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物-填料和填料填料相互作用对填充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续3)(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昱[1](2021)在《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采矿业和汽车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工程车辆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大,而工程车辆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复杂,因此相应的对工程车辆所配的轮胎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然而,胎面橡胶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胎的配方设计,与工程轮胎的耐磨性、生热、滚阻以及疲劳性能的改善息息相关。新型合成的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TBIR),与天然橡胶(NR)、溶聚丁苯橡胶(SSBR)等并用,可显着提高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有效降低滚阻和磨耗,显着提高抗疲劳性能,是一种具有发展绿色轮胎的新型合成橡胶。本文以工程胎胎面胶配方为基础配方,通过并用部分TBIR橡胶以及配方的局部调整,研究并用胶的结构与性能,开发耐磨性高、生热低、滞后小、疲劳性优异的工程胎胎面胶材料。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NR/ESB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平衡溶胀法以及化学探针法等手段研究了共混胶的聚集态结构、填料分散、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等,结果发现,在NR/ESBR体系中存在TBIR晶纤结构,这种晶体纤维结构可以增强NR/ESBR混炼胶的强度和模量,因而利于改善填料分散。赋予NR/ESBR硫化胶优异的耐磨性,低生热,以及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并深入分析了聚集态结构、交联结构等对三元体系硫化胶性能的影响。(2)研究了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发现TBIR的加入,提高了NR/TBIR体系的多硫键密度。随着TBIR用量的增加,NR/TBIR混炼胶的硬度及模量明显增加,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提高,说明橡胶和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NR/TBIR硫化胶的耐磨性能提高,磨耗体积明显下降,滞后下降,生热降低,疲劳性能显着提高。(3)研究了未填充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与NR相比,NR/TBIR=90/10共混胶的格林强度、定伸应力及门尼明显增加,t10延长,t90缩短,加工安全性能提高。未填充NR/TBIR=90/10硫化胶30℃的交联密度低于对比胶,60℃及90℃疲劳后的交联密度高于对比胶,交联密度增加及多硫键密度提高有助于提高并用硫化胶疲劳性能。
吉欣宇,王茂英,刘震,徐召来,杨昆[2](2020)在《炭黑/白炭黑并用对胎侧胶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炭黑/白炭黑并用对胎侧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炼温度影响炭黑/白炭黑并用填充胶料的挤出性能和外观;炭黑/白炭黑并用填充胶料的门尼焦烧时间和t90与炭黑填充胶料相比均明显缩短,并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大呈延长趋势;随着炭黑/白炭黑并用体系中白炭黑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的100%和300%定伸应力减小,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增大,耐臭氧老化性能明显改善,压缩疲劳温升和滞后损失减小,Payne效应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王伟[3](2020)在《低滚阻轮胎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考察了不同溶聚丁苯橡胶(SSBR)结构、不同顺丁橡胶(BR)结构以及硅烷偶联剂含量对低滚阻胎面胶综合性能的影响,以及低生热低滚阻的胎侧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采用链末端单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学改性的SSBR与BR复合制备胎面胶,发现,采用多官能团化学改性的SSBR比链末端单官能团SSBR的填料分散性好,门尼焦烧持续时间长,最大转矩、硬度和胶料的拉伸强度小,撕裂强度高,Payne效应减弱,滚动阻力减小,抗冰滑性能好,而胶料抗湿滑性能和胶料干抓性能差。研究了不同结构的顺丁橡胶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复合胶料的各种性能的影响。发现钕系顺丁橡胶(Nd BR)的硫化胶门尼粘度大、门尼的焦烧时间短、最大转矩大、正硫化时间长,胶料的硬度和胶料拉伸的强度大,胶料滚动的阻力减小,抗冰滑性能变好,但同时抗湿滑和耐磨性能变差。本文还发现:复合胶料中添加硅烷偶联剂(Si69)有利于改善胎面胶的抗湿滑性和抗冰滑性、耐磨性,对胶料滚动时的阻力的影响不大。Si69含量分别为8%和10%时,胶料的硬度和综合力学性能优异。在胎侧胶配方中,与镍系顺丁橡胶(Ni BR)相比,Nd BR的最大转矩、门尼的粘度大,焦烧过程持续时间短;胎侧胶料的整体硬度、拉伸强度、回弹性得到显着性的提升,胎侧胶滚动时的阻力降低。胶料中白炭黑越多,胎侧胶的门尼粘度越大,焦烧的时间越短,拉断伸长率提高,撕裂的强度和回弹性能都越大,胎侧胶在滚动时的阻力越小。
白鹏翔[4](2020)在《白炭黑分散剂在天然橡胶和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炭黑分散剂可以改善白炭黑填充胶的加工性能,提高混炼效率,降低混炼能耗,还可以提高白炭黑的分散性。本文选用本课题组自制的三种白炭黑分散剂ZC(主要成分为脂肪酸锌皂)、EBS(主要成分为乙撑双硬脂酸酰胺)、DS(主要成分为聚乙二醇6000双硬脂酸酯),研究了三种分散剂对白炭黑填充天然橡胶(NR)和白炭黑填充溶聚丁苯橡胶(SSBR)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了三种分散剂的用量对白炭黑填充NR胶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R体系中,与仅加入Si69的胶料相比,分散剂的加入可以明显降低胶料的混炼能耗和门尼粘度,提升胶料的焦烧时间(t10)和硫化速率,同时Payne效应和团聚体的平均粒径也有减小,白炭黑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并且力学性能没有明显下降,但随用量的增加,硫化速率、白炭黑分散性和力学性能会有下降的趋势。当分散剂用量为2份时,胶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接着在最佳用量下对比三种分散剂在NR体系中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含有ZC的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最佳;含有DS的胶料的混炼能耗和门尼粘度最低,耐磨性最好;含有EBS的胶料的硫化速率最大,白炭黑分散性最佳,EBS在NR体系中的应用效果最佳。然后研究了三种分散剂的用量对白炭黑填充SSBR胶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SSBR体系中,与仅加入Si69的胶料相比,分散剂的加入可以降低胶料的混炼能耗和门尼粘度,提升硫化速率,减弱Payne效应,提升白炭黑分散性,这与NR体系相近;分散剂也可以提升胶料的t10,但提升幅度较小,小于NR体系;分散剂还能提升胶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湿滑性能,这优于其在NR体系中的应用。分散剂的最佳用量为2份。最后在最佳用量下对比三种分散剂在SSBR体系中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含有ZC的胶料仅滚动阻力较小,其他性能皆不突出;含有EBS的胶料的硫化速率最大,白炭黑分散性、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最佳;含有DS的胶料的混炼能耗和门尼粘度最低,且也有着与EBS胶料相近的白炭黑分散性和力学性能,DS在SSBR体系中的应用效果最佳。
李兴晨[5](2020)在《温度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顺丁橡胶(BR)和氢化丁腈橡胶(HNBR)为主体,考察了不同补强体系和硫化体系的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在温度场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硫化胶的回弹性、硬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应力松弛和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探索了极性和非极性橡胶内部分子链、化学交联网络和物理交联网络等微观结构对于温度的不同响应情况,为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橡胶制品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补强体系和不同硫化体系的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不同炭黑用量和不同硫化体系的BR硫化胶的回弹性和硬度均逐渐增大,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50%和100%定伸应力逐渐增大,应力松弛速率逐渐加快,储能模量逐渐增大。炭黑用量越多,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保持率均越高。多硫交联键含量高的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碳碳交联键含量高的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保持率较高。研究了温度对不同炭黑用量和不同硫化体系的HN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不同炭黑用量和不同硫化体系的HNBR硫化胶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均逐渐减小,回弹性和断裂伸长率在25℃到50℃范围内先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应力松弛20min后平衡应力占比逐渐减小,储能模量逐渐减小。炭黑用量的越多,HN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拉伸强度和强度保持率均越高。硫磺硫化体系的HN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HNBR硫化胶在高温下的定伸应力和强度保持率较高,应力松弛速率较慢,高温下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对比了BR与HNBR的力学性能随温度升高的不同变化趋势,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比较极性与非极性橡胶对温度的响应规律,并探究了在升温过程中两种橡胶微观网络结构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室温下,极性橡胶的分子间作用力比非极性橡胶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但对温度更为敏感,升高温度使得极性橡胶生胶的模量减小的速率大大超过非极性橡胶。炭黑在非极性橡胶中更好的分散性以及更多的结合橡胶含量,使得非极性橡胶随温度升高的性能保持率优于极性橡胶。升温过程中,橡胶材料内各微观网络结构发生的变化不同,宏观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凯凯[6](2020)在《Silica/GO复合填料对NR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白炭黑(silica)是橡胶工业常用的补强剂,由于表面含有大量含氧基团,极性大难以在非极性橡胶基体中分散,限制了其补强效果的发挥。氧化石墨烯(GO)是最近几年研究比较热门的一种补强剂,其在橡胶中的分散性也成了制约其补强性的瓶颈。具有三明治结构的Silica/GO复合填料,既能一定程度上克服GO以及Silica由于表面能大而团聚的缺点,同时又能赋予橡胶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动态性能,引起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以天然橡胶为基体,从复合填料的制备入手,采用乳液共混制备了复合材料;通过变更制备复合填料所采用的改性剂的种类以及调整复合填料中GO的用量,探究了Silica/GO复合填料对NR性能的影响。分别利用硅烷偶联剂TESPT、硅烷偶联剂APES、离子液体HMIM对白炭黑进行改性,采用改良的Hummer法制备了GO浆液,利用分子间氢键或静电作用制备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GO/silica复合填料,将其添加到天然胶乳中制备了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以及拉曼光谱对制备的GO进行表征,同时也研究了硫化胶的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动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添加HMIM和Si-69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添加APES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快的硫化速度,更高的交联程度;更好的橡胶-复合填料相容性;更高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定伸应力;更小的滚动阻力。采用改性效果最好的APES作为改性剂,保持白炭黑的用量不变,依次增加GO的用量,利用静电作用制备了GO/Silica复合填料并添加到天然胶乳中。采用XRD,Raman光谱,Zeta电位以及TEM测试来表征Silica/GO复合填料中白炭黑与GO的相互作用;通过两种不同的方程定量评价复合填料-橡胶相互作用;同时也研究了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动态性能以及导热和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填料中GO用量的增加,橡胶和复合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并在GO为1.5 phr时达到最佳值。DMA测试结果表明,与纯白炭黑填充天然橡胶相比,采用Silica/GO复合填料填充的天然橡胶具有更好的抗湿滑性能。与纯白炭黑填充相比,Silica/GO复合填料填充的硫化胶的导热性和导电性明显改善。提高橡胶-填料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橡胶补强的核心,将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还原和官能化处理的氧化石墨烯(TGO)与经过3-氨基三乙氧基硅烷(APES)表面改性的白炭黑(As)利用静电自组装制备类似三明治结构的白炭黑/氧化石墨烯复合填料(AsTG),从而成功将多硫键引入复合填料体系,将复合填料添加到天然胶乳中制备复合材料。硫化过程中,TESPT中的多硫键产生自由基参与硫化反应,进而提高橡胶与GO的相互作用。采用Raman光谱,以及TEM表征Silica/GO复合填料中白炭黑与GO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对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动态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做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炭黑均匀地分散在GO的片层表面;与AsG(白炭黑与As液相直接复合)填充天然橡胶相比,As TG填充的天然橡胶填料网络化程度明显降低,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明显改善。
毛启明[7](2020)在《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三段混炼工艺,并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制备了一系列的高分散白炭黑填充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二烯)橡胶(BR)的复合胶料,并在此过程中借助了炭黑填料分散仪、门尼粘度仪、电子拉力试验机、邵坡尔磨耗试验机、动态粘弹性测试仪等性能表征仪器对并用复合胶产品进行了性能的测试。通过控制ZnO的在共混过程中的加料顺序,考察了氧化锌的加料顺序对白炭黑填料在共混胶中的分散效果以及和所制备得到的胎面胶综合性能的相互作用。分别在一段混炼、二段混炼及三段混炼不同时间段加入Zn O,发现ZnO在二段混炼过程和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可以显着提高填料在混炼过程中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程度和均匀程度,加快胶料的硫化速度;SSBR/BR共混所制备得到的并用胶,其硬度显着减小,拉伸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很大程度的提高,复合胶料的断裂伸长率降低的也较明显;有利于填料和白炭黑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降低了填料间的相互作用,Payne的效应比一段混炼过程加入ZnO的白炭黑胶料的效应有所减小;ZnO在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其所制备得到的硫化胶在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大,在6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小,说明在三段混炼的阶段选择加入ZnO,所制备得到的白炭黑补强复合胶料的抗湿滑的阻力性能最好,轮胎在滚动时的阻力最低,耐磨性最佳。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混炼橡胶工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和转子的转速和所制备得到的复合胶之间的关系。恒温混炼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白炭黑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反应(硅烷偶联化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白炭黑和其他填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情况,以及胶料在密炼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对复合胶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胶料在密炼机中的恒温混炼时间的延长,白炭黑在并用胶料中分散的均匀程度也会变好,当超过一定时间后,白炭黑会重新发生团聚;门尼粘度先增大后不变;Payne效应先减弱后逐渐增强。混炼过程中我们对转子所设定的转速不是越大越好,当我们将转速设定为80 r/min的情况下,SSBR/BR并用胶在填料分散以及并用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停放温度和停放湿度也会对白炭黑絮凝发生影响,从而影响胶料性能。胶料经过不同时间的停放后,门尼粘度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大,且胶料在停放时温度越高,门尼粘度也会越大,焦烧的时间越长,储能模量G’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Payne效应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白炭黑补强胶料的停放湿度越大,其胶料门尼粘度越大,胶料的焦烧的时间也越短;停放时湿度越低,越有利于胶料稳定;停放湿度越大,复合胶的拉伸性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变化不是很显着。
王茂英,刘震,吉欣宇[8](2019)在《偶联剂Si69用量对白炭黑胶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偶联剂Si69用量对白炭黑胶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Si69用量的增大,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减小,Payne效应减弱,t90缩短;结合胶含量先迅速增大后略有下降,填料分散性提高;毛细管挤出胀大比增大,挤出表面变差;硫化胶的定伸应力增大,补强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偶联剂Si69用量为白炭黑用量的8%时补强指数最大;回弹值逐渐增大、压缩生热逐渐减小;磨耗指数先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60℃损耗因子最大值先迅速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偶联剂Si69用量为白炭黑用量的6%~8%时,胶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管恩政[9](2019)在《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从研究白炭黑的硅烷化反应程度入手,研究了混炼温度和硫化温度对轮胎胎面胶配方损耗因子Tanδ的影响,并优选了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与常规高耐磨配方及TBR低滚阻胎面配方进行了性能比对。在优选配方进行车间大料生产时,对比了现在存在的三种不同混炼工艺设备对低滚阻胎面配方加工性能及白炭黑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使用低滚阻配方在串联密炼机一次法设备上混炼制成的混炼胶,使用该混炼胶生产的预硫化胎面配合专用胶浆进行了翻新胎的试制。结果表明:混炼温度对白炭黑补强配方硅烷化反应程度和损耗因子Tanδ影响很大,最佳的混炼条件是150℃下混炼200秒;硫化温度越高损耗因子Tanδ越大,越不利于轮胎滚动阻力的降低,150℃硫化是损耗因子Tanδ和生产效率平衡的最佳硫化温度。本研究中优选的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物性与高耐磨翻新胎面配方相当,磨耗略低,高温下的损耗因子Tanδ低46.1%;与TBR低滚阻胎面胶配方相比,阿克隆磨耗和DIN磨耗性能有明显提升,且高温下的损耗因子Tanδ略低1.3%,是用于长途运输类卡客车拖车轮翻新胎的理想配方。在混炼胶制备时对比了常规分段法混炼工艺、低温一次法工艺和串联密炼机一次法工艺,三种工艺对门尼粘度的降低效果相当,串联密炼机一次法混炼胶表现出了最优的挤出加工性--挤出尺寸波动小、停放后收缩最小和最佳的硅烷化反应程度,且生产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是进行白炭黑补强胎面胶混炼的最佳工艺选择。使用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在串联密炼机一次法设备上混炼制成混炼胶,使用该混炼胶生产的预硫化胎面配合专用胶浆生产的翻新轮胎,滚动阻力系数较常规胎面翻新胎低22.8%,达到了美国EPA关于Smartway的认证标准,产品已经获得认证证书;路试胎测试表明翻新胎质量良好,平均磨耗1.1-1.3km/mm,预计单胎行驶里程可达13万-15万千米。
隆燕妮[10](2019)在《环保脂肪酸酯类增塑剂在白炭黑填充SSBR/BR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轮胎等橡胶制品一般使用石油系芳香烃油类作为增塑剂,但是由于其含有多环芳烃致癌物而被限制使用。与芳烃油相比,植物基增塑剂具有原料易得、可再生、低碳环保等优势,适应当代社会对橡胶行业环保节能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几种植物油为来源的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然后将合成的脂肪酸酯作为橡胶增塑剂应用于白炭黑填充的SSBR/BR橡胶复合材料中,探究不同结构的脂肪酸酯以及其用量对胶料的增塑效果、加工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本论文用脂肪酸与脂肪醇或芳香醇进行酯化反应,以钛酸正丁酯为催化剂,合成出系列植物基脂肪酸酯增塑剂,分别为十二酸苄酯、十四酸苄酯、十六酸苄酯、十八酸苄酯、不饱和脂肪酸苄酯、十二酸庚醇酯和十二酸二苯甲醇酯。用FT-IR、1HNMR、GC、TGA、DSC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反应产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首先将脂肪酸苄酯类增塑剂添加到SSBR/BR复合材料中,通过RPA、DSC、DMA和SEM等测试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发现相比于TDAE(经萃取的芳烃油,Treated Distillate Aromatic Extract),不同结构的脂肪酸苄酯都有效降低了SSBR/BR混炼胶的混炼转矩和门尼粘度,同时降低了体系的佩恩效应,改善了白炭黑在胶料中的分散。饱和脂肪酸苄酯的烷烃链长越短,则体系的填料分散越好,交联密度越大,定伸应力越大,而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有所下降。不饱和脂肪酸苄酯和十二酸苄酯在SSBR/BR中不结晶,与橡胶相容性好,降低了硫化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具有比TDAE更优异的增塑效果,而且不饱和脂肪酸苄酯优于十二酸苄酯。然后研究了十二酸酯类增塑剂对SSBR/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十二酸二苯甲醇酯和十二酸庚醇酯,十二酸苄酯降低了SSBR/BR混炼胶的混炼转矩和门尼粘度,改善了白炭黑的分散,提高了硫化胶的耐磨性能。十二酸苄酯由于含有适量的苯环和烷烃链结构,与SSBR/BR相容性良好,增塑效果最佳,其硫化胶具有更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后研究了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酸苄酯用量的增加,SSBR/BR混炼胶的混炼转矩、门尼粘度逐渐降低,正硫化时间延长,硫化胶的交联密度、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拉断伸长率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二、聚合物-填料和填料填料相互作用对填充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续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填料和填料填料相互作用对填充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续3)(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胎简介 |
1.1.1 工程胎国内发展状况 |
1.1.2 工程胎国外发展状况 |
1.2 胎面胶配方研究进展 |
1.2.1 填料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2 硫化体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3 橡胶种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3 胎面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3.1 混炼工艺 |
1.3.2 硫化工艺 |
1.4 高性能工程胎胎面的使用性能及机理 |
1.4.1 磨耗机理 |
1.4.2 滞后及生热性能的机理 |
1.4.3 抗切割性能机理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R/ESBR/TBIR体系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未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2 实验原料 |
2.2.3 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4 硫化胶制备 |
2.2.5 混炼胶相结构表征 |
2.2.6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2.2.7 硫化胶交联密度表征 |
2.2.8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R/ESBR/TBIR并用胶相结构 |
2.3.2 NR/ESB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2.3.3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及硫化特性 |
2.3.4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2.3.5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2.3.6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机理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R/TBIR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步骤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试样制备 |
3.2.3 硫化胶制备 |
3.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3.2.5 硫化胶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3.2.6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2 N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3.3.3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3.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R/TBIR体系的高温疲劳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 |
4.2.3 硫化胶制备 |
4.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2.6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4.2.7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R/TBIR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2 NR/TBIR并用硫化胶硫化特性 |
4.3.3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4.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炭黑/白炭黑并用对胎侧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验配方 |
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4 试样制备 |
1.5 测试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加工性能 |
2.2 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 |
2.3 物理性能 |
2.4 耐老化性能 |
2.5 动态力学性能 |
3 结论 |
(3)低滚阻轮胎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滚动阻力和滞后损耗 |
1.3 低滚阻橡胶的途径 |
1.3.1 橡胶基体的影响 |
1.3.2 填料与橡胶间的相互作用 |
1.3.3 颗粒形态 |
1.3.4 颗粒分散性对胶料滞后损耗的影响 |
1.4 补强颗粒降低胶料滞后损耗的研究进展 |
1.4.1 先进的形态控制:聚集体尺寸分布 |
1.4.2 组分控制 |
1.4.3 填料比表面的调控 |
1.4.4 纳米填料的发展 |
1.5 低滚阻新材料的挑战 |
1.6 总结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溶聚丁苯橡胶结构对低滚阻胎面胶的性能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炭黑分散性 |
2.3.2 硫化特性 |
2.3.3 力学性能 |
2.3.4 动态力学性能 |
2.3.5 抗湿滑和干抓地性能 |
2.3.6 耐磨性能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不同顺丁橡胶低滚阻胎面胶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试样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填料的分散性 |
3.3.2 硫化特性 |
3.3.3 力学性能 |
3.3.4 动态力学性能 |
3.3.5 耐磨性能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硅烷偶联剂含量对低滚阻胎面胶的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试样制备 |
4.2.5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炭黑分散性 |
4.3.2 硫化特性 |
4.3.3 力学性能 |
4.3.4 动态力学性能 |
4.3.5 抗湿滑和冰滑性能 |
4.3.6 耐磨性能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低生热PCR轮胎胎侧配方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料 |
5.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4 试样制备 |
5.2.5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小配合试验—硫化特性 |
5.3.2 小配合试验—力学性能 |
5.3.3 小配合试验—动态力学性能 |
5.3.4 大配合试验—硫化特性 |
5.3.5 大配合试验—力学性能 |
5.3.6 大配合试验—动态力学性能 |
5.3.7 大配合试验—成品性能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白炭黑分散剂在天然橡胶和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炭黑概述 |
1.1.1 白炭黑的分类 |
1.1.2 结构特点 |
1.1.3 白炭黑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
1.2 白炭黑补强橡胶 |
1.2.1 白炭黑补强橡胶的机理 |
1.2.2 白炭黑补强的理论研究 |
1.3 改善白炭黑分散性的方法 |
1.3.1 硅烷偶联剂 |
1.3.2 白炭黑分散剂 |
1.3.3 其他方法改善白炭黑分散性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白炭黑分散剂在天然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 |
2.2.2 配方 |
2.2.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NR混炼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
2.3.2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NR混炼胶Payne效应的影响 |
2.3.3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NR硫化胶白炭黑分散性的影响 |
2.3.4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NR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5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NR硫化胶DIN磨耗性能的影响 |
2.3.6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N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炭黑分散剂在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 |
3.2.2 配方 |
3.2.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3.2.4 试样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SSBR混炼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
3.3.2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SSBR混炼胶Payne效应的影响 |
3.3.3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SSBR硫化胶白炭黑分散性的影响 |
3.3.4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对SSBR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SSBR硫化胶DIN磨耗性能的影响 |
3.3.6 白炭黑分散剂的种类对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温度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胶结构简介 |
1.2.1 生胶的凝聚态结构 |
1.2.2 顺丁橡胶 |
1.2.3 氢化丁腈橡胶 |
1.3 填充硫化胶结构简介 |
1.3.1 化学交联结构 |
1.3.1.1 交联键类型 |
1.3.1.2 化学交联密度 |
1.3.2 物理交联结构 |
1.3.2.1 炭黑概述 |
1.3.2.2 结合橡胶 |
1.3.2.3 填料网络 |
1.3.3 微观结构模型 |
1.4 橡胶材料的高弹特性 |
1.4.1 熵弹性 |
1.4.2 三维交联网的弹性应力 |
1.5 橡胶材料的粘弹特性 |
1.5.1 线性粘弹性 |
1.5.2 非线性粘弹性 |
1.6 研究进展 |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顺丁橡胶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试样制备 |
2.2.4 表征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补强填充体系对BR硫化胶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1.1 硫化特性 |
2.3.1.2 回弹性及硬度 |
2.3.1.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2.3.1.4 拉伸力学性能 |
2.3.1.5 拉伸应力松弛 |
2.3.1.6 动态力学性能 |
2.3.2 硫化体系对BR硫化胶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2.1 硫化特性 |
2.3.2.2 回弹性及硬度 |
2.3.2.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2.3.2.4 拉伸力学性能 |
2.3.2.5 拉伸应力松弛 |
2.3.2.6 动态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氢化丁腈橡胶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表征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补强填充体系对HNBR硫化胶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1 硫化特性 |
3.3.1.2 回弹性及硬度 |
3.3.1.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3.3.1.4 拉伸力学性能 |
3.3.1.5 拉伸应力松弛 |
3.3.1.6 动态力学性能 |
3.3.2 硫化体系对HNBR硫化胶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1 硫化特性 |
3.3.2.2 回弹性及硬度 |
3.3.2.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3.3.2.4 拉伸力学性能 |
3.3.2.5 拉伸应力松弛 |
3.3.2.6 动态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影响橡胶力学性能的机理探讨 |
4.1 前言 |
4.2 温度对于BR与 HNBR影响的对比研究 |
4.2.1 温度对于生胶缠结网络的影响 |
4.2.2 温度对于填料网络的影响 |
4.2.3 温度对于化学交联网络的影响 |
4.3 温度影响橡胶力学性能的机理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Silica/GO复合填料对NR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纳米材料概述 |
1.1.1 富勒烯概述 |
1.1.2 碳纳米管概述 |
1.1.3 石墨烯概述 |
1.2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
1.2.1 羧基的共价键改性 |
1.2.2 环氧基的共价键改性 |
1.2.3 非共价键改性 |
1.2.4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
1.3 Silica/GO复合填料 |
1.3.1 白炭黑概述 |
1.3.2 一锅合成法 |
1.3.3 静电组装 |
1.3.4 氢键作用 |
1.3.5 共价键作用 |
1.4 橡胶的补强机理 |
1.4.1 橡胶网络 |
1.4.2 填料-橡胶相互作用 |
1.4.3 填料-填料相互作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改性剂种类对Silica/GO复合填料填充NR性能的影响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实验基本配方 |
2.2.4 试样制备 |
2.2.5 分析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ilica的改性效果表征 |
2.3.2 GO的表征 |
2.3.3 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
2.3.4 混炼胶中填料-填料间相互作用 |
2.3.5 复合填料在NR基体中的分散 |
2.3.6 复合填料填充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2.3.7 复合填料填充硫化胶的动态性能 |
2.3.8 复合填料填充硫化胶的耐磨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O用量对Silica/GO复合填料填充NR性能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基本配方 |
3.2.4 试样制备 |
3.2.5 分析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
3.3.2 白炭黑的接枝率及复合填料配比表征 |
3.3.3 Silica/GO复合填料的组装原理 |
3.3.4 Silica/GO复合填料的形貌 |
3.3.5 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
3.3.6 橡胶-填料相互作用力(χ_(im)) |
3.3.7 复合填料在NR基体中的分散 |
3.3.8 复合填料填充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9 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性能 |
3.3.10 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组份改性剂对Silica/GO复合填料填充NR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3 实验基本配方 |
4.2.4 试样制备 |
4.2.5 分析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
4.3.2 FTIR和 Raman分析 |
4.3.3 Silica/GO复合填料形貌 |
4.3.4 混炼胶中填料-填料相互作用 |
4.3.5 混炼胶的硫化特性曲线 |
4.3.6 复合填料在NR基体中的分散 |
4.3.7 橡胶-填料相互作用力(χ_(im)) |
4.3.8 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4.3.9 NR复合体系的动态性能和导热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绿色轮胎 |
1.2.1 绿色轮胎设计途径 |
1.3 绿色轮胎用橡胶材料 |
1.3.1 溶聚丁苯橡胶 |
1.3.2 聚丁二烯橡胶 |
1.3.3 天然橡胶 |
1.4 补强体系 |
1.4.1 炭黑 |
1.4.2 白炭黑 |
1.5 氧化锌 |
1.5.1 纳米氧化锌对橡胶加工工艺的影响 |
1.5.2 纳米氧化锌对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
1.6 其它绿色轮胎用助剂 |
1.6.1 环保油 |
1.6.2 预分散橡胶助剂母粒 |
1.6.3 加工助剂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ZnO加料顺序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ZnO的结构表征 |
2.3.2 胶料的分散性 |
2.3.3 硫化特性 |
2.3.4 力学性能 |
2.3.5 Payne效应 |
2.3.6 动态力学性能 |
2.3.7 耐磨性能 |
2.3.8 SSBR/BR并用胶热氧老化性能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混炼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恒温混炼时间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转子转速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停放条件对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停放温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停放湿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偶联剂Si69用量对白炭黑胶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验配方 |
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4 试样制备 |
1.5 测试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混炼胶性能 |
2.1.1 门尼粘度及60 s门尼松弛 |
2.1.2 RPA分析 |
2.1.3 挤出性能 |
2.2 硫化胶性能 |
2.2.1 物理性能 |
2.2.2 动态性能 |
2.2.3 TEM分析 |
3 结论 |
(9)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轮胎的循环利用 |
1.2 轮胎翻新方法 |
1.2.1 热翻法 |
1.2.2 冷翻法 |
1.2.3 翻新轮胎质量检验 |
1.3 绿色轮胎 |
1.3.1 轮胎的滚动阻力等级 |
1.3.2 绿色轮胎聚合物发展 |
1.3.3 绿色轮胎填充补强体系 |
1.4 混炼设备及工艺发展 |
1.4.1 密炼机 |
1.4.2 橡胶在密炼机中的运动 |
1.4.3 不同类型的转子区别及用途 |
1.4.4 剪切型转子 |
1.4.5 啮合型转子 |
1.4.6 NR5型啮合转子 |
1.5 橡胶混炼工艺 |
1.5.1 分段式混炼 |
1.5.2 低温一次法混炼 |
1.5.3 串联一次法混炼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材料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配方 |
2.4 试样制备 |
2.4.1 小配合混炼胶的制备 |
2.4.2 车间大料混炼胶的制备 |
2.4.3 试片的制备 |
2.5 性能测试 |
2.5.1 硫化特性测试 |
2.5.2 门尼粘度及门尼焦烧测定 |
2.5.3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5.4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
2.5.5 填料分散度测试 |
2.5.6 毛细管流变仪测试 |
2.5.7 动态加工分析仪测试(RPA) |
2.5.8 白炭黑硅烷化反应程度的测试表征 |
2.5.9 表面粘性测试 |
2.5.10 胎面胶粘合强度 |
2.5.11 轮胎耐久性 |
2.5.12 轮胎滚动阻力测试 |
第三章 加工工艺对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 |
3.1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1.1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实验配方 |
3.1.2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实验方案 |
3.1.3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加工工艺性能的影响 |
3.1.4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填料分散度的影响 |
3.1.5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
3.1.6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 |
3.1.7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硫化胶Tanδ的影响 |
3.1.8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2.1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滚动阻力性能的影响 |
3.2.2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滚阻翻新胎预硫化胎面配方设计 |
4.1 低滚阻高耐磨翻新胎面胶配方及性能对比配方 |
4.2 低滚阻高耐磨翻新胎面胶配方及对比配方性能测试 |
4.2.1 MDR硫化仪数据对比 |
4.2.2 胎面胶配方物性对比 |
4.2.3 胎面胶配方动态压缩生热性能对比 |
4.2.4 磨耗性能和耐动态切割性能对比 |
4.2.5 RPA动态性能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滚阻翻新胎面胶配方车间生产混炼工艺 |
5.1 不同混炼工艺炼胶曲线对比分析 |
5.2 不同混炼工艺的性能对比 |
5.2.1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门尼粘度对比 |
5.2.2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挤出性能对比 |
5.2.3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硅烷化反应程度对比 |
5.3 不同工艺的生产效率及能耗对比 |
5.3.1 不同工艺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5.3.2 不同工艺的对生产能耗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粘性及粘性保持的翻新胎面胶浆制备 |
6.1 国内外翻新胎面胶浆对比分析 |
6.2 粘性持久型胶浆实验配方 |
6.3 胶浆实验配方性能分析 |
6.3.1 胶浆实验配方加工性能分析 |
6.3.2 基本物性对比 |
6.3.3 胶浆配方粘性持续跟踪评价 |
6.4 胶浆的制备 |
6.4.1 胶浆配方混炼胶制备 |
6.4.2 胶浆制备工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低滚阻翻新轮胎的制备及测试 |
7.1 轮胎翻新 |
7.2 翻新胎的检测 |
7.3 低滚阻翻新胎路试胎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10)环保脂肪酸酯类增塑剂在白炭黑填充SSBR/BR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橡胶增塑剂 |
1.1.2 增塑剂的分类 |
1.1.3 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
1.2 橡胶增塑剂的研究与进展 |
1.2.1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及其环保替代品 |
1.2.2 石油系增塑剂 |
1.2.3 液体橡胶增塑剂 |
1.2.4 聚酯型增塑剂 |
1.3 植物基增塑剂 |
1.3.1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
1.3.2 植物油增塑剂 |
1.3.3 环氧化植物油增塑剂 |
1.3.4 其他改性植物油增塑剂 |
1.4 绿色轮胎配方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脂肪酸酯类增塑剂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脂肪酸酯的合成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
2.3.2 脂肪酸、醇及脂肪酸酯的红外谱图分析 |
2.3.3 脂肪酸酯的核磁谱图分析 |
2.3.4 脂肪酸反应的酯化率分析 |
2.3.5 脂肪酸反应前后的碘值分析 |
2.3.6 脂肪酸酯的热失重分析 |
2.3.7 脂肪酸酯的DSC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脂肪酸苄酯类增塑剂对SSBR/BR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仪器和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混炼胶混炼转矩的影响 |
3.3.2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
3.3.3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4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混炼胶剪切模量的影响 |
3.3.5 脂肪酸苄酯与SSBR/BR的相容性分析 |
3.3.6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7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8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硫化胶回弹性能的影响 |
3.3.9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硫化胶压缩屈挠温升的影响 |
3.3.10 脂肪酸苄酯对SSBR/BR硫化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
3.3.11 不同脂肪酸苄酯的SSBR/BR硫化胶扫描电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十二酸酯类增塑剂对SSBR/BR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仪器和设备 |
4.2.3 试样制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十二酸酯对SSBR/BR混炼胶混炼转矩的影响 |
4.3.2 十二酸酯对SSBR/BR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
4.3.3 十二酸酯对SSBR/BR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4.3.4 十二酸酯对SSBR/BR混炼胶剪切模量的影响 |
4.3.5 十二酸酯与SSBR/BR的相容性分析 |
4.3.6 十二酸酯对SSBR/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7 十二酸酯对SSBR/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8 十二酸酯对SSBR/BR硫化胶回弹性能的影响 |
4.3.9 十二酸酯对SSBR/BR硫化胶压缩屈挠温升的影响 |
4.3.10 十二酸酯对SSBR/BR硫化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
4.3.11 不同十二酸酯的SSBR/BR硫化胶扫描电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仪器和设备 |
5.2.3 试样制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混炼胶混炼转矩的影响 |
5.3.2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
5.3.3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5.3.4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混炼胶剪切模量的影响 |
5.3.5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5.3.6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7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硫化胶回弹性能的影响 |
5.3.8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硫化胶压缩屈挠温升的影响 |
5.3.9 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对SSBR/BR硫化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
5.3.10 不同不饱和脂肪酸苄酯用量的SSBR/BR硫化胶扫描电镜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聚合物-填料和填料填料相互作用对填充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续3)(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D]. 李洪昱.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炭黑/白炭黑并用对胎侧胶性能的影响[J]. 吉欣宇,王茂英,刘震,徐召来,杨昆. 橡胶科技, 2020(12)
- [3]低滚阻轮胎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2)
- [4]白炭黑分散剂在天然橡胶和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D]. 白鹏翔.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温度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李兴晨.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Silica/GO复合填料对NR性能的影响[D]. 刘凯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D]. 毛启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偶联剂Si69用量对白炭黑胶料性能的影响[J]. 王茂英,刘震,吉欣宇. 轮胎工业, 2019(11)
- [9]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D]. 管恩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10]环保脂肪酸酯类增塑剂在白炭黑填充SSBR/BR中的应用研究[D]. 隆燕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