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郑微,赵鹏,张永宏,赵艳[1](2021)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组)和10例健康体检(健康对照组)者的粪便标本并记录一般资料。行宏基因组测序并根据测序获得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两组菌群的结构并比较物种丰度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副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变形链球菌、嗜热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韦荣球菌、殊异韦荣菌、艾克曼菌、嗜黏蛋白艾克曼菌、普雷沃菌、另枝菌的丰度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总胆红素、甲胎蛋白(AFP)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基于bray、jsd距离衡量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粪便菌群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P <0.001,t=5.248、P <0.001)。属水平方面丰度最高为拟杆菌属,其次为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34.94(11.76,56.02)]%和[11.99(1.29,27.82)]%;物种水平方面丰度最高的分别为普通拟杆菌和普拉梭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55(0.63,3.90)]%和[1.54(0.53,2.84)]%。在细菌分类学的种水平进行丰度比较,137种细菌在健康对照组和原发性肝癌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性肝癌组患者副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变形链球菌、嗜热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韦荣球菌、殊异韦荣菌丰度显着增加(P均<0.05),而艾克曼菌、嗜黏蛋白艾克曼菌、普雷沃菌、另枝菌丰度显着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唾液链球菌(r=0.733、P=0.020)、嗜热链球菌(r=0.867、P=0.002)、副流感嗜血杆菌(r=0.721、P=0.023)与血清ALT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嗜黏蛋白艾克曼菌与AST(r=0.646、P=0.049)、GGT(r=0.762、P=0.037)、总蛋白(r=-0.788、P=0.010)有显着相关性。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降低,物种丰度发生改变,存在显着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中特定差异的细菌种类可能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刘瑞芳[2](2021)在《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探讨痰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与痰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诱导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动物实验高脂饮食+AOM/DSS“四步法”诱导结直肠癌痰证模型,用二陈汤化痰干预,动态比较正常组与痰证组、CRC组、痰证CRC组、化痰CRC组各组肠道菌群的区别与变化特点。观察小鼠第6周、第12周、第18周、第24周的一般情况,采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 RNA检测。在第6周末、第18周末、第25周末分别取材,检测对比各组小鼠的血脂生化、总胆汁酸水平;统计各组小鼠结直肠长度、肿瘤大小、数量,计算肝指数与脾指数;将肝脏、大肠组织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后作形态学观察;采用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组织中LXR、FXR、CYP7A1、β-catenin的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将肠道菌群有差异菌与LXR、FXR、CYP7A1、β-catenin的m 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痰证CRC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肿瘤平均大小均大于其他CRC组,二陈汤影响了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化痰CRC组相比其他CRC组的肿瘤发生率显着下降。小鼠总胆固醇在第6周、第18周、第25周各组间都有显着差异,痰证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其次为痰证CRC组,而化痰CRC组与正常组无差异。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变化趋势与胆固醇一致。甘油三酯在第18周时CRC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痰证CRC组与化痰CRC组无差异,第25周CRC组与痰证CRC组高于其他各组。血清中总胆汁酸各组间在18周时无统计学差异,第25周时痰证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痰证组与非痰证组肠道菌群结构与丰度有明显差异,高脂饲料持续性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与胆汁酸代谢相关的不同组别的肠道菌群有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差异。肝脏中LXR的m RNA表达其他各组均低于正常组,各组间均有显着差异,其中CRC组相对表达量最低,而LXR的蛋白表达水平方面,化痰CRC组表达量最高,其他各组均高于正常组。CYP7A1的m RNA表达CRC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化痰CRC组其次,痰证组与痰证CRC组间无差异,而CYP7A1的蛋白表达水平,痰证CRC组、化痰CRC组、痰证组三组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组与CRC组。FXR的m RNA表达痰证CRC组最高,化痰CRC组表达量最低,蛋白表达方面相对表达量都偏低。β-catenin的m RNA与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中正常组与痰证组两组高于其他三组,其中痰证CRC组表达量最低。结直肠中FXR的m RNA表达量CRC组、痰证CRC组、痰证组均降低,蛋白表达痰证CRC组、化痰CRC组、痰证组降低;β-catenin的m RNA的相对表达量CRC组、痰证CRC组、痰证组均降低,而蛋白表达则CRC组、痰证CRC组、痰证组均升高;LXR的m RNA表达量CRC组、痰证CRC组、化痰CRC组均降低,而蛋白表达中痰证CRC组、化痰CRC组、痰证组均降低。CYP7A1的m RNA表达量化痰CRC组最高,痰证CRC组升高。结论:(1)高脂饮食的痰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病有诱促作用,其机理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过程有一定相关性,高脂饮食痰证CRC组小鼠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更加明显。(2)通过二陈汤干预能够使高脂饮食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率显着下降,二陈汤化痰对痰证CR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普通饮食组与高脂饮食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与丰度有显着差异,二陈汤能够改善高脂饮食CRC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趋向于普通饮食小鼠的结构。高脂饮食各组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大于1,化痰使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4)FXR与CYP7A1在痰促结直肠癌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相关中扮演重要角色。
周诗尧[3](2021)在《术前NLR与LMR在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是发生在肾实质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肾癌在泌尿系统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其好发于老年人,而且男性中的发病率比女性中的发病率要高。在中国,肾细胞癌的发病率在成人恶性肿瘤中占1.56%。而死亡概率占成人肿瘤的0.83%。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肾细胞癌中的最常见类型,占总体肾细胞癌的约65~70%。TNM分期和Fuhrman分级是是能够影响肾细胞癌常见类型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示炎症在肿瘤的发展和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细胞淋巴的比值(NLR)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LMR)已被证明是不同肿瘤的预后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NLR和LMR与ccRCC的TNM分期和Fuhrman分级的关系及NLR和LMR对ccRCC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5年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的128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入院前3日内单次血液生化检查,如白蛋白(Alb),肌酐(Cre);血液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Neutrophil),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Lymphocyte),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Monocyte)等并计算相应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MR);手术中情况如手术时间、失血量等;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特点:肿瘤RENAL评分,肿瘤Fuhrman病理分级,肿瘤TNM病理分期。所有数据应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及LMR最佳分界值,并各分为高低两组。采用X2检验分析NLR组与高NLR组和低LMR组与高LMR组临床特征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NLR与LMR之间的相关性,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NLR、LMR与肿瘤病理特征联系。用Kaplan-Meier法得出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来比较各组间的生存率差异。运用Cox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并确定影响ccRCC预后独立风险因素。结果:1.术前高NLR值和低LMR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01)。高NLR值与高Fuhrman分级(X2=4.021,p=0.045)和高TNM分期(X2=3.969,p=0.046)存在密切关系;低LMR与高RENAL评分(X2=11.572,p=0.001)和高TNM分期(X2=9.383,p=0.002)有关,当ccRCC患者处于高NLR及低LMR时,肿瘤高TNM分期百分比为22.2%,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2.单因素分析提示NLR、LMR、术前白蛋白、术前肌酐、RENAL评分、Fuhrman分级、TNM分期与OS相关;COX回归模型提示NLR和LMR是肾透明细胞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8,95Cl%:0.128-0.826,HR=0.326;p=0.027,95Cl%:1.148-9.319,HR=3.271)。同时肿瘤TNM分期≥p T3期、Fuhrman病理分级≥Ⅲ级肾癌的预后显着相关。结论:1.在ccRCC患者中,术前高NLR与低LMR是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高NLR值与高Fuhrman分级和高TNM分期存在密切关系,术前低LMR与高RENAL评分和高TNM分期有存在密切关系;二者联合有助于评估ccRCC患者TNM分期。3.肿瘤TNM分期≥p T3期、Fuhrman病理分级≥Ⅲ级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显着相关。
殷慧慧[4](2021)在《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建立并优化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并在测试数据集中对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检测及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同时将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相应患者的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以及两者联合的检测结果对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能力进行比较。另外,本文还对部分患者胆汁样本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微生物菌群分布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胰系统疾病患者的胆汁样本,分为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分别提取胆汁样本中的DNA,以qPCR技术对胆汁DNA所含人源DNA和细菌DNA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人源DNA含量较高的样本,利用Mutation Capsule的实验方法进行二代测序文库构建,分析胆汁DNA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的测序结果;通过分析训练数据集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与临床诊断为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患者相关性,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将Bilescreen在验证数据集中进行参数优化,在测试数据集中进行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同时收集患者的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比较血清CA19-9、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胆汁中细菌DNA含量较高的样本,使用16S rDNAV4扩增子测序技术对胆汁中细菌DNA的V4区域进行扩增以及二代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微生物菌群在胆胰系统疾病患者胆汁中的分布,比较菌群分布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成果:在训练数据集样本中,血清CA19-9与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和甲基化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相当,分别是88.10%和90.48%;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100%,DNA突变结合甲基化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97.56%,而血清CA19-9检测的特异度只有65.85%。在ERCP不能明确诊断的测试数据集样本中,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和甲基化检测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3.87%,特异度为85.71%,而血清CA19-9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3.87%,但特异度仅有14.29%。在胆汁微生物分析中,本研究发现胆胰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组中主要存在的细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组中主要存在的细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这两种主要的细菌门在良恶性组别患者中的分布未见显着差异(p=0.267和p=0.215)。在细菌科的差异分析中,本研究发现6种细菌科显着富集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组样本中,分别是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p=0.01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p=0.030),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p=0.045),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p=0.030),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p=0.045)和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p=0.04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胆汁中DNA进行二代测序分析,构建基于胆汁DNA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检测的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在两个维度上对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进行诊断预测,其诊断能力与目前临床中常规的诊断结果相当。本方法还可以对ERCP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或有望在今后的临床的辅助诊断中得到应用。同时,本研究还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胆汁中发现特异的细菌科,说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胆汁中微生物的分布存在差别,该指标有望作为另一个维度的生物学标记物,提高对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水平。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序分析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有效组和无效组基线粪便样品中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了在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患者基线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差异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期望以患者基线粪便样品中与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相关的差异菌种作为生物标记物,在治疗前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使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内容:本研究探讨了在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基线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首先收集在接受抗PD-1治疗的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基线以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通过提取粪便样本中细菌DNA、建立16S rDNAV4扩增子文库,并进行16S rDNAV4测序;通过对测序结果分析治疗有效组患者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基线和治疗期间的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方面的区别以及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确定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在细菌科水平的差异菌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与差异菌种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组42名接受抗PD-1治疗的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以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品中细菌DNA并构建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进行二代测序。以测序结果分析治疗有效组患者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基线和治疗期间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方面的区别,以及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在细菌门水平和细菌科水平的组成成分的差异。使用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作为近期疗效,疾病无进展期和总生存期作为远期疗效,评估基线肠道菌群中菌种差异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患者免疫治疗的疾病无进展期有影响的肠道菌群和临床资料特征。结果:免疫治疗有效组患者(n=23)和无效组患者(n=19)的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分析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的细菌门水平的分析中,主要分布的细菌门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两组患者在细菌门类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在细菌科水平的分析中,免疫治疗有效组患者的基线便样品中有5类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免疫治疗无效组,它们分别是阿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梭菌目分类下的Family Ⅺ科(Clostridiales family XI),肉杆菌科(Carn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以这5类细菌科作为一个共生菌混合物,可有效的区分有效组患者和无效组患者(p=0.014),且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具有更高丰度的该类共生菌混合物时疾病无进展期显着延长(p=0.0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共生菌混合物的丰度是影响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抗PD-1免疫治疗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HR=0.17,95%CI为0.05-0.55,p=0.003)。另外,在免疫治疗期间患者肠道菌群中共生菌混合物的丰度是存在一定波动的,但是其变化未见显着差异(p=0.878)。结论: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的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组成成分及其丰度对抗PD-1免疫治疗有重要影响。基线肠道菌群中共生菌混合物(即阿克曼菌科,肠杆菌科,梭菌目分类下的Family XI科,肉杆菌科,肠球菌科)有望成为晚期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抗PD-1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通过检测其丰度可对抗PD-1免疫治疗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孙维龙[5](2021)在《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筛选补肾解毒通络方(BSJDTLF)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从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潜在靶点,为更深层次的研究BSJDTLF调控骨髓微环境的机制提供明确的方向及科学的预测。方法:利用质谱、蛋白质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SJDTLF水煎剂成分及BSJDTLF作用MSC产生的蛋白质表达量变化,在数据库中收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将这些结果在数据库工具中进行分析比对,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筛选BSJDTLF的潜在靶点,并进行验证。研究一:经文献及数据库收集BSJDTLF中药物成分,构建化合物数据库。按比例制备BSJDLTF水煎剂,经浓缩冻干后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完成液相质质谱分析。将分析结果在化合物数据库中比对,明确水煎剂中的具体成分。使用CTD及TCMSP等数据库收集这些成分的对应靶点,并对靶点进行初步的富集分析,验证与白血病的关联性。研究二:采用健康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BSJDTLF与生理盐水(NS)灌胃,持续28天后,扩增MSC并提取蛋白。定量检测合格后将样品蛋白酶解及i TRAQ标记,随后在高p H条件下进行反相色谱分离,最后通过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进行蛋白质分析。将分析结果参照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进行匹配,查找出两组小鼠MSC中产生差异的基因。研究三:通过NCBI与GENE CARD数据库搜索与白血病(关键词“leukemia”)相关的基因靶点。将白血病相关基因、研究一中化合物对应靶点及研究二中差异蛋白这3个部分数据统一格式。将3个部分的数据整合分析,选取交集,筛选潜在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及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功能富集分析、通路富集分析、K-core等分析。筛选BSJDTLF潜在作用靶点的核心网络。研究四:使用7周龄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BSJDTL组与对照组,经5 Gy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L1210细胞,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经骨髓涂片确认成模后,两组均给予COP化疗方案。此外,BSJDTLF组从移植后第2天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持续28天。移植后第29天统一处死小鼠,提取骨髓纯化培养MSC。通过q RT-PCR技术,对MSC中潜在靶点ICAM-1及下游基因PTPN11/SHP2的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一:通过质谱分析,在BSJDTLF水煎剂中确定了182个主要化合物,并在CTD和TCMSP数据库中检索到了其中100种化合物及其对应的1969个靶点。这些靶点包含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炎症相关等功能富集,P53、铂耐药、细胞凋亡、HIF-1等通路富集。研究二:提取2组MSC样本中蛋白质并采用Bradford法测定提取的蛋白浓度,验证浓度满足实验要求。使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对蛋白质分析后,共鉴定到49346个肽段,这些肽段在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中匹配到5951个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BSJDTLF组与对照组存在表达差异的共有728个靶点。研究三:在NCBI GENE与GENE CARDS数据库中检索白血病相关基因,去除重复项后,共得到了2864个共有靶点。将这2864个靶点与研究一中1969个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到了623个共靶点。623个共靶点经过蛋白质组学验证,确定了50个共表达的基因,这些共表达基因被作为BSJDTLF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其中K核分析确定了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在内的核心网络。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中均发现与白血病发病、复发相关的条目。研究四:成功构建了小鼠ALL模型,选取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中潜在靶点进行PCR验证,证明了BSJDTLF对ALL模型小鼠MSC中ICAM-1的表达存在影响。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质谱分析明确了BSJDTLF水煎剂中的主要化合物:γ-氨基丁酸、苯甲醛、L-脯氨酸、苏氨酸等,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影响MSC中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等潜在靶点进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构建了中药复方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为深层次研究其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科学的依据。
周仲昊,赵晓红,陆时运,王晨,王智[6](2016)在《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环磷酰胺-西艾克-吡柔比星-泼尼松(Cyclophosphamidum-Vindesine-Tetrahydropyranyl-Prednisone,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化疗史将10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初治组59例和复治难治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毒副反应差别。结果:初治组患者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和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显着高于对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含量均显着高于复治难治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化疗期间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恶性淋巴瘤近期疗效优于复治难治患者。
林竞韧,于宝丹,郑丽霞[7](2015)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联合西艾克对HL-6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联合西艾克对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为本研究设计10组。对照组:不加药;西艾克组:2μg/m L西艾克单独作用24 h;DAPT 1μmol/L6 h组:1μmol/L浓度的DAPT单独作用6 h;DAPT 1μmol/L 48 h组:1μmol/L浓度的DAPT单独作用48 h;DAPT10μmol/L 6 h组:1μmol/L浓度的DAPT单独作用6 h;DAPT 10μmol/L 48 h组:10μmol/L浓度的DAPT单独作用48 h;1μmol/L 6 h联合组:2μg/m L西艾克作用24 h后,联合1μmol/L DAPT作用6 h;1μmol/L 48 h联合组:2μg/m L西艾克作用24 h后,联合1μmol/L DAPT作用48 h;10μmol/L 6 h联合组:2μg/m L西艾克作用24 h后,联合10μmol/L DAPT作用6 h;10μmol/L 48 h联合组:2μg/m L西艾克作用24 h后,联合10μmol/L DAPT作用48h。Real-time PCR检测HL-60细胞Notch1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HL-60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5个单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和Notch1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Notch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相同作用时间的联合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8 h作用时间的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6 h作用时间的联合用药组(P<0.05),Notch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6 h作用时间的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 DAPT联合西艾克能够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可能与HL-60细胞中Notch1 mRNA的下调有关。而且DAPT联合西艾克对Notch1基因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而不具浓度依赖性。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8](2005)在《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长春地辛(VDS)对NSCLC的疗效和毒副作用VDS。评价VDS与CAP方案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方法142例NSCLC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78例病人给CAP+VDS方案治疗,64例病人给CAP方案治疗。两组病人各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CAP+VDS组有效率为41.9%明显高于CAP组的16.7%(P<0.05)。VDS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和静脉炎。结论国产VDS对NSCLC疗效肯定,VDS与CAP方案联合治疗NSCLC具有协同作用,疗效良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赵亚利,彭晓霞,王亚东,崔树起[9](2005)在《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评价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 1966 2004 7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1978 1 2004 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1994 2004 )、万方数据库( 1980 2004 )和重庆维普信息数据库 ( 1989 2004 ),同时从参考文献中追溯文献,并收集未发表的文献。纳入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用RevMan4 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 17篇研究,且均为低质量研究。1项研究显示,榄香烯 +西艾克 +顺铂的疗效优于西艾克 +顺铂;榄香烯 +化疗 (足叶乙甙 +顺铂 )与单用化疗比较的 4个研究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榄香烯可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RR合并 =1 62, 95%CI( 1 29, 2 03 ) ];单独使用榄香烯与使用环磷酰胺 +阿霉素 +顺铂相比的 2项研究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合并 =0 81, 95%CI( 0 44, 1 49 ) ];此外, 10项单独研究的结果均显示,单独使用榄香烯注射液或榄香烯注射液 +常规方案治疗肺癌与常规治疗相比,两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3篇单个研究显示,常规治疗 +榄香烯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其 1年及以上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4篇单个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榄香烯可能减少由常规治疗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10](2004)在《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评价长春地辛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 ,并观察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评价长春地辛与CAP方案联合应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14 2例Ⅲb期或Ⅳ期的NSCLC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 :78例病人给CAP +长春地辛方案治疗 ,64例病人给CAP方案治疗。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评分、分期、组织学及既往接受化疗各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 :CAP +长春地辛组有效率为 41.9%明显高于CAP组的 16.7% (P <0 .0 5 )。长春地辛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轻度周围神经毒性和静脉炎。CAP +长春地辛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结论 :国产长春地辛对NSCLC疗效肯定 ,长春地辛与CAP方案联合治疗NSCLC具有协同作用 ,取得良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二、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入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二、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相似性 |
三、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四、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分析 |
五、物种丰度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
讨论 |
(2)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探讨痰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中药给药方式及剂量 |
2.4 观察指标 |
2.5 样本采集 |
2.6 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检测分析 |
2.7 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汁酸含量检测 |
2.8 肝脏、结直肠形态学观察 |
2.9 荧光定量qPCR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小鼠情况 |
1.1 小鼠一般情况 |
1.2 小鼠体重变化 |
1.3 小鼠结直肠长度对比 |
1.4 小鼠肿瘤情况对比 |
2 小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 |
2.1 物种注释与评估 |
2.2 物种组成分析 |
2.3 样本比较分析——PCoA分析 |
2.4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
2.5 属水平与CRC造模及痰证变化相关的有差异菌分析结果 |
2.6 二陈汤对小鼠几种重要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
3 小鼠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胆汁酸(BA)水平检测 |
3.1 第6周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检测结果 |
3.2 第18周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检测结果 |
3.3 第25周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检测结果 |
3.4 小鼠血清总胆汁酸(BA)水平检测 |
4 肝脏、结直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4.1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4.2 结直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5 肝脏各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5.1 肝脏FXR、LXR、CYP7A1、β-catenin、Wnt1 mRNA表达情况 |
5.2 肝脏FXR、LXR、CYP7A1、β-catenin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6 结直肠各基因m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6.1 结直肠FXR、LXR、CYP7A1、β-catenin、Wnt1 mRNA表达情况 |
6.2 结直肠FXR、LXR、CYP7A1、β-catenin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7 肠道菌群有差异菌与LXR、FXR、CYP7A1、β-catenin、Wnt1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实验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1.1 小鼠痰证模型的建立与动物痰证诊断标准 |
1.2 不同种属小鼠对癌症造模的耐受性 |
2 痰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关系 |
3 肠道菌群在胆固醇-胆汁酸代谢过程与痰对CRC发病率影响关系中的作用 |
3.1 肠道菌群在胆固醇-胆汁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3.2 肠道菌群与痰证的关系 |
3.3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
4 二陈汤对痰证小鼠结直肠癌发病的缓解作用机制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术前NLR与LMR在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 NLR、LMR的 ROC曲线及分组临床特征比较 |
2 不同NLR组和LMR组ccRCC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 |
3 ccR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Log-rank单因素方差分析 |
4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cRCC预后的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与恶性肿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样本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引物合成 |
2.4 Bilescreen靶向测序区域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
2.5 Exkubit工作溶液的配制 |
2.6 活检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
2.7 胆管细胞刷中脱落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
2.8 胆汁的分装和保存 |
2.9 胆汁沉淀基因组DNA提取 |
2.10 胆汁上清液中游离DNA提取 |
2.11 胆汁DNA中人源DNA质量评价 |
2.12 胆汁DNA中细菌来源DNA的质量评价 |
2.13 超声打断胆汁基因组DNA |
2.14 胆汁样本MC文库构建 |
2.15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2.16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测序 |
2.17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上机测序 |
2.18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 |
1. 患者临床资料 |
2. 胆汁中DNA片段大小分布 |
3. 胆汁样本中细菌DNA和人源DNA质量评估 |
4. 胆汁DNA测序质控结果 |
5. 胆汁DNA与配对的活检组织/细胞刷样本的突变一致性分析 |
6. 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的建立 |
6.1 训练数据集(Training set)模型的建立 |
6.2 验证数据集( Validation set)对Bilescreen模型的优化 |
6.3 以测试数据集(test set)评估Bilescreen模型泛化能力 |
6.4 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与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
7. 胆汁中细菌16S rDNA V4扩增子测序结果分析 |
7.1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初步评估胆汁DNA中细菌DNA含量 |
7.2 胆汁中细菌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构建 |
7.3 胆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
7.4 良性组患者和恶性组患者的胆汁中微生物菌群差异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样本 |
1.2 主要耗材及试剂 |
2. 实验步骤 |
2.1 粪便样本采集 |
2.2 粪便样本中微生物DNA提取 |
2.3 粪便样本16S rDNA V4扩增子建库 |
2.4 粪便样本PCR2纯化产物质量评价 |
2.5 上机测序 |
2.6 肠道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3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基线便样本微生物组成成分分析 |
4 基线便样本中肠道共生菌混合物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
5 肠道菌群在抗PD-1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研究一补肾解毒通络方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及步骤 |
3.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补肾解毒通络方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三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白血病复发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实验数据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四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的初步验证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补肾解毒通络方质谱分析结果 |
2 补肾解毒通络方的潜在靶点 |
3 与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相关化合物 |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现状 |
1 概论 |
2 起源与发展 |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
4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现状 |
5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模式 |
6 常用中药数据库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和仪器 |
1.2 临床资料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化疗方法 |
1.5 疗效判定 |
1.6 毒副反应分级 |
1.7 实验室检查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同淋巴瘤类型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比较 |
2.4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联合西艾克对HL-6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给药方法 |
1.2.1 CAP+VDS方案 |
1.2.2 CAP方案 |
1.3 疗效评定 |
1.4 毒副反应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毒副反应 |
3 讨论 |
(9)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评价 |
1.5 数据收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 (CR+PR) |
2.3.1 榄香烯VS化疗药 |
2.3.2 榄香烯+化疗药与化疗药比较 |
2.3.3 榄香烯+放疗与放疗比较 |
2.4 生存期/率 |
2.5 副作用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四、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特征[J]. 郑微,赵鹏,张永宏,赵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1(03)
- [2]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探讨痰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研究[D]. 刘瑞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术前NLR与LMR在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 周诗尧.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 殷慧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D]. 孙维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J]. 周仲昊,赵晓红,陆时运,王晨,王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03)
- [7]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联合西艾克对HL-6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J]. 林竞韧,于宝丹,郑丽霞. 广东医学, 2015(04)
- [8]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 临床肺科杂志, 2005(02)
- [9]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 赵亚利,彭晓霞,王亚东,崔树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03)
- [10]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