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田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任德良,刘金丹,袁靖,刘方圆,张学谦,朱龙坤[1](2020)在《浅谈水田轮式拖拉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水田轮式拖拉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水田轮式拖拉机设计时需注意的问题,为后续水田轮式拖拉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冯闯闯[2](2020)在《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莲藕的食用药用价值较高,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睐的水生蔬菜和特色农产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积极性持续上涨,莲藕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多,但莲藕采收成为摆在农户面前的一个问题。莲藕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单喷枪采挖,即手持水枪冲刷覆盖于莲藕上方的泥土,再将莲藕从泥土中抽出,这种莲藕收获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获效率,但对挖藕工人要求熟练程度较高,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不利于莲藕产业的长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螺旋推进式底盘为基础,设计出一种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对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与计算,并开展了土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部件设计。采用螺旋推进式底盘为行走装置,配合喷流系统、传动系统对莲藕进行采挖收获;对螺旋推进底盘结构参数、喷流装置结构参数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对柴油机和水泵进行选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开展了螺旋滚筒运动学分析。(2)利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分析了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喷流系统的水头能量损失,开展了管道水流的状态分析。建立了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喷流系统能量损失模型,依次对管路的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进行了计算,得出挖藕机实际扬程为18.37m。(3)利用ANSYS Workbench板块,对1.2mm、1.5mm和2mm三种不同厚度的机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相应等效应力云图和最大位移云图;在满足工作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且为了尽量降低机架及整机重量,选择1.2mm厚度不锈钢方管作为机架焊接材料。对机架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前六阶最大变形云图,可得到最大变形出现位置和自身频率;并对机架激励频率进行了计算和校核,构件固有前六阶频率均小于外部激励频率,共振情况基本不会发生。(4)开展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土槽试验,对其作业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挖掘深度、莲藕浮出率和莲藕破损率为试验指标,以行走速度、喷射角度和喷头与泥面距离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土槽试验。土槽试验表明,行进速度为0.1m/s,喷射角度为60°,喷头距离泥面距离为0时,挖掘深度达到376mm,莲藕浮出率为94%,莲藕损伤率为3.3%,试验效果较好。
王明[3](2019)在《马铃薯仿生培土器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中耕培土是保证马铃薯生长的必要措施,对马铃薯产量有显着的影响。本文针对培土器在作业时存在培土高度不足、工作性能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仿生培土器。利用离散元仿真与数字化土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仿生培土器结构及运动参数对培土高度、工作阻力及土壤破碎率的影响,优化关键工作参数组合,为培土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仿生培土器。通过分析马铃薯培土农艺要求及培土器类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单垄双行种植模式的仿生培土器,研究了仿生培土器的工作原理。对关键触土部件仿生翼板和仿生铲胸进行了设计;参考马铃薯垄作的农艺要求,对幅宽调节器等装置进行了设计。(2)仿生培土器工作过程的EDEM仿真。构建了不同结构参数的仿生培土器及土壤颗粒边界模型;对照垄型参数构建了离散元土壤结构模型。利用EDEM分别研究了仿生培土器关键结构及运动参数对培土高度、工作阻力、土壤破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因素水平基本满足培土高度的要求;2)工作阻力随着前进速度与铧刃夹角增加而增加,随着凸包半径、高径比、凸包间距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3)土壤破碎率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铧刃夹角、凸包半径、凸包间距、高径比的增加而增加。(3)仿生培土器结构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以铧刃夹角、凸包半径、凸包间距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建立了3个因素与工作阻力、土壤破碎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影响工作阻力的因素显着性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铧刃夹角、凸包间距、凸包半径;影响土壤破碎率的因素显着性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凸包半径、铧刃夹角、凸包间距。仿生培土器最优参数组合为铧刃夹角26°、凸包半径17.2mm、凸包间距28.5mm;通过土槽试验可知,与普通培土器相比,仿生培土器满足培土高度要求并表现出较好的降阻与碎土能力,降阻率约为10.49%,土壤破碎率提高9.64%。培土高度、工作阻力、土壤破碎率的仿真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分别为6.18%、2.60%、13.97%。
曹健波[4](2018)在《小型柴油机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农业机械数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机械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却在下降,一些用户认为是机器制造质量下降。通过几年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导致柴油机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户使用不当造成的。对小型柴油机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重点分析。
徐济群[5](2018)在《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村土地大面积集中流转,农业、农机合作社迅猛发展,深耕、浅翻深松、联合整地和免耕播种等增产技术推广,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目前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主要是用来整地及耕地,虽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但在具体的操作当中仍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
曹鹏[6](2014)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核心机构设计与优化》文中指出水稻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其栽植面积最大、亩产量高、总产最多,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2011年水稻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15%,黑龙江省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为5300万公亩,五年内增长了47%,种植面积居首位。目前,全国耕地不断减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亩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供给更加困难。所以在有限劳动力及耕种面积约束下,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水平就显得及其关键。我国现阶段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其中以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最为薄弱。快速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使用率,降低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近年来工厂化机械育秧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在我国水稻种植中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应用将会得到更进一步推广。因此,研发一种机构简单、性能可靠的钵苗移栽机构,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这种移栽机构应满足我国的发展国情,拥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实现超级稻种植的推广,对于我国水稻机械化栽植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非均匀B样条曲线拟合理论发明了一种新型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系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该机构可以形成水稻钵苗移栽的“8”字形特殊轨迹,成功地用一套机构完成取苗、输送和栽植三个动作,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振动小、效率高等优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水稻钵苗移栽机械的工作特点及其结构原理深入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了水稻钵苗移栽作业的要求及现有移栽机构存在的多种问题。研发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的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2)详细说明B样条非圆齿轮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工作机理及特点,通过将非圆齿轮行星轮系自身所形成的复合运动,使得移栽臂形成了特殊的“8字形”工作静轨迹。建立B样条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针对回转式移栽机构的优化特点,即目标优化数目多,可变参数种类多,相互之间联系复杂;基于MATLAB7.0GUI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出“非圆齿轮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软件登记号为:2013SR071209),并制定参数优化目标,并将其量化。通过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交流的优化方法,可以对移栽机构的参数进行优化,逐步调整优化参数,使其符合移栽机构的目标要求,为机构的参数优化指明了方向,并求得出一组最佳的设计参数。3)通过优化软件优化出来的参数,在AutoCAD2008环境下绘制完成了机构的装配图以及各零部件图,并利用UG8.0对优化并绘制好的二维图纸进行建模,并生成三维图和三维整体的装配。4)建立移栽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在ADAMS2010中进行虚拟样机动态仿真试验。通过对移栽机构动态仿真得出的运动轨迹比对分析,以此来验证理论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并根据分析出的结果对结构进行更进一步优化设计。5)根据最优的优化结果,对本文提出的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进行样机试制,结合虚拟样机的仿真结果,通过田间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相关经验,为下一步对移栽机构的完善做好准备。
阚国坤[7](2010)在《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旱改水,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旱地改造为水田,将原来种植的旱作物改为水稻。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在1953-1983年领导广大干群艰苦奋斗推行旱改水农业开发活动,系统分析兴起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实践经验,进而,深入地探讨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产、农村经济生活与及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总结探索这项以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成效,并以此展示苏北地区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懈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出结论是旱改水促进了苏北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条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农业旱改水开发的基础上。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苏北农业旱改水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活动兴起背景及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活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多项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其二是苏北地区过去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水灾导致群众饥荒,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民众在影响较大的沂、沭两大骨干河流上进行“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治理工程,打响了新中国治水第一仗。很快解除灾害,而后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为实施旱改水创造了基本条件。其三是苏北实行旱改水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淮河以北,属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土壤及降水条件均属优越,适合水稻生长。其四是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穆子、山芋、玉米、大豆、高粱等旱作物为主耕作制度,为了这种多灾低产面貌,在实践中先后试验种植了马铃薯、甘薯、水稻等高产作物。苏北地区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洪水涝害发生时期,也正是水稻需水最多的时期,在旱改水田种植高产作物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与当地降水高峰期、温度高峰期的基本同步,实现了种稻治水抗灾,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且水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旱涝保收,能够有效利用瘠薄土地,改良盐碱土壤及营养价值好、经济价值高、民众喜食等优点,是成为符合旱改水条件的首选作物。因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农业上推行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推行农业旱改水活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开展取得显着的成效。按照旱改水实施时间大致经过: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四个阶段,到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干群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实现改善民生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其中值得记取的教训是受到1960-1962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天灾加人祸使得旱改水刚推开就在一些地方被迫下马,导致大面积回旱,人为破坏了与稻作相关的水利设施,使得干群对旱改水是谈虎色变,回旱导致了群众生活艰难。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北地区农村只在初期影响较大,尔后在“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将江淮水通过江苏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最北端的徐州丰沛县,有效保障了发展旱改水水源供应。同时因旱改水需要的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增多,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产杂交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苏北地区旱改水获得迅猛发展。到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苏北地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稳步发展,水稻保持在较高面积。在没有稻作种植技术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旱改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没有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持续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推广的组织管理。领导始终重视与支持并亲自参与旱改水,甚至对旱改水中遇到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级负责,定时、定人办法子以一一解决。当时苏北旱改水地区经济十分贫困,群众无力拿出经费来推行旱改水,政府采取下拨经费及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解决所缺的经费予以支持。为了让苏北民众尽快掌握陌生的稻作技术,在大规模推行旱改水前,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地进行多点试验。邀请并选派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水稻专家陈永康多次前来传播高产稻作经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亲自深入旱改水地区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技术指导,使得旱改水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发展。为加强苏北地区旱改水领导与技术力量,实现水稻高产,江苏省多次从南方稻作地区选派多批有领导水稻生产经验的管理干部及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稻农,到达苏北地区传授稻作技术。苏北地区在推行农业旱改水缺少相关生产工具与资料,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提水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以使旱改水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组织管理毕竟只是推动苏北地区旱改水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农民由思想到行动的自觉参与才是旱改水发展的真正动力,采取促进干群思想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等管理举措,推动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逐步在实践运用,收到良好效果。推广南方插秧稻的种植技术经验是苏北地区旱改水主要内容。而对本区民众来说,插秧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比种植旱作物复杂、繁琐得多,而且劳动力投入也大大增加,群众起初不适应也颇感辛苦。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及推广从平田整地、水稻选种、浸种、催芽、落谷、拔秧、栽插、耘耥除草、施肥、治虫、收获等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经验,以保证水稻有效增产,实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摆脱其贫困生活。其中,最显艰难是对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勘测整理,有计划进行灌溉沟渠闸坝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种植地块。其次是插秧。插秧是苏北旱改水地区群众较为生疏与旱作区别大的农活,也是水稻生产中费工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环节。插秧用工数比小麦、玉米田多,因劳畜力不足及技术不熟练而费工更多。虽然如此,在上下努力下,到1965年各地普遍实现插秧稻,不再种植直播稻,并逐步建立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苏北地区推广旱改水过程中始终重视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研制及推广应用,是实现不花钱增产多、收效快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不断引进推广并培育应用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奠定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更新换代的水稻品种为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促进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北地区群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表现引进推广杂交稻种植上不仅与苏南同步发展而且使得水稻产量普遍超过苏南。苏北地区民众在上级支持与领导下,克服诸多的困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耕作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得水稻面积扩大,而且使得稻麦一年两熟的面积也扩大,实现了当初制定旱改水目标。苏北地区旱改水变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对农业生产方面能够促进水利规划与建设一直是遵照“水随农走”的原则为旱改水服务,先后修建水库、骨干河道及跨流域调引江、淮水工程为旱改水提供水源保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进行梯级河网化及灌溉站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改变了单纯依靠雨水灌溉农业生产。使得苏北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水源,有效地管理与维护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实现了水利条件好地方都进行了大面积旱改水,而实行旱改水地方都能保持良好的水源利用条件,形成旱改水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的良好互促互动关系。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促进当地民众社会生活改善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使得民众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并增强了民众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减轻妇女劳动,发挥了妇女作用等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兴修众多水库及稻田也为水产养殖提供基地,逐渐增多的水稻面积及产量为稻米相关的加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切身体会,诸如增产了粮食、消灭了蝗虫等。旱改水还能够调节、改善气候状况,拦蓄雨洪,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污染。改良当地盐碱土、砂姜黑等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巨大成功也为其它地区提供诸多的启示,农业旱改水是一场集中干群智慧与力量的农业生产改革。在推行旱改水过程中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劳动力量,促进了水利建设发展,为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走出一条至今仍然被借鉴与实践的成功之路:苏南支援苏北发展、苏北学习苏南先进技术经验。真实地反映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实绩。旱改水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为有效保障国家与区域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探求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及其经验。
成其良,张学斌[8](2003)在《小型拖拉机安全生产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一、田间作业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田间安全作业要做好三件事:认真准备、熟悉环境、谨慎操作。 (1)做好出车前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减少事故因素。燃油洁净而充足,不漏油;液压油充足,质量合乎要求;空气滤清器油面高度合适,保养充分;冷却系统功能良好,防止发动机过热;轮胎气压合适;电气设备工作正常;机器暴露在外面的传动部分(齿轮、皮带、传动轴等)要加装保护罩。
杨通泉[9](2001)在《拖拉机与组合多用旋耕机配套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组合式旋耕机是用于旱田或水山作业的整地机械,一次性可完成深松、旋耕和整地等多项作业。目前,我国生产的旋耕机的配套动力主要有履带式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两种机型,为了充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稳定性,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在与拖拉机配套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王金武[10](2001)在《三江平原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系统分析与综合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工程课题的一个子课题,通过系统研究水稻田间主产过程机器系统,为三江平原加快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国内外水稻田间生产过程机械化研究现状,结合三江平原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的实际情况,本文以耕整地、插秧和收获作业环节的机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水稻田间生产的环境条件、生产工艺过程、最佳作业期、机器系统选型等进行了综合优化研究。 本文较系统地对PVC塑料池埂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应用PVC塑料池埂从经济性和适用性上均优于泥埂,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力,不误农时,降低了综合费用,它是水稻生产作业的一种变革性的措施。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方法,对三江平原水稻生产中插秧和收获作业环节的适时性损失进行了试验,首次得到了该地区水稻生产适时性损失函数和适时性损失系数,使水稻生产机器系统的配备理论更加完善。 本文对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的履带车辆(前驱动)前进比后退省力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自行研制的转向力矩传感器和标准扭矩仪以及拉压传感器,对履带车辆前驱动和后驱动的转向力矩、制动力和转向半径进行了测试,首次得出履带车辆前驱动比后驱动转向力矩小50%的结论,同时得到转向力矩与制动力和转向半径的变化规律,以及制动力与转向半径的变化规律,这些结论为履带车辆在前后驱动配置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方法分别对三江平原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设置多项指标进行多种机型的优选,按综合指标给出了优劣排序。 本文首次将适时性损失最小引入目标函数,建立了机器系统配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并对三种方案进行了模拟优化,得出了使用PVC池埂的两旋一翻方案最优,同时得到插秧和收获作业天数是系统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获得了三江平原水稻的适宜插秧和收获作业天数,以及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系统的机器配备量。对比分析表明,优化的机器系统经济效果显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从而为三江平原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水田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田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水田轮式拖拉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田拖拉机定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 水田拖拉机的定义 |
1.2 水田拖拉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2 水田轮式拖拉机设计 |
2.1 功率 |
2.2 轴距 |
2.3 结构质量 |
2.4 离地间隙 |
2.5 前配重设计 |
2.6 前托架设计 |
2.7 防水密封性 |
2.8 其他部件设计 |
3 总结 |
(2)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水射流理论研究现状 |
1.4 螺旋推进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挖藕机设计原则与方案选择 |
2.1.1 设计原则 |
2.1.2 方案选择 |
2.2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1 整机结构介绍 |
2.2.2 工作原理 |
2.3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 |
2.3.1 螺旋底盘尺寸参数设计 |
2.3.2 喷流装置设计 |
2.3.3 总体传动方案的设计与选型 |
2.4 螺旋推进底盘动力学分析 |
2.4.1 螺旋推进式滚筒运动坐标 |
2.4.2 螺旋滚筒运动分析 |
2.4.3 螺旋滚筒的受力分析 |
2.5 水泵选型及压力损失分析 |
2.5.1 水泵类型选择 |
2.5.2 能量损失概念 |
2.5.3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 |
2.5.4 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 |
2.5.5 实际扬程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
3.1 ANSYS软件介绍及基本分析过程 |
3.2 机架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 |
3.2.1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网格划分 |
3.2.3 约束与载荷设定 |
3.2.4 不同厚度机架的静态仿真结果与分析 |
3.2.5 模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性能试验 |
4.1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整机调试 |
4.2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土槽性能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设备与材料 |
4.2.3 挖藕机性能指标 |
4.2.4 试验方法 |
4.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
致谢 |
(3)马铃薯仿生培土器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培土器的研究进展 |
1.2.2 离散元仿真的研究进展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仿生培土器结构设计 |
2.1 马铃薯中耕培土农艺要求 |
2.2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仿生翼板的设计 |
2.3.1 翼板的设计 |
2.3.2 翼板仿生结构的设计 |
2.3.3 受力分析 |
2.4 仿生铲胸的设计 |
2.4.1 铲胸的设计 |
2.4.2 铲胸仿生结构的设计 |
2.4.3 受力分析 |
2.5 其他装置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生培土器工作过程EDEM仿真 |
3.1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3.1.1 土壤颗粒模型的建立 |
3.1.2 仿生培土器模型的建立 |
3.1.3 接触模型的选择与耕作模型的建立 |
3.2 试验评价指标 |
3.3 单因素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1 前进速度的影响 |
3.3.2 铧刃夹角的影响 |
3.3.3 凸包半径的影响 |
3.3.4 高径比的影响 |
3.3.5 凸包间距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因素参数优化的仿真及试验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4.2 工作阻力对目标函数的影响 |
4.2.1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4.2.2 方差分析 |
4.2.3 响应曲面分析 |
4.3 土壤破碎率对目标函数的影响 |
4.3.1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4.3.2 方差分析 |
4.3.3 响应曲面分析 |
4.4 仿生培土器工作参数的优化及验证试验 |
4.4.1 仿生培土器工作参数优化 |
4.4.2 土槽验证试验 |
4.5 后续培土作业仿真分析 |
4.5.1 第二次培土作业仿真及结果 |
4.5.2 第三次培土作业仿真及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型柴油机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进气管加机油不能过量 |
2 加强维护保养 |
3 注意机器的存放 |
(5)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正确选择拖拉机的工作负荷 |
1.1 选择合适的档位 |
1.2 拖拉机发动机不能长时间在额定转速以上 |
2 后轮轮胎的宽度要与犁的单体耕幅必须适合 |
3 对拖拉机配重进行有效选择 |
4 按保养要求及时更换三滤滤芯 |
5 结束语 |
(6)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核心机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反算控制点的三次非均匀B样条非圆齿轮节曲线设计 |
2.1 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的简介 |
2.2 反算控制点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闭曲线 |
2.2.1 三次B样条曲线基函数 |
2.2.2 反算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值曲线的控制顶点 |
2.2.3 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值闭曲线上点的计算 |
2.3 非圆齿轮节曲线的生成 |
2.4 本章小结 |
3 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3.1 移栽机构工作原理 |
3.2 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非圆齿轮副的节曲线模型 |
3.3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轨迹与姿态 |
3.4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建立 |
3.4.1 移栽机构的(角)位移分析 |
3.4.2 移栽机构的(角)速度分析 |
3.4.3 移栽机构的(角)加速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CAA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1 优化软件开发概述 |
4.1.1 优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环境 |
4.1.2 优化软件的设计思想 |
4.2 优化软件系统简介 |
4.2.1 优化软件操作界面 |
4.2.2 优化软件系统机构 |
4.3 参数目标优化 |
4.3.1 确定优化目标 |
4.3.2 量化优化目标 |
4.4 主要输入参数对移栽机构运动轨迹和姿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 |
5.1 非圆齿轮行星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二维整体结构 |
5.2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各分部的结构设计 |
5.2.1 移栽臂的二维结构设计 |
5.2.2 移栽机构夹持装置的设计 |
5.2.3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二维结构设计 |
5.3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初始安装位置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6 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三维建模与虚拟样机仿真 |
6.1 软件系统的环境介绍 |
6.1.1 三维建模软件UG(Unigraphics NX8.0)简介 |
6.1.2 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view2010简介 |
6.2 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流程简介 |
6.3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6.3.1 非圆齿轮的三维建模 |
6.3.2 移栽机构各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6.3.3 移栽机构装配体的三维模型建立 |
6.3.4 移栽机构三维建模的干涉检查 |
6.4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的动态仿真 |
6.4.1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的导入 |
6.4.2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在Adams/view2010中的预处理 |
6.4.3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在Adams/view2010中运动副的添加 |
6.4.4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动态脚本仿真 |
6.5 虚拟样机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
6.5.1 移栽机构虚拟仿真相对运动轨迹 |
6.5.2 移栽机构虚拟仿真绝对运动轨迹 |
6.6 虚拟样机Adams/PostProcess2010动态仿真后处理 |
6.6.1 夹秧片尖点虚拟仿真位移曲线 |
6.6.2 夹秧片尖点虚拟仿真速度曲线 |
6.6.3 非圆齿轮虚拟仿真速度曲线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 相关研究概述 |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
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
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
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
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
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 |
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 |
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 |
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 |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
第一节 制定规划,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
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
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
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
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
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
第一节 土地整理,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
第二节 育秧、插秧 |
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
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
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
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
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
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
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
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
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发挥妇女作用 |
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
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
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
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三江平原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系统分析与综合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工艺过程与农艺要求 |
2.1 三江平原及创业农场的情况简介 |
2.2 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工艺过程与农艺要求 |
3 PVC塑料池埂的田间试验研究 |
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3.3 PVC塑料池埂的应用试验研究 |
3.4 应用PVC塑料池埂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水稻插秧和收获的适时性试验研究 |
4.1 研究的意义 |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 水稻田间生产的适时性损失 |
4.4 建立水稻插秧适时性损失函数 |
4.5 建立水稻收获适时性损失函数 |
5 履带车辆转向性能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测试方法、测试装置的说明 |
5.3 用于测试转向力矩的传感器的设计 |
5.4 传感器的标定 |
5.5 转向力矩和制动力的测试 |
6 水稻田间生产机器系统的选型与配备研究 |
6.1 农业机器的选型原则 |
6.2 选型的方法 |
6.3 选型的工作程序 |
6.4 动力机和作业机的选型 |
6.5 机动插秧机的选型 |
6.6 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选型 |
7 水稻田间生产过程机器系统最优配备量研究 |
7.1 关于机器系统最优配备量研究现状 |
7.2 水稻田间生产过程机器系统的最优配备量研究 |
8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水田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水田轮式拖拉机设计[J]. 任德良,刘金丹,袁靖,刘方圆,张学谦,朱龙坤.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0(05)
- [2]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D]. 冯闯闯.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马铃薯仿生培土器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小型柴油机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曹健波.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8(06)
- [5]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徐济群. 南方农机, 2018(07)
- [6]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核心机构设计与优化[D]. 曹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7]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小型拖拉机安全生产的几个问题[J]. 成其良,张学斌. 农民科技培训, 2003(05)
- [9]拖拉机与组合多用旋耕机配套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杨通泉. 农业机械, 2001(10)
- [10]三江平原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系统分析与综合优化设计研究[D]. 王金武. 东北农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