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有志,张静波,韩风,张玲,花亚伟,李现光[1](1998)在《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结10年中胰头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76例。其中30例用TH(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行残胰胰管栓塞术(栓塞组),46例残胰和空肠行Chile法吻合术(吻合组)。结果,栓塞组无1例胰瘘和手术死亡。吻合组胰瘘5例,占10.87%,手术死亡4例(其中胰瘘者3例),手术死亡率为8.70%。每例手术平均时间栓塞组比吻合组快52分钟。由此说明:胰管栓塞具有预防Whipple术后胰瘘、降低手术死亡率、简化手术程序等优点。
林俊荣,邓剑,谢贤营,曾繁开,黄荣辉[2](2003)在《胰管栓塞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采取胰管栓塞的方法,以达到预防胰瘘的目的。方法 PD术中从胰管断端插管注入“TH”粘胶栓塞胰管,消化道重建按Child术式进行。结果 在PD术中共行胰管栓塞12例,均未发生胰瘘。结论 胰管栓塞可有效地预防PD术后胰瘘,尤适用于基层医院。
石学涛,衣龙海,李胜,张波,卢红,张俊峰,周武元,王春英[3](2003)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结扎预防胰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暂时性结扎对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山东省肿瘤医院1989年 5月 - 2 0 0 2年 10月因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2 30例患者 ,比较胰管结扎组 (A组 )和胰管不结扎组 (B组 )胰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胰管A组 16 0例患者发生胰瘘 4例 ,发生率为 2 5 % ;B组7例出现胰瘘 ,发生率为 10 % ,两组差异有显着意义 ,P <0 0 5。结论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胰管暂时性结扎手术操作简单 ,预防胰瘘效果可靠 ,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较可靠的处理方式
罗洁,刘和平,马厚初,姜从桥[4](1997)在《Whipple手术胰管处理8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过程中,对胰管的不同处理,可导致胰瘘发生。方法:在Whipple术式的基础上,选用Child术式,并采用5种不同的胰管处理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5例死亡(直接吻合及套入组各2例,粘膜固定组1例),5例胰瘘(直接吻合组3例,套入组1例,粘膜固定组1例),6例术中出血5例,2例肠瘘,1例急性肾衰,其余均痊愈出院,总治愈率95.75%,术后经2~13年的随访,恶性病变的5年生存率为零。结论:在Wipple术,胰管内置导管及胰管内注射TH胶可预防胰瘘的发生。
韩有志,张玲,韩风,花亚伟,李现光[5](1998)在《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科1986年5月~1996年6月10年间施行 Whiplle 术76例,30例用 TH 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行残胰胰管栓塞术。其中壶腹癌19例,胰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46~81岁,平均61岁。46例按 Child 法行残胰、空肠吻合术,吻合组平均年龄55.3岁。资料与方法1.试胶 TH 胶本身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为了便于术后 X 线随访加入显影剂钽粉后振荡时呈灰色混浊状。
林存红,李彬,赵玉芹,许兴和,李龙,石学涛[6](2011)在《选择性术中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中可吸收线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对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1月符合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因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3例病例,比较胰管及胰腺断面缝扎组(A组)和胰管及胰腺断面不缝扎组(B组)胰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54例患者发生胰瘘2例,发生率为3.70%;B组39例出现胰瘘4例,发生率为10.25%,两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以可吸收线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手术操作简单,预防胰瘘效果可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可靠的胰管处理方式。
马向明,曹立瀛,刘四清[7](2010)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孙筱强[8](2020)在《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针法胰肠吻合、连续板层胰肠吻合及陈氏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实施LPD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针法胰肠吻合术28例(A组),连续板层胰肠吻合术65例(B组),陈氏胰吻合42例(C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等一般状况,术中胰肠吻合时间、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等,术后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并进一步对各组中胰管直径小于3mm患者(A组9例,B组16例,C组22例)进行上述指标的对比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即M(Q)表示,同时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进行分析,其余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胆道引流情况、AS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吻合所需时间B组(21.5±2.1min)较 A 组(27.5±2.4min)和 C 组(27.7±3.0min)少(P<0.05),三组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23.1%)与C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7.9%、16.9%与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天数分别为A组13.0±0.8天、B组12.6±1.0天、C组12.6±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管直径小于3mm的患者中,陈氏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仅为4.5%,明显低于一针法胰肠吻合组44.4%及连续板层胰肠吻合组37.5%(P<0.05)。结论一针法胰肠吻合、连续板层胰肠吻合及陈氏胰肠吻合均是腹腔镜下安全可行的胰肠吻合方法,连续板层胰肠吻合操作更加简便,陈氏胰肠吻合可能对胰管纤细患者更有利。
夏武政[9](2019)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临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因素的探讨研究背景和目的:在壶腹部病变方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D的手术并发症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包括术后胰瘘(P O P F)、胃排空延迟(DGE)、胰腺切除术结束以后发生出血(P PH)、胆漏(BL)等。尽管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依然要面临术后胰瘘(POPF)这方面的挑战,就算在大的中心,其的发生率仍有5-45%。但以往研究的胰瘘标准都是参考2005年国际胰腺外科小组制定的标准,它的标准是将所有能够计量引流液里面的淀粉酶水平在血清正常值上限标准3倍之上的称为术后胰瘘,并结合对临床结果的实际影响情况划分成A级、B级、C级3个等级,其手术以后胰瘘诊断标准有一定的缺陷。2016年胰腺外科国际研究组(ISGPS)把胰瘘的定义和它的分级系统进行了更新,分为生化漏、B级胰瘘、C级胰瘘,既往的研究结论可能都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既往胰瘘的危险因素具体涉及很多方面,胰腺质地、体重指数、胰管直径、黄疸、营养状态、疾病性质、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所以术后胰瘘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既往的危险因素还是不是危险因素是探讨的重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2016 ISGPS定义和分类系统评估术后胰瘘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对2009和2015之间总共225例的壶腹周围病变并接受P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于本研究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饮酒史、性别、体重指数(BMI)、血清CA19-9、吸烟史、糖尿病史、血清CA-125、CEA、血糖、血常规、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PT、INR)、血电解质等,术后收集的数据包括血清白蛋白、血糖、血常规、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电解质等。其他数据包括肿物大小、位置、病理的原发病灶,手术技术类型(PD和PPPD)、吻合方式、术中出血、胆管和胰腺大小、质地(硬或软)、主胰管直径、淋巴清扫范围等。分类变量通过卡方检验展开研究分析,连续变量用t进行检验与分析。多元分析着重探究所有变量的p值小于0.1的单因素分析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受试者的实际操作特征曲线(英文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预测模型对测试数据的影响作用。P值小于0.05被认为在统计学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对CR-POPF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这225例病人中,患者平均年龄58.2+12.1岁,男性占58.2%,女性41.8%。191(84.9%)例患者接收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属于恶性疾病和34(15.1%)为良性疾病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毫升。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9天。有40例(17.8%)患者,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确定有CR-POPF。单因素分析比较中发现有CR-POPF患者和那些没有CR-POPF的患者相比,胰腺质地(OR=2.09,95%CI 1.10-3.98,P =0.025),主胰管直径(OR=2.72,95%CI 1.23-5.99P=0.013),术后第1d血清白蛋白(≤25g/Lversus>30g/L:OR=5.12,95%CI 1.82-14.41,P=0.002;25g-30g/Lversus>30g/L:OR=1.43,95%CI 1.02-2.00,P=0.037),和扩大淋巴清扫(OR=1.57,95%CI 1.13-2.18,P =0.007)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后第1d血清白蛋白,和扩大淋巴清扫是CR-POPF独立危险因素。胰腺质地软和术后低蛋白水平是胰瘘的高风险因素已经广泛的被大家所接受,但是我们首次报道扩大淋巴清扫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存在关系。第二部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背景和目的: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来看,胰瘘可以说是其中最严重也是最麻烦的一大并发症,由于术后胰瘘的危险性,所以很多研究都在预测胰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的预测模型,主要的有术后胰瘘风险评分量表(FRS)和日本积分预测系统(简称NCCH预测系统),还有我国专家和法国专家提出的预测模型,这些预测模型都是基于2005版的分级,对新的分级是否适用,还要经过验证,我们的研究是基于2016版胰瘘定义和分级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对2009和2015之间总共225例的壶腹周围病变并接受P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第一部分的单因素分析,将胰腺质地(P=0.025),主胰管直径(P = 0.013),术后第 1d 血清白蛋白(≤25g/L versus>30g/L,P = 0.002;25g-30g/Lversus>30g/L,P=0.037),和扩大淋巴清扫(P=0.007)纳入多因素 Logisitc 回归分析,得出 β值与常量,计算Z值=常量+β1X1+β2X2+β3X3+......βnXn,其中X为风险因素的值,β为对应风险因素的β值。胰瘘风险Y= 1/(1+e-z),e为自然对数(≈2.718281828459),同时根据β值建立简明评分系统。最后将我院2015.11到2017.11收治的1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验证组,对上述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检验。结果:回归分析得出Z=-5.367+0.992×胰腺质地(1,软胰腺;0,硬胰腺)+1.421×MPD(1,<≤.5 mm;0,>2.5mm;)+0.587×扩大淋巴清扫(1,是;0,否)+(3.87×白蛋白(1,≤25g/L;0,>30g/L)or0.419× 白蛋白(1,25-30g/L;0,>30g/L);将Z值带入胰瘘风险计算公式Y= 1/(1+e-Z)即可获得各个患者的风险值Y。将上述公式按照各危险因素及赋值代入验证组患者中,计算验证组各患者的胰瘘风险值Y,以是否发生胰瘘为结局,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98-0.855),表明上述公式预测是否发生胰瘘的效能较好;方便临床应用,我们根据各风险因素β值不同,近似予以赋值,构建胰瘘风险评分:胰腺质地(软:1分,硬:0分,);MPD(≤2.5mm:1.5分,>2.5mm:0分),扩大淋巴清扫(是:0.5分,否:0分),术后第一天血清白蛋白(≤25g/L:3分,25g-30g/L:0.5分,>30g/L:0分)。根据上述评分原则,对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绘制ROC曲线,评价本评分系统对胰瘘的预测价值,发现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组为0.813(95%CI:0.737-0.889),在验证组为0.806(95%CI:0.735-0.878),表明本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通过对训练组225例接受了切除胰十二指肠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我们在第一部分得出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和扩大淋巴清扫、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四个风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itc分析,建立胰瘘风险预测公式和相应的简明评分系统。通过验证组病例对其验证,发现此公式对于预测术后胰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周达全[10](2010)在《10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慢性胰腺炎(CP)患者病因以及各项临床指标和治疗方法,总结我院CP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为我院以后CP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作用。方法对湘雅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所收治并经临床或病理诊断的10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分类以及外科治疗,并对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随访。按资料类型计算各种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占全部患者的构成比。计数资料采用的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过程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1,本组CP中胆道疾病因素处于首位病因,占49.0%,慢性酒精中毒处于次要病因,占33.3%,胆道疾病因素所致CP的比率显着高于慢性酒精中毒(P<0.05)。除此之外,少见病因还包括:高血脂(17.6%)、急性胰腺炎后CP(10.8%)、胰腺外伤后CP(1.0%)、特发性CP(6.9%)。2,本组CP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87例(85.3%),伴发牵涉痛46例(45.1%)、腹胀44例(43.1%),主要临床体征为腹部压痛42例(41.2%),102例CP患者中40例(39.2%)伴有血糖升高,22例(21.6%)血淀粉酶升高,21例(20.6%)尿淀粉酶升高,同时伴有部分患者肿瘤标志物升高。3,本组CP的影像学检查以B超、CT、内镜下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为主,其中B超检查93例,阳性74例(80.0%),CT检查78例,阳性70例(89.4%),ERCP/MRCP检查37例,阳性36例(97.3%),ERCP/MRCP检查阳性率显着高于B超检查(P<0.05), ERCP/MRCP阳性率高于CT,但是无显着性(P>0.05),CT阳性率高于B超,无显着性(P>0.05)。4,60例手术治疗CP中,以慢性钙化性胰腺炎为主,29例(48.3%),慢性阻塞性胰腺炎16例(26.7%),慢性炎症性胰腺炎15例(25.0%)。5,本组102例CP中,行外科手术治疗60例(58.8%),其中胰管减压引流术38例,行胰腺切除术12例,剖腹探查活检术5例,胆道手术5例,其中行外科手术治疗指征包括:反复剧烈进行性加重的腹痛患者42例,与胰腺癌无法鉴别者10例,伴发黄疸者12例。结论1,我院收治慢性胰腺炎患者主要病因为胆道系统疾病,次要病因为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系统疾病所致CP显着多于慢性酒精中毒所致CP,分类以慢性钙化性胰腺炎为主。2,B超和CT为我院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最常用影像学手段,FRCP/MRCP诊断CP的阳性率显着高于B超。3,我院对CP患者进行外科治疗的主要指征为腹痛,对患者采用个体化的外科手术治疗,以胰管减压引流术为主。
二、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胰管栓塞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结扎预防胰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诊断标准 |
1.2.3 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2 讨论 |
(6)选择性术中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诊断标准 |
1.2.3 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发生及其预后风险 |
3.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之术中预防措施 |
3.3 选择性术中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预防术后胰瘘之研究的临床意义 |
3.4 术中可吸收线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可行性及优缺点 |
3.5 总结术中经验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标准Whipple术式) |
2 肿瘤根治方面 |
2.1 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
2.2 联合血管切除 |
2.3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 (regional pancreatectomy, RP) |
3 并发症防治方面 |
3.1 胰管结扎法 |
3.2 胰管栓塞法 |
3.3 胰胃吻合法 (pancreaticogastrostomy PG) |
3.4 胰管空肠吻合法 |
4 改善生存质量方面 |
4.1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PPD) |
4.2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 |
5 新技术的应用 |
5.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LPD) |
5.2 无接触肿瘤分离技术 (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 NTIT) [34] |
(8)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肠吻合方法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临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因素的探讨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1 前言 |
2.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10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一般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收集标准 |
2.3 慢性胰腺炎的分类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我院10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 |
3.3 临床表现 |
3.4 影像学检查及其结果 |
3.5 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学分类 |
3.6 实验室检验 |
3.7 治疗方法及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 |
4.2 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
4.3 慢性胰腺炎的分类 |
4.4 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检查 |
4.5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慢性胰腺炎诊疗进展 |
致谢 |
四、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J]. 韩有志,张静波,韩风,张玲,花亚伟,李现光. 中国肿瘤临床, 1998(02)
- [2]胰管栓塞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分析[J]. 林俊荣,邓剑,谢贤营,曾繁开,黄荣辉.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3(04)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结扎预防胰瘘的临床研究[J]. 石学涛,衣龙海,李胜,张波,卢红,张俊峰,周武元,王春英. 肿瘤防治杂志, 2003(09)
- [4]Whipple手术胰管处理80例分析[J]. 罗洁,刘和平,马厚初,姜从桥.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7(05)
- [5]胰管栓塞在Whipple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0例分析)[J]. 韩有志,张玲,韩风,花亚伟,李现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6]选择性术中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研究[J]. 林存红,李彬,赵玉芹,许兴和,李龙,石学涛.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1(09)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进展[J]. 马向明,曹立瀛,刘四清. 肝胆外科杂志, 2010(01)
- [8]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D]. 孙筱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临床验证[D]. 夏武政.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10]10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D]. 周达全. 中南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