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便,品种压缩——航空仪表的通用化

生产方便,品种压缩——航空仪表的通用化

一、方便生产 压缩品种——航空仪表通用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0)在《电磁炉产品平台模块化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张振宇[2](2020)在《发动机主轴轴承包装设计及缓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轴承是航空发动机中的重要零部件,其质量决定飞机的性能和寿命,但在运输搬运过程中由于跌落和振动冲击,导致轴承接触表面质量下降。产品包装中的缓冲衬垫能够减小流通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减小到轴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而延长保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对于缓冲包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课题分析了目前发动机主轴所采用的滚柱轴承的包装缺陷。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由于运载体、路面和工人野蛮搬运等客观因素,会对内装物产生冲击和振动影响,这直接导致轴承的滚动体接触面之间产生接触和碰撞,造成接触表面间的划痕和破损。同时提出了采用发泡材料作为轴承缓冲衬垫的方法,根据缓冲包装设计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选择了发泡聚乙烯(EPE)和发泡聚氨酯(EPU)作为缓冲材料。从发泡材料的微观尺度单元结构受力机理出发,对其受力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经验公式对缓冲衬垫的结构尺寸进行了设计。分别对两种材料发泡聚乙烯(EPE)和发泡聚氨酯(EPU)的缓冲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先通过压缩试验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然后根据缓冲系数计算公式对曲线进行积分,得到该种材料的缓冲系数与应力的对应变化关系曲线,选择该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缓冲系数即为该种材料的缓冲系数。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轴承在跌落过程中对缓冲衬垫的冲击作用,得到了发泡聚乙烯(EPE)和发泡聚氨酯(EPU)两种材料的应力和位移变化云图。为验证理论分析结果以及缓冲垫设计的尺寸合理性,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跌落机、振动台、传感器等试验设备,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振动,通过采集轴承上的冲击加速度,并与相关产品标准脆值对比,对所设计的包装缓冲垫缓冲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陈斯博[3](2019)在《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由于微处理器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控制理论的极大发展,无人机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无人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了广泛应用。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的任务执行时间越来越久,航程越来越长,任务内容越来越复杂,使得其地面监控系统愈发重要。同时,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正朝着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传统地面监控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了。因此本文将设计一款能够同时监控多架无人机,拥有简洁的用户界面,操作高效的地面站监控软件。首先,针对常规无人旋翼飞行器进行地面站监控软件需求分析。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开发语言、开发工具以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其次,对软件总体架构进行设计,按照层次结构将软件分为用户界面层和后台逻辑层,按照功能,将用户界面层分为软件设置模块和监控模块,将后台逻辑层分为数据模块和通信模块。对层级和模块单独进行设计,对每个模块要实现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对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数据之间的交互逻辑,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最后,进行软件综合测试与应用。测试了软件的运行稳定性和功能特性,测试了图传的延迟。应用方面,进行了单架无人机和多架无人机的应用。基本实现了软件的预期需求。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传媒部[4](2013)在《CCMT 2014展品预览(二)》文中认为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ETC3650ls数控车床该产品是首批批量搭载智能化数控系统的高端数控车床,通过智能系统强大的开放式人机对话功能,以及设备自身性能的卓越匹配表现,必将带动企业乃至行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机床采用平床身斜床鞍结构,X、Z轴采用直线导轨,液压缸驱动尾台。目前致力于向汽车、摩托车、轴承、电子、航天、军工等行业展现其在大量加工任务

刘磊[5](2013)在《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轴承技术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比较深刻的分析,概括分析了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史和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创新历程。首先从世界轴承技术史着手,结合中国轴承技术史,对世界轴承技术和中国轴承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一方面,阐述轴承技术在世界技术史中的地位,尤其是国外轴承技术的发展对中国轴承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详尽研究轴承技术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技术变化和技术特征,以及近代的轴承工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新中国成立后轴承技术的发展分为奠基阶段(1949~1957年)、体系形成阶段(1958~1977年)、高质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9年)、突破创新(2000年至今)等四个时期,深入分析各个时期的轴承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其次,在研究我国轴承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重要的轴承技术基地——哈尔滨的轴承技术的发展进行梳理。结合哈尔滨机械工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将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途径,其中以哈轴为代表的哈尔滨轴承企业已经逐步发展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研发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其的企业技术研发机制为本地区轴承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将对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研究服务于当前的创新研究,从当代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管理和轴承工艺技术发展支持两个角度分析,探索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的创新潜力,为未来哈尔滨轴承工业发展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综上所述,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力求实现对轴承工艺技术进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在把握我国支持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做初步梳理,即在专门技术史的基础上,做区域技术史的整理,使得技术史中的重要分支——轴承工艺技术的发展史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也将为区域技术史和机械工业制造史研究作出有益补充。

王国川[6](2011)在《斯太尔驾驶室电气系统的改进设计》文中指出国产斯太尔系列重型汽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系列重型汽车,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我国重型载货车的主力车型。直到21世纪初,斯太尔这一走入成熟期的重型载货车品牌,依然风光无限。伴随着汽车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汽车电子装置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型处理机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使汽车电气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然而斯太尔驾驶室有限的空间与需要装在驾驶室内的电器元器件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存在于斯太尔系列重型汽车上的这一矛盾,已经成为斯太尔系列重型汽车制造厂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及用户需要对原斯太尔汽车的电气系统做了重大改进,改进后的电气系统仍采用标称电压24V,单线负极搭铁制。与原斯太尔汽车的电气系统相比,在仪表、灯具、线路设计及线束布局上采用了新产品、新技米,提高了整车性能及档次,满足了近年来重型汽车发展的需要。本文着重从驾驶室电线束的设计、起动系统的设计、仪表部分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改进后的优势所在。由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CAN总线技术将汽车中各种电控单元、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等联接起来,从而构成汽车内部局域网,实现各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本文结合陕西汽车集团某车型CAN总线的应用做了初探。

褚宝磊[7](2009)在《基于PLS和ANN相结合的塑件质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塑成型是塑料成型加工领域的重要成型方法之一,各工业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塑料制品,大多都是通过注塑成型方法生产的。但随着现代工业产品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注塑成型制品的质量及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注塑制品的成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动态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制品的成型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制品的质量缺陷。因此,如何能在多因素作用下的非线性动态加工过程中,保证注塑成型制品质量稳定可靠,并对其实施有效的预测与控制,一直是注塑成型加工领域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注塑成型工艺过程和制品缺陷类型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制品成型过程中的非线性及多因素耦合作用对塑件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质量预测方法。并以塑件重量和熔接痕处的断裂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实际塑件成型时的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塑压力、注塑速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塑件重量和熔接痕处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了塑件质量预测模型。通过单因素和随机选取的工艺参数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塑件熔接痕处断裂力的预测值和试验测量值的最大误差为1.55%,塑件重量预测值与测量值的最大误差仅为0.28%,表明建立的质量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注塑工艺参数和制品质量指标之间的变化关系。基于所建质量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再利用遗传算法对工艺参数进行寻优,便可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应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的注塑成型试验表明,建立的预测模型和工艺参数寻优模型能够有效地保证塑件质量。

刘健[8](2008)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公司)是中国通用机械行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精良、产品质量最佳、竞争力最强、经营效能较高、设计和制造技术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国有大型一类重点骨干企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行业对风机的需求日益旺盛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公司现在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环境下,沈鼓集团公司必须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明公司的发展方向,整合各种资源,以期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本文在对相关战略管理理论全面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相结合,逐步推进的分析方法,对沈鼓集团公司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沈鼓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最适宜的战略。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中,对经济和技术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对风机行业竞争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中,对企业的资源条件、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进行了分析。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运用SWOT分析法得到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沈鼓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制定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种职能战略。最后,为了促进这些战略的实施与控制,围绕企业的持继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杨嵩[9](2008)在《锥形件智能化拉深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板材成形是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的一大分支,在汽车、航空、仪表等工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成形过程的智能化是继自动化、柔性化后目前板材成形的主要研究方向。板材成形智能化,由实时监测、实时识别、实时预测和实时控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根据被加工对象的特点,利用易于监测的物理量,实时确定材料性能参数及最优的工艺参数,并自动以最优工艺参数完成板材成形过程。板材成形智能化不但可以改变冲压生产工艺的面貌,而且还将促进冲压设备的变革,同时也会引起板材成形理论的进步与分析精度的提高,在降低板材级别,消除模具与设备调整的技术难度,缩短调模试模时间,提高成品率和生产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本文通过以锥形件的拉深为对象进行板材成形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的板材成形智能化研究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原有的已建立的锥形零件拉深过程的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锥形件拉深智能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对其中的压边力控制曲线的加载模式、板材性能参数的实时识别、实时控制以及系统的集成仿真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在锥形件拉深智能化控制所要求的四个基本要素中,参数识别模型和最优工艺参数预测模型的建立都是基于对锥形件成形规律的认识程度基础上的。本文针对锥形件拉深成形中侧壁起皱失稳具体情况,运用能量法,解析了考虑曲侧壁母线时的侧壁起皱临界压边力。在结合原有的法兰起皱临界压边力以及侧壁破裂临界压边力的基础上,得到了锥形件拉深的压边力安全区域。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多种加载曲线对工件成形质量的影响,得到法兰不起皱、侧壁不破裂、侧壁质量较优的一条变压边力加载曲线,这为实时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化压边力预测神经网络模块。针对BP神经网络在材料性能参数识别中存在的收敛速度慢、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引入了Rough集理论,运用强大的数据约简功能、分类功能为神经网络提供了更合理的结构和样本数据,确定了锥形件拉深智能化中实时预测问题的解决方法。常规的PID控制方法,由于PID参数设定以后在拉深过程中无法改动,PID参数不随着压边力优化控制曲线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实际控制效果不佳,理想的压边力优化曲线与实际输出曲线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在此提出了结合PID控制和神经网络技术,编译出针对锥形件拉深的仿真控制程序,采用PID神经网络根据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曲线的误差进行网络的自我调节,这就可以有效的减小实际输出曲线与理想输出曲线的误差,符合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控制的要求。本文采用虚拟仪器控制软件LabVIEW,集成实时识别系统和实时预测系统和PID神经网络实时控制系统,实现智能拉深过程中材料性能参数的实时识别、变压边力控制规律的实时预测、以及拉深过程的实时控制,完成了整个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建立起了以锥形件为代表的轴对称件的智能化拉深仿真系统。

崔贵波[10](2008)在《发动机深孔构件加工机床的可重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可重构制造系统是可重构理论在制造系统的运用,是为了快速而准确地提供响应新的市场需求所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同一零件族内的新零件所需的制造功能,从一开始就设计成可面向系统级和生产资源级快速而又以有竞争力的成本重构的制造系统。本论文阐述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制造系统可重构的评价指标,论述了实现制造系统可重构的关键支撑技术即模块化技术,系统分析了可重构机床区别于传统机床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和特点,讨论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布局设计,并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控制结构即合弄结构进行了分析。可重构机床是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基础,为特定的、客户化的操作需求创建/重新配置,并当需求变化时,能够有成本效益的转换。本论文根据国内外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可重构机床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可重构机床的功能结构及其基本特点,机械与数控系统的模块化设计要求。最后结合可重构机床与可重构数控系统,研究深孔加工机床的可重构设计,对数控深孔机床进行了模块划分,并对各模块进行了具体的结构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功能冗余,最大幅度的降低机床的重构成本。

二、方便生产 压缩品种——航空仪表通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便生产 压缩品种——航空仪表通用化(论文提纲范文)

(2)发动机主轴轴承包装设计及缓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包装结构
        1.2.2 新型包装结构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轴承缓冲包装设计
    2.1 引言
    2.2 结构设计方案
        2.2.1 技术目标
        2.2.2 轴承损伤因素分析
        2.2.3 结构设计方向
        2.2.4 结构设计方案
        2.2.5 缓冲材料的初选
    2.3 缓冲包装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 内在因素-脆值
        2.3.2 外在因素-流通环境
    2.4 缓冲性能的分析及材料尺寸计算
        2.4.1 两种缓冲材料的微观结构
        2.4.2 包装缓冲垫结构尺寸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PE与 EPU材料缓冲性能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两种材料缓冲系数计算
        3.2.1 发泡聚氨酯(EPU)的缓冲系数
        3.2.2 发泡聚乙烯(EPE)的缓冲系数
    3.3 基于有限元的缓冲材料跌落仿真模拟
        3.3.1 建立缓冲衬垫加载有限元模型
        3.3.2 EPU缓冲衬垫跌落仿真结果分析
        3.3.3 EPE缓冲衬垫跌落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冲性能的模拟试验验证
    4.1 引言
    4.2 测试机理
    4.3 跌落试验
        4.3.1 EPU材料缓冲结构跌落试验
        4.3.2 EPE材料缓冲结构跌落试验
        4.3.3 两种材料跌落试验数据对比
    4.4 振动试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面站监控软件需求分析与开发平台选择应用
    2.1 引言
    2.2 软件需求分析
    2.3 开发平台硬件选择
        2.3.1 开发平台的硬件需求分析
        2.3.2 开发平台的硬件选择
    2.4 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选择
        2.4.1 操作系统选择
        2.4.2 软件开发环境及语言选择
    2.5 关键技术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软件总体设计与设置模块
    3.1 引言
    3.2 软件架构设计思路
    3.3 软件架构
    3.4 用户界面层
        3.4.1 用户界面层设计要求
        3.4.2 用户界面层实现
    3.5 后台逻辑层
    3.6 层级间数据交互
        3.6.1 主循环激励机制
        3.6.2 线程间访问机制
    3.7 程序初始化配置流程
    3.8 用户界面层设置模块
        3.8.1 添加新无人机
        3.8.2 通信连接设置
        3.8.3 视图布局设置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界面层监控模块设计
    4.1 引言
    4.2 监控模块需求分析
    4.3 姿态仪
    4.4 空速表
    4.5 电子地图功能
        4.5.1 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
        4.5.2 航迹规划功能设计与实现
        4.5.3 JavaScript容器添加
        4.5.4 电子地图实例化
    4.6 参数列表
    4.7 用户界面层各模块布局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台逻辑层通信模块设计
    5.1 引言
    5.2 通信基础
        5.2.1 OSI七层模型
        5.2.2 OSI工作原理
    5.3 传输层的协议选择
        5.3.1 TCP协议
        5.3.2 UDP协议
        5.3.3 传输层的协议选择
    5.4 通信协议
        5.4.1 通用协议格式
        5.4.2 通用协议通信机制
        5.4.3 数传协议
        5.4.4 图传协议
        5.4.5 多架无人机通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后台逻辑层数据模块设计
    6.1 引言
    6.2 数据模块需求分析
    6.3 数据库的分析与选择
    6.4 数据模块
        6.4.1 数据缓冲区
        6.4.2 数据更新区
        6.4.3 数据存储区
        6.4.4 模块间数据访问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监控软件综合测试与应用
    7.1 引言
    7.2 软件综合测试
        7.2.1 软件运行测试
        7.2.2 自定义布局测试
        7.2.3 图像传输测试
    7.3 软件应用
        7.3.1 单架无人机应用
        7.3.2 多架无人机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CCMT 2014展品预览(二)(论文提纲范文)

沈阳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ETC3650ls数控车床
    BRIO MILLER 6、BRIO MILLER 8
    BRIO TURNER 4、BRIO TURNER 5数控车床
    VIVA TRUN 2数控卧式车床
    VIVA TURN 4数控卧式车床
    VMC0656e立式加工中心
    VMC850P立式加工中心
    VTC6070i系列立式数控车床
沈阳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机床厂
    CY—CTC 4050高刚度数控车床
    CY—EMC504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
    CY—VTC 3250数控立式车床
沈阳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机床厂
    KHB110B/4数控卧式铣镗床
    KHS63/2、KHC63/2卧式加工中心
江西杰克机床有限公司
    MK1632数控端面外圆磨床
    MK1320数控外圆磨床
    MK1332数控外圆磨床
江苏新瑞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TC40钻铣加工中心
    H80卧式加工中心
    TK6913落地式数控铣镗床
    GF1320小龙门加工中心
    LDS20平行双主轴双刀架数控车床
    LG63T型单主轴双刀架数控机床
    LS12全功能型数控车床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
    H234/DM数控端面外圆磨床
    K8280/SD—H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
    MK8420数控轧辊磨床
    SHP—3025数控回转头冲床
上海重型机床厂有限公司
    SHZ2250×3000复合高效深孔加工机床
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展台号:N2-401
    YE3120CNC7数控高速干切滚齿机
    YW7232CNC数控万能磨齿机
    YX4230CNC5五轴数控剃齿机
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
    XKH400A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
    XKR40双主轴立式加工中心
    BV100S数控车床
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
    B2—6008曲轴砂带抛光机
    MKS1632×750数控端面外圆磨床
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北一中型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XRAN2125×65动梁龙门柔性加工单元
    XHAE7610卧式加工中心
    B3HM—022数控顺序珩磨机
    XHAE788精密立式加工中心
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北一大隈 (北京) 机床有限公司
    MAR—630H系列卧式加工中心
    MXR—560V立式加工中心
    LCR—270数控车床
    LBR—370系列数控车床及复合车削中心
    UGL—15数控不落轮镟床
    MAR—H系列卧式加工中心
    MXR—460V立式加工中心
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
    VGW400—MT高动态五轴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
    VGW800—MT五轴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
    TG3515A五轴工具磨床
    GLaser Cell 4020三维激光加工机
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SG4080NC2卧轴矩台数控平面磨床
    MKJ1320×750数控外圆磨床
    TPK6513/30×16型数控刨台铣镗床
山东山一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XK2320/3数控龙门镗铣床
上海发那科
    α-DIA系列小型加工中心
南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CKH1480S/1500型精密数控车削中心
    CK1480S/3000型精密数控车床
    CKH1440—WY铣削中心
    CKH1463S/1500车削中心
山东冠泓数控装备有限公司
    ASH—550斜床身数控车床
    AVL1020机床
    CK6136型数控车床
    CK6150型数控车床
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
    YK3610IV数控滚齿机
    YK3608数控卧式滚齿机
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CK6550数控球面车床
山东鲁南机床有限公司
    CLK6140S斜床身数控车床
    TMC25E车削中心
    XHC715A立式强力加工中心
    TS40车铣复合柔性制造单元
无锡金球机械有限公司
芜湖戴杰精工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沃尔特G500数控工具磨床
南京肯迈得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CK系列数控车床
    QT8150数控球面车床多刀位球面旋转加工车床
    XFX8120数控蜗杆铣床 (旋风)
    SDM8025单主轴双端面数控车床
大连飞达重型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CXK5116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浙江佳雪微特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YGS3610C CNC (八轴) 高速干、湿切全自动卧式数控滚齿机
    YGS3610B高速干、湿切卧式六轴数控滚齿机
大连乾亿重工
    CXK5225车铣机床
    TK69系列数控落地铣镗床
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XK2130S系列数控动梁龙门多轴镗铣床
上海拓璞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VMC—C30H涡轮增压器叶轮加工五轴机床
    VMC—C20五轴加工教学机床
    VMC—80P立卧转换大范围加工机床
    VMC—DRH五轴机床的双摆头
天津达鑫精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YK2560数控弧齿锥齿轮研齿机
    YK3120B—D数控干切滚齿倒棱复合机
湖北武机机床有限公司
    HS200CNC数控滚刀刃磨床
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FV550立式加工中心
    VGC2000龙门型立式加工中心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VTC5240立式车削中心
浙江日发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RFMP2060GM/5X高架桥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RFCM80车铣复合中心
    RFCF12/RFCF16/RFCF20车铣复合柔性加工自动线
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YK31350六轴数控滚齿机
    YK85200数控齿条铣齿机
    YKW5165多功能全自动插齿机
飞亚集团-浙江劳伦斯机床有限公司
    YL5150CNC数控高速插齿机
    YL4232CNC高速剃齿机及其柔性加工生产线
    YL5132CNC数控高速插齿机
缙云县高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化成套拉削装备汽车发动机连杆生产线
    LG71ZD转向齿条专用自动化外拉床
    LG57DS电伺服驱动工件移动式内拉床
    LG72SS直角双立柱立式外拉床
北京安德建奇数字设备有限公司
    AE400慢走丝线切割机
    AF1100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型机
    AR1300精密数控电火花切割机
    AW310精密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
北京灿烂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Yeah!Legend TM legend B5 II数控切割机
    SMART III便携切割机
浙江嘉力宝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KLB—VMC1060立式加工中心
    KLB—SL40斜床身数控车床
    YK7380CNC9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
    YKX3132CNC3数控高效滚齿机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i Motion运动控制系统
    HSV—180U系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
    HNC—808TEA数控单元
    HNC—808华中8型数控系统
    HSV—160U系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
    HNC—818A数控系统
    HNC—848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
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GNC62光纤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
    GS30—211车铣复合电主轴
    GDPS系列智能电源

(5)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二、问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三、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 关于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中国机械工业史
        (二) 关于世界轴承技术发展历史、中国轴承技术的发展史
        (三) 关于轴承技术的发展
        (四) 哈尔滨轴承技术发展历史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五、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注释
第一章 轴承技术发展的历史
    一、人类轴承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二、世界轴承工业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主要发达国家的轴承工业发展史
        (一) 日本
        (二) 美国
        (三) 德国
        (四) 瑞典
    四、世界轴承工业现状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轴承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轴承工艺的发展与特点
        (一) 中国古代的轴承技术
        (二) 近代中国轴承行业的发展历程
        (三) 新中国轴承行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轴承技术主要产品
        (一) 我国轴承行业产品结构特征分析
        (二) 行业主要产品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三、中国轴承技术发展现状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机械工业的历史
    二、哈尔滨现代轴承技术的产生
        (一)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轴承技术的发展
    三、哈尔滨轴承技术发展的途径
        (一) 哈尔滨的轴承技术及产品现状
        (二) 行业初期的主导技术发展途径
        (三) 技术研发体系的建立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哈尔滨轴承技术创新研究
    一、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分析
        (一) 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的特点
        (二) 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核心
        (三) 外国技术与哈尔滨轴承技术
    二、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发展支持
        (一) 技术与研发
        (二) 宏观政策与管理
        (三) 公众理解与推广
    三、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的轴承工艺技术管理
        (一) 设备综合管理
        (二) 技术管理
        (三) 质量管理
        (四) 轴承工艺技术交流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尔滨轴承技术大事记(1949~20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斯太尔驾驶室电气系统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重型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重型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重型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1.2.3 国内重型汽车同国外重型汽车的技术差距
    1.3 国内外重型汽车驾驶室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
第二章 驾驶室仪表布局的改进设计
    2.1 汽车仪表系统的概述
        2.1.1 汽车仪表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汽车仪表的发展现状
    2.2 汽车仪表的组成及使用条件
        2.2.1 汽车仪表的基本组成
        2.2.2 汽车仪表的使用条件
    2.3 汽车仪表系统的设计
        2.3.1 系统的设计原则
        2.3.2 仪表板人机界面设计
        2.3.3 仪表板的仪表设计
        2.3.4 仪表板的开关设计
    2.4 斯太尔汽车仪表板的布局设计
        2.4.1 斯太尔91系列汽车仪表板的布局
        2.4.2 斯太尔汽车驾驶室仪表板的改进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室电气系统的改进设计
    3.1 汽车电线束的设计
        3.1.1 汽车电线束的基本组成
        3.1.2 汽车电线束的设计原则
        3.1.3 整车电源分配及线路保护装置的确定
        3.1.4 电线束模块化设计的划分及附件的确定
        3.1.5 电线束的走向布置和分组
        3.1.6 电线束的类型选择
        3.1.7 电线束的截面选择
        3.1.8 电线束的颜色选择
        3.1.9 电线束基座和端子的选择
        3.1.10 电线束的固定
        3.1.11 电线束设计的注意事项
        3.1.12 整车线路的设计改进
    3.2 起动系统的改进设计
        3.2.1 起动机的组成
        3.2.2 起动机的工作原理
        3.2.3 起动机系统的改进
    3.3 集成电器装置板的改进设计
        3.3.1 改前的集成电器装置板
        3.3.2 改后的集成电器装置板
    3.4 分动器取力器互锁的改进设计
        3.4.1 工作原理
        3.4.2 工作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技术在重型汽车上的应用
    4.1 传统导线信息传输
    4.2 总线式信息传输
        4.2.1 总线式信息传输方式及其特点
        4.2.2 CAN总线系统简介
        4.2.3 CAN总线的数据传输特点
        4.2.4 CAN总线系统的结构
        4.2.5 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
    4.3 控制器局域网(CAN)技术在重型汽车上的应用
        4.3.1 总线电气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3.2 总线电气系统节点介绍
        4.3.3 网络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电气原理图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基于PLS和ANN相结合的塑件质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质量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质量预测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课题的研究目标
        1.3.2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注塑成型过程及塑件常见缺陷分析
    2.1 注塑成型过程及其主要工艺参数
        2.1.1 塑化阶段
        2.1.2 注塑充模阶段
        2.1.3 保压补缩阶段
        2.1.4 冷却定型与制品脱模
    2.2 塑件常见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
        2.2.1 短射
        2.2.2 飞边
        2.2.3 翘曲变形
        2.2.4 熔接痕
        2.2.5 气穴
        2.2.6 凹陷和缩痕
3 试验设备及方法
    3.1 试验设备
        3.1.1 注塑机
        3.1.2 试验用模具
        3.1.3 实验材料
        3.1.4 模温机和冷水机
        3.1.5 电子分析天平
        3.1.6 万能试验机
    3.2 正交试验方法
    3.3 注塑成型中的正交试验设计
        3.3.1 正交试验的设计
        3.3.2 注塑成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4 基于PLS和ANN相结合的质量预测模型建立
    4.1 偏最小二乘法模型(PLS)的工作目标与计算方法
        4.1.1 偏最小二乘模型建模原理
        4.1.2 计算方法推导
    4.2 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
        4.2.1 BP网络的学习规则
        4.2.2 BP网络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
        4.2.3 BP网络的不足和改进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偏最小二乘法
        4.3.1 偏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特点
        4.3.2 偏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实现
    4.4 塑件质量的预测模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的验证
5 基于遗传算法的工艺参数寻优
    5.1 遗传算法原理
        5.1.1 遗传算法概述
        5.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5.1.3 遗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2 工艺参数优化中的遗传算法
        5.2.1 遗传算法模型的建立
        5.2.2 遗传算法的运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 论文框架
    1.4 沈鼓集团公司概况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层次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
        2.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2.3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2.4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及选择
    2.5 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第三章 沈鼓集团公司环境分析
    3.1 沈鼓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分析
        3.1.2 市场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风机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 沈鼓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资源条件分析
        3.2.2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分析
    3.3 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第四章 沈鼓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制定
    4.1 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2 公司发展的企业使命
    4.3 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4.4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4.1 企业总体战略的选择
        4.4.2 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4.5 公司职能战略的制定
        4.5.1 技术创新战略
        4.5.2 市场营销战略
        4.5.3 人力资源战略
        4.5.4 企业文化战略
第五章 沈鼓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和控制
    5.1 企业战略的实施保障
        5.1.1 企业战略的实施原则
        5.1.2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
    5.2 企业战略的控制
        5.2.1 战略控制的作用
        5.2.2 战略控制的内容
        5.2.3 战略控制的方式
        5.2.4 战略控制的过程
        5.2.5 战略的修正
参考文献
致谢

(9)锥形件智能化拉深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板材成形智能化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1.2.1 拉深成形智能化的研究
        1.2.2 筒形件拉深过程自适应控制
        1.2.3 轴对称件拉深过程的智能化
        1.2.4 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的发展
        1.2.5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1.2.6 板材成形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的研究
     1.3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以压边力形式描述的锥形件拉深理论三极限
    2.1 引言
    2.2 拉深力与压边力及拉深行程三者的关系
        2.2.1 力学模型
        2.2.2 接触摩擦的简化处理
        2.2.3 拉深力-行程曲线的能量法解析
    2.3 侧壁破裂临界压边力
    2.4 法兰起皱临界压边力
    2.5 侧壁起皱临界压边力
        2.5.1 侧壁起皱数学模型
        2.5.2 悬空侧壁应力分布
        2.5.3 应力分界圆位置近似解
        2.5.4 侧壁起皱失稳判据
        2.5.5 侧壁起皱失稳判据的实验验证
    2.6 压边力理论三极限曲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锥形件拉深变压边力控制规律
    3.1 引言
    3.2 变压边力加载的三种模式
    3.3 三种加载模式的数值模拟
        3.3.1 成形质量评价函数的确定
        3.3.2 有限元模拟相关模型及参数的设定
        3.3.3 三种加载模式的变压边力拉深模拟
    3.4 三种加载模式的实验研究
    3.5 直母线条件下的变压边力控制规律可行性分析
    3.6 压边力控制规律的实时预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ough 集理论的神经网络参数识别系统
    4.1 引言
    4.2 Rough 集理论基本概念
    4.3 数据约简
    4.4 Rough 集理论与神经网络的结合
        4.4.1 神经网络简介
        4.4.2 粗糙神经网络的结构
    4.5 Rough 集约简功能在轴对称件性能参数识别中的运用
        4.5.1 Rosetta 软件介绍
        4.5.2 轴对称件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
        4.5.3 运用Rosetta 软件对样本数据约简
        4.5.4 优化后的锥形件材料性能参数识别神经网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ID 神经网络仿真控制
    5.1 引言
    5.2 传统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技术
        5.2.1 传统PID 控制特点
        5.2.2 神经网络控制特点
        5.2.3 神经网络控制与PID 控制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5.3 PID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5.3.1 PID 神经网络的结构
        5.3.2 PID 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
        5.3.3 PID 神经网络的权值的初始值选取和等价系统
    5.4 基于智能化拉深控制系统的PID 神经网络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锥形件智能化拉深实验系统
    6.1 模具设备
    6.2 液压部份
    6.3 智能控制系统
    6.4 基于 LabVIEW 的数据采集系统
    6.5 锥形件智能化拉深过程仿真系统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发动机深孔构件加工机床的可重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可重构理论的综述
        1.1.1 可重构理论概述
        1.1.2 可重构技术的发展前景及研究现状
    1.2 深孔加工技术概述
        1.2.1 深孔加工技术综述
        1.2.2 深孔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3 深孔机床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选提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制造系统的可重构性研究
    2.1 可重构制造系统理论
        2.1.1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定义
        2.1.2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特征
        2.1.3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控制结构
        2.1.4 可重构制造系统(RMS)的实现技术
        2.1.5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合弄结构
        2.1.6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布局设计
        2.1.7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评价
    2.2 机床的可重构研究
        2.2.1 可重构机床的基本概念
        2.2.2 可重构机床的关键技术
        2.2.3 可重构机床功能结构研究
        2.2.4 可重构机床的机械模块化研究
3. 数控系统的可重构性研究
    3.1 可重构数控系统的概述
        3.1.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3.1.2 可重构数控系统的产生
    3.2 可重构数控系统分析
        3.2.1 可重构数控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3.2.2 可重构数控系统开放式结构分析及功能层次划分
    3.3 可重构数控系统研究
        3.3.1 软件复用技术
        3.3.2 数控系统的软件模块化划分
4. 数控深孔加工机床的可重构研究
    4.1 深孔加工技术分析
        4.1.1 深孔零件族分析
        4.1.2 深孔刀辅具分析
    4.2 可重构数控深孔加工机床结构的功能模块化设计
        4.2.1 模块化的划分
        4.2.2 结构可行性方案及可重构性分析
    4.3 可重构数控深孔加工机床的部件设计研究
        4.3.1 可重构数控深孔机床模块的设计研究
        4.3.2 数控深孔加工机床元件级的重构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方便生产 压缩品种——航空仪表通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磁炉产品平台模块化优化设计[D]. 刘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发动机主轴轴承包装设计及缓冲性能研究[D]. 张振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D]. 陈斯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CCMT 2014展品预览(二)[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传媒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13(06)
  • [5]哈尔滨轴承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刘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7)
  • [6]斯太尔驾驶室电气系统的改进设计[D]. 王国川.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7)
  • [7]基于PLS和ANN相结合的塑件质量预测方法研究[D]. 褚宝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09(S1)
  • [8]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健. 东北大学, 2008(03)
  • [9]锥形件智能化拉深仿真系统的研究[D]. 杨嵩. 燕山大学, 2008(04)
  • [10]发动机深孔构件加工机床的可重构设计研究[D]. 崔贵波. 中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生产方便,品种压缩——航空仪表的通用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