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论文文献综述)
柳直[1](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张鹤[2](2020)在《华能R电厂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力供应短缺,到现在成为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排名世界第一位的电力大国。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发电形式。但由于新能源迅速发展、外来电输入越来越多、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等因素,山东省火力发电厂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有必要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研究。本文以华能R电厂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管理学理论,对华能R电厂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外部环境上,利用PEST与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 EFE矩阵。内部环境上,利用价值链工具,对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 IFE矩阵。结合R电厂的战略目标,利用SWOT工具,确定了 R电厂可采取的竞争战略,并制定了战略保障措施。通过深入研究,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及应对不利的发展环境,华能R电厂应采取聚焦客户为导向的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为在客户选择上采取聚焦战略与电力生产过程中采取低成本战略。为了保障以上战略成功实施,应该采取调整组织结构、革新企业文化、扭转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发挥品牌优势等保障措施。对华能R电厂的竞争战略所进行地深入、全面、系统研究,为R电厂的竞争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相关发电与售电企业提供了参考意义。
李波[3](2020)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在治理主体、谈判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已经日益完善,尤其是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使得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于《巴黎协定》的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及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式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全球事务参与的深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引领者”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这引起了我们对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角色的思考,在过往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中,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角色是怎样发生转变的?影响这一转变的因素是什么?在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通过引进角色理论将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力求搭建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更为准确地分析中国的角色。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可以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过程分为拒绝角色、承认角色和接受角色,并通过三个变量来分析造成不同阶段角色的原因,分别是国家的利益认知,国家的身份认知和国际体系因素,三个变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单独或共同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4年,中国对于国家利益的认知是摆脱贫困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刚刚起步的全球气候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利益需求,国家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去参与气候治理,而仅仅将其作为融入国际社会的一种手段。这一阶段正值美苏两强争霸阶段,中国作为后起者认识到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取得发展,在党的十三大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被正式提出,随着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加深,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也明确了此时自己的身份定位,那就是“和平的发展者”。此时的国际环境也较为复杂,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四小龙”腾飞,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发展经济的愿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中国希望通过气候治理这一平台融入国际社会,改变不利的国际环境,而石油价格的下跌,给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能源环境。这三方面因素造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被动的参与,表现为拒绝角色。1995-2005年,中国逐渐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范围,此时经济发展的目标转变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质量,但本质上来说,这一阶段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还是服务于发展速度这一目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想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担当作用,这些因素明确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认知。国际体系方面,面对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开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状况,并且科学评估中国的环境问题所带给外部的影响。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的角色开始出现缺失,这也客观上减轻了中国的减排压力,给中国经济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条件,中国和欧盟提升了在气候变化中的合作水平,加强了中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这一时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成本较高,因此中国还是倾向于采用煤炭和天然气作为替代,这就使得中国参与气候治理表现出两面性。这三个因素使得中国对于气候治理的参与相对于前一个阶段不再消极,但整体呈现出谨慎而保守的态度,表现为承认角色。2006到2015年阶段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到“十五”规划末期中国还未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高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的首要利益认知。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逐步加强,尤其是中国成功的抵御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进一步强化。在国际上与中国一起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新兴国家群体,新兴国家群体为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原先由欧美所主导的世界格局。而这一时期,全球石油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煤炭消费的增长也十分有限,新能源的使用量开始出现较大增长,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能源结构开始向绿色能源方向发展,这也影响了中国的气候治理参与。因此,基于中国对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认知和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以及受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和油价大幅度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影响,中国在这一阶段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表现为对角色的接受,开始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与开放参与。《巴黎协定》开创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局面,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减排方式降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抗性,提高了各国的履约积极性。但美国的退出和欧盟影响力的式微又给“后巴黎”时代蒙上了阴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角色开始逐渐突出。而促成中国成为“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角色的,包括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利益认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身份认知,以及制度碎片化和领导力缺失的全球治理体系。此时又恰逢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这与气候治理存在天然的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理念支撑,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积极提供国际气候公共产品,践行“引领者”这一角色。基于上述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角色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首先,中国的自身利益认知和身份认知是决定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角色的最根本因素,而将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相结合,区别于现实主义“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也区别于建构主义“国家利益是国际体系的建构”,将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在面对利益时的主观认知。面对欧美发达国家所搭建的全球气候治理平台,中国更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和身份出发,基于自身的利益认知和身份认知,增强适应自身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更有效和积极的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其次,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变化,是世界权力格局转变的一种表征,也是中国逐步崛起的过程。这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角色形成的基本机制,也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参与气候外交。
高一鸣[4](2020)在《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从事煤炭装卸作业的专业化公司,秦港二公司亟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煤炭业务竞争战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秦港二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适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战略,通过对秦港二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秦港二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现状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战略,明确战略重点,并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秦港二公司竞争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依据。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对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对竞争战略进行了解释。结合了国内外有关竞争战略的研究成果及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对秦港二公司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科技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探讨秦港二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其次,对秦港二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了解企业煤炭业务现状及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和财务资源能力的现状。再次,构建SWOT矩阵,明确秦港二公司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现状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目标,明确秦港二公司的战略重点。最后,从集中发展中小型客户、提高管理和作业效率、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开发增值服务四个方面制定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并提出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秦港二公司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李海洋[5](2020)在《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基础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得到持续迅速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需求,国家陆续分阶段实施了电力体制改革。2015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基于此,在面对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电力供大于求、市场化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如何转变经营模式,创新营销策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创造自身的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XZ火电厂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的营销策略展开相关研究,利用宏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和质性分析等分析方法,详细剖析了XZ火电场内外部市场环境,明晰了XZ火电厂所面临的经营形式严峻、营销意识欠缺和营销体系不健全等营销现状,提出了XZ火电厂应在新电改形势下,建立健全新型营销体系,创新经营模式,提供增值性、差异化的服务,降低成本,增加客户粘性,实施增长型营销战略,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依据营销战略,通过收集公司资料、网络相关文献和培训记录,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分析归类,建立了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因素模型,另外利用预留资料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提炼出XZ火电厂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营销价格、客户服务、营销渠道。本文对XZ火电厂营销策略上主要存在问题的三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竞价策略、客户服务策略、创新渠道策略。竞价策略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交易方式采取不同的竞价策略;客户服务策略主要是采取转变观念、差异化服务、提高用户粘性、提高服务能力的策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精准了解客户需求,做好市场培育和拓展电能产品附加价值;创新渠道主要是以市场为中心,提出了七项创新渠道策略。最后,从营销人才培养、智能营销系统建设、智慧电厂建设、卓越运营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制定措施,来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以此来提升XZ火电厂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市场份额,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余希凡[6](2019)在《福建T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阶段,我国能源资源结构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相比其它类型的能源资源而言,我国煤炭资源规模较大,因此,煤炭一直被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和原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开发情况来看,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将会保持较长一段时期。T公司是福建省内大型的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供应商,福建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可开采煤量即将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另外,T公司的外部环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家倡导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体系,宏观政策对煤炭产量给出了严格的控制;受过度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影响,政策与环保因素深深地驱动T公司思考未来发展。就T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现状而言,企业战略转型已成必然,且十分紧迫、转型意义重大。基于现有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本文从目前煤炭行业的现状入手,对T公司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得出驱使T公司战略转型的影响因素和维持T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素。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法,对T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得出了T公司进行战略转型的依据;基于此,论文提出T公司的战略转型目标、原则和思路,并提出T公司战略转型的方向和重点。最后,为保障其顺利实施,从思想保障、资源保障、组织保障出发,统一战略转型认知、加强多部门协调整合资源、进行组织架构变革等多个维度建立健全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保障体系,以期能够通过战略转型,提高T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T公司战略转型的全面、深入剖析,一方面能够为T公司战略制定和战术决策提供有效的启发和经验借鉴,提升其战略、战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寻出高效的转型发展路径,同时,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煤炭企业的战略转型给出有效的战略指导。
黄华[7](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申达宏[8](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邓蕊[9](2019)在《XC煤炭贸易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作为国家工业的先行条件之一,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12年开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改革,煤炭的开采行业已经过了一次全国性的淘汰。但在煤炭销售终端领域,民营企业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服务无法精细化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链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XC煤炭贸易公司(以下简称XC公司)是一家全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于煤炭的销售与配送服务。随着能源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能源行业的国有化,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笔者是XC公司的一名管理者。本文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对XC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行业竞争者的情况以及XC公司所在行业的背景情况等展开研究和探索分析。通过文献收集与调查走访研究,自身案例研究,使用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法,结合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对XC公司的外部的宏观环境、内部的微观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展开对XC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在综合研究分析XC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企业优劣势的基础上,为XC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管理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本文总共包含了六个章节,各章节所研究的重点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围绕着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以及国外的研究文献展开的,针对这些内容提出整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目前能源产业的实际市场供需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现状等展开研究和分析,给出了XC公司进行发展战略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第二章战略管理概述。本章主要是围绕着与战略管理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展开论述,针对战略管理中的概念、分层、流程、方法等先后展开了分析,为接下来进行XC公司的战略管理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第三章XC公司发展背景与目前存在问题。本章主要是围绕着XC公司的运营管理现状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先针对XC公司的发展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再综合考虑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出XC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XC公司战略分析。本章主要是围绕着XC公司的战略展开的研究和分析,通过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模型对XC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进行了科学、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再结合SWOT模型分析出XC公司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等,为接下来进行XC公司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垫定基础。第五章XC公司战略选择,在第四章对战略分析基础上,从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企业的愿景展开分析,在综合考虑各职能层面的因素影响,制定出与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企业愿景相适应的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与相应的规划方案。第六章XC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本章通过对XC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资源、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XC公司在战略实施方面的情况。接着根据XC公司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展开分析,得出相应的战略控制建议。本文通过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对XC公司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实际现状展开研究和分析,发现XC公司现有的发展战略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实施方案,为XC公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为我国同行业中的其他民营企业在制定、改善、提升其发展战略时起到一点经验借鉴作用。由于笔者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有限,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在此深表感谢。
汪学军[10](2016)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战略角色。将来几十年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煤炭依然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伴随着国内外煤炭市场环境的剧变,煤炭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战略转折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顺利完成转型发展,是关乎煤炭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为研究对象,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波士顿矩阵、蓝海战略等理论,深入山东省属煤炭集团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对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转型发展做了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省属大型煤炭企业的优势劣势进行了研究;用公司治理理论对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企业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使用波士顿矩阵这一成熟的分析工具,对省属大型煤炭集团内现有的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进行了梳理,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经营对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企业可取的转型发展方案。
二、今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华能R电厂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1.3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
2.2 电力行业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
2.2.1 概念界定 |
2.2.2 文献综述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发电行业现状及电改趋势 |
3.1.1 行业现状 |
3.1.2 电改趋势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购买者分析 |
3.3.2 供应商分析 |
3.3.3 潜在进入者 |
3.3.4 替代竞争者 |
3.3.5 现有竞争情况分析 |
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 |
3.5.1 外部机会与威胁 |
3.5.2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4.2 价值链分析(基本增值活动) |
4.2.1 燃料存储运输 |
4.2.2 生产运营 |
4.2.3 库存管理 |
4.2.4 市场营销 |
4.2.5 服务 |
4.3 价值链分析(辅助增值活动) |
4.3.1 人力资源管理 |
4.3.2 技术管理 |
4.3.3 招标采购管理 |
4.3.4 信息化管理 |
4.3.5 企业基础设施 |
4.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4.4.1 内部优势与劣势 |
4.4.2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
第5章 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挑战分析 |
5.1.5 SWOT分析 |
5.2. 战略目标 |
5.3 战略选择和确定 |
5.3.1 可选择的战略 |
5.3.2 战略确定 |
第6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竞争战略实施 |
6.1.1 聚焦客户群体 |
6.1.2 电力生产低成本战略 |
6.2 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6.2.1 组织结构调整 |
6.2.2 企业文化革新 |
6.2.3 管理理念扭转 |
6.2.4 人力资源优化 |
6.2.5 扩大品牌优势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及本文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角色的理论框架与变量组合 |
第一节 全球气候治理的论析 |
一、气候变化问题 |
二、全球气候治理 |
第二节 国家角色的论析 |
一、角色理论论析 |
二、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角色论析 |
第三节 国家利益、身份认知、国际体系:变量设置与研究假设 |
一、选取利益、身份和国际体系作为变量的理论依据 |
二、国家利益、身份认知与国际体系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 |
三、研究假设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拒绝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被动参与(20世纪70年代-1994) |
第一节 基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利益观 |
一、气候问题的“非经济”认知 |
二、经济高速增长认知产生的背景 |
三、基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利益认知下的国家发展策略 |
第二节 “后起和平发展者”的身份认知 |
第三节 紧张的国际环境和宽松的国际能源体系 |
一、周边及国际环境 |
二、宽松的国际能源体系 |
第四节 拒绝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国际参与 |
一、拒绝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
二、拒绝角色的环境治理国际参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承认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谨慎而保守参与(1995-2005) |
第一节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利益认知 |
一、对气候问题的“经济”认知 |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利益认知的背景 |
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知下的发展 |
第二节 “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认知 |
一、“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渊源 |
二、“负责任大国”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三节 气候治理主体转变与油价大幅上升的国际体系 |
一、“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兴起 |
二、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的变化 |
三、全球油价大幅上涨的能源体系 |
第四节 承认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气候治理参与 |
一、承认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
二、承认角色的气候治理国际参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受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与开放参与(2006-2015) |
第一节 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利益认知 |
第二节 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 |
一、中国新兴国家身份认知的产生 |
二、低碳经济:新兴国家身份认知下的气候治理路径 |
第三节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与国际油价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 |
一、新兴国家群体的兴起与气候治理参与 |
二、油价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 |
第四节 接受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气候治理参与 |
一、接受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
二、接受角色下中国的气候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巴黎”时代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 |
第一节 “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 |
一、经济“新常态”的国家利益认知 |
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身份认知 |
三、制度碎片化和领导力缺失的全球治理体系 |
第二节 “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
二、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中所用图 |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4)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秦港二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科技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2.2 供应方议价能力 |
2.2.3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2.2.4 替代品的威胁 |
2.2.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港二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基本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组织机构设置 |
3.2 企业煤炭业务现状 |
3.2.1 煤炭业务基础设施 |
3.2.2 煤炭吞吐量 |
3.2.3 煤炭业务流程 |
3.3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
3.3.1 年龄结构 |
3.3.2 学历与职称结构 |
3.3.3 特种技术人员现状 |
3.4 企业财务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 |
4.1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1.5 煤炭业务SWOT矩阵 |
4.2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目标 |
4.2.1 吞吐量目标 |
4.2.2 利润目标 |
4.2.3 货源目标 |
4.3 秦港二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3.1 竞争战略选择的原则 |
4.3.2 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提出 |
4.4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期划分及战略重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5.1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1 集中发展中小型客户,提高市场份额 |
5.1.2 完善煤炭业务管理,提高管理和作业效率 |
5.1.3 优化煤炭装卸作业,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 |
5.1.4 开发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
5.2 秦港二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 |
5.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 |
5.2.4 建立煤炭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
5.2.5 建立煤炭业务绩效考核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方法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理论与方法基础 |
3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环境分析 |
3.1 XZ火电厂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3 产业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5 目标市场战略 |
4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 扎根理论对新电改形势下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研究的适应性 |
4.2 资料搜集与整理 |
4.3 资料编码分析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 信度检验 |
4.6 模型阐述与结论 |
5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制定 |
5.1 竞价策略 |
5.2 客户服务策略 |
5.3 创新渠道策略 |
6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营销人才培养 |
6.2 智能营销系统建设 |
6.3 智慧电厂建设 |
6.4 卓越运营体系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福建T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煤炭企业发展战略 |
1.3.2 煤炭企业战略转型 |
1.3.3 文献述评 |
1.4 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
1.4.1 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概述与分析工具 |
2.1 企业战略的层次与类型 |
2.2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内涵 |
2.3 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因素 |
2.3.1 战略转型的动因 |
2.3.2 战略转型的阻力 |
2.4 战略转型的分析工具 |
2.4.1 PEST分析 |
2.4.2 波特五力模型 |
2.4.3 SWOT分析 |
第3章 T公司战略转型的环境分析 |
3.1 T公司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T公司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认知评估 |
3.2 T公司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分析 |
3.2.1 T公司资源概况及其竞争力分析 |
3.2.2 T公司能力概况及其竞争力分析 |
3.3 基于VRIO的 T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4章 T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T公司概况及发展现状 |
4.1.1 T公司的基本概况 |
4.1.2 T公司的组织结构 |
4.1.3 T公司的员工结构 |
4.1.4 T公司的现行战略 |
4.2 T公司现有战略执行中发现的问题 |
4.2.1 原有战略规划内容过于模糊 |
4.2.2 高层管理者对原有战略的认知不一致 |
4.2.3 原有战略对政策环境变化影响估计不足 |
4.2.4 原有战略对于煤炭资源过度依赖 |
第5章 T公司战略转型的方案设计 |
5.1 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战略转型的目标与思路 |
5.2.1 战略转型的目标 |
5.2.2 战略转型的原则与思路 |
5.3 战略转型的方向与重点 |
5.3.1 战略转型的方向 |
5.3.2 战略转型的重点 |
第6章 T公司战略转型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统一战略转型认知,为战略转型提供思想保障 |
6.2 多部门统一协调整合,为战略转型提供资源保障 |
6.3 进行组织架构变革,为战略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7)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
2.1 主要理论工具 |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
2.3 文献研究综评 |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
4.1 政策因素 |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
4.2 环保科技 |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
4.3 执法监督 |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5.3.1 模型假设条件 |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
5.4.1 无补贴政策 |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5.5.1 参数取值 |
5.5.2 计算结果 |
5.5.3 分析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6.2.1 模型假设条件 |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
6.3.1 无补贴政策 |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6.4.1 参数取值 |
6.4.2 计算结果 |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
6.5.1 对比分析 |
6.5.2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
8.2.3 分析与讨论 |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
三 新欧亚主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
一 谋略性 |
二 务实性 |
三 可行性 |
四 机制性 |
五 持续性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XC煤炭贸易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及战略管理概述 |
2.1 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战略的概念与分层 |
2.2.1 总体战略 |
2.2.2 竞争战略 |
2.2.3 职能层战略 |
2.3 战略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
2.3.1 战略管理的流程 |
2.3.2 战略管理方法 |
3 XC公司的发展背景与问题 |
3.1 公司的基本概述 |
3.2 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XC公司战略分析 |
4.1 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行业特征及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竞争环境分析 |
4.1.4 技术及产品环境分析 |
4.2 外部微观环境五力分析 |
4.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2 替代品威胁 |
4.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5 竞争者的实力 |
4.3 内外部SWOT组合分析 |
4.3.1 公司内部优势 |
4.3.2 公司内部劣势 |
4.3.3 公司外部机遇 |
4.3.4 公司外部威胁 |
4.3.5 SWOT综合分析 |
5 XC公司战略选择 |
5.1 总体战略选择 |
5.2 竞争战略选择 |
5.3 职能层战略 |
6 XC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
6.1 公司战略的实施 |
6.1.1 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合理配置公司资源 |
6.1.2 公司的组织再造与企业文化 |
6.1.3 营销战略实施 |
6.1.4 采购战略实施 |
6.1.5 实施创新战略 |
6.1.6 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
6.2 公司战略的控制 |
6.2.1 战略控制的类型 |
6.2.2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6.2.3 公司战略实施绩效测定 |
6.2.4 误差纠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概况与转型发展理论基础 |
2.1 新常态下山东省属煤炭企业发展情况概况 |
2.2 经济新常态要求转型发展 |
2.3 企业转型发展理论基础 |
2.3.1 战略管理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蓝海战略 |
第3章 山东省属大型煤炭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山东省属大型煤炭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发展劣势分析 |
3.1.2 发展优势分析 |
3.1.3 发展机会分析 |
3.1.4 发展威胁分析 |
3.2 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的SWOT分析评价 |
第4章 案例分析:C矿集团转型发展借鉴 |
4.1 集团概况 |
4.2 集团现状 |
4.3 经验分析 |
4.3.1 战略目标清晰 |
4.3.2 成功的战略实施,坚持有进有退 |
4.3.3 运营管理实施得当 |
4.3.4 成熟的公司治理 |
4.3.5 积极推行精用工管控机制,进一步减人提效 |
4.3.6 积极探索资源枯竭企业发展之路,再生新活力 |
第5章 山东省属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方案 |
5.1 转型发展方向和分析方法 |
5.2 L矿业集团概况和现状分析 |
5.2.1 L矿业集团概况 |
5.2.2 L矿业集团面临的问题 |
5.3 L矿业集团转型发展方案 |
5.4 L矿业集团转型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今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2]华能R电厂竞争战略研究[D]. 张鹤. 山东大学, 2020(05)
- [3]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李波. 山东大学, 2020(02)
- [4]秦港第二港务公司煤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高一鸣. 燕山大学, 2020(01)
- [5]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D]. 李海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福建T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余希凡. 华侨大学, 2019(05)
- [7]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9]XC煤炭贸易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D]. 邓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属大型煤炭集团转型发展研究[D]. 汪学军.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