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医小儿麻痹研究组肌电小组[1](1976)在《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 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穴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疗效提供一个客观指标,进而为探讨穴扎疗法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对象与疗法自1972年3月至1973年3月间,我们结合临床对35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在用穴扎疗法治疗前后进行了肌电图检查。
重庆市第一中医院新针疗法小组[2](1974)在《穴位刺激穿线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畸形71例的初步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脊髓灰质炎,亦名小儿麻痹,是婴幼儿被病毒感染的一种比较常见传染病,其后遗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期以来,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一直被国内外的一些资产阶级医学“权威”断定为“不治之症”.在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
施炳培[3](2000)在《针灸治疗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针灸治疗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其治疗方法丰富多样 ,除采用单纯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等传统方法外 ,还探索出一些新的治法及新的有效经穴。充分表明和肯定了针灸对此病的疗效 ;介绍了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的报道 ;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小兰[4](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百会[5](1980)在《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文中指出 近三十年来,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有巨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79年上半年为止,已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达九千多篇,其中80%以上是临床报合。事实证明,针灸已用于270多种病症的治疗,对其中8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传染病针灸治疗传染病,目前已遍及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多种疾病。有时还用作预防手段,有一定作用。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早期单纯型针大椎等穴,多于6—8小时退热,6—20小时其它症状相继消失。恢复期患者效果亦佳。在流行区针健康人足三里预防本病,发病率也显着减少。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轻中型患者,针足三里、太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疗法科[6](1972)在《“穴位结扎通电刺激疗法”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从1969年以来,在学习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穴位结扎疗法,配合电兴奋,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94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供临床交流。
涂永振,王玉,关秋霞[7](1978)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17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一种复杂难治之症。自1969年以来国内用多种疗法治疗本症,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遇到了新的困难。我院1975年对本症提出了三类三型八症的分类法,加深了
李泫珠(LEE HYUNJOO)[8](2017)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搜集现代文献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腧穴主治病症论述的相关文献,归纳统计各个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足阳明胃经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规律特点,从而为足阳明胃经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等检索方式,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为检索源,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以及45个“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均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发现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各腧穴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本研究涉及相关文献55720篇,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可检索到的文献共25984篇,以经脉为检索词可纳入的文献为5614篇,以45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按纳入标准可被采用的文献数量为16103篇。通过统计处理后发现主治病症涉及:内科病症(内科杂病、脾胃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妇儿科病症、皮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及其他病症,其中胃肠脾胃病症数量最多,为2019篇,占36%;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其中足三里涉及176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5.60%,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尿潴留、便秘、呃逆、呕吐、腹泻;丰隆涉及13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6.67%。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脂血症、肥胖、哮喘、气管炎、高血压病;天枢涉及8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0.29%,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便秘、腹泻、肥胖、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论:足阳明胃经经脉及经穴应用规律广泛,主治病症繁多,临床疗效确切,其中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主要集中在脾胃等内科病症;腧穴主治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及头面躯体痛症等方面,二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维奥来尔 霍查[9](2009)在《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便秘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指的是排便次数少,粪便质硬难解,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等。便秘常伴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发生而不能发现任何的其它疾病。1999年5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山东潍坊医学院召开的便秘诊治标准研讨会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中指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或需用手法帮助;在不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指出:“便秘是排便时间延长,大便便质干结或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其诊断标准如下: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时间在72小时以上;便质干结,甚则如羊粪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由于便秘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及其它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近年来对“便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便秘的分类较为复杂,而临床上从不同侧重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表1)。按照便秘发生的部位分类的有结肠型、直肠型和结直肠混合型便秘。按病因分类的有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前者包括肠道畸形、肠道肿瘤和肠外疾病因素引起的便秘;后者包括精神性、药物性、单纯性、出口梗阻、结肠慢传输等因素所引起的便秘。按缓急分类的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便秘。还有按照结肠传输功能检查的分类等等。本课题研究的是功能性便秘中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属于功能性便秘的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而引起的便秘,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便意淡漠、粪质坚硬,因而排出困难,可伴随腹胀、食欲下降、腹痛等症状。CST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由结肠的运动、张力低下,引起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过度的被吸收,从而粪质发生改变,以致干涩难下。CSTC患病率较高,症状顽固,发病机制复杂,所以,近年来对其诱发因素及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虽然进展很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治疗方面,现有的大量临床研究仍缺少令人满意的结果,难以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因此,治疗仍沿用一般性的保守治疗和全部或次全结肠切除手术。药物治疗仍是当前的首要和主要疗法,但药物也只是针对于某种病因,大多CSTC伴随症状(腹胀、腹痛、乏力、食欲低下等)不能得到改善,且停药后作用难于持久,易于复发;膳食疗法和功能锻炼只能起一定辅助作用;手术治疗仅仅针对少数顽固性便秘患者,属于创伤性的治疗,虽常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后腹泻、便秘复发、粘连性肠梗阻以及依旧腹痛、腹胀等),患者难以接受。因此,寻求一种对CSTC有效且副作用小的疗法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尽管中西医解决便秘的手段很多,尚无一个公认的、临床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足,所以,有关CSTC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加以重视,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背俞穴埋线治疗CSTC,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诊断标准参照目前通用的罗马Ⅲ标准,中医证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脾气虚型便秘临床证候诊断标准。目的:通过对背俞穴埋线治疗脾气虚型CSTC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进一步确定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临床推广工作。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便秘门诊符合条件的6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埋线法,对照组给予西药莫沙比利口服2周,两组病例在运用上述治疗期间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便秘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治疗即日起记录每天的有效排便次数,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记录大便性状,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入选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临床症状分值等资料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脾气虚型CSTC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在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4周时疗效有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53.3%)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主要症状的改善,两组药物均有作用,但在对排便时间长和排便困难程度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俞穴埋线及西药莫沙比利治疗脾气虚型CSTC的疗效均较好,但对照组停药后便秘复发率较高,背俞穴埋线疗法在总体疗效和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背俞穴埋线疗法对于脾气虚型CSTC有确切疗效。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背俞穴埋线治疗脾气虚型CSTC有明显疗效,证实便秘与脾气虚弱,中焦不运,升降失常相关,进一步说明三焦之中焦与消化道有密切关系,为探讨三焦理论提供论据。
208医院[10](1978)在《不断提高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水平》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开始于1965年。1971年,敬爱的周总理在全国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亲切地接见了我院的代表,并勉励我们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上"有强烈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几年来,我们遵循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牢记周总理的亲切教诲,奋发图
二、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3)针灸治疗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单纯针刺 |
1.2 电针 |
1.3 穴位注射 |
1.4 穴位埋藏 |
1.5 激光穴位照射 |
1.6 综合治疗 |
1.7 其它新的治法及有效经穴 |
2 实验研究 |
3 展望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 |
现代文献研究 |
1. 纳入文献年份的情况统计 |
2. 文献研究类型分析 |
3. 干预方法情况分析 |
4. 足阳明胃经主治规律的统计分析 |
4.1 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规律情况统计 |
讨论 |
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
1.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基础 |
1.2 足阳明胃经的脏腑基础 |
2.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2.1 足阳明胃经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
2.2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3. 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分析 |
3.1 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主治规律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9)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研究现状 |
1 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概况 |
2 诊断 |
3 CSTC治疗现状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现代中医专家对于便秘的治疗方法与思路总结 |
4 治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
1 穴位埋线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
2 穴位埋线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
3 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方法 |
4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研究 |
5 穴位埋线疗法应用现状 |
6 穴位埋线疗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背俞穴埋线对脾气虚型CSTC的临床研究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附件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机电图的变化[J]. 沈医小儿麻痹研究组肌电小组. 医学研究, 1976(01)
- [2]穴位刺激穿线结扎疗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畸形71例的初步临床观察[J]. 重庆市第一中医院新针疗法小组. 重庆医药, 1974(01)
- [3]针灸治疗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进展[J]. 施炳培.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0(01)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5]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J]. 百会. 江西中医药, 1980(01)
- [6]“穴位结扎通电刺激疗法”的应用[J].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疗法科. 山东医药, 1972(09)
- [7]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17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体会[J]. 涂永振,王玉,关秋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78(01)
- [8]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 李泫珠(LEE HYUNJOO).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9]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维奥来尔 霍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不断提高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水平[J]. 208医院. 人民军医, 19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