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军,李阳,丁樱[1](2021)在《丁樱“养血活血”法论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文中提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免疫性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瘀斑瘀点、鼻衄、牙衄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丁樱教授认为血瘀是本病的关键所在,正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并依据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特点将本病划分为邪实和正虚两个阶段,治疗则以疏风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活血为法。由于本病易迁延发展为慢性病程,病机特点以虚以瘀为主,故又提出"养血活血"等重要理论。
何颖颖,艾国,王琥,宋琴,肖红,周晨晨[2](2021)在《加减归脾汤联合环孢菌素A+泼尼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出血停止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减归脾汤联合环孢菌素A+泼尼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出血停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住院的ITP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9例和研究组21例,对照组予以环孢菌素A+泼尼松,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归脾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12周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小板水平、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水平、出血停止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68.42%。研究组治疗后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P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4.03±1.32)d,短于对照组(8.71±2.87)d。结论:加减归脾汤联合环孢菌素A+泼尼松治疗ITP的疗效优于环孢菌素A+泼尼松,能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提高血小板水平,降低PAIgG水平,缩短出血时间。
赵袁娣,赖伟权[3](2021)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参数和出血情况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diopathic thrombocy 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参数和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86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活动限制、避免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存在出血症状的患儿给予止血药物,其中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0.6-1mg·kg-1·d-1,研究组基于此加用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1.0g·kg-1·d-1,连续治疗2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出血时间(BT),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两组治疗后PLT、PCT、MPV、PDW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T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的效果相比单独采用激素治疗更佳,同时可缩短BT,效果显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李璐,陈伟富,管敏昌,郑琬丽,王丽珍[4](2021)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 HLA-G)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儿科因ITP住院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2组血小板水平及血浆s HLA-G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水平比较,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t=18.43,P <0.01);血浆s HLA-G水平比较,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12.62,P <0.01);随着急性ITP程度加重,血小板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浆s HLA-G水平显着升高; 2组s HLA-G浓度/PLT计数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16.30,P <0.01)。s HLA-G水平与ITP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70,P <0.01),与血小板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78,P <0.01)。结论儿童急性ITP血浆s HLA-G水平显着升高,有助于早期识别并判断ITP严重程度。
王礼琼,陈鹏,古学奎,何靖,丘和明[5](2021)在《丘和明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丘和明教授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经验。丘和明教授认为ITP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以五脏亏虚为本,火热妄行为标。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的学术思想,将其中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用于ITP的治疗。提出止血为先,以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治之;辨因消瘀,忌用破血之品;宁血即祛因,重在宁心肝肺;补血即补五脏,重在补肝脾肾。丘和明教授治疗ITP时,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法,自创滋阴止血方(主要由熟地黄或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仙鹤草、地稔、小蓟、连翘、荆芥穗、甘草等组成)为基本方,随症灵活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使患者逐渐摆脱激素依赖。
苏浩杰[6](2021)在《“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琳瑄[7](2021)在《蒙药瘀紫丸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蒙药瘀紫丸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蒙药瘀紫丸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ALB、TP、Hb、RB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LB、TP、Hb、RBC等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病情稳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医学随访两组治疗后6个月,常规组复发率8.51%(4/47),试验组无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药瘀紫丸可显着改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液指标,于短时间内稳定病情,降低复发率。
陈耀国[8](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李楠[9](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李惠平[10](2021)在《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西药与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下简称 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对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CITP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的60例C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口服(具体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熟地、山药、炒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补骨脂、仙鹤草、藕节炭、蒲黄炭、甘草等),共计治疗12周,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评价健脾补肾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出血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出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CITP,在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出血评分、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无明显的肝肾不良反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泼尼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丁樱“养血活血”法论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探讨 |
1.1 “伏毒”为患,因瘀致虚 |
1.2 虚火灼津,因虚致瘀 |
1.3 脏腑本虚,虚实(瘀)夹杂 |
2 辨证施治 |
3 遣方用药特色 |
3.1 注重养血活血,兼顾活血化瘀 |
3.2 善用藤蔓之属通经入络 |
3.3 重视“伏毒”,祛除隐患 |
4 典型病案 |
(2)加减归脾汤联合环孢菌素A+泼尼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出血停止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与PAIgG水平比较 |
2.4 两组出血停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3)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参数和出血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 |
2.2两组BT比较 |
3 讨论 |
(4)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ITP严重程度分级[8] |
1.2.2 血小板分离[9] |
1.2.3 血浆s HLA-G水平检测[10]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ITP患者血小板水平与血浆s HLA-G水平比较 |
2.2 急性ITP患者不同严重程度血小板水平与血浆s HLA-G比较 |
2.3 ITP严重程度与PLT计数和s HLA-G浓度相关性 |
3 讨论 |
(5)丘和明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以《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ITP的理论基础 |
1.1 ITP病机以五脏亏虚为本,火热妄行为标 |
1.2《血证论》治血四法切中ITP病机 |
2 以“治血四法”论治ITP的临床应用 |
2.1 止血为先,以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治之 |
2.2 辨因消瘀,忌用破血之品 |
2.3 宁血即祛因,重在宁心肝肺 |
2.4 补血即补五脏,重在补肝脾肾 |
2.5 活用四法,随证变化 |
3 病案举隅 |
(7)蒙药瘀紫丸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
2.2 两组病情稳定时间比较 |
2.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
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资料来源 |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
1 中医辨证标准 |
2 脏腑辨证标准 |
3 西医分期标准 |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
三、研究方案 |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 实验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中医证候统计 |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
五、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不良反应及紧急情况处理 |
6 疗效判定 |
6.1 临床疗效判定 |
6.2 中医疗效判定 |
7 统计学方法 |
8 技术线路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性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PLT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临床效疗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
1.1 ITP的病名、定义及分型 |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ITP的临床表现 |
1.4 ITP的治疗 |
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2.1 ITP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紫癜病的中医论治 |
3 导师陈斌教授对CITP的中医认识 |
4 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相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5.2.1 血小板计数 |
5.2.2 出血评分 |
5.2.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临床疗效 |
5.3.2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丁樱“养血活血”法论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J]. 李雪军,李阳,丁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12)
- [2]加减归脾汤联合环孢菌素A+泼尼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出血停止时间的影响[J]. 何颖颖,艾国,王琥,宋琴,肖红,周晨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3]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参数和出血情况的影响[J]. 赵袁娣,赖伟权. 黑龙江医药, 2021(05)
- [4]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J]. 李璐,陈伟富,管敏昌,郑琬丽,王丽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9)
- [5]丘和明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 王礼琼,陈鹏,古学奎,何靖,丘和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7)
- [6]“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苏浩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蒙药瘀紫丸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 李琳瑄.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06)
- [8]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李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中医; 中药;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