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论文文献综述)
徐坤[1](2017)在《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文中提出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国民党在继承北洋政府原有行政系统的书刊审查机构的基础上,另立一套党务系统的书刊审查机构,这形成一种双重衙门式体制。此种体制又加剧党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冲突。中央宣传部与内政部,以及上海市党部与上海市政府之间就曾多次发生书刊审查竞争事件。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高层人员修正《出版法》,决定组建“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审会”),统一党政机关的书刊审查权力,进而实现“齐一国民思想”。中审会是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社会部、行政院内政部、教育部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联合成立于1938年10月的全国最高书刊审查机关。中审会是一个松散的多派系联合机关,不设最高长官,采取合议制。各省市审查机关的组织和派系情况亦是如此。各派系的书刊审查机关及其人员只是简单地并入中审会,却未能有效地整合。于是,中审会内围绕领导权的派系之争在所难免。CC系的党务人员充任负责日常事务的秘书一职,故在权力之争中占据主动权。正如印维廉担任中审会秘书一职后,假借职务之便,操纵会务,并排挤其他派系人员,发展个人势力。中审会内形成一个以印维廉为核心的群体——“印维廉派”。1941年各级审查机关改隶行政机关后,合议制变成集权制。潘公展担任中审会主任委员后,借组织调整和人员变动的机会,拆解原有的印维廉派,壮大潘公展派。潘公展又利用其对各省市审查处处长的推荐权,安排亲信担任各省审查处处长。各省审查处处长亦在各处内发展个人派系。潘公展又创办《审查通讯》和建立秘密通讯的制度,达到对中审会各层人员直接控制的目的。潘公展通过行政和派系两个系统实现对中审会的完全掌控。中审会的本职工作虽是审查,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潘公展和印维廉根据战争形势、国共关系和出版业发展状况,先后将工作重心由审查转向宣传和指导两个领域。从1938年至1940年,中审会在国民党高层支持下,克服党内外的阻力,强制推行原稿审查制度:其和中统局合作,强化自身的调查工作;其和党、政、军、警、宪机关合作,举办联合大检查。从1941年至1943年,中审会组织出版“思想斗争丛书”,宣扬“一次革命论”,抵制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其编印“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宣扬“中国精神”,抗拒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说。从1944年至1945年,中审会创办《出版界》月刊和建立“中国着作人协会”,一方面可以笼络两界人士,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出版界和文化界人士为国民党的文化建设服务。然而,中审会的消极审查和检查工作始终不能根绝“违禁书刊”;其被动地驳斥为主的宣传工作终究不能形成统一的理论;其道德说教式的指导,又无法挽救出版业的崩溃和扭转文人穷困的局面。中审会自身又受到派系政治的反噬和派系斗争的困扰。故中审会始终未能统一党内思想,更没有实现“齐一国民思想”的初衷。抗战胜利后,战时原稿审查制度已无存在的理由,中审会被缩编为“出版辅导委员会”,划归中央宣传部;其出版品登记和审查工作移交给内政部。
霍瑞娟[2](2013)在《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工作方式、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以及用户服务形式日新月异,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特征明显,逐渐催生了新兴图书馆业态。业态的变化是整个图书馆行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促动图书馆发展变革的助力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图书馆所处的新业态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梳理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转变中面临的问题,准确把握其社会职能的变化方向,对于我国国家图书馆认清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职责、引领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对影响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科学定位的社会环境和业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行调研比较以便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对策组合方案,并就方案的可实施性做了探讨。全文约17万字,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图书馆社会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社会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职能,是图书馆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图书馆社会职能的科学定位,需要注意同图书馆职能、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注意文化传承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时代要素提出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着重选取文献收藏、公共服务、科学研究、参考决策、国际交流几个方面,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进行梳理和说明。国家图书馆百年发展史,反映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展有其逐步明确、调整、加强、深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与业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也是今天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历史参照之一。可以预料,图书馆这个不断成长、变化着的有机体的发展还将经历不同的阶段,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还会经历更新和变化,尤其是程度上的差别。第三章分析了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现状。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会间接地对图书馆社会职能形成制约。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已经进入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高度信息化,从技术应用、传播媒体形态及用户信息行为等不同方而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来自其他信息资源提供商及社会信息机构的竞争愈加激烈,面对的用户也呈现出多层面、社会化的特点,信息组织的主体、对象、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图书馆行业内外的合作渐入繁荣发展时期。方方面面的发展导致了国家图书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业务内容的改变,也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定位产生了影响。第四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业态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新业态呈现出数字化、大众化、远程化、融合化和联盟化的特点,表现为数字资源愈加重要且类型、载体、来源更加多元;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且成分更加大众;突破时空限制提供和接受远程服务倍受青眯;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在资源与服务方面进一步融合;图书馆联盟的数量快速增长,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化。国家图书馆应该主动迎接新业态特征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研究职能、中心服务职能、文献品牌服务、业界引领职能等方面带来的挑战。第五章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为例,调查了各国国家图书馆的立法保障情况,认为完善的图书馆立法不仅是国家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职能的保障,也会对该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梳理了各国国家图书馆职能演变情况,并对各自履行的现实职能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对策组合方案,建议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应定位于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第七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的可实施性予以检验。分析表明,国家图书馆依照建议方案履行社会职能,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条件。国家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是其担负社会责任的资源基础;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合格的专业队伍为社会职能的有效履行提供了人力保障;大量的社会责任实践为社会职能创新提供了丰富经验。附图23,表10,参考文献225。
李艳青[3](2002)在《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文中指出 朋友小张下岗后在生活小区收废品。这时,他往往能收到许多过期的杂志和书籍,由于他爱书如命,每次收回旧书后都把它整理好,从不卖掉,堆在床头以便自己空闲时翻阅。一些收破烂的同行看到他如此爱书,每次收到废书,干脆就低价转让给他。半年下来,小张的旧书堆满了半个屋子。许多人误认为他是专门收购旧书的,纷纷前来转手。小张的书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最后连旧书市场的老板也找他交换一些图书。后来,他灵机一动,在街道上租了一个门面,把这些旧书籍分门别类,并在店面显眼处张贴广告:凡你看过的不再需要的图书杂志,在此店可换回自己所需的书,每本依据书刊种类收取费用2-5角钱,欢迎惠顾!
陈明强[4](1999)在《下岗了开个小店能谋生》文中提出 “家有万贯,不如开个小店”。店再小,哪怕只是一个售货窗口或亭子,也是一种投资经营活动,对手中货币的保值、增值,是一个方便而现实的途径。 这种经营活动,最适于下岗人员。下岗人员下岗时一般都得到一笔安置费,或生产经营扶持资金,或失业救济金,用这笔钱开个小店,本钱也就差不多了。 一提开店,许多人都认为那是十分复杂而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其
二、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旨趣和意义 |
二、概念说明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国民党党政双重衙门书刊审查体制的形成及其困境 |
第一节 从晚清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书刊审查体制的变迁 |
一、晚清时期书刊审查体制的初起 |
二、北洋政府时期书刊审查的法规和机构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容党于政的审查法规 |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双重衙门式书刊审查机构 |
第二节 中央宣传部和内政部对上海书刊审查权的争夺 |
一、中央宣传委员会独揽上海书刊审查权 |
二、内政部强化上海书刊工作的中缀 |
三、中央宣传委员会书刊审查与新生事件 |
第三节 上海市党部、教育局和社会局对上海书刊审查权的角逐 |
一、上海市党部独揽书刊审查权 |
二、上海市党部与上海市教育局的权力冲突 |
三、上海社会局独掌书刊审查权的失利 |
小结 |
第二章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沿革(1938—1945) |
第一节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成立背景及其筹备过程 |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书刊审查政策的形成 |
二、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的雏形——“武汉检查出版品委员会” |
三、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草创 |
第二节 从多个派系联合到潘公展派化的中央审查机构 |
一、多派系联合组织蜕变为印维廉派化的党务机关 |
二、潘公展派与印维廉派争夺控制权 |
三、潘公展派化的党务机关 |
第三节 从双重派系控制到潘公展派化的省县审查机构 |
一、从多派系联合到双重派系下的省县审查机构 |
二、各省市审查处的指挥监督权之争 |
三、潘公展派化的省县审查机关 |
第四节 中央和地方审查机构的经费和编制变迁 |
一、编制和经费困窘时期(1938.10-1940.12) |
二、编制和经费充足时期(1940.12-1943.3) |
三、编制和经费萎缩时期(1943.4-1945.10) |
小结 |
第三章 调查、审查和检查工作 |
第一节 中审会原稿审查制度的运作及其权力扩张 |
一、原稿审查程序及其推行 |
二、原稿审查制度存废之争 |
三、厉行原稿审查后的免审和奖励制度 |
四、各机关专门书刊原稿审查权的整合 |
第二节 中审会与中统局的调查联系 |
一、中统局人员驻会工作 |
二、渝审会的“异党文化调查第一号”报告 |
三、渝审处调查工作的中统化 |
第三节 中审会与军警宪的检查合作 |
一、渝检处的成立及其运作 |
二、渝审处和各检查机关的联系机制 |
三、重庆党政军警宪机关总检查制 |
小结 |
第四章 思想战和文化战 |
第一节 思想战:宣扬“一次革命论”的“思想斗争丛书” |
一、印维廉与“攻势防御” |
二、思想斗争网络与“思想斗争丛书” |
三、“毕其功于一役” |
第二节 文化战: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 |
一、“编辑激励民族自尊心之通俗故事” |
二、党内外历史学家与“中国历代名贤传记故事集” |
三、“恢复民族固有的美德” |
小结 |
第五章 指导出版界和文化界 |
第一节 文字引导:创办《出版界》月刊 |
一、《出版界》的创刊 |
二、《出版界》月刊的引导 |
三、《出版界》月刊的停刊与民营出版业的失控 |
第二节 组织引导:建立中国着作人协会 |
一、中国着作人协会的筹办 |
二、中国着作人协会的引导 |
三、中国着作人协会的停顿与文化界的反弹 |
小结 |
第六章 派系斗争与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结束 |
第一节 CC系内的出版与文化领导权之争 |
一、中审会与“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对出版业领导权的争夺 |
二、中审会与“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
第二节 地方审查机构的存废之争 |
一、1943年的七省审查处裁撤事件 |
二、“第三战区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私设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国家图书馆应担负重要的社会职能 |
0.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是时代的要求 |
0.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引起广泛关注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主要概念 |
0.3.1 图书馆 |
0.3.2 图书馆基本职能 |
0.3.3 图书馆社会职能 |
0.3.4 国家图书馆 |
0.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0.4.1 新信息环境正在影响图书馆业态转型和职能定位 |
0.4.2 收藏和传递文献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核心 |
0.4.3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等职能受到特别重视 |
0.4.4 对一库三中心为核心的国家图书馆职能多元探索 |
0.5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0.5.1 研究目标 |
0.5.2 研究内容 |
0.5.3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0.6 创新点 |
1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理论探讨 |
1.1 图书馆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 |
1.1.1 图书馆基本职能具有固有性与具体性 |
1.1.2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整体性与公共性 |
1.1.3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 |
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时代要求 |
1.2.1 文化传承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 |
1.3.2 法学相关理论 |
1.3.3 公共产品理论 |
1.3.4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理论 |
1.3.5 公共空间理论 |
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 |
2.1 收藏职能的发展 |
2.1.1 S缴送地位的变化 |
2.1.2 搜集内容的扩大 |
2.1.3 文献资料的保存保护 |
2.2 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 |
2.2.1 开创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先河 |
2.2.2 进一步降低服务门槛并扩大服务范围 |
2.2.3 免费服务与特殊保障 |
2.2.4 社会教育与阅读推广 |
2.3 研究职能的发展 |
2.3.1 文史古籍研究 |
2.3.2 业界服务研究 |
2.4 参考决策服务职能的发展 |
2.4.1 公共参考咨询服务 |
2.4.2 立法决策服务 |
2.5 国际交流职能的发展 |
2.5.1 以书刊交换为基础的交流 |
2.5.2 主动开展深度国际及地区间的专业交流合作 |
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分析 |
3.1 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 |
3.1.1 信息化导致实体图书馆的社会信息优势地位动摇 |
3.1.2 新媒体应用导致传统图书馆社会服务方式变化 |
3.1.3 用户信息行为的改变导致图书馆社会角色变化 |
3.2 商业化信息服务与图书馆的竞争 |
3.2.1 信息资源提供商与图书馆竞争社会用户 |
3.2.2 社会信息机构与图书馆竞争用户 |
3.3 图书馆社会职能视角的用户发展特点 |
3.3.1 用户成分更趋社会化 |
3.3.2 用户期待图书馆发挥更大社会作用 |
3.3.3 公众对国家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 |
3.4 信息组织新变化 |
3.4.1 信息资源的丰富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整序更加重要 |
3.4.2 信息资源形态的变化导致非实体信息资源组织更加重要 |
3.4.3 非结构化信息的广泛存在导致信息组织模式的变革 |
3.4.4 社会信息生产的变化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资源融合更加重要 |
3.4.5 信息组织的社会化导致图书馆信息组织合作的重要性提高 |
3.5 业务合作模式新特点 |
3.5.1 国内图书馆间的合作 |
3.5.2 与国际图书馆的合作 |
3.5.3 图书馆跨行业的合作 |
4 业态发展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挑战 |
4.1 数字化业态对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1 资源类型多样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2 资源载体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3 资源来源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2 大众化业态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2.1 宏观层面:基础型服务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2.2 微观层面:研究需求多样化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3 远程化业态对中心服务职能的挑战 |
4.3.1 信息交流阵地服务的冲击 |
4.3.2 图书馆使用的无缝性 |
4.3.3 服务方式的转变 |
4.4 融合业态对文献品牌服务的挑战 |
4.4.1 资源建设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收藏职能的挑战 |
4.4.2 服务方式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挑战 |
4.4.3 服务手段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挑战 |
4.5 联盟化业态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1 联盟普遍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2 联盟高程度专业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3 跨联盟合作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5 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国际参照 |
5.1 国家图书馆职能的立法保障情况对比研究 |
5.1.1 图书馆立法明确规定国家图书馆职能 |
5.1.2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履行职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
5.1.3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带动本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5.2 国外图家图书馆职能演变考察 |
5.2.1 美国国会图书馆 |
5.2.2 英国国家图书馆 |
5.2.3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
5.2.4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
5.2.5 日本国会图书馆 |
5.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比较 |
5.3.1 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 |
5.3.2 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 |
5.3.3 专业研究与信息技术应用 |
5.3.4 文化交流与国内外合作 |
6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对策方案建议 |
6.1 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定位 |
6.1.1 定位价值分析 |
6.1.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2 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定位 |
6.2.1 定位价值分析 |
6.2.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3 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 |
6.3.1 定立价值分析 |
6.3.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4 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定位 |
6.4.1 定位价值分析 |
6.4.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5 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 |
6.5.1 定位价值分析 |
6.5.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7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可实施性检验 |
7.1 丰富的馆藏是国家图书馆担负社会职能的资源基石 |
7.1.1 文献资源种类齐全 |
7.1.2 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 |
7.1.3 文献资源具有公共应用性 |
7.1.4 古籍资源文化内涵深厚 |
7.1.5 数字资源比重不断提高 |
7.2 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为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证 |
7.2.1 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
7.2.2 内部执行和协调机制 |
7.2.3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
7.3 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7.3.1 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
7.3.2 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
7.3.3 人才队伍在科研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
7.4 国家图书馆践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为履行社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7.4.1 公益性公共服务实践 |
7.4.2 知识服务实践 |
7.4.3 文化海外传播实践 |
7.4.4 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业态环境下用户需求信息调查表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D]. 徐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2]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D]. 霍瑞娟. 武汉大学, 2013(07)
- [3]办个书刊交换服务社[J]. 李艳青. 现代营销, 2002(01)
- [4]下岗了开个小店能谋生[J]. 陈明强. 家庭科技,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