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山活塞式压缩机检查与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20)在《浅谈压缩空气站设备及管道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工程技术重要的动力源,压缩空气的制备、净化和输送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安全、有序及高效运行。对压缩空气站设备选型、站房设计和压缩空气管道系统设计进行简要介绍;针对压缩空气管道设计、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提出将BIM三维协同技术引进至压缩空气管道设计,能够避免施工中常见的管道碰撞问题,极大地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研究可为压缩空气站及压缩空气管道设计提供参考。
常少博[2](2020)在《压缩机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压缩机的应用很广泛,其应用涉及煤化工技术。一系列功能先进的压缩设备不断地应用于煤化工技术,其中压缩机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在合理使用压缩机的条件下,可以提高煤化工技术质量,进一步提高煤化工生产的整体效益。文章分析了压缩机在煤化工技术中的应用和运行维持方法。
柯贤勇[3](2020)在《船用空压机结构振动分析及其减振降噪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通用设备,往复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广泛应用于航运业中。其振动及噪声对周围环境污染很大,特别是新的国际公约对船用空压机的减振降噪、抗冲击及可靠性等提出更高要求。所以进行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是必要且实用的。本文以上海捷豹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0.17-8型往复活塞式,两缸夹角为90°的V型空压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PROE三维实体建模;其次是将其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系统中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完成动力学计算后,以综合活塞力为加载载荷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其结果为隔振器的设计选型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得隔振器的隔振效果显着;然后对空气吸口进行噪声频谱测量,之后进行理论数据的深度分析。最后设计一款消声器,使吸口噪音能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振动分析及隔振器设计部分,此部分清晰的阐述了空压机的三维实体建模、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动力学计算以及瞬态动力学分析的过程及结果。然后进行了隔振器的设计选型安装,并检测发现隔振效果良好。第二部分为消声器设计部分,首先进行了空气吸口噪声频谱测量;然后进行了消声器的设计,最后进行了其理论消声效果的验证并发现其消声效果良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未来能够运用在船舶上;能够切实解决船舶机舱振动及噪声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及价值。
付园园[4](2020)在《井下局部降温系统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井下工作面热害已成为制约矿井深部开采的主要原因之一。井下局部降温系统因周期短、便于移动、造价低等优点在解决工作面热害问题中使用较为广泛,但实际应用中其存在机组工作性能(COP)较低的问题。本文对井下局部降温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热力性能进行分析,指出机组工作性能较低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对井下局部降温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分析。对优化后系统中的风冷式冷凝器和再冷器进行结构设计,给出了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计算方法。(2)建立了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中各部件仿真模型及制冷剂R134a和空气的物性参数仿真模型。利用MATLAB建立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的稳态仿真模型,得到压缩机不同转速、冷凝器和蒸发器不同迎面风量、再冷器进水不同流速和不同系统充注量下系统的仿真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3)用FLUENT对掘进工作面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侧送风、中送风时掘进工作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侧送风和中送风时不同送风温度下掘进工作面的温度分布变化以及掘进工作面前移时巷道温度分布,得到中送风时掘进工作面的降温效果优于侧送风时掘进工作面的降温效果,中送风时风筒的最高出风温度为22℃且风筒要随着掘进工作面一起前移。
李倩文[5](2020)在《双螺杆压缩机内部流场仿真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杆压缩机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可靠,动力平衡性好,脉动小,寿命长,节能环保,维修、操作方便,广泛用于化工、矿山、机械、建筑、冶金、制冷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正在逐步取代其它类型的压缩机。根据查阅螺杆压缩机的统计数据显示,螺杆压缩机的销量占所有容积式压缩机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且在所有容积式压缩机中有50%运行的是螺杆压缩机。由此可见,螺杆压缩机的应用普及将持续扩大,特别是无油螺杆空气压缩机和其他各种螺杆工艺压缩机将得到更快地发展。然而,目前高性能双螺杆压缩机的研制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生产的双螺杆压缩机在性能、寿命和可靠性方面与国际产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开展双螺杆压缩机内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此方法是提高压缩机性能的重要研究途径。本文是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理论基础上,对新型齿形5/7齿型双螺杆压缩机的内部流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有:(1)分析论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研究了国内外双螺杆压缩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前期工作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2)根据双螺杆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深入探讨双螺杆压缩机机转子型线的设计方法、几何特性及热力性能计算。重点对双螺杆压缩机的几何性能(包括泄漏三角形、齿间面积、齿间容积、面积利用系数、扭角系数、内容积比以及接触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3)建立双螺杆压缩机的三维模型,应用某商业网格划分软件和仿真模拟软件对双螺杆压缩机的阴、阳转子流域和进、出口流域进行网格划分。通过将3/5齿螺杆压缩机的内部流场分布情况与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其仿真体积流量数值与实验数据误差在3.350%~5.008%;出口温度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误差在1.282%~2.127%。由此得出其仿真效果较好,具有可参考性。(4)应用上述仿真技术路线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5/7齿双螺杆压缩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螺杆压缩机的出口温度和出口压力随着转速以及压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在模拟的十种工况中,双螺杆压缩机的出口最高温度可达437.80K,最大压力可达1321395pa;出口质量流量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压力比的增大而减小。在模拟的十种工况中,质量流量最大可达到209.5589kg/min。
王航[6](2020)在《8M80对称全平衡高转速曲轴扭振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往复式压缩机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往复压缩机的核心部件——曲轴在运转过程承受着复杂的周期性变化载荷,极易发生扭转共振,导致曲轴发生断裂破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压缩机整体设计中的关键。特别是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往复式压缩机技术正快速地朝着大型、多列、高转速方向发展,对曲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型、多列、高速往复压缩机的设计过程中,对曲轴进行扭振分析研究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8M80对称全平衡高转速往复式压缩机曲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理论,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扭振分析研究。首先以施加单一载荷和载荷步形式的载荷分别对曲轴进行静力学分析并对曲轴进行强度校核。结果表明,以载荷步文件形式施加的载荷更符合曲轴实际工况。对曲轴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曲轴的前十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并对模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曲轴发生扭转振动的阶次及基频倍数,为动态响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模态叠加法对曲轴进行谐响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各阶简谐载荷对曲轴共振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在额定转速范围内曲轴发生扭转共振,不会发生弯曲及横向振动;大型往复式压缩机曲轴的动力学分析只需考虑一阶扭振的固有频率。在扭振分析的基础上,对曲轴结构进行优化。基于田口设计法,采用Minitab软件对多个曲轴结构设计变量进行筛选,得出3个对曲轴强度及扭转角位移影响显着的设计变量;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采用Minitab软件以提高曲轴的强度及振动性能的优化目标对影响显着的设计变量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曲轴所承受的周期峰值应力和自由端扭转角位移较优化前的曲轴分别下降了23.25%和25.36%。研究结果表明,在扭振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田口设计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能有效地降低曲轴在运转过程中的峰值应力及扭转角位移,从而达到提高曲轴强度和改善曲轴的振动性能的优化目的。研究成果为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刘应乾[7](2019)在《浅谈活塞式氧压机管道振动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活塞式氧压机故障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采用活塞式氧压机振动故障解决策略,以实现对故障尽快排除,采取科学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能够根本上解决活塞式氧压机的故障,并且保证设备实现整体安全稳定运行。在某钢铁公司运用了活塞式压缩机,该设备包含的机型分别为四缸对称,无油润滑,水冷三级平衡等。设备由压缩干燥空气的配套机组组装完成,为一开一备,用于输送氧气。
王宁[8](2019)在《基于虚拟样机的曲轴间隙故障迁移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往复压缩机是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设备,曲轴连杆机构是其最关键的部件,连杆大头瓦与曲轴轴颈因长期磨损容易导致两部件间的间隙过大,造成曲轴间隙故障,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本文针对曲轴间隙故障标签数据匮乏、故障响应特性研究不足及数据间概率分布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样机的往复压缩机曲轴间隙故障迁移诊断法,从运动副动力学建模、故障响应特性分析和故障的迁移诊断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故障标签数据匮乏,提出了通过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获取故障标签数据的方法。以往复压缩机试验台为物理样机,对运动副结构进行简化,然后应用Solid Works 2012软件建立一系列含有不同曲轴间隙值的运动副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分析确定了运动副动力学模型的约束条件、活塞负载、求解器、积分器以及接触参数,并利用ADAMS 2013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曲轴间隙故障进行动力学仿真,获得了故障的仿真数据。(2)针对故障响应特性研究不足,提出了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曲轴间隙故障响应特性分析方法。首先在往复压缩机试验台上进行了曲轴间隙故障实验,然后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对仿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表明,间隙的增大会加剧大头瓦与曲轴销之间的碰磨,且信号的时域峰值和频域内1k Hz-2k Hz、3k Hz-5k Hz频带内的能量均会随间隙值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了时域、频域响应特性能够反映曲轴间隙故障的产生与发展。(3)针对数据间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出了迁移成分分析(Transfer Component Analysis,TCA)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模型。用仿真数据训练TCA-SVM诊断模型,用实验数据来测试训练好的模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更好地消除数据间的分布差异性,对不同数据来源、不同工况下的曲轴间隙故障进行诊断,正确率达到了87.19%,明显优于SVM直接分类等四种对比方法,实现了从仿真数据到实验数据及不同工况下曲轴间隙故障的迁移诊断。
符龙,谢云兵,郁兴国,符礼冬[9](2018)在《论空气压缩机的使用及维修》文中指出目前,空气压缩机作为基础性的工业装备,在机械制造、冶金、石化等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山开采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辅助设计。因为空气压缩机本身的作用,所以,其工作状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想要保护空气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针对常见的故障做好相应的判断与处理,才能及时的进行维修与保养。因此,本文在分析其应用特性的基础上,针对使用注意事项与维修保养进行分析,再配合上具体的维修分析,希望可以满足空气压缩机的使用要求。
王迪[10](2017)在《空气压缩机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研究空气压缩机行业的老牌企业A公司的盈利模式,认为其在坚持设备贸易和服务贸易两种行业通用盈利模式的同时,逐步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且在转型过程中不断优化关键价值链环节,因此获得了行业领先的盈利水平。然后本文通过A公司年报获取了各项盈利能力指标并作了杜邦分析,结果显示A公司的数据相对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更为健康均衡,服务业务和利润的占比持续提升,验证了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服务型转变的成功。本文认为中国的空气压缩机行业企业有必要学习和借鉴A公司的这种能够有效提升盈利能力的盈利模式,尤其是要加快自身服务型转变,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最后本文对空气压缩机行业盈利模式未来趋势作了探讨,提出了网络营销、物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和服务共享这几种创新发展方向,并对它们作了竞争态势分析。
二、矿山活塞式压缩机检查与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活塞式压缩机检查与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压缩空气站设备及管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空气站站址选择 |
2 压缩空气站主要设备选择 |
2.1 空气压缩机 |
2.1.1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
2.1.2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
2.1.3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 |
2.2 净化设备 |
2.2.1 后冷却器 |
2.2.2 气液分离器 |
2.2.3 高效除油器 |
2.2.4 压缩空气干燥机 |
2.2.5 精密过滤器 |
2.3 储气罐 |
2.4 检修设施 |
2.5 废油收集设备 |
3 压缩空气站站房设计 |
3.1 站房布置 |
3.2 站内设备控制 |
4 压缩空气管道设计及施工 |
4.1 管径计算 |
4.2 管道元件及材质选择 |
4.3 管道布置 |
4.4 管道保温及标识 |
4.5 管道施工过程及常见问题处理 |
4.5.1 管道施工过程 |
4.5.2 常见问题处理 |
5 结 语 |
(2)压缩机在煤化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与类型 |
2 各种压缩机在煤化工工艺的应用研究 |
2.1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
2.2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
2.3 离心式压缩机在煤化工的应用研究 |
2.4 往复式压缩机的应用 |
3 压缩机的运行与维护 |
4 结语 |
(3)船用空压机结构振动分析及其减振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外内研究状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PROE建模、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PROE建模及分析 |
2.3 模态分析 |
2.3.1 模态分析的基础 |
2.3.2 模态分析的通用方程 |
2.3.3 模态分析的详细设置 |
2.3.4 模态分析结果 |
2.4 谐响应分析 |
2.4.1 谐响应分析的基础 |
2.4.2 谐响应分析的通用方程 |
2.4.3 谐响应分析的求解方法 |
2.4.4 谐响应分析的详细设置 |
2.4.5 谐响应分析的结果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动力学计算及瞬态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动力学计算的基础 |
3.3 前四种活塞力的计算 |
3.3.1 求解往复惯性力F_I |
3.3.2 求解盖侧气体力F_g |
3.3.3 计算轴侧气体力F_z |
3.3.4 求解往复摩擦力F_f |
3.4 综合活塞力F_合的求解 |
3.5 瞬态动力学分析 |
3.5.1 分析的基础 |
3.5.2 分析的通用方程 |
3.5.3 网格划分 |
3.5.4 分析的详细设置 |
3.5.5 分析的结果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隔振器的选型、安装及隔振效果检测 |
4.1 引言 |
4.2 隔振器的基础知识 |
4.3 振动信号的测量 |
4.3.1 测量基础 |
4.3.2 测量系统 |
4.3.3 激励源振动信号的测量 |
4.4 隔振器的设计及选型 |
4.4.1 隔振器的设计 |
4.4.2 隔振器的选型 |
4.5 隔振器的安装 |
4.6 隔振器的隔振效果检测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吸口噪音测量并设计消声器 |
5.1 引言 |
5.2 空压机噪声基础 |
5.3 消声器设计的基础 |
5.3.1 消声器的基础知识 |
5.3.2 消音器的声学原理 |
5.3.3 复合消声器的基本原理 |
5.3.4 复合消声器的结构设计原则 |
5.4 复合消声器的设计 |
5.4.1 空压机的噪声特性分析 |
5.4.2 吸口噪音测量及数据分析 |
5.4.3 设计复合消音器 |
5.4.4 理论检验消声效果 |
5.4.5 分析理论检验结果,提出优化改进意见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加速度测和往复惯性力 |
附表2 曲柄转角和活塞头位移对应关系 |
附表3 盖侧活塞力 |
附表4 综合活塞力 |
附表5 电机第1次频道1结果 |
附表6 电机第1次频道2结果 |
附表7 电机第2次频道1结果 |
附表8 电机第2次频道2结果 |
附表9 曲柄箱第1次频道1结果 |
附表10 曲柄箱第1次频道2结果 |
附表11 曲柄箱第2次频道1结果 |
附表12 曲柄箱第2次频道2结果 |
附表13 第1次隔振器安装前频道1结果 |
附表14 第1次隔振器安装后频道1结果 |
附表15 第1次隔振器安装前频道2结果 |
附表16 第1次隔振器安装后频道2结果 |
附表17 第2次隔振器安装前频道1结果 |
附表18 第2次隔振器安装后频道1结果 |
附表19 第2次隔振器安装前频道2结果 |
附表20 第2次隔振器安装后频道2结果 |
附表21 吸口噪音测量值 |
附表22 对0.03M系列消除效果 |
附表23 对0.05M系列消除效果 |
附表24 对0.02M系列消除效果 |
(4)井下局部降温系统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矿井热害理论研究进展 |
1.2.2 矿井降温技术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 |
2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优化 |
2.1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分析 |
2.1.1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2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2.2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优化 |
2.2.1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优化方案 |
2.2.2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2.2.3 风冷式冷凝器参数计算 |
2.2.4 再冷器参数计算 |
2.2.5 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仿真 |
3.1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部件仿真模型 |
3.1.1 压缩机仿真模型 |
3.1.2 冷凝器仿真模型 |
3.1.3 再冷器仿真模型 |
3.1.4 膨胀阀仿真模型 |
3.1.5 蒸发器仿真模型 |
3.1.6 制冷剂R134a物性参数仿真模型 |
3.1.7 空气物性参数仿真模型 |
3.2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仿真模型及程序 |
3.3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压缩机转速变化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2 冷凝器迎面风量变化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3 再冷器进水流速变化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4 蒸发器迎面风量变化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5 制冷剂充注量变化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掘进工作面热环境数值模拟 |
4.1 掘进工作面数值模拟理论 |
4.1.1 掘进工作面数值模拟基础 |
4.1.2 掘进工作面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
4.2 掘进工作面数值模拟求解 |
4.2.1 掘进工作面模型建立 |
4.2.2 掘进工作面网格划分 |
4.2.3 掘进工作面边界条件及迭代求解设定 |
4.3 掘进工作面热环境模拟 |
4.3.1 掘进工作面速度场分布 |
4.3.2 掘进工作面温度场分布 |
4.4 风筒位置及出口温度对掘进工作面温度影响 |
4.4.1 侧送风出口温度对掘进工作面温度影响 |
4.4.2 中送风出口温度对掘进工作面温度影响 |
4.5 掘进工作面前移时巷道温度的变化 |
4.5.1 掘进工作面前移时模型设置 |
4.5.2 掘进工作面前移时巷道温度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优化后井下局部降温系统仿真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双螺杆压缩机内部流场仿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流场分析在流体机械研究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双螺杆压缩机的理论分析及模型建立 |
2.1 双螺杆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双螺杆压缩机工作原理 |
2.1.2 双螺杆压缩机的优缺点 |
2.2 双螺杆压缩机几何特性及热力性能计算 |
2.2.1 转子型线设计原则 |
2.2.2 双螺杆压缩机几何特性计算 |
2.2.3 双螺杆压缩机热力性能计算 |
2.3 双螺杆压缩机模型建立 |
2.3.1 三维实体模型建模 |
2.3.2 三维流体内腔模型建立 |
第三章 双螺杆压缩机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
3.1 网格划分技术 |
3.2 转子结构化网格划分方法 |
3.3 进、排气网格划分方法 |
3.4 整体流域网格划分结果 |
3.5 仿真计算软件中参数设置 |
3.5.1 相关模型理论介绍 |
3.5.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
3.5.3 动网格技术 |
3.5.4 求解条件设置 |
3.6 方法验证分析 |
第四章 双螺杆压缩机数值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4.1 网格无关性验证分析 |
4.2 、双螺杆压缩机流场特性分析 |
4.2.1 压缩机压力场分布情况 |
4.2.2 压缩机温度场分布情况 |
4.2.3 压缩机速度场分布情况 |
4.2.4 压力比及转速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8M80对称全平衡高转速曲轴扭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往复式压缩机技术发展 |
1.2.2 曲轴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采用的软件与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力学分析 |
2.1 全平衡压缩机结构特点 |
2.2 活塞式压缩机的热力学原理 |
2.2.1 压缩和膨胀过程 |
2.2.2 压缩机工作原理 |
2.3 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关系 |
2.3.1 活塞的运动分析 |
2.3.2 曲柄销的运动分析 |
2.4 压缩机的作用力分析 |
2.4.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力分析 |
2.4.2 压缩机中的作用力分析 |
第3章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的静力学分析 |
3.1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三维模型的建立 |
3.1.2 定义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
3.2 边界条件的确立 |
3.2.1 载荷及位移约束的施加 |
3.2.2 载荷的计算 |
3.2.3 载荷的施加 |
3.3 静力学分析结果 |
3.4 不同型号曲轴静力学分析的对比 |
3.4.1 边界条件的对比 |
3.4.2 静力学分析结果的对比 |
3.5 曲轴强度校核 |
3.5.1 静强度校核 |
3.5.2 疲劳强度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的模态分析 |
4.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 曲轴系的模态分析 |
4.2.1 边界条件的施加 |
4.2.2 模态扩展设置 |
4.2.3 模态分析的结果 |
4.2.4 不同列数曲轴的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4.3 轴系的共振分析 |
4.4 与不同列数曲轴的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的动态响应分析 |
5.1 谐响应分析基本原理 |
5.2 轴系的谐响应分析边界条件的计算与施加 |
5.2.1 位移约束的施加 |
5.2.2 简谐载荷和稳态载荷的分离 |
5.2.3 简谐载荷的求解 |
5.2.4 谐响应分析基频倍数的确定 |
5.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结构的优化分析 |
6.1 田口试验设计 |
6.1.1 田口试验设计基本概念 |
6.1.2 田口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
6.1.3 田口试验设计的结果 |
6.2 响应曲面设计 |
6.2.1 响应曲面设计基本概念 |
6.2.2 Box-Behnken设计法 |
6.3 曲轴优化的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浅谈活塞式氧压机管道振动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活塞式氧压机的工作原理 |
2 故障情况 |
3 故障分析 |
4 故障处理 |
5 结语 |
(8)基于虚拟样机的曲轴间隙故障迁移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曲轴间隙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虚拟样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基于迁移学习的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曲轴间隙故障诊断研究的不足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运动副结构简化与曲轴间隙故障分析 |
2.1 引言 |
2.2 往复压缩机运动副结构简化 |
2.2.1 往复压缩机基本结构 |
2.2.2 往复压缩机工作原理 |
2.2.3 运动副结构简化 |
2.3 往复压缩机常见故障 |
2.4 曲轴间隙故障机理及影响 |
2.5 曲轴间隙接触碰撞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往复压缩机运动副动力学建模 |
3.1 引言 |
3.2 运动副三维实体建模 |
3.2.1 建立曲轴模型 |
3.2.2 建立曲轴销模型 |
3.2.3 建立运动副其它零部件模型 |
3.2.4 往复压缩机运动副模型的装配 |
3.3 运动副动力学建模 |
3.3.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3.3.2 运动副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3 运动副动力学模型接触参数设置 |
3.3.4 运动副动力学仿真设置 |
3.4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曲轴间隙故障实验与基于仿真的响应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往复压缩机曲轴间隙故障实验 |
4.2.1 实验装置介绍 |
4.2.2 传感器测点布置 |
4.2.3 曲轴间隙故障实验步骤 |
4.3 动力学模型正确性验证 |
4.3.1 仿真模型的运动学分析 |
4.3.2 仿真与实验信号对比分析 |
4.4 基于仿真结果的响应特性分析 |
4.4.1 时域和频域信号分析 |
4.4.2 实验分析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迁移成分分析的曲轴间隙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迁移成分分析 |
5.3 曲轴间隙故障的迁移诊断 |
5.3.1 特征提取 |
5.3.2 迁移诊断结果分析 |
5.4 特征可视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论空气压缩机的使用及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压缩机的应用特性分析 |
2 空气压缩机使用注意事项及维护保养 |
3 双级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维修分析 |
4 结语 |
(10)空气压缩机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后续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商业模型相关理论 |
2.2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
2.3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4 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型转变相关理论 |
2.5 其他理论框架与工具 |
第三章 对空气压缩机行业和行业盈利模式的了解 |
3.1 A公司所在的空气压缩机行业介绍 |
3.2 设备贸易盈利模式 |
3.3 服务贸易盈利模式 |
3.4 行业盈利模式总结 |
第四章 对A公司盈利模式的分析 |
4.1 A公司简介 |
4.2 A公司价值链发展与整合 |
4.2.1 外部价值链发展与整合 |
4.2.2 内部价值链发展与整合 |
4.3 A公司盈利能力杜邦分析 |
4.4 A公司盈利模式分析小结 |
第五章 对空气压缩机行业盈利模式未来趋势的探讨 |
5.1 网络营销 |
5.2 物联网 |
5.3 企业社会责任CSR |
5.4 服务共享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矿山活塞式压缩机检查与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压缩空气站设备及管道系统设计[J]. 李婷. 工程建设, 2020(08)
- [2]压缩机在煤化工中的应用[J]. 常少博. 化工管理, 2020(22)
- [3]船用空压机结构振动分析及其减振降噪技术研究[D]. 柯贤勇. 集美大学, 2020(05)
- [4]井下局部降温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 付园园.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双螺杆压缩机内部流场仿真分析与研究[D]. 李倩文. 长安大学, 2020(06)
- [6]8M80对称全平衡高转速曲轴扭振分析研究[D]. 王航.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浅谈活塞式氧压机管道振动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 刘应乾. 科技风, 2019(19)
- [8]基于虚拟样机的曲轴间隙故障迁移诊断方法研究[D]. 王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论空气压缩机的使用及维修[J]. 符龙,谢云兵,郁兴国,符礼冬. 山东工业技术, 2018(24)
- [10]空气压缩机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王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