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传思想工作要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建[1](2013)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运动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资源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为主要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表达方式、运行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理论分析。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进程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这一实践活动本身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系统,着重考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实践历程和基本脉络,重点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为何转变、转变什么及转变轨迹,即理念内容有无重大转换,表达方式有无重大变化,运行机制有无重大调整,与外部环境是否动态协调。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首先,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分析和说明。将“宣传”视作一种国际现象和世界运动,探究“宣传”在西方的演变轨迹,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探寻理解“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渊源。同时以“革命导向”、“价值重塑”、“凝聚共识”为线索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找寻“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演变的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中全景式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本质属性。其次,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向度和效度,既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影响,更受到该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制约,而这往往又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在构成要素与系统功效体现出来。文章将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内涵的分析解构为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同时,从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再次,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和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划分为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大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分析建国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起点;1949年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拓展了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奠基;1957年到1978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的特殊景象,经历了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978年到1989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进入随改革开放进程而“转轨变型”的阶段;1989年至1992年,“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1992年到2002年,宣传思想工作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调整与重大变革;2002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总结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经验教训和提炼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提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基本趋向和路径选择。将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提炼成“四个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王凡[2](2020)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多方面改革持续深化,宣传思想工作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面临着许多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是夯土筑基的工程,肩负着宣传党的治国理念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了公共管理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及服务型政府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梳理出国内外对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现状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思想工作当前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领导干部不够重视、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舆论阵地有待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再结合工作实际,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导致问题的成因。运用纵向比较法,将宣传思想工作所处不同阶段的使命任务进行比较,结合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对所辖区域进行调查走访,收集有关数据资料,提出应对措施,从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调整工作职能机构四方面着手,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本次研究,以期进一步创新、深化、提升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助力推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杨晨[3](2019)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前途、社会安定、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紧紧地握在党的手中,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已经基本在党的手里牢固掌握。但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面对高校当前的意识形态形势,研究学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十分必要。论文首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相关定义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概念解释出发,论述其理论基础。其次是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本内容研究,主要探析了高校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概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特征,分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阐释了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时代意义。再次是论文分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党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牢固掌握已经基本实现,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思想文化多元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挑战、网络新媒体的监管缺失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挑战、社会大发展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挑战。最后是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提升路径研究,通过研究,探究出了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重点,在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过程中,要打蛇打七寸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节点,同时要在不断创新中增强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本领。
王春法[4](2014)在《明确方向 把握重点 推动科协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全党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召开中国科协宣传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传达学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过去一年的宣传工作进展,分析科协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推动科协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杨娟华[5](2020)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是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人才力量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他多次走近青年,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座谈、会议、回信等中,立足当前国际与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根据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对青年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观点,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特点的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当前及今后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较量、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改革攻坚克难期存在的现实矛盾是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重要时代背景。其发展历程可以从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成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是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理论基础,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产生提供了有益借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事关党与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命运,对筑牢青年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重视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和道德教育、党史国史及基本国情教育,坚持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分类指导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运用读书学习、榜样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网络育人等方法,不断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上来说,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从实践价值上来说,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有利于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马启智[6](1992)在《宣传思想工作也要上新台阶》文中提出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时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依次递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跨上新的台阶。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这意味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不渝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必须长期不变。偏离了这个指导思想,宣传思想工作就容易左右摇摆,失去自己应有的政治坚定性
乐群[7](1992)在《政工文摘》文中研究表明 怎样做好企业转换经营 机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工人日报》(1992.9.29)载文《怎样做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思想政治工作》(作者顾成庄)提出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把人心凝聚到转换经营机制上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使企业人员对这件大事取得共识,使大家认识到转换经营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企业面临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不解
赵祥云[8](2018)在《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是国家赞助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是中国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既存在共同特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体现出历时性的演进特征。因此,分析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及其嬗变特征,并探讨其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是当前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具有何种特征?二、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三、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动因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实现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的异域建构?本研究选取《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原文文本及其英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其中五种文本,即标题文本、口语化文本、修辞话语文本、政治话语文本和文化负载项文本,进行抽样分析。本研究从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入手,基于领导人着作英译文本的抽样分析,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规范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共性特征和个体特征,并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社会文化动因。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第二,抽样分析方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章。本研究首先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文本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分析抽样文本的翻译策略,并据此提炼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第三,比较分析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基于抽样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借助表格、折线图和柱形图,直观呈现不同时期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基本特征。第四,译例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和第七章。通过译例分析方法,对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总结提炼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第五,理论阐释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借助文化学派和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社会文化语境变迁、意识形态、权力、诗学、赞助人、译者惯习等因素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形成和嬗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分别是“以我为主”、“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其操作规范分别为“异化主导”、“趋向多元”和“多元互补”。虽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体现出历史的演进特征,但“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都坚持以“以我为主”为基本原则。总体而言,领导人着作英译活动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特征:翻译行为的政治性、翻译原则的明确性、翻译模式的集体性、翻译方向的逆向性和翻译策略的针对性等。基于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抽样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代语境下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文化移植、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构,并指出不同模式所对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央政论文献英译的认识,对中央文献英译理论构建及其实践发展都具有启迪意义。
衣永刚[9](2019)在《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文中提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和国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工作立足点要从工作本位转变为对象本位,工作着眼点要从网络宣传升级为全球传播,工作切入点要从内容正确驱动变为有效话语驱动。
宗刚[10](2015)在《地方党史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文中认为地方党史工作作为党史工作的一部分,具有“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它能否持续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全局党史工作的成败。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就地方党史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路作了深入研究,以期有所借鉴。地方党史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个发展时期,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国家发展和党的成长过程中一步步确立的。要做好地方党史工作,不仅是因为共产党注重学史用史的传统和现实的选择需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程度,为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把地方党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但是现实的实践却并非一帆风顺。南京市栖霞区具有丰富的党史资源,通过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看到,虽然在党史“征、编、研、宣”四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许多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也具备一些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弱势和外部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以改革创新推动工作发展,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栖霞区党史工作的SWOT模型分析在很大层面上正是当下地方党史工作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党史工作的SWOT分析可以看到,新时期的地方党史工作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始终是党的工作的“子集”的优势,也存在组织建设和运行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党史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征、编、研、宣”各有短板的弱势,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丰富多彩、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党史工作、人民群众对精神关怀的需求日益高涨的有利机会,但也面临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带来人们的思想混乱、党史宣传媒介和自身研究领域受到冲击的威胁。为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弱势、利用机会、规避威胁,实现地方党史工作的创新发展,根据SWOT矩阵构建的策略,做好新形势下的地方党史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利用成果和经验,扩大党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保持自身优势,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和期待;合理布局,健全规范各级党史工作部门自身建设;运筹帷幄,加强党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眼根本,推动工作机制、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凭借组织和成果优势,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把握自身优势,切实维护党史工作的阵地;以党史“征、编、研、宣”协同发展实现党史工作科学化。希望本文的研究特别是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能对新形势下的地方党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有所借鉴和思考,不断推动地方党史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宣传思想工作要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述评 |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的研究述评 |
三、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宣传的时代”:国际视野与中国历程 |
一、由“中性”走向“贬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宣传” |
二、从“斗争”走向“僵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三、从“革命”走向“改革”: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工作”的论述 |
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一、“革命导向”:新中国成立前“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概念的转换 |
二、“价值重塑”: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三、“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宣传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演化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解析 |
一、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
三、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力 |
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
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 |
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 |
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与探索 |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中共成立初期:“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
二、土地革命时期:“对内管理政治教育,对外发动群众斗争” |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对共同思想进行联合,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
第二节 1949-1957: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 |
一、“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宣传任务的“轴心” |
二、全民范围的“思想改造”: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 |
三、“整合——控制”型宣传机制:意识形态的“集中化”传输 |
第三节 1957-1978: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思想工作 |
一、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过程 |
二、“运动——混乱”型宣传机制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与调整 |
第一节 1978-1989:宣传思想工作的“转轨变型” |
一、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 |
二、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
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布局 |
五、宣传体制的改革与宣传媒介的现代化 |
第二节 1989-1992: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 |
二、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论,宣传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 |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四、不搞大批判,促进思想理论健康发展 |
五、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以正面宣传为主” |
六、加大改革开放宣传的分量,为经济建设“帮忙鼓劲” |
第三节 1992-200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宣传思想工作调整与转变的历史背景 |
二、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理念与思路形成的过程 |
三、新闻宣传的理念提升与功能拓展 |
四、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党性原则 |
五、对宣传媒介管理与经营的新思路 |
第四节 2002年以来:“以人为本”理念导向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总体进程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重点突破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 |
第一节 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 |
一、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 |
二、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 |
三、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 |
四、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 |
第二节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期待 |
二、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 |
一、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 |
二、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 |
三、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 |
四、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概念 |
2.1.1 新时代 |
2.1.2 宣传思想工作 |
2.1.3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权变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现状 |
3.1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已取得的成效 |
3.1.1 干部群众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 |
3.1.2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
3.1.3 新闻宣传再上新台阶 |
3.1.4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凸显 |
3.2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领导干部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于加强 |
3.2.2 宣传思想工作和实际工作有待于融合 |
3.2.3 舆论阵地有待于巩固 |
3.2.4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有待于强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领导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 |
4.2 工作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
4.2.1 缺乏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 |
4.2.2 缺少系统全面的宣传内容 |
4.2.3 忽视调查研究 |
4.2.4 缺乏外单位参与宣传思想工作的评估机制 |
4.2.5 缺乏绩效考核体系 |
4.3 缺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4.3.1 党群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4.3.2 “弱控制”媒体易引发不安定事件 |
4.4 宣传职能机构设置不健全 |
4.4.1 部门分工设置不清晰 |
4.4.2 人员分工设置不具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对策 |
5.1 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 |
5.2 完善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运行机制 |
5.2.1 贴近百姓实际开展工作 |
5.2.2 拓宽宣传内容 |
5.2.3 加大调查研究力度 |
5.2.4 建立外单位参与评估机制 |
5.2.5 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5.3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5.3.1 强化党员干部群众政治意识 |
5.3.2 加强对新媒体监管 |
5.4 利用机构改革调整宣传工作职能机构 |
5.4.1 明确调整部门分工设置 |
5.4.2 明确各部门人员工作职责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概念界定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 |
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概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
一、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想 |
三、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 |
四、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 |
一、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
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四、建设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五、党委负责制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基本内容 |
第一节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特征 |
一、高校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概念 |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特征 |
第二节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管理权、话语权三者间的关系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内涵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管理权、话语权的关系 |
第三节 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时代意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保证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严峻的迫切需要 |
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
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居于主导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比较成熟 |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第二节 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
一、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时代机遇 |
二、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提升路径 |
第一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一、构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载体和平台 |
二、打造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教师队伍 |
三、建设好高校思想宣传部门 |
四、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
第二节 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点 |
一、强化党委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二、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 |
三、强化高校网络阵地,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
第三节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创新 |
一、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创新 |
二、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 |
三、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明确方向 把握重点 推动科协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协宣传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 |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了科协宣传工作的内涵 |
(三) 科协工作的大好格局为做好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
(四) 多年来的不懈探索为做好科协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
(五) 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科协宣传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
二、科协宣传工作需要创新思维, 站在更高层次上来谋划 |
(一) 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来谋划科协宣传工作 |
(二) 从科技工作者的新期待来谋划科协宣传工作 |
(三) 从社会公众的新需求来谋划科协宣传工作 |
(四) 从科协工作者的新愿望来谋划科协宣传工作 |
(五) 从科协工作的新需求来谋划科协宣传工作 |
三、科协宣传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打造品牌 |
(一) 加大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 及时准确地把中央精神传达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 |
(二) 加强对科协重大工作部署的宣传, 为科协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三) 加强对老科学家的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 |
(四) 加大对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 打造科技人员获得社会认可和政府认可的重要通道 |
(五) 加强对科协组织的宣传, 塑造“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良好形象 |
四、加大建设力度, 推动科协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把宣传工作摆上科协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
(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让宣传干部队伍强起来 |
(三) 加强阵地建设, 让科协宣传工作有处发声 |
(四) 加强理论探索, 掌握科协宣传工作规律 |
(5)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国际背景 |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国内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时期 |
二、初步形成时期 |
三、成熟和发展时期 |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青年教育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教育思想 |
二、列宁的青年教育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一、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党与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命运 |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筑牢青年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
第二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
二、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 |
第三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渗透性原则 |
三、分类指导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四、法治和道德教育 |
五、党史国史与基本国情教育 |
第五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一、读书学习法 |
二、榜样示范法 |
三、实践养成法 |
四、制度保障法 |
五、网络育人法 |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一、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
二、为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三、为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借鉴与拓展 |
一、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 |
二、翻译规范研究的社会文化视阈 |
三、本研究对翻译规范概念的借鉴与拓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简述 |
一、《毛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奠基期 |
二、《邓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转型期 |
三、《治国理政》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探索期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国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毛选》英译规范探析 |
第一节 《毛选》英译抽样分析 |
一、标题英译 |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
三、修辞话语英译 |
四、政治话语英译 |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
第二节 《毛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
一、异化翻译策略占主导 |
二、异化策略对归化策略的遮蔽 |
三、异化策略中的微妙变通 |
第三节 《毛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
二、尽量贴近原作形式 |
三、保持译文通顺流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邓选》英译规范探析 |
第一节 《邓选》英译抽样分析 |
一、标题英译 |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
三、修辞话语英译 |
四、政治话语英译 |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
第二节 《邓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
二、归化翻译策略提升 |
三、翻译策略趋向多元 |
第三节 《邓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
二、灵活调整语言形式 |
三、注重翻译交际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治国理政》英译规范探析 |
第一节 《治国理政》英译抽样分析 |
一、标题英译 |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
三、修辞话语英译 |
四、政治话语英译 |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
第二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操作规范 |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
二、归化翻译策略增强 |
三、翻译策略多元互补 |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 |
一、准确传译原作精神——内容层面 |
二、保持译文畅达明确——形式层面 |
三、保持翻译折中平衡——翻译过程 |
四、力求译文简单易解——翻译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动因 |
第一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的基本特征 |
一、翻译行为的政治性 |
二、翻译原则的明确性 |
三、翻译模式的集体性 |
四、翻译方向的“逆向性” |
五、翻译策略的针对性 |
第二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 |
一、基于抽样分析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比较 |
二、操作规范的嬗变:异化主导到多元互补 |
三、起始规范的嬗变:以我为主到融通中外 |
第三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
一、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 |
二、意识形态演进推动翻译规范的演进 |
三、翻译诗学演变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塑造 |
四、权力因素对翻译规范的影响 |
五、译者惯习与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时代语境下的领导人着作英译与跨文化构建——以《治国理政》英译为例 |
第一节 《治国理政》原文意义的异域构建模式 |
一、《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特点 |
二、《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 |
第二节 《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
一、《治国理政》的社会文化表征 |
二、《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跨文化建构意义 |
一、《治国理政》英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
二、《治国理政》英译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
三、《治国理政》英译与国家形象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主要观点 |
第二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 |
一、本研究的贡献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毛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
1.1 《毛选》(1-5卷)标题英译策略 |
1.2 《毛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
1.3 《毛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
1.4 《毛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
1.5 《毛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
附录二:《邓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
2.1 《邓选》(1-3卷)标题英译策略统计 |
2.2 《邓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
2.3 《邓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
2.4 《邓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
2.5 《邓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
附录三:《治国理政》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
3.1 《治国理政》(第1卷)标题英译策略 |
3.2 《治国理政》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
3.3 《治国理政》修辞话语英译60例 |
3.4 《治国理政》政治话语英译60例 |
3.5 《治国理政》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定位 |
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挑战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效 |
(10)地方党史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主要概念及界定 |
第一章 地方党史工作概述 |
一、地方党史工作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一) 地方党史工作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
(二) 地方党史工作的主要内容 |
二、地方党史工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
(二)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49-1978) |
(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1978-) |
三、当前做好地方党史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
(一) 做好地方党史工作的有利条件 |
(二) 做好地方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 |
四、做好新时期地方党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 注重全国性和地方性相结合 |
(二) 注重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
(三) 注重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 |
(四) 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
第二章 地方党史工作的SWOT分析——以栖霞区为例 |
一、以SWOT模型分析地方党史工作的总体设计 |
(一) SWOT模型分析法的整体概况 |
(二) 以SWOT模型分析地方党史工作的条件 |
二、地方党史工作的SWOT分析——以栖霞区为例 |
(一) 地方党史工作的内部优势(S) |
(二) 地方党史工作的内部弱势(W) |
(三) 地方党史工作的外部机会(O) |
(四) 地方党史工作的外部威胁(T) |
三、栖霞区党史工作应对困境的策略选择 |
(一) 全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
(二) 以改革创新推动工作发展 |
(三) 不断提高党史工作实效 |
第三章 创新地方党史工作的现实启示——SWOT矩阵构建 |
一、发挥优势,利用机会:最大优势和最佳机会组合的SO策略 |
(一) 充分利用成果和经验,扩大党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
(二) 保持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党史工作的独特作用 |
二、克服弱势,利用机会:最小劣势和最佳机会组合的WO策略 |
(一) 合理布局,健全规范各级党史工作部门自身建设 |
(二) 运筹帷幄,加强党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三) 着眼根本,推动工作机制、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
三、发挥优势,规避威胁:最大优势和最小威胁组合的ST策略 |
(一) 凭借组织和成果优势,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
(二) 把握自身优势,切实维护党史工作的阵地 |
四、克服弱势,规避威胁:最小弱势和最小威胁组合的WT策略 |
(一) 做好地方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 |
(二) 搞好地方党史研究工作 |
(三) 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宣传思想工作要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 李宗建. 南开大学, 2013(07)
- [2]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王凡. 燕山大学, 2020(01)
-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D]. 杨晨.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4]明确方向 把握重点 推动科协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J]. 王春法. 科协论坛, 2014(05)
- [5]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 杨娟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6]宣传思想工作也要上新台阶[J]. 马启智. 宁夏社会科学, 1992(05)
- [7]政工文摘[J]. 乐群. 大庆社会科学, 1992(04)
- [8]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D]. 赵祥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J]. 衣永刚.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8)
- [10]地方党史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 宗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