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李白的仙道修炼(论文文献综述)
谭婧[1](2021)在《汉魏六朝仙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柳[2](2020)在《裴航故事文本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裴航故事源于晚唐时期裴铏创作的传奇小说《裴航》,讲述了凡人裴航与仙女云英相遇成婚的故事。唐传奇《裴航》以其优美的格调、奇幻诡谲的故事情节,在后世备受文人青睐,不仅成为许多诗文典故的来源,还多次被改编为话本、戏曲。后世对唐传奇《裴航》进行重写、改编的一系列叙事文本,构成了裴航故事的庞大体系。后人在重构裴航故事时,往往将其所在时代的思想融入故事中,从而赋予裴航故事新的面貌。经过千年的流传,历经小说、话本、杂剧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传播,裴航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裴航故事也因此具有体裁的多样性、故事发展演变的延续性以及故事内涵的丰富性等特点。本文以古代文学中的裴航故事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统计、比较分析、社会历史批评等方法,在厘清裴航故事历代叙事文本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生、发展、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纵向的梳理与研究,总结不同时期裴航故事文本流变的特点,探究文本流变背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具体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作者裴铏的生平经历与小说创作经历进行考察,并深入分析《裴航》的故事内容、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作者在沿袭了前人文学中凡人遇仙题材与人神相恋的文学传统的同时,还采用了民间故事中的“难题求婚”叙事模式,增添了情节的曲折性与故事的传奇性。第二部分,对历代裴航故事的叙事文本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梳理,总结故事在各时期的流变特点,探讨裴航故事的文本流变轨迹,力求能够客观地反映裴航故事文本变化的动态。第三部分,在厘清裴航故事文本的基础上,对故事主题的嬗变进行研究。在文本流变过程中,故事原本的宗教意蕴得到延伸,而在文本传播因素的影响下,裴航故事爱情主题亦开始衍生。第四部分,以《裴航》《蓝桥玉杵记》和《蓝桥驿》这三部作品为对象,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尚梦珣[3](2017)在《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文中认为浓厚的道教氛围,特殊的家庭教育是李白初遇仙道的基础,游学与寻仙并存不仅是李白成长道路上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一路上的山水美色更给予了李白诗歌创作的灵感。寻仙问道不是李白的爱好而是他的人生追求,直至他出蜀求仕也依然贯穿其中,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观其一生创作的诗歌不难发现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仙道思想。
李蕊芹,许勇强[4](2017)在《道藏仙传的文体生成和文体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道藏仙传卷帙浩繁,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文体品格。作为群体的生成,仙传创作多是基于明确的宗教性功用目的,因文立体,最终形成仙传文体。在内容及叙事方面,仙传都表现出重复和互补的特征,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互抵牾的现象。就语体而论,韵散结合则是仙传语体最为鲜明的特征。
向玉娥[5](2016)在《何绍基论书诗注疏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何绍基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学者、诗人。其诗文集中有众多关于书法、碑刻、题跋、碑帖考证等内容的记述,是研究何绍基书法审美、书法观念、书法创作等重要的资料。本文从《何绍基诗文集》中选取了32首跟书法有明确联系的论书诗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题材不同将32首论书诗分为书法创作和碑帖题材两大类。其中书法创作类又细分为自身书法实践类和时贤书法实践类。碑帖题材类诗较多,依据书体不同分为三小类:篆隶类、楷书类、行草类。先对这些诗做详细地注解,为阅读、理解诗的内容提供便利,然后从中梳理出何氏的书法观点和书学思想。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何绍基主要成就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论书诗作注解;第三部分从何氏论书诗看其书学思想;第四部分从何氏论书诗看其对后世书法研究的贡献。何绍基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兼融汉魏北碑,各体皆手摹心追。他首创“回腕高悬”执笔法,并将羊毫中锋用笔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成为清代首位主张碑学并在实践中成就最大的书法家。何绍基在清代能够取得非常高的书法成就,与其自身学养和艺术天赋相辅相成。从论书诗中可以看出何绍基的书学思想虽然承袭师论,但并不盲从师论,注重比较分析,能够做到推陈出新。何氏书法强调“横平竖直”,以此视为学书“得髓”准则;论书扬弃“南北书派”,认为南北两派有相通之处,强调“南碑兼有北碑势”;书重碑版,溯源篆隶,提倡还原古法,扫除俗书。何绍基的学书经验、书学理念、书法实践都能给后世书法研究带来很大的启示。
李静[6](2013)在《论唐代道士吴筠》文中认为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特殊的社会条件,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道教很具有研究价值的。吴筠是唐代一位有名的上清派的高道,也是唐代道教理论由外丹派向内丹派转化过程中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有关他的生平和思想,虽然研究颇多,但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时代背景、生平着述、思想及方法论还有其对后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绪论部分简介茅山宗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吴筠作为茅山宗的一个知名的道教学者,该文对于其研究的状况做了回顾和总结,介绍自己选题的缘由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第一章主要是对吴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道教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对当时道教迅猛发展的原因及道教由外丹派向内丹派转化的迹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对吴筠的道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主要包括他的关于道的基本观点即道论、人性论和修仙论进行了论述。吴筠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阐述了道生万物的道本体论;在人性论中,吴筠提出了性三品说;在修仙论中,吴筠提出神仙可学而成,并阐述了得道成仙的境界和具体的修仙方法。第三章阐述了吴筠思想的特点。最后探讨了吴筠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在理论和修炼方法上的深远影响。
冯倩[7](2012)在《唐玄宗与佛道教》文中提出佛教是一种异域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斗争与融合后,到了隋唐初期与儒学鼎立为三,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唐初,佛教在知识阶层和下层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势力强大;道教经过南北朝的发展,也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统治者的恩宠。唐初的佛道政策经历了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统治时期“道先佛后”到武则天时期的“佛先道后”,再到唐中宗和唐睿宗的“两教并存、不分先后”,最后到玄宗时期奉行“两教并存、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玄宗即位初,寺观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赋役收入。因出于巩固统治和个人兴趣的需要,玄宗对佛、道教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他利用道教树立李唐威信,又用它来满足个人长生不老的欲求,因而大力尊崇道教,同时也限制道教的过滥发展。对于佛教他总体抑制其发展,但也并没有完全排斥。这一态度之所以如此,与当时佛教势力强大有关。他既需要防止佛教危及自身统治,同时也利用佛教来维护自身统治。还有与他出于个人兴趣信奉密教有关。玄宗的佛道政策基本上是采取了实用的立场,这是他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并且与佛道两教不同的宗教功能区分密切相关。
梁琳玲[8](2012)在《傅山道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傅山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家思想作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熠熠生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对傅山的传世文献加以分析研究,深入发掘傅山道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其中的时代精神。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阐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总结了学术前史,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一章主要分析傅山道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从明清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家学传承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解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傅山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章以傅山注解《老》《庄》为入口,重点讲述了傅山如何论“道”、解《庄》及其丹道思想。第一节从“自然之道”、“无为之道”、“率天之道”三个方面阐述了傅山道论的主要内容,并将其特点概况为:餐采革新的批判精神、道教情结。第二节首先介绍了傅山是如何与《庄子》结缘的,然后就傅山对“逍遥”、“齐物”两个重要概念的分析作了相关阐述。第三节简要介绍傅山与丹道思想的内容与特点。第三章首先重点论述傅山道家思想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三教融合,主要从儒道融合和佛道互补两方面作了相关的解读,凸显傅山“好学无常家”的学术情怀。然后立足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傅山以道家为先锋,开拓子学研究的首创精神及对《老》《庄》研究别具一格的学术特色;笔者还对傅山个人的影响作了简要总结,认为傅山对近代中国的学术及社会变革是有一定启蒙作用的,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史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结语在总结文章的基础之上,从遗民与道士两个身份探讨傅山研究的意义。
罗明月[9](2010)在《吴筠审美心态论蠡测》文中研究指明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展永福[10](2008)在《论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文中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围绕以往学术界在李白与道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研究现状做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从李白的游仙诗入手,指出由于受时代风气和访道求仙实践经历的影响,李白的游仙诗中有着一种不同常人的自我仙化意识。此外,由于受道教“洞天福地”观念的影响,加之于挥斥幽愤的心理需要,李白的游仙诗中也经常会出现将现实自然山川仙化的现象,游仙与山水在李白的游仙诗中得到完美的融合。第三章首先梳理了李白与道士交往的大致情形。然后通过李白以道士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唐代道士身上所体现出的仙化、隐逸化特征以及当时佛道的交流与融合。第四章分别论述了盛唐时期道教外丹术的兴盛和内丹理论的发展,然后结合唐代炼丹术的实际情况探讨道教外丹和内丹对李白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从盛唐时期道教艺术与科仪的兴盛入手,探讨道教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和斋醮科仪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试论李白的仙道修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李白的仙道修炼(论文提纲范文)
(2)裴航故事文本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裴铏与传奇小说《裴航》的创作 |
第一节 裴铏的生平与创作 |
一、裴铏的生平经历 |
二、裴铏的小说创作 |
第二节 《裴航》的故事内容与叙事模式 |
一、《裴航》的故事内容 |
二、凡人遇仙与人神相恋 |
三、“难题求婚”叙事模式 |
第三节 《裴航》的艺术特色 |
一、唐人小说中的诗化现象 |
二、《裴航》的诗性特征 |
第二章 裴航故事的文本流变 |
第一节 发展:裴航故事在宋元时期的传播与演变 |
一、宋元时期裴航故事的小说文本 |
二、宋元时期裴航故事的戏曲文本 |
三、宋元时期类书等文体中的裴航故事文本 |
四、宋元时期裴航故事文本特性 |
第二节 繁荣:明代文学作品对裴航故事的翻创 |
一、明代裴航故事的小说文本 |
二、明代裴航故事的戏曲文本 |
三、明代类书等文体中的裴航故事文本 |
四、明代裴航故事文本特性 |
第三节 式微:清代文学作品中的裴航故事 |
一、清代裴航故事的小说文本 |
二、清代裴航故事的戏曲文本 |
三、清代类书等文体中的裴航故事文本 |
四、清代裴航故事文本特性 |
第三章 道与情:裴航故事主题嬗变论 |
第一节 《裴航》的故事主题 |
一、《裴航》的“宣教”立意 |
二、《裴航》的道教思想 |
第二节 裴航故事道教意蕴的嬗变 |
一、仙可学致、企盼长生 |
二、逃避现实、向往仙境 |
三、歌颂功德、祝寿求福 |
四、扬善惩恶、教化世人 |
第三节 裴航故事爱情主题的衍变 |
一、从文学传播角度看裴航故事爱情主题的衍生 |
二、裴航故事爱情意蕴的嬗变 |
三、明清裴航戏中的爱情叙事 |
第四章 裴航故事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的嬗变 |
第一节 裴航形象与士人心态的投射 |
一、才子形象的固化 |
二、消极避世与渴望功名 |
第二节 云英形象与女性心理的描摹 |
一、女仙形象的类型化 |
二、女性心理的细致描摹 |
第三节 月老形象与姻缘命定的观念 |
一、月下老人角色的增设 |
二、婚姻前定的天命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冯梦龙在《情史》《太平广记钞》中对裴航故事的眉批 |
附录二 :裴航故事叙事文本历代载录表 |
附录三 :使用裴航典故的诗词统计表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3)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遇仙道 |
二、游学与寻仙 |
三、求仕与问道 |
四、总结 |
(4)道藏仙传的文体生成和文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的功用性目的 |
二、叙事的重复性特征 |
三、叙事内容的互补与抵牾 |
四、韵散结合的语体特征 |
(5)何绍基论书诗注疏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绍基生平及主要艺术成就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论书诗辑录与笺注 |
第一节 书法创作类 |
第二节 碑帖类题材 |
第二章 从何氏论书诗看其书学思想 |
第一节 何氏论书诗中书学思想的体现 |
第二节 从何氏论书诗看其书学思想渊源 |
第三章 从何氏论书诗看其对后世书法研究的贡献 |
第一节 何氏论书诗对部分碑帖的考证 |
第二节 从何氏论书诗看古代碑帖在清代的流传 |
第三节 何氏论书诗所见书学思想对后世书法研究的启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论唐代道士吴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前史及选题缘由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其生平 |
一、唐代道教发展概述 |
二、吴筠生平及着述 |
第二章 吴筠的道学理论 |
第一节 道论 |
一、道是宇宙之本体 |
二、“道生德成”论 |
第二节 人性论 |
一、“性三品”论 |
二、性情论 |
三、长生可贵论 |
第三节 修仙论 |
一、神仙可学论 |
二、得道境界论 |
三、修仙方法论 |
第三章 吴筠道学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注重性情 |
第二节 重视布道传教 |
第三节 融儒反佛 |
第四章 吴筠道学理论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内丹派的影响 |
第二节 神仙可学论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唐玄宗与佛道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历史背景 |
1.1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
1.2 佛教、道教在唐玄宗统治之前及其统治时期的发展 |
第二章 唐玄宗与佛教关系 |
2.1 唐玄宗对佛教的利用 |
2.2 唐玄宗对佛教的态度原因探析 |
2.3 由《御注金刚经》所见唐玄宗的佛教态度及思想 |
第三章 唐玄宗与道教关系 |
3.1 唐玄宗对道教的崇佞 |
3.2 唐玄宗扶植道教的原因 |
3.3 由《御注道德真经》所见唐玄宗的道教态度及思想 |
第四章 唐玄宗佛、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
4.1 唐玄宗佛、道政策的特点 |
4.2 唐玄宗佛、道政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傅山道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傅山道家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一节 明末清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 |
第二节 家学传承与人际网络 |
第二章 傅山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傅山论老 |
一、傅山之道论 |
二、傅山道论之特点 |
第二节 傅山论庄 |
一、傅山论逍遥 |
二、傅山论齐物 |
第三节 傅山与丹道 |
第三章 傅山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傅山道家思想的特点 |
一、儒道融合 |
二、佛道融合与会通三教 |
第二节 傅山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吴筠审美心态论蠡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守“形”养“神” |
二、尚“性”黜“情”、宝“神”固“炁” |
三、益“形”存“性” |
(10)论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李白与道教研究述略 |
第一节 古代的李白与道教研究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来李白与道教关系研究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以来李白诗歌与道教研究 |
第二章 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旨趣 |
第一节 道教与李白游仙诗中自我仙化意识的形成 |
第二节 道教与李白游仙中自然山川的仙化 |
第三章 李白诗歌中的道士形象 |
第一节 李白与道士交游考 |
第二节 道士形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
第四章 道教炼丹术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道教外丹术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道教内丹术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第五章 道教艺术、科仪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道教艺术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道教科仪与李白的诗歌创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李白的仙道修炼(论文参考文献)
- [1]汉魏六朝仙歌研究[D]. 谭婧.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裴航故事文本流变研究[D]. 陈柳. 广西大学, 2020(07)
- [3]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J]. 尚梦珣. 青年文学家, 2017(18)
- [4]道藏仙传的文体生成和文体特征[J]. 李蕊芹,许勇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5]何绍基论书诗注疏与研究[D]. 向玉娥. 吉首大学, 2016(03)
- [6]论唐代道士吴筠[D]. 李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7]唐玄宗与佛道教[D]. 冯倩. 西北大学, 2012(01)
- [8]傅山道家思想研究[D]. 梁琳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吴筠审美心态论蠡测[J]. 罗明月.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10]论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D]. 展永福. 青岛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