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一、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蕗,邓成龙,郝青振,刘彩彩,易亮,刘平,高新勃,熊建国,杨石霞,葛俊逸[1](2021)在《中国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海相第四系主要沉积类型为碎屑沉积和生物礁沉积,陆相第四系岩性多变,相比已建立起高精度气候地层年代学标尺的海相地层来说,中国陆相第四纪地层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年代地层系统,这为地层的跨区域识别和对比带来了困难。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思路之一是针对陆相地层的岩性分布特征,分区域进行小规模、小范围的总结和推广。中国陆相更新统自下而上包括下更新统泥河湾阶、中更新统周口店阶和上更新统萨拉乌苏阶,全新统待建阶。本文在这个地层划分框架的指导下,将中国第四纪陆相地层分为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戈壁、网纹红土、河湖相和山麓堆积、洞穴/裂隙堆积及其他类型岩石地层几大类,海相地层按照碎屑沉积和生物礁沉积划分,并在每一类地层单元下遵循岩性组合、地貌类型和构造背景相似的原则进行归纳,分区域探讨并总结近年来与其相关的代表性研究进展,为早日建立统一的陆相第四系年代地层系统贡献力量。

侯素宽,李强,王世骐,孙博阳,卢小康,史勤勤,吴飞翔,江左其杲,邓涛[2](2021)在《中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以陆相沉积为主,其中赋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自19世纪下半叶就被古生物学家所关注,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命名了哺乳动物分期,并相应建立了连续的7个"阶"级年代地层单位。近年来,相关学者将精细的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同位素等年代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有地质年龄标定的中国新近系年代地层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大区域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对比。本文通过分析已有资料,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组"为单元,以对比表的形式,对我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分区、不同区块间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代表性剖面进行了综合梳理。

李大伟,王伟,胡超涌,廖卫[3](2021)在《广西更新世早期吹风洞的古环境——来自巨猿动物群牙釉质C、O同位素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了解更新世早期巨猿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对广西田东布兵盆地吹风洞21颗哺乳动物化石牙釉质进行了C、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牙釉质δ13C值为-12.8‰~-18.1‰,平均值-15.2‰,暗示吹风洞巨猿动物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根据C3和C4植物种类及分布规律,吹风洞所在区域古环境以森林为主;δ18O值为-6.4‰~-9.3‰,平均值为-7.8‰。各种动物δ18O值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种属动物之间存在食性差异。比较更新世早期不同纬度巨猿动物群同位素数据,包括龙骨洞,巨猿洞、么会洞、岩亮洞、三合大洞,显示巨猿生活的更新世早期,气候较为温暖,其古生态环境是以森林环境为主。吹风洞哺乳动物牙釉质稳定同位素数据暗示更新世早期巨猿动物群喜欢生活在C3植物为主的森林环境,可能源于其对食物和栖息环境的特殊喜好。

孙博阳,邓涛[4](2021)在《中国犬科化石生物年代学》文中提出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着的地层学意义。始犬属的晚期成员小始犬(Eucyon minor)可视为早更新世早、中期的标志动物。犬属在旧大陆的首次出现与第四纪底界吻合,但由于其化石记录在欧洲缺失,利用真犬标定第四纪底界的应用性逊于真马。至早更新世中期,与现生犬类更接近的类群广布于欧亚大陆,同时出现的还有中等体型、四肢纤细的真马,这一事件在地层年代、气候变化和动物群转换方面均有标志性意义。

董为,白炜鹏[5](2021)在《中国境内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着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程柳菱[6](2021)在《广西中西部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气候变暖的趋势,关于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普通大众对此都非常关注。通过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未来的途径。第四纪是我们人类出现的时期,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今的气候变化以及对未来气候演变趋势的预测。已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寻找黄土–古土壤等沉积载体中的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古季风演变历史的重建,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由于中国南方地区沉积载体强烈风化作用,使其气候信息的保存相对困难,从而限制了我们对东亚季风的深入理解。本论文拟选取广西西部地区布兵盆地更新世三个洞穴遗址和中部地区南宁盆地全新世贝丘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布兵盆地早更新世么会洞、中更新世感仙洞和晚更新世陆那洞的进行了粘土矿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合标志物的分析;利用AMS14C测年方法确定全新世贝丘遗址的年龄框架、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铁矿物、化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生物化合标志物等作为指示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开展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进而探讨早更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取得的主要结果及新认识主要如下:(1)早更新世奥杜威时期么会洞经历了炎热—相对寒冷—湿热的三个阶段的气候变化;中更新世贾拉米洛时期感仙洞沉积剖面气候变化经历了两个风化强度由强变弱的循环;晚更新世陆那洞则是经历了由炎热潮湿向相对干冷的气候变化转变的过程。(2)南宁盆地全新世贝丘遗址沉积物中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都显示,植被分布随气候变化呈现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0482±82 cal yr BP—7902±57 cal yr BP),土壤沉积物代表风化强度的指标CIA、CPA、CIW、PIA,以及易融溶流失元素K、微量元素Rb、Ba和不易融溶流失元素Na、稳定元素Sr含量对比的比值呈增长趋势,指示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变强,草本植被占最大比例,水生植被也较为发育;第Ⅱ阶段(7902±57 cal yr BP—3295±80 cal yr BP),水生植被迅速减少而转变为木本植物为主导的植被分布特征,气温下降转为干冷,伊利石和针铁矿相对含量增加,化学风化作用和微生物风化作用减弱;第Ⅲ阶段(3295±80 cal yr BP—952±27 cal yr BP),高岭石和赤铁矿在这样干湿交替的气候中生成,分别在粘土矿物和铁矿物的相对含量中增多。在这样气候多变的环境下,木本植被所占比例较为稳定,水生植物发育茂盛,草本植被与水生植被的生长呈反比。这与东亚季风区其他地质载体(如贵州董哥洞石笋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全新世石船头沉积剖面很好地记录了2次弱季风事件,说明在轨道尺度上东亚夏季风总体上呈现同步的变化趋势。(3)对比出土化石在剖面中的详细位置,发现禄丰古猿化石(Lufengpithecus)在气候降温时缺失的同时出现了硕豪猪(Hystrix magra)化石。猕猴属(Macaca)和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化石基本贯穿于整个沉积剖面,却缺失在以木本植被为主导的地层。可以推断受到植被分布和气候影响变化较大的物种如禄丰古猿在随后的动物演化过程中逐渐灭绝,而现今存在的物种都是适应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4)从早更新世么会洞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到晚更新世陆那洞挖掘的智人化石,可以判断布兵盆地的洞穴是最早期古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随后在南宁盆地邕江一带发现了大量全新世贝丘遗址,可以推测广西区域有最初更新世古人类居住场所由洞穴逐渐转变为沿岸而生的过程。通过重建南宁盆地石船头贝丘遗址的气候和植被变化,结合所挖掘出土的石器和动物骨骼,粗略的探讨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早期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推断早期人类更多的依靠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三种获取生活资源的方式(狩猎、渔猎和捕捞)的使用比例也随之改变,说明气候环境是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5)更新世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广西区域动物和早期人类活动方式从更新世的洞穴遗址到全新世贝丘遗址的转变,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洞穴环境所能提供的食物来源有限,相对比河岸周边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更为丰富;二是全新世气候整体较更新世气候更为适宜早期人类居住,特别是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后迎来了全新世大暖期,对植被分布、动物繁殖也更为有利,从而为早期人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三是随着早期人类生活技能的提升,由简单捕杀猎物的石器到相对精细的获取水资源和水产动物的器具,以及掌握了使用火的方法。

史元润,林晓,徐亚东,余舒超,孙清泉[7](2021)在《南岭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分区与综合地层格架》文中研究指明南岭及邻区的第四纪沉积以冲积物、残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为主,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和时间框架。基于剖面资料和实地调查,将南岭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永州-郴州、桂林-贺州、韶关-清远、赣州、道县-阳山等5个地层小区;通过厘定每个小区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和气候地层及其测年成果,建立了综合地层的对比格架。结果表明,南岭第四系与中国更新统泥河湾阶、周口店阶、萨拉乌苏阶和尚未建阶的全新统可一一对比;其生物地层以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马坝人、道县人和柳江人等智人演化为特点;气候地层以洞穴石笋和高山泥炭重建的古气候记录为代表,主要反映东亚季风背景下的南岭局地气候。但由于测年数据较少,冲积层和残积层的对比仍然存在困难;生物演化阶段与气候变化之间也未能详细对比。因此,今后南岭的第四纪地层研究应围绕提高测年精度与建立统一的年代标尺开展,促进综合地层对比的精细化、延伸气候地层的时间尺度并拓展与南海海相地层的对比;这一基础性工作对水文、环境、工程等实践应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宋友桂,兰敏文,刘慧芳,张茂省,付晓芬,宁强强[8](2021)在《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纪下限》文中提出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就第四纪下限和新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岩性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证据以及气候变化特征等都支持将第四纪下限定在传统三门组的黄三门与绿三门的交界处或风成黄土与红黏土的界线之处,即松山负极性向高斯正极性转换处(M/G),古地磁年龄为2.6 Ma。基于关中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古地磁数据及前人资料,划分了新生界地层,重新厘定了各沉积地层的沉积年代,将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分为风成相和河湖相两套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序列,风成红黏土的年代延伸到中中新世,建议将中新世的风成堆积命名为段家坡组。这对关中盆地沉积环境形成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研究、盆地资源开发以及地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李兴文,郭岐明,王秦伟,唐玉[9](2021)在《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序列及有关问题探讨》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南缘的渭河盆地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本文在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前人已有的成果,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做了归纳总结。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时代由早到晚依次为:早更新世的后河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中更新世的陈家窝动物群、锡水洞动物群、大荔人动物群,晚更新世的涝池河动物群以及全新世的半坡动物群。本文针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季燕南,季强,吴文盛,董颖,郭震[10](2020)在《人类从哪里来?——(2)中国化石人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文中认为回顾了中国化石人类学的研究历史,阐述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发现的时间、地点、特征及分类,充分肯定了中国化石人类学研究在国际古人类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及科学地位。介绍了中西学者对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认识差异和不同观点,分析了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①长期以来,中国乃至亚洲一直没有发现海德堡人化石,绝大多数观点认为海德堡人从来就没有到达过亚洲,因此亚洲不存在海德堡人阶段;②古老型智人或现代人的定义或概念不明确,有观点认为古老型智人就是"早期智人",又有观点认为古老型智人是指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定义混乱。建议将中国人类演化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即前南方猿人阶段、南方猿人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先驱人—海德堡人阶段、智人阶段。

二、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的第四系划分
    1.1 下更新统泥河湾阶
    1.2 中更新统周口店阶
    1.3 上更新统萨拉乌苏阶
2 中国陆相第四系代表性地层单元
    2.1 黄土-古土壤序列
    2.2 沙漠及戈壁
    2.3 网纹红土
    2.4 河湖相及山麓堆积
        2.4.1 北方区
        2.4.2 青藏高原区
        2.4.3 南方区
    2.5 洞穴及裂隙堆积
    2.6 其他岩石地层类型
3 中国海相第四系代表性地层单元
    3.1 碎屑堆积
    3.2 生物礁沉积
4 结论

(2)中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新近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新近纪生物带
3 中国新近纪地层区域划分、对比及代表性剖面
    3.1 华北—东北大区(I)
    3.2 西北大区(II)
    3.3 华南大区(III)
    3.4 青藏—南海大区(IV)
4 讨论

(3)广西更新世早期吹风洞的古环境——来自巨猿动物群牙釉质C、O同位素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吹风洞简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处理
    2.2 X射线衍射分析
    2.3 稳定同位素分析
3 结果
    3.1 牙釉质磷灰石成岩作用的判断
    3.2 吹风洞动物牙齿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
    3.3 吹风洞古环境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4)中国犬科化石生物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年代学框架
2 重要化石地点年代讨论
    2.1 榆社
    2.2 札达
    2.3 龙担
    2.4 元谋
    2.5 泥河湾
    2.6 仰韶村
    2.7 巴家咀
3 讨论
4 结论

(5)中国境内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前 言
2偶蹄类各科的分类整理
    2.1猪科(Suidae)
    2.2鼷鹿科(Tragulidae)
    2.3麝科(Moschidae)
    2.4鹿科(Cervidae)
    2.5牛科(Bovidae)
3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的演化
    3.1巨猿产地的绝对年龄
    3.2巨猿产地的生物年代
    3.3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演化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结 论

(6)广西中西部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早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研究综述
        1.1.1 全球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
        1.1.2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化
    1.2 中国南方土壤沉积物古气候重建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2.1 粘土矿物
        1.2.2 铁矿物
        1.2.3 地球化学
        1.2.4 生物标志化合物
    1.3 广西中西部地区考古遗址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及选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南宁盆地构造概况
        2.2.2 布兵盆地区域概况
第三章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X射线粉晶衍射(XRD)
        3.2.1 非定向片
        3.2.2 粘土矿物的提纯
        3.2.3 定向片的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2.5 粘土矿物相对含量计算方法
    3.3 漫反射光谱测试(DRS)
        3.3.1 样品制备与测试条件
        3.3.2 铁矿物含量计算方法
    3.4 生物标志化合物
        3.4.1 有机质的萃取
        3.4.2 GC-MS测试
        3.4.3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测试
        3.4.4 LC-MS测试
    3.5 地球化学元素
        3.5.1 主量元素分析
        3.5.2 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广西西部地区布兵盆地更新世洞穴遗址土壤沉积物的环境记录
    4.1 早更新世布兵盆地么会洞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分析
        4.1.1 布兵盆地么会洞遗址概况
        4.1.2 么会洞沉积物气候指标记录
    4.2 中更新世布兵盆地感仙洞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分析
        4.2.1 布兵盆地感仙洞遗址概况
        4.2.2 感仙洞沉积物气候指标记录
    4.3 晚更新世布兵盆地陆那洞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分析
        4.3.1 布兵盆地陆那洞遗址概况
        4.3.2 感仙洞沉积物气候指标记录
    4.4 小结
第五章 广西中部地区南宁盆地全新世石船头剖面气候指标特征
    5.1 南宁盆地石船头贝丘遗址概况
    5.2 非粘土矿物组合特征
    5.3 粘土矿物组合特征
        5.3.1 粘土矿物组合特征
        5.3.2 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特征
    5.4 铁矿物组合特征
        5.4.1 赤铁矿与针铁矿的一阶导数特征
        5.4.2 针铁矿与赤铁矿的二阶导数曲线特征
    5.5 地球化学特征
        5.5.1 主量元素组成特征
        5.5.2 化学风化及元素活动性特征
        5.5.3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6 正构烷烃组成分布特征
    5.7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
    5.8 GDGTs组成分布特征
    5.9 小结
第六章 广西中部地区南宁盆地全新世石船头贝丘遗址沉积物的环境记录
    6.1 全新世南宁盆地古植被变化分析
    6.2 全新世南宁盆地元素记录的环境意义
    6.3 多指标记录的气候事件及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6.4 小结
第七章 广西中西部地区动物群和早期人类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7.1 环境变化对动物群活动的影响
    7.2 环境对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南岭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分区与综合地层格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岭第四纪地层分区
2 岩石地层序列
    2.1 永州-郴州小区
    2.2 桂林-贺州小区
    2.3 韶关-清远小区
    2.4 赣州小区
    2.5 道县-阳山小区
3 综合地层序列
    3.1 生物地层
    3.2 年代地层
    3.3 气候地层
4 南岭第四纪地层对比格架
5 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1)加强年代地层学研究,利用多种测年手段提高测年精度。
    (2)加强生物地层与气候地层的精细对比。
    (3)促进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对比。
    (4)拓展南岭气候地层的时间尺度。

(8)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纪下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概况
    1.2 主要断裂与构造单元
    1.3 盆地形成与演化背景
2 关中盆地第四纪下限问题
    2.1 风成系列指标的第四纪下限
    2.2 三门组河湖相沉积指示的第四纪下限
3 关中盆地地层分布、划分与对比
4 结语与展望

(9)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序列及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2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分期
    2.1 上新世晚期(3.60~2.588 Ma)
    2.2 早更新世(2.588~0.781 Ma)
        2.2.1 后河村动物群
        2.2.2 公王岭动物群
        2.2.3 阳郭动物群
    2.3 中更新世(0.781~0.128 Ma)
        2.3.1 陈家窝动物群
        2.3.2 锡水洞动物群
        2.3.3 大荔动物群
    2.4 晚更新世(0.128~0.011 Ma)
    2.5 全新世(0.011 Ma~至今)
3 讨论
4 结论

(10)人类从哪里来?——(2)中国化石人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历史
    1.1 20世纪20—30年代
        1.1.1 河套人
        1.1.2 北京直立人
        1.1.3 山顶洞人
    1.2 20世纪50年代
        1.2.1 资阳人
        1.2.2 丁村人
        1.2.3 长阳人
        1.2.4 柳江人
        1.2.5 马坝人
    1.3 20世纪60年代
        1.3.1 蓝田人
        (1)陈家窝子。
        (2)公王岭。
        1.3.2 元谋人
        (1)大那乌村。
        (2)郭家包。
    1.4 20世纪70—90年代
        1.4.1 许家窑人
        1.4.2 大荔人
        1.4.3 和县人
        1.4.4 巢县人
        1.4.5 金牛山人
        1.4.6 郧县人
        1.4.7 夏河人
        1.4.8 汤山人
        (1) 1号头骨。
        (2) 2号头骨。
    1.5 21世纪以来
        1.5.1 田园洞人
        1.5.2 郧西人
        1.5.3 木榄山人
        1.5.4 许昌人
        1.5.5 似海德堡人
2 中国人类化石及其产地
3 研究现状
    3.1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概况
    3.2 中国人类演化历史阶段的划分
    3.3 似海德堡人头骨化石的发现
4 讨论与结论

四、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孙蕗,邓成龙,郝青振,刘彩彩,易亮,刘平,高新勃,熊建国,杨石霞,葛俊逸. 地层学杂志, 2021
  • [2]中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侯素宽,李强,王世骐,孙博阳,卢小康,史勤勤,吴飞翔,江左其杲,邓涛. 地层学杂志, 2021
  • [3]广西更新世早期吹风洞的古环境——来自巨猿动物群牙釉质C、O同位素的证据[J]. 李大伟,王伟,胡超涌,廖卫. 第四纪研究, 2021(05)
  • [4]中国犬科化石生物年代学[J]. 孙博阳,邓涛. 地层学杂志, 2021(02)
  • [5]中国境内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化石[J]. 董为,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 2021(03)
  • [6]广西中西部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D]. 程柳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7]南岭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分区与综合地层格架[J]. 史元润,林晓,徐亚东,余舒超,孙清泉.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3)
  • [8]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纪下限[J]. 宋友桂,兰敏文,刘慧芳,张茂省,付晓芬,宁强强.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2)
  • [9]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序列及有关问题探讨[J]. 李兴文,郭岐明,王秦伟,唐玉. 科技通报, 2021(02)
  • [10]人类从哪里来?——(2)中国化石人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J]. 季燕南,季强,吴文盛,董颖,郭震. 地质学刊, 2020(Z1)

标签:;  ;  ;  ;  ;  

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