅠ期患者生存期优于Ⅱ期,Ⅱ期优于Ⅳ期,Ⅳ期优于Ⅲ期(P<0.001);TNM分期对哈、维、回和蒙古族患者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8)。3.1.2.15不同手术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52);哈、维、回和蒙古族左开胸患者生存期优于右开胸患者(P=0.02)。3.1.2.16不同治疗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0);哈族和维族治疗方式对生存期影响从好到差的顺序为单纯手术、对症治疗、手术和/或放化疗、手术和/或化疗(P=0.04)。3.1.3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高、低发区、ESC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早中晚分期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和城乡分布是影响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3.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3.2.1 SNVs3.2.1.1 SNVs类型和区域(1)汉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166945个突变事件,包括158531个SNP、3831个Insertion和458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17.89%,无义突变占0.58%,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9.34%,非移码插入占6.70%;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10.16%,非移码缺失占7.15%。(2)哈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3967个突变事件,包括2959个SNP、505个Insertion和50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40.49%,无义突变占1.89%;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43.37%,非移码插入占16.83%;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52.49%,非移码缺失占10.14%。3.2.1.2 ESCC显著突变基因(1)汉族ESCC显著突变基因共检测出5个显著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突变率分别为6.5%、6.5%、4.7%和2.8%。(2)哈族ESCC显著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个显著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PBRM1、SMAD4、SPDYE4、STATH、RAC1和RAC2;突变率分别为1.3%、0.8%、0.8%、0.4%、0.4%和0.4%。3.2.2汉族和哈族ESCC显著突变基因对生存期的影响3.2.2.1汉族显著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五个突变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3.2.2.2哈族显著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七个突变基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基因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均>0.05)。4结论(1)汉族和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BMIⅢ级和Ⅳ级、具有吸烟、饮酒史和HP感染阳性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汉族。(2)民族差异是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哈族、维族ESCC患者生存期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3)诊断年龄越晚,ESCC患者预后越差,高年龄患ESCC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4)肿瘤分化程度越差,ESCC患者预后越低,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5)深入对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对比研究,对揭示环境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6)汉族ESCC中显著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7)哈族ESCC中显著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8)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居来提·艾尼瓦尔[2](2014)在《核黄素及其转运基因变异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疆是我国食管癌的集中高发区,其中以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维吾尔族、汉族次之。核黄素缺乏是目前已知的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膳食补充核黄素能显著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但膳食补充核黄素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我们在前期GWAS研究中发现: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是食管癌易感基因,其主要功能为促进核黄素转运及吸收利用,现有研究仅认识了该基因可能是食管癌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关键靶点,但对于其导致核黄素利用率下降及核黄素干预实验差异机制尚不明确。为深入了解C20orf54对核黄素调控机制,本项目拟采用Mass ARRAY, PCR-RFLP及免疫组化等方法,从基因转录(mRNA)、蛋白表达及基因组表观遗传学修饰(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等三种基因表达调控层次分析食管癌发生与C20orf54表达调控关系。以此进一步认识环境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病和种族差异中交互作用分子机制,为食管癌的高危人群筛查和个体化预防的特异性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制备组织切片,选择C20orf54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C20orf5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与食管癌进程的相互关系。提取新鲜食管病变组织总RNA,经合成cDNA,设计和合成C20orf54特异性引物,应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mRNA表达水平,确定其对食管癌进程的标记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以上食管病变患者外周血液中核黄素水平,同时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随即选取与食管癌患者所在地区相对应的正常人群,分析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血液中核黄素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患者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蛋白表达与血液核黄素水平的关系;3)从Genbank数据库获取基因信息,利用专业软件扫描基因启动子区,设计出CpG岛片段特异性引物,对亚硫酸氢盐修饰的食管癌细胞DNA进行PCR扩增、载体克隆和测序分析,获得基因甲基化相关的序列和CpG位点信息。依托Sequenom MassARRAY技术,选择确认的CpG岛片段及其特异性引物,对食管病变组织DNA进行CpG岛片段甲基化水平定量分析,确定不同组织甲基化片段及其CpG位点之差异以及不同民族食管癌组织C20orf54基因甲基化状态差异。结果:1)通过对C20orf54蛋白表达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C20orf54蛋白缺失表达率为42.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1%,C20orf54蛋白在食管癌组织较癌旁正常组织呈显著低表达状态。随着肿瘤分化程度上升,食管癌组织内C20orf54蛋白质表达水平呈现由正常强表达、中度表达到弱表达和或表达缺失的转变,而在淋巴结转移、侵润深度两项临床病理参数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无差异。RT-PCR结果表明C20orf54基因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降低、而在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下调趋势与蛋白表达相一致;2)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管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核黄素水平检测发现,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组外周血核黄素水平(2.6468±1.3474n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2960±3.229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外周血核黄素水平分析发现与蛋白表达相一致,高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体内核黄素水平较中分化及低分化癌患者明显升高。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核黄素水平与核黄素转运基因蛋白表达呈正相关(F=8.626P<0.05);3)根据Sequenom MassARRAY DNA甲基化测试和数据分析,C20orf54基因在食管癌组织总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点甲基化率分析显示,在C20orf54基因12CpG位点中,5个CpG位点(CpG2, CpG3, CpG4, CpG7, CpG10)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具有“单点”差异,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分析以上基因的目的片段甲基化水平变化与“第一部分”所述的蛋白质水平表达改变,可以看出C20orf54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蛋白质表达变化(阳性)呈负相关。结论:1)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的转录表达下调或蛋白质表达缺失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病变进程密切相关,可以成为建立肿瘤分子标志物体系重要候选基因;2)食管癌患者体内核黄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而不同分化程度肿瘤比较发现随着肿瘤恶性程度上升,食管癌患者体内核黄素水平下降。提示核黄素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及病理演变密切相关;3)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C20orf54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而其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即异常甲基化可能是蛋白表达下调继而影响核黄素代谢的重要分子机制。

尹钰[3](2016)在《叶酸及相关指标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及对照人群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血液中叶酸等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影响食管癌发生的因素,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192例,非食管癌对照200例,FFQ表调查研究对象膳食营养摄入情况;采集研究对象血液样本,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DNMT1表达水;全血提取DNA,采用MSP法检测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结果:1.病例组的胆固醇摄入量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的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z=-9.13,P=0.000;z=-6.06,P=0.000),血清DNMT1水平高于对照组(z=-5.37,P=0.000);3.饮酒(χ2=4.844,P=0.028,OR=2.670,95%CI:1.1136.402)、常食干硬食物(χ2=4.246,P=0.039,OR=2.287,95%CI:1.0415.022)、常食烟熏肉(χ2=25.845,P=0.000,OR=12.812,95%CI:4.79334.248)、血清DNMT1水平l(χ2=5.509,P=0.019,OR=3.191,95%CI:1.2118.411)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χ2=20.658,P=0.000,OR=0.150,95%CI:0.0660.340)、经济收入(χ2=13.052,P=0.000,OR=0.208,95%CI:0.0890.488)、新鲜蔬菜摄入(χ2=16.631,P=0.000,OR=0.181,95%CI:0.0790.411)、三餐按时(χ2=18.404,P=0.000,OR=0.034,95%CI:0.0070.160)、血清叶酸水平(χ2=22.874,P=0.000,OR=0.021,95%CI:0.0040.101)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4.病例组FHIT基因甲基化率(36.67%)高于对照组(χ2=8.711,P=0.003)。结论:1.少食新鲜蔬菜、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饮酒、常食干硬食物、三餐不按时、常食烟熏肉、血清叶酸水平低、血清DNMT1水平高为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危险因素;2.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叶酸摄入严重不足,随血清叶酸水平升高,食管癌的发病风险降低;随血清DNMT1水平升高,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增加;3.FHIT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陈艳,尹钰,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李旭峰,徐漪[4](2017)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膳食状况及一碳单位代谢相关营养素水平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膳食状况及一碳单位代谢相关营养素水平,为当地居民的营养知识宣教和食管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新疆托里县抽取的244名健康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进行膳食状况调查,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和血清维生素B12含量。结果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每人每日平均摄入谷类薯类499 g、畜禽肉类315 g、奶类359 g,均高于膳食指南建议量,水果类128 g、蛋类14 g、豆类5 g、鱼虾类0 g,均低于膳食指南建议量,蔬菜类399 g,符合膳食指南建议量;居民每日膳食中,蛋白质、胆固醇和维生素A的摄入量分别为(104.00±20.63)g、(383.63±130.64)mg和(1 175.24±260.74)μgRE,相当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160.00%、128.00%和147.00%,摄入明显偏高;硫胺素和维生素E的摄入量分别为(0.83±0.14)mg和(10.13±2.28)mg,相当于DRIs的59.29%和72.35%,摄入不足;维生素B6和叶酸的摄入量分别为(0.47±0.11)mg和(45.46±14.62)μg,相当于DRIs的29.38%和11.37%,摄入严重不足;居民血清叶酸含量为(8.09±3.85)nmol/L,低于>13.4 nmol/L的参考范围,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为(296.55±133.99)pmol/L,在133675 pmol/L的参考范围内。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提倡居民应多食用豆类、蛋类、鱼虾类、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增加维生素B6和叶酸的摄入量。

陈兴栋[5](2012)在《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科学家发起和参与的“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项目(TZL)是以泰州市全市城镇居民为目标人群进行中国人群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泰州20万人的健康队列,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期望探索中国经济转型期重大慢性疾病(各种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分子流行病学队列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阐明若干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关系,为国人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本论文在TZL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队列资源和医院资源,分两部分就慢性病中两大主要疾病——恶性肿瘤(食管癌为代表)和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此部分在一个严格、科学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系统的评价各种行为相关因素和环境微生物(主要为口腔菌群)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此部分在泰州队列的基础上结合医院收集的丰富病例资源,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遗传易感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贡献。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泰州市下辖泰兴市近年的食管癌发病情况,发现2003~2010年食管癌的发病粗率为60.67/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4.62%;8年中新发病例数5810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于女性,每年发病的绝对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发病趋势分析发现女性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3.07%,男性和男女合并未见显著的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对583例食管鳞癌病例和774例对照人群的生活方式评估中也鉴定出一些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我们证实了饮酒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风险因子,OR值为2.21(1.68~2.90),随着饮酒年限和饮酒频率的增加,患食管鳞癌的风险也在增加。另外,自来水饮用年限的增加,对食管鳞癌的发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饮用年限超过5年时OR值为0.56(0.35-0.88)。我们还分析了食物保存方式对食管癌的影响,不使用冰箱和不使用密闭容器均与高的食管癌危险度有关,OR值分别为2.33(1.72~3.14)和2.99(2.10~4.25)。每天刷牙少于一次或者不刷牙者,OR值为2.02(1.56~2.62)。最后本部分还应用barcoded454测序技术在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癌样本中,首次进行了口腔菌群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共获得451,187条高质量序列,展现了该人群中特有的口腔菌群多样性组成。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该人群中优势的细菌门。在门的水平上并未鉴定出年龄组和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p多样性分析显示在100例食管鳞癌病例中存在明显的亚组,但并未找到这种亚组分组的原因。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一项严格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系统的分析了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鉴定出一些同泰兴市食管癌高发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饮酒、饮水、口腔卫生状况和口腔菌群等。第二部分中,我们选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如冠心病、脑卒中等,此类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近期,已有多个GWAS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的一些性状如血脂浓度的相关基因和位点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在这些不同研究中,尽管每个研究小组尽量采用相同的研究策略和类似的技术手段,却仅有少量的基因和位点是能够在不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项目中得以相互的重复验证。由此,我们认为在西方人群中发现的一些GWAS阳性位点,有必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两阶段的关联研究。第一阶段包括4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462例正常对照,在这些样本中验证92个GWAS发现的阳性位点是否同中国人群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相关,其中79个是脂代谢相关GWAS-SNP,13个是冠心病相关GWAS-SNP。第二阶段包括一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照(779病例和836对照)和一组心肌梗死病例对照(824病例和737对照)。研究中我们发现:位于KLF14基因上游的rs4731702-T等位基因可显著的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性(OR=0.72,P<3.85×10-3); rs4731702-T等位基因也可显著降低ASCVD发病的风险(OR=0.78,P<5.43×10-4);我们还发现位于KLF14基因外显子上的非同义突变rs111400400(Ser58Pro)同心肌梗死相关。本部分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KCNQ1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首次被发现同血脂水平相关,而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为紧密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GWAS研究曾多次报道KCNQ1基因与二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代谢相关,本部分中我们在一组小样本维吾尔族人群中(N=478)和一组TZL汉族人群中(N=2485)研究KCNQ1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是否同包括脂类指标在内的代谢性表型相关。我们发现:rs2237892-T等位基因可以显著的降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P=0.001); rs12720449的G等位基因也可以显著降低血浆TG水平,而且此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高加索人群和东亚人群差异很大(分别为0.2%和14%);此外,rs1057128-A等位基因也显著的降低血浆TG水平。综上所述,我们发现KLF14基因内和附近的遗传变异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而且我们也首次报道了KCNQ1基因上的非同义突变rs12720449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相关。TZL队列平台作为一个基于中国人群健康研究的大型队列,已经逐渐显示其在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队列基础上的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探索重大慢性疾病(如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论文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方法对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做了探索尝试并发现了一些研究结果,期望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用的线索。

赵凤娟,云妙英,张严,徐羽[6](2009)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现状,高发的可能危险因素及与其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察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率的相关原因,希望为进一步研究、预防和治疗食管癌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吴艳,赫晓磊,周叶,康晓艳,常海霞[7](2021)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并分析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为新疆地区食管癌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因消化道良性疾病入院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按照食管癌患者民族不同,将其分为哈萨克族组(203例)和非哈萨克族组(92例);按照对照组民族不同,将其分为哈萨克族对照组(63例)和非哈萨克族对照组(37例)。向各组患者发放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调查问卷,调查患者膳食营养结构、营养素摄入量、饮食习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新疆不同民族居民发生食管癌的相关因素。结果哈萨克族组患者谷类、蔬菜、水果、蛋类、豆类摄入量和常喝酸奶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非哈萨克族组和哈萨克族对照组、非哈萨克族对照组(均P<0.05),常吃熏肉、喜食烫饭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哈萨克族组和哈萨克族对照组、非哈萨克族对照组(均P<0.05);非哈萨克族组患者谷类、蔬菜、水果、蛋类、豆类摄入量均显著低于哈萨克族对照组、非哈萨克族对照组(均P<0.05),常吃熏肉、喜食烫饭比例均显著高于哈萨克族对照组、非哈萨克族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蔬菜摄入少、水果摄入少、常吃熏肉均为新疆哈萨克族居民发生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常吃熏肉是新疆非哈萨克族居民发生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与非哈萨克族居民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民族居民特点和习惯开展干预,从而降低新疆地区居民食管癌整体发病率。

马红[8](2014)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疆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尤其是北部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最高。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细胞代谢异常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寻找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代谢产物有助于研究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食管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之后的一个新兴学科,在发现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肿瘤代谢特征和靶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食管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大多着眼于基因和蛋白水平,而关于其代谢组学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1H-NMR)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检测手段,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浆为研究对象,分析食管癌患者血浆的特征代谢谱;进一步采用代谢靶标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法分别定量检测血浆中19种氨基酸、10种脂肪酸类代谢物的含量。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食管癌相关的代谢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探讨差异性代谢物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整体代谢水平上为食管癌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新的视角。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确诊的10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血浆。利用1H-NMR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健康者血浆代谢组分,确定食管癌患者的差异性代谢组分。2)建立HPLC法分析血浆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平台,应用该技术对51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60例健康者血浆中氨基酸代谢谱进行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式识别法对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氨基酸代谢谱进行分类。进一步结合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潜在的氨基酸标志物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建立GC法检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技术平台,优化GC的最优条件。应用此方法分析51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60例健康者血浆的10种游离脂肪酸,采用PLS-DA模式识别法分析两组间脂肪酸代谢谱的差异;结合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潜在的脂肪酸标志物并探讨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建立了基于1H-NMR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经代谢组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区分,并找到了多个相对应的食管癌特征代谢物。食管癌组的大部分血浆代谢物浓度较健康者低。结合两组血浆样品的1H-NMR谱图的不同轮廓,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多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包括亮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糖蛋白、乳酸、丙酮、乙酸、胆碱、肌酸酐、异丁酸和1-甲基组氨酸及脂肪分解产物不饱和脂类、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显著下降,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食管癌患者血浆中二甲胺、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柠檬酸含量明显增加,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利用OPLS-DA法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食管癌患者血浆特征代谢物进行分类,发现差异性代谢物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2)应用反相色谱柱和梯度洗脱对血浆样品进行氨基酸HPLC分离。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及方法学考察,选择的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甲酸酯(AQC)为衍生剂的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HPLC得到的氨基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HPLC分析得到的血浆氨基酸代谢谱能显著区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代谢表型差异,有效的区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氨基酸代谢轮廓。结果显示,与健康者相比除胱氨酸外,食管癌患者血浆所有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胱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组相比,中低分化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比较,阳性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侵及肌层组相比,侵及肌层组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提示HPLC靶标分析技术可作为高效和简单的技术平台用于食管癌的代谢轮廓研究,具有作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力。3)建立硫酸/甲醇为甲酯化试剂测定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GC分析方法,优化GC色谱的最优条件。结合PLS-DA对血浆脂肪酸代谢谱进行模式识别发现食管癌组和健康组有效区分。通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组血浆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花生四烯酸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组相比,中低分化组血浆棕油酸、亚油酸、EPA含量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花生四烯酸、硬脂酸含量显著上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比较,阳性组血浆脂肪酸亚油酸、油酸、EPA和DHA含量明显下降,而硬脂酸含量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侵及肌层组相比,侵及肌层组血浆亚油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脂肪酸可能成为潜在的特异性标志物,为食管癌患者体内脂肪酸失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结论:1)基于1H-NMR技术可以较好地区分食管癌患者及健康者的血浆样本,获得食管癌特征代谢标志物,并发现它们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密切相关。基于1H-NMR技术是寻找小分子特征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对食管癌的早期甚至不同病理分期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发生机制的理解寻找到了新的切入点。2)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下降,并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可作为食管癌患者的潜在氨基酸标记物。食管癌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对于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很大的潜力,并有助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理解及为不平衡氨基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存在脂肪酸代谢紊乱,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两组中有显著差异,并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DHA、EPA、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作为食管癌患者的潜在肿瘤标记物,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陈艳,尹钰,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李旭峰,徐漪[9](2017)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及饮食习惯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哈萨克族是食管癌高发民族[1],其调整死亡率为68.88/10万。近年来随着对食管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也逐步加深。目前普遍认为食管癌发生是环境因素、膳食营养、遗传物质等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2]。本研究旨在探索哈萨克族食管癌与膳食营养、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为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陈艳[10](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尽管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但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食管癌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内镜下活检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及确诊的主要手段。活检组织主要是依靠病理作为定性诊断,但由于病理学诊断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癌前病变缺乏准确诊断。因此,识别各种病变的转化规律是关键。现有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并进一步发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分析食管癌前病变基因的变化,筛选出特异的早期高相关基因,用于进行早期基因诊断,才是提高内镜诊断特异性和弥补病理形态学诊断不足的有效方法。而众多研究表明,食管癌癌旁组织的改变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作为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相互作用的拓扑学方法,通过分析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试图发现并确立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地区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进行拓扑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这将为实施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活检诊断的特异度。同时也为食管鳞癌多基因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在4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对42个候选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依据mRNA表达比率的变化,筛选出高相关基因。高相关基因进一步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mRNA检测,依据结果,初步筛选出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早期高相关基因在10例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2)扩大样本,在新的一组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对筛选出的早期高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将4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样本,600张切片分成26组,每组1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早期高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检测。(3)对鉴定出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利用STRING9.0在线数据库和Pajek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早期食管鳞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比对42个候选基因在4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mRNA表达比率的差异,筛选出3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相关基因。(2)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对36个高相关基因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了 2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3)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半定量RT-PCR,以及18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26个早期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4)对26个基因在早期个体标本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大约40%的个体都呈现的有 survivin、ETV5、MMP-7、TIMP-1、MMP-2、c-myc、c-fos、MTA1、CDK4、cyclinD1、MCM4、SKP2的基因表达组合。(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26个蛋白和目前报道的在食管鳞癌早期异常表达20个蛋白质,两组数据构建的拓扑图截然不同,各组骨架结点图也不同。结论:(1)c-fos、Ki67、MCM4、ETV5、SKP2、TIMP-1、MMP-2、CDK4、MEMD、MTA1、MMP-7、c-myc、c-jun、Survivin、CyclinD1、BAG1、SP-17、c-erbB2、EphB4、CK-1、MGMT、periplakin、Snail、p33、Bax、E-cadherin 共 26 个基因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早期高相关基因。(2)联合的多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特异性,不同基因的26种表达组合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3)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拓扑图具有民族特异性,其网络中心结点蛋白,对于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新疆不同民族的膳食与食管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不同民族的膳食与食管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择研究对象标准
        1.2.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2.4 调查质量控制
        1.2.5 临床病理资料复核
        1.2.6 患者生存随访
        1.2.7 相关标准定义
        1.2.8 调查信息的录入
        1.2.9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3.2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3.3 汉族、哈族、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生存期特征
        1.3.4 临床流行病学因素与ESCC患者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
        1.3.5 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1.4 讨论
        1.4.1 民族与ESCC
        1.4.2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ESCC
        1.4.3 临床病理因素与ESCC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表
    1.8 附图
2 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3.2 SNVs
        2.3.3 显著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
    2.4 讨论
        2.4.1 汉族和哈族ESCC基因突变谱的差异
        2.4.2 汉、哈族显著突变基因对ESC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附表
    2.8 附图
综述 中国汉族和哈族食管癌的比较: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分子变化
    3.1 引言
    3.2 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3.2.1 饮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3.2.2 吸烟与饮酒
        3.2.3 膳食结构
        3.2.4 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s食管
        3.2.5 病毒、霉菌毒素、幽门螺旋杆菌与食管癌
    3.3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3.1 高低发区
        3.3.2 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概念
        3.3.3 汉、哈族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4 食管癌临床流行病学
        3.4.1 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
        3.4.2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3.4.3 ESCC与腺癌的死亡差异
        3.4.4 TNM分期与生存及家族史主要影响因素
        3.4.5 主要传统治疗方法及效果
        3.4.6 靶向治疗进展
    3.5 食管癌分子基础进展
        3.5.1 遗传的分子基础
        3.5.2 致病的分子基础
    3.6 小结和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附表
    3.9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2)核黄素及其转运基因变异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C20orf5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食管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体内核黄素水平差异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食管癌发病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检测设备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叶酸及相关指标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膳食状况及一碳单位代谢相关营养素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与膳食指南建议量比较 (表1)
    2.3 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各营养素摄入量与膳食营养素DRIs比较 (表2)
    2.4 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血清叶酸与血清维生素B12含量
3 讨论

(5)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
前言
第一部分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 食管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现状
        第一节 食管癌的流行趋势
        第二节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
        第三节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第四节 第一部分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03~2010泰兴市食管癌发病趋势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病例口腔菌群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第一章 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探索
        第一节 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染色体区段)定位研究
        第二节 关联分析涉及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阳性位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关联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KCNQ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大型队列研究调研报告
附录三 QIIME命令
附录四 Taqman MGB基因分型
发表的学术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现状
2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的可能危险因素
    2.1 烟酒
    2.2 饮水
    2.3 饮食习惯
    2.4 微生物因素——人乳头瘤病毒 (HPV)
3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相关基因及遗传易感性研究
    3.1 3p24, 3p25染色体等位基因的缺失、突变
    3.2 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
    3.3 LMP7基因多态性
    3.4 Survivin、CyclinD1基因
4 结 语

(7)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分析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膳食营养调查结果比较
     2.2
    四组患者饮食习惯调查结果比较
     2.3
    新疆哈萨克族居民发生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2.4
    新疆非哈萨克族居民发生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8)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食管癌流行病学概况及临床特点
    2 代谢组学及代谢组学技术
    3 恶性肿瘤代谢异常
    4 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一部分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食管癌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食管癌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气相色谱的食管癌血浆脂肪酸代谢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9)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及饮食习惯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表1)
    2.2 膳食结构分析 (表2)
    2.3 各营养素摄入量分析 (表3)
    2.4血清叶酸、VB12、DNMT1水平分析 (表4)
    2.5哈萨克族食管癌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
3讨论

(1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初步筛查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确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新疆不同民族的膳食与食管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D]. 李新敏. 郑州大学, 2018(03)
  • [2]核黄素及其转运基因变异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相关性研究[D]. 居来提·艾尼瓦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3]叶酸及相关指标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尹钰.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膳食状况及一碳单位代谢相关营养素水平调查[J]. 陈艳,尹钰,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李旭峰,徐漪.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5)
  • [5]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D]. 陈兴栋. 复旦大学, 2012(02)
  • [6]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研究进展[J]. 赵凤娟,云妙英,张严,徐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7]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调查分析[J]. 吴艳,赫晓磊,周叶,康晓艳,常海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7)
  • [8]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D]. 马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9]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膳食营养及饮食习惯调查分析[J]. 陈艳,尹钰,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李旭峰,徐漪. 营养学报, 2017(04)
  • [1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D]. 陈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标签:;  ;  ;  

新疆不同民族饮食与食管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