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老师讲法小记

李可染老师讲法小记

一、李可染教师教诲琐记(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黄胄中国画的速写性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烟红[2](2021)在《论“童心”视域下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以周思聪为例》文中提出“童心”一词在本文的概念,来源于明末思想家李贽在其代表作《童心说》中,提出的理论核心——“童心”。“童心”也就是指为人之本的赤子之心,真诚之心。原是针对文学创作的观点,而经后人对其研究之深入,逐渐展开并从多维度进行探讨,不仅只是从文学,还有美学、哲学等视角去阐释“童心”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是借助“童心说”的理论宗旨和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以一例个案——现代着名画家周思聪来展开探究,分析和论述“童心”视域下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面貌变得日新月异,水墨人物画创作新发展出的样式也是层出不穷,许多创作者会变得盲目,一味地去追求外在的事物表象,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所向,从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至高追求。以至于所创作的作品失去了个性、生机和品格,也失去了赤子真心。而“童心说”这一理念正是为我们创作者提供了内在的指引,让我们明白在浮躁、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下,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求名得利,更多地应该是从内在的“童心”出发,多去关注现实,去表达真实,感受自然和真实的美好,并将其融入作品中,同时传递给观众,触发对方的审美感官与内心共鸣。周思聪是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画家之一,她之所以能在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除了其绘画技术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其绘画品格的高远,从她为人处世的态度、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对绘画创作的态度等层面剖析,发现其作品中呈现出的精神内核与“童心说”的理念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于是本文试图从“童心说”这个角度出发,以周思聪为样例来探寻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内核。

刘晓航[3](2021)在《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画家散文是当代散文中别具特色的文学类型。画家在作画之余从事散文写作,往往使其作品沾染美术气息,从而影响到散文的主题内容、言说视角、语言风格等层面。在画家散文中,图像与叙事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从图文关系的视角出发,将画家散文置于绘画与文学互动的维度之内,考察图文两种媒介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呈现样貌,借此发抉画家散文美感的独异之处。本文选取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作为对象,从三个不同的图文关系类型分析画家散文中存在的图文互动现象。吴冠中的画坛实践深刻影响了他散文创作时观摩、描绘景物的角度、空间以及修辞方式,他在记录自己绘画经历的散文中,将绘画中的艺术思维直转为写作手法,绘画的形式美进入散文语言之中,形成艺术上的出位之思。第一章第一节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二徐之争”,五十年代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八十年代对形式美的讨论三个时间截面追述吴冠中探寻形式美的艺术史语境。他对形式美的寻求是在艺术场与权力场压制下的反拨,这是吴冠中沉溺于形式美的重要背景;第二节解读吴冠中绘画形式美介入文本的面貌,并围绕“语图互仿”、诗画关系及空间叙事等理论探讨吴氏散文语图互仿的路径及相互影响的问题;第三节从形式美的能指直转、错觉与比喻、移情等方面分析吴氏散文如何借由“以画为文”的艺术“出位”产生文学美感。第二章主要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细察木心散文与绘画的类同之处。木心的散文与绘画在表达符号、空间展开、总体意境等层面表现出共性。第一节在木心生平与文画的介绍基础上,以分析围绕他的论争入手,阐述其创作的特点。第二节从“废墟”和“楼”“塔”两个层面出发分析其绘画与散文中共有的风格属性。“废墟”和“楼”“塔”是由局部意象进入木心作品整体风格阐释的象征通道。散文的“废墟”感集中体现在作者对战争、政治运动、华人离散等历史伤痛的记录,其中回顾式表述和悼亡类散文是“废墟”感的叙事表征;绘画的“废墟”感则主要体现在战争主题、不合时宜的绘画技术、慕古旨趣、黑色表现、自我模糊性等方面。“楼”与“塔”标明了木心的“疏离”感。其中,散文的“疏离”既呈现在“高楼”俯看的空间展开所呈露的旁观心态,又见于情感焦点与叙事焦点错位及以超脱情感淡化创伤故事的两种主要叙事法;绘画的“疏离”则主要体现在“塔中之塔”的绘画命名、归隐旨趣、贵族化观念及整体的幽寂意境等层面。“废墟”与“楼”“塔”既是木心生命个体独特遭遇的标识,也是现代知识分子普遍经验的隐喻。陈丹青的散文透露出他的观看之道。于陈丹青而言,“观看”不仅是一种绘画积习与思维惯性,也成为他理解外物的逻辑方式。陈丹青在风景铺陈中,对空间、光线、色彩、肖像的细描,显露其独具的绘画眼光。此外,肖像、衣着更在陈丹青的解读下与摄影、建筑等一道形成一种“看”的政治;陈丹青的绘画经验,使他更青睐“表面”,他理解外界的方式是“撇开本质看现象”,这使其散文在叙事时形成了描写凸显,议论、抒情消退的客观性特点,显露出戏剧般的场景感;他品画时从局部入手,是在看取历史的细部,这与其“退步”宣言类似,是对整体与进步的消解。与之相关,他在作文时,则爱写“多余”的细节。局部与细节,不但是陈丹青的观看之法,也可以借此理解其精神生成的理路。最后,第四章从图文互动之于画家散文的意义出发进行总结。以文写画、以画为文、文画互补分别使画家散文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主题、风格和蕴意。画家的美术生涯构成了散文写作的主要内容,绘画习惯带来的审美经验留存于散文之中,形成语言、叙事上的独异风格,图像与文字的互证互补,使文字与图像的表达得以深化,提升了单一媒介的意蕴空间。而画家散文也在此之中焕发出独特价值:画家散文沟通了“图”“文”两种艺术媒介,融合了“看”“读”两种思维方式,为文学提供一种新质素,为批评提供一种新场域。绘画领域的语汇、思维进入文学后,更生了散文语言,也缔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绘画艺术的介入也转化了文字的刚硬气质,使散文内容中的批评得以柔化,理性思辨更富于诗性。

贝思敏[4](2021)在《志道游艺—钱名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江南大儒”钱名山生平行状、器识学养、教育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梳理出“志道游艺”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在民国年间寄园中的“存亡继绝”,及其在经史、文艺的研究、践行和教学方面对今天的启迪。“志道游艺”是从孔子直到唐宋时历代儒者、士人的基本人生方式,其表现有二:一是以经史的器识,作为“不器”而“无不可器”于政府职事、教育医疗、工商实业等关乎国计民生事业者的学养;二是于本职的社会工作之余,以“六艺”,后世则主要以文、诗、书、画、琴、棋等形式作为调节个体身心的修养。但是,这一传统自宋代以降,逐渐地被遗弃,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涌入和专业教学、专业分工的日益明确,经史不再被作为从事各种不同社会工作的共同学养,而是成了专门的学术研究的对象;基于“文艺害道”的偏见,道、艺更从此分裂,儒者不再注重“游艺”,作为“余事”的文艺渐次退出了中国文艺史的主流,文艺成为“以文自名”、“止为文章”的文艺家的专职之事。钱名山秉承了清代常州学派“大一统”、“尊王室”的文脉而在“志道游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贡献不仅是他个人的,更通过寄园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对江南,尤其是上海文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孟子》等经典,作为钱名山及其弟子的器识学养,体现了对国事、民生的担当精神,而以“成大儒”作为自我期许的身份认定;诗词、书画等文艺,作为钱名山及其弟子的身心修养,以正心、敬事而为“余事”,取得了精彩纷呈、卓尔不群的成就,较之同时代的专职文艺家无不及而有过之,成为民国以来文艺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钱名山和他的寄园及其弟子们,为传统的儒学上演了一段“游于艺”的华彩篇章,更为中国的文艺继绝了一曲“志于道”的大雅正声;既是近代儒学史上的独有,更是近代文艺史上的仅见。本文分三编。上编三章,依次论述钱名山的生平行状、经史学养和教学行实;中编两章,分别论述钱名山的诗词文学、书法艺术兼及其画艺成就;下编一章,论其诸多弟子的器识,尤其是诗词、书画艺术成就。

张炳旭[5](2021)在《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白涛幼名洪涛,曾用笔名冷公、一碧,河南南阳人士,辛亥时期开始投身新闻事业,随后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实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的着述者,也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论文以“新闻人”任白涛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以及抗日新闻宣传等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地将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希冀这番探索能够对民国新闻史尤其是新闻人物史研究有所补益。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内容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本章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以时间为轴线对“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总体概括。呈现了任白涛在南阳、开封、上海、东京、重庆、恩施等地的人生经历,着重揭示了任白涛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以及促使他选择不同道路的内在动因。认为是在时代环境、家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性格特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任白涛才始终坚守着他的新闻人之路。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章,是从横向上对新闻人任白涛展开的研究,分别对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观念以及抗日新闻宣传四个方面作出考察。其中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历程。本章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划分为“在《民立报》时期”和“在《新湖北日报》时期”两个阶段。认为在辛亥革命前后,任白涛受到个人兴趣的驱使、民主自由社会风气的熏染及对军阀政府统治的不满,毅然投身新闻事业,期望通过“新闻”这一媒介来施展个人抱负并对社会进步有所助益。抗日战争期间,任白涛作为《新湖北日报》总编辑,在民族危亡时刻再次走上新闻职业工作,把担任《新湖北日报》总编辑作为践履其“新闻救国”理想的一种途径,这解释了他为何会以短暂的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姿态出现在新闻界。第三章着重研究任白涛的新闻学术活动。本章从任白涛“在日本”和“在国内”两个层面对他的新闻学术活动进行展开,重点探究了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创办中国新闻学社等重要活动,认为任白涛在力图构建一种体系化的新闻学,任白涛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本章主要从新闻业务思想、新闻教育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新闻舆论思想四个方面对任白涛新闻思想展开重点考察,认为任白涛的新闻思想体现出了如下特征: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既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熏染,又对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体西用”色彩。第五章是对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的研究。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是作为“新闻人任白涛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本章首先考察了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其次,对任白涛进行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内在动因作出探析,认为根本动因是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直接动因是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再次,重点研究了任白涛关于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抗战期间,任白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新闻宣传政策及行为尤为关注,并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日本对华施加的新闻宣传政策、战时国际通讯社的机构及其作用、抗战期间的对日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以此作为他在抗战期间从事新闻活动的基本准绳。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在前五章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评价展开探讨,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任白涛一生钟情于新闻事业,既从事新闻学术研究,又投身于新闻实践活动。其中,从事新闻学术研究是任白涛人生当中的主要工作,在中国新闻学的一些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是民国时期追求新闻理想的典型新闻人之一。本章从政治与学术的视角出发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贡献与地位作出阐述。与此同时,指出由于时代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以及新闻思想等也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以新闻人任白涛为镜,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可为当前中国新闻理论建设与新闻学科发展提供镜鉴。

答光明[6](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提出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李鑫[7](2020)在《项圣谟《闽游图》图文关系研究》文中提出

陈莹莹[8](2020)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教师在当下如何对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作有效指导,本文主要依据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存在阅读方法单一、阅读随意化等问题,指出了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二章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要素研究,分析了课外阅读指导的内容、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角色与边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待提升的几个方面:注重阅读指导的系统性、渐进性与持续性;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与教育素养;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三章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从阅读指导目标的确定、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指导中评价的展开及方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一章为案例研究,首先以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作了课文拓展阅读篇目案例设计,其次选取小说、散文、诗歌这三种体裁的六部作品作了名着阅读指导案例设计。

袁典[9](2019)在《《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文中指出《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从1988年创刊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报纸副刊,《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具有一定商业性,但它对文学性的坚守表现得更为明显,是当代晚报中有文学价值的副刊之一。三十年来它与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集中反映在它与山东作家、批评家的紧密联系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参与。《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是观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散文、杂文、微型小说以及诗歌等文体呈现的窗口,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以1988年到1995年的《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对《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中的“青未了”、“文学界”、“文学岛”等主题版面和“连载”栏目做了重点考察。综合文艺版“青未了”体现出异彩纷呈的文体特征和作家自由的文学言说,研究中重点关注了马瑞芳“野狐禅”专栏中古典文学浸润下的散文随笔作品,孔孚山水诗与其诗歌评论以及刘玉堂乡土情怀关照下的都市小说。“文学界”复归了报纸副刊的杂文传统,集聚了一大批国内的杂文名家,出现了一批反映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实、风格硬朗犀利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发展有所助力。“文学岛”主要发表散文,同时重视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宣传,关注文坛信息,积极参与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连载”栏目是副刊文学性的保证,连载增强了作品原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连载形式也延长了文学作品传播的链条,扩大了作品的受众。本文通过对《齐鲁晚报》1988年至1995年副刊版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进行梳理,总结出它的文学价值。在经济转型时期,《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坚守副刊文学性,培养和扶植本土作家,密切关注文学动态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

吴国平[10](2018)在《江南老画师 ——吴观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吴观岱的生平、艺术风格、历史定位三个方面,对他进行了论述。首先笔者对吴观岱的生平作了大量而细致的考据工作,得到了许多新的一手的资料,使他的生平更加完备和充实。在前人所作关于吴观岱的介绍和研究中,重点都放在他艺术风格上的分析,对他的生平关注不足,现有的吴观岱生平探究简短而又浅显,造成吴观岱个人形象不完整充盈,且所存观点与材料充其量是相互之间的再复制,针对这些,笔者花费大量精力,试图还原吴观岱在无锡、北平、上海的全面的游历与创作活动,使他的一生立体而饱满。经过努力,笔者查阅到许多新的有价值的重要一手资料,比如,在第一章第北平参加的“无声诗社”活动,还如,当时他参加的重要的画展,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以及在美国、日本的展览等,如受到当时任北平艺术院长徐悲鸿的邀请到北京任教,因病不能赴任一事,同时又发现了吴观岱的另一本无记载画册《南湖四美画册》,同时厘清了吴观岱为无锡锡山书画社社长的事宜等。在吴观岱的生平中,廉泉是一个影响他的重要角色,第一章第三节从一个资助者的角度,阐述了他与廉泉之间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藏家和艺术资助人对艺术家的影响。其次,笔者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实践活动,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吴观岱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第二章采用了诸多图片对比形式,从无锡师承到北京学艺和海派影响三个层面系统考察吴观岱的艺术演变,如对比海派、浙派、吴门画派、扬州画派的具体作品来重点分析吴观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其中本章第二节着重对比吴观岱与石涛具体画作,找到二者之间关联与异同,提出他的绘画是以文沈为形,以石涛为骨,增加了他兼学四王和任伯年的问题。笔者还用统计数字的方法,条分缕析,详细地记录了吴观岱在学画过程中临仿古人的频率,并从他的题跋中总结出他的画学思想渊源。在书法一章中,定义他的书法主脉是帖学,再对碑学背景下吴氏书法风格的坚持和调整作探寻,最后对吴氏书法在民国时期的地位作了细致的剖析。三是分析了吴观岱在近代的定位。在第四章里,重点在考证“石涛在世”说原委,把吴观岱学习石涛放到近代整个石涛热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其重要性。对其画学进行了批评,提出吴观岱师法自然缺失说,分析师法自然缺失问题。对他在当代的没落与对启示寻找答案,希冀客观地评判他在晚清、民国、当代的地位与影响。附录是作品中的文献资料的摘录与整理。把现有画集中的作品统一登录,进行分类,并补充有关遗漏的重要作品,吴观岱的画学思想就是依靠此项工作的总结完成的。出版画集之外的吴观岱作品资料比较无序和散乱,但有一些对吴观岱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在收藏家手里、或是有网上拍卖的作品图片,经我认真考证,是确凿无疑的真迹,比如在网上就查到有吴观岱与顾麟士合作的作品,此可填补的吴观岱交游圈,历史意义较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作品与他创作时间、地点相对应,可以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与角度来审视吴观岱的艺术。

二、李可染教师教诲琐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可染教师教诲琐记(论文提纲范文)

(2)论“童心”视域下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以周思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童心说”的美学意蕴
    2.1 “童心说”的理论背景与美学渊源
    2.2 “真”与“自然”
    2.3 “童心”视域下的创作观
3. “童心”在人格塑造中的体现
    3.1 益友
    3.2 良师
    3.3 “人品即是画品”
4.“童心”在周思聪水墨人物画中的呈现
    4.1 写实类水墨人物画
    4.2 表现类水墨人物画
    4.3 回归本真,从“童心”出发
5.周思聪的“童心”观对我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5.1 “保持真心,永远好奇”
    5.2 情感投入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从“语图关系”说起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吴冠中散文的出位之思
    第一节 追寻形式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形式美:从图像到语言
    第三节 出位之思及其美感生成
第二章 木心的文画共生
    第一节 木心的文画及其特点
    第二节 “废墟”与“楼”“塔”
第三章 陈丹青散文中的观看之道
    第一节 风景与肖像
    第二节 表面与戏剧
    第三节 局部与细节
第四章 图文互动与画家散文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图文互动的三重意义
    第二节 画家散文的独特价值
附录一 木心与二十世纪中国画
附录二 陈丹青的言说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志道游艺—钱名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概况综述
    三、研究重点及方法
    四、基本研究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
上编
    第一章 生平行状
        1.1 时代背景
        1.1.1 时代的巨变
        1.1.2 经史环境
        1.1.3 文学环境
        1.1.4 书法环境
        1.1.5 教育环境
        1.2 生平考述
        1.2.1 童蒙时期
        1.2.2 盛年时期
        1.2.3 晚年时期
    第二章 经史学养
        2.1 江南三大儒
        2.2 常州学派的殿军
        2.3 左传论
        2.4 变经史为学养
    第三章 寄园设教
        3.1 从庙堂到江湖
        3.2 寄园的前世今生
        3.3 教学方法与核心
        3.4 “期成大儒”
中编
    第四章 志道游艺
        4.1 余事耽文艺
        4.2 诗文成就
        4.2.1 文论、诗论和词论
        4.2.2 文
        4.2.3 诗
        4.2.4 影响和评价
    第五章 横扫千军
        5.1 书学思想
        5.1.1 行其所无事
        5.1.2 拼命到自然
        5.1.3 胸中有道理
        5.1.4 搁腕和疾书
        5.2 书法创作
        5.2.1 融汇碑帖自成一家
        5.2.2 小大由之一以贯之
        5.3 画论和绘画
        5.4 影响和评价
下编
    第六章 桃李芬芳
        6.1 弟子不必不如师
        6.1.1 谢玉岑
        6.1.2 程沧波
        6.1.3 唐玉虬
        6.1.4 王春渠
        6.1.5 郑曼青
        6.1.6 蒋石渠
        6.1.7 马万里
        6.1.8 谢稚柳
        6.1.9 胡克敏
        6.1.10 其他弟子
        6.2 家族子弟
        6.3 兄弟情、朋友圈和师生缘
        6.3.1 兄弟情
        6.3.2 朋友圈
        6.3.3 师生缘
结语
    一、志道游艺,文质彬彬
    二、江南大儒,海上名山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期刊、报刊、学术论文
    三、专着、文集
    四、书法作品集、画册
    五、网络博客相关文章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理由
        (二)研究的意义
    二、现有研究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析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及困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困难
第一章 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家世与早年求学生涯
        一、家庭与家学
        二、从私塾到学堂
        三、上海问医兼求学
    第二节 涉足报界到东渡日本
        一、初入新闻界
        二、东渡日本留学
        三、与周恩来成为莫逆之交
        四、参与留日学生运动
    第三节 在杭州与上海间辗转
        一、置身版权纠纷
        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因抗战而逐流的年代
        一、赴重庆寻找党组织
        二、从事战时宣传工作
        三、抗战后的清贫生活
第二章 任白涛的新闻实践研究
    第一节 在《民立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闻界
        二、任白涛《民立报》记者经历考证
        三、《民立报》上的“河南通信”
        四、任白涛新闻通信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在《新湖北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新湖北日报》的创刊背景及过程
        二、《新湖北日报》的编务人员与栏目设置
        三、任白涛主编期间的《新湖北日报》言论分析
        四、毅然离开《新湖北日报》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实践的主要特征
        一、以兴趣支持事业
        二、将新闻用作武器
        三、为言论自由大声疾呼
        四、为民族解放坚守阵地
第三章 任白涛的新闻学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新闻学研究的背景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二、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任白涛在日本的新闻学研究
        一、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
        二、着述《应用新闻学》
        三、《应用新闻学》的出版经历
    第三节 任白涛在国内的新闻学研究
        一、创办中国新闻学社
        二、《综合新闻学》的诞生
        三、与学术界同仁的交往
        四、进行体系化的新闻学研究与构建
    第四节 任白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改善我国新闻事业为目标
        二、以指导实践为主要目的
        三、以构建体系化新闻学为追求
        四、以引领学术为意识
第四章 任白涛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熏染
        二、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影响
        三、自我新闻实践活动的提炼
    第二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任白涛的新闻业务思想
        二、任白涛的新闻教育思想
        三、任白涛的新闻伦理思想
        四、任白涛的新闻舆论思想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
        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
        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
第五章 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新闻界的抗日新闻宣传热潮
        三、任白涛对日本新闻界的早期关注与研究
    第二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动因
        一、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
        二、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
    第三节 任白涛对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宣传政策的认识
        二、关于日本对华新闻宣传工具侵略本质的揭示
        三、关于中国反对日本新闻侵略的主要原则
        四、关于中国对日新闻宣传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二、注重新闻的宣传功用
        三、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
        四、将学术研究融入抗战实践
第六章 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第一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定位
        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始终怀揣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二、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建构有开创性贡献的新闻学者
        三、对抗日宣传做出一定贡献的新闻斗士
    第二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局限性
        一、过分地看重新闻事业的力量和作用
        二、未能充分地将自己的新闻主张贯彻于实践
    第三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现实启示
        一、新闻人应当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新闻学术研究应与当下时代需要相结合
        三、应当理性看待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
结语
附录:新闻人任白涛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6)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8)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及现状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概念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研
        一、对学生群体的调研
        二、对教师群体的调研
        三、小结
    第三节 当下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要素研究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内容分析
        一、推荐合适的阅读内容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节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角色与边界
        一、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多重角色
        二、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边界
    第三节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待提升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阅读指导的系统性、渐进性与持续性
        二、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与教育素养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外阅读指导目标的确定
        一、根据学段要求确定整体目标
        二、根据年级差异确定分级目标
        三、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具体目标
    第二节 课外阅读内容的拓展
        一、立足教材,多角度拓展相关内容
        二、师生共荐,多方面开阔阅读视野
    第三节 课外阅读指导中评价的展开
        一、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第四节 课外阅读指导中方法的运用
        一、通过任务驱动阅读
        二、采用技巧督促阅读
        三、借助展示推进阅读
        四、善用资源辅助阅读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案例研究
    第一节 课文拓展阅读篇目案例
        一、七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二、八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三、九年级下册课文拓展阅读篇目
        四、基于以上设计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 名着阅读指导设计案例
        一、小说的阅读指导——以《西游记》《简爱》为例
        二、散文的阅读指导——以《朝花夕拾》《傅雷家书》为例
        三、诗歌的阅读指导——以《艾青诗选》《唐诗三百首》为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概述
    第一节 《齐鲁晚报》副刊版面介绍
    第二节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作者、编者及读者
第二章 名家汇聚的文艺百花园: 综合文艺版“青未了”
    第一节 “青未了”散文随笔与马瑞芳的“野狐禅”专栏
    第二节 “青未了”诗歌评论与孔孚山水诗
    第三节 “青未了”微型小说与刘玉堂的都市讽刺小说
第三章 大众空间的文学试验田: “文学界”、“文学岛”和连载栏目
    第一节 “文学界”与杂文复兴
    第二节 “文学岛”与“90年代散文热”
    第三节 “连载”栏目与小说《活着》
结语: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文学价值
附录1 《齐鲁晚报》“文学界”作品目录(1992.10.6-1993.10.25)
附录2 《齐鲁晚报》“文学岛”作品目录(1994.8.31-1995.12.27)
附录3 《齐鲁晚报》副刊版连载作品目录(1988-1995)
附录4 新杂文征文专栏目录
附录5 “学者沙龙”“学人俱乐部”专栏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江南老画师 ——吴观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二、所选课题研究状况及成果
    三、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第一章 吴观岱的生平
    第一节、吴观岱出身简考
    第二节、吴观岱的从艺历程与生活交游
        一、早年无锡习画及交游
        二、北平、上海的画友与活动
        三、从江南祭酒到晚境凄凉的晚年生活
    第三节、再生父母—廉泉与吴观岱
        一、廉泉与吴观岱关系
        二、廉泉对吴观岱艺术及人生的影响
        三、吴观岱作为幕僚角色的作用
第二章 吴观岱绘画思想与绘画风格流变
    第一节、吴观岱的画学思想
        一、吴观岱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吴观岱画学思想的来源及其三个阶段
    第二节、吴观岱绘画风格及流变
        一、吴观岱绘画风格概述
        二、亦步亦趋的复制一吴观岱晚清人物画风格
        三、适度狂肆的院体与南宗—吴观岱山水画风
        四、李鳝遗风与“梅花庵主”—花鸟画画风
    第三节、吴观岱作品释疑
        一、《仿石溪笔意图》
        二、《千里良驹图》
第三章 《书谱》与吴观岱的书法风格
    第一节、晚清、民国书坛
    第二节、吴观岱的书法衍变与《书谱》
        一、早期帖学传统
        二、北平碑变
        三、晚年吴观岱草书和《书谱》
    第三节、吴观岱书法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地位
第四章 吴观岱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地位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石涛再世
        一、清、民国时期画家对于石涛的认识及代表人物
        二、“石涛再世”与石涛画风下的吴观岱
    第二节、吴观岱画学影响下的近代无锡画脉传承
        一、“画坛祭酒”吴观岱与无锡地区绘画
        二、吴观岱与秦古柳、钱松喦
    第三节、吴观岱画学批评与对近现代画坛的启示
        一、声名隆显—晚清民国时期的吴观岱
        二、吴观岱画学批评的及当代意义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一、吴观岱年谱简编
    二、众家题跋、题记
    三、吴观岱存世作品信息一览表
    四、吴观岱重要作品补遗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李可染教师教诲琐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胄中国画的速写性表现研究[D]. 李超. 青岛大学, 2021
  • [2]论“童心”视域下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以周思聪为例[D]. 黄烟红.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3]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D]. 刘晓航. 山东大学, 2021
  • [4]志道游艺—钱名山研究[D]. 贝思敏. 上海大学, 2021
  • [5]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D]. 张炳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7]项圣谟《闽游图》图文关系研究[D]. 李鑫.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 陈莹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D]. 袁典. 山东大学, 2019(09)
  • [10]江南老画师 ——吴观岱研究[D]. 吴国平. 上海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李可染老师讲法小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