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陈声琼[2](1996)在《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文中研究表明只重表面现象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男,40岁。因发热、多汗、消瘦、左腕关节肿痛2个月就诊。患者于2月前开始低热、乏力、多汗,并由左腕关节红、肿、痛、热逐渐转为右膝关节肿痛,病后偶有干咳,体重下降,多次诊治均诊断为...
亢军强,刘洋,步子恒[3](2020)在《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六例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18例中首诊误诊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33.33%。6例分别因双膝关节反复无力、走路跌倒,膝关节活动后酸胀,右膝关节活动后卡顿、自觉关节内有硬块,反复发作右膝关节肿胀伴无力,以及双膝关节轻度不适就诊。3例中年女性分别误诊为双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右膝结核性关节炎和右膝关节滑膜炎,3例老年患者均误诊为双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6例初步诊断后均按误诊疾病采用相应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误诊时间3~12(7.1±3.2)个月。后6例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除1例确诊后未选择在本院治疗;5例均行手术治疗,皆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随访3~12(8.8±2.9)个月,膝关节功能均恢复。结论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晚期破坏性极强,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其警惕性,加强对其早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认识和了解,以减少或避免该病误诊误治。
李梦瑶[4](2020)在《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文中指出背景苔藓样药疹(lichenoid drug eruption,LDE)是一种少见的药疹。临床上皮损外观与扁平苔藓(lichenplanus,LP)相似,但发病前有用药史、病理表现有与LP不同的特征,而且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和医学干预后不复发,不像LP无明确病因学,因而慢性复发。目前尚无LDE皮肤镜学的临床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8例LDE的研究,描述本病临床、病理和皮肤镜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LDE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并签署参加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诊断LDE由两位皮肤科医生结合临床与病理学表现共同进行判断,剔除拒绝行病理学检查和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病理表现、皮肤镜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资料。对每位患者的皮损分别留取临床和皮肤镜照片。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当不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达。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N,%)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肉眼与皮肤镜观察皮损特征出现的频数是否有差异,以P<0.05为标准确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选8例LDE160个符合条件皮损。其临床、病理及皮肤镜学特征总结特点如下:(1)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为1:1;(2)就诊年龄 26~69[50(38,63.25)]岁;(3)病程0.43~17[2(1,5.25)]月;(4)其中6例患者既往服用药物明确,潜伏期为1~60[3.50(1,18)]月,另外2例有用药史,但所用药物不详;(5)致敏药物分别为硝苯地平、甲磺酸伊马替尼、左甲状腺素钠、尼莫地平及中药黄芪;(6)临床表现:160个LDE皮损均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斑丘疹,多呈圆形/类圆形,8.13%的皮损可见Wickham纹,52.50%皮损可见均质状的色素沉着,54.38%皮损伴有鳞屑,大多呈散在分布,所有皮损均未见血管改变;(7)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和灶性中断,淋巴细胞移入表皮,角化不良,基底层空泡变性,基底层下可见胶质小体,真皮浅层上部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一些噬黑素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带状浸润,真皮中深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浸润中偶见浆细胞;(8)皮肤镜学检查:粉红色或紫红色背景下,50.00%的皮损可见Wickham纹,71.25%可见不同形态的色素沉着,47.50%可见点或球状、线状血管,59.38%皮损可见散在、领圈状分布的白色鳞屑;(9)皮肤镜与肉眼下观察到Wickham纹、色素沉着、血管、红色背景和白色鳞屑出现频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8例患者给予治疗后皮损均消退并遗留色素沉着,均6月随访时未见复发。结论1.LDE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多呈圆形/类圆形,可见Wickham纹、色素沉着及鳞屑。2.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和灶性中断,角化不良,淋巴细胞移入表皮,基底层空泡变性,真皮浅层及中深层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些许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浸润,偶见浆细胞。3.皮肤镜学表现主要包括Wickham纹、色素沉着、血管、鳞屑及不同色调的红色背景。
范新华[5](2013)在《118例白塞氏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118例白塞氏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就诊本院白塞氏病的发病特点、发展及演变规律,为诊断、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符合ISGB诊断标准的118例白塞氏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地区、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的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118例白塞氏病患者,95.76%来自大连地区,4.24%来其他城市。男女比为1:1.95。平均发病年龄36.57±14.58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0.58±14.2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4.51±14.44岁。所有患者,发病最高的年龄段是31~40岁(24.58%),其次是21~30岁(22.03%),再次是41~50岁(18.64%)。完全型33例(27.97%),不完全型85例(72.03%)。平均病程6.18±7.25年,其中男性为6.80±7.43年,女性为5.86±7.19年,最短为10天,最长的长达31年余。患者发病的首发症状,口腔溃疡为65.25%,生殖器溃疡为5.93%,皮肤病损(皮疹、毛囊炎、多发性疖肿、痤疮样改变、结节性红斑等)为16.1%和眼部病损(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巩膜炎,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视神经炎[1,2])为4.24%。整个疾病过程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100%,生殖器溃疡为76.27%,皮肤病损为78.81%,眼部病损为38.13%,关节病损为31.36%,发热为21.19%,肛周溃疡为4.24%,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受损分别为15.25%和2.54%,其他病损为6.78%。1例男性患者左眼失明,略有光感,右眼视力急剧下降,1例女性神经白塞氏死亡。其中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病损和眼部疾病的发生在男女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别(p<0.05)。118例患者中26例进行皮肤针刺反应的检查,阳性率为61.54%。实验室检测值升高的发生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CRP (56.78%)、ESR (46.51%)、IgG (18.64%)、C4(16.95%)、抗核抗体阳性及抗核抗体滴度(16.1%)、ASO (11.86%)、C3(11.02%、IgA (5.93%)。 IgG、C3、ASO异常升高项在男女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例IgG、3例C3和1例C4检测值低于正常值。同时血细胞检查中,白细胞(19.43%)、中性粒细胞比例(22.03%)和血小板计数(17.80%)检测值高于正常值范围,淋巴细胞比例(26.27%)、红细胞计数(16.1%)及血红蛋白(28.81%)检测值低于正常值范围。结论:118例白塞氏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6.57±14.58岁,好发于20~40岁的青年,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口腔溃疡,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且在疾病整个过程发生率为100%。实验室检查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累积重要器官危急生命。
王时杰,沈建华[6](1985)在《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且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发热持续不退往往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以致影响治疗。为了探讨持续发热的病因,吸取贻误诊断的教训,我们采集了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自1981~1983年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病房的患者292例临床资料进
易姣钰[7](2016)在《发热待查的诊疗策略(附137例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研究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科发热待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构成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2015年我院急诊科137例发热待查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因分布、诊疗手段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热待查病因分布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原因所致感染,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仍是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成人still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肿瘤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即为恶性淋巴瘤,且肿瘤组的平均年龄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血清炎症标志物CRP和PCT在感染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7/p=0.035)。肿瘤组LDH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29)。铁蛋白各组无显着差异。ESR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均高于感染(p=0.037)。结论对于性别、年龄、CRP、PCT、ESR、LDH、铁蛋白等指标对于病因的评估,应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同时要注意观察动态变化,结合各方面的检查手段,如18F-FDG PET/CT,层层分析,寻找诊断线索,方能尽早诊断。
袁凯[8](2013)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仍然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单一致病菌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号传染性杀手,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结核致病菌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全球不同地域的社会因素,加之近几十年来各国对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忽视,流动人口增多、多耐药结核菌增多以及艾滋病的流行,使得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流行逐渐加剧,大有泛滥之势,导致结核病疫情呈全球性的回升,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将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据WHO的最新报告,2010年全球有大约880万新发结核病例,145万例死于该病。我国同样是是全球TB高负担国家之一,受不同地域人群居住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卫生习惯及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耐多药TB患者数较多的国家之一。广东省结核病防治任务面临的形势同样非常严峻。目前,结核病人报告数始终位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人数前列,根据相关耐药性基线调查和2010年全省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省每年新发生菌阳肺结核病人估算在4.6万例左右,其中耐多药患者数约0.2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中70%以上为农民,且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骨关节结核定义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关节、滑膜和脊柱所引起的疾患。其发病特点包括:发病隐匿缓慢,病程长,合并症多,常因骨骺和关节遭到结核分枝杆菌侵蚀,而影响其骨骼发育,严重者导致残疾。骨关节结核是发病率最高的肺外结核部位,约占结核总发病率的3-5%,肺外结核发病率的35-50%以上。而脊柱结核占全身骨结核的首位,约占1/3以上,发病年龄以20-30岁的青年为高峰。脊柱结核的典型症状如腰背部僵硬、疼痛、脊柱局部叩击痛,全身中毒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潮热、乏力等;一旦出现脊柱后凸成角畸形、神经功能(运动、感觉)障碍或窦道形成已为脊柱结核后期改变。相对于这些晚期脊柱结核患者而言,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结核菌的变异,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早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不明显。因此,如何在早期实现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是所有脊柱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与难题?众所周知,脊柱结核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制止病变发展、大大缩短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患者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文献报道,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发生率为2.1%-12.0%,当前脊柱结核延误诊治超过一年的病例约40%,脊柱结核误诊率为32.2%。细菌学检查仍然是结核病确诊的重要手段,是结核病诊断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最可靠的标准。结核病人的细菌学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标准,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结核菌的遗传特性决定其生长周期长,致使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存在着灵敏度低、操作复杂,需时间较长和影响因素较多,不易标准化等原因,使细菌学度实现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治疗,可以大大缩短治疗的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为可能要接受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节约大量费用,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近年来,一种应用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新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越来越得到许多学者与专家的关注。结核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作为免疫应答的一部分,T细胞受结核抗原刺激致敏,形成活化的效应T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可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y, INF-y)。 ELISPOT技术即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该技术起源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技术利用体外特异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后,检测分泌特异性抗体细胞数量和功能,随着技术发展用于检测单细胞水平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功能以及细胞数量。目前ELISPOT技术在肺结核的诊断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将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相关应用研究比较缺乏。目的1.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1.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5月~2012年7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受试者信息采集表,收集受试者基本临床信息:性别、年龄、合并症、影像学诊断、病理学结果、细菌学结果等,并对受试者出院进一步随访(≥6个月)。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检测,同时对所有纳入者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且进一步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试验结果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011年5月~2012年8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行T-SPOT.TB试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检测,将上述几种抗原刺激ELISPOT试验结果两两比较。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Rv2041c、Rv1419和Rv0057-1352在ELISPOT上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州市胸科医骨科、广东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29例。由经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信息采集表收集相关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检查。分析非典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根据具体情况同时对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行PPD试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病灶病理学检查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的疗效监测作用连续选取2012年3月~201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2天和手术后2天采集受试患者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体内效应T细胞的反应情况。结果1.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①标本获取及检测情况在纳入的102例患者中,有11例因未能完成ELISPOT试验或者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52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9例。最终纳入的91例患者均接受了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有47例接受活检穿刺病理检测,42例患者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40例患者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②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ELISPOT形成SFC数量的比较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形成SFC数量在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间存在极显着差异,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在脊柱结核组形成SFC数量显着高于非脊柱结核疾病组形成的SFC数量。③ELISPOT方法与临床常用诊断方法阳性率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脊柱结核组中,ELISPOT试验总体阳性率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P<0.05)。④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经过χ2检验,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ELISPOT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⑤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年龄、营养状况与SFC数量及ELISPOT最终阳性率有着密切联系。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①研究对象及检测标本情况在纳入的70例患者中,有5例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34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1例。②T-SPOT.TB试剂盒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8%、58.1%、61.8%和58.1%;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70.9%、68.9%和61.1%;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80.6%和82.8%。脊柱结核组中,T-SPOT.TB试验总体灵敏度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③脊柱结核组T-SPOT.TB试剂盒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脊柱结核组中,经过χ2检验,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T-SPOT.TB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一致率:93.8%;Kappa值:0.714,P<0.05)。④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技术检测脊柱结核病人反应情况与试验条件的确定通过对1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预实验观察,并与CFP-10/ESAT-6-ELISPOT的试验结果相比,Rv1419-ELISPOT试验的反应情况较好,而Rv2041c-ELISPOT和Rv0057-1352-ELSPPOT的反应较弱,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选取2.0×105个细胞加入96孔培养板,孵育时间分别为20h,结果显示20μg/ml和40μg/ml蛋白浓度斑点强度相似,最终选取20μg/ml为Rv1419-ELISPOT的终浓度。⑤脊柱结核组中不同抗原ELISPOT诊断灵敏度的比较CFP-10/ESAT-6-ELI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2.4%、83.9%、84.8%和71.9%。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74.4%和80.8%,且两种检测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3.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①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研究纳入的29例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中,可以获知腰背痛是最主要的临床主诉(24例,82.8%)。②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29例患者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1)软骨终板终板虫蚀样破坏:本组5例,在MRI上见椎体软骨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体型或以椎体型为主的跳跃型脊柱结核;(2)单一椎体的中心性塌陷或者单一椎体轻度压缩改变:本组5例;(3)多发性脊柱结核包括连续性和跳跃性脊柱结核:本组15例;(4)影像学局部破坏重,而临床全身症状轻,即冷脓肿形成,但无明显骨破坏:本组4例。③T-SPOT.TB试验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组中病灶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78.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58.6%,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阳性率为62.1%,T-SPOT.TB试验的阳性率为82.8%。4. 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监测的作用①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有3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②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SFC数目的比较分析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对应ESAT-6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35.0±22.4、36.7±23.8、30.1±16.2;对应CFP-10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55.1±68.5、57.4±68.3、44.1±47.9。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入院时与手术前、手术前与手术后ESAT-6和CFP-10刺激形成的SFC数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作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着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为脊柱结核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2. 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诊断),可能成为脊柱结核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的筛查工具,并辅助脊柱结核病的诊断。3.结核分枝杆菌Rv1419融合抗原具有较高的脊柱结核免疫学诊断价值。
陈友三[9](2008)在《免疫低下状态特异性感染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免疫力低下患者伴发的真菌或结核感染为临床所常见,隐球菌病是新生隐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隐球菌病在肺部真菌病发病率中占第2位,其致病机制不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系统真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易;免疫损害患者的增多是近年来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本课题针对隐球菌病和肺结核两种特异性感染分别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第一部分兔的新生隐球菌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CT表现及病理对照【目的】构建新西兰大白兔的肺部新生隐球菌感染模型,并观察CT表现。【材料和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1.5~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与对照组4只,实验第1~5天,实验组每日耳缘静脉注射阿糖胞苷440mg/m2,6天后隔日注射维持低免疫状态。于实验第1、6天分别做血常规比较。第4日起应用万古霉素15mg/kg、头孢他定150mg/kg静脉注射,每日1次;庆大霉素5mg/kg静脉注射,隔日1次。实验菌株为新生隐球菌H99A标准株,制备新生隐球菌菌悬液浓度为1.25×108~2.5×108cfu/ml。第6日采用经皮气管穿刺法接种,将麻醉后的动物固定于生物安全柜操作台上,固定气管,试验组20只兔、对照组随机选取一只共21只兔气管内分别注入上述隐球菌菌液0.4ml-0.8ml。对照组剩余3只气管注入生理盐水0.4ml。接种后隔日行CT检察,观察并记录兔的自然死亡时间。第12天处死所有试验动物都。死亡后取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结果】:试验组20只新西兰大白兔中19只隐球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肺泡壁增厚,间质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18只);肺泡大量渗出,间质充血渗出(12只);出血性坏死,坏死区机构不清(6只);还可见玻璃样变(1只);3例见肉芽肿形成,5例病灶间质、细支气管和肺泡腔内可见隐球菌。14只CT扫描有异常改变,其中实变型13只,多为多发,分布于左右肺各叶,以肺野外周分布常见;混合型1只,为右肺上中下叶的多发斑片及结节影。14只中有11只病变随时间而进展,其余3只的肺内病变没有明显进展或吸收。【结论】:采用阿糖胞苷抑制兔的免疫力,然后经皮气管穿刺接种隐球菌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隐球菌肺部感染模型;兔的肺部CT改变大多出现于接种后两天;14例兔的肺隐球菌病中13例CT表现以实变为主,病变多分布于肺野外周带,病变与支气管关系紧密。第二部分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和MRI表现【目的】:提高对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学认识,探讨CT和MRI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2007年间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证实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8~53岁,主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21例患者中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余患者无明显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疾病。21例患者中6例同时行头颅CT和MRI检查,6例仅行MRI检查,9例仅行CT检查。【结果】:21例病患20例为阳性,主要表现有软脑膜异常强化(13例),脑内斑片样损害灶(4例),基底节区、半卵圆区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或密度(5例),脑积水(5例)。【结论】:CM临床误诊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原菌检查如脑脊液墨汁染色或隐球菌培养。CT及MR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病理学特征,MRI显示颅内病变、观察病灶细节更敏感,软脑膜异常强化及伴发的神经核团的信号改变是隐脑的特征性征象。第三部分综合性医院对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CT特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肺结核病的CT表现,分析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7年间出院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病历进行逐项分析,共202例资料完整,严格符合结核病诊断标准,并均行胸部CT检查。按照病变分布、形态特点对这202例肺结核病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2例结核病中筛选出45例免疫异常组,包括免疫抑制剂使用者21例,糖尿病伴发肺结核24例,并与普通组进行对比研究,相关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结果】:一、202例综合医院肺结核包含Ⅲ型最多148例(73.3%),Ⅳ型肺结核次之49例(24.3%),Ⅱ型较少4例(2.0%),Ⅰ型1例(0.4);CT影像表现以肺内浸润或实变灶最为多见132例(65.3%),胸腔积液49例(24.3%),其中球形结核21例(10.3%),空洞出现17例(8.4%)。二、免疫抑制剂应用组并发肺结核时,表现血行播散相对较多(2例),肺内实变阴影大小疏密不一,散在分布,肺内播散多;糖尿病并发肺结核表现为程度较重的实变,分布广泛,容易伴有胸腔积液。两者合并为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组,共45例,CT表现以中重度浸润性实变灶为主,可以发生在非肺结核好发部位,与非免疫低下发生肺结核组对比,空洞征和支气管播散征更为多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多见的空洞和支气管播散征是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特征性的CT表现。
刘守尧[10](2012)在《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病理及诊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髌骨软骨软化症由Budinger1906年首次报道道,1928年由Alemen首次引用了髌骨软骨软化(Chondromalacia patellae简称CP)这一病名用来代表单纯性髌股关节面的退行性改变。本病是一种非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病理特征是髌骨软骨面软化、碎裂、脱落、变性,是引起膝关节疼痛较常见病因。但其早期的病变有别于创伤性骨关节炎,其早期病变为软骨深层均质性物质和胶原纤维的改变,发展至后期才累及软骨表面,所以关节面多平滑完整,后期累及负重区,出现软骨结构破裂,全层软骨受侵,表面纤毛形成。这时软骨下骨的神经末梢受刺激而产生疼痛的感觉;而创伤性关节炎软骨的改变始于表面,逐渐破坏胶原纤维,从而发生软骨表面纤毛样变。本病起病缓慢,常见于膝部有创伤史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起初为膝关节前钝痛、酸痛或不适,逐渐进展为膝关节的疼痛尤其是在上下楼梯、爬坡等运动时加重,在休息后疼痛可明显缓解。膝关节怕冷,可有关节弹响、打软腿症状;查体见髌骨、髌周、以及髌骨后方明显压痛,重者可出现髌骨摩擦音及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不能单腿站立,浮髌试验阳性,髌骨挤压研磨试验阳性。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创伤学说、髌骨关节紊乱学说、髌骨骨内压增高或骨外压降低、软骨溶解学说、软骨营养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髌股关节压力学说。其中创伤学说是公认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运动创伤使得本病趋于年轻化,髌骨关节紊乱也是比较常见的致病因素。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软骨结构破坏、软骨碎裂、脱落;软骨下骨质暴露、骨内血管纤维组织增生、新骨质增生;同时滑膜炎性反应,滑膜增生、肥厚、失去弹性。髌骨软化症疼痛的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继发滑膜炎、骨内压增高引起骨痛和组织痛阈降低。另外,从解剖学方面来说,有丰富的神经支配的软骨下骨、骨膜以及关节腔内滑膜、周围韧带以及关节囊等部位是髌骨软化患者疼痛性刺激的根源。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无确定性特异治疗。中医传统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内服外洗疗法、小针刀疗法在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疗法如缝匠肌前移法治疗、用髌骨矢状面截骨术、通过旋转和提升胫骨结节治疗,主要针对髌骨关节紊乱,改善髌股关节应力环境;通过改善软骨再生而进行自体骨膜移植治疗、软骨面钻孔术治疗,通过清除关节腔内异物及清理软骨、半月板等进行关节镜检术,通过关节表面置换,彻底解决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组织工程、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为髌骨软化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初步研究显示,它们对软骨病变的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它们也将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二、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六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 |
2 结果 |
2.1 误诊情况 |
2.2 确诊及治疗 |
2.3 预后 |
3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3.3 治疗及预后 |
3.4 误诊原因分析 |
3.5 防范误诊措施 |
(4)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1 引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苔藓样药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118例白塞氏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地区分布 |
2.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布 |
3.病程 |
4.分型 |
5.首发症状 |
6.临床表现 |
7.实验室检查 |
讨论 |
1.病因 |
2.发病率、好发年龄及人群 |
3.临床表现 |
4.治疗 |
4.1 本资料治疗方案 |
4.2 中医及中西医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发热待查的诊疗策略(附137例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回顾性病例分析 我院急诊科137例FUO回顾性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病因分类 |
2.1 感染性疾病 |
2.1.1 细菌感染 |
2.1.2 结核性疾病 |
2.1.3 病毒、真菌及不典型病原菌 |
2.2 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
2.3 肿瘤性疾病 |
2.4 其他疾病 |
2.5 不能明确病因 |
3.病因与性别、年龄、CRP、PCT、ESR、LDH、血清铁蛋白的关系 |
3.1 病因与性别 |
3.2 病因与年龄、CRP、PCT、ESR、LDH |
3.2.1 年龄 |
3.2.2 CRP |
3.2.3 PCT |
3.2.4 ESR |
3.2.5 LDH |
3.3 病因与血清铁蛋白 |
讨论 |
综述一 发热待查的诊疗策略 |
1.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
2.了解病因分布,定性分析 |
2.1 感染性疾病 |
2.1.1 细菌感染 |
2.1.2 结核性疾病 |
2.1.3 其他病原菌 |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 |
2.2.1 成人still病 |
2.2.2 系统性红斑狼疮 |
2.2.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2.3 肿瘤性疾病 |
2.4 药物热 |
3.联合应用各项检验检查手段,动态分析,综合评定 |
3.1 实验室检查 |
3.1.1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 |
3.1.2 红细胞沉降率 |
3.1.3 乳酸脱氢酶 |
3.1.4 血清铁蛋白 |
3.2 特殊检查手段 |
3.2.1 经胸心脏彩超 |
3.2.2 病理诊断 |
3.2.3 PET/CT |
4.经验性治疗、对因治疗及谨慎的诊断性治疗 |
4.1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
4.2 积极完善检查,尽早对因治疗 |
4.3 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
4.4 激素治疗 |
4.5 经验性化疗 |
5.结论 |
综述二 ~(18)F-FDG PET/CT在发热待查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回顾性病例分析部分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致谢 |
(8)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辅助诊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LISPOT技术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免疫低下状态特异性感染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兔的新生隐球菌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CT表现及病理对照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和MRI表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综合性医院对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免疫低下患者肺结核的CT特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病理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髌骨软骨软化症病理机制 |
1、软骨病变 |
2、软骨下骨质的改变 |
3、滑膜病变 |
二、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疼痛机制 |
1、疼痛的生理、病理机制 |
2、髌骨软化症疼痛的解剖学机制 |
3、髌骨软化症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三、病因病机 |
1.创伤因素 |
附:髌骨软化症患者的年龄差异 |
2、髌股关节紊乱 |
3、髌骨骨内压增高或骨外压降低 |
4、软骨溶解 |
5、软骨营养障碍 |
6、自身免疫学说 |
7、髌股关节压力学说 |
四、影像学诊断 |
1、X线平片检查 |
2、CT检查 |
3、MR检查 |
4、关节镜检查 |
五、治疗 |
1、非手术治疗 |
1.1 西医治疗 |
1.2 中医治疗 |
1.2.1 针灸治疗 |
1.2.2 推拿治疗 |
1.2.3 针刀治疗 |
1.2.4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手术治疗 |
附:实验研究 |
3、物理疗法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只重表面现象 缺乏整体分析──1例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J]. 陈声琼. 新医学, 1996(01)
- [3]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六例误诊分析[J]. 亢军强,刘洋,步子恒.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5)
- [4]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D]. 李梦瑶. 郑州大学, 2020(02)
- [5]118例白塞氏病的回顾性研究[D]. 范新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6]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分析[J]. 王时杰,沈建华. 新医学, 1985(10)
- [7]发热待查的诊疗策略(附137例临床回顾性分析)[D]. 易姣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袁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免疫低下状态特异性感染的影像学研究[D]. 陈友三.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10]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病理及诊治研究进展[D]. 刘守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