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许昕薇[1](2015)在《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生命科学试卷分析》文中认为2005年起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而建立的一项大型教育考试制度。上海市教委在2006年决定建立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2009年出台《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试行)》,并于2013年进一步探索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为基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关联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关涉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关乎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日益受到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从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分布和考查方式两个层面通过以数理统计为主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至2014年的四年上海学业水平考试生命科学卷进行了分析,总结学业考试在知识点分布、考查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命题特点与发展趋势,发现:1.紧扣课程标准,基础知识重点关注;2.多样考查方式,基本技能重点训练;3.研究科学实验,科学探究重点凸显;4.密切联系生活,科学素养重点培养。结合在新高考体制改革的冲击下,结合影响因素,为上海一线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参考性建议: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吃透学习要求;2.转变自我定位,明确学考定位与功能;3.加强生物教学方法研究,注重STS教育与探究性培养;4.实施多层次教学。
晏飘[2](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提出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唐江[3](1991)在《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文中研究说明 纵观1991年上海市高中生物会考试题,不难看出,命题者在总结历届生物会考试题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出了一份皆大欢喜的试卷。无论是及格率还是平均分,都是很高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是一份较好的试卷。但仔细分析会考试题,不足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本人就此谈一点意见,供同行们探讨。这一意见就是试题过简过浅,不利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分析试题,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四多”
唐江[4](1992)在《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文中研究表明 纵观1991年上海市高中生物会考试题,不难看出,命题者在总结历届生物会考试题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出了一份皆大欢喜的试卷。无论是及格率还是平均分,都是很高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是一份较好的试卷。但仔细分析会考试题,不足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本人就此谈一点意见,供同行们探讨。这一意见就是试题过简过浅,不利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分析试题,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四多”现象。①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多。全卷共100个答题点,其中可从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就有85个之多。
陈淑姬[5](2018)在《海南省十年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基础会考,是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水平性考试,也是检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海南省又是国家推行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试点省份,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十年来历史基础会考的经验,以期提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十年来,海南省高中历史基础会考在充分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命制适合海南省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会考试卷,加速了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试题也有些不足,如在部分试题情境的创设对考查内容没有实际性的作用、试题的探究性不足、对海南本土历史知识的渗透不足、新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仍需改善。在新高考下,中学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试题命制,应从素材生活化,结论理性化;理念素养化,技能终身化;思维批判化、命题规范化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试题命制的质量。由于海南省高中历史基础会考对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高考成绩产生重要影响,本应该引起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是,海南省考生在基础会考方面存在着对待考试的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系统以及分析材料及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而且教师存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不端正、对新历史研究成果接收较慢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就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意夯实基础、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注重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进行学科渗透性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要在历史合格性考试备考方面强化知识联结、把握时代特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紧扣教材,并认真研读《海南省普通高中历史基础会考指导》以明晰命题意图进行认识强化、加强训练,以期更快提升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李莲[6](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图示建构及教学践行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对人类社会经验的传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学科课程作为教育的基本组成,同样具有目的性,即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一门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表现,所能呈现的预期结果,它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通过对1986年、1996年、2003年、2017年的地理课程目标进行研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变革及其特点,包括变革的背景即课程改革背景、地理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图示建构等方面,用数理的方法将地理课程目标用图示表现,更好的分析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及相互关系,同时通过分析课程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例、试题等,加深对地理课程目标的把握,从而更好地落实地理课程目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首先结构上由一维向多维发展,从知识结构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结构,再加深为三维目标,由此延伸到地理核心素养,每一次的变革都体现教育观念的进步,课程目标不断完善;其次是目标主体上,“以师为主”、“以科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双基”、“三维目标”时期的地理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地理学科本位,学生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媒介,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则将地理学科作为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格;目标内容上,由单一的地理知识逐渐转向为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素养并重培养上,不断体现地理学科价值,并且结合时事与社会发展。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教学内容等也均体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课堂教学紧扣课程目标,考试评价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为深入理解地理课程目标,把握地理课改新方向,有效实施核心素养下地理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但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侧重研究三维目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转变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准确落实;进一步细化核心素养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性策略。
张聃[7](2012)在《近年来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在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都格外重视基础教育,并在新世纪初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陆地区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而香港地区新学制于2009年开始在全港实施。学制的调整、课程的重置、教材教法的创新,与国际接轨,两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众所周知,香港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香港地区的教育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希望通过近年来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熟悉香港地区的考试制度,分析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内容、结构和评价,吸取其精华,进一步探索大陆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现状研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历程;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第四部分重点比较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主要是历史学科的考试时间和分值、历史试题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第五部分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与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钟斌[8](2005)在《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显示出蓬勃生机。然而,作为中学阅读教学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高考阅读测试却一直坚持“稳中求变”,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研究与探索,基础仍十分薄弱。阅读试题变革的滞后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矛盾日益凸现,已成为教学的“瓶颈”。 通过对高考现代文试题改革的发展轨迹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反文本的设题误区和非语文的干扰;二是多元解读的缺失和三维目标的消解。 后现代知识观启示我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不是各自独立各成体系彼此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阅读教学和测试的改革方向:首先,命题立意的指导思想要从知识、能力转到语文素养上米,坚持从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其次,阅读试题应立足文本,简洁。 通过对国外及其他华语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测试题比较研究,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到一些设题启示。 本文详尽分析指向“三维整合”试题应注意避免的误区,最后提出了改革设想和选编了一些试题,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作了实践探索。
刘清华[9](2003)在《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属于高考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是高考改革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考改革,还关系到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甚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到教育能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进而影响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逻辑层次上,包括高考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与高中教育的关系两个论题。本论文围绕“二者关系”这个中心议题,紧紧抓住高考在高等、中等教育间“承上启下”的角色特点,以教育基本理论、考试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历史的视角,教育学及考试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的视角,研究了高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高考改革的思路。 除了导论和结语部分,全文主干部分有四章。每一章均按照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同一个中心议题,分别为高考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国别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论述了科举时代、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而言,是一把利弊共存的“锋利的双刃剑”。这种作用的机制,从积极面说,通过“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或者严格说来的“招考标准的科学化程度”起作用;从消极面说,通过“不考什么,往往就不教什么不学什么”或者严格意义上通过“招考标准的缺陷”起作用。就招考形式而言,它与招考标准紧密相连,为招考标准服务,历史上的全国统一考试或者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对快速提高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往往也有不利于高校选拔个性化人才等弊端,进而不利于高中教育个性化发展;单独招考也是利弊共存,其优点是招考自主、灵活,缺点是对高中教育往往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更不利于考生报考。至于废除高考,则更是教育导向的失控,历史表明,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正确的办法往往是改革高考,特别是高考的导向标准。 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按照社会系统发展中“从目的到过程到结果”的一般逻辑顺序展开,论述高考与教育在目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上的关系。就目的而言,高考目的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目的之需要,同时也要照顾到高中教育目的之要求,避免高考仅仅满足前者需要而冲击高中教育教学,或者仅仅满足后者需要而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不论如何,在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矛盾情况下,高考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高中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就过程而右一,高考过程作为选才的过程,是高考目的的展开过程,系统的分析高考过程,它由选拔者一高校、被选拔者一高中生、选才标准、选才方法四个基本的要素集合体组成,其内在的复杂多样的矛盾运动,形成了高考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高考过程的双面性规律、导向性规律、竞争性规律。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了高考过程需要贯彻的兼顾原则、可行性原则。就高考结果而论,它事实上对学校教育造成了双面影响,我们要继续凸显的是高考的正面功能,对于客观存在只能逐步减轻的负面影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正确的对待。 应用理论研究部分则是按照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而展开,论述了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会考的关系问题。研究认为,应试教育表达了高考与高中教育的关系,它是利弊共存的。素质教育是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诉求是教育目的并最终表现为质量标准。会考与高考有根本区别,也有诸多联系,处理好三几者关系的关键,是借鉴会考的性质,提升会考的功能,使高考包容一次水平性考试,以满足高中教育目的之要求。 比较研究部分讨论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其教育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国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共同特征,以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参考及借鉴。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结语部分论及的高考改革的思路,严格说来只是通过改革高考来处理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思路,以体现高考的正面教育功能。同时,高考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研究,只是高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高考改革还涉及到其它许多复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对高考改革涉及的所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张伟忠[10](2005)在《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形成了怎样的文学话语,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现代中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传播、接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三,文学发展与母语教育互动关系的连接点是什么,二者如何在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中共同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四,新世纪文学话语和教育话语如何走向融合,中学文学教育应怎样开展。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是话语实践和话语分析。无论是现代中国文学,还是现代语文教育,都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们又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塑造和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后者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接受和规训。但它们使用的工具是相同的,都是语言和文本;发挥作用的形式是相同的,都通过话语实践;它们的目标和推动力也是相同的,目标是立人,主要推动力是现代化。因此,现代中国文学和现代语文教育虽然各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内部规律,但其发展轨迹是互相交叉互为影响的,二者有着连接点和共振点,即话语实践,具体表现为文白之争和文道之争。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我们能从两者同向共进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话语依托于时代主流话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本论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学话语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教育话语、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众话语、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七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文学话语,既有其规定性特征,又有其交叉、错位性,但都能大致反映出时代的主流话语趋向。在每一阶段中,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得到说明。为研究的方便,本论文按历史顺序展开,力求史论结合,并尽可能得出一些有益于解决所讨论的问题的答案。本论文属于跨学科研究,共分九章,另有绪言和结语部分。“绪言”点明了
二、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生命科学试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演变路径 |
1.2.2 国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数理统计法 |
第2章 学业水平考试概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课程标准 |
2.2.2 教学质量 |
2.2.3 教学质量管理 |
2.2.4 生物学图表 |
2.2.5 计算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2.3.1 教育测量学 |
2.3.2 教育评价学 |
2.3.3 有效教学理论 |
2.3.4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3.5 生物学教育目标分类 |
2.3.6 生物学试题的编制原则 |
第3章 2011-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命科学卷)统计与分析 |
3.1 试卷构成 |
3.2 知识点分布统计与分析 |
3.2.1 主题一走进生命科学 |
3.2.2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
3.2.3 主题三生命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 |
3.2.4 主题四生命的信息 |
3.2.5 主题五生命的延续 |
3.2.6 主题六生命多样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
3.2.7 主题七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
3.2.8 综合分析 |
3.2.9 实验分布统计与分析 |
3.3 考查方式统计与分析 |
3.3.1 生物学图表 |
3.3.2 计算 |
3.3.3 信息材料 |
第4章 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命科学试卷)命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
4.1 紧扣课程标准,基础知识重点关注 |
4.2 多样考查方式,基本技能重点训练 |
4.3 研究科学实验,科学探究重点凸显 |
4.4 密切联系生活,科学素养重点升华 |
第5章 总结 |
5.1 高考体制改革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冲击与影响 |
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2.1 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
5.2.2 对学生的学习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海南省十年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海南省高中历史基础会考的发展 |
一 基础会考制度的缘起与变化 |
二 海南省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卷的命制依据 |
三 基础会考试题研究对海南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影响 |
第二章 海南省十年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分析 |
一 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二 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
三 海南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海南省十年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
一 试题命制存在的不足 |
二 对试题命制的建议 |
第四章 基础会考考试反映的问题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
一 考试过程中反映学生学习和备考存在的问题 |
二 教师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图示建构及教学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目标”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一节 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
一、政治政策背景 |
二、社会经济背景 |
三、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及图示建构 |
一、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概况及课程设置 |
二、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图示建构 |
第三节 基于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践行 |
一、基于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 |
二、基于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考试评价案例分析 |
三、基于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我国198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评析 |
第三章 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一节 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
一、政治政策背景 |
二、社会经济背景 |
三、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及图示建构 |
一、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概况及课程设置 |
二、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图示建构 |
第三节 基于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践行 |
一、基于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 |
二、基于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考试评价案例分析 |
三、基于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我国1996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评析 |
第四章 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一节 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
一、政治政策背景 |
二、社会经济背景 |
三、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及图示建构 |
一、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概况及课程设置 |
二、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图示建构 |
第三节 基于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践行 |
一、基于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 |
二、基于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考试评价案例分析 |
三、基于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我国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评析 |
第五章 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一节 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
一、政治政策背景 |
二、社会经济背景 |
三、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及图示建构 |
一、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概况及课程设置 |
二、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图示建构 |
第三节 基于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践行 |
一、基于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 |
二、基于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试题设计 |
三、基于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四节 我国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评析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近年来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考沿革概述 |
2.1 我国大陆地区高考的沿革(1949-2011年) |
2.1.1 改革开放前的高考概况 |
2.1.2 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概况 |
2.2 我国香港地区高考的沿革(1952-2011年) |
2.2.1 高等程度会考 |
2.2.2 高级程度会考 |
2.2.3 高级补充程度考试 |
2.2.4 高级程度与高级补充程度考试的区别 |
第3章 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 |
3.1 新时期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 |
3.2 新时期我国香港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 |
3.2.1 中国历史科 |
3.2.2 历史科 |
第4章 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 |
4.1 两地高考考试时间、分值的比较 |
4.1.1 大陆地区高考的时间、历史学科所占分值 |
4.1.2 香港地区高级程度会考历史两门学科时间、分值 |
4.2 两地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范围比较 |
4.2.1 大陆地区: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 |
4.2.2 香港地区: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 |
4.3 两地高考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内容比较 |
4.3.1 大陆地区文综(历史)考试试卷的题型、数量与分值 |
4.3.2 香港地区高级程度会考中国历史科与历史科的题型、数量与分值 |
4.3.3 两地高考历史学科试卷的中英文比较 |
4.4 两地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系数比较 |
4.4.1 选题比率直接决定了考题的难度系数 |
4.4.2 两地高考相同考点历史试题的比较——以2010年香港地区中国历史试题为例比较大陆地区高考历史试题 |
4.5 两地高考历史试题的评卷比较 |
第5章 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文综(历史)命题与备考的建议 |
5.1 开拓大陆地区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关注相邻国家历史的考察 |
5.2 延续大陆地区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加大自主选择性和开放性试题的命制 |
5.3 重视大陆地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分析 |
5.4 学习香港地区高考考试科目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
5.5 加强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备考中历史专业书籍的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史与思 |
(一)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发展轨迹 |
(二) 对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反思 |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方法与目标 |
(一) “三维”整合: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实现途经 |
(二) 国外现代文阅读试题例析 |
(三) 华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文测试题分析 |
三:改革展望与实验案例设计 |
(一) 国外阅读目标及启示 |
(二) “立足文本、指向三维”在国外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与启示 |
(三) 指向“三维整合”试题应注意避免的误区 |
1.误会“对话理论” |
2.警惕“多元无界”的“反文本阅读” |
(四) 国内的改革探索评析 |
(五)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思路 |
(六)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题型设计探索 |
结论 |
附1 |
附2 |
附3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9)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二章 高考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研究 |
第一节 科举时代“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与教育的关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三章 高考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目的与教育目的 |
第二节 高考过程与教育的关系 |
第三节 高考结果与教育的关系 |
第四章 高考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应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 |
第二节 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 |
第三节 高考与会考的关系 |
第五章 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国别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三节 英国高校招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四节 法国高校招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五节 德国高校招考与教育的关系 |
第六节 国外高校招考与教育关系的共同特征 |
第六章 结语:高考改革的思路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言 |
第一章 晚清教育话语与国文设科 |
一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文界革命的互涉 |
二 中体西用的话语实践对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影响 |
三 学制改革与国文科的设立 |
第二章 五四启蒙话语与国文教育改革 |
一 话语体系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与国文教育改革的深层影响 |
二 五四文学观念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三 五四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四 国语统一运动与国语科的设立 |
五 现代教育理论对文学教育的推动——以道尔顿制实验为例 |
六 文学革命和语文教育相互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大众话语与语文教育 |
一 文艺大众化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二 大众语运动与语文教育 |
三 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 |
四 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与语文教育的反思 |
第四章 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与语文教育 |
一 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讨论与语文教育 |
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话语的规范 |
三 四十年代文白问题的深入思考 |
四 革命话语中的语文教育 |
第五章 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与语文教育 |
一 政治话语控制下的文学和语文教育 |
二 政治话语的普泛化倾向与《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
三 语文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 |
四 六十年代的语文大讨论 |
五 进入教材的十七年文学作品——重现革命历史和再造新中国形象的努力 |
六 “文革”语境中的文学与语文教育 |
第六章 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与语文教育大讨论 |
一 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二 人文精神讨论与人文话语的形成 |
三 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 |
四 人文话语观照下的文学教育批判与反思 |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与语文课程改革 |
一 以人为本:文学与语文教育的旨归 |
二 全球化语境中的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 |
三 全球话语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
四 网络环境与《Q 版语文》 |
五 后现代批评话语与对“那一代”的批判 |
六 民族主义话语与新读经运动 |
第八章 话语体系变迁中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沿革 |
二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与教学 |
三 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阅读史 |
四 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当代审视 |
第九章 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融合——新世纪的文学教育 |
一 目标论:回归本体,重视主体 |
二 内容论:重视经典教育 |
三 方法论:建立新的解读系统 |
四 策略论: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
五 评价论: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 |
六 行动论: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融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生命科学试卷分析[D]. 许昕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J]. 唐江. 生物学教学, 1991(01)
- [4]对1991年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试题的看法[J]. 唐江. 生物学教学, 1992(01)
- [5]海南省十年高中历史基础会考试题研究[D]. 陈淑姬.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图示建构及教学践行研究[D]. 李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近年来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D]. 张聃.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8]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D]. 钟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 [9]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 刘清华. 厦门大学, 2003(02)
- [10]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 张伟忠.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