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大畸形QRS波群心动过速3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萍[1](2020)在《希氏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文中认为希氏束起源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QRS形态与窦性下传QRS形态接近,容易被误诊。本文结合体表心电图与腔内电生理图,对希氏束起源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总结希氏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王军,尚丽新[2](2020)在《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系列研究(3)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女性妊娠年龄增大、高血压、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增加,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升高。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病因复杂,虽然大多数妊娠期发生的心律失常为良性,但是仍有少数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从而影响母儿结局,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诊断及管理尤为重要。心律失常分类多、治疗复杂,且不同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亦有不同,故需产科、心内科、麻醉科等专家组成多学科管理团队,共同规范化严密管理,制定个体化临床管理策略,以保障母儿安全。心律失常严重程度不同,其管理策略亦有所差异,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等可能危及产妇生命的心律失常,应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妊娠期监测,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期前收缩等对妊娠影响较小的心律失常,在管理过程中亦不可疏忽,仍需严格管理。
李学思[3](2020)在《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心律失常中医常见证候类型、证候要素、方药运用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1.筛选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89年至2019年近30年包含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其中心律失常中医证型、病位、病性证候要素及方剂,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1分析心律失常中医证型、证素及方剂的分布情况及证素的组合规律。2.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近5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79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病例资料直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利用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通过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总结心律失常中医症状、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1.文献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关于心律失常证型的文献138篇,其中涉及证型25个,病位证素6个,病位类组合证素11个,病性类证素10个,病性类组合证素15个,方剂33首。常见的证型按频次依次为心气阴两虚型、心气血两虚型、痰火扰心型、心阳亏虚型、心肾阳虚型等;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脾、肝、肾,病位组合证素主要为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病性证素主要为阳虚、气虚、痰湿、血瘀、气滞、血虚等,病性组合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气虚-血虚、痰-热、阴虚-热、阳虚-水饮、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方剂主要有炙甘草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生脉散、黄连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2.临床研究显示:心律失常男女患者比例为1:1.71,差异较大,提示心律失常女性患病人数要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方面显示,患者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85岁,综合分析,心律失常好发者主要来自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症状分布方面: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口干、纳差、咳嗽、气短、汗出等较为多见;舌脉象以舌红、舌淡红、苔黄腻、苔薄白、脉弦等较为常见。辨证分型依频次高低显示: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肝郁气滞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使用中药共203味,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共有30味,依频次主要有茯苓、法半夏、当归、陈皮、煅牡蛎、炙甘草、酸枣仁、醋柴胡、煅龙骨、丹参、黄芪、白芍、川芎等,依药物作用依次可分为祛痰、化瘀、理气、安神、益气、养阴类。通过数据挖掘,按关联规则得到28种核心药物组合,包括煅龙骨和煅牡蛎、法半夏和陈皮、陈皮和茯苓、法半夏和茯苓、酸枣仁和远志等;按聚类算法分析,药物组合有当归和白术、川芎和枳壳、麦冬和枳实、麦冬和陈皮、麦冬和龙眼肉等。按照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组合形式28种,如竹茹+枳实+茯苓、煅龙骨+黄芩+煅牡蛎、炒麦芽+神曲+云芝、麦冬+天冬+五味子、神曲+苍术+鳖甲、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天冬+玄参+桔梗等;按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新处方14个,如法半夏+黄芩+当归+枳实+黄连、麦冬+天冬+五味子+瓜蒌皮+太子参、赤芍+醋香附+桃仁+乳香+川芎+牛膝+红花、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山药+山茱萸、煅龙骨+黄芩+煅牡蛎+附子等。结论:1.通过文献检索明确心律失常证型分布、病位、病性证素特点、方剂运用情况,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2.心律失常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为主要症状,辨证分型以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为多见,在用药上紧扣病机变化。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数据挖掘,得到中医症状、证型分布规律特点及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优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规范心律失常的诊疗过程,发挥中医治病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林怡[4](2020)在《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干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针刺“内关”穴浅筋膜层和深层正中神经对氯化钡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作用效果,明确“内关”穴浅刺是否具有调心作用,浅、深针刺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内关”穴不同层次的针刺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同时,比较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三种方法刺激“内关”穴浅层对氯化钡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作用效果,观察刺激方法对穴位功能特异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测“内关”穴浅、深针刺的效果,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浅刺组和深刺组,每组15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第二部分比较不同刺激方法的作用效果,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和经皮电刺激组,每组15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所有家兔麻醉后以标准II导联的方式连接BL-420S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持续监测心电图30 min,在心电监测第3 min时,生理盐水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 mL/kg的生理盐水,其余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 mL/kg的0.4%(4mg/kg)的氯化钡溶液造模。在造模前60s,浅刺组用0.25 mm×2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直刺家兔右侧“内关”穴,进针深度为3 mm,行震颤催气手法10 min;深刺组用相同规格针灸针针刺家兔右侧“内关”穴,进针深度为5~8 mm,针尖触碰到正中神经使家兔右上肢抽动3次后,留针10 min;手针组针刺方法同浅刺组;电针组用相同规格针灸针直刺“内关”穴和“内关”穴上3 mm处的非穴点,针刺深度3 mm,针柄连接华佗牌SDZ-V型电子诊疗仪电极,负极接“内关”穴,正极接非穴点,选用连续波,4 Hz,强度为0.5 mA,电刺激10 min;经皮电刺激组将直径为0.8 mm的圆片电极负极置于家兔右侧“内关”穴区,圆片电极圆心对准“内关”穴点,正极用湿棉布包裹置于家兔右上肢肘窝处,连接华佗牌SDZ-V型电子诊疗仪,选用连续波,4 Hz,2 mA,电刺激10 min。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观测结束后,根据心电图计算各组家兔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并取家兔左心室肌前壁心肌做HE染色和IHC检测,分别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和Cx43表达与分布。结果:1“内关”穴浅、深针刺对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干预效果1)模型组家兔的平均心律失常起始时间最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最长(P<0.01),浅刺组和深刺组家兔的平均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均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刺组、深刺组家兔的平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刺组家兔的平均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深刺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家兔心肌Cx43表达水平严重下降,分布极其紊乱。浅刺组和深刺组家兔心肌Cx43分布紊乱的情况较轻,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出现心律失常的家兔心肌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嗜伊红染色增强、心肌波浪样变、渗出等病理改变。2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干预效果1)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三种方式刺激“内关”穴,均可以延缓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均P<0.01),显着缩短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均P<0.01),电针组家兔平均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大于手针组和经皮电刺激组(P<0.05),家兔平均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手针组<电针组<经皮电刺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针和经皮电刺激组家兔的心肌Cx43分布紊乱情况减轻,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家兔心肌Cx43分布较为规律,但阳性表达数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现心律失常的家兔心肌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嗜伊红染色增强、心肌波浪样变、渗出等病理改变。结论:1.在氯化钡诱导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模型上,“内关”穴浅刺也可以抑制Cx43分布紊乱和数量减少的情况,延缓心律失常起始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发挥“内关”的调心作用,且浅、深针刺的作用效果相当。2.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内关”穴浅层均可延缓氯化钡诱导的心律失常模型家兔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但它们的作用效果不完全相同。在延缓心律失常起始时间上电针可能优于手针和经皮电刺激,在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方面有手针组<电针组<经皮电刺激组的趋势,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针和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均可以抑制心室肌Cx43分布紊乱和数量减少的情况,但电针(4 Hz)在抑制家兔心室肌Cx43数量减少上尚未发现有明显的作用。
董勇,赵晓玲[5](2019)在《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类型、诊断与处理》文中指出恶性心律失常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可迅速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1],主要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2],但我们在急诊临床中将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律失常均以恶性心律失常处理。对于恶性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及时有效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案在不断的增多。本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种类进行归纳,总结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急诊相关处理。
赵巧文[6](2018)在《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脏病患者睡眠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74例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48h内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白天和夜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72.97%(54/74),患者白天平均心率为(89.23±11.27)次/分,明显高于夜间的(70.55±10.43)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房性和室性早搏夜间睡眠期明显减少。结论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昼夜分布有一定规律,微型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脏病患者睡眠期心律失常,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心电变化,及时提醒医务人员,可降低患者猝死概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成玉娣,孙乃聪,陈园园,王玲,邹琼代,周宗平,陶望尘[7](2018)在《儿童爆发性心肌炎3例心电图表现分析》文中指出儿童爆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于数小时或12d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或致死性心律失常。儿童爆发性心肌炎常以心外症状为首发表现,具有隐蔽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有一定难度,导致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本文分析3例儿童爆发性心肌炎的心电图。
康锦花[8](2018)在《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不同时间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与类型,结合中医子午流注学,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我院门诊或住院明确诊断OSAS患者并于短期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者(1周内)60例为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时间段内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经PSG(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排除OSAS患者6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对应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情况,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对应的中医时辰,比较不同时辰内发生的心律失常次数及类型;根据OSAS患者的OSAS严重等级、缺氧程度及最低血氧水平,动态心电图夜间相应时辰的结果,比较不同程度的OSAS和不同程度缺氧的OSAS与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在不同时辰的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分析示:实验组(OSAS组)发生心律失常58例,其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9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期前收缩48例,室性早搏50例,短阵室上速14例,其它9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短阵室速3例,房颤/房扑4例);对照组(非OSAS组)发生心律失常53例,其中窦缓9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29例,室性期前收缩25例,短阵室上速5例,其它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房颤/房扑2例)。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及其它类型心律失常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例数上均有差异(P<0.05),OSAS患者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并且相较对照组,OSAS患者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P<0.0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关于夜间不同时辰心律失常的次数对比中,实验组平均总心律失常数84.50±68.42次,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17.93±17.57次、子时16.91±16.94 次、丑时 15.55±16.65 次、寅时 29.77±21.16 次、卯时 16.66±14.62次,对照组平均总心律失常数19.47±21.04次,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4.90±5.55 次、子时 6.20±7.34 次、丑时 3.67±4.31 次、寅时 3.57±5.06 次、卯时 3.05±3.87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亥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心律失常次数在时辰上的分布中以寅时较多(P<0.05),在对照组中则以子时分布较多(P<0.05)。实验组OSAS患者共60例,轻度OSAS占12例,其中白天嗜睡2人,平均AHI值为9.43±2.75,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80.50±6.40,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23.11±25.64;中度OSAS占14人,其中白天嗜睡2人,平均AHI值23.89±3.45,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74.36±13.18,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63.17±28.30;重度OSAS患者占有34例,其中白天嗜睡8人,平均AHI值36.38± 19.63,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67.41±8.35,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132.08±69.85。经统计学分析,不同程度的OSAS在发生的总心律失常次数上有差异(P<0.05),且表现为重度OSAS总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更多,中度次之,轻度较低;并且不同等级的OSAS在最低血氧水平上亦有差异(P<0.05),表现为OSAS越严重时LSaO2水平降低明显;在嗜睡方面,重度OSAS患者与轻中度OSA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更易发生嗜睡(P<0.05)。在不同程度的OSAS患者中,12例轻度OSAS患者在各时辰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 2.58±2.81,子时 2.67±1.97 次,丑时 1.42±2.11 次,寅时 5.17±3.66 次,卯时2.25±2.73次;在14例中度OSAS各时辰中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分别为亥时7.21±10.37、子时 7.29±7.78、丑时 9.14±7.80、寅时 20.57±11.59、卯时 7.14±8.83;在34例重度OSAS患者中,各时辰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分别为亥时22.53±11.52、子时 23.76± 15.65、丑时 21.15±14.93、寅时 35.15±19.10、卯时 20.24±14.00。经统计学分析,轻度OSAS组的心律失常在不同时辰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的OSAS致夜间心律失常次数在时辰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SAS在各时辰中均以寅时发生心律失常次数最多。并且发现,轻度与中度OSAS比较在嗜睡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轻度与重度OSAS伴嗜睡患者、中度与重度OSAS伴嗜睡患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S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中,窦性心动过缓在亥时13例、子时20例、丑时24例、寅时25例、卯时2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亥时0.12±0.42、子时 0.50± 1.97、丑时 0.08±0.42、寅时 0.30±0.93、卯时 0.08±0.33,房性早搏在亥时 11.68±18.77、子时 11.05±16.26、丑时 6.84±12.31、寅时 14.94±22.65、卯时9.46±16.57,室性早搏在亥时20.83±22.95、子时19.50±19.73、丑时21.79±22.92、寅时25.45±22.40、卯时15.84±13.51。经统计学分析,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五个时辰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在时辰上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寅时、子时分布偏多。60例OSAS患者中,轻度缺氧5例,其在亥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为3.40±5.46;子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7.O0±11.79,丑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7.00±11.79,寅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14.40±13.50,卯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6.40±5.55;中度缺氧13例,各时辰中平均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亥时11.58±13.98、子时8.58±9.51、丑时 11.08±10.83、寅时 19.58±16.69、卯时 7.08±8.52;重度缺氧 42 例,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亥时17.26± 16.00、子时18.70±16.35、丑时16.44±15.32、寅时28.79±20.24、卯时16.23±14.80;经统计分析,轻度、中度缺氧的OSA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在不同时辰上的分布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缺氧的OSAS患者发生夜间心律失常的次数在不同时辰里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寅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较多(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类型上,OSAS患者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OSAS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在本研究五个时辰上以寅时分布最多,窦性心动过缓在各时辰中的分布中未见明显偏颇。在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上,OSAS患者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次数更多,且表现为OSAS严重程度越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越多;在不同程度的OSAS在不同时辰发生的心律失常次数上,三者均在寅时发生心律失常次数最多,并且随着OSAS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增多。OSAS越严重,最低血氧水平越低。并且缺氧程度越重,不同时辰里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也会增加,以寅时为多。
李潇华,黄佐贵,石伟,杜国伟,殷波,金海燕,李倩,向娟,郭敏,潘楠[9](2018)在《心脏起搏心律异常诊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律正常与起搏器心律异常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对20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正常起搏心律和95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异常起搏心律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起搏心律正常(100%)。95例起搏器起搏心律异常中:起搏功能异常30例(31.57%),起搏频率改变21例(22.10%),起搏介导心动过速29例(30.52%),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起搏介导性房室阻滞5例(5.26%),起搏文氏现象3例(3.15%),起搏融合波7例(7.36%),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起搏心律正常与95例起搏心律异常组比较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心律正常和起搏心律异常的正确诊断对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张策[10](2017)在《中国6例Andersen-Tawil综合征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Andersen-Tawil综合征(ATS)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及基因检测结果,以提高对ATS的认识。方法:收集2007-01-01—2017-01-01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断的2例ATS及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中国ATS病例资料4例。对此6例中国ATS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肌电图及基因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结果:1、ATS的临床表现:(1)周期性麻痹:有周期性麻痹发作的6例(100%),其中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有4例(66.67%),正常钾型周期性麻痹有2例(33.33%),未见高钾型周期性麻痹;(2)发育畸形:具有典型发育畸形的表现者5例(83.33%),其中具有眼距增宽表现的有3例(50.00%),具有低耳廓表现的2例(33.33%),具有小下颌表现的1例(16.67%),具有发育迟缓、身材矮小表现的1例(16.67%),具有指弯曲畸形的表现的1例(16.67%),具有1项典型发育畸形表现者有2例(33.33%),具有2项发育畸形表现的有3例(50.00%)。2、心电图:有VH的5例(83.33%),其中有Q-T延长者3例(50.00%),有宽大U波的3例(50.00%),有VT的4例(66.67%),BVT的3例(50.00%)。3、肌电图:(1)有5例进行了肌电图检查的,其中表现为CMAP的波幅减低的有4例(80%);(2)有2例进行了长程运动诱发试验,提示在60分钟内的CMAP波幅递减超过40%。4、基因学:有5例进行了基因学检查,发现KCNJ2基因杂合突变的5例(100%),其杂合突变类型为:c.431G>C(p.G144A)、c.899 G>T(p.G300V)、c.11062C>T(p.P186L)、c.919A>G(p.M307V)。结论:我国ATS患者以周期性麻痹、VH及发育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1)、有其基因特异型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有VT、宽大的u波、明显的Q-T间期延长和具有特征的BVT。可引起心源性晕厥及心跳骤停。(2)、具有原发性周期性麻痹肌电图特征的改变: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可见CMAP波幅减低,长程的运动诱发试验可见60min内CMAP波幅递减超过40%,且波幅递减多发生在第一个20分钟内。(3)、KCNJ2基因检测有利于确诊,其基因突变类型为:c.431G>C(p.G144A)、c.899 G>T(p.G300V)、c.11062C>T(p.P186L)、c.919A>G(p.M307V)。
二、宽大畸形QRS波群心动过速3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大畸形QRS波群心动过速3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系列研究(3)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概述 |
2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 |
2.1 发生机制 |
2.1.1 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的妊娠期心律失常 |
2.1.2 伴有心脏结构异常的妊娠期心律失常 |
2.2 危险因素 |
2.2.1 一般因素 |
2.2.2 既往心律失常病史 |
2.2.3 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 |
2.2.4 获得性心脏病 |
2.2.5 遗传易感性 |
3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分类 |
3.1 窦性心动过速 |
3.2 室上性心律失常 |
3.2.1 房性期前收缩 |
3.2.2 SVT |
3.2.3 心房扑动 |
3.2.4 心房颤动 |
3.3 室性心律失常 |
3.3.1 室性期前收缩 |
3.3.2 室性心动过速 |
3.4 窦性心动过缓 |
4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妊娠期风险 |
4.1 母体风险 |
4.2 胎儿和新生儿风险 |
5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监测项目 |
5.1 病史 |
5.2 症状和体征 |
5.3 辅助检查 |
5.3.1 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
5.3.2 超声心动图检查 |
5.3.3 血生化检查 |
5.4 胎儿监测 |
6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妊娠期干预措施 |
6.1 药物治疗 |
6.2 其他措施 |
7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管理策略 |
7.1 妊娠合并心脏病多学科团队综合管理 |
7.2 对妊娠合并心律失常进行全面评估 |
7.2.1 妊娠风险分级评估 |
7.2.2 心功能分级评估 |
7.2.3 综合评估 |
7.3 临床管理要点 |
7.3.1 妊娠前 |
7.3.2 妊娠早、中期 |
7.3.3 围分娩期 |
7.3.4 产后 |
8 随 访 |
9 展 望 |
(3)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律失常中医文献研究 |
1 文献资料来源 |
2 文献检索策略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资料的处理及分析 |
5.1 证候的规范及整理 |
5.2 证候要素的提取 |
5.3 分析方法 |
6 结果 |
6.1 文献筛选流程 |
6.2 证型分布情况 |
6.3 证素分布情况 |
6.3.1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6.3.2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6.4 中医方剂分布情况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心律失常回顾性中医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症状分布 |
3.3 辨证分型与合并病 |
3.4 治法方药 |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心律失常中药组方规律分析 |
3.5.1 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组合规律 |
3.5.2 中药关联规则 |
3.6 基于熵聚类的治疗心律失常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3.6.1 基于中药关联度分析 |
3.6.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3.6.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心律失常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
5.2 症状特点与舌脉象分析 |
5.3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分析 |
5.4 心律失常药物核心组合与新处方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穴位层次的针刺研究现状 |
1 穴位针刺层次的划分方法 |
1.1 以进针的深度分浅深 |
1.2 以组织结构分层次 |
1.3 组织层次结合具体进针深度 |
1.4 同一组织层次再分浅深 |
2 不同层次的效果比较 |
2.1 单穴 |
2.2 主配穴 |
2.3 组穴 |
3 不同层次的作用机制探讨 |
3.1 神经纤维分布 |
3.2 信号传导通路和蛋白表达 |
3.3 脑功能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内关”穴的研究进展 |
1 “内关”穴的定位与解剖结构 |
2 “内关”穴的主治及作用机制 |
2.1 心及心神病症 |
2.2 胃肠病症 |
2.3 其他病症 |
3 “内关”穴的针刺角度与深度 |
4 “内关”穴的刺激方法 |
5 “内关”穴的神经传导 |
6 “内关”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7 “内关”穴的脑电研究 |
8 “内关”穴与心率变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干预效果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实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实验分组 |
2.3 实验操作 |
2.4 腧穴定位 |
2.5 干预方案 |
2.6 取材及固定 |
2.7 石蜡包埋和切片 |
2.8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9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家兔基础体重组间比较 |
3.2 家兔心律失常模型复制评判 |
3.3 家兔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干预效果 |
3.4 家兔左心室心肌细胞形态观察 |
3.5 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变化 |
4 小结 |
4.1 “内关”穴浅、深针刺对心律失常家兔ECG的调节作用 |
4.2 “内关”穴浅、深针刺对心律失常家兔心室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4.3 “内关”穴浅、深针刺对心律失常家兔心室肌Cx43分布的影响 |
实验二 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干预效果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实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实验分组 |
2.3 实验操作 |
2.4 腧穴定位 |
2.5 干预方案 |
2.6 取材及固定 |
2.7 石蜡包埋和切片 |
2.8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9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家兔基础体重组间比较 |
3.2 家兔心律失常模型复制评判 |
3.3 家兔心律失常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干预效果 |
3.4 家兔左心室心肌细胞形态观察 |
3.5 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变化 |
4 小结 |
4.1 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ECG的调节作用 |
4.2 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心室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4.3 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心室肌Cx43分布的影响 |
讨论 |
1 心律失常模型的选择 |
2 “内关”穴的针刺层次 |
3 不同刺激方法的选择 |
4 指标的选择 |
4.1 心电图 |
4.2 缝隙连接、连接蛋白43与心律失常 |
4.3 心肌细胞形态 |
4.4 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内关”穴浅、深层次针刺对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干预效果 |
5.2 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模型家兔的干预效果 |
6 临床意义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脏病患者睡眠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儿童爆发性心肌炎3例心电图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8)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二、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医时间医学 |
一、时间医学与中医时间医学 |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阐述 |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时间医学 |
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心律失常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检查仪器及操作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夜间心律失常上的对比 |
三、不同程度的OSAS夜间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比较 |
四、不同缺氧程度的OSAS夜间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的联系 |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心律失常触发因素 |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心律失常常见类型 |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心律失常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心脏起搏心律异常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中国6例Andersen-Tawil综合征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本研究的内容 |
2. 相关背景 |
2.1 ATS定义、概况 |
2.1.1 周期性麻痹 |
2.1.2 心律失常 |
2.2 ATS的基因学及致病原理 |
2.3 ATS的诊断 |
3. 材料和方法 |
3.1 病例的选择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病例资料 |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 结果 |
4.1 数据及分析 |
4.1.1 一般资料 |
4.1.2 临床特征 |
4.1.3 肌电图 |
4.1.4 基因学检查 |
4.2 结论 |
5. 讨论 |
5.1 周期性麻痹的发作频率及机制 |
5.2 心脏征象 |
5.2.1 ATS1-LQT7 |
5.2.2 ATS可以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 |
5.3 ATS患者发育畸形表现与机制 |
5.4 ATS患者的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的表达。 |
5.5 ATS的治疗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宽大畸形QRS波群心动过速3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希氏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J]. 余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06)
- [2]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系列研究(3)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管理[J]. 王军,尚丽新. 人民军医, 2020(09)
- [3]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D]. 李学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刺激“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干预效果[D]. 林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类型、诊断与处理[J]. 董勇,赵晓玲. 医学新知杂志, 2019(02)
- [6]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脏病患者睡眠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 赵巧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24)
- [7]儿童爆发性心肌炎3例心电图表现分析[J]. 成玉娣,孙乃聪,陈园园,王玲,邹琼代,周宗平,陶望尘. 心电与循环, 2018(06)
- [8]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D]. 康锦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心脏起搏心律异常诊断的研究[J]. 李潇华,黄佐贵,石伟,杜国伟,殷波,金海燕,李倩,向娟,郭敏,潘楠.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1)
- [10]中国6例Andersen-Tawil综合征回顾性临床分析[D]. 张策. 西安医学院,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