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药曼陀罗用于几种常见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宇[1](2006)在《《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文中认为《突厥语大词典》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学者、语文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经过在突厥语部族地区广泛深入的语言调查,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编撰的一部以阿拉伯语诠释突厥语的关于突厥各部族及地区的百科全书式词典。由于其蕴含的重要史料与学术价值,所以甫经发现,立刻引起国际学术界的瞩目,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甚众,成果亦夥,但以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文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最多,虽也有一些相关医学内容的研究论述,却罕有全面整理词条而分门别类整体进行的专门研究。本文的研究旨趣即在于此,力求将词典中经过重新统计的6772个词条中占汉文版总词条数七分之一强的医学及相关词汇(约有一千余),通过分成九大类别详加辨析考查,总结每类词条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力图勾勒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社会医疗状况,进而更清楚地描述当时的社会生活。应该说明,本文在此领域的研究属于开拓性尝试,此前并未有学者深入涉及。余以为医学问题(医疗、医药)关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认真剖析古代医学问题也同样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因此,本文的研究是运用传统的史学方法结合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学、临床医学、卫生学、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中医学、民族医学、统计学等等可资借鉴的学科,试图通过对全部词条的耙梳,析出九类并逐一分析对比释义研究,而后总汇论述整个喀喇汗王朝的社会生活概貌。 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及附论,索引,附录。 在绪论中从简介词典与着者开始,对国内外的版本与研究的情况进行述评,认为利用词典中丰富的医学词汇对喀喇汗王朝进行医学及其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以的。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史甚至中亚史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的。文中列举了国内相关词典或使用词典研究的若干着作中医学方面的内容,说明了至少目前在此领域尚未出现专门研究的事实与对此研究的必要。 第一章喀喇汗王朝概述。首先通过引用史料与现有着作,简要论述了喀喇汗王朝的初建以及王朝名称的问题,而其本文将从《喀嘲汗王朝史稿》中关于王朝
西门杏庵[2](2018)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傅青主及《傅青主女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有着很深的探索,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论特点和文化气质。这些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于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由此为实现"两个一百
马师师[3](2020)在《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思想。方法:以文献调研、跟师临床和深度访谈为主,搜集周祯祥教授公开出版的论文论着,从中筛选与“中药”名称源流、细辛毒性、本草中的用药指征、中药“七情”理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中药功能组学等有关的文献进行研读,结合定期跟师门诊、医案整理、听师讲座等方式,分析周祯祥教授对掉眩类疾病的诊疗用药特色,对周祯祥教授有关临床中药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筛选文献结果:搜集得到周祯祥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133篇,出版学术着作60余部,经筛选符合相关标准的论文87篇,着作以近期主编或独着的《本草药征》《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中药研究心得》和《中医常见病证用药举要》等书为主。2.文献及临床病案整理分析结果:(1)“中药”一词由来已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一种功效分类术语,作为中医治病物质的“中药”,经历了“药”“毒”“毒药”的变迁,现代意义上的“中药”最早出现于清末,最后,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第一版《中药学》教材将“中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确立下来。(2)细辛有毒,在单用、用末、正品细辛、用根、口服、生理状态六个条件下不可过钱。(3)本草蕴涵着丰富的用药证据,能指导临床有效用药。(4)中药七情配伍中的每一种配伍关系都有与之对立或相互冲突的另一面,每一种配伍关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5)通过合理炮制、适当配伍、安全用量、适宜用法等方法,能从多方面改变中药功能组学。(6)周祯祥教授针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规范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基本构想,并将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中对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详加诠释,主编全国大型工具书《中药学辞典》。(7)针对掉眩类的病症,周师提出“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学术观点,常配伍柴胡、防风、白芷等植物类祛风药或蝉蜕、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祛风或息风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周祯祥教授关于“中药”名称源流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2.“细辛不过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不具有普适性,更不宜作为普遍规律来指导临床用药。3.药征是药物临床应用的证据和指征。从本草中寻求中药治病奏效之机理,从源头上挖掘临床用药之证据,方能得其真要。4.对立统一是七情配伍“二律背反”的基本特质,对深刻认知七情内容和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中药是多药性、多功能的复合体。中药治疗效应的发挥不是单一或孤立的,而是多元素的整体表征。6.周祯祥教授初步构建了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推动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建设。7.周祯祥教授善于治疗掉眩类疾病,多从风论治遣药,在常规辨治的基础上加用风药,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买托合提·居来提[4](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章志虔[5](2015)在《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台湾本土的青草药部分是随大陆先民进入台湾,在本地种植和使用;部分是原产于台湾的独特品种。经过长期的使用,形成属于台湾独俱一格的中草药用药特色,这些“台湾经验”极有临床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研究台湾青草药的种类和功效,搜集、保存及传承一些珍贵的经验,并建立正确青草药使用观念,希望为台湾中医临床寻找更多实用、经济、有效的中医药源。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全面收集台湾历年出版的青草药专书、相关论文等文献、加以研究及整理。2.田野调查:搜集目前青草铺仍在贩卖的青草药,与文献图谱进行对照,确定其植物名、药名以及药用部分;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青草药店家、草药师和中医师,应用青草药治病的患者等,收集草药验方,尤其是妇科疾病的常用青草药和配方,了解其适应病症和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结果:1.台湾青草药文献:现存的台湾草药文献有50多种,包括《原色台湾药用植物图鉴》6册,《常见的台湾青草药》4册,《台湾青草茶植物图鉴》,《台湾原住民药用植物汇编》,《台湾西北海岸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和《台湾东北海岸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20多个县市的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以及《台湾青草药店现状之调查研究》等。2.台湾常用青草药调查:台湾各地现存204个青草药店。店售的常用青草药共计279种,基本是本地采集而来。其中,台湾特有的药用植物39种。如高氏柴胡、金线莲、牛樟芝、长柄千层塔(金不换)、台湾黄连等。有64种台湾草药可以鲜药绞汁直接饮用。有40种草药目前已有科学中药(浓缩免煎颗粒)。研究发现,部分草药有同名异物的情况,即2-3种不同的植物有同一药名,容易引起混淆。青草药有鲜品和干品。晒(烘)干的主要目的有三:贮藏、运输方便,汤液较香郁。但是有些青草药鲜品比干品药效显着,尤其是清热化湿类、清热消炎类及解表类,是值得临床用药时注意及考虑的。因青草药并未炮制,所以其偏性更甚于传统中药之熟药。善用之,则对沉屙之疾可见奇效,但若有差池,可能造成更大伤害,毕竟「是药三分毒J。3.青草药的应用情况:基本的用药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在民间使用的纯青草药方中,因为受限于药源,通常不太讲究配伍之「君、臣、佐、使」,以汤剂、药膳为主。即以青草茶、凉茶、煲汤等方式,特点是口感较好、不伤肠胃。有些青草药以半酒水煎煮,药效比较显着,尤其是止痛的青草药。4.台湾青草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药:对于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经间期出血、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恶阻、产后腹痛、产后身痛、妇科肿瘤,均有以台湾青草药为主的单味或复方,或以青草药配合中药使用。结论:1.台湾现存地方青草药文献50余种。市售青草药种类有279种,基本是本地采集而来。其中,台湾特有的药用植物39种。如高氏柴胡、金线莲、牛樟芝、长柄千层塔(金不换)、台湾黄连等。2.青草药在台湾的应用主要以汤剂、药膳为主。即以青草茶、凉茶、煲汤等方式,亦有新鲜绞汁使用。在妇科方面,主要用于调经、止带、产后调养和症瘕的辅助治疗。3.台湾青草药部分存在同名异物的情况,容易导致误用。另外,对于青草药的毒副作用已引起注意,但研究尚不深入。应该对青草药进行系统的资源调查,编制台湾草药本草,规范其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唐琭璐[6](2012)在《傣医“雅解”学说运用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傣医“雅解”学说是傣医理论最具民族特色的理论之一,是傣医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傣族人民长期医疗实践经验与理论的累积和沉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民族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经过长期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傣医学在理论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雅解”学说应用规律的相关知识散在傣医各类医学文献中和民间傣医中,目前仍缺乏深入发掘与系统整理。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和云南地区丰富的民族资源,做好“雅解”学说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使理论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梳理了傣医“雅解”学说形成的源流及背景;分析了“雅解”学说形成的哲学基础;剖析了“雅解”学说的内涵;初步讨论了雅解方剂用药规律与特点;说明了解药与四塔辨证用药的关系;初步阐明了“雅解”学说运用规律以及“雅解”学说的现代医学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傣医的“雅解”理论和解药方药的临床适应症较为广泛,特别是消化、呼吸、神经、免疫、生殖、泌尿等系统方面的疾病均有肯定的疗效,对当地傣族人民的疾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传统傣医学中挖掘新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补充。笔者通过探讨傣医“雅解”学说的“未病先解,先解后治,同解同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雅解”学说是傣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协调一致,使四塔、五蕴之间能形成动态平衡关系,即能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对现代养生学、体质学以及亚健康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苏亚拉图[7](2013)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植物区系分析、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珍稀濒危等级评定、民族植物学调查和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点、野生植物资的基本组成和类型、野生植物的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和优先关注级别、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牧民命名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的民间知识、当地牧民对自然保护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在植物多样性方面(1)共查明该区有维管束植物70科、222属、37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7科219属367种及种下分类等级。本区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65种,其次是禾本科,有44种;含有15种以上的有6个科,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51.74%;只含有1种的有30个科;最大的属为蒿属,有植物14种,其次为蓼属、委陵菜属、黄芪属,种数前四属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10.72%;只含1种属有143个属。(2)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植物属的15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植物种的分布类型有13个,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与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本区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最高,其次为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本区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217种,占总植物种数的58.18%;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的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163种,占总植物种数的43.70%。(3)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方法,将该区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9个群系。(4)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的判定包括区域性极危种1种,濒危种11种,易危种21种,近危种27种,安全种313种。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排序包括一类优先关注11种,二类优先关注18种,三类优先关注54个种,普通关注290种。2.野生植物资源方面(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可分为14个类型,包括野生饮食用植物131种,野生饲用植物324种,野生药用植物250种,野生观赏植物84种,野生纤维植物41种,野生鞣料植物26种,野生油脂植物44种,环境改良野生植物46种,野生木材植物15种,野生绿肥植物20种,野生农药植物54种,野生染料植物19种,野生芳香植物38种以及珍稀保护植物32种。(2)鉴于饲用植物是目前当地牧民所利用的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保护区内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优等饲用植物41种、良等饲用植物91种、中等饲用植物101种、低等饲用植物75种、劣等饲用植物16种。优等饲用植物主要由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组成。(3)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野生蔬菜用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蔬菜用植物有Ⅰ级8种,Ⅱ级20种,Ⅲ级21种,Ⅳ级7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有Ⅰ级105种,Ⅱ级80种,Ⅲ级44种,Ⅳ级21种。3.在民族植物学方面(1)从当地蒙古族民间共记录到民间植物名146条。根据标本鉴定结果,它们与植物分类学上的111种、1亚种、7变种和1变型对应,隶属42科88属。民间植物名与学名的对应关系包括一对一、二或三对一以及一对二或三。在结构上,民间植物名可分为原始名、衍生名和借用名。(2)保护区内的内蒙古族牧民利用野生植物作食物、药物、饲料、建筑与工艺材料以及传统精神文化。民间饮食用野生植物有32种,涉及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食用油。民间药用植物26种,兽药用植物11种。当地牧民所认为的重要牧草和饲料用植物共有46种。建筑与工艺用植物包括建筑用植物16种,材用植物17种,纤维用植物16种。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还涉及到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自然崇拜等传统精神文化生活领域。4.在KAP方面对保护区内居民KAP调查分析结果对有关该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法律和条例都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放牧地及牧草”是保护区内最有用的资源。75%的居民认为自然保护对他们有好处,但还有46.4%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保护区。64.3%的居民认为设立保护区后收入大大降低。70.2%的居民对保护区内禁牧政策有意见,有65.5%的居民认为禁牧时间太长。83.8%的居民希望政府发放补贴以弥补牧民的损失。8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从保护区搬出。有51.2%的居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或相关活动。42.9%的居民表示能够制止破坏自然环境的他人行为,有81%的居民表示平时能够告知其他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搞破坏活动。86.9%的居民表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有关自然保护的教育。
赵娟[8](2018)在《广西那坡规弄蓝靛瑶寨生计方式变迁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精准扶贫政策力度的深入,中国整个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计方式的变迁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符合自身的生计方式,所以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和结果不尽相同,研究关于不同民族的生计方式变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狩猎曾经是广西那坡县规弄屯蓝靛瑶寨主要生产方式,是他们获得肉食的重要途径,在蓝靛瑶族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狩猎工具、方法独具特色,经验丰富。本文结合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对其历史狩猎技艺及过程予以调查,试图在厘清其技艺的基础上,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另外,广西那坡县规弄蓝靛瑶寨当地蕴藏着丰富的医药资源,在当地依然保留着特有的医疗方式和用药习惯,他们的瑶医药技艺,药材炮制方法、用药等方面独具特色。研究规弄蓝靛瑶寨的瑶医药,可为弘扬和传承瑶族医药,以及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变迁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无论规弄瑶寨的狩猎技艺还是瑶医药技艺都体现了民族性、地方性,这与当地的自然、文化、审美相一致。第三,技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与瑶寨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
杜娟[9](2006)在《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代居住于川滇交界泸沽湖的摩梭人,在云南省和四川省分别是纳西族和蒙古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母系氏族文化。国内外对这个特殊族群的传统医药知识研究很少,本文首次以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药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医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梭人的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进行研究。通过药用植物潜在价值定量评判,对潜在价值最大的植物药—青刺进行品质了评价研究。本文旨在发掘整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促进泸沽湖民族医药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并带动民族药新药及健康产品的开发。 (1) 医学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摩梭人的常见疾病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关;传统医药仍是摩梭社会主要的医疗工具;传统医药还处于巫医结合的原始阶段;藏传佛教、达巴教等宗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多民族医药文化与摩梭传统医药相互融合;传统医药知识存在流失的危险。 (2) 通过药用民族植物学调查编目可知,摩梭人传统使用的植物药来自69科126属140种植物,用药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通过药用植物潜在价值定量评判分析,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植物是青刺Prinsepia utilis Royle等药用植物。据此,本文进一步调查总结了青刺的应用历史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各少数民族对青刺的认识及民间应用情况。 (3) 结合文献考证,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青刺的叶(药材名:青刺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草记载的功效和民族民间用药情况,进行了青刺尖抗炎药效筛选实验。从青刺尖抗炎有效部位(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采用NMR、M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鉴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正三十四烷醇、熊果酸、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其余两个化合物一个为蜡质,另一个化合物结构需进一步确定。通过查阅文献,六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分别以熊果酸和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指标,初步建立了青刺尖药材的质量标准,从而为青刺尖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范春芳[10](2010)在《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疾病抗争史。少数民族药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但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今天仍为本民族和包括汉族在内的兄弟民族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地域区位、传统观念、配制工艺、专业人才、产业政策、行政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药资源保护挖掘工作进展缓慢,少数民族药开发利用率低、产业化程度低,各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药生产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少数民族药产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与我国药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如何科学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的竞争力如何提高?现有研究对这些问题还没有作出明确回应,这些问题正是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矛盾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和演绎分析等方法,分析少数民族药产业的现状,找出现存的问题,设定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目标,提出发展的原则和路径,为少数民族药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的科学发展路径,提出提高少数民族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以利于少数民族药产业突破国际社会的制约和威胁。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导论部分讨论了本研究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了少数民族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辩证关系,以及少数民族药产业研究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回顾性总结了少数民族药的历史渊源:研究了藏、蒙、苗、维、彝族的药发展史,探讨了少数民族药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提出少数民族药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统一以及少数民族药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制约的观点。第二章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概述了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的总体状况,然后探讨了藏、蒙、苗、维、彝族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药产业呈现的总体特征,并对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探讨分析了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趋势:首先指出了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的意义,分析了世界绿色药物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药的发展趋势以及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第四章提出了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路径: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应以制药企业为主体,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应坚持技术创新,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注重少数民族药的保护与开发,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药特色,实现少数民族药的多元化交流,并为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政策作为我国的公共政策之一,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民族平等理论、积极差别待遇与补偿理论、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解决了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理论根基”问题。二、少数民族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产业安全问题是关系少数民族药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家药产业安全的角度,运用产业安全理论对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少数民族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层面和深度有限。研究少数民族药大多是从历史、文化和药学专业的角度,或者是从少数民族药史角度开展。本论文将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路径作为研究的基点和重点,从制度、措施、路径、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战略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推进剂,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正是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永葆魅力的少数民族药产业的科学发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少数民族药福荫人类尽微薄之力。
二、草药曼陀罗用于几种常见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药曼陀罗用于几种常见病(论文提纲范文)
(1)《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
绪论 |
第一章 喀喇汗王朝述略 |
第一节 喀喇汗王朝的建立与名称 |
立国之初 |
王朝名称 |
第二节 喀喇汗王朝王朝政治述略 |
王朝的初创(公元840-960年) |
王朝的政治发展时期(公元960-1041年) |
王朝的分裂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公元1041-1141年) |
王朝的衰落(公元1141年-1212年) |
第三节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与民族 |
王朝疆域 |
王朝境内的民族 |
第四节喀喇汗王朝与宋、辽、高昌及西夏的关系 |
与宋的关系 |
与辽、高昌及西夏的关系 |
第五节 社会概况与文化成就 |
社会概况 |
文化成就 |
第二章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及其主要经历 |
第一节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 |
第二节 主要生活及学术经历 |
离开喀什噶尔 |
编纂词典 |
第三章 《突厥语大词典》的概述 |
第一节 词典的历史背景及发见 |
历史背景 |
词典抄本的发见 |
第二节 国外译本的整理校勘、出版与研究状况 |
土耳其的整理校勘与出版 |
各国出版与研究状况 |
第三节 国内维文版与汉文版的出版 |
维文版的翻译出版 |
汉文版的翻译出版 |
第四节 词典的主要内容 |
长篇序言与地图 |
词典的正文 |
第五节 国内的词典研究状况 |
下编 |
第四章 药物相关的词汇内容 |
第五章 人体解剖生理的词汇内容 |
第六章 疾病、卫生与健康观念的词汇内容 |
第七章 一般性传染、流行病的词汇内容 |
第八章 头颈、五官、精神疾病的词汇内容 |
第九章 消化、呼吸系统与皮肤疾病的词汇内容 |
第十章 物理性伤、虫畜伤与外伤的词汇内容 |
第十一章 疾病传媒的昆虫、动物词汇内容 |
第十二章 畜禽生理解剖驯育兽医的词汇内容 |
专论1 关于词典中人参的辨析 |
专论2 面衣与眼罩发微 |
专论3 小议大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尚待进一步考释的医药词条 |
附录1 国外有关《突厥语大词典》研究着述目录 |
附录2 国外研究《突厥语大词典》学者英汉人名对照 |
附录3 本文所见相关医学词条词汇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傅青主及《傅青主女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傅青主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
2. 傅青主:古来学者如苏东坡所难比。 |
3. 顾炎武:“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 吾不如傅青主。” |
4. 傅青主自服大黄, 声称重病卧床不起, 不参加应试。 |
5. 傅青主和风味小吃“清和元头脑”的故事。 |
6. 别笑, 这就是傅青主治病的传奇故事。 |
7. 傅青主为“嫉妒不孕”开的方名叫“开郁种玉汤”。 |
8. 傅青主用哲学理念看病, 其实是治疗人的心病。 |
9. 傅青主:字不如诗, 诗不如画, 画不如医, 医不如人。 |
1 0. 傅青主和他的传世之作《傅青主女科》。 |
(3)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厘定“中药”名称的来龙去脉 |
1 古代“中药”别称 |
2 外来药物对“中药”命名的影响 |
3 “中药”名称的确立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诠释“细辛不过钱”的科学内涵 |
1 “细辛不过钱”的源流探析 |
2 影响因素 |
2.1 细辛的药用部位与采制 |
2.2 细辛的基原 |
2.3 细辛的用法 |
2.4 剂型 |
2.5 配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强调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 |
1 本草蕴含的用药证据 |
2 本草的科学性 |
2.1人体实验 |
2.2动物实验 |
2.3其他实验 |
3 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解析七情配伍中的“二律背反”说 |
1 中药“七情”源流探析 |
2 七情中的“二律背反”说 |
1'>2.1 1+1>1 |
3 七情中个情自身的“二律背反”说 |
3.1 相须、相使的背反 |
3.2 相畏、相杀的背反 |
3.3 相恶的背反 |
3.4 相反的背反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提出“中药功能组学”的新理念 |
1 中药功能组学的内涵 |
2 影响功能组学发挥的因素 |
2.1 炮制 |
2.2 配伍 |
2.3 剂量 |
2.4 用法 |
3 讨论 |
第六部分 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 |
1 中药“功效”一词的演变及含义 |
2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不规范现象 |
2.1 外延过泛 |
2.2 一词多义 |
2.3 一义多词 |
2.4 功用不分 |
2.5 词义重复 |
3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建议 |
3.1 广泛调研,确定选词范围 |
3.2 认真审定 |
3.3 准确定义 |
3.4 聚类系统 |
3.5 专家咨询 |
3.6 形成标准 |
4 中药功效名称术语规范化的初步成果 |
4.1 对证功效 |
4.2 对症功效 |
4.3 对病功效 |
5 讨论 |
第七部分 凝练“祛风增效”的治疗用药观 |
1 “掉”“眩”及“风”的内涵 |
2 “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理论依据 |
2.1 外风、伏风致病 |
2.2 内风致病 |
3 治不离风 |
3.1 已病治风 |
3.2 重用虫类搜风,介类潜阳 |
3.3 治风先治血 |
3.4 未病防风 |
4 临证举要 |
4.1 眩晕 |
4.2 泄泻 |
4.3 支气管哮喘 |
5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 田野调查 |
(二) 文献资料研究 |
六、田野点概况 |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
一、知识传承模式 |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
二、“医德”还是“异”德 |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台湾青草药史 |
一、原住民时期 |
二、清领时期 |
三、日治时代 |
第二节 台湾药用植物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台湾的青草药店现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台湾青草药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动机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台湾常用药用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概述 |
第一节 解表类 |
第二节 清热利湿类 |
第三节 解毒消炎类 |
第四节 祛风湿类 |
第五节 活血止血类 |
第六节 润肺化痰止咳类 |
第七节 行气止痛类 |
第八节 镇静催眠类 |
第九节 利水通淋类 |
第十节 滋养补益类 |
第十一节 散瘀化结类 |
第十二节 清肝明目类 |
第十三节 拔毒止痒类 |
第十四节 外伤类 |
第十五节 台湾特殊本草介绍 |
一、高式柴胡 |
二、金线莲 |
三、牛樟芝 |
四、长柄千层塔(金不换) |
五、台湾黄连 |
六、灵芝 |
七、小结 |
第四章 台湾青草药在妇科领域的运用 |
第一节 台湾青草药治疗妇科病的方药 |
一、月经病 |
二、带下病 |
三、妊娠病 |
四、产后病 |
五、妇科杂病 |
第二节 讨论 |
一、月经病 |
二、带下病 |
三、妊娠病 |
四、产后病 |
五、妇科杂病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傣医“雅解”学说运用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雅解”学说概述 |
第一节 “雅解”学说的源流 |
第二节 “雅解”学说的内容 |
第三节 “雅解”方药的临床运用 |
第二章 “雅解”学说与四塔、五蕴理论 |
第一节 “雅解”学说与四塔 |
第二节 “雅解”学说与五蕴 |
第三章 傣医“雅解”单、验方 216 首统计分析 |
第一节 资料来源 |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雅解”学说运用规律及其现代运用 |
第一节 未病先解 |
第二节 先解后治 |
第三节 同解同治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展望 |
第二节 思考 |
第三节 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 1 216 首雅解方 |
附 2 发表的论文 |
附 3 图片 |
致谢 |
(7)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1.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3 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
1.4 自然保护区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
1.5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保护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水文 |
2.1.6 植被 |
2.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1 社会经济结构 |
2.2.2 土地利用结构 |
2.2.3 管理现状 |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
3.1.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
3.1.3 民族植物学研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
3.2.1.1 调查点和调查线路的确定 |
3.2.1.2 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方法 |
3.2.1.3 植被群落类型的研究方法 |
3.2.1.4 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级别的研究方法 |
3.2.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方法 |
3.2.2.1 野外考察法 |
3.2.2.2 文献研究法 |
3.2.2.3 植物资源评价法 |
3.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3.2.3.1 文献研究 |
3.2.3.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3.2.3.3 社区居民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的研究方法 |
3.2.3.4 调查点及路线 |
3.2.4 技术路线 |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
4.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 |
4.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1.1.2 科、属的统计分析 |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1.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
4.1.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4.1.2.3 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
4.1.3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1.3.1 生活型分析 |
4.1.3.2 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1.4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
4.1.5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
4.2 植被分类及其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
4.2.1 植被分类 |
4.2.1.1 植被的分类原则 |
4.2.1.2 分类单位及命名 |
4.2.1.3 植被分类的结果 |
4.2.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
4.2.2.1 灌丛 |
4.2.2.2 草原植被 |
4.2.2.3 草甸植被 |
4.2.2.4 沼泽和水生植被 |
4.3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和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
4.3.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
4.3.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
4.3.1.2 濒危系数计算 |
4.3.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
4.3.2 植物物种优先保护类别评价 |
4.3.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
4.3.2.2 优先保护值的计算 |
4.3.2.3 优先保护类别的分级 |
4.3.3 植物优先保护措施和建议 |
4.4 小结 |
5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 |
5.1 植物资源与植物多样性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 |
5.2.1 野生植物资源分类群的组成 |
5.2.1.1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 |
5.2.1.2 野生资源植物大属 |
5.2.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2.1 野生饮食用植物 |
5.2.2.2 野生饲用植物 |
5.2.2.3 野生药用植物 |
5.2.2.4 野生观赏植物 |
5.2.2.5 野生纤维植物 |
5.2.2.6 野生鞣料植物 |
5.2.2.7 野生油脂植物 |
5.2.2.8 野生环境改良植物 |
5.2.2.9 野生木材植物 |
5.2.2.10 野生绿肥植物 |
5.2.2.11 野生植物性农药 |
5.2.2.12 野生染料植物 |
5.2.2.13 野生芳香植物 |
5.2.2.14 野生珍稀植物资源 |
5.2.3 野生资源植物用途多样性 |
5.3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 |
5.3.1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野生蔬菜资源评价 |
5.3.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5 小结 |
6 民族植物学研究 |
6.1 阿鲁科尔沁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
6.2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传统知识 |
6.2.1 民间植物名与植物分类学植物名的对应关系 |
6.2.2 民间命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
6.2.2.1 由蒙古语单词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
6.2.2.2 由蒙古语词组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
6.2.2.3 借用名 |
6.2.3 民间植物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2.3.1 简单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2.3.2 复合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3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利用 |
6.3.1 野生饮食用植物利用 |
6.3.1.1 野生粮用植物 |
6.3.1.2 野生蔬菜用植物 |
6.3.1.3 野生水果用植物 |
6.3.1.4 野生食用油料用植物 |
6.3.1.5 野生茶用植物 |
6.3.1.6 野生调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
6.3.1.7 野生糖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
6.3.2 野生药用植物 |
6.3.3 野生兽药用植物 |
6.3.4 牧草和饲料用野生植物 |
6.3.4.1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 |
6.3.4.2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 |
6.3.5 建筑与工艺用植物 |
6.3.5.1 建筑用植物 |
6.3.5.2 技术与工艺用植物 |
6.3.6 文化与生态利用植物 |
6.3.6.1 节日习俗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
6.3.6.2 自然崇拜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
6.4 小结 |
7 对保护区居民自然保护和保护区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 |
7.1 知识部分 |
7.2 态度部分 |
7.3 社区居民的行为部分 |
7.4 小结 |
8 结论 |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Ⅱ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名录 |
附录Ⅲ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饲用植物资源编目 |
附录Ⅳ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Ⅰ级野生药用植物 |
附录Ⅴ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主要信息报告人 |
附录Ⅵ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AP 调查表 |
附图 |
作者简介 |
(8)广西那坡规弄蓝靛瑶寨生计方式变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课题理论基础、意义和方法 |
1.3.1 课题理论基础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3 课题研究方法 |
2 广西那坡规弄蓝靛瑶族历史变迁 |
2.1 那坡县蓝靛瑶寨概况 |
2.2 规弄蓝靛瑶族迁移史 |
2.2.1 瑶族的先民 |
2.2.2 瑶族的迁徙路线 |
2.2.3 蓝靛瑶族迁徙的原因 |
2.3 规弄瑶族经济生活 |
2.3.1 农业种植生产 |
2.3.2 养殖方面 |
2.3.3 土特产销售 |
3 蓝靛瑶寨生计方式变迁 |
3.1 食之变迁 |
3.1.1 五色糯米饭的发展变迁及制作 |
3.1.2 玉米酒变迁及酿造步骤 |
3.1.3 豆腐发展变迁及制作过程 |
3.1.4 腊肉制作方法 |
3.1.5 竹筒饭 |
3.1.6 竹蛹 |
3.1.7 马蜂窝 |
3.2 服饰的变迁发展 |
3.2.1 瑶绣 |
3.2.2 女子成人装 |
3.2.3 男子成人装 |
3.2.4 童装 |
3.3 干栏式建筑到现代化建筑变迁 |
3.4 交通方式的变迁 |
3.5 教育的变迁 |
3.5.1 小学 |
3.5.2 初中 |
3.5.3 高中及以上 |
4 行将消失的狩猎技艺 |
4.1 瑶族狩猎史及现代狩猎概况 |
4.1.1 瑶族狩猎史 |
4.1.2 规弄蓝靛瑶寨狩猎过程 |
4.2 弓弩的制作工艺 |
4.2.1 选材和制作工具 |
4.2.2 制作工艺 |
4.2.3 成品及保存 |
4.3 其它狩猎工具 |
4.3.1 铁夹 |
4.3.2 捕鸟网 |
5 以毒攻毒之瑶医瑶药 |
5.1 巫医治疗 |
5.1.1 巫医 |
5.1.2 巫术 |
5.2 规弄瑶寨之瑶药 |
5.2.1 丰富多样的瑶药天然资源 |
5.2.2 规弄瑶药 |
5.2.3 瑶寨偏方 |
5.3 规弄蓝靛瑶寨灯花疗法 |
5.4 规弄蓝靛瑶寨蜂毒疗法 |
5.4.1 文献记载中的蜂毒疗法 |
5.4.2 简述蜂疗法与蜂产品 |
6 讨论与总结 |
6.1 讨论 |
6.2 总结 |
附录 田野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9)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目录 |
前言 |
1 研究思路及背景 |
1.1 研究思路 |
1.2 研究对象与区域——摩梭人·泸沽湖 |
1.2.1 摩梭人 |
1.2.2 泸沽湖 |
1.2.3 泸沽湖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
1.2.4 摩梭人传统医药研究概况 |
2 泸沽湖摩梭人医学人类学与民族植物学调查 |
2.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1 医学人类学 |
2.1.2 民族植物学及药用民族植物学 |
2.1.3 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列表 |
2.1.4 研究内容 |
2.2 研究结果 |
2.2.1 摩梭人的生计方式及营养状况 |
2.2.2 常见病及病因分析 |
2.2.3 就医行为分析 |
2.2.4 传统医药知识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2.5 宗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
2.2.6 传统医药特点 |
2.2.7 与周边民族医药文化的关系 |
2.2.8 药用植物分类组成的特点 |
2.2.9 药用植物生活型及使用部位分析 |
2.2.10 药用植物治疗疾病种类 |
2.2.11 用药特点 |
2.2.12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2.3 小结 |
3 青刺尖生药学研究 |
3.1 青刺资源研究 |
3.1.1 青刺民族民间应用情况 |
3.1.2 青刺生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
3.1.3 青刺研究概况 |
3.2 青刺尖鉴别及化学成分预试验 |
3.2.1 植物形态鉴别 |
3.2.2 性状鉴别 |
3.2.3 显微鉴别 |
3.2.4 青刺尖化学预试验 |
3.3 小结 |
4 青剌尖抗炎药效部位筛选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的制备 |
4.2.2 药效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5 青刺尖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5.1 试验部分 |
5.1.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5.1.2 样品的制备 |
5.1.3 抗炎活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
5.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5.2.1 化合物Ⅰ |
5.2.2 化合物Ⅱ |
5.2.3 化合物Ⅲ |
5.2.4 化合物Ⅳ |
5.3 小结 |
6 青刺尖质量标准研究 |
6.1 青刺尖中熊果酸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6.1.1 薄层鉴别 |
6.1.2 含量测定 |
6.2 青刺尖药材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
6.2.1 含量测定 |
6.3 小结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附表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申明 |
(10)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少数民族医与少数民族药的辩证关系和概念界定 |
三、少数民族药产业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少数民族药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药简史 |
一、藏族药发展史 |
二、蒙古族药发展史 |
三、苗族药发展史 |
四、维吾尔族药发展史 |
五、彝族药发展史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药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
一、少数民族药产生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生产过程中 |
二、少数民族药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制约 |
三、发展少数民族药有利于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
第三节 少数民族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统一 |
一、少数民族药促进了少数民族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
二、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统一 |
三、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
第四节 少数民族药以及少数民族药业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相统一 |
一、少数民族药具有地域性 |
二、少数民族药产生是少数民族劳动者与自然协调共处的产物 |
三、少数民族药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
第二章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概况 |
一、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
二、部分民族的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药产业呈现的总体特征 |
一、产业形态的多元性 |
二、产业水平的不平衡性 |
三、产业规模的局限性 |
四、产业发展思路的盲目性 |
第三节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一、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模式概括 |
二、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模式特征 |
三、少数民族药产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因素 |
二、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技术因素 |
三、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资源因素 |
四、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观念因素 |
五、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
六、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资金因素 |
七、制约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 |
第三章 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意义 |
一、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
二、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 |
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
第二节 世界药产业发展对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一、世界药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的发展趋势 |
二、外国制药企业对少数民族药的研发 |
三、我国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应紧跟世界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
一、从自然经济向工业化生产转变 |
二、从医院制剂室向市场化制药企业发展 |
三、从高度分散到集约经营转变 |
四、从民族地区向全国范围发展 |
第四节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
一、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
二、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要依循其特殊的发展规律 |
第四章 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发展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 |
一、支持建立现代化的少数民族药企业 |
二、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药龙头企业发展 |
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药民营企业 |
四、推进跨区域企业联合,实现少数民族药企业跨越式发展 |
第二节 完善少数民族药产业结构 |
一、构建以少数民族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
二、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形成少数民族药产业竞争合力 |
三、建立与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障系统 |
四、医药相生共促,培育少数民族药品牌 |
第三节 推进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 |
一、少数民族药产业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 |
二、内生外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
三、提高少数民族药自主创新能力 |
第四节 促进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
一、少数民族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二、少数民族药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
三、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少数民族药产业 |
第五节 加大少数民族药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
一、少数民族药资源保护 |
二、少数民族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
三、少数民族药人才的保护 |
四、少数民族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
五、从少数民族药中寻找新药 |
第六节 完善少数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一、法律的保障 |
二、机制的保障 |
三、政策的保障 |
四、资金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草药曼陀罗用于几种常见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D]. 杨东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傅青主及《傅青主女科》为例[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8(11)
- [3]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D]. 马师师.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D]. 章志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傣医“雅解”学说运用规律的初步研究[D]. 唐琭璐. 云南中医学院, 2012(04)
- [7]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D]. 苏亚拉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 [8]广西那坡规弄蓝靛瑶寨生计方式变迁调查研究[D]. 赵娟.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9]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D]. 杜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研究[D]. 范春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