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5 柴油机冷却系统

4115 柴油机冷却系统

一、4115柴油机冷却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唐陞达[1](1987)在《X4115型柴油机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述了X4115型柴油机设计研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措施,介绍了主要零部件结构改进设计以及整机性能和可靠性耐久试验。结果表明,老产品通过改造可获得较好的性能,成为较先进的机型。

谢天任[2](1980)在《谈柴油机缸套—缸体的穴鉵问题》文中认为 一、缸套穴蚀状况及其特点我国工程机械中常用120、135系列的柴油机,以及进口的工程机械(如日产D-80推土机)中采用的柴油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缸套穴蚀问题,其中4115型柴油机缸套—缸体的穴蚀情况比较典型(图1)。

唐陞达[3](1994)在《X4115Z型增压柴油机的研制》文中提出本文简述了X4115Z非增压柴油机采用增压方法的结构设计与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在基本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功率提高44%,扭矩增大32%,其经济性得以改善。X4115Z型柴油机的研制达到了预期目标。

山东农学院农机系[4](1977)在《拖拉机的使用和维护讲座(四)》文中研究表明 一、润滑系 发动机在工作中,转速很高。由于各部零件的相对运动产生摩擦,会使零件磨损和发热,如不加以润滑,发动机将无法正常工作。润滑系统的作用,就是把润滑油不断地送到发动机

北京内燃机总厂设计二科[5](1981)在《改装增压柴油机》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农业机械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对动力配套的要求,我厂在4115L1型柴油机基础上改进设计成4115ZL1增压柴油机,与无锡动力机厂生产的5GJ—3涡轮增压器配套使用。发动机功率由原机型65马力提高到85马力,扭矩由30公斤·米增大到39公斤·米,而体积、重量基本不变。用于原机改装,主机底盘可不作任何更改。现将主要技术参数和改装注意事项介绍如下,以便用户自行改装和正确使用。

李立民[6](2013)在《振动压路机整机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工程机械噪声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噪声水平偏高,如何降低工程机械的整机噪声水平、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兼顾整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要求,已成为衡量工程机械整机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论文以国内某工程机械厂家生产的某型号双钢轮振动压路机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整机噪声控制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压路机整机各噪声源产生的机理及其特性,详细分析了振动压路机整机降噪技术开发需求,提出了制定整机噪声控制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整机噪声的总控制目标分配至各子系统,提出了整机噪声的开发流程。基于噪声信号测试与分析技术开展了原始噪声的工程试验。通过噪声主观评价、原始噪声摸底试验对样机的现有噪声水平进行了评估,通过样机声强测试、频谱测试与分析对样机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整机噪声的泄露部位及各测点处的主要噪声源,为整机噪声的有效防控指明了方向。对标机型主客观试验与样机试验同步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国产样机与国外对标机之间的噪声性能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对比试验结果确定了整机噪声控制的目标,并为噪声防控提供了改进方向。由于频谱试验结果中的排气噪声对整机噪声水平影响较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对消声器的噪声却鲜有研究,开展了排气消声器噪声及其性能的专项试验研究。对排气消声器的优化改进采取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的综合措施,改进优化后装机试验表明:改进后消声器的综合性能改善明显,较样机原消声器消声性能增加13dB(A),空气动力性提高约8%。提出了噪声源控制与传播途径阻隔相结合的、面向工程应用的整机噪声控制方法,采取噪声源控制、关键子系统噪声优化和整机声学封装等措施相结合的噪声综合控制措施,将发动机和液压泵安装舱进行声学封装,同时通过采取增强发动机的散热能力,合理匹配机器行走和振动液压系统的工作参数及控制起步起振加速度变化规律,降低了功率需求,减少了系统的溢流发热,保证了发动机和液压系统连续正常工作的热平衡,上述措施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压路机主要噪声源的噪声问题。通过结构改进、参数优化等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的实施,改进后样机司机耳旁噪声性能优于进口机型压路机的水平,整机左右侧噪声优于国标规定值,样机改进后噪声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降噪效果显着。论文提出的整机噪声控制策略对压路机噪声防治的效果显着,也对其他工程机械噪声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祥榛[7](2018)在《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将传统非道路柴油机改装为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排放污染物,同时节约了燃料成本,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本文基于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项目,对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开发。本文以SL2110DKT单体泵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需求进行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子控制单元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的设计和上位机标定软件的开发。电子控制单元硬件采用Mentor Graphics PADS软件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路、电源模块、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执行器驱动模块、CAN通信电路和PCB板等。重点工作是设计升压电路与电磁阀驱动电路并针对选用电磁阀进行匹配,在设计PCB板时,采用单点接地的方式和最小环路定律降低电磁干扰。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采用CodeWarrior软件进行程序编写、调试及生成目标代码,主要包括单片机主程序、底层驱动程序、上层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任务,使电子控制单元可支持双燃料发动机多点顺序喷射。同时结合柴油机标定工作,在基础软件中集成了CAN总线驱动程序、CCP驱动程序和CCP指令的解析程序,以及针对选用的单片机设计了内存双数据区,可通过FLASH更新功能对MAP数据进行在线标定。基于Visual Studio 2013软件进行上位机标定软件开发,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各模块后台逻辑功能实现。标定软件功能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通信设置、系统参数、MAP标定和数据监测。在通信设置模块中完成上下位机的连接;在系统参数模块中标定独立参数;在MAP标定模块中,可对A2L文件和S-Record文件进行解析,通过在线/离线的方式对MAP数据进行标定,以及可对MAP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和导入/导出;在数据监测模块中,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柴油机测量变量。最后,对研发的电子控制单元和标定软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硬件在环试验,验证了所研发电控单元软硬系统的有效性。

陈新梅[8](2009)在《内河船舶柴油动力装置节能研究》文中提出掺烧重油及渣油节能在大型船舶上已实现。近来原油价格又涨,中小型船舶也希望掺烧劣质油节约燃油成本,所以以内河船舶柴油动力装置节能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是具有实用价值意义的。节能离不开对柴油机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即实现柴油机动力装置热管理。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到可靠的数据才能进行仿真分析。所以本文设计并搭建了柴油机热平衡试验平台,在试验平台上进行热平衡试验,对柴油机进行热平衡分析和平衡分析,证明平衡分析法更能反映用能的优劣,指导合理用能。并对小型柴油机掺烧劣质油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当采用掺入添加剂、换用不同直径的柱塞泵提高喷油压力、预处理时采用新型滤清器等改进措施时,分析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及排放。记录了不同负荷下燃烧掺混不同燃料时柴油机的油耗率、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及排气出口温度,分析负荷的变化对能量平衡方程式中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影响。并比较了燃烧三种不同燃料负荷特性、有效功利用率、排气可回收效率、冷却水可回收效率。结果证明,掺烧重油和生物柴油的负荷特性显示柴油机的经济性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变好,有效功所占比例也比燃烧纯柴油的高,完全满足节能的要求。最后对内河船舶柴油机掺烧劣质油的热经济性分析。设计了某中型柴油机的余热加热重油方案,并进行了换热器的选型计算分析,运用分析法分析了余热利用系统各设备的损率,找出节能的薄弱环节,对节能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计算此方案的预投资及节能偿还期和净现值,为船东改造和新建船舶选择掺烧劣质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吴汲[9](2014)在《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研究与活塞强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用柴油机呈现高升功率、高可靠性、低排放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功率密度的提高导致其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增加,容易造成燃烧室组件故障,影响柴油机的可靠性。为了有效的控制热负荷和机械负荷的破坏作用,提高柴油机的可靠性,需要对燃烧室组件进行传热分析和强度计算,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1)根据某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组件传热的特点,建立燃气-燃烧室组件-冷却介质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进行稳态传热分析。通过计算缸内工作过程得到燃气与燃烧室组件传热的边界条件,计算冷却水流动得到燃烧室组件与冷却水换热的边界条件。以此为边界对燃烧室组件进行稳态热分析,得到其温度场分布。其中,燃烧室组件最高温度为526℃C,位于排气阀盘底面中心。(2)对燃烧室组件进行起动-停车变工况瞬态传热分析。选取25%、50%、75%、85%、100%负荷五个工况点,计算得到燃烧室组件传热的边界条件,计算时顺序加载。起动工况时,燃烧室组件温度随负荷增加而升高,负荷变化15分钟后燃烧室组件温度场趋于稳定。停车工况时,随着负荷降低,冷却效果较好的活塞、缸盖、缸套温度迅速降低,冷却效果相对较差的排气阀组件温度降低缓慢;停车后燃烧室组件仍然处于高温状态,需要继续保持冷却系统运行。(3)柴油机稳定运行在100%负荷时,计算燃烧室组件在一个工作循环内的周期性瞬态传热。计算结果显示,燃烧室壁面温度波动局限于与燃气接触的火力面浅表层,随着距火力面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幅度逐渐降低;燃烧室组件的温度变化与燃气热状态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滞后于燃气温度变化一定的曲轴转角。(4)在流固耦合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对活塞进行稳态和瞬态强度分析。认为热负荷影响活塞的应力分布,机械负荷影响活塞的应力波动;根据热-固耦合强度分析,提出了增加振荡冷却孔深度和对冷却腔不规则区域倒角的局部改进方案。

王兆文[10](2008)在《重载车用柴油机缸盖内冷却水流动分析及强化传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柴油机升功率的大幅提高,柴油机的冷却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柴油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YC6M360系列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冷却能力不足、气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冷却水经常开锅等问题,开展了整机热负荷、整机水流分布、气缸盖热负荷和气缸盖水流分布等试验以及冷却水套内冷却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对该型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匹配和气缸盖冷却水套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各种优化设计方案能较好的提高该机整机及气缸盖的冷却能力,从而降低了该机整机热负荷和气缸盖热负荷,较好的解决了该机所出现的气缸盖鼻梁区热裂、冷却水经常开锅等故障。在发动机冷却水流动模拟中,本文提出“如试验结果缺乏,可以利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来验证另一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只要模拟结果差异较小,就可认为该模拟结果是正确的”这一新的验证方法。针对使用FIRE软件进行的柴油机出水管内冷却水流动数值模拟,分别使用传统的试验验证方法和用另一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的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新的验证方法可用于验证另外的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上水孔扰流强化传热的研究,分析了全新设计的气缸盖冷却水套中上水孔2和上水孔3不同直径对气缸盖内各区域对流换热系数(HTC)的影响,并针对不同指标得出两个上水孔直径的最佳组合方案。随后,提出了“气缸盖内各区域的整体流速可看成是某上水孔不存在时该区域的整体流速和该上水孔存在时对该区域的整体流速贡献的叠加”,以及“上水孔对各区域HTC的贡献包括因上水孔内冷却水流动而引起该区域内流速变化对HTC的贡献和湍动变化对HTC的贡献”的分析方法。并基于此方法,成功地分离出各上水孔直径时流经其中的冷却水在各区域的扰流对该区域的HTC的强化程度,为上水孔的扰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进行了气缸盖沸腾传热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考虑冷却水沸腾和不考虑冷却水沸腾时气缸盖底部换热系数的变化。另外,也对比了不同沸腾模型时换热系数的变化,为以后进行柴油机冷却水套内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最后,本文进行了气缸盖内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通过冷却水流场和气缸盖固体传热的耦合模拟,得出了气缸盖内温度场,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误差在工程许可范围以内。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可以使柴油机在初始设计阶段就能详细地了解气缸盖内温度的分布,并在此时就可以进行气缸盖结构的优化,从而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二、4115柴油机冷却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115柴油机冷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6)振动压路机整机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工程机械噪声控制的社会背景
        1.1.2 压路机噪声控制的市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压路机噪声分析及控制流程研究
    2.1 压路机噪声源
        2.1.1 压路机噪声源特点
        2.1.2 压路机噪声识别测试技术
    2.2 压路机噪声控制目标
        2.2.1 压路机噪声控制需求及对标分析
        2.2.2 整机噪声控制目标
        2.2.3 整机噪声控制目标分解
    2.3 压路机噪声控制流程
        2.3.1 整机噪声控制流程
        2.3.2 关键子系统控制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机噪声试验研究
    3.1 样机基本参数
    3.2 样机噪声主观评价及试验方案
        3.2.1 主观评价目的及方法
        3.2.2 试验目的及方案
    3.3 主观评价
        3.3.1 样机噪声主观评价
        3.3.2 多机型噪声对比主观评价
    3.4 样机噪声摸底试验
        3.4.1 样机原始噪声测试及结果分析
        3.4.2 声强法识别噪声源测试及结果分析
        3.4.3 频谱法识别噪声源测试及结果分析
    3.5 与国外机型噪声对比试验
        3.5.1 对比试验样机基本信息
        3.5.2 对比试验目的及方案
        3.5.3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3.5.4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气消声器试验及仿真研究
    4.1 压路机排气系统噪声分析
        4.1.1 排气系统噪声分析
        4.1.2 排气系统噪声控制
        4.1.3 压路机排气系统噪声分析
    4.2 消声器台架试验
        4.2.1 试验目的及方案
        4.2.2 样机消声器台架试验及结果分析
        4.2.3 对比机型消声器台架试验及结果分析
    4.3 消声器结构设计与优化分析
        4.3.1 排气消声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分析
        4.3.2 试验消声器的初步设计
        4.3.3 试验消声器的结构优化
    4.4 消声器仿真分析
        4.4.1 流场分析原理
        4.4.2 试验消声器的三维实体物理模型及网格模型
        4.4.3 流场仿真分析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4.4.4 试验消声器的流场仿真计算
        4.4.5 流场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5 优化后消声器验证试验
        4.5.1 优化后消声器台架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4.5.2 优化后消声器装机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噪声控制及工业化应用
    5.1 整机噪声源及关键子系统噪声控制
        5.1.1 发动机的优化选型
        5.1.2 冷却系统噪声控制
        5.1.3 排气系统优化设计
    5.2 声学泄露检查及整机声学封装
        5.2.1 噪声泄漏检查
        5.2.2 整机声学封装
    5.3 整机系统热平衡改进
        5.3.1 样机改进前热平衡规律
        5.3.2 增强发动机冷却水和液压油的散热能力
        5.3.3 合理匹配机器液压系统工作参数,降低功率需求,减少发热
        5.3.4 改进后样机热平衡试验
    5.4 整机噪声控制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5.4.1 改进前后噪声主观评价对比试验
        5.4.2 改进前后整机噪声对比试验
        5.4.3 改进后多机型对比试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非道路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子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
    2.1 电子控制单元硬件总体结构
    2.2 主控芯片选型及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2.2.1 主控芯片选型
        2.2.2 最小系统模块
    2.3 电源模块
        2.3.1 Buck降压电路
        2.3.2 三端稳压电路
        2.3.3 Boost升压电路
    2.4 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
        2.4.1 曲轴/凸轮轴转速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2.4.2 温度信号处理电路
        2.4.3 气体温度压力信号处理电路
        2.4.4 模拟量信号处理电路
        2.4.5 开关量输入处理
    2.5 执行器驱动模块
        2.5.1 双燃料喷射电磁阀驱动电路
        2.5.2 低边负载驱动电路
    2.6 CAN通信模块
    2.7 PCB板的设计与制作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控制单元的基础软件设计
    3.1 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总体结构
    3.2 主程序设计
        3.2.1 起动工况子程序
        3.2.2 怠速工况子程序
        3.2.3 常规工况子程序
    3.3 中断处理任务
        3.3.1 任务切换
        3.3.2 曲轴/凸轮轴信号中断
        3.3.3 电磁阀驱动的中断控制
        3.3.4 CAN报文接收中断
    3.4 上层驱动
        3.4.1 模拟量信号输入处理
        3.4.2 工作相位判断
        3.4.3 喷射电磁阀驱动控制
        3.4.4 CAN报文发送
        3.4.5 CCP驱动程序与指令处理
        3.4.6 FLASH更新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标定软件设计
    4.1 标定软件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开发方式的选择
        4.1.3 功能模块设计
    4.2 Duilib库简介
    4.3 标定软件中界面的绘制
        4.3.1 界面绘制流程
        4.3.2 基础控件的使用
        4.3.3 自定义图谱显示控件
        4.3.4 自定义仪表显示控件
    4.4 主界面的设计
    4.5 通信设置模块的设计
        4.5.1 通信设置界面
        4.5.2 CAN通信处理模块
        4.5.3 建立通信连接
    4.6 系统参数模块的设计
    4.7 MAP标定模块的设计
        4.7.1 MAP标定界面
        4.7.2 MAP数据测量
        4.7.3 A2L文件解析功能
        4.7.4 S-Record格式文件解析功能
        4.7.5 MAP在线标定功能
        4.7.6 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4.8 数据监测模块的设计
        4.8.1 数据监测界面
        4.8.2 监测数据测量
        4.8.3 数据动态记录
        4.8.4 特殊独立参数标定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
    5.1 试验主要设备
        5.1.1 试验柴油机
        5.1.2 台架试验装置
    5.2 系统测试
        5.2.1 数据监测测试
        5.2.2 特殊独立参数标定
        5.2.3 MAP数据标定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电控单元软件源代码

(8)内河船舶柴油动力装置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内河船舶动力装置节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柴油机热平衡及掺烧劣质油试验
    2.1 试验准备
    2.2 试验方案的选择
    2.3 热平衡试验平台的基本组成
    2.4 试验平台精确度校验
    2.5 本章小结
3 柴油机热平衡及掺烧劣质油可行性分析
    3.1 柴油机动力装置能量平衡分析
    3.2 柴油机使用劣质燃油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试验研究
    3.3 柴油机掺烧劣质油的工作性能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内河船舶柴油机掺烧劣质油热经济性分析
    4.1 柴油机掺烧劣质油余热利用方案设计
    4.2 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分析及优化建议
    4.3 柴油机掺烧劣质油的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研究与活塞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内燃机传热与强度问题仿真研究的综述
        1.2.1 内燃机的传热研究进展
        1.2.2 燃烧室组件传热研究现状
        1.2.3 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研究现状
        1.2.4 燃烧室组件的强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燃烧室传热和强度计算的难点分析
        1.3.3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燃烧室组件流固耦合与热结构模型的建立
    2.1 燃烧室组件的传热
        2.1.1 燃气与燃烧室组件的换热
        2.1.2 壁面导热
        2.1.3 燃烧室壁面与冷却介质的换热
    2.2 耦合系统传热理论
        2.2.1 固-固耦合界面导热
        2.2.2 湍流流动与近壁面传热理论
        2.2.3 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
    2.3 燃烧室组件强度分析理论
        2.3.1 应力应变关系
        2.3.2 热固耦合计算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燃烧室组件的三维建模
        2.4.2 燃烧室组件模型的网格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的燃烧室组件稳态传热研究
    3.1 燃烧室组件耦合传热传热
        3.1.1 燃烧室数值传热模型
        3.1.2 燃气与燃烧室壁面对流换热的多维模型
        3.1.3 冷却水的流动传热计算
    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2.1 缸内湍流换热
        3.2.2 废气与排气阀组件的对流换热系数
        3.2.3 冷却水与燃烧室组件的对流换热
    3.3 燃烧室组件的热负荷分析
        3.3.1 活塞组件的热分析
        3.3.2 缸套的热分析
        3.3.3 缸盖的热分析
        3.3.4 排气阀组件的热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烧室组件瞬态传热研究
    4.1 变工况运行时热边界条件计算
        4.1.1 负荷25%时燃烧室壁面换热计算
        4.1.2 负荷50%时燃烧室壁面换热计算
        4.1.3 负荷75%时燃烧室壁面换热计算
        4.1.4 负荷85%时燃烧室壁面换热计算
    4.2 起动-停车工况传热研究
        4.2.1 起动工况时燃烧室组件的传热分析
        4.2.2 停车工况时燃烧室组件的传热分析
    4.3 燃烧室组件周期性瞬态传热研究
        4.3.1 活塞组-缸套动接触传热模型
        4.3.2 燃烧室组件流固耦合系统瞬态传热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燃烧室流固耦合传热模型的活塞强度分析
    5.1 稳定运行时活塞的强度分析
        5.1.1 机械强度分析
        5.1.2 热强度分析
        5.1.3 热-机耦合强度分析
    5.2 活塞的周期性循环瞬态强度分析
        5.2.1 周期性瞬态热强度分析
        5.2.2 周期性瞬态热-机耦合强度分析
    5.3 活塞的优化设计
        5.3.1 优化设计方案的温度场计算
        5.3.2 优化设计方案的强度计算
        5.3.3 优化设计方案的选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UDF-提取出口温度
附录2 UDF-调节缸套冷却水进口温度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重载车用柴油机缸盖内冷却水流动分析及强化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YC6M360 重载车用柴油机冷却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重载车用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总体设计
    2.3 冷却水泵主要参数设计
    2.4 原机整机热负荷实验研究
    2.5 改进后柴油机的整机热负荷试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CFD 介绍及数值模拟验证新方法研究
    3.1 CFD 发展及主要CFD 通用软件简介
    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3 湍流模型
    3.4 数值模拟的网格划分
    3.5 计算边界条件和计算控制方法等的定义
    3.6 数值模拟的试验验证及新验证方法的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YC6M360 型重载车用柴油机冷却水套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4.1 引言
    4.2 整机水流分布试验研究
    4.3 气缸盖热负荷试验研究
    4.4 气缸盖内水流分布试验
    4.5 冷却水套内冷却水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4.6 针对已制品的各种优化方案改进效果的试验验证
    4.7 针对未来生产的优化方案改进效果的试验验证
    4.8 小结
5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上水孔扰流强化传热研究
    5.1 引言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气缸盖上水孔扰流强化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5.3 不同试验时的上水孔扰流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5.4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上水孔扰流强化传热的最佳化方案分析
    5.5 双层水套方案各试验时的气缸盖热负荷试验验证
    5.6 最佳方案中的上水孔的扰流强化传热分析
    5.7 小结
6 气缸盖内沸腾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沸腾传热对气缸盖内冷却的强化作用
    6.3 气缸盖内沸腾传热的数值模拟
    6.4 小结
7 气缸盖内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7.1 引言
    7.2 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和流固耦合模拟流程
    7.3 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
    7.4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7.5 小结
8 全文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4115柴油机冷却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X4115型柴油机的研制[J]. 唐陞达. 柴油机, 1987(01)
  • [2]谈柴油机缸套—缸体的穴鉵问题[J]. 谢天任. 工程机械, 1980(01)
  • [3]X4115Z型增压柴油机的研制[J]. 唐陞达. 柴油机, 1994(04)
  • [4]拖拉机的使用和维护讲座(四)[J]. 山东农学院农机系. 拖拉机, 1977(06)
  • [5]改装增压柴油机[J]. 北京内燃机总厂设计二科. 农业机械, 1981(11)
  • [6]振动压路机整机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李立民. 长安大学, 2013(07)
  • [7]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陈祥榛. 福州大学, 2018(03)
  • [8]内河船舶柴油动力装置节能研究[D]. 陈新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3)
  • [9]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组件的流固耦合传热研究与活塞强度分析[D]. 吴汲.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10]重载车用柴油机缸盖内冷却水流动分析及强化传热研究[D]. 王兆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4115 柴油机冷却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