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基沉降与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调整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党磊涛[1](2021)在《填海淤泥地区隧道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深圳妈湾跨海通道为例》文中认为
杜雪浩[2](2021)在《阿克苏-巴楚Ⅱ回750kV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菅超[3](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王丹[4](2021)在《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不断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率和装配率越来越高,建造规模越来越大、预制构件种类也越来越多,从生产入库、运输、抵达施工现场,整个过程涉及PC构件多方多类信息的交换和更迭,且各类信息既繁复又杂乱,很难及时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若PC构件在某阶段出现信息偏差,对建造阶段会产生影响,也不利于自动化装配的发展。自动化的装配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收集装配式PC构件的属性信息,更重要是掌握其实时定位信息,建立一个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以此来高效实时反馈预制构件定位信息,达到全过程追踪的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建立一个预制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的方法。首先,为预制构件安装定位传感器,根据几何学和建筑力学分析确定预制构件定位传感器的定位点数以及定位位置,明确预制构件的定位方法,构建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然后,建立由装配式PC构件数据库系统、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和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系统云平台构成的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框架。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预制构件的存放-运输-存放管理流程、预制构件的吊装安装管理流程、预制构件的运营维护管理流程展开动态数据监测;最后,探讨装配式PC构件的生产及运输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施工装配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和运营维护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以此来指导PC构件自动化装配。借助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对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进行监测,可以实时反馈预制构件定位信息,获取预制构件所在位置。有助于实现装配式PC构件信息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有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装配进程。
夏竹岭[5](2021)在《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河入江水道中扬州境内的运河西堤崇湾段安全隐患最为严重,该段堤身、堤基下存在大量软土层,深度为20m且厚度大、含水率高、强度低,堤身沉降不稳定。虽多次对其进行除险加固措施,但是其根本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本文针对崇湾段现场沉降问题进行两种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的现场试验,原理分别如下:传统真空预压在地基中打设竖向排水板、铺设砂垫层,再用密封膜进行场地密封,然后通过射流泵进行膜下抽真空,在砂层中形成真空负压,并通过排水板的负压排水作用实现对软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法是在地基中打设竖向排水板,布置增压管,再用密封膜对整个场地进行密封。以射流真空泵通过管路直接和排水板连接,抽水形成膜下真空,同时开启增压系统,对加固土体进行劈裂,形成新的排水通道,实现加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通过主体工程现场对比试验发现,相比于传统真空预压方法,变真空预压不仅可以提高了 54.5%的最终稳定真空度,同时起真空传递深度也延深了 44.4%,这些参数监测都表明了变真空预压在提高膜下真空度以及可加固深度均优于传统真空预压方法。此外,随着深度的增加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递减,但在同一深度处,变真空区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比传统真空区低20 kPa左右,这有利于加快土体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地基的加固。进一步地对地面沉降和十字板强度地检测发现采用变真空预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沉降效果,还可以显着地增强地基承载力。(2)通过优化设计方案,使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在崇湾段堤基加固工程中实际应用。基于十字板强度监测地数据分析得到变真空预压加固后的堤基南凹段和北凹段的土层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均得到显着提高,总体上均大于设计要求。而且,结合地表沉降量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变真空预压加固前,南凹段和北凹段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提高了约28.3%和27.7%,为后续施工提供了保障。总的来说,无论是现场试验还是实际应用的监测结果都表明了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相比与传统真空的方法在膜下真空度和地基固结加固上更具优势,并且其增压系统能够有效地传递加固深度和整理的地基加固效果,大大提高了施工工效,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袁京辰[6](2021)在《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阶段,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是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国家给予教育系统政府投资项目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全社会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管理是学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环境、人员配备和管理理念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从政府投资项目和教育系统基建的特点出发,如何协调建立和完善校舍建筑工程质量的治理机制,从而从全过程提高校舍整体质量,这是当前摆在学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陇南市武都区教育系统为视角,采取文献研究、专题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做出相关界定,然后介绍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出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的现状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从质量控制的全周期,围绕着工程质量管理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选取近年政府投资教育项目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全面改薄”项目,以及具体的东江中心小学教学楼全面改薄工程作为研究案例,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理论联系实际,对其项目管理过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相关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对其他类似的学校项目建设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易康宇[7](2020)在《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广泛性对公路沿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公路滑坡的治理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环节。公路滑坡灾害的防治,主要有限制开发、工程治理、物理措施和监测系统应用等四种手段,最常用的是工程治理和监测系统两种方法。在工程治理手段中抗滑桩和抗滑挡墙则是最常见的工程方法,以上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被设计施工单位广泛运用。在公路滑坡治理施工方法中抗滑桩施工的各流程都蕴藏着很高的安全风险,在施工时易发生边坡滑塌、高空坠物、机械打击等工程事故,严重威胁现场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最终可能会诱发滑坡致使整个治理工程的失败。为此,本文结合某省道边坡滑塌综合治理工程,以抗滑桩施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各施工工序的风险进行研究,并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首先,在充分了解抗滑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对抗滑桩施工的风险源进行辨识。根据抗滑桩施工的步骤,将抗滑桩施工分成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抗滑桩施工的风险源库。再根据上述建立的每个阶段的风险源库,采用LEC法辨识出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从重大风险源中发现超过70分的施工工序有人工挖孔、挖方清理运移、护壁钢筋及模板加工、机械挖孔等,指出各施工工序需要关注和防范的重点。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具体影响这些风险源因素的大小,通过评价结果得出第一层指标各施工风险的排序为: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机械风险→材料风险。前十位风险因素中,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管理风险占比到达40%,并且机械风险和材料风险没有一项出现在前十位中。因此,在进行施工风险的预防时,应该重点关注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以及管理风险。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一般风险源和重大风险源给出了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同时指出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周边环境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同时认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是减少风险发生的根本举措。
楚凯楠[8](2020)在《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与之相伴的是,各类社会问题也陆续显现。这些问题和人们息息相关却又无法回避,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和危害到公众的健康状况。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为顺应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我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给予高度重视。“两高”行业水泥制品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影响,未来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将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达乡镇的合村并居政策稳步实施,管网、轨道交通以及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又使得未来水泥制品的市场需求持续高位,企业将直接获益。因此,水泥制品行业既迎来了难得的市场契机,又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本文以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选择H水泥制品厂的改扩建工程做为研究的对象。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水泥制品行业现行政策以及工程项目类风险的普遍特征,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识别出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的各类风险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并整理出组织、供应、资金、建设和环境5大类风险,进而构建出改扩建项目的风险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改扩建项目风险的评价模型,并对项目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价结果,提出风险的具体管理措施,对于权重较大的风险因素提出了风险监控的措施。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通过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论证,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严谨性和合理性,达到规避和控制风险的目的,也为水泥制品行业其它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
李本鑫[9](2020)在《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泡混合轻质土的组成材料主要包含四大类,除了比较常用的水泥、水之外,还包含气泡群以及掺和料。气泡混合轻质土是一种微孔类材料,所以它有诸如质量轻、抗压强度高、渗水率小、保温隔热的优点。由于其所具有的优点,可以用于道路拓宽、软土路基减荷、地下结构物减荷、桥梁减跨、桥台台背回填、隧道空洞填充以及冻土路基保温隔热等。为解决山区道路在升级改造中的技术难题,探讨气泡混合轻质土技术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的适用性,本文依托国道215线巴塘竹巴笼至得荣二龙桥公路改建工程,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施工控制、经济性对比及沉降位移观测等方法,对气泡混合轻质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室内试验,研究气泡含量、水泥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强度特性、压缩变形特征、流动度、容重的影响。得到轻质土流动度随气泡含量增大而增大,容重随气泡含量增加而减小,抗压强度随气泡含量增大而减小。轻质土抗压强度随水泥标号增加和水泥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得到适用于该工程的配合比参数。2、利用FLAC2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模型,依次模拟轻质土路堤填筑到不同高度时,分析其在自重作用情况下受力及变形情况,最后施加路面荷载并分析其变形和受力状态。得出轻质土路堤在不同高度时右上角沉降量最大,左侧沉降量小。右下角应力值最大,离右下角越远应力值越小。在施加路面等效荷载后,水平位移在右侧顶部最大,竖向位移在右侧顶部最大,轻质土均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无破坏现象。3、通过对气泡混合轻质土施工过程的归纳总结,得出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轻质土路基的施工方法、特殊路段的施工措施、施工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和施工质量控制参数及方法。针对陡峭路段、干湿交替路段及长期浸水路段提供了其施工处理措施及填筑要求。4、通过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的技术经济性、用地指标控制、环境影响对比分析及沉降监测分析,得出山区陡峭路段中轻质土工法较传统的桩板式路肩墙和桥梁拼宽工法具有经济优势。轻质土工法的土地占用量最小,用地指标控制最优。轻质土在山区公路拓宽改建中在生态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施工影响方面较传统工艺均有一定优势。沉降监测分析表明,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堤具有路基整体稳定性高、工后沉降量小、新老路基变形均匀等特点,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杨淑平[10](2020)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营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矿产资源即将枯竭,城市面临转型的时刻,黄石将如何继承光辉的历史再造幸福的家园呢?通过景观设计展现黄石丰富灿烂的矿冶文化。将历史轴线与城市绿地的走势相结合,用园林景观的形式来展现城市发展脉络。在市区营造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延续整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主题公园,为黄石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在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历史,启迪后人,创新未来,再造黄石新的辉煌。
二、地基沉降与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调整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基沉降与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调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
2.1 工程简介 |
2.1.1 设计概述 |
2.1.2 主要技术指标 |
2.1.3 材料规格 |
2.1.4 标准规范 |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
2.2 地质分析 |
2.2.1 地质勘察原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勘察结果分析 |
2.2.4 地质综合评价 |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
2.2.7 地质问题总结 |
2.3 施工基本条件 |
2.3.1 防水处理措施 |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
3.1 地质改良 |
3.1.1 强夯法 |
3.1.2 冲击碾压法 |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
3.1.4 真空预压法 |
3.2 土体补强 |
3.2.1 灰土挤密桩 |
3.2.2 高压旋喷桩 |
3.2.3 碎石挤密桩 |
3.2.4 CFG桩 |
3.3 地基换填 |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
3.4.1 首要指标 |
3.4.2 主要指标 |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
3.4.4 方案比选 |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
4.1 试验区施工 |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
4.2.1 灌水法 |
4.2.2 平板载荷试验 |
4.2.3 静载试验 |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
4.3.1 冲击沉降观测 |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
4.4 小结 |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
5.3 项目现状评价 |
5.3.1 表面观感 |
5.3.2 道面强度 |
5.3.3 隔水性 |
5.4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4)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分类 |
2.1.3 装配式建筑特点 |
2.2 装配式PC构件概述 |
2.2.1 装配式PC构件概念 |
2.2.2 装配式PC构件类型 |
2.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标准 |
2.3 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 |
2.3.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
2.3.2 差分定位技术 |
2.3.3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 |
3.1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
3.1.1 北斗高精度技术用于预制构件定位可行性分析 |
3.1.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
3.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方法 |
3.2.1 装配式PC构件定位原则 |
3.2.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点数 |
3.3 装配式PC构件定位位置 |
3.3.1 主体结构构件定位位置 |
3.3.2 非主体结构构件定位位置 |
3.4 装配式PC构件编码方法 |
3.4.1 编码体系 |
3.4.2 编码原则 |
3.4.3 装配式PC构件属性信息编码格式 |
3.4.4 装配式PC构件位置信息编码格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系统 |
4.1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组成 |
4.2 装配式PC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 |
4.2.1 装配式PC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
4.2.2 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流程 |
4.2.3 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 |
4.3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流程 |
4.3.1 装配式PC构件生产及运输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
4.3.2 装配式PC构件施工装配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
4.3.3 装配式PC构件运营维护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真空预压技术背景 |
1.2.2 真空预压法研究现状 |
1.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地质条件 |
2.1.1 人工堆土 |
2.1.2 自然沉积土 |
2.2 水文条件 |
2.2.1 含水层及地下水类型 |
2.2.2 含水层及地下水位 |
第3章 主体工程现场试验研究方法对比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内容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实施 |
3.3.3 数据监测 |
3.3.4 排水固结 |
3.4 结果分析 |
3.4.1 真空度变化及分析 |
3.4.2 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分析 |
3.4.3 地面沉降量变化与分析 |
3.4.4 分层沉降变化与分析 |
3.4.5 原位测试及取样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在崇湾段堤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
4.1 方案设计及优化 |
4.1.1 设计优化 |
4.1.2 加固方案设计 |
4.2 方案实施 |
4.2.1 施工程序、方法 |
4.3 防渗墙施工 |
4.3.1 防渗墙施工方法 |
4.3.2 防渗墙规格与成墙方式 |
4.3.3 防渗墙施工质量控制 |
4.4 质量控制 |
4.4.1 排水板质量控制 |
4.4.2 土工布施工质量控制 |
4.4.3 密封膜质量控制 |
4.5 质量监测 |
4.5.1 监测目的 |
4.5.2 监测项目 |
4.6 效果分析 |
4.6.1 膜下真空度分析 |
4.6.2 沿竖向排水板深度方向上的真空度分析 |
4.6.3 孔隙水压力分析 |
4.6.4 地表沉降量分析 |
4.6.5 分层沉降量分析 |
4.6.6 地下水位分析 |
4.6.7 十字板强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政府投资项目概念界定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含义 |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
2.1.3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历程 |
2.2 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 |
2.2.1 工程质量管理的定义、特性、风险 |
2.2.2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2 全过程工程咨询理论 |
第三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管理及实施现状 |
3.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管理体制和流程 |
3.1.1 武都区教育局统建模式 |
3.1.2 武都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办公室代建模式 |
3.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
第四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形成阶段 |
4.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
第五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
5.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
5.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形成阶段的管理对策 |
5.2.1 项目前期研究阶段 |
5.2.2 项目决策阶段 |
5.2.3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
5.2.4 项目施工阶段 |
5.2.5 项目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 |
5.3 影响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因素的管理对策 |
5.3.1 重视项目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 |
5.3.2 严格落实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与保障机制 |
5.3.3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机制 |
5.3.4 建立工程质量信息传递保障机制 |
5.3.5 落实建筑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 |
5.3.6 尝试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
第六章 成功案例 |
6.1 “全面改薄”项目介绍 |
6.1.1 武都区“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任务 |
6.1.2 武都区“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成效 |
6.2 武都区东江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全面改薄工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管理项目 |
6.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施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2 滑坡治理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1.4.3 技术路线 |
2 抗滑桩施工的风险识别 |
2.1 滑坡治理施工 |
2.2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方法及过程 |
2.2.1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
2.2.2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过程 |
2.3 抗滑桩施工风险初步识别 |
2.3.1 抗滑桩施工作业过程的分解 |
2.3.2 抗滑桩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3 抗滑桩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确立 |
3.1 抗滑桩施工重大风险源识别 |
3.1.1 LEC评价法 |
3.1.2 层次分析法 |
3.2 重大施工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
3.2.1 调查方法的确定 |
3.2.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3 影响因素的筛选 |
3.3 本章小结 |
4 某省道边坡滑塌综合治理工程施工风险评价 |
4.1 工程概况 |
4.1.1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
4.1.2 滑坡治理概况 |
4.2 风险源识别 |
4.2.1 施工安全风险源初步识别 |
4.2.2 重大施工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
4.3 重大风险源评估 |
4.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4.3.2 建立风险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
4.3.3 判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
4.3.4 层次总排序 |
4.3.5 风险因素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
5.1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及一般要求 |
5.2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5.2.1 抗滑桩风险源控制措施 |
5.2.2 抗滑桩施工风险监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风险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风险的特征 |
2.1.3 风险的识别 |
2.2 风险管理 |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
2.2.2 风险管理的目标 |
2.2.3 风险管理的措施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概况与风险识别 |
3.1 项目概况 |
3.1.1 公司背景 |
3.1.2 立项依据 |
3.1.3 项目实施原则 |
3.1.4 项目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
3.2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识别 |
3.2.1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3.2.2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识别流程 |
3.2.3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识别结论 |
3.2.4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清单 |
第四章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评价 |
4.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4.2 项目风险评价步骤 |
4.3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评价 |
4.3.1 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
4.3.2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3.3 确定项目各级风险权重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4.3.5 项目风险评价 |
4.4 项目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1 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
5.1.1 沟通协调风险应对措施 |
5.1.2 人力资源风险应对措施 |
5.1.3 制度保障风险应对措施 |
5.2 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
5.2.1 工程变更风险应对措施 |
5.2.2 工期延误风险应对措施 |
5.2.3 工程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
5.2.4 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5.3 供应风险应对措施 |
5.3.1 电能供应风险应对措施 |
5.3.2 供应厂商风险应对措施 |
5.3.3 运输供应风险应对措施 |
5.4 资金风险应对措施 |
5.4.1 意外失窃风险应对措施 |
5.4.2 贷款融资风险应对措施 |
5.4.3 材料价格风险应对措施 |
5.5 环境风险应对措施 |
5.5.1 行业调整风险应对措施 |
5.5.2 环保治理风险应对措施 |
5.5.3 宏观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
5.5.4 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措施 |
5.6 风险监控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泡混合轻质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泡混合轻质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1.2.2 气泡混合轻质土工程应用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气泡混合轻质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
2.1 试验方案及掺和料选取 |
2.2 气泡含量对轻质土性能影响研究 |
2.2.1 试验方案 |
2.2.2 样品制备及养护 |
2.2.3 性能测试 |
2.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 水泥对轻质土强度的影响 |
2.3.1 水泥标号对轻质土的强度影响 |
2.3.2 水胶比对轻质土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基施工模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地质概况 |
3.1.2 工程特点 |
3.2 依托工程典型路段的施工模拟分析 |
3.2.1 模型参数选择 |
3.2.2 施加荷载后分析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泡混合轻质土施工技术研究 |
4.1 施工方法 |
4.1.1 施工步骤 |
4.1.2 施工准备 |
4.1.3 附属工程的施工 |
4.1.4 轻质土的浇筑 |
4.1.5 轻质土养护 |
4.1.6 顶层防水土工膜铺设 |
4.1.7 其它施工要求 |
4.2 特殊路段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施工措施 |
4.2.1 陡峭路段 |
4.2.2 浸水路段 |
4.3 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
4.4 施工质量控制 |
4.4.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
4.4.2 拌制的质量控制 |
4.4.3 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
4.4.4 施工质量检查控制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与应用效果评价 |
5.1 工程措施费用的节约 |
5.1.1 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基的成本分析 |
5.1.2 陡坡路基拓宽不同工法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
5.2 用地指标控制 |
5.3 环境影响评价 |
5.3.1 川西山区的环境气候特征 |
5.3.2 山区公路拓宽改建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
5.3.3 气泡混合轻质土施工中对环境影响的优势 |
5.4 路基沉降监测与应用效果评价 |
5.4.1 路基沉降观测工作的实施 |
5.4.2 监测结果及应用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黄石矿冶文化景观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构建四座主题公园 |
3 主题公园意向设计 |
3.1采冶史主题公园 |
3.1.1商铜广场 |
3.1.2唐宋盛世广场 |
3.1.3近代广场 |
3.2革命斗争史主题公园 |
3.3城市建设辉煌史主题公园 |
3.4后工业景观园林主题公园――思考期 |
4 结语 |
四、地基沉降与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调整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填海淤泥地区隧道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深圳妈湾跨海通道为例[D]. 党磊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阿克苏-巴楚Ⅱ回750kV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杜雪浩. 新疆大学, 2021
- [3]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D]. 王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5]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D]. 夏竹岭. 扬州大学, 2021(08)
- [6]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袁京辰. 兰州大学, 2021
- [7]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D]. 易康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8]H水泥制品厂改扩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楚凯楠. 山东大学, 2020(05)
- [9]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山区道路陡峭地形路堤拓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本鑫.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黄石矿冶文化景观营造[J]. 杨淑平. 中外建筑,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