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花质量评价中光谱法的应用和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邢琳琳[1](2021)在《大豆分离蛋白-多糖体系对甜菊糖苷苦味的抑制作用及其复合乳液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菊糖苷(stevia glycosides,STE)可以作为高甜度食品甜味剂代替蔗糖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其在高浓度使用时有较强苦味。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豆多糖(soybean soluble polysaccharide,SSP)以及甜菊糖苷(stevia glycosides,STE)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试验分析SPI-SSP复合体系对STE苦味的抑制能力,基于三种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其抑苦机理,最终开发一款无苦稳定的复合乳液。1.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SPI-SSP在水溶液与乳液两种体系对STE苦味抑制效果,得到乳液体系对STE苦味抑制效果更佳。后续通过响应面试验对乳液状态下SPI-SSP复合体系进行优化得知,最佳抑苦配比为SPI浓度为1.0%,SSP浓度为0.3%,STE浓度为0.5%。2.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基于SPI-SSP-STE间相互作用探究其抑苦机理,得知三者相互作用使得SPI内源荧光发生淬灭,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内部疏水基团暴露,分子无序性增加,疏水性增强,三者间主要通过氢键及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疏水性环境更易结合STE疏水性苷元,阻碍其与受体蛋白结合,达到抑制苦味的效果。3.对SPI-SSP-STE复合体系在油-水界面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复合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乳液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SP、STE加入后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值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复合乳液稳定性及其对STE苦味抑制效果两方面因素,当复合乳液中STE浓度为0.5%、SSP浓度为0.3%、SPI浓度大于1.0%时,能够形成无苦味且较为稳定的乳液体系。
郑振佳,朱文卿,梁浩,张利,张鹏,马越[2](2021)在《指纹图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指纹图谱技术是基于样品的某种特性,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得到能够代表该样品特征的色谱、光谱以及其它图谱数据资料,从而进行成分鉴定及质量控制的一种可量化手段,具有快速、灵敏、方便等优点,不仅广泛应用于中药行业,在食品来源、品质检测和真伪鉴别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指纹图谱常用的技术手段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色谱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光谱法以及生物指纹图谱和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等,分析方法主要有化学模式识别和其它相似度评价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指纹图谱常用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综述了化学指纹图谱、生物指纹图谱和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等技术手段在食品产地与种类鉴别、掺假鉴别、名优产品的鉴别、批次一致性评价及品种选育等众多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食品指纹图谱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欧阳子程[3](2020)在《蔬菜中百草枯残留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速效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因其高效、实用而被广泛使用。然而百草枯在土壤中产生残留,对水资源产生污染,且其对人畜可产生毒性。在多数国家已禁用百草枯的情况下,百草枯中毒现象仍逐年上升。目前百草枯检测方法大多需要专业配套仪器设备,前处理繁琐且有较高的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建立食品中百草枯残留的便捷、快速和高效的检测方法显得必要和紧迫。本文采用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合成标记以及水凝胶合成技术,建立了百草枯的酶联免疫(ELISA)、金标免疫层析以及水凝胶免疫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方法的验证。首先,基于单克隆抗体建立了百草枯残留检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通过小鼠制备得到百草枯的单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80000。标准曲线在0.1μg/L~25μ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31.994x+38.092,R=0.9807。方法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5%,检测重复性较好。百草枯标准品最低检出限为0.015μg/L,青菜加标回收率为71.6%~125.1%,大豆加标回收率为85.2%~116.5%。其次,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建立了百草枯残留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采用金标单克隆抗体作为分析探针,PQ-BSA作为竞争抗原,以羊抗鼠Ig G为控制抗体,构建间接胶体金标免疫层析检测体系。确定羊抗兔二抗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4μL/m L。制备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和试纸卡,通过视觉观察,微孔法检测百草枯标准品的可视检出限为5μg/L,检测卡的标准品检出限为15μg/L。两种方法检测韭菜的检测限均为18μg/kg,稳定性较好。试纸条带4℃有效期为8个月。免疫试纸条检测韭菜中百草枯的可视检测限LOD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中叶菜类蔬菜中百草枯的最大残留限量。最后,将水凝胶应用到了食品的百草枯残留检测。选择15%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10%聚乙二醇600通过紫外光照和氯化钙溶液双交联制备水凝胶,吸附1:10000稀释度的抗原和羊抗鼠Ig G,建立水凝胶免疫可视化检测方法,通过目视观察,标准品的检出限为500μg/L,大豆的检测限为500μg/kg,韭菜的检测限为1000μg/kg,稳定性较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提取方法的回收率,百草枯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1.382x+2.5129,R2=0.999,得出大豆加标相对回收率为85.23%~95.68%,绝对回收率为81.27%~89.12%。韭菜加标相对回收率为90.37%~94.45%,绝对回收率为86.32%~93.76%。本文成功建立了食品中百草枯残留检测的间接酶联免疫法、免疫胶体金法和水凝胶免疫检测法,具有灵敏性好、准确性高、快速和操作方便的优点,并实现了肉眼可视化,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为食品中百草枯的残留检测提供了多种可利用的方法。
张楠[4](2020)在《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文中研究指明啤酒花(Humulus lupulus)是啤酒酿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苦味剂,并且常作为药用植物一直应用于传统医学。蛇麻酮是啤酒花中的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有着抗菌消炎、镇静催眠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从啤酒花中提取蛇麻酮的提取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溶剂,而化学合成结构复杂的蛇麻酮成本太高,所以本研究提出了用工程微生物全生物合成蛇麻酮的技术路线。本研究从实验室已有的工程菌株出发,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将蛇麻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整合到工程菌株中,最终实现了全生物合成蛇麻酮的技术路线。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工程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与分析鉴定,证实了蛇麻酮存在于发酵产物中,表明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首次报导了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实现蛇麻酮的全生物合成。在本研究所构建的工程菌株的有关蛇麻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包括:胞质辅酶A连接酶HlCCL2,间苯三酚合酶HlVPS,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DI,异戊二烯基转移酶HlPT1和HlPT2。在摇瓶水平发酵培养条件中,虽然在产物中成功检测到微量蛇麻酮的存在。但由于外源基因过多导致菌株代谢过程负担过重,菌体浓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蛇麻酮的产量,因此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发酵优化实验以提高该工程菌株的菌体浓度。经发酵优化实验获得的适合蛇麻酮发酵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在每升M9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中添加7.5 mL甲羟戊酸、5 g酵母膏和1 g甜菜碱并分批次添加15 mL亮氨酸可加大菌体浓度。菌体浓度(OD600)从4.70提高到了14.00。本研究为蛇麻酮全生物合成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学术参考。
徐小梅[5](2018)在《酒及食用油中一些污染物分析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之一。由于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使得食品的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加强食品中污染物的监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本论文制备了一些新型磁性纳米材料以及低共熔溶剂体系,并用于酒、食用油样品中一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分离富集,结合分光光谱、液相色谱等分析技术,构建了上述食品中污染物分析新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溶剂热法,以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成孔剂,A-1160作为氨基硅烷化试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m-SiO2-NH2,并运用于不同基质酒中铅的分离富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建立了酒中重金属铅的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6),检出限为0.025 mg/L,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较为满意。2、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分别与乙酸、葡萄糖、乙二醇、尿素等氢键给体结合,成功地制备了六种低共熔溶剂体系。系统地探讨了对食用油中吲哚-3-乙酸、脱落酸、1-萘乙酸、氯吡脲和噻苯隆等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萃取富集效果。结果表明,氯化胆碱-乙酸低共熔溶剂体系较好,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经过萃取后检出限比萃取前分别降低了225、66、100、50、200倍。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技术,构建了食用油中上述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分析新方法。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8、0.9997、0.9995、0.9995,加标回收率在70.53-102.20%之间。所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食用油中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同时监测。3、以利多卡因为氢键受体,分别与正辛酸、正辛醇等氢键给体结合,成功地制备了两种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体系。系统地探讨了对酒中铅、镉、铬三种重金属同时萃取富集的效果。结果表明,选择利多卡因-正辛醇低共熔溶剂体系较好,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构建了酒中上述三种重金属同时分析新方法。三种重金属经过富集洗脱后,加标回收率在76-110%之间。所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酒中三种重金属铅、镉、铬的分析。
马永杰[6](2016)在《基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乳品质控方法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乳及乳制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乳及乳制品消费群体与消费量的逐渐增加,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危害人们健康,甚至导致消费者死亡的重大乳及乳制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这使得人们对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产生恐慌,同时也迫切要求给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乳品质控方法来保证其质量。研究表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指纹图谱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食品的质量控制中,事实表明,该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食品的内在质量的定性和定量控制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食品这类复杂样本的安全。本课题以奶粉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利用两种振荡体系,对不同品牌奶粉、不同种类奶粉及掺杂奶粉进行检测,根据试验所得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信息,实现对不同品牌奶粉、不同种类奶粉及掺杂奶粉的质量进行鉴别和评价。本论文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用于奶粉检测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振荡体系的条件优化试验中,选择体系工和体系Ⅱ,即H2SO4-CH2(COOH) 2-NaBrO3-NH4Ce(SO4) 2体系和H2SO4-CH3COCH3-MnSO4-NaBrO3体系,采用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以奶粉指纹图谱的最大振幅和诱导时间为检测指标,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温度、奶粉样品的用量和两种体系主要试剂的浓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并经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两种体系用于奶粉检测的最优条件组合。体系Ⅰ的最佳检测条件为:温度50℃,奶粉样品用量1.0g,硫酸铈铵溶液浓度为0.05 mol/L,用量为3mL,溴酸钠浓度为0.8mol/L,用量为5mL,硫酸浓度为1.Omol/L,用量为25mL,丙二酸浓度为10 mol/L,用量为10mL;体系Ⅱ的最佳检测条件为:温度50℃,奶粉样品用量1.0g,硫酸的浓度为1.0mol/L,用量为25 mL,硫酸锰的浓度为008 mol/L,用量为12mL,丙酮的浓度为1.0 mol/L,用量为15mL,溴酸钠浓度为0.8 mol/L,用量为5mL。(2)使用经过条件优化的体系工和体系Ⅱ对不同品牌奶粉中添加的糊精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具有掺杂糊精的混合奶粉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用最小二乘法构建糊精添加量与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值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确定:在体系工中,当糊精添加量为0-30%时,糊精含量与诱导时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2~0.9998,回收率为94.00%-108.75%,相对标准偏差RSD≤1.96%,检测范围为0~0.30g/g,奶粉1#检出限为4.5μg/g,奶粉2#检出限为7.9μg/g,奶粉3#检出限为6.6μg/g;在体系Ⅱ中,当糊精添加量为0~0.30 g/g时,糊精含量与诱导时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72~0.9991,回收率为94.00%~104.89%,相对标准偏差RSD≤1.17%,检测范围为0~0.30 g/g,奶粉1#检出限为2.6μh/g,奶粉2#检出限为3.0μg/g,奶粉3#检出限为4.7μg/g。通过对两个体系的比较,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来看,利用体系Ⅱ测得的指纹图谱特征性相对较强,而从检测时间的角度分析,利用体系工进行检测时所用时间较短。基于两种体系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法均具有操作简单、样品不用预处理和分析成本低廉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测定奶粉中添加糊精的方法。(3)在将经过条件优化的体系工用于奶粉中人为添加尿素的检测试验中,获得具有掺杂尿素的混合奶粉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用最小二乘法对尿素添加量与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值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确定:在尿素掺入量为0-40mg/g时,奶粉中掺入的尿素含量与相应掺杂奶粉指纹图谱的诱导时间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87~0.9995,回收率在95.48%~104.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82%,奶粉2#检出限为0.17μg/g,奶粉6#检出限为0.33μg/g,奶粉7#检出限为045μg/g。吉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完成奶粉中人为添加尿素的检测。(4)在将经过条件优化的体系工用于奶粉中同时人工掺入糊精和尿素的检测试验中,发现当奶粉中一元掺杂时,掺杂物含量与相应奶粉所获得的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诱导时间线性关系良好;当奶粉中同时掺杂糊精和尿素且两种掺杂物的质量比为1:1时,混合奶粉的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诱导时间与掺杂物糊精与尿素含量也呈线性关系。根据糊精和尿素对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诱导时间的影响的加和性,本文采用带有不同混合比例的糊精和尿素的奶粉标样,以及在不同温度下所获得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诱导时间值,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系统分析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求出混合奶粉中同时掺杂的糊精和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结合最小二乘法用于奶粉中同时掺杂糊精和尿素的定量分析和质量评价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奶粉2#中糊精和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8.0μg/g和9.8μg/g。(5)利用体系Ⅱ对不同品牌奶粉、不同种类奶粉及掺杂的奶粉进行鉴别。采用系统相似度模型,以纯奶粉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参数信息的平均值为比较标准,对掺杂奶粉与相应纯奶粉指纹图谱的整体系统相似度进行计算,根据待检样品同正常样品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比对来确定该样品是否掺假。试验结果表明,对纯羊奶基粉和纯牛奶基粉以及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中分别掺杂淀粉、三聚氰胺及亚硝酸钠的混合奶粉所得到的指纹图谱,可直观的进行鉴别,结合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及整体系统相似度方法得出:同种类纯奶粉相似度可达0.9905,而不同种类的试验样品相似度最高也仅为0.9379;同品牌奶粉的系统相似度较高,而同品牌掺杂的奶粉相似度最高仅为0.8978。通过直观图谱和系统相似度计算实现了对不用种类及掺杂奶粉的鉴别。
叶丹妮[7](2016)在《化学振荡反应在药物及天然抗氧化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振荡反应在酿造工业、化学工业、生化反应体系及石化工业中广泛存在,这类反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前景。近年来,化学振荡法因其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采用化学振荡反应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本论文研究了药物及天然抗氧化物质对不同化学振荡体系扰动的情况,同时探讨了不同药物分子及天然抗氧化物质对相应振荡体系产生扰动的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曲克芦丁对CH2(COOH)2-H2SO4-Ce4+-KBrO3振荡体系的扰动,建立了一种测定曲克芦丁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电位变化值ΔE与曲克芦丁的浓度在0.808~40.4 μ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4×10-7mol·L-1(S/N=3)。对曲克芦丁注射液中的曲克芦丁进行了分析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8.8%-101%之间,测定结果与紫外法无显着性差异。使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曲克芦丁可能的扰动机理进行了探讨。2.根据抗氧化物质对CH2(COOH)2-H2SO4-Mn2+-KIO3-H2O2振荡体系产生的扰动,以没食子酸作为参照物,研究了12种常见中药及23种花草茶在常温及体温条件下对体系抑制时间(tin)的影响,通过抑制时间的长短对比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在优化条件下,加入抗氧化物质的浓度与抑制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另外,考察了中药配伍后对于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使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3.基于酚磺乙胺对H2SO4-MnSO4-DL-苹果酸-KBrO3振荡体系的扰动,建立了一种测定酚磺乙胺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电位变化值ΔE与酚磺乙胺的浓度在9.43×10-6-2.01×10-1 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23×10-6mol-L-1(S/N=3)。对酚磺乙胺注射液中的酚磺乙胺进行了分析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7.0%-103%之间,测定结果与紫外法无显着性差异。使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酚磺乙胺可能的扰动机理进行了探讨。4.研究了维生素B12对CH2(COOH)2-H2SO4-Mn2+-KIO3-H2O2振荡体系的扰动,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维生素B12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电位变化值ΔE与维生素B12的浓度在0.123-21.1 μ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2 nmol·L-1 (S/N=3).对维生素B,2注射液中的维生素B12进行了分析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7.7%-103%之间,测定结果与紫外法无显着性差异。对维生素B12可能的扰动机理进行了推测。5.根据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对于CH2(COOH)2-H2SO4-Mn4+-KBrO3振荡体系的扰动,建立了一种测定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电位变化值一AE与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在0.409-40.9 μ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 mol·L-1 (S/N=3)对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中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进行了分析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4.9%-101%之间,测定结果与紫外法无显着性差异。使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可能的扰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卢丽娟[8](2015)在《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文中提出或有负债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事项对企业造成的现时或潜在义务,它作为一种潜在因素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也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1)或有事项充分披露,能够减少投资者决策失误,减少债权人对其债权安全的担心,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2)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或有负债的客观披露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减少现金流失风险,不高估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财务质量;(3)或有负债因其不确定性是企业重要风险来源,作为一项潜在要素可能使企业遭受沉重债务,加大财务风险,亦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而加大经营风险,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完善可以使企业正确对待及反映或有负债水平、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及控制;(4)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可以增强会计透明度,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然而实务操作中对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企业由于隐瞒或有事项信息或者披露不及时等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根据财政部或有事项准则执行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问题。理论研究上,或有负债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会计领域的其他研究,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研究相对薄弱。国内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研究内容大多为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现状的分析研究,而对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披露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披露的经济后果等研究甚少。在方法上以规范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而且实证研究以各省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居多,样本量太少,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上市公司的多少不同,因此从各省市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情况不能准确概括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情况。文章以沪市2010-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对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及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现状统计基础上总结了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主要存在隐瞒披露、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规范、信息含量低等质量问题,初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或有负债的认识不够;(2)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3)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4)强制性披露监管不强;(5)缺乏披露质量评价等。利用熵权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或有负债信息质量特征指标相关性指标的熵权比重远远高于可靠性指标,总体而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偏低,但是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1)公司治理、财务特征、审计机构等都会对影响上市公司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但是存在行业差异。总体而言,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债务杠杆对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显着正向影响,而管理层持股比例、盈利能力等对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不大。(2)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资本成本影响不大但会影响公司价值及风险水平,虽然也存在行业差异,但总体而言对于公司价值增加和公司风险水平降低有显着地促进作用。文章最后针对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成因,从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制优化和人的因素等几方面提出了提升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的政策建议。目前信息披露的研究内容很丰富,但以公司整体信息披露居多,从特定单项上看,有自愿性信息、内控信息、分部信息等方面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研究很少,尤其从企业角度,目前从政府或金融机构视角研究或有负债信息披露问题较多,,因此本研究可以丰富信息披露的研究内容及视角。另外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量化问题制约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开展,文章以熵权模型构建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指标体系为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王瑶[9](2014)在《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啤酒花为新疆重要的特有经济作物,是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具有很多的药理活性。土壤、水体及周边环境中的矿质元素对啤酒花作物的生长代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文以新疆三个主要啤酒花品种为主体,选择几个重要的啤酒花种植区,围绕着啤酒花植株内矿质元素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分布、迁移及各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区域与品种的酒花中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酒花矿质元素含量与酒花中主要活性成分(苦味酸物质、多酚含量、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使用湿法消解-ICP-MS法测定酒花不同部位的22种矿质元素含量,方法准确、可靠,所有元素的回归方程线性均大于0.999,对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12-4.08μg/L,精密度RSD均小于5%,加标回收率在87.35-110.11%之间。2、比较各种植区土壤及酒花植株各部位的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酒花种植土中矿物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确定了酒花中的特征元素为Al、Ni、Mn、Co、Fe、Ga、Cs、Ca、Mg、Sr、Li、Rb、Na、K等14种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酒花中矿质元素能有效地对酒花地域进行区分,为不同酒花来源的原产地溯源提供理论基础。丰富了酒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但仅依此为参数,尚无法明确区分酒花品种。3、以开耕前,割芽期,引架期,上架期,现蕾期,膨大期及采摘期等7个酒花植株特征生长阶段进行区分,对酒花年生长周期内22种矿质元素在酒花植株内的迁移和在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各元素在植物生长各阶段的吸收、迁移、分布规律,对实际生产和科学施肥栽种提供理论支持。4、对酒花中苦味酸物质、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与酒花中22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8种矿质元素与酒花苦味酸物质和酒花总多酚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进一步将酒花矿质元素与酒花中主要活性指标(苦味酸物质、总黄酮、总多酚)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发现:(1)酒花矿质元素含量与酒花总黄酮相关性弱;(2)酒花中Ba和Li与酒花α-酸含量有正相关性,而V、Rb、Mg则与α-酸含量存在负相关性。(3) Ba、Sr、Mg与多酚和β-酸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i与多酚和β-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
张娟[10](2014)在《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和啤酒花鉴别及定量分析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重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质量越来越关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的质量监管部门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来对食品的质量把好关,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正是适应这种时代趋势产生的。作为一种分析检测的新方法,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样品前处理简单和指纹图谱特征性明显等优点,对食品的质量鉴别评价以及掺假定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显着的意义。本文就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和啤酒花的品种及产地鉴别和定量测定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章对目前我国啤酒和啤酒花的质量鉴别检测方法及非线性化学反应的几种常见反应类型、时代背景、基本原理、主要反应过程、E-t表达式、基本图谱信息以及相似度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综述。第二、三章主要研究了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质量评价及乙醇定量测定上的应用。对啤酒最佳检测用量、特征性、重现性和系统相似度评价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是对啤酒内在化学物质的群集表征,不仅特征性明显和重现性良好,还包含了大量直观和可量化的信息,这为啤酒的品种鉴别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同时啤酒中乙醇浓度与指纹图谱最大波幅之间的良好函数关系对于啤酒中乙醇的定量测定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复杂样品中单一成分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研究手段。第四、五章在二、三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花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上应用。对各啤酒花的测定条件(如干燥温度、反应温度和检测用量等)进行优化,然后在最佳优化条件下测定各酒花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各酒花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特征性明显且重现性良好。通过酒花指纹图谱的直观特征性就能很好的区别各酒花种类。结合系统相似度计算结果,能够更好的体现酒花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差异性,这对酒花的品种或产地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掺杂酒花指纹图谱的主要参数信息如诱导时间、停波时间等与各酒花掺杂百分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酒花混合物中各酒花掺杂百分比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为复杂混合物中各掺杂混合组分百分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手段。图22幅,表12个,
二、啤酒花质量评价中光谱法的应用和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花质量评价中光谱法的应用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分离蛋白-多糖体系对甜菊糖苷苦味的抑制作用及其复合乳液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甜菊糖苷与其不良苦味 |
1.2 苦味评价技术的发展 |
1.2.1 感官评价法 |
1.2.2 电子舌法 |
1.2.3 钙成像技术 |
1.3 大-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与苦味表达的关系 |
1.3.1 荧光光谱法 |
1.3.2 同步荧光光谱法 |
1.3.3 圆二色谱法 |
1.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1.4 苦味屏蔽技术 |
1.4.1 掩盖法 |
1.4.2 利用竞争苦味受体的原理抑制苦味 |
1.4.3 酶法改性 |
1.4.4 蛋白、多糖等大分子对苦味的屏蔽作用 |
1.5 大豆分离蛋白与多糖的乳化性 |
1.5.1 大豆分离蛋白概述 |
1.5.2 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 |
1.5.3 大豆多糖概述 |
1.5.4 大豆多糖的乳化性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大豆分离蛋白-多糖体系对甜菊糖苷苦味的抑制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剂与设备 |
2.2.1 试剂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感官测评标准 |
2.3.2 感官测评指标 |
2.3.3 待测感官溶液配制 |
2.4 试验设计 |
2.4.1 水溶液体系下感官单因素试验 |
2.4.2 乳液体系下感官单因素试验 |
2.4.3 响应面试验 |
2.5 数据分析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感官单因素试验结果 |
2.6.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大豆分离蛋白-多糖-甜菊糖苷在混合体系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设备 |
3.2.1 试剂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内源性荧光光谱测定 |
3.3.3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 |
3.3.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测定 |
3.3.5 圆二色谱测定 |
3.3.6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
3.4.2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
3.4.3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
3.4.4 圆二色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豆分离蛋白-多糖-甜菊糖苷复合乳液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设备 |
4.2.1 试剂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4.3.2 玉米油的纯化 |
4.3.3 复合体系的制备 |
4.3.4 动态界面张力的测定 |
4.3.5 复合乳液的制备 |
4.3.6 粒径的测定 |
4.3.7 Zeta-电位的测定 |
4.3.8 多重光散射测定乳液整体稳定性 |
4.3.9 乳液微结构观察 |
4.3.10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大豆分离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
4.4.2 复合体系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 |
4.4.3 复合体系的乳液形成及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蔬菜中百草枯残留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品中百草枯残留的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百草枯的毒性研究进展 |
1.1.3 百草枯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1.4 百草枯的代谢规律研究进展 |
1.1.5 食品中除草剂的限量标准 |
1.2 百草枯残留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理化分析方法 |
1.2.2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3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4 水凝胶在分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目的与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百草枯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溶液配制 |
2.2.4 PQ-BSA完全抗原的制备 |
2.2.5 百草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2.2.6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结果 |
2.3.1 百草枯包被抗原的质量评价 |
2.3.2 单克隆抗体的质量评价 |
2.3.3 抗原和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粗筛结果 |
2.3.4 包被条件的确定 |
2.3.5 反应条件 |
2.3.6 显色时间确定 |
2.3.7 抗体最佳工作时间 |
2.3.8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细筛 |
2.3.9 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细筛 |
2.3.10 抗体最佳工作量 |
2.3.11 标准曲线 |
2.3.12 重复性实验 |
2.3.13 精密度实验 |
2.3.14 回收率 |
2.3.15 最低检测限的测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食品中百草枯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溶液配制 |
3.2.4 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建立 |
3.3 结果 |
3.3.1 胶体金质量评估 |
3.3.2 金标抗体的最适pH值 |
3.3.3 金标抗体的最佳抗体量 |
3.3.4 包被抗原和羊抗鼠IgG的最佳浓度 |
3.3.5 最佳提取方法 |
3.3.6 百草枯标准溶液分析 |
3.3.7 韭菜样品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食品中百草枯残留的水凝胶可视化检测方法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溶液配制 |
4.2.4 水凝胶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 结果 |
4.3.1 水凝胶的质量评价 |
4.3.2 胶体金最佳酸碱度和抗体标记量 |
4.3.3 水凝胶对胶体金的吸附性能 |
4.3.4 抗原和二抗的最佳包被浓度 |
4.3.5 灵敏度测定 |
4.3.6 高效液相法检测验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 |
1.1.1 啤酒花概述 |
1.1.2 啤酒花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
1.1.3 啤酒花种植历史和地理分布 |
1.1.4 苦味酸 |
1.1.5 蛇麻酮的理化性质及结构 |
1.2 蛇麻酮的提取和制备 |
1.2.1 蛇麻酮的提取 |
1.2.2 蛇麻酮的主要化学反应 |
1.2.3 蛇麻酮的生物合成 |
1.3 蛇麻酮合成的关键酶 |
1.3.1 HlPT1 |
1.3.2 HlPT2 |
1.3.3 HlVPS |
1.3.4 HlCCL2 |
1.3.5 IDI |
1.4 蛇麻酮的分析方法的选择 |
1.4.1 薄层层析法(TCL) |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
1.4.3 气质联用(GC-MS) |
1.4.4 NMR法 |
1.4.5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MEKC) |
1.4.6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1.5 蛇麻酮的应用价值 |
1.5.1 抗菌消炎 |
1.5.2 镇静催眠 |
1.5.3 抗肿瘤作用 |
1.5.4 抗氧化 |
1.5.5 食品添加剂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1.7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
第二章 生产蛇麻酮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菌株与质粒 |
2.2.2 试剂与设备 |
2.2.3 合成的目的基因序列 |
2.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内容 |
2.3.1 制备感受态细胞 |
2.3.2 质粒pTrcHis2B-idi-pt1和pACYCDuet-1-ccl2-vps-pt2 的转化 |
2.3.3 质粒pTrcHis2B-idi-pt1和pACYCDuet-1-ccl2-vps-pt2 的提取与保存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感受态细胞制备总结 |
2.4.2 质粒转化的问题分析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蛇麻酮的发酵和产物提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菌株与质粒 |
3.2.2 试剂与设备 |
3.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内容 |
3.3.1 生产蛇麻酮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3.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3.3.3 摇瓶发酵 |
3.3.4 产物的提取 |
3.3.5 产物LC-MS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发酵过程中OD_(600)值变化和产物提取表征 |
3.4.2 产物提取和产量计算 |
3.4.3 产物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甲羟戊酸的发酵和提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菌株与质粒 |
4.2.2 试剂与设备 |
4.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内容 |
4.3.1 生产甲羟戊酸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4.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4.3.3 摇瓶发酵MVA |
4.3.4 发酵罐生产MVA |
4.3.5 MVA的分离纯化 |
4.3.6 甲羟戊酸的HPLC分析鉴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发酵过程监测与产量计算 |
4.4.2 甲羟戊酸的产量计算和分析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摇瓶水平蛇麻酮发酵的正交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菌株与质粒 |
5.2.2 试剂与设备 |
5.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内容 |
5.3.1 生产蛇麻酮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5.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5.3.3 单因素摇瓶发酵 |
5.3.4 摇瓶发酵正交实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酵制备蛇麻酮的结构表征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2 实验设备 |
6.3 实验内容 |
6.3.1 蛇麻酮对照品的制备 |
6.3.2 紫外光谱分析 |
6.3.3 高效液相分析 |
6.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6.3.5 LC-MS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紫外光谱图分析 |
6.4.2 液相图谱分析 |
6.4.3 ~1HNMR图谱及分析 |
6.4.4 LC-MS谱图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酒及食用油中一些污染物分析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 |
1.1.1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1.2 固相萃取 |
1.1.3 分散液-液微萃取 |
1.1.4 超声波辅助萃取 |
1.2 食品样品分析技术 |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2.3 色谱分析法 |
1.3 磁性纳米材料在食品分析中应用研究 |
1.3.1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1.3.2 磁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MSPE)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Fe_3O_4@SiO_2@m-SiO_2-NH_2磁性纳米材料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基质酒中铅 |
2.1 引言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准溶液及其他试剂配制 |
2.3.2 Fe_3O_4@SiO_2@m-SiO_2-NH_2的制备及表征 |
2.3.3 样品前处理 |
2.3.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优化 |
2.4.2 材料的表征 |
2.4.3 Fe_3O_4@SiO_2@m-SiO_2-NH_2富集Pb~(2+)的条件选择 |
2.4.4 最佳洗脱条件的选择 |
2.4.5 共存组分的影响 |
2.4.6 样品分析 |
2.5 结论 |
第3章 Fe_3O_4-DES的制备及其在食用油中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材料的制备 |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3 实验萃取过程 |
3.3.4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3.3.5 富集因子和萃取效率的计算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e_3O_4的磁性能分析 |
3.4.2 Fe_3O_4的电镜分析 |
3.4.3 Fe_3O_4的X-射线衍射分析 |
3.4.4 DES和Fe_3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5 萃取溶剂的选择 |
3.4.6 DES供体和受体的比例选择 |
3.4.7 DES用量的优化 |
3.4.8 萃取温度的选择 |
3.4.9 萃取时间的选择 |
3.4.10 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3.4.11 检出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 |
3.4.12 样品分析及回收实验 |
3.5 结论 |
第4章 Fe_3O_4-DES的制备及其在酒中铅、镉、铬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1 试剂与样品 |
4.2.2 仪器及装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标准溶液配制 |
4.3.2 Fe_3O_4的制备 |
4.3.3 DES体系的制备 |
4.3.4 样品前处理 |
4.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分析条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扫描电镜分析 |
4.4.2 DES和Fe_3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3 不同种类DES的合成 |
4.4.4 DES供体和受体的比例选择 |
4.4.5 DES用量的选择 |
4.4.6 Fe_3O_4用量的优化 |
4.4.7 洗脱液体积的优化 |
4.4.8 溶液pH的选择 |
4.4.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4.10 样品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乳品质控方法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乳及乳制品的发展现状 |
1.1.1 乳及乳制品营养价值及其分类 |
1.1.2 国内外乳及乳制品发展现状 |
1.1.3 乳及乳制品检测技术概况 |
1.2 常见的非线性化学反应及机理 |
1.2.1 化学振荡 |
1.2.1.1 Belousov-Zhabotinskii(B-Z)化学振荡反应 |
1.2.1.2 Cu(Ⅱ)振荡反应体系 |
1.2.1.3 过氧化酶-氧化酶生化振荡反应 |
1.2.1.4 Bray-Libhafsky(B-L)振荡反应体系 |
1.2.1.5 Briggs-Rauscher(B-R)振荡反应体系 |
1.2.1.6 液膜振荡器 |
1.2.2 化学混沌 |
1.2.3 化学波 |
1.3 非线性化学反应的产生及应用 |
1.3.1 非线性化学反应的研究现状 |
1.3.2 非线性化学反应在金属离子及配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
1.3.3 非线性化学反应在有机物分子、气体分子及其他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
1.3.4 非线性化学反应在中药检测中的应用 |
1.3.5 非线性化学反应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1.4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法的工作原理 |
1.4.1 非线性化学反应中的电位和时间关系 |
1.4.2 非线性化学的反应机理 |
1.4.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描述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用于奶粉检测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振荡体系的条件优化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仪器 |
2.3 两种振荡体系的试验方法 |
2.4 H_2SO_4-CH_2(COOH)_2-NaBrO_3-NH_4Ce(SO_4)_2体系反应条件优化 |
2.4.1 体系工中奶粉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携带的信息 |
2.4.2 检测量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3 温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4 试剂浓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4.1 硫酸浓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4.2 丙二酸浓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4.3 溴酸钠浓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4.4 硫酸铈铵浓度对反应体系工的影响 |
2.4.5 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 |
2.4.5.1 响应面设计及试验结果 |
2.4.5.2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分析 |
2.5 H_2SO_4-CH_3COCH_3-MnSO_4-NaBrO_3体系反应条件优化 |
2.5.1 体系Ⅱ中奶粉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携带的信息 |
2.5.2 检测量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3 温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4 试剂浓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4.1 硫酸浓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4.2 硫酸锰浓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4.3 溴酸钠浓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4.4 丙酮浓度对反应体系Ⅱ的影响 |
2.5.5 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 |
2.5.5.1 响应面设计及试验结果 |
2.5.5.2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分析 |
2.6 小结 |
3 基于两种振荡体系检测奶粉中添加的糊精和尿素 |
3.1 引言 |
3.2 基于H_2SO_4-CH_2(COOH)_2-NaBrO_3-NH_4Ce(SO_4)_2体系检测奶粉中添加的糊精 |
3.2.1 试验材料 |
3.2.1.1 试验原料 |
3.2.1.2 试验试剂 |
3.2.1.3 试验仪器 |
3.2.1.4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利用体系工对标样参数信息测定与回归方程模型建立 |
3.2.2.2 体系工中未知试样的测定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体系工奶粉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携带的信息和重现性 |
3.2.3.2 体系工奶粉掺杂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3.2.3.3 体系工中糊精不同添加量对奶粉指纹图谱的影响 |
3.2.3.4 利用体系工测定奶粉中添加的糊精含量 |
3.2.3.5 体系工验证试验 |
3.2.3.6 体系工奶粉中添加糊精含量的检出限 |
3.2.4 小结 |
3.3 基于H_2SO_4-CH_3COCH_3-Mn_SO_4-NaBrO_3体系检测奶粉中添加的糊精 |
3.3.1 试验材料 |
3.3.1.1 试验原料 |
3.3.1.2 试验试剂 |
3.3.1.3 试验仪器 |
3.3.1.4 试验原理 |
3.3.2 试验方法 |
3.3.2.1 利用体系Ⅱ对标样定量信息测定与回归方程模型建立 |
3.3.2.2 体系Ⅱ中未知试样的测定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体系Ⅱ奶粉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携带的信息和重现性 |
3.3.3.2 体系Ⅱ奶粉掺杂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3.3.3.3 体系Ⅱ中糊精不同添加量对奶粉指纹图谱的影响 |
3.3.3.4 利用体系Ⅱ测定奶粉中添加的糊精含量 |
3.3.3.5 体系Ⅱ验证试验 |
3.3.3.6 体系Ⅱ奶粉中添加糊精含量的检出限 |
3.3.4 小结 |
3.4 基于H_2SO_4-CH_2(COOH)_2-NaBrO_3-NH_4Ce(SO_4)2体系检测奶粉中掺杂的尿素 |
3.4.1 试验材料 |
3.4.1.1 试验原料 |
3.4.2 试验方法 |
3.4.2.1 标样定量信息测定与回归方程模型建立 |
3.4.2.2 未知试样的测定 |
3.4.3 结果与讨论 |
3.4.3.1 奶粉掺杂尿素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3.4.3.2 尿素不同掺杂量对奶粉指纹图谱的影响 |
3.4.3.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法测定奶粉中掺杂的尿素含量 |
3.4.3.4 验证试验 |
3.4.3.5 奶粉中掺杂尿素含量的检出限 |
3.4.4 小结 |
3.5 基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同时检测奶粉中掺杂的糊精和尿素 |
3.5.1 试验材料 |
3.5.1.1 试验原料 |
3.5.2 试验方法 |
3.5.2.1 标样定量信息测定与回归方程模型建立 |
3.5.2.2 未知试样的测定 |
3.5.3 结果与讨论 |
3.5.3.1 反应过程中温度的选择 |
3.5.3.2 奶粉中同时掺杂糊精和尿素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3.5.3.3 糊精与尿素不同掺杂量对奶粉指纹图谱的影响 |
3.5.3.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3.5.3.5 混合奶粉中糊精和尿素含量的预测 |
3.5.3.6 奶粉中同时掺杂糊精和尿素的检出限 |
3.5.4 小结 |
4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及应用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利用两种体系检测奶粉指纹图谱的比较 |
4.2.1 利用体系工和体系Ⅱ检测的配方奶粉指纹图谱 |
4.2.2 不同品牌奶粉指纹图谱库的构建 |
4.2.3 奶粉指纹图谱库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
4.2.4 奶粉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方法的应用 |
4.2.4.1 利用体系Ⅱ鉴别纯羊奶基粉和纯牛奶基粉 |
4.2.4.2 利用体系Ⅱ鉴别不同品牌的奶粉 |
4.3 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化学振荡反应在药物及天然抗氧化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振荡简史 |
1.1.1 萌芽期 |
1.1.2 孕育期 |
1.1.3 成长期 |
1.2 化学振荡条件 |
1.2.1 体系开放 |
1.2.2 远离平衡态 |
1.2.3 存在反馈 |
1.2.4 存在双稳定态 |
1.3 化学振荡研究方法 |
1.3.1 分光光度法 |
1.3.2 电势测定法 |
1.3.3 离子选择电极法 |
1.3.4 微量量热法 |
1.4 常见的振荡体系 |
1.4.1 Belousov-Zhabotinskii振荡体系 |
1.4.2 Bigger-Rauscher振荡体系 |
1.4.3 液膜振荡体系 |
1.4.4 中药振荡体系 |
1.5 化学振荡反应的应用 |
1.5.1 在化学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1.5.2 在临床检验及诊断中的应用 |
1.5.3 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曲克芦丁对CH_2(COOH)_2-H_2SO_4-Ce~(4+)-KBrO_3振荡体系的扰动及其含量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曲克芦丁对体系的扰动 |
2.3.2 体系条件的优化 |
2.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2.3.4 干扰实验 |
2.3.5 实际样品测定 |
2.3.6 机理探讨 |
2.4 结论 |
第三章 CH_2(COOH)_2-H_2SO_4-Mn~(2+)-KIO_3-H_2O_2振荡体系测定中草药及花草茶抗氧化活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2.3 样品处理 |
3.2.4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条件优化 |
3.3.2 抗氧化物质对体系振荡图谱的扰动 |
3.3.3 体系温度对振荡图谱的影响 |
3.3.4 中草药和花草茶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3.3.5 抗氧化物浓度对体系振荡图谱的影响 |
3.3.6 中草药及花草茶浓度与抑制时间的关系 |
3.3.7 中草药配伍后的抑制时间 |
3.3.8 机理探讨 |
3.4 结论 |
第四章 酚磺乙胺对H_2SO_4-MnSO_4-DL-苹果酸-KBrO_3振荡体系的扰动及其含量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空白体系条件优化 |
4.3.2 酚磺乙胺对振荡体系的扰动 |
4.3.3 测定条件优化 |
4.3.4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4.3.5 干扰实验 |
4.3.6 样品分析 |
4.3.7 机理探讨 |
4.4 小结 |
第五章 VB_(12)对CH_2(COOH)_2-H_2SO_4-Mn~(2+)-KIO_3-H_2O_2振荡体系的扰动及其含量测定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 |
5.2.2 试剂 |
5.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VB_(12)溶液对振荡体系的扰动 |
5.3.2 体系条件优化 |
5.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5.3.4 干扰实验 |
5.3.5 样品分析 |
5.3.6 机理推测 |
5.4 小结 |
第六章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对CH_2(COOH)_2-H_2SO_4-Mn~(2+)-KBrO_3振荡体系的扰动及其含量测定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 |
6.2.2 试剂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对振荡体系的扰动 |
6.3.2 体系条件的优化 |
6.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6.3.4 干扰实验 |
6.3.5 样品分析 |
6.3.6 机理探讨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逻辑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信息披露质量文献综述 |
2.1.1 信息披露动机及现状 |
2.1.2 信息披露质量度量 |
2.1.3 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信息披露质量的经济后果 |
2.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
2.2.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动因 |
2.2.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现状 |
2.2.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 |
2.3 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3.1.1 或有负债 |
3.1.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 |
3.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构成及国际比较 |
3.2.1 我国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 |
3.2.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国际对比 |
3.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3.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2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3.3.3 契约理论 |
3.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章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相关要素 |
4.1.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概念讨论 |
4.1.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
4.1.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主体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4.1.4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过程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4.2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现状 |
4.2.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状况统计 |
4.2.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现状描述 |
4.3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
4.3.1 上市公司对或有负债认识不够 |
4.3.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4.3.3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明显 |
4.3.4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强制性披露监管不强 |
4.3.5 缺乏持续性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机制 |
第5章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
5.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5.1.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目标及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5.1.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
5.1.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及度量 |
5.1.4 基于熵权模型的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指标权重 |
5.2 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
5.2.1 样本确定及熵权分析 |
5.2.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情况 |
5.2.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指标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6.1.1 市场环境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1.2 公司治理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1.3 公司财务特征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1.4 审计机构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1.5 会计内部控制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1.6 会计稳健性与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6.3.2 模型检验结果 |
6.4 研究结论 |
第7章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经济后果的实证分析 |
7.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7.1.1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
7.1.2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 |
7.1.3 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风险 |
7.2 研究设计 |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2.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7.3.2 模型检验结果 |
7.4 研究结论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啤酒花的研究现状 |
1.1 啤酒花的化学成分 |
1.1.1 树脂 |
1.1.2 酒花精油 |
1.1.3 酒花多酚 |
1.1.4 其他成分 |
1.2 啤酒花的应用 |
2 植物中的矿物元素 |
2.1 矿物元素与植物 |
2.1.1 营养元素 |
2.1.2 非必需元素与限量元素 |
2.1.3 有害元素 |
2.2 矿物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
2.2.1 前处理方法 |
2.2.2 元素测定仪器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区自然概况 |
3.3 本试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啤酒花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
1 样品采集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2.3 样品 |
3 样品处理 |
4 仪器工作条件 |
5 结果与讨论 |
5.1 元素测定质量数和波长的选择 |
5.2 标准曲线的测定 |
5.3 检出限: |
5.4 标准物质测定 |
5.5 精密度及回收率 |
5.6 啤酒花中不同部位元素含量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啤酒花与土壤中矿物元素分析 |
1 样品处理与测定 |
2 啤酒花种植土中矿物元素 |
3 不同地域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 |
4 不同来源啤酒花中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5 不同品种的啤酒花的主成分分析 |
6 不同产地来源品种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质元素在啤酒花中的分布特点 |
1 药品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啤酒花年生长周期内矿物元素变化 |
3.3.1 铅 |
3.3.2 铝 |
3.3.3 砷 |
3.3.4 镉 |
3.3.5 钡 |
3.3.6 镍 |
3.3.7 锰 |
3.3.8 铜 |
3.3.9 锶 |
3.3.10 钴 |
3.3.11 铬 |
3.3.12 锌 |
3.3.13 锂 |
3.3.14 钒 |
3.3.15 铁 |
3.3.16 镓 |
3.3.17 铷 |
3.3.18 常量元素 |
4. 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富集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性相关分析啤酒花中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 |
1 药品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酒花Α-酸和Β-酸含量的测定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色谱条件 |
2.2 酒花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1 总黄酮的测定 |
2.2.2 总多酚的测定 |
2.3 酒花矿物元素的测定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酒花中苦味酸含量和多酚黄酮含量 |
3.2 酒花活性成分指标与酒花矿质元素含量典型性相关分析 |
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和啤酒花鉴别及定量分析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啤酒概述 |
1.1.1 啤酒质量鉴别方法 |
1.1.2 啤酒乙醇测定方法 |
1.2 啤酒花概述 |
1.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概述 |
1.3.1 非线性化学反应 |
1.3.2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
1.3.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基本原理 |
1.3.4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基本信息和相似度计算方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2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定性鉴别中应用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样品成分对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影响 |
2.2.2 检测用量的选择 |
2.2.3 啤酒图谱特征性和重现性研究 |
2.2.4 啤酒质量鉴别 |
2.3 本章小结 |
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乙醇含量测定中应用 |
3.1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信息回归法原理分析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乙醇浓度对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最大波幅的影响 |
3.3.2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信息回归法测定啤酒乙醇含量 |
3.4 本章小结 |
4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花品种或产地鉴别中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
4.1.2 前处理过程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
4.2.2 各种啤酒花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性及重现性 |
4.2.3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花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花掺杂定量测定中应用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
5.1.2 样品处理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指纹图谱测定条件优化 |
5.2.2 各啤酒花指纹图谱检测用量的选择和特征性 |
5.2.3 啤酒花品种互掺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啤酒花质量评价中光谱法的应用和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分离蛋白-多糖体系对甜菊糖苷苦味的抑制作用及其复合乳液稳定性研究[D]. 邢琳琳. 渤海大学, 2021(09)
- [2]指纹图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郑振佳,朱文卿,梁浩,张利,张鹏,马越.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2)
- [3]蔬菜中百草枯残留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学研究[D]. 欧阳子程. 深圳大学, 2020(10)
- [4]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D]. 张楠.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酒及食用油中一些污染物分析新方法研究[D]. 徐小梅. 南昌大学, 2018(01)
- [6]基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乳品质控方法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D]. 马永杰.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7]化学振荡反应在药物及天然抗氧化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叶丹妮. 广西大学, 2016(02)
- [8]上市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 卢丽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5(01)
- [9]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D]. 王瑶. 新疆大学, 2014(02)
- [10]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啤酒和啤酒花鉴别及定量分析中应用[D]. 张娟. 中南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