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0年代氮激光泵浦染料激光器的应用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关晨[1](2021)在《翠绿宝石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文中认为近红外波段700~800nm宽带可调谐激光光源在医疗、雷达、显微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翠绿宝石晶体的发射波长调谐范围为701~858 nm,是一种在700~800 nm近红外波段性能优良的宽带可调谐激光增益介质和激光放大介质,具有荧光寿命长、饱和能量密度高、吸收带宽宽以及热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同时通过单次倍频即可获得350~400 nm波段紫外激光,能极大拓展小型的翠绿宝石固体激光器在军事等领域的应用。除传统的闪光灯外,翠绿宝石晶体还可以使用蓝光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红光LD、绿光激光器、黄光激光器等多种可见光光源进行泵浦。随着高功率红光LD技术的成熟及其商业化应用,利用638 nm红光LD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逐渐成为全固态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590 nm黄光激光器作为翠绿宝石晶体的泵浦源,其波长恰好处于翠绿宝石晶体b轴吸收谱线峰值处,具有最大的吸收系数,而且590 nm黄光激光器亮度高,更容易获得具有低阈值、高功率的翠绿宝石激光输出。因此,基于红光LD和黄光激光器泵浦的全固态翠绿宝石激光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4μm波段激光器作为人眼安全波段激光器的重要成员,在激光医疗、测距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另外,1.4 μm波段激光器通过单次倍频可以得到0.7μm的激光,是获得700~800 nm近红外波段激光输出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者们通常使用具有优良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掺Nd3+离子激光晶体充当激光增益介质来获得1.4 μm激光输出,如Nd:YAG、Nd:YAG陶瓷等。因此,作为新型晶体的Nd:LuAG混晶在1.4 μm人眼安全波段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主要基于翠绿宝石激光增益介质,首先对其晶体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分别使用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 nm高亮度黄光激光器以及589 nm全固态高亮度黄光激光器作为泵浦源,系统开展了对翠绿宝石激光器的温度调谐特性、波长调谐特性以及调Q激光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实现高性能的翠绿宝石全固态激光输出。另外,基于Nd:LuAG新型混晶,开展了 LD端面泵浦的、输出激光中心波长为1442.6 nm的连续光与被动调Q脉冲光输出特性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翠绿宝石激光器的温度调谐特性研究。在短腔翠绿宝石激光器中,水平偏振吸收泵浦功率为4.55 W时,实现了最大输出功率1.11 W、斜效率为37.7%的连续翠绿宝石激光输出;并通过调谐翠绿宝石晶体的温度,可以成功实现对输出激光的中心波长调谐,当使用R=99%反射率的输出镜,晶体温度从7℃变化到70℃时,对应的激光波长调谐变化范围为753.98~773.4 nm。2.基于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翠绿宝石激光器的自调Q激光特性研究。采用短腔和W型两种谐振腔结构,通过对谐振腔进行仔细调节,均实现了稳定的自调Q激光输出;在短腔结构中,获得了脉冲宽度约为409 ns、重复频率约为182.6 kHz、平均输出功率约为657 mW的自调Q激光;在W型结构中,实现的自调Q脉冲宽度约为4.36 μs,重复频率约为12.17kHz,输出平均功率约为560 mW。3.基于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翠绿宝石激光器的波长调谐特性研究。采用Ⅴ型谐振腔,利用厚度为0.5 mm的双折射滤光片(Birefringent Filter,BRF)作为调谐元件,在20℃和60℃两种晶体温度下,分别实现了波长可调谐范围为 721.9~786.5 nm(64.6 nm)和 731.8~797.6 nm(65.8 nm)的翠绿宝石激光输出。在普克尔盒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特性研究中,使用厚度比为1:2:4的三片组合式BRF作为起偏器,实现了窄线宽、波长调谐范围为735.2~787.9 nm的电光调Q激光输出;使用偏振片(Beam Polarizer,BP)和厚度为6 mm的BRF作为起偏器,通过精细调节,首次实现了基于翠绿宝石晶体的双波长电光调Q激光输出,对应的波长分别为744.4 nm&767.4 nm和 751.1 nm&761.8 nm。4.基于单台40 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高功率红光LD单端泵浦的翠绿宝石连续激光特性研究。在最大水平偏振吸收泵浦功率25 W下,获得了最大输出功率为6.4 W的翠绿宝石连续激光输出。基于两台40 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高功率红光LD双端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特性研究。采用对称U型谐振腔结构,在最大水平偏振吸收泵浦功率50 W下,获得了平均输出功率为10.5 W的760 nm可见光波段激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为20%,这是目前国内利用红光LD泵浦翠绿宝石晶体实现的最高输出功率。5.基于单台40 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利用普克尔盒电光调Q技术,开展了高功率翠绿宝石激光器的波长可调谐及单波长电光调Q、腔倒空调Q激光特性研究。当使用厚度比为1:2:4的三片组合式BRF时,实现了窄线宽、波长调谐范围为728.32~793.27 nm的电光调Q激光输出,其中,当电光调Q的重复频率设置为10 kHz,谐振腔工作在特殊波长755 nm和744 nm下,最终可实现的最大调Q平均输出功率分别为1160 mW和610 mW,脉冲宽度为961 ns和962 ns;当使用偏振片BP作为起偏器时,在重复频率10 kHz下,实现了中心波长为767.12 nm、输出功率600 mW、最短脉冲宽度919 ns的电光调Q激光输出;同时,基于偏振片BP,实现了脉冲宽度为10.2 ns、输出功率为167 mW的腔倒空调Q短脉冲激光输出。6.基于单台40 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开展了基于SESAM的翠绿宝石被动调Q激光输出特性研究。采用长度为1.54 m的W型谐振腔,在泵浦功率为24 W下,实现了最大平均输出功率为1004 mW、重复频率为33 kHz、脉冲宽度为5.87 μs的750 nm被动调Q激光输出,为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SESAM的瓦量级翠绿宝石被动调Q激光输出。7.基于单台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 nm高亮度黄光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开展了翠绿宝石的高效率单波长、可调谐波长激光特性研究。在短腔结构中,589 nm最大泵浦功率7.7 W下,实现了最高输出功率为2.51 W、斜效率高达41%的翠绿宝石连续激光输出,这是首次利用589 nm黄光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实现翠绿宝石激光输出。在V型腔中,利用1 mm厚度的BRF,实现了727.2~787.3 nm的连续波长调谐范围;同时,利用6 mm厚度的BRF实现了最大输出功率为1.8 W、输出波长为755.2 nm&764.2 nm的双波长激光输出。基于单台589 nm全固态高亮度黄光激光器作为泵浦源,首次开展了黄光激光器泵浦的翠绿宝石电光调Q激光输出特性研究。在X型腔中,使用偏振片BP作为起偏器,在最大泵浦功率为3.4 W,电光调Q的重复频率设置为10 kHz时,可以实现最短脉冲宽度为721 ns、输出功率为176 mW的763.04 nm电光调Q激光输出。8.基于Nd:LuAG新型混晶,开展了 LD端面泵浦的、输出激光中心波长为1442.6 nm的连续光与被动调Q脉冲光输出特性研究。当工作在连续激光状态时,泵浦吸收功率为11.1 W下,可获得的最大平均输出功率和对应的光光转换效率分别为1.83 W和16.5%。利用V3+:YAG作为可饱和吸收体,最终实现的被动调Q激光的最短脉冲宽度和单脉冲能量分别为72 ns和24.4 μJ。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基于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在短腔结构中实现了稳定的翠绿宝石激光器自调Q激光输出,获得的平均输出功率约为657 mW、重复频率约为182.6 kHz,脉冲宽度约为409 ns,此脉冲宽度是目前翠绿宝石自调Q激光器公开报道的最短的脉冲宽度。2.基于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分别使用偏振片BP和厚度为6 mm的BRF作为起偏器时,首次实现了基于翠绿宝石晶体的双波长电光调Q激光输出,对应的波长分别为744.4nm&767.4 nm和751.1 nm&761.8nm。3.基于两台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采用对称U型谐振腔结构,实现了功率高达10.5 W的翠绿宝石激光输出,这是目前国内利用红光LD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实现的最高输出功率。4.在红光LD泵浦的翠绿宝石电光调Q激光器中,首次使用厚度比为1:2:4的三片组合式BRF作为起偏器实现了线宽较窄、波长调谐范围较宽的电光调Q激光输出。当分别使用8 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和40 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作为泵浦源时,获得的电光调Q波长调谐范围分别为735.2~787.9 nm 和 728.32~793.27 nm。5.基于单台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SESAM的瓦量级翠绿宝石被动调Q激光输出,获得的被动调Q激光对应的最大平均输出功率为1004 mW、重复频率为33 kHz。6.首次实现了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 nm高亮度黄光激光器泵浦的翠绿宝石的高效率单波长、双波长以及宽带可调谐波长激光输出。另外,实现了基于单台589 nm全固态高亮度黄光激光器泵浦的翠绿宝石电光调Q激光输出,对应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最短脉冲宽度分别为176 mW和721 ns。7.首次实现了LD端面泵浦的基于Nd:LuAG新型混晶的1.44μm人眼安全波段连续光与被动调Q脉冲光输出。
刘洋鹏[2](2021)在《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火焰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工业生产、生活用品等物流需求,一大批诸如大型仓储、物流仓库等特定功能的场所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火灾形势日趋严重。大量仓储场所为实现最大空间利用率,往往存在明显的障碍物空间遮挡现象。此外,住宅区内布置的大量天然气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天然气泄漏的风险,而住宅内的空间结构复杂,其产生的火焰往往也容易被障碍物遮挡。一旦此类场所发生火灾,障碍物必将对相应灭火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灭火效果等产生影响。因此,开展障碍物遮挡场景下的灭火机理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细水雾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臭氧层破环及温室效应的哈龙灭火剂替代品,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开始应用到工业生产及生活等场所。近年来,在《巴黎协定》的共识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进行以节能减排为主的技术转型。结合我国近期提出的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细水雾作为被广泛认可的清洁、高效、安全、环保型灭火技术,势必可助力灭火行业实现其碳中和任务。有关细水雾抑制障碍物遮挡火的研究,前人的相关工作主要侧重于分析典型工况下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尚未有研究提出基于综合考虑障碍物形状、大小(遮挡比)、遮挡方式、距火源位置,以及火源功率、可燃物尺寸(油盘大小)等多参数耦合影响的研究思路,亦没有获取障碍物遮挡情况下细水雾灭火临界条件及其主控机制预测模型等的研究。因此,本文利用燃烧诊断及流场诊断测量系统,通过搭建细水雾抑制预混层流火焰、非预混扩散火焰及气体射流火焰的模拟实验平台,开展了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火相互作用的系列实验和针对典型工况的数值模拟工作,获取了灭火临界条件、发展了基于障碍物遮挡比等参数的灭火研判模型、探讨了火焰熄灭的燃烧化学特征、提出了细水雾灭火系统的设计安装指导建议等。在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预混层流火焰相互作用研究中,通过平面激光诱导羟基自由基(OH-PLIF)的在线测量,获取了甲烷/空气当量比为1.0至2.0的典型预混层流火焰中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分布特征。基于细水雾雾通量沿径向的正态分布假定,构建了有效水流量的估算式,获取了贫氧、富氧条件下的临界灭火所需的最大水流量。实验研究表明,在1.0到2.0当量比的贫氧层流火焰,其临界灭火有效水流量为0.00883 L min-1~0.00955 L min-1;在0.78到0.9当量比的富氧层流火焰,其临界灭火有效水流量为0.00844L min-1~0.00883 Lmin-1。层流火焰的抑制效果受甲烷/空气当量比及细水雾有效水流量的共同作用。火焰熄灭与火焰基部燃烧反应区羟基自由基浓度的稳定程度直接相关。在相同的细水雾水流量下,细水雾抑制富氧燃烧预混层流火焰的效果明显强于贫氧工况。在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气体池火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开展了基于Froude数的缩比关系下1/6、1/2缩尺度模拟实验研究及全尺度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相互作用区域下火焰燃烧区域内的羟基自由基浓度特征的分析、细水雾流场的测量及相互作用过程的可视化,发现障碍物附近反涡旋对结构的形成不利于雾滴有效地绕过障碍物进入火焰区域参与灭火过程。相反,在靠近燃烧器或在障碍物下方形成反旋涡对,可强化热羽流与雾滴的掺混,进而有助于实现细水雾的高效灭火。此外,获得了基于几何投影遮挡比及临界羽流-喷雾推力比的灭火预测关系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只要获知障碍物遮挡和火源尺寸的信息,即可通过该关系式给出细水雾灭火所需的最低系统设置要求。在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气体射流火焰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基于OH-PLIF燃烧诊断测量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火焰Froude数、射流火焰倾斜角度以及细水雾安装位置对细水雾抑制/熄灭火焰的影响。通过构建气体射流-喷雾动量比、火焰遮挡比及最大有效雾通量比等无量纲参数,获取了细水雾熄灭有无障碍物遮挡气体射流火的临界条件及细水雾有效保护半径。与此同时,结合临界灭火工况下的羟基自由基浓度分布特征,总结了不同火焰遮挡比及火焰Froude数下的几个典型的火焰熄灭行为,并间接说明了在一定遮挡条件下细水雾可通过“被卷吸”实现灭火的机制。
方昱玮[3](2021)在《新型液体染料激光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激光器以及激光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中有机染料激光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依据其调谐范围宽、激光效率高等得天独厚的优秀特性,在众多种类的激光器件中脱颖而出,成为科研、军事、医疗等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一份子。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有机染料激光器,液体形态的有机染料激光器是最早研制成功并应用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领域中的。溶液状态的有机染料可以充分发挥染料分子的优秀特性,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均可以产生高功率、窄线宽、高脉冲能量的可调谐激光输出。和固体或薄膜状态的激光器不同,液体有机染料激光器的热效应不明显,不易出现漂白的现象而影响输出效率。此外,液体有机染料激光器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实现波长连续调谐,还可以将几种有机染料混合产生新波长的激光,这些都表明液体有机染料激光器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染料激光器的核心是有机激光染料,一般作为激光器的增益介质,经过泵浦光抽运后,产生的荧光在稳定的谐振腔内谐振最终形成激光振荡进行输出。有机染料的分子量一般在200 u~800 u的范围内,目前大约有一百多种有机染料已经成熟应用在激光器中,经过调谐的光谱可以跨越大部分的电磁波谱,特别是可见光范围。常用的有机染料一般包括香豆素类、咕吨类、恶嗪类、花菁类等。溶剂化显色特性是一些有机激光染料(如尼罗红)特有的性质,具体表现在其荧光/激光光谱随着溶液环境极性的改变而发生移动,当极性增加时峰值波长红移,而极性变小则会带来波长的蓝移。这种特性为基于极性调谐的可调谐有机染料激光器与基于光学传感的极性检测技术研究提供了可能。可调谐激光器是光学、医学、生物学等科研领域的重要光源之一。激光抽运的可调谐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输出效率高、价格便宜等优点,特别是液体有机染料激光器的增益介质具有较大的吸收和发射截面,以及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使其成为可调谐激光器的研究核心内容之一。近些年用于光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的激光器与激光系统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基于激光的痕量气体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它依赖于光吸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瑞利散射等现象,相比于其他基于荧光光谱的技术手段具有更多优点。这种技术结合具有溶剂化显色特性的有机染料,运用在有机染料激光器中,为大气、水文中痕量酸性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从有机染料激光器的原理出发,介绍并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激光/荧光染料——尼罗红,利用其优秀的激光特性与溶剂化显色特性,得到了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有机染料激光输出,分析了浓度对于激光峰值波长与效率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溶剂极性进行激光波长调谐的方法,将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混合改变溶液环境极性大小,并且与光栅调谐结合后得到了 582 nm至660nm,近80 nm的宽带调谐激光输出。此外还设计了一种串联比色皿结构,得到了双波长“比例激光”的输出现象,将浓度改变带来的波长位移范围进行扩大。2.利用Littrow构型与Littman-Metcalf构型搭建侧面泵浦的尼罗红激光器,通过旋转闪耀光栅或调谐全反镜,分别实现了 72 nm以及46 nm的连续可调谐激光输出。同时,将比色皿小角度倾斜可以得到双波长的现象,基于此我们采用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在两种构型的谐振腔中均得到了双波长间隔与整体的连续调谐激光输出,为太赫兹光源的产生方式提供思路。3.提出了一种将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应用于极性检测的方法。根据尼罗红的溶剂化显色特性,在轴向泵浦的结构中,将不同浓度的硫酸添加到尼罗红的乙醇溶液中改变环境的极性大小,测量了对应的激光光谱。此外,同样采用串联比色皿结构,在低浓度下得到了双波长“比例激光”输出现象,利用相对强度与峰值波长对应溶液中硫酸浓度的大小,实现了从0 ppm到500 ppm整个范围内的硫酸浓度检测。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采用尼罗红作为有机染料激光器的增益介质,将其溶解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均得到良好的激光输出。将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按比例混合后配置成混合溶剂,实现了尼罗红激光的极性调谐,并且与光栅调谐结合,将整体调谐范围进一步扩大。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比色皿结构——串联比色皿,将两个石英比色皿前后沿轴胶合在一起,分别在前后腔中盛装若丹明6G与尼罗红的乙醇溶液,这样可以扩大浓度改变带来的波长位移范围,实现浓度调谐。3.在Littrow与Littman-Metcalf构型的侧面泵浦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中,首次通过小角度倾斜比色皿实现了双波长激光输出的现象。通过光路分析进行论证后,在实验中验证了这种双波长间隔与整体的连续调谐方法,波长差位于太赫兹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太赫兹光源的制备。4.将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运用于酸性检测技术中,利用串联比色皿结构可以实现从0 ppm的低浓度到500 ppm的高浓度整体检测结果,为痕量物质浓度的便捷、高效、可视化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滕顺[4](2021)在《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光微流激光融合了微流控和激光技术,因其优异的可重构特性和独特的信号放大机制在药物筛选、生物化学和医学传感中被广泛研究。免疫分析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检测溶液中蛋白质分子的生化检测方法,基于光散射原理的免疫分析是其最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免疫检测分析一般在传统生化分析仪中进行,因其原理的局限性,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1)传统生化分析仪基于一次光穿透散射原理,难以实现高灵敏度检测;(2)传统生化分析仪采用比色皿作为检测物容器,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样品和试剂,不利于降低生化检测成本。针对传统免疫分析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文将新兴光微流激光技术与粒子增强型免疫分析技术结合,以基于法布里-珀罗腔的光微流激光器为平台,研究了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解决了传统生化分析仪检测灵敏度低和试剂消耗量大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本文讨论了光微流激光器增益材料的选择、谐振腔的结构和腔内检测物的散射特性;提出了基于法布里-珀罗腔的单通道和双通道传感模式;仿真了光微流激光用于免疫分析时的传感特性,包括散射波长、谐振腔Q值和增益系数等对其性能的影响。其次,搭建了基于法布里-珀罗腔的单通道结构光微流激光器,研究了装置的激光阈值特性、稳定性和激光光谱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光微流激光聚苯乙烯(PS)微球散射特性。结果显示,随着PS微球浓度的增大光微流激光输出强度减小;保持质量浓度不变,更大的PS微球在腔内造成更大的散射损耗,导致激光输出强度减小。另外,将激光散射和无腔的荧光散射进行比较,讨论了光学谐振腔对散射信号的放大机制。最后,在研究了PS微球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将β2-微球蛋白(β2-MG)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作为PS微球间的交联剂,研究了粒子增强型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并最终实现了对β2-MG的浓度传感,其动态范围达三个数量级,检测极限(LOD)达0.16 ng/m L。某些疾病在其发展早期体内生物标志物含量往往很低,实现低浓度和高灵敏度检测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另外,该光微流激光传感器使用微流通道,还具有试剂消耗量小的优点。该检测方式具有普遍性,还可用于其它抗原或抗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董璐璐[5](2020)在《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以来,激光器件已在国家安全、前沿科学研究、大气监测、医学治疗及精密工业加工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全固态激光器因体积小、稳定性高等特点,在高脉冲能量、高峰值功率品质要求方面成为激光器件研究的重点。不同的激光运转方式对激光增益介质提出的要求不同,如高功率连续波激光器要求增益介质具有较大的发射截面和较高的热导率;调Q激光器要求其具有较长的上能级寿命;超快激光器要求其具备超宽的增益带宽等。因此,探索和研究具备优异物化、机械、光谱等特性的新型激光增益介质的研究工作成为材料和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新型Nd:SrLaAlO4晶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生长工艺,制备出了高质量单晶,全面测量其热学和光谱等物化性质,系统地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连续波、调Q、宽带可调谐及飞秒激光器件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参量振荡技术(OPO),实现了中红外波段可调谐激光输出,并通过搭建气体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气中CH4浓度的高准确度快速检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探索晶体生长工艺,制备了高质量Nd:SrLaAlO4单晶,对晶体的热学及偏振光谱特性进行了系统测量与表征。通过对密度、比热、热膨胀和热扩散等系数的测量,计算得到晶体热导率为4.67 W/(m·K),该数值接近商用Nd:YVO4晶体的热导率;测量了晶体的偏振吸收和发射光谱,并利用J-O理论计算得到其偏振吸收和发射截面,该晶体在1.07μm处其受激发射截面为5.5× 10-20cm2,发射半峰宽约为34 nm。测量结果表明,Nd:SrLaAlO4晶体是一种优异的激光增益介质,适合于波长可调谐和超快激光器件。(2)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的连续波及调Q激光输出特性。在连续波激光运转下,测量得到最大输出功率为3.54 W,光-光转换效率达到46.4%。以Cr4+:YAG晶体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实现了重复频率48.5 kHz,脉冲宽度12.6 ns的调Q脉冲激光输出;利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新型ReSe2可饱和吸收镜,测量其Raman光谱、AFM微观形貌及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并实现了多层ReSe2可饱和吸收的高重频脉冲激光输出,测量得到最高脉冲重复频率和最短脉冲宽度分别为553 kHz和109 ns,表明二维ReSe2电子-空穴的超快驰豫时间有利于产生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3)系统测量了 Nd:SrLaAlO4晶体可调谐激光的波长调谐范围及输出功率。在输出镜透过率为3%时,获得了 1063-1095 nm的调谐激光输出,调谐范围达到32 nm,最高输出功率为1.49 W。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双折射滤光片来调节腔内不同纵膜损耗,Nd:SrLaAlO4晶体可以实现稳定的双波长及三波长激光输出,从而在差频产生太赫兹波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4)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超快激光输出特性。通过合理设计谐振腔结构,优化腔内色散补偿量,成功实现了 Nd:SrLaAlO4晶体飞秒超快激光输出,测量得超短脉冲宽度为458 fs,最大输出功率为520 mW,脉冲重复频率为78.5 MHz。(5)以Nd:SrLaAlO4晶体调Q激光作为泵浦源,搭建了中红外波段激光气体检测系统,成功实现了大气中CH4气体浓度的高准确度、快速检测。测得大气中甲烷的平均浓度为1.90ppm,标准差为0.03 ppm。此外,该中红外波长可调谐激光光源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其他气体(CO、CO2等)的浓度检测。
郭鸿宇[6](2020)在《被动锁模掺镱光纤激光器及波长调谐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超短脉冲激光器具有输出脉冲宽度窄、峰值功率高、光谱谱线宽的特点,是一类拥有重要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的激光器,在可控核聚变、非线性频率变换、超分辨光谱学、新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器相较于其他激光器,具有热负荷低、量子转换效率高、输出光谱宽、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对该类激光器的研究成为了激光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随着低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低维纳米材料被发现具有良好的可饱和吸收特性、低廉的成本和非常宽的光谱响应范围等优点。由此,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锁模光纤激光器开始被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实现更窄的脉冲也成为了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波长可调谐超短脉冲激光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类激光器被广泛的用于生物医疗探测以及波分复用通讯技术领域的研究。本论文中主要利用单壁碳纳米管和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对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及波长调谐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实验室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体搭建了皮秒级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器,展开了对单壁碳纳米管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实现飞秒脉冲输出的研究。为了实现更窄的脉冲输出,通过衍射光栅对调整腔内的色散,实现了飞秒级脉冲激光输出;然后,利用体光栅和光纤准直器的组合作为可调谐滤波器,实现了非常宽的光谱调谐输出,同时输出光谱范围内波长可以被精确调谐;最后,对非线性偏振演化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开展研究。为了提高光纤激光器的紧凑性和灵活性,降低搭建成本,对激光器谐振腔重新设计,采用了偏振分光棱镜实现了对腔内脉冲偏振态的控制,得到了具有高输出效率且稳定的锁模脉冲输出。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基于单壁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体薄膜,实现了皮秒掺镱锁模光纤激光输出,其中心波长为1019.9 nm,光谱带宽为1.8 nm,脉冲宽度为2.19 ps。在此基础上,在激光谐振腔内加入一对衍射光栅调整腔内的净色散,在近零色散附近实现了稳定的超短脉冲输出,其中心波长1025.5 nm,光谱带宽37.2 nm,脉冲宽度为379 fs。进一步利用腔外光栅对压缩脉冲,最终获得脉冲宽度175 fs。这为基于低维纳米材料可饱和吸收体在掺镱光纤激光器中实现飞秒激光输出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第二,利用反射式光栅波长调谐器具有调谐光谱宽、调谐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廉,连续调谐过程中锁模状态不改变等优点,搭建了一台波长可调谐的单壁碳纳米管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该激光器输出脉冲的脉冲宽度为2.43 ps,中心波长为1030 nm,光谱带宽为1.6 nm。通过调整反射光栅角度实现了1005nm-1060 nm范围的连续调谐锁模激光输出,该激光器支持最小步长0.01 nm的精确调谐。在整个连续调谐过程中,激光输出的光谱带宽和脉冲宽度不会随着中心波长的移动而发生改变,同时激光输出的稳定性很好。第三,通过单个偏振分光棱镜对腔内脉冲的偏振态进行控制,实现了稳定的非线性偏振演化掺镱锁模光纤激光输出。首先利用标准的非线性偏振演化技术实现了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输出。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个偏振分光棱镜实现了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其输出锁模脉冲光谱中心波长为1036.4 nm,半高全宽为8.5 nm,脉冲宽度为4.9 ps,激光斜率效率大于50%。
杨镇[7](2020)在《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光激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光激光在水下激光通讯、荧光激发及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目前存在的几种产生蓝光激光的方法中,采用双光子激发及四波混频原理可以实现由泵浦光到蓝光激光的直接转化,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本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在对铷原子52S1/2→72S1/2的双光子激发(TPE)及四波混频效应(FWM)的研究中,发现在共振位置附近存在着显着高于经验值的宽谱共振情况,据此现象首次分析并提出了双光子共振增强下的超拉曼效应(HRE)对铷高能级体系的可能影响,并给出了激发态上能级为72S1/2时得到的420.3nm及421.7nm两种四波混频激光输出及其强度调控情况。然后,在对铷原子52S1/2→62D3/2及52S1/2→62D5/2的研究中,发现在荧光信号中存在着波长显着长于泵浦激光波长的部分,据此现象首次分析并提出了 Energy-pooling效应对铷高能级体系的可能影响;同时,在体系温度为1 85℃时,首次观测到了 62D5/2→62P1/2这一反常跃迁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双光子共振增强下的超拉曼效应(HRE)对铷高能级体系的可能影响;此外,本实验还首次实现了 358.7nm、359.1nm、420.3nm及421.7nm的蓝光及紫外激光输出并对其强度进行了调控。
刘盼[8](2020)在《全固态免调谐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最重要的气体成分之一。大气臭氧通常被区分为平流层臭氧和对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作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其中高浓度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以防止地球动植物等受到伤害。相比较于平流层臭氧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不同,对流层臭氧是有害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植物生长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之一,甚至能破坏生态系统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区域性对流层臭氧污染事件,其中中国的对流层臭氧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大城市及其城市群区域比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大气污染愈加严重,臭氧污染频发;高浓度的臭氧不仅会随着大气运动进行远距离的传输,还会随着大气环流由边界层输送到上方的自由对流层。所以为了研究对流层臭氧浓度时空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分析、控制排放,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和区域性监测。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作为主动式大气探测系统,可以快速在线获取大气污染气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适用于对对流层臭氧的探测需求。为了监测区域的对流层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分析其发展变化规律,需要在许多地理位置进行观测实验。所以需要一个无人值守的可靠系统,可以灵活地进行地基或者移动观测。该系统中研究核心之一就是稳定可靠的激光源,在国内外目前开展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将气体拉曼、染料激光器、还有光参量振荡(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OPO)技术应用于雷达激光源系统中,但是光光转换效率、长时间运行稳定性、实际操作便利性、可维护性等仍有不足。在本文研究中,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全固态免调谐激光源的紧凑可移动的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用于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的观测。本文提出了基于全固态免调谐激光源的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首次将固体拉曼技术应用于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发射光源系统中。本文详细研究了作为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关键技术的固体受激拉曼技术,阐述了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需求,常见的固体拉曼介质和固体拉曼激光器种类,对适合本研究的固体拉曼介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拉曼激光器结构进行选择。采用了 SrWO4晶体以及基于此拉曼晶体而搭建的外腔式拉曼激光器结构,利用激光器速率方程对外腔式拉曼激光器分别对一、二阶Stokes光的单波长输出进行数值优化,模拟了泵浦光与产生一、二、三阶Stokes光的脉冲图,发现了 Stokes光具有的脉宽压缩效应;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的归一化脉冲宽度和不同的归一化拉曼增益都有对应的最大转换效率和其对应的最优反射率,发现高拉曼增益的拉曼晶体、高的泵浦功率以及尺寸较长的拉曼晶体有利于目标Stokes光的高效率输出,但是为了抑制级联拉曼效应产生高阶次的Stokes光,这些参数需要根据理论计算值选择合适的数值,配合输出镜对目标输出的Stokes光的频谱分布控制,从而获取高的光光转换效率。本文搭建了一套外腔式拉曼激光器装置进行实验论证,分析了其输出的Stokes光束的光谱、脉冲宽度、光斑轮廓、输出功率特性等。分别得到了 3.3mJ的560nm的一阶Stokes光、2.9mJ的590nm的二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达到了将近70%;证实了模拟中的脉宽压缩现象;测试时间内其功率稳定度都为0.6%,满足工程化使用需求。结果表明,此固体拉曼技术适合应用于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系统中。因其全固态、免调谐等特点,在大大提高了激光雷达的稳定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紧凑型、可移动的优势,可进行无人值守地连续观测,减少了维护工作复杂性,使其灵活应用于地基观测或者移动观测。本文将固体拉曼技术应用于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发射光源中,开展了地基观测论证实验,得到了 75m的空间分辨率以及1min的时间分辨率,可探测0.2-3km的对流层臭氧浓度时空分布。与基于气体拉曼技术的臭氧雷达的比较结果表明该雷达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方面都有明显改善,说明其在固定平台上获取对流层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数据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车载臭氧雷达的验证实验,于2019年4月29日在合肥进行了首次走航实验,仪器各单元工作状况良好,得到了可靠的大气臭氧分布剖面数据。并且针对夏季臭氧污染功高发城市进行了走航观测实验,快速获取区域臭氧浓度分布剖面,说明了基于固体拉曼技术的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走航观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此外,论文还阐述了该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机载验证实验,也表明其搭载快速平台观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表明了固体拉曼激光光源具有很好的可靠性,抗震性能高,系统稳定性高等一系列优势。
樊松涛[9](2019)在《1.5μm光频梳光谱转移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飞秒光学频率梳连接了基带频率信号和光学频率信号,使得激光信号精密测量成为可能,在时间频率计量、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超稳微波产生、精密光谱学以及基本物理常数测量等众多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光频梳应用场景还在不断增多,一些应用对飞秒光梳的可靠性和主要技术指标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早期的基于固态飞秒激光的系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较好的满足多种特殊环境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宽带频率控制技术,弥补了光纤光梳频率噪声大的缺点,光纤光频梳环内频率控制稳定度已经与固态光频梳相当;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选择了基于光纤激光器的系统;其中掺铒光纤光频梳激光中心波长在1.5微米,由于波导材料在该波段色散接近于零,可以方便的构建高可靠的激光光源,因此成为了空间应用和户外应用的首选。掺铒光纤光频梳直接输出频谱范围不能覆盖许多应用所需的目标波长,需要应用频谱转换技术将其工作波长进行扩展。本文针对掺铒光纤光频梳频谱转换应用需求开展了飞秒激光源、非线性放大和激光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旨在为掺铒光纤光频梳光谱转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高非线性光纤参数选择和应用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结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高可靠的1.5微米激光源。该光源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NPR)和非线性环形放大镜(NALM)两种锁模机制,继承了两种锁模机制共同的优点,具有自启锁,转化效率高,锁模裕度大,噪声水平低的特点。激光器重复频率为168 MHz,输出脉冲宽度47 fs,幅度噪声水平为-135d Bc/100 Hz,与目前噪声最低的激光器水平相当。2.利用啁啾脉冲放大技术,搭建了掺铒光纤激光放大器。放大器采用前后两端泵浦的方式,对激光器50 m W、脉宽53 fs、单脉冲能量0.24 n J的脉冲进行了放大,放大后通过调节泵浦功率输出脉冲的峰值功率达到了35 k W、单脉冲能量2 n J、脉冲宽度60 fs,满足后续光谱展宽激光输入条件。3.进行了5种高非线性光纤脉冲展宽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在不同泵浦功率及光纤长度两个维度下,对输出的光谱谱进行了比较研究,产生了覆盖了950 nm到2350 nm的光谱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高非线性光纤产生光谱转移作用的关键参数选择与已有的光子晶体光纤类似,根据色散可以分为三类。处于反常色散泵浦机制下,光谱能量高效地转移至远离入射光的短波处(900 nm至1200 nm);在正常色散泵浦机制下,光谱能量近似对称的向长短波方向转移;在反常色散与正常色散临界的泵浦机制下,大部分光谱能量均匀的转移至入射光短波一侧。4.以前述实验结果为参考,实现了两例光学频率直接测量应用所需的光谱展宽设计和实验。首先,针对锶光钟频率测量,采用先扩谱的方式,将掺铒光梳的工作波长扩展至锶光钟工作两倍波长处,再利用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进行倍频,最终,梳齿在698 nm处的单模能量达到了1.65μW,与698nm单频激光(0.2 m W)拍频信噪比达到了35 d B(分辨率300 k Hz)。其次,同样利用先扩谱,后倍频的方式,对671 nm处Li原子D1线频率进行了测量,激光拍频信噪比达到了60 d B(分辨率1 Hz),两例设计均满足了光学频率测试需求。
苏俊鹏[10](2019)在《双向泵浦的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机理与实现》文中提出以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放大系统为泵浦源,设计并实现了信号脉冲同步型、泵浦脉冲碰撞型、泵浦脉冲同步型这三种双向泵浦的单腔、单Mg O:PPLN晶体的光学参量振荡器(OPO);总结并提出了双向泵浦OPO中泵浦及信号脉冲间的同步与延迟对谐振腔中信号脉冲传输状态的影响机理,并通过OPO输出特性随脉冲间延迟的变化过程对此论述进行了验证。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概括如下:对双向泵浦OPO的脉冲间延迟与同步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据此搭建了平均输出功率516 m W,波长1410 nm~1606 nm可调谐,脉冲宽度226 fs的信号脉冲同步型双向泵浦OPO。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泵浦OPO,其泵浦脉冲分别从前向和后向注入谐振腔,从而使非线性晶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泵浦功率翻倍;并通过使双向泵浦脉冲所产生的两个信号脉冲互相同步,实现了输出特性的显着增强:系统平均输出功率提高了12%~33%,光-光转换效率最大提高了5.7%,且输出功率波动的标准差降低了1.52%。基于此系统输出信号参数随泵浦脉冲间延迟距离的变化关系,我们分析研究了双向泵浦OPO泵浦及信号脉冲间的同步与延迟对谐振腔中信号脉冲传输状态的影响,并作出了理论解释。基于前述的双向泵浦OPO脉冲间同步与传输状态理论,设计并搭建了泵浦脉冲碰撞型双向泵浦OPO。此OPO利用前、后两泵浦脉冲在非线性晶体处碰撞的作用过程,在较低泵浦功率时实现了相比单向泵浦OPO有50%~90%的功率增强。此外还设计并搭建了两泵浦脉冲同向射入谐振腔且延迟距离可调的泵浦脉冲同步型双路泵浦OPO,实现了对双路泵浦OPO中脉冲同步过程的直接观测,验证了前述脉冲同步过程的理论解释。
二、90年代氮激光泵浦染料激光器的应用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年代氮激光泵浦染料激光器的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翠绿宝石全固态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翠绿宝石激光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激光医疗 |
§1.1.2 激光雷达 |
§1.1.3 多光子显微镜 |
§1.2 国外翠绿宝石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
§1.2.1 连续激光器 |
§1.2.2 调Q激光器 |
§1.2.3 锁模激光器 |
§1.2.4 再生放大器 |
§1.2.5 紫外光源 |
§1.3 国内翠绿宝石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
§1.4 全固态人眼安全激光器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翠绿宝石晶体的特性及理论模型 |
§2.1 翠绿宝石晶体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2.1.1 晶体结构 |
§2.1.2 物理特性 |
§2.2 翠绿宝石晶体的能级跃迁和光谱特性 |
§2.2.1 能级跃迁 |
§2.2.2 光谱特性 |
§2.3 翠绿宝石晶体的温度特性 |
§2.3.1 荧光寿命 |
§2.3.2 受激发射截面 |
§2.3.3 基态吸收 |
§2.3.4 激发态吸收 |
§2.3.5 与其他晶体的对比 |
§2.4 翠绿宝石晶体的激光理论模型 |
§2.4.1 激光理论模型 |
§2.4.2 热转换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 |
§3.1 红光LD的发展现状 |
§3.2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源 |
§3.3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短腔翠绿宝石激光器 |
§3.4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自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3.5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可调谐翠绿宝石激光器 |
§3.5.1 双折射滤光片(BRF)的原理 |
§3.5.2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可调谐翠绿宝石激光器实验研究 |
§3.6 8W高亮度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3.6.1 电光调Q及腔倒空调Q原理 |
§3.6.2 实验装置图 |
§3.6.3 基于三片组合式BRF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3.6.4 双波长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 |
§4.1 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源 |
§4.2 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单端泵浦的短腔CW翠绿宝石激光器 |
§4.3 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双端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 |
§4.4 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4.1 基于三片组合式BRF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4.2 基于偏振片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4.3 基于偏振片的腔倒空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5 40W高功率光纤耦合输出红光LD泵浦的SESAM被动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5.1 SESAM工作原理 |
§4.5.2 基于SESAM的瓦量级被动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亮度黄光激光器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 |
§5.1 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nm激光器泵浦的翠绿宝石激光器 |
§5.1.1 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nm激光器泵浦源 |
§5.1.2 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nm激光器泵浦的短腔翠绿宝石激光器研究 |
§5.1.3 基于掺Yb光纤激光器的拉曼倍频589nm激光器泵浦的可调谐翠绿宝石激光器研究 |
§5.2 589nm全固态高亮度黄光激光器泵浦的电光调Q翠绿宝石激光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Nd:LuAG晶体的1442nm激光器 |
§6.1 基于Nd:LuAG晶体的1442nm连续激光器 |
§6.1.1 实验装置图 |
§6.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 基于Nd:LuAG晶体的1442nm被动调Q激光器 |
§6.2.1 实验装置图 |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附: 外文论文两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火焰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细水雾抑制/熄灭火焰的理论研究 |
1.2.2 细水雾技术在火灾防治的应用及研究 |
1.2.3 细水雾抑制/熄灭障碍物遮挡火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模拟平台构建与相关测量技术 |
2.1 实验模拟平台概述 |
2.2 气体燃烧器的设计与搭建 |
2.2.1 McKenna层流火焰燃烧器系统 |
2.2.2 气体池火燃烧器系统 |
2.2.3 气体射流火燃烧器系统 |
2.3 细水雾发生系统 |
2.4 OH-PLIF燃烧诊断系统 |
2.4.1 测量技术原理 |
2.4.2 测量系统构成 |
2.4.3 测量方法及不确定性分析 |
2.5 PIV流场诊断系统 |
2.5.1 测量技术原理 |
2.5.2 测量系统构成 |
2.5.3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
2.6 阴影法粒径测量系统 |
2.7 其他实验仪器及相关设备 |
2.8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细水雾抑制障碍物遮挡预混层流火焰的实验模拟研究 |
3.1 实验设计 |
3.2 火焰燃烧特征分析 |
3.2.1 火焰形态特性 |
3.2.2 羟基自由基成像及浓度分布特性 |
3.3 细水雾抑制预混层流火焰的特性研究 |
3.3.1 无障碍物工况分析 |
3.3.2 有障碍物工况分析 |
3.4 临界灭火特性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细水雾抑制障碍物遮挡气体池火的模拟研究 |
4.1 1/6缩尺度实验研究 |
4.1.1 实验系统设计及工况设定 |
4.1.2 细水雾雾特性表征 |
4.1.3 灭火过程羟基自由基浓度分布及典型流场特征 |
4.2 1/2缩尺度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
4.2.1 实验系统设计及工况设定 |
4.2.2 雾特性分析及遮挡比的定义 |
4.2.3 基于羽流-喷雾推力比的灭火过程分析 |
4.2.4 雾-焰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
4.3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细水雾抑制障碍物遮挡气体射流火焰的模拟研究 |
5.1 无障碍物遮挡时的模拟研究 |
5.1.1 实验系统设计及工况设定 |
5.1.2 射流火焰燃烧特性分析 |
5.1.3 基于气体射流-喷雾动量比的分析 |
5.1.4 非推举火焰-喷雾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5.2 障碍物遮挡情况的模拟研究 |
5.2.1 实验系统设计及工况设定 |
5.2.2 基于火焰遮挡比的灭火分析 |
5.2.3 基于最大有效雾量比的灭火分析 |
5.2.4 非推举遮挡火焰-喷雾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5.3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新型液体染料激光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激光器的研究历史 |
1.2 有机染料激光器的研究 |
1.2.1 有机染料激光器的研究过程 |
1.2.2 激光染料 |
1.3 液体染料激光器 |
1.3.1 液体染料激光器的分类 |
1.3.2 液体染料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
1.4 可调谐激光器 |
1.5 酸性检测的相关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有机染料激光器的原理 |
2.1 有机染料分子的成键理论 |
2.2 有机染料分子的物理性质 |
2.3 有机染料分子的能级结构 |
2.4 有机染料激光的速率方程 |
2.4.1 有机染料激光器的含时耦合速率方程 |
2.4.2 有机染料激光器在阈值条件下的静态速率方程 |
2.5 有机激光染料的种类 |
2.5.1 香豆素类染料 |
2.5.2 咕吨类染料 |
2.5.3 其他常用有机染料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型宽带可调谐的有机染料激光器 |
3.1 尼罗红及其溶剂化显色特性 |
3.2 尼罗红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与激光现象 |
3.2.1 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实验装置 |
3.2.2 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输出特性 |
3.3 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中的极性调谐方法 |
3.3.1 极性调谐的实现方法 |
3.3.2 极性调谐与光栅调谐结合的可调谐激光器 |
3.4 基于尼罗红的双波长“比例激光”及应用 |
3.4.1 双波长染料激光器的研究现状 |
3.4.2 尼罗红有机溶液中双波长“比例激光”的产生与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双波长可调谐有机染料激光器 |
4.1 轴向泵浦的可调谐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 |
4.2 侧面泵浦的可调谐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 |
4.2.1 侧面泵浦Littrow构型有机染料激光器 |
4.2.2 侧面泵浦Littman-Metcalf构型有机染料激光器 |
4.2.3 小结 |
4.3 双波长有机染料激光 |
4.3.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4.3.2 侧面泵浦双波长有机染料激光 |
4.3.3 侧面泵浦双波长可调谐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在酸性检测中的应用 |
5.1 极性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5.2 用于酸性检测的尼罗红有机染料激光器 |
5.2.1 基本光路搭建 |
5.2.2 酸性环境配制 |
5.2.3 范围扩大的酸性检测系统 |
5.2.4 双波长“比例激光”在低浓度酸性环境下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一. 发表学术论文 |
二. 参与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 |
三. 已授权专利 |
四.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4)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微流激光及其应用 |
1.1.1 光微流简介 |
1.1.2 光微流激光技术 |
1.1.3 光微流激光生化传感应用 |
1.2 免疫分析技术 |
1.2.1 免疫分析技术简介 |
1.2.2 粒子增强型免疫散射传感技术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理论基础 |
2.1 染料激光器理论基础 |
2.1.1 连续波染料激光器 |
2.1.2 脉冲染料激光器 |
2.1.3 激光染料及其能级结构 |
2.1.4 激光染料溶剂及其选择 |
2.2 光微流激光传感谐振腔理论 |
2.2.1 光学谐振腔 |
2.2.2 法布里-珀罗腔传感结构 |
2.3 免疫复合物散射特性分析 |
2.3.1 免疫复合物中的瑞利散射理论 |
2.3.2 免疫复合物中的米氏散射理论 |
2.4 基于散射损耗的法布里-珀罗(F-P)腔传感特性仿真 |
2.4.1 F-P腔散射模型建立 |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微流激光聚苯乙烯微球散射特性研究 |
3.1 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应用 |
3.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3.2.1 微流通道制作 |
3.2.2 法布里-珀罗(F-P)腔搭建 |
3.2.3 实验仪器与检测光路 |
3.2.4 实验装置特性分析 |
3.3 罗丹明B发光特性 |
3.4 聚苯乙烯微球散射特性研究 |
3.4.1 实验步骤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光腔散射放大效应研究 |
3.5.1 实验步骤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β2-微球蛋白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研究及其传感 |
4.1 β2-微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
4.2 实验原理分析 |
4.2.1 免疫微球制备技术 |
4.2.2 微球凝集反应 |
4.3 免疫微球反应比优化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β2-MG传感特性及其分析 |
4.4.1 传感特性分析 |
4.4.2 粒子聚集增强散射信号的作用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锁模技术 |
1.2 锁模激光的发展 |
1.3 宽带增益介质 |
1.4 论文中相关的饱和吸收体 |
1.5 CH_4气体浓度检测技术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Nd:SrLaAlO_4晶体的生长方法及热学、光谱特性测量 |
2.1 晶体的生长方法 |
2.2 热学性质测量与表征 |
2.3 光谱性质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3 连续波及调Q激光特性测量 |
3.1 被动调Q激光理论 |
3.2 Nd:SrLaAlO_4/Cr~(4+):YAG 1.07 μm调Q激光特性测量 |
3.3 Nd:SrLaAlO_4/ReSe_2调Q激光特性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4 可调谐激光器件设计及调谐特性测量 |
4.1 可调谐激光器的实现方法及发展 |
4.2 宽带激光输出特性测量 |
4.3 Yb,Nd:ScSiO_5晶体可调谐激光器性能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超短脉冲的产生及测量 |
5.1 克尔效应 |
5.2 色散及补偿技术 |
5.3 超快激光稳腔设计 |
5.4 超快激光器输出特性测量 |
5.5 本章小结 |
6 CH_4气体检测应用 |
6.1 气体检测方法 |
6.2 中红外检测光源的设计与实现 |
6.3 甲烷气体远程遥测系统研究 |
6.4 甲烷气体遥测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被动锁模掺镱光纤激光器及波长调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短脉冲激光器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基于纳米材料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非线性偏振演化技术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现状 |
1.3 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分类与脉冲形成的机制 |
1.3.1 光纤激光器中实现锁模的机制 |
1.3.2 锁模光纤激光器中脉冲形成的机制 |
1.4 掺镱光纤激光器的特点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超短脉冲在光纤中传输的基本理论 |
2.1 光纤中脉冲的传输特性 |
2.1.1 光纤中的色散效应 |
2.1.2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 |
2.2 光纤中脉冲的传输方程 |
2.3 数值模拟方法 |
2.4 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数值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壁碳纳米管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3.1 碳纳米管作为可饱和吸收体的研究进展 |
3.2 单壁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体的制备以及性能表征 |
3.3 皮秒单壁碳纳米管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飞秒单壁碳纳米管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3.4.1 光纤激光器中常用的色散补偿技术 |
3.4.2 实验装置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波长可调谐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4.1 常用的波长调谐技术 |
4.2 反射式光栅波长调谐技术 |
4.3 波长可调谐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4.3.1 实验装置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非线性偏振演化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
5.1 新型非线性偏振演化锁模技术的理论分析 |
5.2 传统非线性偏振演化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装置 |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 新型非线性偏振演化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光激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蓝光激光的典型应用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1.3.1 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气激光器 |
1.3.2 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光激光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光子泵浦铷原子基本理论 |
2.1 铷原子基本性质 |
2.1.1 简介 |
2.1.2 物理性质 |
2.1.3 化学性质 |
2.2 非线性光学现象及三阶极化率 |
2.3 四波混频效应及双光子激发 |
2.4 超拉曼效应 |
第三章 7S能级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光激光实验 |
3.1 能级分析及实验装置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7S能级的最佳共振位置 |
3.2.2 7S能级与5D能级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6D能级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紫光出光研究 |
4.1 能级分析及实验装置 |
4.2 共振位置确定 |
4.3 荧光信号测量 |
4.3.1 谱线测量及标定 |
4.3.2 跃迁机理分析 |
4.3.3 Energy-pooling过程 |
4.4 四波混频信号测量 |
4.5 FWM峰强度随泵浦光波长变化 |
4.6 FWM峰强度随泵浦光强变化 |
4.7 FWM峰强度随体系温度变化 |
4.8 420nm及421nm FWM峰强度比较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全固态免调谐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
1.1.2 对流层臭氧的分布 |
1.1.3 对流层臭氧污染现状 |
1.2 大气臭氧探测方法与技术 |
1.2.1 原位臭氧监测仪器 |
1.2.2 大气臭氧总量监测仪器 |
1.2.3 大气臭氧垂直廓线监测仪器 |
1.3 国内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及光源技术 |
2.1 激光与大气介质的相互作用 |
2.2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及原理 |
2.3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技术 |
2.3.1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技术研究现状 |
2.3.2 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发展趋势 |
2.3.3 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技术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臭氧雷达的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研究 |
3.1 臭氧雷达差分波长对的选择 |
3.1.1 波长对的选择依据 |
3.1.2 波长对的获取技术手段 |
3.2 拉曼晶体特性研究 |
3.2.1 拉曼晶体种类 |
3.2.2 基于拉曼晶体的臭氧雷达探测能力仿真 |
3.3 泵浦光源的选型 |
3.3.1 固体拉曼光源构型概述 |
3.3.2 拉曼泵浦光源方案 |
3.4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模型与仿真 |
3.4.1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构型 |
3.4.2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速率方程 |
3.4.3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数值优化 |
3.5 固体受激拉曼热效应分析 |
3.5.1 固体受激拉曼热效应机理 |
3.5.2 固体拉曼晶体热时间常数 |
3.5.3 固体拉曼晶体热分布 |
3.6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谐振腔构型 |
3.7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系统 |
3.7.1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实验装置 |
3.7.2 Stokes光的光谱特性 |
3.7.3 Stokes光的脉冲宽度特性 |
3.7.4 Stokes光的光束质量特性 |
3.7.5 Stokes光的输出功率特性 |
3.7.6 Stokes光的能量稳定性 |
3.7.7 外腔式拉曼激光器性能验证 |
3.8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系统 |
3.8.1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系统装置 |
3.8.2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系统性能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系统验证实验 |
4.1 基于固体拉曼激光光源的臭氧雷达系统结构 |
4.1.1 雷达发射光源系统 |
4.1.2 雷达接收系统 |
4.1.3 GPS定位系统 |
4.1.4 软件控制系统 |
4.2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地基验证实验 |
4.2.1 地基臭氧雷达概述 |
4.2.2 地基臭氧雷达实验 |
4.3 固体拉曼激光光源车载验证实验 |
4.3.1 车载臭氧雷达概述 |
4.3.2 车载臭氧雷达实验 |
4.4 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机载观测实验 |
4.4.1 机载臭氧雷达概述 |
4.4.2 机载臭氧雷达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论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9)1.5μm光频梳光谱转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飞秒光频梳的发展及其应用 |
1.1.1 飞秒光频梳概述 |
1.1.2 光学频率梳研究进展 |
1.1.3 飞秒光频梳的应用 |
1.2 光频梳光谱转移及其应用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1.5μm飞秒激光源研制 |
2.1 引言 |
2.2 飞秒脉冲锁模理论研究 |
2.3 脉冲传输基本理论研究 |
2.4 基于NPR和NALM混合锁模机制的飞秒激光器 |
2.5 飞秒激光强度噪声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秒脉冲的放大和压缩 |
3.1 引言 |
3.2 光纤放大器理论 |
3.2.1 光纤放大器概述 |
3.2.2 压缩器理论 |
3.3 超短脉冲放大实验 |
3.3.1 展宽过程 |
3.3.2 放大过程 |
3.3.3 压缩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连续谱产生 |
4.1 引言 |
4.2 超连续谱相关理论 |
4.2.1 超连续谱概述 |
4.2.2 非线性效应及色散 |
4.3 高非线性光纤中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掺铒光纤光频梳实现光学频率的直接测量 |
5.1 引言 |
5.2 飞秒光频梳测量光学频率方法 |
5.3 掺铒光纤光频梳进行锶光钟频率测量的实验研究 |
5.4 掺铒光纤光频梳进行LI原子D1线频率测量的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组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双向泵浦的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机理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飞秒激光概述 |
1.2 非线性光学技术概述 |
1.3 光学参量振荡器发展概况 |
1.4 双向泵浦技术发展概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非线性频率变换与双向泵浦理论 |
2.1 非线性光学基础理论 |
2.2 耦合波方程与二阶非线性频率变换理论 |
2.3 相位匹配理论 |
2.4 光学参量振荡器原理 |
2.4.1 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增益 |
2.4.2 光学参量振荡器的腔型设计 |
2.4.3 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波长调谐 |
2.5 双向泵浦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放大系统 |
3.1 基于呼吸孤子锁模的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放大系统 |
3.1.1 呼吸孤子锁模的光子晶体光纤激光振荡级 |
3.1.2 光子晶体光纤激光放大级 |
3.1.3 系统的输出特性 |
3.2 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的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放大系统 |
3.2.1 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原理 |
3.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3.2.3 系统的输出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向泵浦的单腔、单晶体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 |
4.1 信号脉冲同步型双向泵浦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 |
4.1.1 实验设计方案 |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 泵浦脉冲碰撞型双向泵浦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 |
4.2.1 实验设计方案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泵浦脉冲同步型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下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90年代氮激光泵浦染料激光器的应用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翠绿宝石全固态激光器研究[D]. 关晨. 山东大学, 2021(11)
- [2]细水雾与障碍物遮挡火焰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D]. 刘洋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新型液体染料激光器的研究[D]. 方昱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光微流激光免疫散射特性研究[D]. 滕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董璐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6]被动锁模掺镱光纤激光器及波长调谐特性研究[D]. 郭鸿宇. 西北大学, 2020(01)
- [7]双光子泵浦碱金属蓝光激光研究[D]. 杨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全固态免调谐臭氧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光源研究及应用[D]. 刘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1.5μm光频梳光谱转移实验研究[D]. 樊松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10]双向泵浦的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机理与实现[D]. 苏俊鹏.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