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叶汁饮料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沈月娇[1](2021)在《桑叶水凝胶的制备、性质与载药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朱天明[2](2015)在《桑叶叶蛋白提取和酶法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桑叶为桑科属的树叶。现代医学系统研究了桑叶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桑叶也被卫生部确定为药食同源、可用于保健品的植物材料之一。桑叶中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而且半必须氨基酸和必须氨基酸含量比较高,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资源。植物叶蛋白来源广泛、营养丰富、不含动物胆固醇,具有防病治病、防衰老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种具有高度开发价值的新型蛋白质资源。本文以桑叶为原料,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桑叶叶蛋白的提取工艺的研究;酶法改性桑叶叶蛋白的研究。在桑叶叶蛋白的提取工艺的研究试验中,探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两种方法提取桑叶叶蛋白。实验结果表明:(1)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为:以经过超微粉碎的桑叶粉为原料(100目),pH为8.0的磷酸缓冲液为浸提剂。以超声温度30℃、超声功率100W、料液比为1∶40条件下超声波提取60min。离心分离得上清液,调节上清液的pH为4.5,沉淀100min,离心分离得到沉淀,冷冻干燥沉淀得到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的提取率为5.7%,此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为70.53%。(2)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工艺:以桑叶粉(未超微粉碎)为原料,pH为5.0的缓冲液为浸提剂,在最适温度为50℃、料液比为1∶38、加酶量为4%条件下酶解2h。然后将酶解液调pH值为8,放置60分钟过滤;滤液调节pH值为4.5,沉淀100分钟后离心得到沉淀,冷冻干燥沉淀得到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的提取率为6.5%,此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为85.26%。综上所述,选择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工艺提取桑叶叶蛋白。在酶法改性桑叶叶蛋白的研究试验中,以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别优化了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的酶解工艺,在此工艺基础上比较了此三种酶两两复合改性桑叶叶蛋白后桑叶叶蛋白的溶解性。得到以下结论:选择碱性-中性蛋白酶的双酶复合改性桑叶叶蛋白效果最好。具体改性工艺条件为:桑叶叶蛋白的浓度为10%,桑叶叶蛋白粗提取物先在碱性蛋白酶改性工艺条件下酶解100min(碱性蛋白酶改性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2%、酶解温度为60℃、、最适pH为9.0),钝化酶后,再用中性蛋白酶改性70min(中性蛋白酶改性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1.2%、酶解温度为60℃、最适pH为7.0),改性后的桑叶叶蛋白的氮溶指数可以达到94.3%。
仝义超[3](2010)在《桑叶降血糖降血脂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叶为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子,为药食两用品。现有的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多糖和DNJ具有降血糖的功效,桑叶正丁醇提取物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效,但是对于何种物质为最主要功能物质,多少剂量起作用没有前人报道,也没有相关的产品应用。本文测定了不同月份的桑叶中活性物质,对桑叶降血糖降血脂进行了研究,并对桑叶胶囊和桑叶饮料的加工工艺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叶中活性成分的测定本文采用HPLC法和比色法测定桑叶总黄酮、桑叶多糖、1-脱氧野尻霉素(DNJ)、γ-氨基丁酸(GABA)、甾醇,并对桑叶多糖、GABA、甾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检测了5-10月桑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从实验结果来看:8月份的桑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达到9.31mg/g。9月份的桑叶中总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8.68mg/g。8月份的桑叶中DNJ的含量最高,达到0.46mg/g。7月份的桑叶GABA的含含量最高,达到1.91mg/g,5月份的桑叶甾醇的含量最高,达到0.57 mg/g。2、桑叶降血糖活性的研究对ICR小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形成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桑叶剂量1g/(kg.d)、2g/(kg.d)、3g/(kg.d)的提取液进行灌胃。测定其实验前后体重和血糖浓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叶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升高,低、中、高剂量组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26.07%、44.71%和54.07%。说明桑叶提取物有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将100g桑叶先用70%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将各个萃取相和10g糊精混合后用生理盐水溶解配成200mL,灌胃0.50mL。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小鼠血糖下降率分别为63.07%、68.74%、24.43%和45.43%。说明桑叶多种物质在共同起降血糖作用。分别取50g桑叶提取出桑叶总黄酮、总生物碱以及总多糖等,定溶到100mL,为了比较桑叶降血糖的具体成份,选取了三种桑叶的主要成分标准品芦丁GAB A、甾醇同时进行动物实验,灌胃量0.50mL。芦丁的浓度为5mg/mL、GAB A的浓度为1mg/mL、甾醇的浓度为0.3mg/mL,灌胃量0.5mL,其中桑叶总生物碱组、桑叶总多糖组和总黄酮组的降血糖下降率达到58.42%、49.96%和29.96%。桑叶降血糖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生物碱类物质、多糖类和总黄酮类。3、桑叶辅助降血脂活性的研究对SD大鼠饲喂高脂饲料造模,桑叶剂量1g/(kg.d)、2g/(kg.d)、3g/(kg.d)的提取液进行灌胃。检测TC(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剂量组TC下降了19.39%,TG下降了21.28%,HDL-C上升了29.75%,可判定低剂量组样品辅助降血脂功能动物实验结果呈阳性。不同萃取相辅助降血脂试验得出:乙酸乙酯相和水相样品TG下降了22.82%和29.18%,可判定乙酸乙酯相和水相样品组辅助降血脂功能动物实验结果阳性。不同活性成分降血脂试验比较,甾醇组的TG下降了69.22%, HDL-C上升了60.27%;总多糖组的TG下降了24.52%,HDL-C上升了10.57%;总黄酮组的TC下降了28.87%,HDL-C上升了49.7%;桑叶总生物碱组的TC下降了35.30%,HDL-C上升了27.53%。可判定甾醇组、总黄酮组、总生物碱组降血脂动物实验结果阳性。4、桑叶饮料和胶囊工艺的研究选取将桑叶用乙醇提取,浓缩去乙醇,加工成饮料和胶囊,通过对饮料和胶囊的加工工艺的比较,并由桑叶中活性成分的保持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0.02%膨润土处理则能明显改善桑叶浸提液沉淀。0.01%CMC-Na处理则对桑叶浸提液起到比较好的稳定作用。0.2%p-环糊精以及真空度为80kpa真空脱气30min效果明显,对桑叶气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桑叶饮料的最佳配方是:桑叶汁0.5%,茶叶的含量0.05%,柠檬酸含量0.1g/L,阿斯巴甜含量0.03g/L。桑叶饮料中的总黄酮和GABA加工保持率分别是88.35%和73.25%,贮藏保持率分别是90.90%和76.18%。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进口温度150℃,抽气机效率90%,泵效率20%。通过测定桑叶胶囊中的总黄酮和GABA的加工保持率分别分别是87.56%和92.21%,贮藏保持率分别是79.88%和73.73%。
贾冬冬[4](2009)在《桑叶与莲子心药用成分的分离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叶(Mulberry Leaves)与莲子心(Plumula Nelumbinis)均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特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桑叶中的生物碱和多糖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黄酮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莲子心中的生物碱具有降压的医学功效,挥发油中的β-谷甾醇具有抗癌作用。因此,本文分别对桑叶与莲子心药用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为现代中药的研制和天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首先对从桑叶中连续提取和分离生物碱、黄酮以及多糖三种药用成分的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选用80%的乙醇为溶剂,提取桑叶生物碱。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控制指标,结果表明DNJ的提取率达到0.117%。然后选用001×7(细)阳离子交换树脂及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通过吸附方法对DNJ进一步纯化,考察了上柱药液浓度、药液pH值以及吸脱剂浓度等因素对DNJ收率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产品浸膏中DNJ含量高达44.8%,DNJ回收率达到77.5%。由于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桑叶生物碱的粗提液中同时含有总黄酮(提取率为1.72%)。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采用H-103型大孔树脂使桑叶粗提液中的黄酮与生物碱高效分离的可行性。优化后结果表明,吸附的总黄酮通过洗脱、浓缩等步骤,总黄酮收率可达83.4%,所得产品中总黄酮含量为36.3%;而流出液中生物碱保留率高达99.2%,达到了既精制桑叶黄酮又不损失生物碱的目的。其次,以提取生物碱和黄酮后的桑叶萃余物为原料,优化得到了分离纯化桑叶多糖的新工艺。该工艺包括热水浸提、活性炭柱脱色以及20%乙醇醇沉及干燥等程序,所得多糖收率为2.91%,其中糖醛酸含量为51.5%,中性糖含量为20.9%,达到了开发新药含量的需求目标。初步对所得桑叶多糖的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高效凝胶色谱(HP-GPC),测得了多糖的平均分子量;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桑叶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以及鼠李糖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进一步分析,表明桑叶多糖主要是一种多甲基的果胶多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了连续提取和分离桑叶中生物碱、多糖以及黄酮的新工艺,并进行了物料衡算。结果表明:新工艺能确保三种成分的高效分离,过程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同时得到三种产品,产品中的桑叶多糖、生物碱和黄酮的含量分别能达到50%、44%以及35%以上。该工艺为桑叶原料的综合利用以及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还对超临界CO2萃取莲子心中的挥发油和β-谷甾醇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挥发油和β-谷甾醇的提取率为指标,利用响应曲面方法对超临界CO2萃取莲子心中的挥发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12.2%,其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为7.38%。将超临界萃取工艺与溶剂提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方法提取率高,产品质量好,且无溶剂残留,相比溶剂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微分质量平衡传质模型中的“破碎-完整细胞(BIC)模型”对超临界CO2萃取莲子心中挥发油的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并首次将模型的三个可调参数减少为两个。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AARD)在2.56%~10.5%之间,与三参数模型具有相似的拟合效果。根据理论计算求得外部传质系数kBfB数值在4.20×10-5~1.20×10-4 m/s之间;内部传质系数ks根据拟合结果得到的数值在8.88×10-10~2.04×10-8 m/s之间。传质模型中的各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从理论上加深了对超临界传质萃取过程的理解。
林天宝,李有贵,吕志强,朱燕[5](2008)在《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桑树是具有广泛用途的木本植物。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桑树的果、叶、根、枝在医药、食品、化工、动物养殖等方面的利用研究进行综述,为桑树资源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徐健飞[6](2008)在《桑叶经济价值与商用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在期刊上发表的桑叶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我国桑叶研究发展状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叶提供了依据。
楚渠,彭云武[7](2008)在《超细桑叶粉的加工及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起细桑叶粉的制取技术,对桑树鲜叶测定了水分和粗蛋白成分,丰田5号的粗蛋白含量为6.41%,极显着高于其它供试桑树品种。
李新社,陆步诗,唐继发,李小芳,黄海燕[8](2008)在《桑叶对小曲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桑叶对小曲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糖化力、液化力及发酵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添加桑叶对小曲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合理添加量为9%,制成的小曲霉菌数达4.58×104个/g干曲,酵母数达4.77×103个/g干曲,细菌数达2.05×103个/g干曲。糖化力、液化力及发酵力分别达到498.2mg/g·h、0.82g/g·h、65.1%。
焦梅[9](2007)在《桑叶新生》文中研究说明桑叶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叶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历史悠久,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历代中医文献对其功能多有记载,认为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桑叶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并且还含有锌、锰、钙、铁等微量元素。同时桑叶还含有甾体及三萜类
叶文峰[10](2006)在《桑叶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桑叶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新鲜果汁及其它原辅料,研制出口感优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质量稳定的桑汁保健饮料。探讨桑叶提取液的脱苦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饮料的最佳配方。
二、桑叶汁饮料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叶汁饮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桑叶叶蛋白提取和酶法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桑树资源概述及药理作用 |
1.1.1 桑树资源概述 |
1.1.2 桑叶的主要成分 |
1.1.3 桑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2 叶蛋白的主要生理活性及其作用 |
1.2.1 叶蛋白的概述 |
1.2.2 叶蛋白的营养、食用与药用价值 |
1.2.3 叶蛋白的开发利用现状 |
1.3 叶蛋白的提取方法 |
1.3.1 叶蛋白的提取原理 |
1.3.2 叶蛋白常见的提取步骤 |
1.4 叶蛋白的改性方法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4.3 酶法改性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桑叶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桑叶叶蛋白提取工艺的技术路线 |
2.2.2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
2.2.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2.2.4 桑叶叶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2.2.5 超声波辅助法对桑叶叶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 |
2.2.6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桑叶叶蛋白的工艺优化 |
2.2.7 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桑叶叶蛋白工艺的比较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2.3.2 桑叶叶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2.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叶蛋白的工艺优化研究 |
2.3.4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桑叶叶蛋白的工艺优化 |
2.3.5 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桑叶叶蛋白工艺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法改性桑叶叶蛋白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酶法改性桑叶叶蛋白的技术路线 |
3.2.2 酶法改性桑叶叶蛋白的具体实验方法 |
3.2.3 氮溶指数(NSI)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4 酶活力测定方法 |
3.2.5 碱性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2.6 木瓜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2.7 中性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2.8 双酶复合改性增加桑叶叶蛋白的溶解性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3.3.2 碱性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3 木瓜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4 中性蛋白酶改性桑叶叶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5 双酶复合改性增加桑叶叶蛋白的溶解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 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桑叶降血糖降血脂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桑叶的研究概况 |
1.1.1 桑叶分布和种类概况 |
1.1.2 桑叶的化学成分 |
1.2 降血糖的概述 |
1.2.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2.2 中草药降血糖的研究进展 |
1.2.3 桑叶降血糖研究思路 |
1.3 降血脂作用的概述 |
1.3.1 高血脂的概述 |
1.3.2 中草药辅助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
1.3.3 辅助降血脂机理 |
1.3.4 桑叶降血脂的研究思路 |
1.4 桑叶保健制品的开发利用 |
1.4.1 桑叶茶的研制 |
1.4.2 桑叶汁饮料的开发研制 |
1.4.3 功能食品的研制 |
1.4.4 桑叶产品的展望 |
1.5 立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桑叶中活性成分物质的测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桑叶中总黄酮的测定 |
2.3.2 桑叶中总多糖的测定 |
2.3.3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测定 |
2.3.4 桑叶中γ-氨基丁酸的测定 |
2.3.5 桑叶中甾醇的检测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桑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2.4.2 桑叶中总多糖的测定结果 |
2.4.3 桑叶中DNJ的测定结果 |
2.4.4 桑叶中γ-氨基丁酸的测定结果 |
2.4.5 桑叶中甾醇的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桑叶及其提取物降血糖的效果 |
3.1 前言 |
3.2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样品的配制 |
3.3.2 小鼠血糖测定方法的确立 |
3.3.3 死亡实验动物的处理 |
3.3.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浓度样品组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
3.4.2 不同萃取相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
3.4.3 不同桑叶提取物及活性成分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
3.4.4 比较不同灌胃组的组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桑叶及其提取物辅助降血脂的效果 |
4.1 前言 |
4.2 材料、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样品的配制 |
4.3.2 测定方法 |
4.3.3 死亡实验动物的处理 |
4.3.4 动物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样品组对高血脂症大鼠的影响 |
4.4.2 不同萃取相对高血脂症大鼠的影响 |
4.4.3 不同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的影响 |
4.4.4 比较不同灌胃组的组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桑叶产品的开发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仪器与试剂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桑叶微胶囊的制备 |
5.3.2 桑叶饮料的制备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桑叶胶囊的工艺与稳定性结果 |
5.4.2 桑叶饮料的工艺与稳定性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4)桑叶与莲子心药用成分的分离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桑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
1.1.1 桑叶简介 |
1.1.2 桑叶中的活性成分 |
1.1.3 桑叶的生物学功能 |
1.1.4 桑叶中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
1.1.5 桑叶中黄酮的分离与纯化 |
1.1.6 桑叶多糖的分离与结构表征 |
1.1.7 桑叶应用现状 |
1.2 莲子心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
1.2.1 莲子心及其活性成分 |
1.2.2 莲子心的药用价值 |
1.2.3 莲子心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1.3.1 超临界流体简介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植物挥发油提取的应用 |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挥发油的传质模型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桑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研究 |
1.4.2 超临界CO_2萃取莲子心挥发油的研究 |
第二章 桑叶生物碱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
2.1 原料来源与预处理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操作与步骤 |
2.3.1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2.3.2 澄清方法 |
2.3.3 生物碱的纯化方法 |
2.4 生物碱DNJ的分析方法 |
2.4.1 衍生试剂的配制 |
2.4.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桑叶的选择 |
2.5.2 提取工艺研究 |
2.5.3 澄清方法的选择 |
2.5.4 纯化工艺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桑叶中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
3.1 原料与试剂 |
3.1.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案的确定 |
3.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
3.3.1 提取实验 |
3.3.2 静态吸附和解吸 |
3.3.3 动态吸附和解吸 |
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4.1 总黄酮含量测定 |
3.4.2 芦丁和异槲皮苷的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提取工艺优化 |
3.5.2 静态吸附条件优化 |
3.5.3 动态吸附工艺优化 |
3.5.4 梯度洗脱实验 |
3.6 吸附曲线的测定 |
3.6.1 吸附等温线测定 |
3.6.2 吸附穿透曲线测定 |
3.6.3 洗脱曲线的测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桑叶中多糖的分离和结构分析 |
4.1 试剂及仪器 |
4.2 桑叶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4.2.1 多糖的提取方法 |
4.2.2 多糖的纯化方法 |
4.2.3 其它纯化方法 |
4.3 桑叶多糖含量的测定 |
4.3.1 蒽酮硫酸法测定中性糖的含量 |
4.3.2 间羟基联苯法测定糖醛酸含量 |
4.4 桑叶多糖的结构分析 |
4.4.1 分析样品的制备 |
4.4.2 多糖的分子量分析 |
4.4.3 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析 |
4.4.4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5 核磁共振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多糖的提取和纯化结果 |
4.5.2 桑叶多糖的分子量 |
4.5.3 桑叶多糖中的单糖组成 |
4.5.4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5.5 核磁共振分析结果 |
4.6 连续分离三种活性成分的工艺 |
4.6.1 工艺路线的建立 |
4.6.2 物料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临界CO萃取莲子心油的工艺研究 |
5.1 原料及试剂 |
5.1.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5.1.2 试剂来源及规格 |
5.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
5.3.1 原料含水量测定 |
5.3.2 超临界CO_2萃取实验 |
5.4 β-谷甾醇含量测定方法 |
5.4.1 样品前处理 |
5.4.2 β-谷甾醇定量分析方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原料含水量测定 |
5.5.2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5.5.3 粒度与流速的影响 |
5.5.4 与溶剂提取方法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临界CO萃取莲子心油的传质过程模拟 |
6.1 模型的物理构象 |
6.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6.3 传质模型的建立 |
6.3.1 物料衡算 |
6.3.2 相际间的传质速率 |
6.3.3 传质模型的求解 |
6.4 模拟和关联 |
6.4.1 参数的测量和计算 |
6.4.2 莲子心油在SC-CO_2中的平衡浓度 |
6.4.3 外部传质系数kf的计算 |
6.4.4 模型拟合 |
6.5 与文献方法的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芦丁与异槲皮苷分析方法建立的原始数据 |
附录2 超临界CO萃取莲子心挥发油及β-谷甾醇的数据表 |
附录3 CO的黏度表(部分,μ/μPa·s) |
附录4 超临界萃取传质模型拟合程序示例 |
附录5 P-R方程计算流体密度的程序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叶 |
1.1 在医药上的利用 |
1.2 在食品上的利用 |
1.3 在畜牧业上的利用 |
2 桑椹 |
2.1 在医药上的利用 |
2.2 在食品上的利用 |
2.3 在化工上的利用 |
2.4 在畜牧业上的利用 |
3 桑枝条 |
3.1 在医药上的利用 |
3.2 在食品上的利用 |
3.3 在化工上的利用 |
4 桑根 |
4.1 在医药上的利用 |
4.2 食品上的利用 |
5 桑籽 |
6 结语 |
(6)桑叶经济价值与商用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收集 |
二、文献分析 |
1. 文献计量 |
2. 文献期刊 |
3. 桑叶研究内容 |
(1) 桑叶化学成分研究分布 |
(2) 黄酮类 |
(3) 氨基酸和蛋白质 |
(4) 多糖类及生物碱 |
(5) 多酚类 |
(6) 微量元素 |
4. 不同品种的桑叶化学成分变化 |
(1) 不同品种桑叶黄酮甙元的含量变化 |
(2) 桑叶茶与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比较 |
5. 桑叶应用前景 |
(7)超细桑叶粉的加工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超细桑叶粉的加工工艺流程 |
1.2.2超细桑叶粉的制取 |
1.2.3超细桑叶粉蛋白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桑品种鲜桑叶的含水率和粗蛋白含量 |
2.2 鲜桑叶粗蛋白的方差分析 |
3 讨论 |
四、桑叶汁饮料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桑叶水凝胶的制备、性质与载药初步研究[D]. 沈月娇.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桑叶叶蛋白提取和酶法改性的研究[D]. 朱天明. 西华大学, 2015(06)
- [3]桑叶降血糖降血脂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仝义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4]桑叶与莲子心药用成分的分离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D]. 贾冬冬. 天津大学, 2009(12)
- [5]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林天宝,李有贵,吕志强,朱燕. 蚕桑通报, 2008(03)
- [6]桑叶经济价值与商用发展趋势[J]. 徐健飞. 商场现代化, 2008(23)
- [7]超细桑叶粉的加工及成分分析[J]. 楚渠,彭云武. 陕西农业科学, 2008(03)
- [8]桑叶对小曲质量的影响研究[J]. 李新社,陆步诗,唐继发,李小芳,黄海燕. 酿酒, 2008(01)
- [9]桑叶新生[J]. 焦梅. 知识经济, 2007(05)
- [10]桑叶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J]. 叶文峰. 食品科技,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