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露头角的黑人政治家

崭露头角的黑人政治家

一、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论文文献综述)

罗超[1](2017)在《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文中提出美国内战后,南部经历了短暂温和的“约翰逊重建”,它实质上是林肯重建政策的延续。在“林肯之死”与“孟菲斯骚乱”后,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激进重建随之而来。作为“去南部邦联化”的国会重建,它加剧了南部民众对代表黑人利益的共和党政权的抵制,使得本在襁褓中的“失去事业”(Lost Cause)迅速发展,为建立种族隔离制度铺平道路。南部的集体记忆形成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865年到1898年。其中,第一阶段又可以划分成两时期,第一时期从1865至1884年,称为南部内战记忆的分裂期,从“南部重葬运动”的兴起到罗伯特·李塑像在新奥尔良的落成。第二时期从1884至1898年,称为实现南部内战记忆统一的时期,以“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与“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从1898年到1914年,即是“失去事业”要义被北方民众广泛接受的阶段。南部白人社会精英虽在1877年完成了“政治救赎”,但至1884年前,他们的集体记忆依旧是分裂的。南部城镇的纪念与扫墓活动虽繁多,但在组织过程中,均存在各自为政,领导不统一且目标混乱的问题。为募集活动经费,满足会员的诉求,扩大其影响力,纪念组织、妇女团体与老兵协会常常口诛笔伐,内讧不断。至1870年代末,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依旧凌乱,具有低调悲伤、去政治化的特征。不同于1860年代的“仇恨记忆期”,1870年代是老兵记忆的“休眠期”,很多老兵忙于生计,无暇内战记忆的讨论,尽管存在少数前高级军官整理战地记忆的情况。从1880年代开始,随着商业文化与煽情思想在美国流行,南北老兵开始举行各种战场旧址重聚活动。同时,在《世纪》等期刊的推动下,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内战记忆民主化与商业化的浪潮。此外,南部在战后废除了奴隶制,但无法改变单一农作物的经济模式。这种情况使南部更依赖于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在“新南部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经济矛盾性的缩影。然而,这种地区差异却有利于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朝着继往开来,服务全美工业建设大局的方向转变。直至美西战争前,南部勉强实现了集体记忆的统一,但在与北部老兵在实现“文化和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尽管北方年轻一代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失去事业”的要义。随着美西战争的爆发,参军潮与爱国主义思想加速了和解进程。1913年,为共同纪念葛底斯堡战役爆发50周年,南北老兵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内战纪念活动,通过威尔逊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将南北和解的进程推向顶峰。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北方老兵从文化上最终承认了南部奋斗已久的“失去事业”。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抹去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为代价。随着一战的爆发,非裔美国人再次获得千载难逢的觉醒契机。通过与法属非洲士兵的并肩作战与思想交流,非裔美国人渐渐恢复了自我认知与被抹去的战争集体记忆。一战后,非裔美国人走向了民权斗争的国际化之路。当然,这条国际化道路是漫长而艰险的。

王晓华[2](2018)在《后民权时代黑人中产阶级研究 ——社会流动性与文化领导地位》文中指出后民权时代(自1965年以来),黑人中产阶级蓬勃发展,成为黑人社会向上流动的突出代表。依据相关社会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本文聚焦于1965-2000年间的美国黑人社会,并以这一时期的黑人中产阶级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其本质属性、社会流动的特征,以及推动其社会上升的动因。黑人中产阶级内部存在层级化、多元化与矛盾性,但在文化价值观、阶级身份与种族民族身份认同方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崛起受到所处时代的多种因素影响:美国国内政治与政策的走向,黑人政治转向,黑人社会运动以及政治思潮等,在其共同影响下,该阶级在政治、经济、就业、教育、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植根于黑人民族特性中的“二元性”致使该阶级社会地位具有二元性,并进一步导致黑、白中产阶级之间显着差距的出现。黑人中产阶级的社会发展史反映出该阶级群体社会流动的历史与当代特征,也反映出该阶级所具有的脆弱性。但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社会政策、种族主义以及黑人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该群体中始终存在向上社会流动趋势。本文着重考察影响黑人中产阶级社会流动性的主观因素—文化价值观,分析其构成要素,即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黑人传统文化及黑人民族主义对黑人社会流动产生的推动力,并提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中产阶级向上流动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也是黑人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黑人中产阶级通过个体、家庭、社区、文化产业传播并实践其文化价值观,构建文化领导地位。与此同时,黑人知识分子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嘻哈世代、黑人女性、新黑人保守主义者、黑人知识分子自由派和黑人解放神学家们分别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与文化权利,他们彼此间的争执反映出黑人中产阶级构建文化领导地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即:如何解决阶级、性别与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认为,黑人知识分子在客观认识黑人危机的同时,需要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客观认知,并以阶级、性别、种族为核心,促进黑人文化独立与文化民主的实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中的引领角色。

朱世达[3](2008)在《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历史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奥巴马胜选既是共和党执政8年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所致,也得益于他的多民族多文化出身背景。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还表明在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黑白种族划分的美国政治格局并未彻底改变,这预示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将不得不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

刘涛[4](2011)在《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回答“谁在推动美国择校政策”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本文提出理论假设: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受到宪法保护的,对择校政策具有政治诉求的,在政策过程中代表资源、观念、利益、权力的政策参与者是推动择校政策发展的政治动力。根据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的特性,作者借鉴保尔·萨巴蒂尔和汉克·简金斯·史密斯的倡议联盟理论,吸收贾内尔·斯考特等人分析择校政策的倡议联盟分析框架,综合其它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本文从两个维度和四个方面来分析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第一个是非政府行为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作者考察资源、观念和利益这三个层面力量的作用,即基金作为一种慈善事业,如何通过资助择校运动推动择校政策,思想库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如何通过影响择校观念推动择校政策,倡议组织作为一种利益联盟,如何通过争取择校权力来推动择校政策。第二个是政府行为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作者考察政治家和政府如何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利用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在政府中推动择校政策。本文认为,代表财富的基金会、代表学术的思想库、代表草根的倡议组织、代表政府的政治家是推动择校从理念变为现实这个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四股政治动力。本文共分四章,每一章探讨其中一种政治动力。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确定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收集数据和信息,分析和解释数据和信息;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支持择校政策的思想库、三个支持择校的倡议组织、实施择校政策的一个城市和一个州,以及相关政治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最终,通过分析数据和描述案例,证明支持择校政策的基金会、思想库、倡议组织、政治家确实是推动择校政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数据和信息主要来源于基金会中心、联邦税务局、联邦统计局、思想库、倡议组织的官方网站,ERIC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稂建中[5](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认为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贺莎莎[6](2020)在《《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节选自2018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非虚构奖和2019年普利策传记奖的小说《新黑人:阿兰·洛克传》,其作者是加州大学研究黑人文化的教授杰弗里·C·斯图尔特。笔者选取小说的第四章为翻译材料。这部作品讲述了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之父阿兰·洛克的一生,包括他成为第一位获得罗氏奖学金的黑人学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及之后的漫长学术历程。文本所涉背景是非裔美国人所处的种族分歧时代,在时代背景和家庭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诞生了以洛克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家,政治家。第四章介绍了主人公在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在此期间,他学业成绩优异,严于律己,能力出众,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良师益友,最终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白人精英学生中崭露头角,向世人展现了二十世纪初期新黑人的形象。节选材料属于人物传记类文本,文本特点是真实性,历史性和文学性,据此,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目的原则侧重于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连贯原则侧重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侧重于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对第四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使译作更加贴合传记类文本的特点。本篇翻译报告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的简述,包括翻译任务来源、翻译文本简述及项目意义;第二部分介绍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文本翻译和译后校对三部分;第三部分是结合翻译文本实例进行分析。从多角度选取文本实例,以目的论为指导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

陈爱敏,陈一雷[7](2012)在《美国戏剧30年回眸》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里,美国戏剧迎来了新一轮繁荣,老一辈戏剧家依然"青春"焕发,新锐作家层出不穷;这一时期戏剧主题五彩缤纷,戏剧起到再现时代风貌、针砭社会时弊之功效。在美国戏剧研究方面,国内学界对20世纪早中期的作家与作品

周安平[8](1990)在《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文中认为 亚特兰大市长安德鲁·扬卸任了。离任之际,亚特兰大商会分别送给他和夫人一辆林肯牌和卡迪拉牌高级轿车。在任期间,安德鲁·扬政绩斐然:新建的钢和玻璃结构摩天大厦、市中心的空调购物中心、地下高速公路、华盖翘然的体育场、游人如织的‘地下亚特兰大”扩建工程……所有这一切,使亚特兰大这座美国南部交通和商业枢纽都市愈发显得重要。安德鲁·扬,这位睿智、务实的黑人政治家,这位前美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以其值得炫耀的政绩,日益赢得白人选民的推崇和尊敬。亚特兰大经济界的白人阶层和黑人中产阶级,都从安德鲁·扬的任期中尝到了甜头。扬的执政策略是:把黑人和白人的各种特有的权益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共存。当然,扬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昔日与他一起积极参加过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的黑人政治家指责他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了。

梁静怡[9](2020)在《公众史学视野下的柏林非洲街区更名争议》文中认为近年来,柏林非洲街区内的三条街名引发了持久、激烈的公共讨论。街区中绝大多数街名与德国殖民历史有着深厚渊源。2004年以来,柏林的黑人社群与相关社会组织致力于推动非洲街区更改街名,要求撤除其中三条纪念殖民统治者的街名,重新冠以非洲反殖民斗士之名,进而将该地打造为反殖民历史纪念空间。更名倡议声势日渐壮大的同时也招致了街区居民的剧烈反对。双方僵持不下,街区更名至今悬而未决。非洲街区的更名争议体现出双方在两个交织、辩证的问题上的深层冲突。一面是不同殖民历史叙述之间的矛盾:倡议方借街名讲述和展示一段被殖民者的血泪史;反对方的立场背后是边缘化的、未经批判的殖民者历史意识,即德国“没有”殖民历史;此外,还有居于二者之间的本地政府、媒体及部分公众对德国殖民活动中的残暴行为的揭露、反思和自我批判。这三种历史叙述均寻求在空间中或化身为空间形式表达、宣扬自身,以影响公众的殖民历史认识。另一面是双方的城市公共空间/地方观的差异:反对方认为作为地方的非洲街区乃封闭有界的,其内涵的意义与价值不为外人所共享,拒绝街区为政治与意识形态所用;相反,倡议方则将街区认作开放的、关系性和容纳多元认同之地,“外来者”同样有权参与非洲街区的价值与认同建构。二者对公共空间的争夺求助于历史表达,特定殖民历史意识不仅塑造了非洲街区的空间物质形态——街名,还在其中遗散了微妙、潜在的历史意义,使非洲街区成为了一个持续生成中的纪念空间。透过这场争议,我们可以管窥德国社会中历史解释和城市公共空间权利的分配不均,但同时也会欣喜地发现公共空间中的历史表达独具的抗争潜力。

柳佳玉[10](2020)在《美国大学女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研究 ——以唐娜·沙拉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着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优良文化传统,自20世纪末期,一直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十年中,我国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10月《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一步步推进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我国必须正视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确定原因,在加快自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成功经验,使我国高校尽快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一的美国,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出现过无数个闻名世界的大学校长,譬如,哈佛大学的德里克·博克(Derek Bok)校长,耶鲁大学的理查德·雷文(Richard Raven)校长,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Hutchins)校长等。而大学女校长却较少,事实上,大学女校长已经成为大学校长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发重要。唐娜·沙拉拉就是美国众多大学女校长中的一位。首先,对唐娜·沙拉拉的多重身份进行详细介绍,重点突出在女性不受重视、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沙拉拉是如何从一名女性移民后裔一步步成长为大学教师、大学校长、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克林顿基金会主席、并最终成功当选美国众议院成员。其次,从大学职能出发,结合三段校长经历中的具体实例,归纳总结沙拉拉对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所一贯秉承的办学理念,进而重点突出沙拉拉作为一名有着长达近五十年管理经验的教育者对管理大型公共组织的观点,以及为何在职业生涯中格外重视教育公平。再次,对沙拉拉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迈阿密大学担任校长期间的大学实践进行详细介绍,分别从制度、机构、人员和大学职能等角度出发,阐明如何积极应对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最终使三所大学始终位列一流大学前列。最后,总结归纳沙拉拉的三段大学校长实践。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一个具有移民、女性、学者、大学校长、政治家、经济社会活动者等多重身份的人,沙拉拉是如何深刻理解大学理念和实践,如何将思想落实到行动,如何使大学稳步前进而不被时代抛弃。对美国大学女校长唐娜·沙拉拉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所借鉴。

二、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1.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2. 美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资料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战争死亡与扫墓日(1865-1869)
    第一节 战争形态与士兵死伤
        一、北方的军事制度缺陷
        二、武器装备因素
        三、宗教复兴运动
        四、现代性、内战与伤亡感知
    第二节 北方的国家公墓与纪念仪式
        一、国家阵亡将士日的缘起
        二、“国家重葬”
        三、战俘问题的政治化
        四、北方的纪念内战仪式
    第三节 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与纪念亡灵
        一、战败与海外逃亡
        二、忠诚奉献的南部妇女
        三、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
    小结
第二章 “第一次失去事业”与南部救赎(1870-1884)
    第一节 第一次“失去事业”运动与“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
        一、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建立
        二、“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自辩体系
        三、“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缺陷
    第二节 70年代的内战记忆与遗忘
        一、1874年的杰克逊塑像落成典礼
        二、普莱尔演说与记忆较量
        三、“霍尔姆斯记忆模式”与“士兵至上”
    第三节 内战记忆与南部政治救赎
        一、“自由派共和党运动”与1873年经济危机
        二、独立战争100周年纪念与1877年政治妥协案
    第四节 战争经历与70年代的老兵记忆
        一、内战士兵记忆的多样性
        二、白人老兵集体记忆的初步形成
    小结
第三章 新民族身份在南北地区的确立
    第一节 罗伯特·李纪念碑与南部记忆统一的开始
    第二节 内战记忆的民主化与碎片化
    第三节 内战记忆的商品化与南北老兵的重聚
    第四节 跨越代际的记忆产物—19世纪晚期的美国内战文学
        一、南部煽情内战文学流派
        二、内战写实文学流派
        三、进步叙事内战文学流派
    小结
第四章 未实现和解的民族重聚与黑人内战记忆的分裂
    第一节 南部内战纪念组织的平民化
        一、“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United Confederate Veterans)
        二、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第二节 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及其大众化
        一、“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
        二、“第二次失去事业”的大众化
    第三节 南北事业的对立与地区和解的局限性
        一、南部圣贤:罗伯特·李与“石墙杰克逊”
        二、戴维斯的葬礼与“查塔诺加国家军事公园”的揭幕式
        三、“记忆消毒”的产物:普通的阵亡士兵塑像
        四、针锋相对的“纯洁教科书运动”
        五、“女士纪念协会”的偏执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
        一、路易斯维尔非裔美国人大会
        二、未完成的非裔美国人之集体内战记忆
    小结
第五章 大众文化、美西战争与南北和解的实现(1898-1915)
    第一节 南北和解的外在推力---美西战争
    第二节 南北和解的内部拉力---1913年内战纪念活动
    第三节 南北和解的伤痕---黑人他者化形象的确立
    第四节 关于美国内战记忆建构的思考
    小结
第六章 一战与恢复自我认知的非裔美国人(1917-1918)
    第一节 黑人族群的参战之争
    第二节 民主幻象—法兰西
    第三节 战场交流与自我认知的复苏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一战遗产与战争记忆
    小结
第七章 纳粹士兵与二战记忆
    第一节 未完成的去纳粹化
    第二节 战俘经历、社会保障和去集体罪责化
        一、纳粹战俘的经历
        二、纳粹老兵与救济金法案
        三、50年代的精神创伤评价机制
    第三节 西德的“克服过去”与东德的“消毒记忆”
    小结
结语 两种集体记忆的对比与跨时空影响
    1. 对比可行性
    2. 集体记忆路径与主体性的差异
    3. 集体记忆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
    4. 美国南部老兵与纳粹老兵之集体记忆比较
    5. 两种非同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物:非裔美国人公民权运动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后记

(2)后民权时代黑人中产阶级研究 ——社会流动性与文化领导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问题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与术语定义
    四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基础理论
    一 社会分层理论
    二 中产阶级理论与美国相关社会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后民权时代黑人中产阶级概述
    一 黑人中产阶级的产生背景
    二 黑人中产阶级的基本特征
    三 黑人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人中产阶级的特殊性—社会流动性
    一 黑人中产阶级社会流动性的基本特征
    二 影响黑人中产阶级社会流动性的客观因素
    三 影响黑人中产阶级社会流动性的主观因素——文化价值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一 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界定
    二 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途径——文化价值观的实现
    三 影响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构建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人社会、知识分子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一 嘻哈文化运动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二 黑人女性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三 新黑人保守主义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四 黑人知识分子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五 黑人教会、黑人解放神学与黑人中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构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党派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伊拉克因素
四 移民因素
五 种族政治
六 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
七 结 论

(4)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提出问题
    四、文献概述
    五、分析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局限性
第1章 基金会
    一、基金会的制度形态分析
    二、基金会支持择校的概况分析
    三、基金会支持择校的原因分析
    四、基金会支持择校的战略
    五、基金会支持择校的效果
第2章 思想库
    一、布鲁金斯研究所
    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三、保尔·彼得森与"教育政策与治理项目"
第3章 倡议组织
    一、黑人教育机会联盟
    二、教育选择基金会
    三、克林特·鲍利克与正义律师事务所
第4章 政治家与政府
    一、密尔沃基市家长选择计划
    二、佛罗里达州择校计划
    三、联邦政府层面的择校政治
结语:对中国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启示
    一、美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不平等问题
    二、择校政策无法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三、择校政策是一种维护教育公平的再分配政策
    四、择校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推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6)《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原文
译文
翻译报告
    第一章 翻译任务简介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实践简述
        1.3 翻译实践意义
    第二章 翻译理论简介
        2.1 功能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
        2.2 功能目的论的翻译法则
    第三章 翻译过程介绍
        3.1 译前准备
        3.2 文本翻译
        3.3 译后校对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的翻译
        4.2 文化差异的翻译
        4.3 句子层面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5.2 对今后翻译实践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7)美国戏剧30年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承与创新
二、人性、道德与社会
三、性、性别与政治
四、种族、历史与身份
五、21世纪美国戏剧发展趋势

(9)公众史学视野下的柏林非洲街区更名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选题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非洲街区更名争议始末
    第一节 非洲街区的历史背景
        德国殖民时期
        魏玛共和国时期以降
    第二节 更名争议的来龙去脉
        二十一世纪前:风平浪静
        2004-2007 年:初现争议
        2008-2015 年:愈演愈烈
        2016 年至今:僵持不下
    第三节 争议的核心:非洲街区作为批判殖民历史的纪念空间
        对参与更名争议各方及其关系的说明
        支持与反对的观点梳理
        双方争议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历史意识视域下的更名之争
    第一节 何谓历史意识
        人人都有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的实践导向
        历史意识的伦理道德面向
    第二节 更名争议中的三种殖民历史叙事
        德国“没有”殖民史
        暴力残忍的德国殖民史
        惨痛的非洲被殖民史
        三种殖民叙事的比较
    第三节 改变历史意识的空间要素
        历史意识之舞台
        作为纪念空间的非洲街区
        影响殖民历史认识的空间
第三章 更名之争的空间维度
    第一节 空间与地方,以及非表征理论
        从空间到地方
        复归空间
        地方与空间的生态学:非表征理论
    第二节 更名与否:冲突的空间/地方观
        非洲街区属于谁?
        非洲街区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吗?
    第三节 非洲街区:生成的(反)殖民纪念空间
        从空间再现到再现空间
        空间实践的“反叛”
        潜在与纪念空间的生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美国大学女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研究 ——以唐娜·沙拉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理念
        2.大学理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美国大学校长的相关研究
        2.关于美国大学女校长的相关研究
        3.关于唐娜·沙拉拉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多重身份的美国大学女校长唐娜·沙拉拉
    (一)作为移民后裔和女性的唐娜·沙拉拉
        1.阿拉伯移民后裔
        2.父母影响
        3.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二)作为学者的唐娜·沙拉拉
        1.教育和实践经历
        2.学者经历
        3.思想经历
    (三)作为第二位研究型大学女校长的唐娜·沙拉拉
        1.1980-1988年任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院长
        2.1988-199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长
        3.2001-2015年任迈阿密大学校长
    (四)作为政治家的唐娜·沙拉拉
        1.初出茅庐:1977-1980年任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政策制定和研究助理部长
        2.脱颖而出:1993-2001年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
        3.闻名遐迩:2018年-至今任美国众议院议员
    (五)作为经济社会活动者的唐娜·沙拉拉
        1.1975年任纽约市市政援助公司董事和财务主管
        2.1977-2015年任多个社会及教育机构职位
        3.2015-2017年任克林顿基金会主席
二、唐娜·沙拉拉的大学办学理念
    (一)大学组织管理理念
        1.重视办学经费筹集,打造优美校园环境
        2.冷静处理罢工事件,恪守道德伦理服务
        3.坚决维护院长权益,树立大局利益观念
    (二)关于大学培养人才理念
        1.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引进“全面质量原则”
        2.追寻教育真正意义,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3.加强体育项目发展,带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大学发展科学研究理念
        1.不断改善科研环境,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2.保护终身教职人员,极力抵制学术不端
    (四)关于大学服务社会理念
        1.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2.关注生命健康安全,推动国家医疗改革
        3.创立特色卫生体系,营造卫生保健文化
    (五)关于大学教育公平理念
        1.倡导性别平等
        2.倡导种族平等
三、唐娜·沙拉拉的大学实践研究
    (一)唐娜·沙拉拉作为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院长的实践研究
        1.追求公平的“人性化”战略
        2.增强学校发展活力,着重改善物质基础
    (二)唐娜·沙拉拉作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长的实践研究
        1.制度:实现多种族共同发展,营造多元校园环境
        2.机构:重视科学研究,开设多样化研究中心
        3.人员: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学校管理
    (三)唐娜·沙拉拉作为迈阿密大学校长的实践研究
        1.人才培养: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科学:坚持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筹资活动
        3.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D]. 罗超. 厦门大学, 2017(02)
  • [2]后民权时代黑人中产阶级研究 ——社会流动性与文化领导地位[D]. 王晓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3]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J]. 朱世达. 美国研究, 2008(04)
  • [4]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D]. 刘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贺莎莎. 河南大学, 2020(02)
  • [7]美国戏剧30年回眸[J]. 陈爱敏,陈一雷. 译林, 2012(06)
  • [8]黑人政治家崭露头角[J]. 周安平. 世界博览, 1990(12)
  • [9]公众史学视野下的柏林非洲街区更名争议[D]. 梁静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10]美国大学女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研究 ——以唐娜·沙拉拉为例[D]. 柳佳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崭露头角的黑人政治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