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1](2021)在《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血栓心脉宁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基础,配伍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四"之制,由丹参、川芎等10味中药组成,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心脉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等,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
韩秀丽,王秀娟[2](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指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李忠志,陈思思,蒋文晶,董昌武[3](2021)在《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急诊科毒蛇咬伤本科生教学》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诊科治疗毒蛇咬伤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带教学生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10月在急诊科实习的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带教,实习一个月后观察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成绩,以及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学生在毒蛇咬伤诊治方面理论及实践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毒蛇咬伤的教学中,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带教学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欧阳敏,梁卉,刘昌福,刘八斤,文检[4](2021)在《致康胶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致康胶囊具有止血、促进创面愈合、保护胃黏膜、改善病损部位血液微循环障碍等作用。临床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从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其相关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赵紫楠,金鹏飞,李可欣,田超,胡欣[5](2021)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临床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1年4月21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取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26项研究,临床多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儿科疾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胆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且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但尚无针对该药品使用的经济性评价。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适应证范围较广,且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经济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蒋福宇,邵平,韩凌,林丽峰,曲艳国,韩晓妮,何艳坤[6](2021)在《气滞胃痛颗粒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滞胃痛颗粒组方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四逆散,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香附、延胡索。其功能主治为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气滞胃痛颗粒作为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得到长期广泛的临床应用,对于临床治疗不同类型的胃脘疼痛具有普遍确切的疗效。根据目前气滞胃痛颗粒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对气滞胃痛颗粒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气滞胃痛颗粒品种未来的药理临床基础研究和增加临床使用适应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素[7](2021)在《柴桂良附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柴桂良附方对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耐信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食管ph监测积分的影响,评估其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完善诊疗手段,并进一步推广运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的设计原则,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特需门诊和脾胃科住院部及门诊处,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先行RDQ及中医证候积分,共纳入88例,按照1∶1的分配标准,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分别从两组中各抽取15例行食管ph监测。治疗组服用柴桂良附方,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疗程为8周。评价柴桂良附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证)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1、耐信量表(RDQ)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总有效率(70.4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84.09%)>对照组总有效率(54.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烧心、嗳气、胸骨后痛、口干口苦、神疲乏力、纳差等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改善反酸、胃脘痛、饱胀方面,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h-pH监测Demeester积分比较:共观察30例,每组各15例,两组Demeester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4、治疗结束4周后,两组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6.8%,对照组复发率为27.3%,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柴桂良附方能够有效治疗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酸反流情况,降低复发率,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陈乐梅[8](2021)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呕血或黑便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入院24小时内)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且内镜下Forrest分级为Ia、Ib、IIa、IIb、IIc。共有73名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15mg组28例,用药方案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15m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5天;30mg组45例,用药方案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30m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5天。观察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内镜分级、幽门螺杆菌(Helicop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出血量、出血程度、伴随症状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72小时止血效果:两组患者72h止血率均为100%。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5天内因再次内镜止血、需输血、需手术患者比率均为0.00%,两组之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mg组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30mg组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1%,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χ2=3.926,P=0.058>0.05)。【结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15mg q12h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上非劣效于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30mg q12h,安全性良好。
李明宽[9](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宫宇澄[10](2021)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2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Drugs,Chinese Herbal;ulcerative colitis”等作为英文检索词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等作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文献。根据制定的纳排标准,搜索及筛选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文献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试验组:单独使用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以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将筛选后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最终所得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与探讨。结果:本系统评价共纳入71篇文献,涉及5714例患者。根据中药处方的组成,可将纳入研究分成芍药汤类、泻心汤类、乌梅丸类、连理汤类及不属于以上4类的其他类,共5类中药处方。Meta结果显示:1、芍药汤类:①芍药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8,95%CI(1.21,1.36),P<0.0001]②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92,95%CI(-1.58,-0.25),P=0.007];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52,95%CI(-0.74,-0.29),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84,95%CI(-1.11,-0.57),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MD=-0.74,95%CI(-0.92,-0.55),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99,95%CI(-1.17,-0.81),P<0.0001]④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MD=37.66,95%CI(29.67,45.64),P<0.00001]⑤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 Geboes 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4,95%CI(-0.68,-0.40),P<0.00001]。2、泻心汤类:①泻心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6,1.28),P<0.0001]②泻心汤类组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25,95%CI(0.96,1.53),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3,95%CI(-0.70,-0.36),P<0.00001]3、乌梅丸类:乌梅丸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3,1.31),P<0.0001];4、连理汤类:①连理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6,95%CI(1.11,1.22),P<0.0001]②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68,95%CI(-2.08,-1.27),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19,95%CI(-1.38,-0.99),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1,95%CI(-2.17,-0.64),P=0.0003];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33,95%CI(-1.87,-0.79),P<0.00001];③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 Baron 评分优于对照组[MD=-0.66,95%CI(-0.95,-0.38),P<0.0001]。5、其他类:①其他类组中药处方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6,95%CI(1.21,1.32),P<0.0001]②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0,95%CI(-2.30,-0.51),P=0.002];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53,95%CI(-2.49,-0.57),P=0.002];其他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22,95%CI(-1.75,-0.69),P<0.00001];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37,95%CI(-0.60,-0.14),P=0.001]③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MD=-1.26,95%CI(-1.66,-0.78),P<0.0001]。结论:①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可提高治疗UC的有效率,无论单用寒热并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均可提高UC治疗有效率。②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更有效;③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均更有效。④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更有效。⑤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均更有效。
二、奥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遵循“血脉双治”理论构建血脉病整体认识 |
2 组方传承创新凸显中医学特色 |
3 复杂作用机制发挥多重保护效应 |
3.1 保护血管内皮 |
3.2 促进血管再生 |
3.3 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 |
3.4 抑制炎症反应 |
4 临床运用 |
4.1 冠心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
4.2 高脂血症 |
4.3 心律失常 |
4.4 脑梗死 |
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4.6 血管性痴呆 |
4.7 其他疾病 |
5 展 望 |
(2)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3)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急诊科毒蛇咬伤本科生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教学方法 |
2.1 传统教学法 |
2.2 临床路径教学法 |
3 考核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 2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
2 2组学生调查问卷 |
讨 论 |
(4)致康胶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促进创面愈合 |
1.2 消肿、止血及修复 |
1.3 防治应激性胃溃疡 |
1.4 防治溃疡性结肠炎 |
2 临床应用 |
2.1 出血性疾病 |
2.1.1 消化道出血 |
2.1.2 创伤性出血 |
2.1.3 崩漏或子宫出血 |
2.1.4 阴道出血 |
2.1.5 眼科出血性疾病 |
2.1.6 鼻出血 |
2.2 创面愈合 |
2.3 结肠炎 |
2.4 宫颈糜烂 |
2.5 褥疮 |
2.6 痔疮 |
2.7 止痛 |
2.8 阴道炎 |
2.9 其他疾病 |
3 结语 |
(5)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检索、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儿科疾病 |
2.2.1 小儿腹泻 |
2.2.2 其他腹泻 |
2.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2.4 肝胆系统疾病 |
2.4.1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 |
2.4.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4.3 肝硬化 |
2.5 消化系统疾病 |
2.5.1 幽门螺杆菌感染 |
2.5.2 急性胰腺炎 |
2.5.3 诺如病毒性肠炎 |
2.5.4 溃疡性结肠炎 |
2.5.5 老年慢性便秘 |
2.5.6 功能性便秘 |
2.6 呼吸系统疾病 |
2.7 其他疾病 |
3 讨论 |
(6)气滞胃痛颗粒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滞胃痛颗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1 抗炎镇痛作用 |
1.2 促胃肠平滑肌收缩作用 |
1.3 抗溃疡作用 |
2 气滞胃痛颗粒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2.1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
2.1.1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2.1.1. 1 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
2.1.1. 2 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
2.1.2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
2.1.3治疗急性胃痛 |
2.1.4 治疗慢性胃炎 |
2.1.5 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征 |
2.1.6治疗胃切除后综合征 |
2.1.7 治疗消化性溃疡 |
2.1.8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
2.1.9 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
2.2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
2.2.1 气滞胃痛颗粒与治疗靶向病症的药物联用 |
2.2.2 气滞胃痛颗粒与心理干预药物联用 |
3 展望 |
(7)柴桂良附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项目 |
4.疗效评价 |
5.质量控制办法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研究结果 |
8.讨论 |
9.不足与展望 |
10.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对象 |
2.4 入选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患者退出标准 |
2.7 研究伦理 |
2.8 患者知情同意 |
2.9 患者分组及给药方案 |
2.10 研究流程 |
2.11 观察指标 |
2.12 输血指征 |
2.13 有效性评价标准 |
2.1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1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3.1.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3.1.3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对比 |
3.1.4 两组患者伴随病症情况对比 |
3.1.5 两组患者溃疡类型对比 |
3.1.6 两组患者溃疡数目对比 |
3.1.7 两组患者内镜FORREST分级对比 |
3.1.8 两组患者合并HP感染情况对比 |
3.1.9 两组患者呕血量对比 |
3.1.10 两组患者便血量对比 |
3.1.11 两组患者出血程度对比 |
3.1.12 两组患者给药前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情况对比 |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
3.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3.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3.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3.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3.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小板变化情况对比 |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情况对比 |
3.2.7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临床止血率情况对比 |
3.2.8 两组患者72h止血情况对比 |
3.2.9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再出血情况对比 |
3.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水平对比 |
3.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水平对比 |
3.3 安全性分析 |
3.3.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组间对比 |
3.3.2 15mg组给药前后肝功能对比 |
3.3.3 30mg组给药前后肝功能对比 |
3.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4 疗效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其它基线特征 |
4.1.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4.1.3 两组患者安全性概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4.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
5.2 疗效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
8.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 环境因素 |
1.2 遗传因素 |
1.3 微生物因素 |
1.4 免疫因素 |
1.5 其他因素 |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1 药物治疗 |
2.2 非药物治疗 |
3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
3.1 中医内治 |
3.2 中医外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1 临床表现 |
2 寒热并用法治疗UC |
2.1 现代名医经验 |
2.2 寒热并用经典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Meta分析结果 |
3.2 局限性 |
3.3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图 |
附录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表 |
附录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基本情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奥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J].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2]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3]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急诊科毒蛇咬伤本科生教学[J]. 李忠志,陈思思,蒋文晶,董昌武.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12)
- [4]致康胶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欧阳敏,梁卉,刘昌福,刘八斤,文检. 中成药, 2021(10)
- [5]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J]. 赵紫楠,金鹏飞,李可欣,田超,胡欣. 中国药业, 2021(17)
- [6]气滞胃痛颗粒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蒋福宇,邵平,韩凌,林丽峰,曲艳国,韩晓妮,何艳坤.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5)
- [7]柴桂良附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D]. 李素.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陈乐梅. 宜春学院, 2021(12)
- [9]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D]. 宫宇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